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中国书法的学习一开始就是对经典作品的学习,难度大,起点高,很大的程度上靠学书者自己去领悟。而领悟是一个很缥缈的过程,有的短时间即有所得,而有的一辈子也许没悟出什么,这其实与书法教育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系。</h3><h3> 综合自己,乃至前人的临习经验,再谈一点这方面想法。</h3><h3> 初级阶段以实临为主,并辅以局部单字精临。这一时期要忠实原贴,做到越像越好,具有原帖精神则更好。这个阶段训练是我们的观察力和手上功夫,心手相应是我们最理想的状态。</h3><h3> 中后期意临为主。与实临相比,意临难度大而且更见心性,意临需要开动脑筋,去思考你要吸收什么适合什么,最难把握的是你的意、是用笔、是字形,还是其它什么,同时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一开始肯定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但意临和创作很接近,需要反复调整,慢慢积累经验,并运用到以后的创作中去。</h3><h3> 其实说起来没有很多具体的实践性建议,只有在理念上的改变惯常对于临摹的态度。临摹不是复制活动,不是刻板的,不是创作性的主观能动地写,切莫吊死在像不像这棵树上。我们临写前人法帖写出来的字,本身好不好是唯一标准,可以写得不很像但是写得好看也是可以的。写得像字帖那是别人的,而写得好才是自己的。而且可以运用到创作中去,这对创作意义尤其重要。</h3><h3> 我们的临摹是为创作服务的,如果只知道临摹而不去创作,就像磨刀一样,拼命磨刀而不去切菜,等刀片都快磨尽了,也不知道怎么切。临得再好是别人的,没有自己的东西,只能做书奴。这样的临摹没有实际意义。</h3><h3> 临摹将伴随着每位学书者的终身。它像充电器、加油站,保健食品一样,不断地给你补充营养,纠正错误,使你不走弯路,安全、快捷到达目的地。</h3><h3> 临摹和创作从来不是孤立的,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对于创作者有一种心理障碍,害怕创作,提起创作就心生抵触。学习新知识就会有相应的习题练习,而练习是为了巩固和强化。平常心对待就可以的,这样或许就可以克服创作的心理障碍。</h3><h3> 越到中后期临摹和创作必须交替进行,也就是临创结合,只有在创作中我们才知道临摹的不足之处,在接下来的临摹中需要注意什么,因此创作为临摹指正了方向,使得临摹更具实践性与目的性,这样临摹起来也更有兴趣,不会盲目。</h3><h3> </h3> <p> 另外谈到创作有一点小技巧,那就是查书法字典,对于不会写的字,看看先贤们是怎么写的,学习古人在结字上的处理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借此我们可以弥补所学的不足。</p><p> 至于创新,只有临帖才是书法创新的唯一途径。</p><p> 沿袭数千年之久的中国书法艺术,对于传统的依赖很强,这主要是因为书法赖以表现对象是文字符号。文字符号由六书而隶变,由隶变而楷则,基本上已经定型化,它给学书者所留下的创造性余地是非常少的。</p><p> 临摹的目的,主要在于技法、技巧的学习,但同时有助于悟道的修炼。所谓爱其书兼爱其人,学其书兼爱其人也。 </p><p> 不同的人临同一本帖,因临习者的不同个性而结果会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临习同一本帖,当临习时的着眼点不同,或取其势、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用笔、或取其章法,当其有所取,则临习的精神也专注一端,所以结果不仅与原贴不会完全相同,而且也肯定是个个不同。</p><p> 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但古代的先贤们都是学古求变,成为经典。历史上的名家,如二王、智永、怀素、赵孟頫、董其昌等无不在临摹前人的传统方面,铁砚磨穿,然后得以登堂入室,破门而出,自立门户。 </p><p> 关于创新,古人说:“非尽百家之长,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没有字外功和字内功的积累,没有充足的学识和修养,没有独特的个性和见解,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p><p> 所谓创新,就是用古人的笔意写自己的性情;所谓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即自己。你不是古人,你属于你生长的时代,所以时代就是你。创新是一个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过程,非刻意求之所能成也,管窥之见,请师友们赐教。</p><p> 学习书法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性,陶冶情趣,千万不要为名利所累,让自己遭罪,书法与名利没有关系,一切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写字,规规矩矩做人。即便得不到什么,也自得其乐,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个人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 <h1><br></h1><h1> 临 摹</h1><h1> </h1><p><br></p> <p> 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p><p>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者"吉金文字"。</p> <h3> 王羲之,字逸少,山东琅琊临沂人,生于晋怀帝元年(三0七),卒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三六五),因官至右将军,故世人称为王右军。他八岁时偷读父亲藏在枕中的笔诀而书大进,后学书于当时著名女书家乐铄,因其天资敏悟,卫夫人见其笔迹惊诧不已并曰:"此字必蔽吾书名矣"。</h3> <h3> 王羲之远宦帖</h3><h3> 释文: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h3> <h3> 王献之(三四四-三八八)是王羲之第七子,字子敬,小名官奴,又因其官禄中书令,故世又称为"王大令",后又称其父子二人为"二王"。