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们的母亲

濂溪渔樵

<h3>人们都叫她xi所,xi老师,我叫他老xi。她是我的老伴,我两个儿子的母亲。</h3><h3>她不打麻将不跳舞,不做美容不化妆,白发满头,素面朝天。衣着朴素,生活简单,少有交际,宁静如水。</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你说她老套,她微信,.ipad玩得很熟;你说她时尚,几十年前的衣服还拿出来穿。</font></h3> <h3>她爱旅游爱拍照,爱种菜爱养花,爱学习爱看书,偶尔还会在网上炒炒股。她还会做好多面点:花卷镘头菜包子,韭菜合子葱油饼,还会自制酸奶。她做的酱炙牛肉味道特别好,大儿子一半夸奖一半调侃她说,“妈妈,你做的牛肉真的可以去做一个品牌,在上海滩闯一闯!”😁</h3> <h3>退休以后,两个儿子先后成家,两个孙女相继降临,她帮衬着把两个孩子带到送进幼儿园,过了几年大城市的生活,又回到了乡下小镇,复归平静。</h3><h3>她跟儿子儿媳们说,孩子最终还是要你们带,你们管教,这是做父母应尽的责任,也是做父母的一种享受,你对子女付出的越多,也就对子女爰得越深,体会到养育子女的艰辛,方能感悟到父母养育你们的不易,懂得感恩。我们年岁大了,要回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儿子儿媳都非常理解,说爸爸妈妈你们能健康地过好自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想孙女了就来上海住几天。</h3><h3>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举措,不少老人至今放不下他们的第三代,一放学就帮们背着沉重的书包,迫不急待地买点心给他们吃,更有甚者,孙辈寄宿,老人陪读!😢</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国的名山大川,或雄伟壮阔,或秀媚绮丽,都已饱览无遗,雪域高原,戈壁大漠,茫茫草原,宝岛台湾,九曲黄河第一湾,最后的香格里拉稻城亚丁,还有异域风情……都留下了她的足跡,拍照不是很专业,但是很!专注,足见她对大自然的热爱。</font></h3> <h3>成都的宽窄巷,构思奇巧,做工精致,同样是仿古,比我们无锡的南长街略胜一筹。</h3> <h3><font color="#010101">梅园是我们每年初春必去的地方,那里见证着我们的初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人来到这个世界,注定要经历磨炼。别看她现在拿着退休金,过着安稳的晚年,翻开她历史的一角,可谓人生坎坷,命运多桀。</font></h3> <h3>她本是地道的无锡城里人,理应享受城里人的生活(那时的城乡差别,犹如天壤之别),两岁那年,父亲突发心脏病亡故,天塌了下来,兄弟姐妹六七个大多未成年,无奈之下母亲把她送到羊尖乡下一个偏远的小村庄,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领养了她。她的下乡比伟大领袖发出的上山下乡号召足足超前了二十年!</h3><h3>三间茅屋,房后一片竹林,三面环水,环境倒是清幽。春天,竹笋穿过墙基长到屋里顶到床板上菜花虫虫(土蜂)嗡嗡地在土坯墙上钻洞筑巢。一不小心就在脸上扎一个包。严冬的风从墙缝钻进来,单薄的被子难以御寒,可怜的小细娘睡到天亮双脚还是冰凉的。😭</h3> <h3>穿的衣服是母亲用亲手织的土布做成的。这种土布衣服一直穿到她去见她的准婆婆,我妈怜惜地说,丫头啊,你也是吃苦过来的!</h3> <h3>上学还算是奢侈的事。放学回来,就要割羊草,卷猪草(那是要人到河边,用两根竹竿在水中卷的,现在的家长恐怕听着都打簌)。还要烧夜饭,九岁那年,她就学会了和面,擀面条,农村的灶台比较高,做饭洗碗都是要用小板橙垫在脚底下的。还有那黑黑的干蚕豆荚,剝得手指甲都掉了。</h3> <h3><font color="#010101">小学校离家三里地,是一大户人家的厅房改成的教室。下雨天,撑着桐油布伞,穿着桐油钉鞋,沿着一尺宽的泥泞小路风雨无阻上学去。风大的时候,人小力气小,经常会被“吹喇叭”拉到田里去。那钉鞋坚硬如铁,脚被磨破起泡出血也是常事。(那时候我家也有一双,但轮不到我穿)。</font></h3> <h3>那时的农村,合作社,大跃进,人民公社,生产关系严重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人有多大胆,地产多少粮”,“大跃进是人干出来的,千八斤是人种出来的,”“黑夜当白天,月亮当太阳”……墙上到处是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男女女几十号人种着几十亩地,还要开早工开夜工,可还是吃不飽肚子。