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当长假来临,总有朋友问我上海哪里最好玩?说实在的,上海好玩的地方还不少,比如新景点中有陆家嘴、迪士尼、上海大剧院、上海城市规划馆等;比如老景点中有的外滩、豫园、南京路、徐家汇等。这些地方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甚至去了N多次了。已经没有新鲜感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条值得一去的旅游线路。这条线路,虽然不算长,但沿线的建筑却是很有特色,基本代表了老上海建筑的主要风格。</h3><h3></h3><h3>说实在的最近70年以来,虽然上海总体上还是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但如果对照过去、对照其他沿海城市的发展,上海绝对是退步了。当年上海工业产值,上缴中央的税收都是全国第一,现在呢?当年远东第一大城市、世界四大城市之一,现在被北京、深圳、广州追的只有一肩之差了。上海现在还能值得骄傲的东西不多了。</h3><h3></h3><h3>对于上海人而言,租界时期留下来的建筑还是很值得自豪的。其中又以法租界的建筑保护的最好。法租界建筑的精华又以徐汇区的天平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为最多。在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评定中,前四批天平路街道有65处,湖南路街道有57处。二者相加占到了全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21%。在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评定中天平路街道又有45处入选,湖南路街道更有58处入选。两个街道新增数占到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四分之一。</h3><h3></h3><h3>今天我们要走的线路就地处过去的法租界。它的起点在天平路街道的桃江路、东平路、岳阳路、汾阳路的交界处,普希金铜像前,终点在陕西南路延安中路的原马勒别墅。</h3><h3>图为普希金像周围实拍图,其中的数字对应相应的景点</h3> <h3>1号景点(普希金铜像前)为这次旅行的起点。</h3><h3>普希金铜像,初建于1937年,为了纪念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100周年,由中苏人士集资,苏联人设计制造。1937年2月11 日,普希金铜像在东平路和桃江路的交汇处的花园里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为一座三面体米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面安放着普希金半身铜像,呈紫黑色。<br></h3><h3>图为第一代普希金铜像</h3> <h3>图为纪念碑揭幕后,东正教牧师举行宗教祭礼</h3><h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11月铜像被侵华日军掠走,仅存纪念碑一座。<br></h3> <h3>图为被毁后的普希金纪念碑 </h3><h3>抗战胜利后,有关方面决定重建普希金铜像,铜像系苏联名雕刻家多玛加掌基所作。<br></h3><h3>1947年11月28日,举行再建普希金纪念碑揭幕仪式,由苏联侨协主持,民国上海市市长吴国桢讲话,并有苏联领事和中外文化团体代表以及宋庆龄、许广平等知名人士200多人参加。<br></h3> <h3>图为民国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左)为铜像揭幕</h3><h3>文革开始后的1967年,铜像和纪念碑全部被毁。<br></h3><h3>1987年8月,在普希金逝世150周年的时候,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新建的普希金纪念碑要比原来的高出60厘米左右。普希金铜像安置在高约3米的基座顶上。铜像坐北面南。纪念碑系米色花岗石砌建,呈三面内弧型,底部正面凸出半圆,以中文镌刻:“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纪念碑,1799~1837年”;顶端砌半圆石质花盆;纪念碑外沿建花岗石三级台阶及块石铺圆形地坪,边砌高约半米3个石质椭圆形桶。