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Rue Massenet,北起淮海中路,南至泰康路,始筑于1912年。就在该年8月13日,法国一位著名音乐家儒乐马斯南Massener在巴黎去世。为纪念他,法租界公董局就将此路命名为Rue Massenet 即马斯南路。<br /></b><b>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几十幢花园式洋房,集中记录着当年老上海花园洋房的"原生态"。<br /></b><b>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间,上海法租界在霞飞路、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吕班路(Avenue Dubail,重庆南路)围成的区域设计了上海第一片经过精心规划的住宅区,规定只允许建造西式房屋,必须有卫生和暖气等设备,不准设立甲类营业,该区域 就是以马斯南路为中心。住户基本上为华人,少数为日侨。</b></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儒乐马斯南 Massener</h3> <h3>马斯南-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附近的小城镇蒙托,父亲是高级工程师。他从小显露出在音乐上的天赋,跟母亲学钢琴,11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毕业时获得罗马大奖,1860年从A.托马学作曲。1863年获罗马大奖,同时在歌剧院乐队中任职。普法战争时服兵役。1878年开始在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同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99年荣获二级勋位。1912 年 8月13日卒于巴黎 。</h3><h3>代表作品:玛侬(Manon,1884年)、维特(Wether,1892年)、希罗迪亚(Herodiade,1881年)、黛依丝(Thais,1894年)、唐吉诃德(1910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34号 信谊化学制药厂旧址</b></h1> <h3>思南路34号原为信谊化学制药厂,民国10年由药物学博士约费(德籍俄侨)创设实验室,为远东最大药物实验室,民国20年改组为中国企业。1927年湘雅药学院毕业的何子康药师应聘任华人经理。后经历多次发展并改组为华资信谊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春又扩建并购进的德邻公寓大楼。药厂旧房已拆除,新建了居民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36号 杨森旧居</b></h1> <h3>思南路36号原为杨森(抗日爱国将领)府邸,后转手黄金荣,其两个小妾金素琴、金素文(梅兰芳挂名弟子)居于此。</h3><h3>这是一幢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杨森在这里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线前,他把该住所给了自己的朋友照看。后来黄金荣的两个小妾京剧演员金素琴、金素文姐妹居住于此,姐妹俩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动听的唱腔。</h3><h3>思南路36号后来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现为普通住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杨森</h3> <h3>杨森(1884.2.20-1977.5.15),字子惠,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四川广安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贵州省主席。杨森与"水晶猴子"邓锡侯、"巴壁虎"刘湘、"多宝道人"刘文辉,"王灵官"王陵基并称川军五行,他一生追求洋气和新潮,同时还是民间秘密组织袍哥会的一名舵主。早期他是川军阀混战中的佼佼者,号称川中吕布,杀人如麻,倒戈易帜如同儿戏。但后来在抗战当中杨森又浴血奋战,勇猛杀敌,所部川军参加了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在内的所有重要战役,战功赫赫,所部在淞沪抗战中被公认为战斗力最强的五个师之一。另外,杨森又以娶了十二房姨太太著称,1977年5月杨森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37号 启秀实验中学</b></h1> <h3>启秀实验中学地处环境高雅的思南路,毗邻孙中山故居、复兴公园。</h3><h3>启秀实验中学始建于1905年,前身是启秀女中,至今已有98年历史,是解放前上海著名的私校之一。1938年由闸北区迁到淮海中路,1956年并校后改名为上海市十二女中,1966年更名为十二中学。1981年7月迁址到思南路37号。1999年7月初高中脱离。2003年7月与一女初合并,恢复使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启秀"校名,全称是"上海市启秀实验中学"(Shanghai Qixi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启秀实验中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烈士茅丽瑛同志生前就在这所学校就读和任教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茅丽瑛</h3> <h3>茅丽瑛(1910-1939),浙江杭州人。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中共党员。出生于穷苦家庭,6岁时丧父,母女相依为命。母亲在上海启秀女中当勤杂工,她在启秀女中半工半读,课余兼幼稚园教师,各科成绩优秀。1931年毕业后,考入苏州东吴大学法学院,只读半年就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1931年考入上海海关工作,当英文打字员。1935年参加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组织-海关乐文社。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上海中国职业妇女俱乐部主席,领导妇女界抗日救亡活动,发起"劝募寒衣联合大公演"和组织"物品慈善义卖会",为新四军添制军衣,筹集经费。面对日伪特务的威胁,她毅然说道:"为义卖而生,为义卖而死"。</h3><h3>1939年12月12日,茅丽瑛决定在南京路四川路口的福利公司二楼举行义卖。当天晚上,正当她步出会场时,突然遭到日伪特务的枪击,身中三弹,于12月15日在医院身亡,时年29岁。上海解放后,陈毅亲笔写了挽词:"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光荣的,人民永远纪念她!" 