她有一个做裁缝的远房亲戚,曾给她做过一个棉袄送她,她感恩在心。一次来探望,她拿出半碗白米烧了半锅粥给夫妇俩吃,母亲从地里回来后把她大骂了一顿,可怜的孩子自己没吃上一口,苦水只能往肚里咽,她也不怨母亲,因为那时粮食实在太珍贵了!</h3> <h3><font color="#010101">五年级(高小)开始,她到公社的中心小学上学,寄宿在表姑姑家,与表姐同一张床。这时她开始自立,公社有个针织厂,她星期天清晨四五点钟到针织厂排队领机织的半成品纱手套,拿回来缝口,钩指尖,每打(十二副)可得一毛二分钱,到下一个礼拜交上去再领回新的。晚上公社的门口有一盏路灯,为了省电,她经常在昏暗的路灯下编织,夏天有蚊子陪伴,挥之不去;冬天有呼啸的寒风为她奏乐,好在那时没有坏人袭扰。吃饭在公社的食堂里,一分钱可买半块拌豆腐,那时的物价确实低。</font></h3> <h3>这是初中时和同学拍的照片(左),年少时的照片仅此一张。弥足珍贵。</h3> <h3>初中毕业,成绩拔尖,本来憧憬着可以上高中继续学习,可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听了一些亲戚的谗言,怕她书念多了会“飞走”,不允许她参加中考。母命难违,理想破灭,她神情沮丧,郁郁寡欢,以瘦弱的身体,抡起了锄头铁钯……养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懊悔当初作出的荒唐决定。</h3> <h3>一年后的秋天,刘少奇主席在江苏搞教育改革试点,开办师范耕读班,培养新型农村小学教师。昔日中学和小学的老师专门到家里找她,鼓励她去报考。</h3><h3>云拨雾开,机遇来临,她击败多名竞争者,成为羊尖公社两个录取名额中的一个。那时候的老师是多么地敬业负责,他们心目的好学生,从不忘怀!感恩!</h3> <h3><font color="#010101">同样的命运降落在我的头上,在初中毕业务农一年后,我也荣幸地被洛师录取。一九六四年十月四日下午,我一根小扁担挑着行李,在村头告别了父母兄嫂弟妹,步行走上了求学之路,到了学校,同室先报到的一个同学热情地领我参观校园。穿过一条长廊,一阵幽香扑鼻而来,一棵古老的金桂盛开,象金子一样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光,我爱不择手地想摘一枝下来,此时,花园的对面探出一个女生的头来,幽幽地说“花园里的花是不可以採的噢!”我不由自主地把手缩了回来,心里嘀咕着,“小毛丫头,管这么宽!”。她就是我的初恋情人,后来的老婆,我两个孩子的妈妈,我的洛师同班同学。在入学五十周年同学聚会上发言,我无奈地说,她这么一管不打劲,到现在正好管了我五十年!😭😝</font></h3> <h3>江苏省立洛社师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学校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比如美术老师徐枫竟是徐悲鸿的高足),地处乡村,校风淳朴。这次招生,从当时的苏州地区八个县只招了两个班共七十二名学生,可谓百里挑一。学制四年。学校免学费每月还有九元钱的生活补貼,伙食费每月大约六元,其他作零用或作回家的路费,真是享受啊!。我们到了学校,如鱼得水,意气风发地投入学习.劳动.和生活。</h3><h3>所谓半耕半读,政府拨给学校十几亩地,其中有部分旱田,每周有两个下午是劳动课,田里的庄稼都由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种植管理,学校还养猪.养兔。我们都有一年以上庄稼活的经验,所以干活不在话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不是为了打多少粮,而是要求学生保持乡土气息,不忘农村,不忘农民,学成到乡村学校服务于农家子弟。</h3> <h3>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师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教学相长。我们如飢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学校图书馆有大量的藏书,风琴,钢琴,民族乐器。