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个五一假期我们夫妇俩专程探访了井底村,印象颇深,感慨良多,连日来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一种"太行情"吧。</h3> <h3>井底村在山西长治市平顺县东寺头乡,一个与河南林县交界的仅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井底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因其周围都是大山,四面绝壁环抱,其形如井,村子居其谷底,就好像在一个井的底部,因此而得名。这个村庄比郭亮村更低调隐秘,是名副其实的养在深闺人未识。</h3> <h3>高高的太行山</h3><h3>站在那白云间</h3><h3>弯弯的那个漳河水</h3><h3>流到我心尖</h3><h3>一座座小村庄</h3><h3>冒出那白烟烟</h3><h3>青青的那个石板路</h3><h3>通向从前</h3><h3>青青的那个石板路</h3><h3>通向从前</h3> <h3>井底村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白云谷",这是由于地形不太通风,山外不雾它也雾,山外晴空,沟里白云;山雨欲来时,山洞、山缝尽冒雾气,烟雾汇集绝壁之间,形成长长的云带,给奇山秀水蒙上了一层面纱。</h3> <h3>那天清晨,黎明即起。随后驱车驶入茫茫太行的盘山公路,从林县石板岩乡出发向南行。山势连绵起伏,高峰壁立。由于海拔比较高,山体均为坚硬岩石,植被很少。路上乡村道路逐渐抬升,道路为水泥路,宽度越来越窄,有很多两车交汇都十分艰难。一路上虽饱受颠簸之苦,但可尽揽太行深处美景。</h3> <h3>抵达目的地~井底村。这是村口的城门楼子处,城门上还有一副对联还算工整:"鲁班神雕白云谷,娲皇细绣井底村"。这个城门楼也只能是单向通行的,一个方向走车的时候,另一方向就得停下来等待,如此方可交替通行。</h3> <h3>城门楼上书三个篆字"造化门",可能又担心人们认不出来,还在字的下方还标注了汉语拼音,实属弄巧成拙,显得有点滑稽。</h3> <h3>"白云生处有人家"。抵达后放下行装,远离喧嚣,做一回"地道"的山里人。</h3> <h3>这便是井底村的主干道,可通往挂壁公路到达平顺县城。道路很窄,在狭窄处会车时,有一方就得上马路牙子。图中远处可见两个大水泥圆墩子,宽度将将过一辆小车,看来是限制大车去往挂壁公路的。</h3> <h3>曹操在《苦寒行》中曾写到"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平顺县是长治境内地势最高的太行山腹地。高耸的山峰和深谷落差往往达到几百米,局部近千米。这里的山区人烟稀少,和外界交流十分困难。在山谷间散落着一些村落,几乎与世隔绝。山谷下切最底部的井底村就是如此真实的存在。</h3> <h3>井底村地处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村子四周被绝壁悬崖环抱,他们祖辈依山而居,靠山生存,勤劳耕耘,繁衍生息,因没有通达外界的道路,山里人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要出山必须攀爬高入云端、绝崖峭壁的古栈道"哈喽梯",一次要用6个小时才能走出大山。</h3> <h3>为了走出大山,为了祖孙后代,井底人集全村人力物力,硬是在寒风中啃干粮,徒手用钢钎、铁锤在峭壁上艰难开凿出了这1500多米的挂壁公路。虽然挂壁公路全长约三华里,但却用了14年的时间才凿成,其中有5位村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人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充分体现了当代"愚公愚山"精神。</h3> <h3>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此类工程奇险、艰难,在中国筑路史上很少见。为了施工方便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h3> <h3>公路的一侧是坚硬的山体,另一侧就是如刀劈斧削的绝崖峭壁!看着有没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h3> <h3>从远处望去,这一线侧窗勾勒出隧洞的走向。