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点滴- 1: 圣米歇尔山

淡然

<h3>这次巴黎开会,就想借这个机会花一个月的时间,慢慢地再把法国看一看。想好好看法国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雨果的"九三年"一书久久地在我的脑海里,九三年法国的大革命,这个对中国的革命可能有着深远影响的事件,在一个同情法国革命的雨果宏伟的笔下,让我感到了触目惊心。同样的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由于作者不同情法国革命,所以就抱着了保留态度尽量不引用他。当然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游历,也就同时恶补了一下,法国简史——-一本让人头晕目眩的历史书。</h3><h3><br /></h3><h3><br /></h3> <h3>一个月时间也过的挺快。慢慢不知不觉的开车走了法国的12大区(省)对法国的印象是感到了法国土地资源的巨大,田野如画,人民友好,法国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巴黎和法国各个老城的面貌基本都是保留在1870年以后的面貌。这都归功与奥斯曼。他的工作可能使中华民族领导感到鄙视,我们可是对这些破烂城堡房屋都是拆了的!假如横了心要拆,凭人的本事,不要说拆城墙,就是拆万里长城,也是不难。<br /></h3> <h3>另一个印象不得不提一下。有时狄更斯在几个世纪前的印象可能是对的。我到法国大约5次,其中两次遇见抢劫,第一次完美被抢,不过那2个黑人抢匪倒霉,只抢了包包一个和里面的卡片机一个。但我们还是有受伤的,手被割破三道,缝了十几针。这次是在出马赛的路上,GPS不知怎么搞的,突然指示出高速,出了高速指示往一条山路开去。我看再往前开这路更偏僻了,就马上打弯想回头。就在打U弯时,突然有人敲窗户,一个人在外面指手划脚,哇啦哇啦叫。我以为他是停车场管理员,就在车里说打弯就离开,不想停车。他继续哇啦哇啦并手势开窗,我一时没反应,就开窗了。他除了继续哇啦,一只手伸进来要开门了。这下我忙乎了,左手和他争夺,不让开门,同时要关窗。右手倒车摆头。然后马上踩油门,冲出去。冲时心想拖死你活该。因为那时他的手还在我车门窗里。车子冲出来时,狠狠跳了一下。从倒车镜看到还有一个人在车后。一看就是那些中东地区人。回到高速才发现车门都没有关紧。从这次以后得到教训是,GPS犯混时别管它,还有手边还是得有点东西。不过过了马赛后,后面都很安全。<br /></h3> <h3>怎么写见闻呢?还是准备把大题目定为&quot;法国点滴&quot;。今天第一篇谈谈:圣米歇尔山。</h3><h3><br /></h3><h3>圣米歇尔教堂历时800多年建成。但以前很少旅游人提及诺曼底地区的圣米歇尔山,其实西方有流行着的一句"没到过圣米歇尔山就不算到过法国"的话呢。它还是歐洲排名第二的古堡。(第一是新天鵝堡)<br /></h3><h3><br /></h3><h3>被人冠以"世界第8大奇迹",据说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近1000年来,它傲然独立,睥睨大洋,接受顶礼。<br /></h3><h3><br /></h3><h3><br /></h3> <h3>在雨果的九三年,开篇的第一章,就描写了书中的主人"避开曼吉埃礁中的岩柱区,在格朗维尔和肖赞群岛之间溜过,而没有被这两处的警戒队发觉。船驶进圣米歇尔海湾。。。" <br /></h3><h3><br /></h3><h3><br /></h3> <h3>圣米歇尔山海中的一个孤岛</h3> <h3>四面环海</h3> <h3>雨果这样描写着圣米歇尔山:"在他身后矗立着圣米歇尔山那庞大的三角形黑影,上面有三重昆式的大教堂和铁甲式的堡垒,还有面朝东方的两座巨大的塔楼,一座是圆的,一座是方的,塔楼与山分担教堂和村子的重量。圣米歇尔山之于大西洋好比是凯乌卜金字塔之于沙漠"。雨果几笔就勾画出了我们相片都不能够展现出来的形象。</h3> <h3>城堡位于护城河里,由吊桥相连</h3> <h3>城门上的铁闸让人见而生畏</h3> <h3>沿着圣米歇尔山这千年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h3> <h3>爬了20分钟,一抬头,雄浑壮观的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已经安详地站在你的面前。</h3> <h3>圣米歇尔教堂和修道院建筑群,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群,由下而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拱线、每一条花纹都向上冒出尖峰,所有尖峰错落有致、井然有序,让人感觉有一股向上飞升的合力。</h3><h3><br /></h3><h3><br /></h3> <h3>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一层尖峰都有基本相同的顶高。