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

静海棠花

<h3>那年那月那些事</h3><h3>——一位85岁老人的亲笔回忆录</h3><h3><br></h3><h3> 这是一位85岁高龄老人的回忆录,是老人亲笔所写。老人从小没上过几天学,能上学读书学习一直是她心底的梦。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儿孙们一个个长大成人,老人读书上学的梦想仍在心底发着璀璨的光。这篇回忆录因此而成。正如老人自己所言,“用书写的方式重提过去,既是对自己生活历程的点滴总结,也是为自己当学生、学写字采用的一种形式,(并借以)延缓肢体和思维的衰老。”</h3><h3> 老人的回忆文字质朴,没有华丽词句修饰,但读来仍能令人深深进入场景,仿佛跟随老人走了一圈——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今天。</h3><h3> 虽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愿天下每位老人都有一颗平和又炙热的心,爱生活爱家庭,幸福享受每一天。</h3><h3> ——编者的话</h3><h3> </h3><h3><br></h3><h3><br></h3> <h3> 我的一生,也算是我的回忆。</h3><h3><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四岁失去生母,六岁学纺线,爸爸回家教我认字。我渴望上学,在我要求下爸爸同意我上学,把我送入学校。在那个年代,女生和男生不能在一间教室,城市有女子学校,农村女子不能上学,我自带桌凳放在老师办公室一角。</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那个时期老师教会了我拿笔写字,放学也不能和男同学一块儿走,男同学排队全走完,我和老师再见自己回家。到家看见我奶奶做饭,我娘说风凉话,说我快当状元了。真是一言难尽。</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样上学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就告别学校在家中干活,还是爸爸回家教我认字,学写毛笔字,背九九歌,学打算盘。先练习指法,首先学打加法。九九歌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至今不忘,“一七如七,七去三下还二一。”我一个晚上没学会,我真笨,以后就这样平平淡淡的生活。</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直到1946年,当时我不懂,也不知为什么,爸爸也没给家说一声就走啦,走后也没音讯。我不知道爸爸的工作是做什么,他那里都叫他管账先生,我每次去他工作的地方,只见他打算盘。现在回忆,爸爸应该是为大资本家工作,用现在的说法,他这个职称应该是主管会计。在那段日子里奶奶经常流泪,1947年,邻村有一位赶马车的说(当时没有火车),他在天津见过我爸爸,就这样,我母亲带着妹妹坐马车去天津找爸爸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年运河发大水,庄稼全淹了,颗粒不收。到了秋天,我舅舅到我家,带来半袋粮食,十斤棉花,舅舅对我说,我原想接你到我家的,可是你奶奶老了,我不能把你接走,留下你奶奶一人在家不行。你要守着奶奶,帮助奶奶一块儿度过荒年,我给你这些棉花跟奶奶纺线,赚钱吃饭吧。你不用害怕,饿不着你,过几天我再来看你。又过了几天,大姑也送来了粮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奶奶说,“咱家虽然一老一小,但咱要自力更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跟奶奶一起纺线,半个月的时间纺了两斤线。奶奶带我去赶集卖线,到集上一看价格,把两斤线卖了买回半个月的粮食,剩的钱只能买一斤棉花。也就是忙碌半个月花去了一斤棉花的本钱。奶奶说,这线咱不卖了,带回家合计合计再说。回家后,我问奶奶怎么办,奶奶说我想想。第二天天不亮,奶奶叫醒我说,你学织布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听奶奶的,去姨奶奶家接了表姑来教我织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织布这个工作很繁琐。如桄线、线上浆、线加劲、拧线、牵线、梳线、掏线、纫线,才能拴机织布。人家织布是坐着,我织布站着,因为身高不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那一机布织完卖掉,买来粮食和棉花,钱还有剩余。到年底,织布赚得钱买了年货,给奶奶做了一件新棉袄,我自己还买来花布做了件新衣服。</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眼到了1950年,我已是大闺女啦,回想这几年光顾了生活,没学文化,以前学的也忘了很多。