</h3> <h3>挂壁公路入口处头上的石壁面写着"天路入云"四字。井底村一带因为山谷小气候,每当天气形势变化,经常有云雾升腾在山间,这里"入云"很形象。</h3> <h3>从另一侧的角度看几辆车在挂壁公路上穿行。</h3> <h3>挂壁公路很狭窄,一侧是崖壁、一侧往往是透气的孔洞,外面就是万丈悬崖。让你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由自主地有一种胆战心惊的感觉。</h3> <h3>自驾井底挂壁公路,是勇敢者的游戏,绝对惊险刺激,让人心潮澎湃,感谢筑路者为我们奉献了一幅磅礴大气恍若天路般的人间奇景。这挂壁公路是太行精神的一种象征。这一方"世界奇观",令人敬佩和景仰。</h3> <h3>惊回首,离天三尺三。</h3> <h3>当然,在这里行车一定要格外谨慎、十分小心,只需在车行间真切感受那片刻穿越时空的山风入心,用心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一切就OK。</h3> <h3>井底村的名字来源很早,十分形象生动,比起后改的名字(据说现在已改为神龙湾村,而原名井底村被认为有井底之蛙目光狭小之嫌)要强出不知多少倍。<br /></h3> <h3>井底村是几百人的小村庄,原本这是个朴素的原生态石头村,沿河谷两侧曾散落着简朴民居,大部分民居都就地取材,村民住的房子大多也是用石头砌成的,连屋顶也不例外,一片片的石头作瓦,这种石头房都在绿树的掩映下,如果不是刻意去找,还很难寻到它们的痕迹。</h3> <h3>村里的道路也就地取材,村里最长最宽的一条路的路面也是石板铺成的。可惜现在很多建筑都已经翻新成现代住房,几无特色可言。</h3> <h3>清晨的井底村蓝天白云,空气清新,仿佛弥漫着些许淡淡的晨雾,偶闻的几声鸡鸣更衬托出村子的宁静,一切都显得格外朴实和自然,好一个"世外桃源"。</h3> <h3>小憩片刻,漫步村中。</h3> <h3>站在井底,仰望天空。</h3> <h3>在村里看到了为数不多的几座破败荒废的老石屋,我觉得唯有这老石屋才彰显出这个古村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br /></h3> <h3>这里的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石柱、石梯、石楼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古色古香,耐人寻味。</h3> <h3>石阶路,草色青青</h3> <h3>石影壁,遮风挡雨</h3> <h3>石头门,回首往事</h3> <h3>石头墙,承载历史</h3> <h3>石头瓦,长满青苔</h3> <h3>石碾子,岁月留痕</h3> <h3>石板房,经年累月</h3> <h3>石桌椅,坐而论道</h3> <h3>石板楼,看花开花谢</h3> <h3>石头院,望云卷云舒</h3> <h3>石头小庙~庙小神通大:坐在古道旁,保佑八方人</h3> <h3>老石屋,新对联</h3> <h3>小石桥上有人家,此刻流水并不大</h3> <h3>石头院里皆石头,山羊上墙为哪般?</h3> <h3>这里无处不弥漫着一种原始与朴素的气味,一切都是那么古老而沧桑,令人感慨万千,大发思古之幽情。</h3> <h3>曲径通幽处,来张自拍照</h3> <h3>到此一游</h3> <h3>老石头屋的墙上的一些革命标语还残存着,依稀可辨。</h3> <h3>老石屋,破损的石墙、缺角的石桌、布满蜘蛛网的窗棂,无不显示出一种破败残缺的状态,但屋顶的青苔、地上的绿草却仍然一片葱绿盎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仿佛在告诉来到这里的人们,古老与新生相伴相依不可分离。</h3> <h3>沿着上山的石板路拾级而上</h3> <h3>我们来到村里位置最高处的一户人家。</h3> <h3>不错,就是这户人家</h3> <h3>门口有小黄狗(主人叫它小狗仔)把守,老远它就发现了我们,汪汪吠叫不止。</h3> <h3>在院门口有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姑娘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说这只小黄狗是她家的,小狗仔不咬人,它可能是害怕,小姑娘不断地驱赶小黄狗远离我们。</h3> <h3>小姑娘见我们似乎仍有顾虑,便说你们稍等一下,三步二步跑回去家里了。</h3> <h3>少顷复归,此时她手中拿着一段火腿肠,然后掰开一小块一小块地把火腿肠抛向地面,引诱并喂食那小黄狗,企图引得它走回院里,不再难为我们。