1989年茅丽瑛烈士殉难50周年,黄浦区人民政府在南京东路(四川路口)烈士遇害处树立石碑以纪念这位巾帼英雄。</h3><h3>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京东路茅丽瑛纪念雕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38号住宅建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0号住宅建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1号 上海巿文史研究馆</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袁左良旧居)</b></h1></b></h1> <h3>思南路41号这幢名宅,原是袁左良(有误传为袁世凯之孙袁佐良)旧宅,现为上海文史研究馆。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幢带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局部立面有伊斯兰建筑特点:有圆顶。尖塔、螺旋形圆柱,石造花窗格,黑白相间条纹,釉面砖镶嵌等。特别是外墙面用亮如,配上缓坡瓦顶,陶瓷筒瓦,檐下有券齿带饰,窗口设螺旋形小柱,墙上饰有绿瓷釉面花饰。此外,有圆拱形的门廊和窗樘。阳台多用曲线形的铸铁花饰,楼梯用华铁栏杆。西立面有单层红鱼鳞红瓦穹顶,顶端叠有彩色玻璃小穹顶,是标准的西班牙伊斯兰建筑特色。</h3><h3>文史研究馆是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安排部分有文史专长、有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设置的机构,是人民政府领导下具有统战性、荣誉性的文史研究事业单位。</h3><h3>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1953年在陈毅市长亲自主持下建立, 聘张元济为首任馆长,之后江庸、平海澜、金兆梓、郝铁川相继为馆长。文史研究馆原址永嘉路623号,1980年12月迁至此处。50多年来,馆务绵延发展,名士络绎聚会,文史研究馆真正成为名人聚会之名宅地。</h3><h3>文史馆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和较高的学识和声望。馆员大多是新闻、出版、历史、教育、翻译、书画、诗词、艺术等方面的知名人士。在历任馆员中有前清翰林8名、进士4名、举人30名、秀才53名、贡生20名及参加过辛亥革命者40余名。有原国民党中上层的军政成员,也有历史著名人物的后裔和北洋政府及国民党重要官员的亲属,还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已故的馆员中有著名书画家王个簃、朱屺瞻、颜文梁、林风眠、关良、史学家陶菊隐、康有为之媳庞莲、最晚去世的前清秀才苏局仙、蒋介石的女婿陆久之、孙中山的外孙王弘之、革命先烈许晓轩的夫人姜琦华、著名导演孙道临、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著名翻译家盛草婴及书画家陈佩秋、吴青霞、曹简楼等。</h3><h3>袁左良,镇江人,1920年代至1940年代金融业的知名人物,曾任金城银行襄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2弄 息庐</b></h1> <h3>新式里弄,1912年后建,砖木三层,8幢,1144平方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4号 卢汉旧居</b></h1> <h3>思南路44号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卢汉旧居, 40年代寓居与此,现为普通住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卢汉</h3> <h3>卢汉(1895-1974),原名卢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民国三年(1914年),卢汉在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滇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任卢汉为六十军军长,率部参加台儿庄等著名战役,升任军团长,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日军投降后,率部赴越南受降。1945年10月,龙云被蒋介石解除军政大权后,卢汉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继龙云之后,成为新一任云南省主席,在中华民国时期执掌云南军政大权4年多,被称为最后一任"云南王"。</h3><h3>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卢汉历任云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二、三届常委、全国政协二、三四届常委。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6号 原法租界法国巡捕房</b></h1> <h3>思南路46号是原法租界法国巡捕房,解放后为部队警备区房产,现为普通住宅,部队家属居住。</h3><h3>最初,法租界巡捕房的人员一律由以法国人为主的外国人组成,后来才准许雇佣中国人当巡捕。到1933年的时候,巡捕房警务人员已有近2000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华人高级警官。当年黄金荣的结拜兄弟程子卿就曾任督察长一职。</h3><h3>法租界巡捕房政治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中国政情以及军事经济社会动态中的情况,并专门关注在法租界里居住活动的政治人物以及社会名流,是法国人在法租界统治的神经中枢。</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48号 袁世凯公馆</b></h1> <h3>思南路48号据说为袁世凯公馆,解放后曾为市政府外事处。赵晓兰(著名花旦)曾寓居与此。现为普通住宅(外事局房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袁世凯</h3> <h3>袁世凯(1859-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h3><h3>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h3><h3>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 、"窃国大盗" ,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 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70号</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石曾 张静江旧居</b></h1></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李石曾</h3> <h3>李石曾被称为中国留法第一人。