足球,兰球,乒乓球……我们在优越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六六年上半年,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h3> <h3><font color="#010101">她是我们学生会的副主席,有点高傲,经常愿意主动帮助同学解难题。,在学习成绩上,我並不比她逊色,期终考试,我们两个门门成绩皆为优秀,被称为双全优,又获得了语文老师、班主任徐老师的“得意门生”的雅号。为此还在文革中挨了批,说是培养学生走白专道路。😓(恩师后来多年担任洛师校长)</font></h3> <h3>文革烈火燃遍大地,学校也无法幸免,由于我们这些同学老实本分,被打成了“保皇派”,受到外来造反派的冲击,若大的校园再也摆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我们就借此机会走南闯北大串联。倒也开了眼界。</h3><h3>她参加了学生自发组织的“长征宣传队”,背起背包从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江西,湖南,贵州……井岗山,老山界,遵义,赤水河……一路走一路参加工厂,农村的劳动,有时一天要走120里的山路。一个十八九岁的柔弱女孩子,敢于吃这么大的苦,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终于,走到贵州生病了,胃出血(吃辣椒吃的),她在医院住了一星期,还要继续走下去,.正在此时,党中央发号召,停止大串联,回校复课闹革命!各级革命委会纷纷成立,最乱的时期基本过去,我们学校重新开课直到四年学制期满毕业。</h3> <h3><font color="#010101">那个时候,教育停滞,百校凋零,老教师尚不得重上讲台,哪有我们的位置?同学们都失落地重回农村,等待分配。我俩一起被临时抽调到县革命委员会(即县政府)政法组帮助工作。那时的政府机构,可真是精简,总共只有四个组,即政工组,政法组,生产组和群工组。就在那时,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由于沒有正式编制,我们都在想着自已的出路,那年冬天,征兵开始,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投笔从戎。那巳是五个适征年龄中的最后一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出发那天,她到车站送我,没有眼泪,只有勉励。我永远记得那天是年初九,数九寒天,火车头刺刺地冒着白汽,闷罐车里挤满了新兵,在挥手作别的那一刻,百感交集,她那瘦弱的身影在风中摇曳,一直印在脑海里。从此天各一方,两地茫茫,只能靠鸿雁传书,互诉衷肠。江南塞北,关山阻隔,但相誓彼此坚守,不离不弃。她只身留在政府机关帮忙,后来又回公社机关,但一直没有落实编制。有些失落,但沒有消沉。</font></h3> <h3>一九七一年,又一次机会降临于她,苏州地区师范开始招生,招收老三届高中生入学,她毅然报名参加,当然,还得益他姐夫的帮忙。她又一次踏进了学校大门,学的理化专业。</h3><h3>两年后先到华庄中学实习,然后正式分配到天一中学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任高一(3)班的班主任,教高三化学课,以她勤奋的工作和出色的能力,还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梦想成真!</h3><h3>其实,除我以外,我们昔日洛师的同学,后来也都陆续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我当初的入伍从军变成了教师队伍的逃兵!😂😂</h3> <h3>一九七四年的暑期,她带着学校的证明,第一次踏上去东北的列车,到军营和我登记结婚。那时我已是团司令部的作训参谋。</h3><h3>阔别六年,重见的那一刹那,我俩都相对无语,淚眼迷离,只有紧紧的拥抱,方能表达这六年的思念,怨恨和悲苦!我们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终成眷属,整整十年!</h3><h3>婚礼非常简朴,在一个会议室里,司政后机关各派代表参加,团首长作证婚人,老乡战友帮着买了些糖果花生和苹果,香烟是大前门。唯一有情趣的活动是战友们用线吊一个苹果,要我们同时啃,並趁机把我们推到一起。刁钻的老兵在新娘帮着点烟时不是吸气而是吹气,新娘几次点不着快要哭的时候方才罢手!</h3><h3>两张单人床并到一起,一位军嫂提前为我缝制了一条棉褥,崭新的军被,大红的喜字,沒有酒席,没有团圆夜饭,晚饭是到食堂里把飯菜打回来的。