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08年5月底,我被选派到地震后的北川县挂职。为了记录那段特殊的经历,我拍了一些照片留存。这么多年,拍下的照片静静地存在硬盘里,一直就没有再翻看过。今年,是5.12地震发生10周年,前段时间为写一篇回忆短文,又把这些照片翻看了一遍,记忆的闸门也再次打开。同时,也萌生了整理一点照片编辑成美篇再留存的想法。时间太少,来不及慢慢整理。当时的照相技术也就......哈哈,不说你也懂的。但有总比没有强,更何况好多照片专业的摄影师还不一定能拍到呢。</h3> <h3>2008年8月1日,县上召开人大常委会,任命了包括我们下派干部在内的一批工作人员。</h3> <h3>6月初,老县城的防疫工作仍处于特殊时期,进出车辆、人员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消毒,但却有部分人员绕过检查消毒站出入老县城,有的是为了抄近路到陈家坝、桂溪几个乡镇,有的则是冒险进去搬房屋里的东西。为了杜绝这种情况,避免出现疫情,县里决定用铁丝网把老县城全部围起来。我和有关人员一起先行到老县城勘查线路,制定方案。</h3> <h3>出老县城消毒时喷在车窗上的消毒药水</h3> <h3>围好的铁网栏</h3> <h3>6月7日,新闻组在帐篷里开会。左二穿红色衣服的是冯翔,他当时是绵阳日报驻北川的记者。地震中他失去了孩子,北川他这个年龄段的人好多都如此。当时我们新闻组和社会事业组在一个帐篷办公,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刚开始大家都还好好的,突然间帐篷里一阵沉默,然后一个人轻轻涰泣,接着是二个、三个、四个,最后帐篷里哭声一片。最初我不太理解,懵懂地看着他们,后来才知道,那一刻是他们突然想到了自己逝去的亲人、孩子。看着他们哭,我也默默流泪,但无法给他们安慰。至今,我也不知道他们各自失去的是儿子还是女儿,我也从来没问,他们的痛我不愿再去触碰。遗憾的是,在我刚离开北川后不久,就传来了冯翔离世的消息......</h3> <h3>设在擂鼓镇的指挥部帐篷</h3> <h3>新闻组和社会事业组的工作帐篷</h3> <h3>刚到北川,我们下派干部和北川其他同志一样,工作、住宿都在擂鼓镇的帐篷里,米26直升机天天都在头顶升降盘旋,它扬起的尘土,就像沙尘暴天气一样遮天蔽日,巨大的气流经常把我们的帐篷掀翻。我每天头发里都是黄色颗粒状的灰尘,用手一抖直往下掉。"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但由于震后管道毁损,我们的生活用水全靠送水车一车一车从其他地方运过来,洗澡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成都军区联勤部在知道我们的情况后,特批我们几个挂职干部每天可以到他们的车载浴室洗澡,并给了我一个人才有的特权:不用排队。理由是只有我一个女同志用那个浴室。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对于我来说,能够洗澡是多么快乐的事情。</h3> <h3>米-26起降时,大家都用力扶着帐篷,不让它被强大的气流掀翻。</h3> <h3>军区联勤部的淋浴车和水包</h3> <h3>地震后,全国人民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对灾区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参加各种捐助仪式、陪同参观老县城、一起考察灾后重建项目,是我们当时的工作任务之一。</h3> <h3>震后的北川老县城</h3> <h3>6月1日,参加部队搭建的帐篷幼儿园开园仪式</h3> <h3>海军总医院医疗队即将离开北川时,我代表县上送行</h3> <h3>接受香港儿基会捐助和釆访</h3> <h3>参加百事可乐捐赠仪式</h3> <h3>2008年9月17日,我带着县上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到老县城附近的华林村去考察灾民毁损房屋原址重建的可能性。地震后4个月,原有的道路已长满杂草,我们边走边用砍刀开路。中途,包括我在内的好几个人差点滑到地震裂开的缝隙里。