</h3> <h3>调犬离开</h3> <h3>于是我们便随之进到了院子里,小姑娘是一边看护着小黄狗,一边又招呼并带领着我们,一边还大声招呼她奶奶,那意思是家里来客人了。我在想,这个小丫头真是个小精灵。</h3> <h3>其实,在院门口还有一只大黑狗(名叫旺财),不过它是被链子栓着的,小姑娘说它也不咬人可老实呢,不象小黄(小狗仔)这么欢实。</h3> <h3>的确这只小黄狗上窜下跳的,里里外外到处跑,一不留神还跑到院外的旱厕溜达了一小会儿。夫人还问小黄去那儿干嘛呢,答曰肯定是狗改不了那个毛病呗。</h3> <h3>这户人家主人姓元,奶奶姓王,1960年生人(与我们属于同一年代的人),1984年从邻县嫁到平顺县井底村的。小姑娘叫元译冉,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院里还有她的姐姐元译玲(六年级小学生),二姐妹同在平顺县城的实验小学上学。姐妹俩大的一个是微胖、文静而少语,小的一个是阳光、机灵且热情。</h3> <h3>这是小冉姐妹和她们的奶奶。</h3><h3>小姐妹俩还穿着同款衣服~~牛仔背带裤,其中妹妹项上还佩戴了一条装饰的小珠链。仔细一看才发现姐妹俩还都是自来卷哩,真有意思。</h3><h3>随着主人的热情招呼,我们进了石头屋。奶奶很热情,得知我们是从北京来的客人,她很高兴。<br /></h3> <h3>一番寒喧之后,奶奶很认真地向我们介绍家里老房,说这房子已经至少是五代人了,是这个村子里最古老的房子。我们估计也得快有个上百年的历史吧。奶奶说,这个老屋分为三个阶段(由西向东)逐步建成,算是祖孙几代人共建的石板房屋。</h3> <h3>石头老屋门口安装的小小电铃</h3> <h3>十分具有年代感的窗子</h3> <h3>从门牌号码上看,元家是神龙湾村55号。果然井底村已然更名为神龙湾村。门楣上还有党员承诺牌。</h3> <h3>最西边的部分(远端)是奶奶的婆婆的婆婆(也就是元译冉小朋友的爷爷的奶奶)那时候盖的。</h3> <h3>中间那部分则是奶奶的婆婆结婚时扩建的。</h3> <h3>而最东边的这部分则是奶奶本人结婚时加盖的。从建房所使用的石材上来看,也是越来越好了。</h3> <h3>屋里房梁都是整根的圆木,看起来十分坚固结实耐用。不过到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辈,他们结婚时就在老屋的东侧另外盖起一栋二层的石头屋,自成一个小院。</h3> <h3>可能是见了我们这远方来的北京客人高兴吧,小冉在奶奶给我们介绍情况的时候,就迫不急待地表演起劈叉功夫来,看来这小冉妹妹的柔韧度是相当出色,先是来了一个横劈叉,在我们的惊呼尚未落音之际,她马上又改换了一个竖劈叉,而且是轻松自如、毫不费力,动作完成的相当完美。</h3> <h3>屋里桌子上有已经包好的一整盖帘的饺子,奶奶和小姐妹还邀请我们一起吃饺子,但我们却了主人的盛情,为的是不愿再给人家添麻烦。</h3> <h3>我们提议合个影,姐妹俩很高兴,欣然接受。随后小冉妹妹听从奶奶的召唤,搬来小凳子,一见凳子上有雨水,她又马上去找纸来擦拭,并找来另一张干净的纸垫在凳子上(也不知咋的,就觉得这小姑娘真是懂事),让坐在凳子上搂着她,而姐姐在一旁站立,只听按下快门"咔"地一声,就这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为此,我们还给小冉姐妹留了手机号,希望等姐妹俩的父母回来后加上微信,这样才好把照片发给人家小姐妹。</h3> <h3>孩子奶奶不愿照相,说是她老了,照相不好看。其实并非如此,奶奶的谈吐和眼界远不是一般的村民可以比拟的,相当有主张、有见识。</h3> <h3>奶奶对村里愈演愈烈的旅游开发感到不安,因为很多人把老屋拆了盖成农家院,过度搞旅游接待。奶奶很坚定地认为,她家决不能这么做,她家的这个老屋绝对不能拆,至少在她的有生之年不能拆,因为那是祖上传下来的东西,一定要保护好。</h3> <h3>虽说小姐妹俩姐姐文静,妹妹机灵,但在面对我们的提问时却是争先恐后抢着说,姐姐也当仁不让。据她讲,当初井底村的发现,是因为山西日报的胡记者,就是他最早到井底村来的,并且发现了这里独特的美丽,向外面的世界做了报道,后来才有人知道井底村这个所在,从此村子就扬了名。<br /></h3> <h3>从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爷爷是村里旅游公司的负责人,孩子的姑姑是导游,孩子的爸爸妈妈开饭店(就在村里,就是这张图,名称叫做神龙湾聚福阁),真不愧是旅游之家。