母亲从天津回来生小孩儿,家里的生活不再用我赚钱。这时候朝鲜战争爆发,我在村里是先进青年,宣传抗美援朝。国家号召学文化,村里办起了午学,就是小学教师利用午休时间教认字,但时间不长就散了,我渴望学习,没办法。学文化找不到老师,在那个时期,农村认字的人很少,想学文化真难。</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1年爸爸从天津回来,在桑园火车站开了一家煤厂,家中奶奶老了,母亲有孩子,我成了家中的劳力。</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晃到了1952年。我要爸爸教我学习,爸爸叫我学写话,每半个月用文字向他汇报一次家务事,不会写的字就画个圆圈儿。爸爸把我空的字填好捎回来我就能学几个字,虽然少的可怜,但总比不学好,积少成多吧。在这段日子里,最叫我烦心的是媒婆上门给我说婆家,我对奶奶说,以后叫媒婆等我不在家时再来。奶奶说,一家女百家问,你在家怕什么。我说,我烦媒人,明天我就上姥姥家。说来真巧,我在姥姥家住了一段时间,爸爸给我订婚,我一点儿都不知道。</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3年我加入了共青团,我更渴望学文化啦,又向爸爸提出今年要考高小。爸爸不同意,我找四爷爷、五爷爷说服了爸爸。爸爸对我说,你是大闺女了,考不上不怕丢人?我说不怕,我今年要是考不上,就永远不再提上学的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邻村高小考试结束了,离我家十二里路的一所高小还未考,我的年龄已超过,我自己在村里写了一封假介绍信,自己去高小报名。</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很好,我考取了!我想这次一定没问题,能上两年学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的心情高兴的没法说,整理自己用的东西,准备去上学。这时我发现箱子底下有一份订婚凭证,拿起一看,是我的,再看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了!我这么傻,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好好想了想,这事儿就这样吧,我也不问,知道也装作不知道,我一定得上完这两年学再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还是高兴的太早了!那年夏季,雨水特别大,庄稼大部分被淹,高小学生调整区域,我被调到离家近的学校,天天放学回家,这样比住校既省钱又省粮食。这所学校离我家三里路,上学一个多月,校方查出我超龄,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把我叫到校长室谈话,让我退学参加农业生产,一半儿生产一般学习,既然国家说超龄不能上学,我无话可说,只好到此结束吧。</div> <h3> 这期间国家颁布《婚姻法》,自己的婚事自己做主,我也该问问我的事了,不上学了,我在村里宣传《婚姻法》,搞文艺,学会了唱河北小调“小二黑结婚”、“妇女开荒”等。</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晃到了1954年春节,爸爸回家过年,我对爸爸说,“现在是新社会,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我的婚姻你为什么到现在不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不能上学有多苦恼吗?”爸爸说,我现在就告诉你,先说你不能上学,你四爷爷找过我怕你想不开,我对她说凤莲很坚强,她不会想不开,叫她自己慢慢解决。你的婚姻现在告诉你我觉得还不晚。也可能我受旧社会影响,在我心里你是好女儿,从小就听话。想上学这方面,你要求上进学文化,我为有你这样的女儿骄傲,你是大闺女啦,你首先要明白,新社会也得讲三从四德。三从是在家从父母,出门从丈夫,有夫从夫,没夫从子。我说,“你别说了,即使你给我找的丈夫,吃喝嫖赌不干好事,只干坏事,我也依他。”</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过了一会儿,爸爸接着说,你是我的女儿,我不会害你,你还小,我看问题比你有经验,现在就告诉你,给你选的时荣小学五年级就去天津学徒,“三五反”时他那厂子倒闭,他回到家才又上初中,现在初中二年级,年龄和你一般大。我看小伙子不错,他的家庭在德州市,无房无地,他父亲是个中医大夫,两个妹妹上学,哥哥嫂嫂全不在德州,情况就是这些。</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4年春天,我家北房翻盖,准备盖房开工用的吃粮,房屋盖好已经是五月份。爸爸回家来对我说,时荣的二姐来信提出你在咱家不能上学,德州市黎明街小学有夜校,晚上两小时,校名高级民校,也就是成人高小,小学文化可以考试入学。他家的意见叫你结婚,婚后白天帮助她母亲做家务,晚上到校上学,问咱家是否同意。