其外3个绿化小花圃,外围矮铁栏杆。<br></h3> <h3>图为1989年5月18日,时任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朱镕基的陪同下瞻仰普希金铜像</h3><h3>图为普希金像近貌</h3> <h3>图为普希金像近貌</h3> <h3>2号景点在普希金像背后(北面)地址为汾阳路152—158号。建筑为砖木结构,风格为德国式,四坡双折屋面,顶部坡度大。屋檐底部挑檐明显,檐下设斜撑,三层两端设半圆券敞廊。 立面简洁平整,装饰很少,多1集中于檐下和斜撑。外墙材质区别明显,对比强烈,开窗轻巧,一、二层设木百叶,外墙在二三层材质交界处有一圈简单线脚,整体建筑风格舒朗大方。</h3><h3>这张图拍摄于第一代普希金像落成典礼上,背后的建筑就是2号景点</h3> <h3>图为俯瞰2号景点</h3> <h3>图为2号景点局部</h3> <h3>3号景点坐落在汾阳路150号。解放前夕曾经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住宅,所以人们也称它为白公馆。解放初这里曾作为上海中国画院,六十年代又成为越剧学校。2000年左右,这里是宝莲娜酒吧。如今,这里在搞装修。</h3><h3>3号景点建于1930年代 建筑里面构图严谨法国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东侧突出半圆形房间的外窗为连续圆拱券窗,有楣窗,窗间有仿爱奥尼式壁柱,盘旋而上的楼梯有花瓶状古典式栏杆,北立面圆拱券窗券心石呈涡卷形,部分窗户上方有垂花雕刻装饰,体现了巴洛克建筑风格影响。<br></h3><h3>图为原白公馆</h3> <h3>图为原白公馆</h3> <h3>景点4和5号景点坐落在上海五官科医院内,这里过去曾经是犹太医院。</h3><h3>4号景点建筑名称原为三德堂,砖混结构,1942年建。外观具有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征。主立面对称构图,使用简化的装饰性壁柱。室内外局部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br></h3><h3>图为原三德堂(今五官科医院10号楼)及喷水池</h3> <h3>在4号景点的东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建筑(5号景点),外观看像烟囱,其实这是70多年前建造的水塔。这水塔造型简洁,带有几何形装饰。</h3> <h3>图为三德堂水塔</h3> <h3>6号景点在汾阳路和太原路的交汇处。2015年被评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风格略带西班牙式。不过属于民居,且体量不大,所以,只要走马观花一下。</h3><h3>图为6号景点,如果在太原路上观察,效果更好。</h3> <h3>7号景点在永康路和太原路的交汇处。人称雷米坊(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在雷米路即今永康路建造,当时多为外国人居住,俗称外国弄堂)。砖木结构,1931年竣工。现名永康新村。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园里弄住宅。毗连式单体,多种单元户型,均有较大的花园。沿永康路以新式里弄为主、沿太原路以花园住宅为主。永康新村现为上海最大的西班牙风格住宅小区。</h3><h3>图为永康路上的雷米坊</h3><h3><br></h3> <h3>图为雷米坊内建筑,屋檐下齿状装饰为典型西班牙建筑特点</h3> <h3>8号景点是本条旅游沿路的重点景点,它坐落在汾阳路79号的上</h3><h3>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内。该景点建于1905年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外墙白色带城堡状、面积1496平方米,具有典型法国后期文艺复兴式建筑,为法租界公董局总府邸。这座庄严的建筑,平面与立面中轴线对称。平面中部向南呈半圆形凸出,二边是露天双抱大石梯通向二层大厅立面横向分成三段,底层是基座,石砌墙面。二层为半圆券拱落地窗,上有浮雕装饰,中部突出四对爱奥尼式双柱倚柱。三层为方形窗上有锁石形雕饰,整个立面腰线深厚. 