</h3> <h3>其实对于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来说,挂壁公路推开了人们看世界的窗口,开放旅游打开了井底村人致富的大门。</h3> <h3>姐妹俩带我们去看旁边他们父母盖的那所房屋,这房子离家里的老房也就二十米左右的样子,各种生活设施也是一应俱全,但因没找到钥匙进不去屋里,小姐妹俩显得有些歉意,我们隔窗而望,里面的沙发、柜子和床等生活用具,小姐妹说是已经租给了一位画家,正准备装修还没弄完呢,所以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没法进去了。</h3> <h3>小冉妹妹还执意要带着我们上二层去看看,但外面的路不太好攀爬,我们见状便表示作罢。但小冉已经艰难地爬上去了,不好下来,于是我们便把她抱下来。</h3> <h3>参观完姐妹俩家的老石头屋院落,我们起身告辞。</h3> <h3>临别时,小冉特意从路边采了一朵喇叭花送给夫人,这一下便触动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h3> <h3>对小冉妹妹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欢。</h3> <h3>奶奶和小姐妹俩把我们送到院门口,挥手作别。<br /></h3> <h3>当看到小冉那依依不舍的样子,不由心中涌起了一股久违的感动和柔情。</h3><h3>再见了,老屋。再见了,小冉。再见了,美丽的小村庄。我们在心底默默地念叨着,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回来的,再回来看望你们……走出很远了,再回首,还看见小冉还一直站立在门口向我们招手,此时脑海中浮现出了李白的那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处似可改为"不及小冉送我情")</h3> <h3>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离去了,走远了,挥着的手摇着摇着便越来越模糊,分别的话虽然绕梁却依稀仅有渐弱的回声,唯有门前的那条石路还不断蜿蜒着,仍然清晰地呈现在面前,伴随着我们渐行渐远。是啊,山水依旧,而我们终究是过客。村子里的年轻人都搬走了,去寻找山外更精彩的世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守在这里,默默经年,等待着叶落归根。当年这条路肯定也是孩童们嬉戏、玩耍、打闹时曾经无数遍跑过的地方,他们长大了,离开了大山,这条小路再也没有他们的欢声笑语,默默地、安静地沉睡在往昔的梦里。</h3> <h3>这里的人们,从殷商起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雄壮的太行山孕育的炎黄子孙,特别的淳朴厚道,真诚善良。</h3> <h3>看起来确实有历史积淀,单从小冉妹妹身上就可以看出这点。太行山是她的根,养育了她和祖祖辈辈的人,因此特别具有大山般的质朴和善良,同时又由于接受了山外(在平顺县城上实验小学)的教育,小冉身上又有了现代社会的印记~~文明又有礼,机灵又懂事。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h3> <h3>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小冉的美丽充分印证了大文豪的英明、睿智和远见。</h3> <h3>正因为小冉和她的一家人的存在,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一种牵挂、一种惦念。这也许就是我们将来再去井底村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吧。</h3> <h3>小冉全家福👪<br /></h3> <h3>附记:就在准备发这篇文字的时候,收到了来自山西长治的一个电话,接起来一听,原来是小冉!!我们与她快乐地交谈,诉说别后的想念,小冉说她希望我们在盛夏或者秋天的时候再去井底村,那时她的村庄会更加美丽的。这愉悦欢欣的神约,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br /></h3> <h3>这是小冉奶奶和我们分别后,与夫人再联系上的微信对话。</h3> <h3>这是小冉姑姑发的朋友圈,说小冉不仅是她家人眼里的宝贝,也是游客心中来自仙境的小天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