我觉得这样你可以上学,这样行,你觉得行吗?我说,“叫我上学,我同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话一出口,我感觉心里很不好受。</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过了一段时间,爸爸来家,首先对我奶奶说,结婚的日子订于8月17号,旧历7月19日,你看该给她怎么准备就准备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爸爸又问我,你想要什么跟我说,我给你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满脸是泪。</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爸爸问我,你怎么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一句话也说不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奶奶说,闺女出嫁,心里不好受,离开自己的家,丈夫没见过,婆家是什么样,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俗话说再亮的月亮不如白天,再好的婆家也不如娘家。</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转眼婚期就要到了,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离开疼我爱护我的奶奶,离开又当爹又当妈教育我成长的爸爸。我很惭愧,我从四岁就跟着奶奶,现在我长大了,奶奶老了,奶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不想离开奶奶,我走了,不放心她。爸爸对我说,奶奶不能跟你一辈子,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再说一遍,你想要什么,我给你买;你有什么心事不愿告诉我,一会儿你小姑来了告诉你小姑,明天就该走了,高高兴兴的走,叫你奶奶放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就要离开我的家乡。以前听别人说过,姑娘时代是黄金时代,明天是我结婚的日子,结婚就是去婆家,就是告别姑娘时代,结婚虽然是喜事,但也令人心酸,这件事不写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结婚这天,天气晴好,全家都很高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记得婚后半个月左右吧,他二姐带我去考试,考取后我买了一尺布,缝了个书包,我又能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心情很高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在婆家天天从早忙到晚,公公吃的饭由婆婆做,其他家务事,上街买菜,洗衣做饭等,里里外外全都是我一个人干,中午有来家看病的还得招待,这些是我结婚前没想到的,这是旧社会留下的传统,做媳妇的就得干活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无论怎样忙,晚上俩小时是我的,我一定上学。学校每星期上六次课,都是晚上,每晚两个小时,星期六晚上不上课。我安排两星期回一趟娘家,回去帮助奶奶洗洗涮涮,也免得奶奶想我。事情不那么顺利,这样的生活过了两个月。我发现自己怀孕了,心中非常苦恼。</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时间不长,婆母发现我不舒服,就问我怎么了,我不想说实话,就说可能是感冒了,过几天就好了。晚上放学回来,婆母叫我去她屋里喝水,我一进门,婆婆就对公公说,你给凤莲看看,她这段时间不想吃饭。我说不用看,我没病。公公笑着说,看看吧,没病更好,你放心我不给你要号脉钱。号完脉我心里明白,我也不问什么病,就对婆婆说我还有作业,我去做作业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婆婆看见我就笑,很高兴地对我说,我等着抱孙子啦,你做活儿要自己小心点儿,别累着。你上学有了孩子,我给你看。你有了孩子更要努力学习文化,给孩子做个榜样,高小一年上完再考夜中,上完夜中在德州找个工作。</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现在想起来好像笑话,我苦恼,婆婆高兴。</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春节过后两个月,婆婆得病,医治无效去世。我当时觉得一下子掉到冰窖里了,再也没有希望上学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家中有父亲上班,小妹上学,再过两个月我还有自己的孩子,这个担子我能挑的动吗?