他早年留学法兰西,曾在巴黎创设了一家著名的"豆腐公司",他还在巴黎创设了法国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为中华饭店。</h3><h3>李石曾(1881-1973),河北高阳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首席校董。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h3><h3>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个显宦之家。其父李鸿藻在清同治年间曾任军机大臣,是以保守著称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鸿藻的第三子,6岁即熟读诗书,15岁从京城名儒齐禊亭习汉学,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h3><h3>1902年,李石曾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国。在巴黎,李石曾入蒙达顿农校学习,毕业后又入巴斯德学院及巴黎大学学生物。1906年,他和张静江、吴稚晖等人在巴黎组织了"世界社",宣扬无政府主义。同年,经张静江介绍,李石曾加入同盟会巴黎分会。</h3><h3>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中国豆腐公司,以机器新法制豆腐,因而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在天津,他和黄复生等组织了京津同盟会,出版《民意报》。1912年李石曾和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1914年与蔡元培、汪精卫等组织了留法西南维持会。1915年6月,李石曾援引豆腐公司的成功案例,和蔡元培等一起组织勤工俭学会,号召留学生勤于工作。1917年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生物系教授。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专修馆,李石曾任副馆长并亲自授课。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同年,他得到孙中山和广州政府的经济支持,在法国建立里昂中法大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静江</h3> <h3>张静江早年经商,有着很厚的家底。曾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旁开过一家专卖中国出口的茶叶、丝绸、金石、字画等的贸易公司,公司挣来的钱就拿来资助给孙中山先生开展革命活动。</h3><h3>张静江(1877-1950),名人杰、增澄,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其主持建设委员会工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h3><h3>在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张静江为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晚年逐渐淡出政治,转而信佛,故又名卧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71号 罗隆基旧居</b></h1> <h3>思南路71号是爱国人士、民盟创始人罗隆基旧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罗隆基</h3> <h3>罗隆基(1896.8.14-1965.12.7),字努生,江西省安福县车田人。中国著名政治活动家、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二号右派,也是最终没有得到正式平反的五名右派之一。1957年主张成立"平反委员会",它与章伯钧的"政治设计院"、储安平的"党天下"一起被称为最著名的三大右派言论。</h3><h3>1913年,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全国招生,罗隆基以江西总分第一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罗隆基以清华大学辛酉级学生领袖的身份,冲杀在示威队伍的最前列,成为一名勇敢的"五四"战士。</h3><h3>1921年,罗隆基考上公费留美学习,先后入威斯康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出于对英国著名政家拉斯基的敬慕,又从美赴英求学,成为拉斯基教授的得意门生,并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h3><h3>1928年罗隆基学成回国,即在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创办《新月》杂志并担任主编。因发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言论而被逮捕。"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罗隆基在上海各大学公开演讲,主张武力抗日。"皖南事变"后,罗隆基积极参加发起创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他和张澜、沈钧儒等民盟参政员一起,支持中国共产党参政员,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同时他宣布脱离中国国家社会党,并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他在昆明主持创建民盟昆明支部,任主任委员、积极推动昆明抗日运动的开展,为民族民主革命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h3><h3>建国后,罗隆基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员、森林工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世界和平大会宣传部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h3><h3>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他和章伯钧被划为头号大右派,称为"章罗联盟"。由于是右派之首,1980年时没被平反,至今仍被扣上这顶帽子。)</h3><h3>1958年1月26日,民盟中央宣布撤消罗隆基民盟中央副主席职务,31日,撤消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同时撤消森林工业部部长职务。从此淡出政治舞台。罗隆基被划为右派之后,香港有人邀请他到香港办报,未去,仍留在北京。