一切都是那么质朴而温馨。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面子排场!</h3> <h3>那一年的寒假,是她婚后的第一个探亲假,坐硬座经过四十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从车站接到部队招待所已是晚上六点多,身心疲惫。我一位同事刘参谋的爱人刚好也来探亲,住在隔壁,他们热情地为我们煮了面条。</h3><h3>那一天凌晨,营口发生了有感地震,部队巳作了应急预案,我被安排在前进指挥所。刘参谋(后来当了炮兵三十六团的副团长)风趣地对我们说,今晚你们睡觉不能脱衣服了。一碗面条还没吃完,轰隆隆一阵巨响,地动山摇,营区一片漆黑,天花板上粉饰的灰块稀里哗啦落了一身,我本能地一步跃过走廊跑到室外,天空闪耀着诡异的光茫,大地在剧烈地颤抖,象坐在将要倾覆的小船上,对面的房子里传来女人和孩子的哭叫声,我跑过去大声喊,谁还没有出来?此时忽然想起她还在房子里可能摸不到门。再转过身去,只见她满身灰尘,一脸惊恐地出现在面前。我瞬间觉得我这一刻可能犯了一个一辈子也不可饶恕的错误,危难之际,怎么把她丢了,自己一个人跑出去呢?长期单身,相见不足一个小时,脑子里一时还没有影象?顾不及细想,我又冲进去摸出一件皮大衣,抱出一床被子给她。地震就是命令!我跑步赶到团部,随张副团长一起出发,投入抗震救灾之中去。</h3> <h3>直到一个星期后,我才重新见到她。这一段时间她是怎么过的呢?要知道,她可是拖着五个多月身孕的孕妇啊!</h3><h3>她先被安排到汽车上,后来又被安排到军用帳蓬里,一个帳蓬住四户家属。她一刻也没有闲着,跟着团长他们到各处慰问做群众工作,组织留守家属包饺子送饺子,没有害怕,没有怨恨,最后受到了军部的通令嘉奖!</h3><h3>这,就是发生在公元一九七五年二月四日十九点三十六分,震惊中外的营口海城七点三级大地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官方组织撤离从而伤害最小的一次大地震。</h3><h3>消息传到家乡,把营口海城地震传成了“营口海沉了”!急坏了家乡的父母。可是,她安然地回家了。</h3><h3>(这是结婚两年后我大哥给我们拍的照片,权当结婚照吧)</h3> 这一年的暮春,我如期赶回家,她住进了洛社医院待产,头天晚上,我陪着她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我们想象着孩子会长什么模样,商量着给孩子起名,男孩女孩的名字都想好了。十八的月亮慢慢爬上了天空,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温謦。第二天,开始阵痛,到午后,腹痛加剧,她一会儿抱住母亲叫,一会儿抱住婆婆哭,我不知所措,心中也疼痛不巳,我跟进产房,被医生赶了出来,不久,随着一声响亮的哭声,我们第一个孩子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这一年,他的妈妈三十岁。三天以后,奶奶抱着孙子,我和我大嫂用一张藤躺椅做成的担架,沿着沪宁铁路边窄窄的小路,把她抬到我家里。<h3>再后来,我的老丈人驾着一只小船,把她从洛社接到羊尖。沒有汽车,生活一样要过的。</h3> <h3>这一年的秋季开学,由于工作的需要,教育局把她调到羊尖中学,担任副校长,副书记,当然,课还是要上的。工作的调动,也包含了领导对她的照顾,靠近老家方便老人来照应。</h3> <h3>七六年春节我回来探亲时,孩子八个多月,准备断奶。她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房间里,每天都很忙,常常要带学生下乡支农,每周五个晚上都规定要办公到九点,(现在的老师会不会比那时自由些?)只有星期六晚上可以休息。外婆回家了,孩子不认我,又哭又闹,用小手指着窗外要找妈妈,我想尽各种办法哄他,把锅碗瓢盆拿出来敲打,可还是不顶用,把他抱出屋,他立刻安静下来,到了办公区,老师们都在认真地备课,远远的望着又不能靠近,只能再抱回去,又开始闹……这时我才开始知道带孩子的不易,同时也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不能为他的妈妈分担一些责任而感到深深的愧疚!</h3><h3><br></h3> <h3>从此我们开始过上了一年一次来回探亲的生活,聚少离多,相聚时的喜悦和分离时的伤感交织,磨炼着我们的意志,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情感。此时用得着这句词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好在每年比牛郎织女多了一次相聚的日子。