就是不上学,这副重担也不好挑啊!越想越怕,越怕越觉得难。我对自己说,从小长到大,没怕过困难,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一步步的往前走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两个多月后,我儿子出生了,起名保光。又过了一个月,时荣中学毕业,去干临时工,体力劳动。我们俩忙忙碌碌过了一个冬天,春节到了,保光已经会坐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56年春节后的大年初三,表姐夫送来不好的消息,说我奶奶病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当时就哭了,觉得对不起奶奶,心里感觉特别惭愧,一个冬天只回去过两次,我伤心极了。今天我一定回家,时荣不放我走,因为外面下着大雪。</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了火车,我也觉得有些害怕,万一下车后没人接我怎么办。下车后,四爷爷和小叔在车站等我。回到家了解了奶奶的病情,我给公公写了封信,公公回信带回来一个药方,并告诉我准备后事。</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星期后奶奶去世。</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到德州,过了一个多月,时荣参加了工作,我为时荣准备他需要的东西。他有工作了是件好事,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总觉得不安。时荣走了我更难了,没有婆婆的家不好过,每天家务事从早忙到晚。上学的小妹,有时候想妈妈不开心,我还得哄她,中午有来家里看病的,我要招待。我年轻,多干活忙一点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时荣他二姐和三妹傲得很,来家给我出难题,我成了寄人篱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也做了不该做的事。</div> <h3>  1957年夏天放暑假,天津的二嫂回德州替我在家照顾公公和小妹,我很感激。我去新汶高高兴兴地住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时荣教会我查字典,我看书有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偏旁,同音字。八月底我回到德州,二嫂见到我就笑。说二嫂这两个月你辛苦了,你笑什么?二嫂告诉我说,晚饭后她带我去串门。我说我在济南车站坐了一夜,咱明天再去不行吗?二嫂说,现在告诉你,咱黄婶给咱家找个老太太。为什么叫我?二嫂说,你唱主角。老太太知道原来你在家,这是儿媳娶婆婆,人家怕你给她气受。我说很好,晚上咱就去。我和二嫂都哈哈大笑,二嫂说我,这事你听了也高兴!晚上,我和二嫂一趟成功。</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买了礼品去看黄婶,第三天,请大娘来办喜事,圆满成功。二嫂的孩子开学了,她带孩子回天津。两星期后接到时荣回信,房子已找好,我就准备走啦。</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去大兴庄守着爸爸住两天,到姥姥家看了看,回德州在表姐家住了三天。我就带着保光去新汶自己的家过日子。这个家时荣准备了两间房,一张床,一张方桌和两个方凳,这就是我的家了。时荣正准备调去黄贝,转眼已经是1958年,年后搬到黄贝工区住洪村,过了半年又搬一次离黄贝近一点的小张庄。在这里我又生了一个女孩,取名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跃进时代,时荣的工作早出晚归。他在工区给我找了个临时工,做播音员,一个月十块钱,一天四小时,得上五次班。早中晚各一小时,上午十点半个小时,下午四点半小时。虽然时间短,但两个孩子没人管不行,我就找了个老太太帮忙,给她五块,我还留五块,这样的工作我也干。1959年时荣调东家埠机关器材科,我和孩子随他搬迁到东家埠。在东家埠时荣长了半级工资,三元,每月四十四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0年初调到兖州准备搬家,结果这个时候时荣又出差,我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搬。等他回来,家里已经安排好了。时荣看到两个孩子活泼可爱,对我说,这里是城市,以后再调动搬家你和孩子就不要走了,我自己走。我说搬家怕什么,还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好啊。不久组织家属义务劳动,好像是修某一条铁路的地基,以后又去干家属工,一天八毛,在仓库干零活,办家属食堂、托儿所。有托儿所就好办了,保光送幼儿园,小敏送托儿所,我担任食堂会计。托儿所离我上班的地方很近,女儿去办公室找我摔倒,从那天起就腹泻一直不好。