明显,外观上已完全摆脱法国文艺复兴式外影响,二层大厅内保存有镶嵌彩色玻璃大窗,华丽典雅,顶部天花雕刻精致,室内装修多用柚木及硬木拼板,受新艺术派影响布置。三楼卧室内大理石雕刻壁炉及卫生间的铜制立体式淋浴器及 卫生设备已有百年历史供参观。建筑南部是一大花园,院内有多株村龄已百年以上的古樟树和一个水池。<br></h3><h3>1945后为国民党江苏监察区监察使署,也曾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第一任办公旧址。解放后曾一度为陈毅市长临时住所.60年代初,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迁址于此.文革时林立果曾经在此居住。里根、希恩、阿里等都来参观过。<br></h3><h3>图为民国时的法总董官邸</h3><h3></h3><h3>2002年改建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展示陈列上海工艺美术的优秀作品,是上海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也是影视外景拍摄点。曾经作为《南征北战》、《大雷雨》、《宋氏三姐妹》、《十兄弟》、《聂耳》等电影的场景地。</h3><h3></h3><h3>1989年9月25日该建筑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需要指出的是,参观该景点需要购买门票,价格8元。不过绝对是物有超值。</h3> <h3>图为民国时的海上小白宫</h3> <h3>图为今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主楼</h3> <h3>图为2楼的工艺品展览厅</h3> <h3>图为二楼工艺品展厅</h3> <h3>图为二楼工艺品展厅</h3> <h3>图为工艺师在工作</h3> <h3>图为工艺师在工作</h3> <h3>图为工艺师在工作</h3> <h3>图为三楼的卫生间里的喷淋设备</h3> <h3>图为三楼的卫生设备</h3> <h3>图为三楼的卫生设备</h3> <h3>图为大楼前草地旁的水池。</h3><h3>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是集建筑欣赏、工艺品欣赏及工艺品制作参观于一身的场所。是上海法式古典建筑的代表作之一。所以,也是我极力推荐参观的地方。<br></h3><h3>从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出来,向北走30米,我们在看到一幢褐色建筑(9号景点),它就是建造于1930年代初的,原美商上海电话公司毕勋路(今汾阳路)交换所。该建筑刚建造时只有2层。现在加到了4层,该建筑属于美国风格建筑。</h3> <h3>图为1930年代的毕勋路电话交换所</h3> <h3>图为1930年代的毕勋路电话交换所</h3> <h3>图为今汾阳路电话分局</h3> <h3>从汾阳路电话分局再向前走60米左右就来到了汾阳路、复兴中路十字路口。虽然,在路口向西百米左右的复兴中路上还有好多优秀历史建筑,如伊丽莎白公寓、黑石公寓、克莱门公寓等,</h3><h3>图为伊丽莎白公寓(装饰艺术派风格)</h3> <h3>图为黑石公寓(英国城堡式公寓)</h3><h3>图为克莱门公寓(法国式公寓里弄)</h3><h3>但我们接下来的行程还是一直朝北走,来到汾阳路的湖南路街道段。那里还有更精彩的景点等待着您。<br></h3> <h3>穿过复兴中路,再走50米左右,我们就来到汾阳路45号汾阳花园酒店的门前。走进大门在我们的右手边,有一幢漂亮的建筑,这就是本次旅行的第10个景点,原丁贵堂住宅。</h3><h3>图为10至14号景点分布图</h3> <h3>该建筑建于1932年,是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由莫里森·亨德里设计。三层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立面略照不对称,南首第二层有小阳台,底层为开敝式露台,一层和三层山墙上均有帕拉第奥式窗。窗间的螺旋形柱与阳台上的绞绳式铸铁条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室内装饰简洁雅致,细部处理西班牙特色鲜明。该宅花园占地达1.7公顷,在上海实属鲜见。</h3><h3>该宅原是海关为税务司建造的官邸。四十年代,时任税务司职的丁贵堂人住官邸。丁贵堂是爱国人士,“八·一三”后,曾一次juan款五万元慰劳将士。