学校不能报硬臥,我就坐硬座来回,她坐硬卧把车票给我报销。平时通信基本上都是在路上走,收到即回,回了又盼。那些信,记录着我们两地的工作,生活,情思,记录着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现在仅保留一部分,我把它装订成两册,一册叫“江南的雨”,另一册叫“东北的风”。</h3> <h3>一九七六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事连连。犹如天崩地裂。</h3><h3>暑假,她照例带着一岁多的儿子到部队探亲,那时我在连队当连长,正带领连队重建营房,从连长到战士,人人都是泥瓦工,还要完成年度训练任务,每年一次的实弹射击是少不了的,我们营的大炮可是当时全军打得最远的122毫米加农炮噢,从洛社打到无锡城富富有余😃😃</h3><h3>到车站接她们的时候,妈妈背着大包小包,牵着儿子,向我会心地笑着,小傢伙怯生生地躲在身后,瞪着两只大眼晴看我,脸黑黑的,很健壮,叫他喊爸爸,他就是不喊!照例安排到团招待所住下。</h3><h3>没过几天,一场更大规模的灾难又降临了,七.二八唐山大地震,部队驻地震感明显。我们又住进了帐篷。经历了上次大地震的人们,已经能从容地应对。</h3><h3>十四个月的儿子已经会叫大小便,蹲在地上大便,大便高高的,他会换一个地方继续拉。😄😳现在城里的小孩好象到两周岁还在用纸尿褲?</h3> <h3>七七年的探亲假改在了春节寒假。小傢伙已会坐到大炮筒上。战士们都喜欢和他玩。</h3> <h3>一九七八年上半年,羊尖中学的祁校长调省重点中学任校长(他是我们洛师的数学老师,后来担任县教育局长),局长找她谈话,明确不再另派人下来,准备提她为一把手,全面主持学校的工作,她向领导反映,她已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将来请产假势必会影响工作,要求领导重新考虑。在以副代正全面管理学校几个月之后,她被调到离家更远的安镇中学,改由安镇中学的副校长到羊尖中学任正职。这是她为了孩子第一次牺牲了自已的仕途。</h3> <h3>七八年暑假又带儿子探亲,我巳调军司令部炮兵处工作,儿子已会画画写字,但很调皮,住在二楼,经常会把铅笔橡皮从窗口扔下,此时我就逼着他必须自已捡回来,他泪眼婆娑地下楼,又嬉皮笑脸地上楼。</h3> 在安镇中学,她带着儿子住半间教室,星期六下午骑自行车回羊尖,星期天下午又骑车回学校。孩子坐在她的前面,车梁上有一块小板,二十来里的锡沪公路两边尽是农田,池塘和小河,天气睛朗,白云飘扬,风景如画。她教三岁的儿子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俳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见到农民劳动的时候,她教儿子背:锄禾日当午……情景交融,怡然自得。<div>她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大自然,观察各种事物,比如说,观察蝶和蜂,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然后归纳,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头,身,腰明显,比如说,把一根筷子插进盛满水的玻璃杯子里,筷子就弯了,然后给他讲光的折射原理。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div><h3>惭愧地说,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做得太少。</h3> <h3>当年十一月临产前,体检为先兆子痫,血压高,生产有一定危险,可偏偏此时我参加军区大演习不能请假。心急如焚,我知道此时的她,多么希望我能陪伴在她的身边,但是……为大家舍小家,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最后,她总算度过了这一难关。我含着眼淚读完她托人写来的平安信。我觉得我又一次亏欠于她。但她刚强的性格决定了她从来不会埋怨,可能还要归结于她的觉悟吧。</h3> <h3><font color="#010101">后来的的探亲更艰难,抱一个,牵一个,还有那么多衣物。一个座位只能给两个孩子,途中两天两夜,几乎没有休息。而且,一年两次奔波,钱都化在路上了。这使我们不得不陷入思考。</font></h3> <h3>每当节假日在作战值班室值班的时候,特别是除夕夜,鞭炮阵阵,烟花满天,孑身一人,感到特别的孤独,一样相思两种愁,亲人何在淚满襟。