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去的平凡日子 一一记忆三四0九厂

枝繁叶茂

<h3>  在六十年代,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中苏关系恶化,出现了空前紧张的局势,美国对中国虎视眈眈,第七舰队公然进入台湾海峡,他们勾结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结成反华联盟并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国民党蒋介石伺机反攻大陆,多次派飞机进入大陆进行侦查活动。印度、日本、韩国等也对我国持敌对态度。 </h3><h3> 一九六二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一九六四年美国制定了《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的绝密报告,试图摧毁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打击我国的新生力量。 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三线建设"的决定。</h3> <h3>  一九六四年,在党中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 "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一场以"备战" "准备打仗"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的"三线建设"正式拉开了帷幕。</h3> <h3>  全国四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次的民工,在时代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离开了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告别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或从部队转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从此成为了三线人。</h3><h3> 他们风餐露宿、自力更生、人拉肩扛,用艰辛的血汗和生命,在边远沉寂而贫瘠的大山深处、荒芜大漠上建起了一座座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医院和大中专院校。</h3> <h3>  中国航天O六一基地,是三线建设中最具代表性的单位之一,也是贵州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其下属近四十个企事业单位,包括302、812研究所,四一七、四二七医院,航天职工大学及中专、技校、航天中学、小学等。</h3><h3> 基地数以万计的优秀工人、干部、转业军人和高级科研人才及医务人员,扎根于贵州高原历史名城遵义地区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为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h3> <h3> (0六一基地的军工产品在天安门广场历次阅兵式上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下图</h3> <h3>  (0六一基地生产的导弹在阅兵式上)</h3> <h3> (利剑出鞘)</h3> <h3>  (央视《国家记忆》"大三线" 之"国之利剑",介绍0六一早期生产的导弹产品)</h3> <h3>  党中央、毛主席非常关心0六一基地的建设,中央领导多次到0六一基地视察、指导工作,广大干部职工受到了极大的鼓舞。</h3> <h3> (毛主席视察航天产品)</h3> <h3>  (胡锦涛出席0六一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h3> <h3> (习近平、栗战书视察、指导工作)</h3> <h3>  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的茅盖山下,群山环抱之中,一座座宽大的厂房和一幢幢红砖家属楼房拨地而起,或在大山脚下或在山坡上,一排排,错落有致,一条不窄不宽的马路弯弯曲曲地将厂区和家属区连在了一起。这,就是中国航天O六一基地(现为航天十院)下属的三线国防工厂"国营红岗机电厂",代号"三四0九。 我们曾经年轻,我们人生中最宝贵、最美好的十七、十八岁的青春芳华在这大山里渡过,我们把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三线"事业,奉献给了大山深处,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们年轻的足迹。