日伪统治时期,丁贵堂被日本宪兵队以从事情报工作的罪名逮捕,后虽释放,却被监视居住此宅,幸得海关同仁相助,逃出日军封锁线。抗战胜利后,他以财政部特派员和海关副总税务司的身份接收海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任命丁贵堂为海关总署副署长。<br></h3><h3>1953年,这里是对外贸易部海关学校,1980年升格为上海海关专科学校。2010年,这里成为汾阳花园酒店。<br></h3><h3>图为原丁贵堂住宅正面</h3> <h3>图为丁贵堂住宅背面(进汾阳花园酒店看到的一面)</h3> <h3>需要指出的是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在上海流行。上海大约三分之一的西式建筑属于西班牙风格,而丁贵堂住宅则是上海西班牙建筑中的极品。也是典型代表。</h3><h3><br></h3> <h3>11号景点原来是海关俱乐部,它是上海历史最久也是最漂亮的木屋。请按照《10至14号景点分布图》中黄线的指示行走,可以完整的欣赏该景点。</h3><h3>海关俱乐部(木屋)砖木结构,1898年建造。为现存最早的独立式花园住宅之一。台锥形翘檐屋顶,瓦楞薄板,四面均有翘檐老虎窗;西北角有一个小四方翘檐尖塔;南向设方柱敞廊,水平木板条墙面。<br></h3><h3>图为原海关俱乐部(南面)</h3> <h3>图为原海关俱乐部西面</h3> <h3>图为原海关俱乐部(北面)</h3> <h3>12—14景点都在上海音乐学院内。</h3><h3>12号景点为德国式凤格,瓦屋顶错落有秩,一层立面毛石面处理具有德国青年风格派特征,二层露台栏杆雕饰精美,与毛石材质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有资料显示,这里在解放前曾经是比利时领事馆。<br></h3><h3>图为12号景点(南面)</h3><h3><br></h3> <h3>图为12号景点(东南角)</h3> <h3>13号景点原来是犹太俱乐部,1910年代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里面对称构图,强调横三段构图和水平向线条。</h3><h3>图为原犹太俱乐部(南面)</h3> <h3>图为原犹太俱乐部(东面)</h3> <h3>解放后,13号景点曾经是上海音乐学院办公楼。这里曾经聚集着一大批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人才如:贺绿汀、桑桐、丁善德、谭抒真、孟波等。其中,贺绿汀又是其中的领军人物。</h3><h3></h3><h3>图为著名音乐家贺绿汀</h3><h3>贺绿汀(1903-1999) 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仙槎桥人。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先后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员,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音乐教员、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建国后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br></h3><h3>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电影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br></h3> <h3>在贺绿汀的声乐作品中《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是2首著名的抗战歌曲。其中《嘉陵江上》又以艺术性强、演唱难度大,而深受男中音和男高音(移调处理)喜欢。1980年9、10月间,著名歌唱家李双江随解放军访沪歌舞团来上海演出,特意选用了《嘉陵江上》作为演唱曲目,以表达对贺老的敬意。不过,李双江在演唱这首歌时做了一定的修改,在结尾处重复了一句“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歌词,并把全曲的最高音降B2落在了第二句“刀”上。</h3><h3>图为《嘉陵江上》原谱结尾处</h3> <h3>图为李双江演唱的《嘉陵江上》歌谱结尾处</h3> <h3>第14号景点为德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曾为比利时领事馆。