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与推荐——王巨亭作品欣赏

艺术在线

<h3><b>王巨亭</b> 字恒泽,1962年生于河北清河,1980年入伍到北京至今,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国画系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历任北京军区专业画家(上校军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青绿山水画院副院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会副主席,北京市石景山区美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贾又福工作室助理,北京饮鹿池艺术区名家工作室教授,北京军区书法美术研究院创作员,一级美术师。<br></h3><div>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的国画家,并荣获“中国书画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和“国画百杰”称号。作品已被故宫博物院、钓鱼台国宾馆、中央电视台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收藏。曾多次应邀赴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尼、埃及、土耳其、阿联酋、泰国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交流。中央教育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对其作过专访和报道。出版有《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经典作品丛书——王巨亭作品集》、《王巨亭画集》、《中国实力派国画家——王巨亭》、《大匠之门——王巨亭作品集》、《2014年最具学术价值和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名家——王巨亭人物作品集》等。</div> <h3><b><br></b></h3><div><b>淡雅即大雅 执着且从容</b></div><div> ——文/王华超</div><div> “淡雅即大雅,执着且从容,”是笔者对画家王巨亭的概括性评价,王巨亭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精神让我心动。</div> <h3>  有名家评论说:“王巨亭的作品设色淡雅,这大概缘于他的个性,恬淡从容,与世无争,但对艺术孜孜不倦。”画家本人也自言:“为练就一双能识万物的‘慧眼’,培养一种超凡脱俗的创作意识和思想情怀,锤炼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画画主要是画格调,画品位,画境界,画人品,画修养,画思想。”</h3> <h3>  何谓格调、品位、境界?淡雅也是,淡雅即大雅。北京大学教授宗白先生人生之旅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一生,很充实……追求美,归于淡。”“归于淡”是一种对世界的认同,一种对人生的心态。它并非一张白纸“始于淡”,而是大笔淋漓后的空白,强烈音响后的寂静。“归于淡”还是一种艺术体验和表现手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艺术手法运用到极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会随心所欲,自然浑成。</h3> <h3>“归于淡”还是一种诗话哲理的境界,是一种美的体现。王巨亭的山水画不求繁丽,不逐时风,不枝不蔓,构图以及色彩的运用搭配自然贴切,意趣盎然。其人物画所使用的线条都极为简练,色彩淡雅恬静,看似不经意的勾勒,实乃出神入化的蕴籍,独出机杼,神韵天然,笔法墨法十分讲究。无论山水人物,抑或花鸟鱼虫,笔法技巧是基础,墨法结构是精华。作品的灵气来自于墨气,而墨气的传达则取决于画家对作品谋篇布局的整体把握,大雅追求。</h3> <h3>  何谓人品、修养、思想?执着是也,从容是也,执着且从容。恬淡从容,与世无争,孜孜不倦,构成画家的人生追求和个性特征,非常难得。“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终于急促”,明代吕坤曾提出过这种处世的人生观点。庄子就曾经一边坦然地卖着草鞋,一边脑海里酝酿着他的学说;诗人白居易一生坎坷,却能以诗为伴,以乐释忧。正因为他们拥有一种“执着且从容”的心态,才成就了他们的千古美名。学会从容,就会多一些明智和豁达,多一份淡然和自信,从容能让人真正体味到“天地万物皆为心役”的无穷魅力。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不管是天资奇佳的鹰,还是资质平庸的蜗牛,能登上塔尖,极目四望,都离不开五个字:“执着且从容”。 </h3> <h3>  如何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画家本人有一番非常自信的表白:画家的风格并非是刻意形成的,是在认准一个课题`一种路子的情况下经过反复实践自然而然形成的。</h3> <h3>  有一位著名画家说过,重复就是风格。所谓重复并不是总画同一幅构图、同一幅画,而是表现形式上的重复,是画风上的重复。语言是多方面的,画家应当追求适合自己又属于自己而不同于别人的艺术语言,认准一种路子要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如果今天看见一种好的东西变一种风格,明天又看见一种好的东西又变一种风格,这样永远也形成不了自己的风格。当然,在不出离自己画风的基础上也要追求不同的变化,以避免画风上的单调无味。当然,并非是形成风格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风格中还有高级和低级、高品位和低品位之分。这就需要在个人修养上多下功夫。陆严少先生主张“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由此可见提高个人修养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h3> <h3>  画家的另一番观点也很值得学习和关注: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要体现在“阴”与“阳”、“心”与“物”这两个方面。从我国古代《周易》中的太极图上可以看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生。</h3> <h3>中国画也正是在这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下产生了黑与白,大与小,强与弱、孰与密、实与虚、开与合、方与圆、松与紧、高与低等辨证认识及对立统一关系进而引发出疏中有密、密中有疏、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时离时合、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美学意识和审美情趣。中国画强调的“点、线、面”和“曲线”美也正是受太极图的启发而来。</h3> <h3>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是客观的,辨证的。美与丑、好与坏、正与反等都是相对而言的,中国画也是一样,一副国画如果到处都画的很“实”,没有“虚像”的东西作对比,那么,“实相”的东西会显得很“平板”,“就会缺乏韵味”,这不是一幅好作品。常言道:画“实”容易,画“虚”难。因此,中国画无论怎样发展,都必须符合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h3><div><br></div> <h3><b>【作品欣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