</div><div> 计划没有变化快,原计划时荣再调动我和孩子就不走了,谁知这时又出了一个新政策。家属要参加农业生产,老家是农村的,回老家参加农业生产,从城镇来的就地安置。时荣觉得留在当地农村不好,他回德州看了看,父亲叫把户口迁回德州,现在想回德州是错误的,留在农村可以和社员一块儿分粮食,回德州用一碗凉水也得花钱买。我的首要任务是找工作。街道办厂、棉毛针织厂、建筑队小工,一天一元街道办事处扣两毛。1961年春节过后,我托人去园艺厂工作当合同工,我把我的户口迁到了园艺厂,这样就能多吃七斤粮食,街道办事处也不能扣我钱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div> <h3>  到了夏季,保光满六岁,该上学了,老范出差把保光带到时荣工作的地方去上学,小敏自成春天出麻疹落下了咳嗽,后来转成肺结核,到了秋天,我那可爱的女儿离开我走了!</h3><div> 时荣怕我自己在德州伤心过度出事,在园艺厂合同未满时就把我调到了滕县。我于1962年元月一号离开德州去滕县报到,分到招待所工作,工资定为每月三十七元,一年合同,一年后转正。工作了四个月,又碰上女职工下放政策,我又没了工作。俗话说,从小没娘一辈子命不强。没办法,又找临时工干,我去了邹县白马河农场学习养鸡,两个星期后在白马河买了小鸡,带到三号井喂养。鸡没长大又卖了,我又去了柴里矿井当播音员。1964年“四清”时荣涨工资,这次长得多,一个月能拿五十七元了。这时看到保光放学后没人管,学的能爬树上屋顶,我和时荣商量,涨工资后三口之家够用,我这个临时工就别干了,回家看孩子吧。回家后闲不住,又给招待所拆洗被子,一个月能干个十来天,挣点零花钱,干点儿就比不干强。后来这个又不叫干了,说是照顾困难户,我没事做,天天闲着,就想再要个孩子。1965年时荣在四清工作队结束,全处职工集体调到贵州,这时我已怀孕。这么多年不再要孩子怀孕了时荣又走,一言难尽。时荣走后,只剩我和保光在家,幸亏保光从小听话,也很懂事。帮我去井上打水,去木厂买木材,我们的生活过得还可以。</div><div> 我又生了一个女孩,孩子生下来第六天就开始发烧,治疗三天,体温一天比一天高。到了第九天,送她去藤县人民医院治疗,医院住了两个星期,孩子才健康出院。</div><div> 女儿取名高伟。我带着两个孩子在留守处生活,女儿从小爱生病,夜间女儿一闹病,保光就同我作伴儿去医院给妹妹看病。直到1968年,我才带两个孩子去了贵州跟时荣汇合。保光在贵州上初中,上完初中后改名高桐。</div><div> 1970年,我妹妹从黑龙江来信,说爸爸病了,也很想我。我也想家了。但是那时从贵州去黑龙江谈何容易,我和时荣商议,年底我带女儿回留守处,这段路费可以报销。1971年春高桐参加工作,去长沙学习。我于1971年四月份由藤县去了黑龙江,我已十三年没有回家,小弟弟妹妹们全不认识我!爸爸见到我不是高兴,而是两手抓着我,满脸是泪,一句话也说不出。爸爸这样的表情我没见过,我记忆中的爸爸不是这样!</div><div> 在黑龙江住了两个月,我回到德州。首先到婆家住一天,看望在德州住的表姐表妹,去农村看望大姑,住在小姑家时荣就回去接我。同时荣一起回我老家看望四祖父祖母和叔父婶母,还去姥姥家看望舅舅,又去东光看望时荣的兄嫂。回德州看望大娘家,二姐三妹,还有时荣的几位同学。在德州玩了几天,回藤县住了两个月。搬家回贵州时,路过长沙,看望了高桐,在长沙住了几天。</div><div> 回到贵州后我做家属工,在仓库干零活。高桐结束长沙的学习回来到三十七处上班。1972年,我又生了一个男孩儿,取名高松。到冬天我们搬家去干天坝,住在夹皮沟。高松送了托儿所,我也去了托儿所工作,这样就没后顾之忧了。1973年过完年后大调遣,高伟在干天坝上小学。37处调到山东,高桐首批去山东先遣组,我这个临时工又停了。71处大搬家去安徽,时荣天天忙着找东西,打包装,找草绳捆绑家具和生活用品,办理火车托运。到了冬天。71处大部分人全搬走了,时荣负责移交工作,还有部分收尾工作。我又搬到了37处,转眼到了1974年,高伟也来37处上学。春天高桐回家探亲,四口之家天天在一起,那段日子全家都好高兴。</div><div> 六月份一家人去安徽,早到安徽的同志已经给我家找好了房子,全住农村,我们家住大王庄。高桐回37处上班,高伟上学,高松送托儿所,我去干零活,干过砖厂,装卸工。1976年去托儿所工作,我又能天天带着高松了。</div><div> </div> <h3>&nbsp;&nbsp;&nbsp; 1977年,单位叫我和薄成兰办幼儿园。没有房子,机关食堂餐厅就当作集合点,下雨天带孩子们在餐厅玩,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们排好队唱着歌到野外去玩儿,做游戏、讲故事。快到下班的时间,孩子们排好队,我们送孩子回家,也就是围着家属区转一圈,转到谁家门口,谁就回家,这就是基建队伍的幼儿园。到了冬季还是没房子就解散了。我又回到托儿所。</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8年又要办幼儿园,工会干部找我叫我组织,我说还是没房子,我不能干,责任太大。工会干部告诉我,矿建公司组织一期托幼知识培训班,十天,叫我去学习,我同意了。