只能用书信表达此心的煎熬。为此,我还写了一些不成样的新诗。😄</h3> 当时部队家属随军有三个条件,副营职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上;服役满十五年;我符合第一个条件,但还有一个附带条件:单位要有房子安排。机会来了,处里的一位参谋下团当参谋长,腾出了房子。她当即作出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决定——.随军!令许多人迷惑不解,当时随军的多是农村户口,没有工作,随军即可安排工作,解决户口问题,可对于她,这都不存在啊!她坚定地说,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他爸。可是后来才知道,她又放弃了一次有关她前途的机会。军部的条件是不错的,一套两房一厅,厨卫皆备的房子,楼下还有简易防震房和地下储藏室。第一次有了一个象样的家,她母亲也跟来了,大儿子六岁就上了小学一年级,小儿子两岁半,满眼新奇,开心地唱起了歌,而且特别会玩,一不留神就不知跑哪儿去了,原来大院里有个儿童游乐场,他最喜欢滑滑梯,滑下来留不止,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了。<h3>她被安排到县商业局机关,工作顺手还轻松。到此,一九八一年的五月,我们结束了整整七年的婚后两地分居生活!</h3> <h3>遗憾的是,老人家过不惯东北的生活,又惦念着在家的老伴,不到一年,就提出要回去了,临走时坚持要把小外孙带回去,我们揣摩着,她是怕我们乐不思蜀不回去,将小朋友当人质了😂。</h3> <h3>这一招还真灵,小儿子不在身边,又成了我们新的思念。</h3> <h3>老人家带着小外孙住到了我老家,有一间独立的二层楼房,小孩的外公在公社门房看门。还种着不到两亩的地。</h3><h3>弟妹来信说,小儿子很乖,但有些孤单,不怎么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学会了画画,从此而一发不可收,他照着小人书上画大公鸡,画孙悟空,画古代打仗的大场景,无数的士兵举着刀枪在厮杀,活灵活现,那将士们身上穿的铠甲,每一个鳞片都画得那么认真,他从画画中找到了乐趣。每当看到他随信寄来的画作,我们都万分喜悦又无限感动。</h3> <h3>大儿子爱看书学习,给他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不够看,又给办了一张。三年级时,他曾写了几句歪诗並在营口日报上发表:知识象浩瀚的海洋,我是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吐出的泡泡,是我在吸取营养……😁他还喜欢捣鼓无线电,军大院通信营修理所的战士们都喜欢他,给他一些废旧的二极管,电阻电容,他买来电烙铁,自绕线圈,组装简单的电铃,发报机等。他的母亲都会支持。</h3> <h3>这种平静的三口之家生活过了几年,小儿子快到上学的年龄,大儿子也上五年级了。随军后的探亲假满四年才有一次。八五年初,我们终于又见到了日夜想念的小儿子,同时回来开始打探有关转业的情况。</h3> <h3><font color="#010101">恰逢百万大裁军,我果断提出了转业申请,令时人诧异,我刚升为炮兵处副处长,可谓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一些老同志都不愿意走。这是何苦?军首长不首恳,要我给出充足的理由。我想到了一条足可服人的理由:爱人是从小被人领养的,现在养父母年岁已大需要照顾,照此下去会有非议,恐有拋弃老人的嫌疑,分管炮兵的副军长是宜兴老乡,平时关系不错,而军参谋长是我的老团长,老处长,我调军部就是他要去的。见我理由充分,总算松了口径,军常委中有两票,就比较容易地通过了。顺便说一下,那时不兴送礼,只认理。夏天,我回到无锡,顺利地落实了工作。此时,我们辛苦了三年的辽大自学考试也几成毕业,她只剩下两课到第二年上半年专程去考。一九八六年初,半个车皮装着傢具物件,我们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以后的事情就从简说了。😁</font></h3> <h3>她被安排到工商所工作,我被安排到国营无锡县油脂化工厂工作。</h3><h3>在上任之前,又一起被镇党委抽调到整党办公室工作。领导欣赏她的能力,有意留她在镇里工作,被她婉拒。</h3> <h3>两个孩子都进了中心小学读书。</h3><h3>说个小插曲,大儿子五年级转学的时候,学校有点为难,怕北方来的学生跟不上这里的水平。半个月试下来,他们说,这个孩子我们要了。