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索村的3月25会

美友

<h3>北索村:3月25会</h3><div><br></div><div> 每年农历的3月份,渭河平原以北的塬上,乾县、兴平、礼泉、武功的交界处,以马连为中心,农村的乡会热闹异常。</div><div> 北索村的会大,闻名乡里,尤以2000年前后最盛,动辄10天大戏,还请西安市五一剧团。外村人都说高庄有热闹,争着来看,孩子们却并不喜欢秦腔,觉得难听,只是正月燎完花花,早早就等着3月25会。关中道上的节气,3月树木发新芽,天气变得暖和,油菜花过了,洋槐花也败了,地里没什么活,趁着乡会,走走亲戚。一刀粘糕、一捆麻糖,这是农村人的人情事故。</div><div>像发请帖一样,一到3月,家家户户都会提前通知亲戚朋友一定要来。多数年份,24号下午,围着学校门口的涝池,戏台子早就搭好了,人山人海。有一年,还请来了李爱琴,丁良生。各种卖吃食的摊位就从北索村大街小巷依次铺开。“粘糕捎上!”“麻糖捎上!”不停地叫卖。天色一暗,年轻人就开始点歌,功放、音响加一台电视机,一块钱一首,个个唱得撕心裂肺、鬼哭狼嚎,都是些如今已记不清楚的90年代流行歌曲,似乎表达着青年人的苦闷彷徨。刚上小学的娃们激动的,一晚上都睡不着,表兄弟妹们挤在在一起,或者打地铺,说说笑笑一晚上,大人们反而第二天才来。</div><div> 25一大早,像过年一样,赶着起早,逛早会,一天不出去十回八回不算过会。买新衣服的、买好吃的、买好玩的、照全家福的、套圈圈的、打游戏的、打台球的、掷骰子的、摇碗碗的、拉方板的、买牲口的,各种趣味,各种需求,应有尽有。一切的一切,只需走几步出门,这是那个年代的乡村神奇。很多年,数套圈圈的人最多,尤其是套香烟。主家一手拿着竹竿,一手套满竹圈,又紧攥着零钱,不停地叫喊“谁的巴山雪茄一包!”“钟楼一包!”。围观的人探着脑袋、跟着起哄叫好。掷骰子是成年男子的趣味,一群人蹲在地上,只见骰子在老碗里咣当作响,零钱在你我他之间来回穿梭,众人时不时地发出起哄的声音,反而玩得越大,气氛越紧张,越是没有声响。这一天,北索村的人是东道主,门口见了照过面的人就喊:“来,进来调一碗凉粉”。这一天,不操心的是孩子,女人们却忙得团团转。</div><div> 乡会是一种认同,乡会是一种纽带。村里在外工作的人有些也会返乡,在大王上学的学生也趁着午休回来吃顿饭,有时也带很多同学回家。当然,在外上学的娃们,谁村过会谁请全班吃瓜子,像过生日。</div><div> 有段时间,我感慨华语乐坛没歌可听,却偶尔在广东校友群看到深圳老乡会有人唱秦腔,当板胡声响起,顿时潸然泪下。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故乡是你的血地,出血,流血的地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