学习回来到工会汇报,领导挺满意,两天后又去淮北市第一幼儿园学习两星期,这次学习学了很多原来不懂的东西,在淮北学的托幼工作、幼儿教师的基础知识。矿建公司通知6月1日开幼儿运动会。当时已是四月份,71处领导很重视,我就接了这个任务,找了两间房子,一个院子,首先为六一做准备。有的项目我也不会,就做请了一位转业军人先交会我。我是一心一意的学,我记得一个项目叫匍匐前进,这个项目就选择在空旷的地方练习,我先在地上做示范,手把手教孩子,此时孩子们都认真的做。我的付出和孩子们的努力见了成效,这次运动会71处处幼儿园得了第一名。</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时家中的情况也很顺利。时荣的工作就是忙点,高桐在37处工作很好,37处打算送高桐上工农兵大学,时荣不同意,按他的经历,认为当干部吃亏,工人拿钱多,日子过得安静。</div> <h3> 一晃到了1981年,高桐订婚,到年底结婚。1982年11月28号,儿媳妇兰真生了个男孩,取名杨博。全家都很高兴。后继有人啦。现在高桐兰真都已退休,住在海悦区。</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头说1984年,我的临时工又不叫干了,也巧,兰真要去上学,杨博就送给我看,我很高兴!一辈子在幼儿园教人家的孩子,现在能有机会教自己的孙子,这是一件快乐的事。人这一生,就是这么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传递着。我全心全意把我学到的知识,全教给我的孙子。</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时荣入了党,提了科级,调到施工设备租赁站工作。高伟努力学习迎接高考,无奈连续两年发挥不好,高考落榜,就去兖矿宾馆当了集体合同制工人。1989年底,时荣也调到兖矿施工设备租赁站。1990年高松卫校毕业,来兖矿总医院实习后,到二院工作,后来又到河南上了两年学。我1990年来兖矿,住了两年临时房,1992年搬到兖矿住大北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高伟1992年结婚,1995年生了个男孩,取名赵杨硕文,现在在英国上大学。2006年又添一女孩,取名赵小玥,现在上小学三年级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高松2002年结婚,2004年生一男孩,取名杨润泽,现上小学五年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杨博大学毕业,考取公务员,分配到广西海关工作。2008年结婚,2010年生子,取名杨添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眼见着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丁兴旺,一代更比一代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4年时荣退休,退休后又返聘回租赁站工作了五年。1997年,我和时荣去北方老家一趟,看望亲朋。去了德州、大兴、天津、黑龙江,也算一趟旅游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98年,我因妇科病做了个手术,99年回家上坟,在德州不慎摔倒,腰骨折。2000年,时荣查出股骨头坏死,这三年里俺俩多灾多难。时荣在济南做了一次手术,他的膝关节不好。经常去医院电疗。2005年在济南做膝关节置换,经过一年的康复锻炼,恢复的很好,走路不疼啦。</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为股骨头不好,孩子多次带他去北京治疗,带回药来热敷。治疗股骨头的专家说,这个必须手术,他年龄大了,慢慢养着吧。2008年高松带他查出纤维化,经过治疗,效果不理想。2010年去南京上海各大医院看,回来又在济南中医院住院治疗。后来回家,隔两周去一趟济南看中医,带回药在家煎着吃。</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2012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时荣不慎摔着,从那以后就不能下楼了。13年冬天,他的身体很虚弱,到阳台晒晒太阳就感冒,最终医治无效,于2014年元月6号去世。临终最后五天和我说的话,我于四月份记下。附后。</div> <h3>附:</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儿子女儿,你妈太傻,你爸临走前两天的一个晚上,我给他洗完脚倒了水,又洗完袜子回到他面前,见他满脸是泪,我问他,你怎么了?他说,我不能和你作伴儿了,这一生,我的脾气不好,不论什么事儿,你全依着我,我对不起你。这时我不叫他说,叫他休息。</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对我走后,我想了很多,夫妻没有一块儿走的,这事儿你明白。