倍高洋行设计,1926年建造。东南里面逐层退台,两道镂空栏杆作为划分立面的水平带饰。红瓦陡坡大屋顶,巴洛克式山墙露木构架;转角及屋顶最高处设德式小尖塔。</h3><h3>图为14号景点(南面)</h3> <h3>图为14号景点的东面</h3> <h3>图为俯瞰14号景点</h3> <h3>图为20年前的14号景点</h3><h3>参观完14号景点,我们离开上海音乐学院,沿着汾阳路继续北行,来到淮海路口。接下来,我们将穿过淮海中路来到对面的东湖路,继续接下来的旅行。<br></h3> <h3>图为15——21号景点分布图</h3> <h3>穿过淮海中路我们来到东湖路,向前再走30来米,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幢小洋房,它就是15号景点,淮海中路1110号东湖宾馆7号楼。</h3><h3>该建筑建于1925年,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法国文艺复兴式花园住宅。建筑二层,南立面原为二层廊道,带有巴洛克式、双壁柱等装饰。部分立面为清水红砖墙,窗檐和窗台处装饰为水刷石制作。该建筑体量较大,室内装潢考究,建筑南面有宽广的花园。<br></h3><h3>据说该建筑原为亨利地产公司老板的住宅,五十年代前苏联驻沪商务代办处曾设于此。<br></h3><h3>图为15号景点的正面图</h3> <h3>图为15号景点入口处</h3> <h3>从15号景点出来,沿着东湖路向西北方向行走50米左右,在我们的左手边就是16号景点,如今的上海市团市委办公地,东湖路17号。</h3><h3>这是一幢西式联立式花园住宅,它建于1921年,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从建筑的布局和形式都可看出,这是相当富有者的一处花园住宅。住宅三层,因为是联立式的,建筑的整体完全对称。面向花园的南立面自然是主立面,有明显的上下、左右三段式构图,很有气派。底层低矮,是辅助用房,也是整个住宅的“基座”。二、三层才是主要的功能空间,也构成了立面的主体。<br></h3><h3>1950年代,该花园住宅由华东交遁部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及中央音乐院上海分院使用,后曾用作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内科学女生宿舍,1964年《青年报>报社迁入使用。<br></h3><h3>只不过这里现在成为了社会团体的办公场所,所以,要进去参观比较困难,我当时为了看清建筑的整体,特意跑到旁边的大楼里观看。<br></h3><h3>这是从大门口看到的建筑景象</h3><h3></h3><h3><br></h3> <h3>这是从东湖路看到的景象</h3> <h3>这是从旁边大楼里看到的景象在16号景点的对面,有一幢五层楼的西式建筑,它的旁边还有一个中式凉亭,它就是位于东湖路70号的第17号景点——东湖宾馆。</h3><h3>东湖宾馆人称杜公馆。建于1934年,为砖混结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主楼部分为简化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主立面采用对称构图,但仍然有西方古典建筑三段式的特征,中部二、三、四层为敞廊,细部装饰简化,略具装饰艺术派特征,铺楼为现代派风格,外观注重材质对比效果,烟囱、大门设计较为别致。八十年代中期,该楼进行改建和装修,底层伸出门廊,主楼加建两层。</h3> <h3>图为杜公馆设计图</h3> <h3>图为加层后的杜公馆</h3> <h3>图为杜公馆的凉亭</h3><h3>关于杜公馆的建造还有一个传说。当年杜月笙利用宋子文透露的消息,帮助亲家金廷荪包销航空奖券发了横财。金廷荪知恩图报,耗资三十余万美元,建造了这幢花园豪宅,送给杜月笙。新公馆主楼装饰奢华,餐厅、客厅、厅、客宴会厅舒适典雅,陈设均为法式家具。大花园是中国庭院风格,恰好与爱穿长衫的“上海法租界公董局董事'杜月笙的身份相吻合。可惜当杜月笔准备搬入新公馆时,恰逢八·一三事变爆发,于是”杜公馆“主人杜月笙一天也没有在此住过。抗战胜利后,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以六十万美元把房子卖给了美国新闻处。另据说,曾任国民党政府上海副市长,并于1949年参与策反国民党保安警察第二总队起义的吴绍澍也曾在此小住。