</h3> <h3>但实际上它们底下的建筑石基却高低起伏,相差甚远。</h3> <h3>800多年间时断时续的修筑工程、风格各异的众多建筑师和修筑方式,居然能把建筑群建得如此完美而和谐!</h3> <h3>东方的游客中,以日本人为多,特别是日本的年轻人。</h3> <h3>门的设计简约时尚</h3> <h3>武士的手是可以让你看到力量。</h3> <h3>教堂钟楼的顶端,大天使圣米歇尔手持利剑,展翅欲飞,庇佑着诺曼底的大地。 但当我游走在法国各地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大天使还有着对法国立国英雄的一个灵魂人物的影响力,那就是现在供奉在先贤寺里的圣女贞德。圣女贞德就是在听到大天使米歇尔的话,才开始了她引领法国人民抗击英国的。所以我在法国的很多城池都有着圣女贞德的位置:巴黎,希农,奥尔良,勃艮第,兰斯,Sainte-Catherine-de-Fierbois和鲁昂。在鲁昂我看到了她在Sainte-Catherine-de-Fierbois取得的那把宝剑。<br /></h3><h3><br /></h3><h3>圣女贞德从1988年开始又登上了法国的舞台,每年五一劳动节,都有记念她的集会。我想圣女贞德这类的英雄人物等于我们中国的谁呢?</h3> <h3>这个大天使在圣经故事中,他是守护天堂入口的大天使,英勇无比,曾经战胜过魔鬼撒旦。他能称量人类的灵魂,区分善恶;他引领人们进入天堂,使他们免受恶鬼的诱惑。</h3><h3><br /></h3> <h3>上面那个就是大天使,在屠龙呢!</h3> <h3>从底部往上爬,建筑群的底部是由罗马式大石柱支撑着的两个大殿。几百年来,这是储存食物和收留贫穷朝圣者的地方。这两个大殿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食和住两个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也曾经作过监狱,一些著名人物曾囚禁于此。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个是底层的大殿,接见的人低端一些。同理,关的级别也是可能13级以下。</h3> <h3>高一层,接见王族,贵族,骑士的大厅。清楚的分层代表了着中世纪宗教的阶级制度,可惜千年过去了,这种的阶级分层制度仍然存在在一些国家。后来大革命时期,关一些13级以上的干部。当然,冻死了很多。不过比砍头好。</h3> <h3>城堡的供应靠这机械设备进出口。</h3> <h3>这么高,欧洲人就智力发展会比亚洲人低吗?</h3> <h3>再往上走,就是教士们的修行室及会客厅。穿过无数的厅堂,和穿过很多迷宫似的走廊。</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终于爬上了顶层的圣殿。怀着敬畏初登圣殿,空旷的殿堂让我惊叹莫名。这就是传说中的、令无数朝圣者顶礼膜拜的圣殿吗?居然没有一个精美的石雕,也没有豪华的讲坛,哥特式玫瑰窗上镶的也不是绚丽的彩色玻璃。</h3> <h3>一切都那么平凡而朴实,没有夸张,没有奢华,如此雄伟壮丽的外形之中,居然隐藏着如此朴实浑厚的心灵。 </h3> <h3>我看过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也进过耶路散冷的耶稣基督堂,还有欧洲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里面华美的雕塑和装饰、绚烂晶莹的彩色玻璃、宽阔的讲坛、巨大的管风琴, 高远神圣的感觉会让你感到自己的卑微。</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而圣米歇尔大教堂则完全是另外一种神圣,它平静、安详、朴实、浑厚。身处其中,一切浮躁会烟消云散。也许只有如此宁静才能使教士们潜心修行,只有如此亲和才足以吸引八方的信徒不顾被流沙吞噬、被海潮卷走的危险上山朝圣。</h3> <h3>隐藏在城堡中的中庭回廊。</h3> <h3>雅致不失庄重的美丽。</h3> <h3>从圣米歇尔山顶上,可以俯瞰下面一望无际的流沙,15公里以外,才能看到大西洋的海水。千万别被表面平坦光滑的流沙所迷惑,它内部的暗流会像蛇一样滑动,缠住人腿,慌乱中拔不出双腿的游人,就会被流沙吞噬。雨果曾经描写道:"陷入流沙之中,一定会遭到惊心动魄的埋葬,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然的、毫不容情的……"</h3> <h3>  值得一提的是,在1337年至1453年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因为每次只要坚守半天,势如奔雷的涨潮就会淹没通往陆地的滩涂,为爱国者们赢来宝贵的半天休息时间。</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此岛是该地区惟一没有陷落的军事要塞!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