很快,小傢伙就崭露头角,担任学校的兴趣小组组长,参加县里的智力竞赛,一举夺得全县第一名。奖品是一只金灿灿的电子座钟,后来每有参观,都要他把奖品拿去学校展览。</h3> <h3>小儿子喜欢画画,就有意培养,参加一些学习班,只要他愿意,就尽量满足他。记得五年级暑假,把他送到无锡当时的轻工业学院学画,一人单独住招待所,无人陪伴。现在想来,也是难为他了!但也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他画画随心所欲,教科书上,练习册上,有空的地方总会有画,以致到了高中,老师还会来告状:说练习册上好多题目都空着不做,旁边却画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问他原委,他笑着说,一边看题一边顺手画,会做的题目就不浪费时间了!</h3> <h3>她工作认真,办事严格,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善变通,更不会以权谋私。在当今的社会,可谓不合时宜,也得罪了某些人,遭来一些非议,说她办事刻板,缺乏灵活性,只会筑方了步子走路。但公道自在人心,大部分商家.个体户说,xi所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市场需要这样的管理。上级机关对她评价颇高,说她上报的材料基本不用审,经得起推敲!</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至上,公权力的滥殤,是一个最大的病疴,从大到小的贪官,无一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公共的利益,为自已,为个人,为小团体谋取私利。就连一个停车场的收费大叔,也可以不索票而少付钱,相得益彰。几千年的积习,形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人们痛恨着当权者的恣意枉为,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想得到权力的庇荫,其实这种人一旦手中有了权,也极有可能走向贪欲的深渊。所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多么必要,而不滥用职权,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人是多么的可敬!“筑方了步子走路”,谈何容易!这无关党性,而是一种德性!她的这种品德,深深影响了两个儿子的成长,如今,他们可谓是“同一路人”,这里不加赘述。</font></h3> <h3>九十年代初,邻镇的工商所缺一个所长,县工商局三位局长先后找她谈话,要求她去任正职,並答应帮她配车,但还是被她一一婉拒,她考虑此时两个儿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她做不到舍小家为公家!这是她为了孩子第三次作出牺牲!</h3><h3>所以直到退休,她一直只担任副职,可能也影响一点退休工资。在当今的官场上,也算是一枝奇葩或称另类了!</h3> <h3>工作以外,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养育孩子的身上,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带。一有错误,决不姑息。从读初中就明确告诉他们,你们能上重点高中,上大学,读研宄先,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上你们,但是,如果你们不争气,成绩达不到想用钱买,对不起,我们一分钱也不会拿出来!</h3> <h3>孩子们果然争气,先后考上了省重点高中天一中学,並以高考全校第二,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的重点学科,並顺利拿到了奖学金。二十年寒窗苦读,双双拿到了建筑学硕士学位。</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现今国強民富,财富巨增,富豪遍地,不少人家都有企业公司,商家店铺,或有多套房产出租,更有豪宅名车,招摇过市。我们什么也沒有,住在二十多年前买的老房子里。