</h3><h3> </h3><h3> </h3> <h3>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平凡的日子早已随风飘去,但是,平凡的日子也有它平凡的记忆:</h3><h3> 那时,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沥青路,沿着在大山中坑坑洼的泥土石子路来到四0九厂,首先看到的是四面青山下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五星水库,顺路前行,就是厂运输科了,一幢办公楼和几幢车库、维修间围成了一个"四合大院",一般职工和家属出厂办事或进城都在这里等车、坐车,四0九厂所有车辆车门上都印有"0-05"的代号,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看到车门是"0-05"的车辆,就知道这是四0九的车。 </h3><h3> 紧挨着运输科的是1号2号家属楼、粮店,和一幢单身楼、邮局、商店、菜店,冻库,等都在这一片区,对面是五七工厂、银行、肉店、招待所等。当时大米1毛5一斤,菜油4毛钱一斤,每人每月都有定量,都要凭购粮本购买,银行和邮局都用代号,代号为"凯山",如"凯山银行"、"凯山xx信箱",四0九厂的信箱地址为"贵州凯山三0七信箱","凯山"代表0六一基地,三0七信箱就代表四0九厂。再往前走,一道大门就在眼前,"国营红岗机电厂"七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我厂的第一道大门,走进大门,左边是厂里的大礼堂,大礼堂的顶头二楼是厂职工图书馆,一楼是厂工会办公室,大礼堂的另一头就是职工食堂,厂里召开职工大会、文艺演出等活动都在大礼堂进行。 工会办公室对面有一幢二层小楼,是厂团委办公室和红岗法庭,三、四、五号楼也整齐的排列在这里,在这里有二条叉路口,照直走,就是通往厂区各生产车间的大门,大门上挂着"国营三四0九厂"、"中国共产党三四0九厂委员会"等门牌,有门卫把守,旁边是厂办公大楼,后来又在大楼后面的山坡上又盖了幢更大更气派的办公大楼。厂区内除了设计科、工艺科及各生产车间外,还有厂第二食堂,和一个三合院的宿舍区,一个在山坡上的"妮姑庵"、"和尚庙",其实"妮姑庵" 、"和尚庙"就是女单身宿舍楼和男单身楼,因为都是单身, 厂里人嬉称为"妮姑庵"、"和尚庙"。 大山里的三线人不乏恢谐、幽默。 往右边的二条叉路走去,路通到哪里哪里就有厂里的家属楼,厂里大多家属楼都在这一片区, 6、7、8、9、10....18、19….号楼等等,或在马路边或围成院子, 这一片区还有理发室、澡堂、幼儿园托儿所、医院、子弟学校、煤场 和一个非常壮现的圆形灯光球场,16、17号二幢单身楼也在这一片区,一排排、一幢幢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厂区和家属区的道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所有这一切,都诉说着四0九厂昔日的辉煌。</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 工厂大门</h3> <h3>  ( 厂办公楼,曾经热闹的办公楼,已是人去楼空。前面这幢是老办公楼,后面的是后来盖的新办公大楼)</h3> <h3> 商店、菜店、冻库</h3> <h3> 家属楼和打开水的打水房</h3> <h3> 灯光球场</h3> <h3>  那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我厂每月由厂生产科下达生产计划到各科室和生产车间,然后各单位按生产计划进行生产。那时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只有星期天休息,上下班时,就会响起军号声,跟部队似的"哒哒....嘀嘀哒哒....嘀达..…哒哒...."的军号声响彻整个厂区的上空。</h3><h3> 厂里的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据说除了西藏、台湾以外,山南海北各地的人都有,北京上海的、重庆的、四川云南的、天津东北的、广东广西的、山东安微的、湖南湖北的、河南河北的、山西陕西的、江苏浙江的....等等,当然也少不了贵州的,各地的方言,南腔北调,在这里汇集,各种风俗习惯,美食文化,在这里融合,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结成了挥之不去的"三线情缘"。 当然,也有酸甜苦辣, 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也会产生一些磨擦和矛盾,其实这都是正常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h3> <h3><font color="#010101">听早期来厂参加建设的师傅说,他们刚到四0九厂时,厂房、住房都没有,干部职工都住在自己动手搭建的席棚子里。在山坡上挖出一块平地再用竹子插进泥土里,四周围上油毛毡,上面盖上油毛毡或草席,就住在这样的席棚子里,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漏雨,床上地上都得放着脸盆接着,白天夜晚参加劳动,挖地基,搞建设,搬运物资,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到处都是泞泥, 有时还帮附近的农民兄弟下田劳动, 干农活, 买个东西都很困难, 生活条件很差,厂里的老一代航天人,他们为了国家的"三线建设",远离家乡,舍小家为大家,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向他们致敬!</font></h3> <h3>  0六一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招工,一次是1970年在遵义本地招聘青工,一次是1972年在上海招聘青工并在上海就地培训,1975年培训完成后,分配到0六一基地各单位。