<br></h3> <h3>图为杜月笙(中)与戴笠(右一)的合影。杜月笙和戴笠是一对结拜好兄弟,当年戴笠遇难,估计最伤心的要算“上海皇帝”杜月笙。</h3> <h3>从东湖宾馆(原杜公馆)出来,沿着东湖路朝西北方向走30米左右,我们就来到了新乐路。在新乐路我们右转弯朝东走,约300米左右,我们来到襄阳北路前。在我们的左手边的有一幢法式建筑,这就是18号景点,建造于1932年的金廷荪住宅和原三鑫公司办公地。</h3><h3>说到三鑫公司我们又要谈到前面说到的杜月笙(杜镛)、金廷荪以及上海滩的另一个大佬黄金荣,因为他们名字中都带金字,所以,起名三鑫公司。当年,三鑫公司靠贩卖鸦片(有合法牌照)起家,年利润超千万元(有的说六千万),是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之一。<br></h3><h3>金廷荪(外号“金牙齿阿三”)住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建筑面积约1125平方米。平面略呈凹字形,中间一、二层皆为长廊,以方柱支承,柱顶有巴洛克风格花饰,三层为露台。两侧墙面作半六角形外凸,三层挑出阳台,立宝瓶式栏杆。红色窗套通高两层,窗间墙饰几何形图案。缓坡屋顶,绛色水泥墙面有横向勾缝。院内花园有小桥、凉亭等建筑。<br></h3><h3>金廷荪,浙江宁波人,精明强干,极会理财。他进黄公馆的门要比杜月笙早,很受黄金荣的器重,他与杜月笙,都是黄金荣身边的心腹大将。杜月笙是武脚色,金廷荪则始终是个文角色。他心思机敏,算盘子打得既精且狠,是黄公馆唯一的理财家。</h3><h3>图为原三鑫公司旧址</h3> <h3>原三鑫公司旧址在解放后曾经是上海交运局办公地。现在是首席公馆酒店。</h3><h3><br></h3> <h3>图为当年交运局办公地</h3> <h3>在18号景点的对面(南面),有一幢非常独特的建筑,它就是19号景点,位于新乐路55号的原圣母大堂(新乐路大堂或称东正教堂)。</h3><h3>在历史上,上海有过3座东正教堂,分别是建于1904年,位于河南北路43号的东正主显堂,该教堂由俄国正教驻北京传道团出资建造,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毁于战火。<br></h3><h3>图为上海第一座东正教堂主显堂,</h3> <h3>俄国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人来到上海,他们在淮海路附近驻扎下来,从事商业、艺术、教学等工作。1932年,俄侨格列博夫中将为了纪念已故沙皇尼古拉二世,募资筹建在皋兰路16号建造圣尼古拉斯教堂,教堂在1934年建成,这也是上海俄侨自建的第一座教堂。</h3><h3>图为圣尼古拉斯教堂旧照</h3> <h3>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位于新乐路55号的原圣母大堂。该教堂由俄国协隆洋行建筑师、画家利霍诺斯设计。教堂外形类似莫斯科救世主教堂,属拜占庭建筑,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建筑特征。教堂的穹顶是以木构架支起的一层金属外壳包裹,浑圆而又饱满,底部略为收缩,状似洋葱。主穹顶高达35米,由四个小穹顶拱卫,蓝色的穹顶群和蔚蓝色的天空融为一体,显得端庄、肃穆。教堂的外形线条简洁,主体部分已近简单的多面体,正墙顶头露出拱顶尽端,这些半圆的尽端,使轮廊充满活力而又变化,令人感到活泼舒展。教堂内部宽敞,前台可容纳三百人的大型合唱队,大堂可供二千五百名信徒做礼拜。</h3><h3>1962年2月,圣母大堂举行最后一次宗教仪式后停止了宗教活动.1988年7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教堂进行了维修。<br></h3><h3>图为圣母大堂奠基典礼</h3> <h3>图为正在建造中的圣母大堂</h3> <h3>民国时的圣母大堂</h3> <h3>民国时的圣母大堂</h3> <h3>俯瞰圣母大堂</h3><h3><br></h3> <h3>如今,圣母大堂不对外开放,所以,游客很难进教堂一睹教堂内景。我在2012年,有幸乘教堂布展,参观了教堂的内景。</h3><h3>圣母大堂内景</h3> <h3>图为穹顶上的壁画</h3><h3><br></h3> <h3>图为圣母大堂近影</h3> <h3>从普希金教堂到圣母大堂,我们一路上已经看了19个景点。但在不远处,还有二个很有特点的景点在等待着我们,下二个景点,虽然离圣母大堂不远,但它们都在静安区。