2000米左右高的山我们一行早上出发晚上回来,第二天起来我感到全身酸痛。</h3> <h3>传给我的照片可能是数据丢失,其他照片都不能打开了,这张也只能如此。下面3张我用的是别人的照片</h3> <h3>在县上,每位县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乡镇,负责督促检查乡里的灾后重建、贫困救助、节日慰问等工作。我的联系点是北川县墩上乡,这是一个地震前距离北川县城仅40余公里、车程不到1个小时的小乡镇,但因为震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阻断了到墩上乡的道路,到这个乡去需要经江油、平武、茂县或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分别绕道700余公里。两条路所经过的汶川、都江堰、平武、茂县,都是5.12地震的极重灾区,无论哪条路都不仅路途遥远,而且还余震不断、困难重重。7月19日那天下乡,我选择了平武、茂县进,汶川、都江堰出的行走路线。早上6点出发,晚上快10点才到墩上。一路上多次遇到公路塌方和一些交通事故引起的道路堵塞。因为地震,这时的墩上已经成了北川县的西北门户,要去北川的马槽、开坪、桃龙、小坝、青片等乡镇,到了墩上后还需要继续前行。这种情形,一直到擂禹路(擂鼓镇到禹里乡)抢修通后才得到改善。</h3> <h3>和墩上乡的同志一起合影</h3> <h3>遇到塌方,在当地人员指挥下,前面一辆车冲过塌方路段,在确认不会马上发生大的险情后,另外一辆车才能接着开足马力冲过去。</h3> <h3>出交通事故的车被拖离</h3> <h3>经过黄龙</h3> <h3>遇到塌方,需等险情排除后才放行</h3> <h3>其实,二炮抢修通的擂禹路路况并不好,很多弯都非常急,坡也很陡。有次在上坡时因为路面结冰,我坐的车一下子没有刹住直往后滑。除司机外我和另外一位同志只好跳车,幸好车速不快,我们都没大碍。跳下来后,我们赶紧在路边捡起石块塞在车轮下,才让车停下来(可惜那次没有照片)。</h3> <h3>重建管工委的大办公室,几张桌子、一个小区域就是一个部门。我们社会事业办的工作涵盖了宣传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药监广电等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刚到北川的初期,我接触了很多以前我从未接触过的工作领域,也学到了很多东西。</h3> <h3>安昌党校办公楼加固后,我们搬了进去,能够一人一个办公室。</h3> <h3>阿坝州在成都金沙遗址举办羌绣振兴计划,北川是特邀单位,我代表县上参加了该活动。</h3> <h3>北川几位绣娘见到我们都仍不住留下了眼泪。那是灾难后见到亲人时的激动。</h3> <h3>地震时,北川档案馆保存的资料都被埋在废墟里,后抢救了一批出来,开始存放在绵阳市档案局,后来我和县档案局的同志一起把档案运到雅安的省档案学校存放、修复。</h3> <h3>来自全国的档案专家为北川档案抢救、修复工作提供帮助。</h3> <h3>地震发生后,省委组织部在省级机关选派了5名干部到北川挂职;6月,中组部选派的1名博士团挂职干部到了北川;7月,中组部选派的4名干部到岗。后来,中纪委有1名、山东省有2名干部派到北川挂职。这样,上级派在北川挂职的县委常委或副县长前后一共有13人。大家患难与共,在工作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h3><h3><br /></h3> <h3>当时,县里准备编写县志,需要我们每人提供一张照片。利用工作间隙,大家就在大办公室里相互拍照。</h3> <h3>我们从擂鼓搬到安昌后,各部门机构的办公住宿都自行解决。安昌的房子只要不是危房,几乎都被租用了。我分管的残联一时找不到地方,经过厅里有关部门的协调,最后在安昌小学安置了下来。一时间,在安昌这个小镇上,出现了北川、安县都有机构,几个部门在一个地方办公,几个乡都有办事机构的情况。</h3> <h3>这个地方就有山东、北川、安县三个地方的机构同时办公</h3> <h3>几个乡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在一个地方</h3> <h3>2008年8月25日,我带着墩上乡的同志一起到山东泰安市落实灾后重建项目,受到泰安市的热情接待,市委市政府同意了我们的重建方案。