</h3><h3><br></h3><div> 四0九厂在1970年和1975年分配来大批的遵义青工和上海青工,这些大多都是17、18岁,有的只有16岁就离开了父母,来到了山区,参加了工作,特别是上海来的这些男女青年,难免想念他们的家乡和家乡的亲人,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仰望星空,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div><div> 遵义青工和上海青工都为航天建设做出了贡献和牺牲,他们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山,他们同样值得尊重!</div><h3><br></h3> <h3> 组装车间</h3> <h3> 座落在山上的铭牌车间</h3> <h3>  生活有苦就有甜,随着四0九厂各项设施逐步建成,厂里的生产、生活渐渐的好了起来。和其他三线工厂一样,四O九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生活设施门类齐全,银行、邮局、粮店、学校、幼儿园、医院、商店、公安、法庭、话务总机、洗澡堂、理发店、煤场等等,应有尽有,后来还建了电视转播台,在这大山里,严然就是一个"小社会"。</h3><h3> </h3><h3> </h3> <h3>  (厂子弟学校大门。原来的教学楼是白色的墙、水泥地的操场)</h3> <h3>  (现在厂子弟学校已成为私办学校,教学楼已被涂成黄色,原本水泥地的操场被彩色塑胶所代替)</h3> <h3>  1978年1月,我被分配到四0九厂工作,那时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食堂的伙食还是很差的,一般都是炖土豆、炖萝卜、炒白菜,大锅莱没有什么油水,大概是素菜5分钱一份,有两片肉的1毛钱一份,一个月才吃一次红烧肉,红烧肉3毛钱一份,还是要票的,到做红烧肉的这天,一下班,大伙们都争先恐后的往食堂赶,来晚了就吃不到红烧肉了。因为缺少油水,饭量就很大,一般每顿饭都要吃半斤以上,再打上两个菜。</h3><h3> 那时的工资也很低,进厂时间不长的职工每月也就是二十多三十块钱左右,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十几块钱就够了。后来社会上有句话叫做"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h3><h3> 双职工和家属买菜都在厂大门外的马路两边,村民们把自家养的鸡、鸭和自己种的蔬菜放在路两边上卖,摆成一排排很长一遛,猪也是他们自己养的,猪肉也都放在路边卖,这些都是正宗的土鸡、土鸭、土猪,蔬菜都是原生态的,卖的都很便宜,蔬菜都是几分钱一斤,贵的也就1毛多钱一斤,活鸡8毛钱左右一斤,鸭子比鸡还便宜。</h3><h3> 上海人喜欢吃黄鳝,厂区周围的稻田里有很多,都是野生的,村民们就一桶一桶的抓来卖,4、5毛钱1斤,后来知道黄鳝有营养,吃的人多了,慢慢价格也就涨了,涨到几块钱一斤。</h3> <h3>  厂里职工的生活待遇慢慢的好了,白糖、餐具、肥皂、卫生纸等都发给职工,有些家庭这些东西基本上都不用再买了,过年过节发的东西更多了,魚、肉、年糕、粉丝、木耳、水果等,记得有一年春节,每人还发了一只大肥鹅。</h3><h3> 每年的春节、国庆节,厂运输科的大院里是最热闹的地方,回家过节的职工,大包小包的拎着厂里发的"年货",坐上十多辆"解放"牌或"东风"牌大卡车,同时向遵义城出发,可谓浩浩荡荡、蔚为壮观!</h3> <h3> (当年的解放牌卡车)</h3> <h3><font color="#010101">跟城市里的年轻人一样, 大山沟里的年轻"三线人"也讲时髦,爱打扮。八十年代全国各地流行喇叭裤,不久,厂里的年轻人就穿上了"大喇叭",红的、绿的、咖啡色的各种颜色都有,还真的好看,本人不敢张扬,做了一条浅灰色的"小喇叭",自我感觉还不错。</font></h3> <h3> (八十年代的喇叭裤)</h3> <h3>  那时的货物不象现在这样流通, 商品也沒有现在这样丰富, 外地的东西一般是买不到的。 当时,上海生产的商品因时尚、好看、质量好,名扬全国,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厂里有到上海出差的师傅特别是回家探亲的上海同事,很多人都托他们带些服装、皮鞋、大白兔奶糖之类的"上海货",记得当时有一款7块钱一双的男式皮鞋,稍尖的小圆头,穿着很帅气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h3><h3> 厂里的职工回乡探亲也带些贵州的特产回去,如香烟、酒、茶等,那时的"杜仲"和"天麻"牌香烟很受烟民们喜欢。</h3> <h3> (盛开的油菜花)</h3> <h3>  四0九厂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与乡村与田野融合在一起,风景自然美。</h3><h3> 春天来临,当你站在宿舍的窗前,轻轻地推开窗户,向外望去,蓝色的天空白云朵朵,窗外田园的油菜花已然开放,黄澄澄的一片,黄得是那样的纯,黄得是那样的真,黄得那样灿烂,黄得是那样的美! 让你不得不走下楼来,来到花丛间 ,一股芳香扑鼻而来,花丛中那白色的蝴蝶、小小的蜜蜂来回飞舞,辛勤地採着花粉,此景更让人心醉。</h3><h3> 红色的工厂楼房和乡村瓦房,黄色的油菜花与巍巍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美丽的图画!</h3><h3> 夏天到了,黄色的油菜花变成了一块块绿幽幽的稻田,长长的水稻叶梢随风摇摆,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灰色的蜻蜓往返穿梭,时不时的尾巴朝下,来个"蜻蜓点水"。