她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说两个儿子就是我最大的财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有老下有小,父母亲都是农民,靠她一人赡弄,供两个孩子读书,经济上十分紧张,她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但用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钱从不吝啬。孩子们从小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每次过生日,没有蛋糕,而是买几本他们喜欢的书。从初中开始,每逢寒暑假,就安排他们打工,做力所能及的活(比如粘盒子)主要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同时学习劳动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到大学三年级,他们巳基本解决了自已的生活费用。</font></h3> <h3>从上高中,考大学,定专业,都由他们自已作主,包括找工作,找对象,我们只是提参考意见,一旦主意拿定,就坚决支持!</h3><h3>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包他们一辈子,路要由他们自已走,失败与成功,要让他们磨炼,培养独立.自强.奋斗的精神,正是她自身成长的深刻体会。</h3><h3>(顺便说一下,小儿子中考时,考虑到大儿子已上大学,将来两人同时上大学负担太重,就决定去考部属中专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免学费还有生活费,初试通过拿到复试通知时,小儿子提出还是想上高中並上大学,提出几点理由,最后我们採纳了他的意见,说明我们还是比较民主的。)</h3> <h3><font color="#010101">立足魔都,实属不易,房子都是他们自已买,我们只是帮他们向亲友借钱垫付,然后写好协议,逐年还款。这一做法也遭到一些微辞,但是她坚定地认为,小孩孑没有一定的压力是不行的。如今社会上的啃老族比比皆是,这种苦果是老人自己种下的,必须自已尝。</font></h3> <h3>这,就是我两个儿子的妈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妻子,尽管她身上也有一些缺点,但我还是敬重她,深爱着她!并感谢她对我在工作一如既往的支持,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h3><h3>思想上,理念上的相互学习探讨,争论是免不了的,但相互理解,包容更重要。我们既是夫妻,又是知己!</h3><h3>日月如梭,岁月无情,风风雨雨五十年过去,早巳满头白发,往事不堪回首,但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便一发而不可收,回忆中既有苦涩,也有美好!</h3> <h3><font color="#010101">回到文章的开头,我们从上海撤退,也是她的一番苦心,並不是贪图享受,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为他们创造条件,尽父母应尽的责任,成为他们孩子心中的好爸爸好妈妈。好在我们的儿子.儿媳们深明大义,乐意接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有名人说,从出生开始,我们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我们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路的转角处,不必回头……</font></h3> <h3>此文有点长,照片和文字大多不相对。,不感兴趣的完全可以忽略不看,但内容真实不虚,没有一点虚构和夸张,目的是想让我们的儿子更完整地了解他们的母亲,吸取一些营养,教育他们的孩子並完善自已。</h3><h3>另外,我年少时的苦难经历与她大同小异,感同身受,写她也是在写自已。</h3><h3>感恩社会,感恩亲友,特別要感恩我们的孩子们,他们的成长,给了我们人生无限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上,事业上的成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我们幸福的晚年,也有他们坚实的保障! </h3><h3>错漏之处颇多,敬请谅解! </h3><h3> </h3><h3> 2018.5.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