</h3><h3>从襄阳北路一直朝北走,到底就是巨鹿路,我们沿着巨鹿路向东走,大约行走200米左右,就来到了巨鹿路675--681号上海市作家协会,这里过去是民族资本家刘吉生住宅。<br></h3><h3>刘吉生(1889.11.19——1962.10.08),男,浙江定海(今舟山)人。民国著名实业家,曾任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中国企业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香港火柴厂董事长等职务。刘吉生也是中国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br></h3><h3>图为酷爱花卉的刘吉生</h3> <h3>刘吉生住宅由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在1927年设计, 1931年建造。占地面积1606平方米,建筑面积1666平方米,假四层,砖混结构,馥记营造厂承建。</h3><h3>该花园住宅仿欧洲古典希腊式建筑,造型宏伟庄重,气派非凡。因其是按希腊神话中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所设计,又被称作“爱神花园”。住宅立面对称,一正两厢划为三段,南侧立面设主入口,有贯通两层带凹槽的爱奥尼柱式门廊。南面二层柱间为弧形阳台,铸铁花饰栏杆轻盈雅致。除门廊外均以清水砖砌筑墙面,楼上局部用白粉饰面。檐下有齿形带饰,窗饰也有多种样式。室内装修极尽奢华,有巨型圆柱、弧形楼梯、大厅镶彩色玻璃、悬大型水晶灯等。配套设施也很完备,置有锅炉房,中央供热系统供应暖气和热水。宅前有一喷泉,位于庭院中轴线上,喷泉中央立着白色大理石制成的普绪赫雕像。雕像是邬达克出资,在意火利订做送给刘家的,以答谢刘家给予的设计良机。住宅的许多细部特征,在英国著名学院派画家莱顿的名画《普绪赫洗浴》中,都能找到原型。 <br></h3><h3>图为爱神花园</h3> <h3>图为爱神塑像</h3> <h3>从上海市作家协会出来,我们沿着巨鹿路向东走,约50米左右就来到陕西南路口,我们不过马路直接大转弯,沿着陕西南路北上100米左右,我们就可以看到第21号景点,它就是位于陕西南路30号的原马勒住宅。</h3><h3>据说马勒酷爱马术,曾经靠赌马赚了很多钱。他曾经投资马勒船厂(今沪东造船厂)。<br></h3><h3>图为马勒(右)牵马图</h3> <h3>马勒住宅由英籍犹太商人马勒投资兴建,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据说是马勒是根据女儿的梦中情景建造的。主建筑为北欧城堡式(挪威)建筑风格,坐北朝南,混合结构3层,占地面积4135平方米。外形凹凸多变,屋顶陡峭,3个高耸尖塔,塔尖有特制的铅皮瓦;外墙为褐色耐火砖砌,红瓦屋面。住宅内房间、层面并没有按通常的等高设计,而是上、下错层,扶梯则是上、下起伏,曲折多弯。扶梯的弯口,随时可以看到非功能的装饰圆窗,在天花板上设计舵轮等船用设备图案。显然,宅主想通过如此这般的设计,使人感觉到不是进入一幢住宅,而是徜徉在一艘游船上。</h3><h3>图为民国时的马勒住宅</h3> <h3>图为1990年代的马勒住宅,当时这里是上海市团市委</h3> <h3>图为马勒住宅的入口处</h3> <h3>图为马勒住宅的南立面</h3> <h3>马勒住宅远景</h3><h3>2006年5月,马勒住宅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h3><h3>在我看过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马勒住宅绝对是极具观赏性的建筑,拿上海人说,就是弹眼落镜的建筑。所以,我把这次旅行的终点站放在了这里。</h3><h3></h3><h3>今天,我们旅行的路线全在当年的法租界。这也是当年最好的住宅区。如今,这些地方也是上海最具人文色彩的地方。</h3><h3></h3><h3>如今,李强书记提出要建立首善之区。那么,作为首善之区不但要有好的环境好的住宅,好的历史故事,还需要有好的文化设施、好的学校、医院,就这些来看,我们这次旅行路过的天平社区无疑是极具首善之区竞争力的地方。</h3><h3></h3><h3>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如果大家喜欢,我们以后会推出新的线路,供游者参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