语文课,我们曾经错失了哪些良机——听《再见了,亲人》感言

心静如水

   不知何时起,语文中的表达术语“悄然合拢”,语文老师谈“术”色变,孩子们更是朦胧中与之失之交臂!表达术语,真的需要“羞涩”吗?         从教二十载,听到周围的人总是抱怨孩子们不会表达,口头的,书面的,而我们的学生最头疼的一项作业也离不开写作文。一些家长犯难地说:读了那么多书,都读哪儿了?除却家长此番拔苗式抱怨外,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不妨回眸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否从低段的“组词”“造句”、中段的“构段”“遣词打磨”到高段的“选材布局”“工笔细描”“表情达意”上下足功夫?我们是否从低段就开始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观察与体验,让自己的观察体验与表达的文字声声相融,心心相汇?我们是否举一反三,来一次群文阅读的表达盛宴,从主题到选材,从布局谋篇到遣词造句,从语言色彩、音韵与情感到含蓄表情与张扬达意的相得益彰?我们是否由一个表达点去辐射,走入更高层次的文化圣地——中外历史、古典名著、经典诗文……   听了无数课堂,总觉得老师们躲避着什么,从而错失了孩子们与“表达”相遇、相识、相知的良机!          一.错失了与作者亲密对话的机会         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作者在近距离地对话,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在怎样的境遇下写的,这篇文章(这本书)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再见了,亲人》 一课伴着我们长大了,魏巍情深义重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送别场景中,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与体验的话,是不会留下如此情真意切的文字的。文,贵在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魏巍在朝鲜战场的经历以及他著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孩子们提前查询并阅读,知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动他人的作品,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体验过。  二.错失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表达“机密”、学习表达、运用并尝试创造性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果错失了如此“表达”之良机,一味地让学生感受、理解,一味地问“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那我们永远不会抓住语文这一“工具”之根本。拿第四单元“感人的故事”为例:         我们很有必要拿出一节课甚至几节课来告诉孩子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怎样“诞生”的。         其一,立意的鲜明性,具有时代性、争议性、积极性,充满正能量!         其二,选材的典型性,为什么《再见了,亲人》选择的都是女性,且三个年龄段缺一不可?为什么《桥》一课被老汉揪出的人中单单选择了“小伙子”?          其三,情节的波折感,矛盾的冲突性。情节的发展中一个个波折处,冲突点的铺设缓急有致,在高潮处,矛盾处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总会定格。《桥》中的一“揪”、两“推”将特定环境中的冲突达到了高潮与极致,而这两个让人久久流连且铭记的动作镜头也化作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其四,人物描写的传神性。正面描写中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形象与生动,《再见了,亲人》中大娘的“顶着”“冒着”“穿过”,小金花的“脚一跺”“嘴角抽动着”,《桥》中老汉的一“盯”一“瞪”……动态化的捕捉,静态性的描摹,一个个个性鲜明、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背后渗出的“情”“义”“精神”“灵魂”“思想”“品质”也将在文字空白处流淌……         其五,表情达意的交融性。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极为含蓄与内敛。一般会将情感藏于深处,寄托在景、物或具体的事件与细节描写中。但是也有一些文章会例外,例如《再见了,亲人》,作者开场的三个段落中均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情用祈使或反问的语句直接表达了出来,段末更是用反问句式三次直抒这一深厚的情意,直接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让不舍情怀、深厚情意在贯穿始末。         其六,环境描写的恰当好处。好的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当时或悲切、或紧急、或欢快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塑造的人物在环境中,透过环境,人物的性格与精神品质便会镶嵌与凸显。《桥》一课的环境描写便有了这样神奇的功效。       当我们将这些表达整体与孩子们相遇后,然后可开始品读文章,在发现中去感知这样表达的好处,并链接相关文本进行对比阅读,还可推荐阅读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先“举一”,之后在自己的学习表达与尝试创作中“反三”。         《再见了,亲人》一课我们不妨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1.用心品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          共同点一:         好处:          共同点二:         好处:          共同点三:         好处: ……          2.构思自己将要创作的一个感人的故事,你在哪个方面有启发?         (1)立意选材……         (2)布局……         (3)人物描写……         (4)表情达意……         (5)遣词造句……                   一边阅读,一边发现表达之“玄机”;一边阅读, 一边感悟布局之精巧;一边欣赏语言之真实与自然、精致与讲究;一边阅读,一边追溯文本背后渗透的经典文化;一边阅读,一边将文本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阅读储备相融;一边阅读,一边引发灵感,尝试创作:立意选材、观察体验、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表情达意,让自己在语言实践中真正与作者、与作者笔下的文字相识相知…… 让我们与孩子们,与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心灵相遇相知,不再失之交臂……

表达

阅读

一边

我们

达意

选材

再见

错失

作者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