咱的孩子都孝顺,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我看你不能去他们家住,你去他们家,你就依他们的生活,你不会依你自己,你的脾气就是这样软弱,全是依着别人,想着别人,你的脾气我最了解,不愿麻烦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定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愿意自己做,这是你的性格,也是你的优点。今晚咱俩泪也流完了,该说的也都说了,我走后愿你坚强,坚强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二天,他又问我,咱昨晚说的话,你想好了吗,我走后你怎么生活?我对他说,我自己知道怎样生活,少给儿女添麻烦。他又说,还用钟点工吗?我说现在不用,家务事我能自理,等我不能做家务时,再用。他又说,我还是不放心,现在老了,你今后要少流泪,流多了会伤身体。我说你就别再说了,你说这样的话,我能不哭吗?你休息一会儿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打了一天针,到晚上他想吃鸡蛋饼,我给他做了两个鸡蛋饼,他吃了一个半,吃完饭后告诉我,想来我这屋和我在一张床上说说话,我同意。一夜休息一会儿说一会儿,说的最多的就是工作,调动,每一次都是他先走,到了找好房子,给我找个工作,辅助家用。他说六零年是全国最困难的时期,你带两个孩子回德州,你自己没有工作,到处打零工,什么活都干过,你没说过苦;六一年咱那可爱的大女儿三岁离开你去了,我接着你的信回德州看你,我以为你得倒下,可是你不但没倒下,还已经去园艺厂上班。我又想那时你年轻,现在已是八十岁的老人,我真不放心,咱家这几万元全部留给你,不想做饭时就出去买点吃,不要太委屈自己。我说你不要再说了,你走不了,再打几天针就好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过了两天,他去住院。上了担架看我的时候,两眼含泪,我就不敢看他。我到医院看到大夫护士都忙活着,觉得打几天针就能回家了,我守在医院没也用,不如我先回家把他床上用的全洗干净,等他回家住。</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老伴儿,没想到你就真的走了,我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你说,没来得及说你就走了!老伴儿,我真傻,现在再说什么都晚了,一想起你在担架上看我成了永别,我就心痛!不想啦。</div> <h3>  后记</h3><h3><br></h3><h3><br></h3><h3> 回首往事,几十年的坎坷经历难以件件叙述,却又历历在目。自己曾渴望求学,憧憬未来,以至不惜背负家庭重担,克服重重困难,然而最终也未能圆上继续读书的梦想。时至今日,在有生之年能将往事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也算是自己重新找回求学的过去,再温课堂习作的场景。早年离开家乡之时并未想着会是游历千里,定居在外,以至于父亲带着一家老小逃荒东北数日之后才得到消息,家是最终回不去了。六十年度过的艰辛在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烙印,而八十年代从事的幼教经历又是自己人生价值的精彩展示,也只有从那时起,才开始有了温饱,不再担忧,天天生活充满阳光,这也是国家改革开放大好形势带来的美好光景。</h3><div> 当今自己健康状况尚可,虽不及十年前走街串巷那么轻车熟路,但操持油盐酱醋洗刷缝补仍堪比当年。只要注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呵护,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家庭氛围的和谐一定能得到延续,身体衰老的过程也可以延缓。自己意识到能走到今天真是幸运,儿女们都在身边且很优秀,长孙杨博工作环境十分优越,虽在广西南宁但交通方便,与妻儿能时常来家看望。自己完全可以衣食无忧,颐养天年,应当就已经具备的“老有所养”四个条件(老健、老居、老本、老友),悉心照顾好自己。三个孩子长大成人,使他们逐一成家不败家,且代代富足,这是所公认的,自己应该十分释然,毫无必要自责曾因一度无经济来源而愧对儿女。</div><div> 儿孙自有儿孙福,一代更比一代强。痛苦的回忆本应渐渐远去,回味和留恋无疑只会对自己形成精神折磨。此时用书写的方式重提过去,既是对自己生活历程的点滴总结,也是为自己当学生、学写字采用的一种形式,延缓肢体和思维的衰老。铸就健康的明天靠的还是要建立规律的饮食起居,养成适当的身体锻炼习惯。科学的生活规律来自科学的生存理念,树立现实的生存理念目的就是为了明天更美好。</div><div> 人生苦短,有苦有乐,天下人莫过于此。过好每一天才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最终答案。</div><div> 王凤莲写于2015年元月5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