夜晚,田里青蛙的叫声,蝈蝈的叫声,蛐蛐的叫声及各种不知名的虫儿的叫声,在你耳边唱响了一曲"田野交响曲",并时常伴随着你进入"梦乡"。</h3><h3> 秋天,丰收的季节,绿色的稻田,又变成一片片金色的田野,稻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h3><h3> 辣椒红了,那形似子弹头的"朝天椒",好象骄傲的红衣公主,一个个高傲的仰起头,在绿叶陪衬下展示它的火辣,展示它红色的美。它红得热烈、红得透亮、它迎着太阳,红得又是那么张扬。("朝天椒"是绥阳县特产,因其品质优良而出口国外。"朝天椒"非常辣,而且香,特别开胃很受大家喜爱,用来做"糟辣椒"特别下饭。)</h3><h3> 当你来到五星水库,阵阵微风迎面吹来,水面碧波荡漾,喜爱钓鱼的职工坐在树荫下,等待鱼儿上钩,不时有几只白鹭在上空飞翔,有时,可以看到一、二只翠鸟飞来,落在低矮的枝头,它富有光泽蓝绿色的羽毛无比艳丽,浅色的圆点象珍珠般撒落在头上和翅膀上,加上红色的爪子和长而尖的嘴,欲加好看。它晃动着脑袋,观察着水面,寻找着机会,随时向着水中的猎物闪电般的出击!</h3><h3> 在工厂周围的山坡、田埂上,在杂草中,在石头缝隙里,在小河沟旁,随处可见各色的野花无拘无束地开放,开的那么随意,开的那么顽强,就连开在牛糞上的那朵小花,开的也是那么的阳光,那么的鲜艳。这是真实版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糞上"。</h3> <h3> 五星水库</h3> <h3> (红得透亮的"朝天椒")</h3> <h3>  (以吃小鱼为主的翠鸟非常漂亮。在水库边、小河沟旁都可以看到)</h3> <h3>  在大山沟的这片小天地里, 厂里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在工会的组织下,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厂里每年都要举办职工兰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等比赛,还有放电影、文艺演出等。</h3><h3> 兰球比赛一般都在夏天傍晚举行,圆形宽大的灯光球场灯火辉煌,如同古罗马的斗牛场,非常壮观。比赛场上你追我赶,龙腾虎跃,甚为激烈,比赛场下,大人小孩沿球场围坐一圈,为各自的车间球员加油鼓掌、递茶倒水,有的坐在看台上边乘凉边聊天,边看着热闹,真是悠哉、乐哉!</h3><h3> 兰球,是四0九厂的强项,男女队在0六一基地多次获得冠亚军,主要对手就是四0五厂。男女队的几个主力队员都是0六一基地兰球队的,代表0六一参加贵州省的比赛。</h3><h3> 较早的时候,不管是春夏秋冬,放电影都是露天的,在厂子校的操场上的中间挂上银幕,两边都可以看,后来有了灯光球场,就在灯光球场里放,甚至还在厂大门的马路中间也放过电影,男女老少拿着板凳、藤椅,坐在银幕两边,夏天就手摇一把扇子,冬天则穿着棉衣、军大衣,看得津津有味,村民们也都会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观看。有时要"跑片",就是一部片子在兄弟单位之间"跑来跑去",等这个单位放完,另一个单位再放,有一次等到半夜十二点过,片子还没来,有些人就开始往家走,结果没走多远,拉片子的车就到了,大家又赶紧返回去,等着观看。那时,放映正片前,都要放几部"新闻简报"纪录片, 讲述当时我国各行各业取得的成就和工、农、兵为建设祖国努力奋斗的事迹。</h3><h3> 文艺演出大多是职工自编自演歌颂党、歌颂毛主席、歌颂祖国等节目。</h3><h3> 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恐怕就是打六家了,职工、家属都爱玩, 六个人分成二拨,三人一拨,力争上游,先满一千分者为羸家,输家则往脸上贴纸条或钻桌子作为惩罚,输家往往不服,越打越来劲,有时为了出错牌而争的脸红脖子粗,挺有意思。</h3> <h3>  岁月悠悠,春去秋来,曾经的"往事"已经成为"过去"。 如今,早已搬迁的老厂,已是人去楼空,荒草遍地,满目疮痍,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只有从那依然耸立的一坐坐钢筋水泥建筑中,回忆起它曾经的辉煌。</h3><h3> 厂里的很多老职工都重新回到各自的故乡,还有的随着儿女生活在全国各地。但是,在他们心中,在三四0九厂结下的深厚友谊始终不变,在微信群中传递着信息,老同事见面,老朋友相聚,发来照片,特别亲切、倍感温馨。有的职工对老厂有着很深的感情,有机会就会到老厂看看,拍照留作纪念。</h3> <h3> (30年后再聚首,青春依旧。厂二代相聚四0九厂灯光球场)</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忆往事,并不是怀念那个时代,而是要记住那个时代的"三线建设"工程,记住那些艰苦奋斗,为三线事业做出牺牲的"三线人"。</font></h3> <h3> (走,再去看看我们的家)</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验证了这句古老的语言,曾经辉煌的三四0九厂,经过重重磨难,最终难逃破产的命运,令人挽惜,让人心痛。</font></h3> <h3>文字: 枝繁叶茂 二0一八年五月于遵义</h3><h3>图片:来自遵义市"三线建设"纪念馆及网络和四0九厂同事所拍摄,感谢原作者。</h3><h3> &nbsp;</h3><h3> (谢谢大家分享)</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