</h3> <h3>在去泰安的路上,县里电话安排我参加8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援建北川中学新闻发布会,我临时在泰安买了一套正装赶去北京参加该项活动。</h3> <h3>总装备部在绵阳八一帐篷学校(即北川曲山小学)成立了少年军校,我代表县里参加了授牌仪式。总装参加仪式的还有几位将军,那时我居然一点不怯,现在想来小心脏还扑通扑通。</h3> <h3>山东德州市委、市政府专门为异地复课的北川职业中学学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中秋晚会,山东电视台、德州电视台进行了直播。当看到孩子们在篝火映照下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我当时感到非常欣慰。对灾区的孩子,山东人民付出了很多,全国人民付出了很多!</h3> <h3>从擂鼓到安昌后,刚开始住板房,后来搬到加固后的一个宾馆,再后来搬到安昌镇对岸一个叫东升村的地方,住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村里的自来水却一遇到下雨就变得浑浊,接的屋檐水都比它清澈许多。开初我还用屋檐水漱口洗脸,等雨停了桶里接的水定下来后,我才发现:桶底有两条细长的虫在游动。当时我吓得一直不停地发干呕。</h3> <h3>自来水</h3> <h3>雨水。可有虫的那张照片哪去了?</h3> <h3>距8月27日侨联捐建北川中学新闻发布会两个月后,由香港同胞王琳达女士出资组织的北川中学前期规划方案设计人员第一次抵达北川进行实地考察,并征求各方意见。2009年3月,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加入北川中学设计团队,并承担起在综合三套设计方案优点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规划设计方案的重任。新北川中学规划设计方案前后共举行了12次专家评审会。在2009年3、4月份,我和刘亚春几乎每周都要去北京参加评审会。每次去都是早上5点过从安昌出发,搭乘9点左右的飞机到北京,中午到达北京后直接赶到评审会场,会议一结束就又赶回成都。因为时间紧,我们的登机手续都是怡海公司的同志提前去机场办理的。忙碌一天,我和刘亚春吃的都是飞机上的航空餐。</h3><h3>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北川中学的开工仪式也定在这一天。</h3> <h3>北川中学开工典礼上,和怡海董事长王琳达、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合影留念</h3> <h3>北川中学开工典礼上,和北川中学规划方案设计者王小工合影留念</h3> <h3>北川中学开工典礼上,和北川县时任县长经大忠合影留念</h3> <h3>2010年8月17日,北川中学工程指挥部的同志们一起在竣工仪式上合影留念</h3> <h3>北川中学竣工仪式时,和中国侨联林军主席合影留念</h3> <h3>北川中学竣工仪式时,和中国侨联董中原副主席合影留念</h3> <h3>北川中学竣工时,和刘亚春合影留念</h3> <h3>2010年9月1日,北川中学工程指挥部的同志们一起在北川中学开学典礼上合影留念</h3> <h3>中国侨联和北京怡海集团长期有10余人一直待在援建工程指挥部,他们吃住都在工地搭建的板房里。指挥部所使用的两辆工作用车,没有花援建资金一分钱,都是怡海集团的同志分别从北京怡海总部和长沙怡海分部开到北川的。从北京开车过来的是王卫国主任。当时已年近六旬的他一个人从北京出发,经过两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到北川已是傍晚的7点钟。其间在广元棋盘关堵车长达10余个小时,后绕道巴中、南充才到了北川。</h3> <h3>在2010年9月1日北川中学举行开学典礼时,和怡海集团办公室王卫国主任合影留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