</h3><h3>1965年12月7日子夜,罗隆基因心脏病突然发心绞痛,孑然一身猝然离开人世。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他死去的时候,头上还戴着"右派分子"帽子,没有举行追悼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73号 周公馆</b></h1> <h3>上海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位于在上海思南路73号、71号,确切的建筑时间已不知,一般认为,建于1912至1936年之间,砖木结构,为法式(也有说是西班牙 式)花园住宅,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73号共有一底三层。在思南路其它各色洋房中,其他建筑都是三层,只有周公馆是四层。71号建筑是纪念馆的业务办公用房。73号、71号两幢楼房全部占地面积234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9平方米。</h3> <h3>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该幢房屋,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决定:"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至今,门口挂的中英文门牌写着"周公馆,Residence of General-Chou Enlai"。</h3><h3>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返回延安,董必武全权负责"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全部工作。</h3><h3>1946年11月30日,中共代表团上海联络处和《新华日报》上海办事处联合在周公馆设宴庆祝朱德六旬寿辰。应邀赴宴的有:章伯钧、史良、柳亚子、王绍鏊等。</h3><h3>1947年3月1日,国民党当局封锁周公馆,董必武冷静地主持了最后一次党支部大会,布置好各项任务后才撤离。1947年3月5日,中共驻沪人员被迫离开上海前往南京,3月7日,在董必武率领下同驻南京人员一起返回延安。3月19日,沈钧儒代表民盟前往上海周公馆,与国民党当局办理代管中共代表团房产手续。10月25日,民盟代管的上海周公馆等处均由警官查视。10月30日,上海警察局派员接受民盟代管的中共在沪房产。</h3> <h3>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h3><h3>周公馆的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夏天整幢楼房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楼房的南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花园,花园的中间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耸立着一棵与楼房一般高的百年大雪松,三面环绕着女桢、腊梅、黄杨、冬青、玉兰、海棠、茶花等树木花卉,还有一个小的喷水池,环境幽静,当年周恩来曾在花园里会见客人。</h3><h3>一楼朝南的一间面积约四十平方米是会客室,墙上挂着召开记者招待会使用的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形势图,当年周恩来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朝东的一间面积约14平方米,这是周恩来的工作室兼卧室。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上被子是办事处成立时发的,办公桌上是周恩来为上海各界人士于1946年10月4日为举行李公朴、闻一多公祭时,在追悼大会上亲笔写的悼词和他阅读的一些书刊。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中间的一间是饭厅,面积约20平方米,这是办事处工作人员吃饭的地方,周恩来、董必武在这里与大家一起用餐。</h3><h3>二楼整层楼面,是办事处外事人员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着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h3><h3>三楼正中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办事处集体宿舍。朝北的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h3><h3>另外,底层还有传达室、汽车间。汽车间里停放着周恩来使用过的"别克"轿车(今为复制件)。</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82弄 西三合里</b></h1> <h3>旧式里弄,1912年后建造,砖木三层,8幢,852平方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思南路97弄 安南村及安南小学旧址</b></h1> <h3>当年的法租界有一个特别的群体:越南人。这是因为近代的越南一直是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当时被称为"安南"。 上海自从划设租界以后,中国政府的司法权力逐渐被租界当局蚕食。会审公廨的设立剥夺了中国的审判权。在警务方面不信任国人警察,而从他们的殖民地挑选退役军人来上海当巡捕。这就产生了上海公共租界的印度"红头阿三"和法租界的"安南巡捕"。" 安南巡捕"都是从退伍军人从挑选的,体格健壮,可以用法语交流,主要负责越界筑路区的治安,他们还设有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机动巡逻队。法国人允许他们带家属,还专门建造了住房,上海人称他们集聚的地方为"安南村"。 </h3><h3>豪宅林立的思南路上,竟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安南村"。 即今天的思南路97弄,原为马斯南路275号。这块区域是一组回字表布局的矮楼,共计92间,楼高三层,红色洋瓦屋顶,水泥外墙,入内是一个大天井,二、三层是有水泥栏杆的外走廊组成的回马楼,楼梯设于室外。现在看到的第三层,其细部特征与一、二层有明显不同,可能为后来加建的。</h3><h3>安南村内的最东处,即第二排楼后面,建有一所小学,为两排平房,名为"安南小学",专供安南巡捕的子女上学,校长和教师都是安南人,并且配有一名安南籍仆役。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还建有一座安南总会,是为他们休闲娱乐之处。 </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建国中路18号(思南路口) 民国住宅建筑</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思南路的"思南公馆"在《 思南路(下)》中专题介绍⋯⋯</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