</h3><h3> 献之幼学父书,后楷学钟繇,草师张芝,又因其才高识远,个性极强,故能改其父体,自创新意。</h3><h3> 其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帖》,纵无行,横无列,纵横舒展,体势开张,奇正相参,大小错落,点画清劲润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萧敬的气息,真可谓天下第一小楷。</h3> <h3>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局部)</h3> <h3>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h3><h3>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候。</h3> <h3> 王羲之孔侍中帖</h3><h3> 释文: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h3> <h3> 王羲之大道帖</h3><h3> 释文:大道久不下知先木然耶。</h3> <h3> 曹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h3><h3> 曹全碑在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由王敞等人镌立,用以歌颂曹全的功德,明万历初年在陕西出土,曾保存在郃阳县孔庙,一九五六年私藏在西安碑林,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其十九行,每行四十五字。</h3><h3> 碑文中主人公曹全,儿童时期好学习,他无书不看,能综合贯通,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父母、继母,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十分周全。他的道德美名,会历代相传,永不殒没。</h3> <h3> 曹全碑(局部)</h3><h3> 释文: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也,其先蓋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機,翦伐殷商,既定爾勳,福祿攸同,封弟叔振鐸于曹國,因氏焉,秦漢之際,曹參夾輔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孫遷于雍州。</h3> <h3>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代表作之一。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h3><h3> 礼器碑(局部)</h3><h3> 释文:惟永寿二年,青龙在涒叹,霜月之灵,皇极之日。鲁相河南京韩君,追惟太古,华胥生皇雄,颜母育孔宝,俱制元道,百王不改。孔子近圣,为汉定道。自天王以下,至于初学,莫不冀思,叹仰师镜。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并官圣妃,在安乐里。圣族之亲,礼所宜异。</h3> <h3> 魏碑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足以与商之甲骨、先秦之钟鼎、秦之小楷、汉之隶书、晋之行书相媲美。</h3><h3> 在北魏碑碣中以造像,墓志为大宗北朝取石便利,刻碑无禁,故北魏墓志极多。所谓"墓志"即随葬之刻石。始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其中大部分为方形志,在众多北魏墓志中,书写水平最高又负盛名的当首《张玄墓志》。</h3><h3> 《张玄女墓志》又称为《张黑女墓志》,此志原石早佚,何时何地出土亦不见记载。</h3><h3> 此墓志楷书书体,共二十行,每行二十字,计三百六十七字,何绍基得此本后,欣喜若狂,爱不释手,舟车旅途中时时把玩临摹。《张玄墓志》因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沿俗常称《张黑女墓志》。此志书法精美,书写镌刻者都是高手,可谓字字珠玑,行行玉润,点画精到,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给人以温雅之感。结字微扁,体势端庄而静密,峻利而沉着,于奇宕中不失雅正,疏朗中不失茂密,婀娜中杂以流丽,实为不可多得之佳作。</h3> <p>《张黑女墓志》</p> <h3> 《九成宫醴泉铭》唐代碑刻,此碑记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撰作并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年),镌立于麟游(今陕西),碑高二百四十七厘米,宽一百二十厘米。碑文二十四行,每行五十字,以楷书写成,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h3><h3>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仕隋为大常博士。唐太宗时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宣和书谱》称"询工书为翰墨之冠",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为其楷书代表作之一。</h3><h3> 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峰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绝。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距、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笔画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的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h3> <h3>《九成宫》(局部)</h3> <h3>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镌刻于唐咸亨二年(公元六七二年)。此碑是长安弘福寺僧怀仁根据王羲之的墨迹汇集而刻成的。碑首刻有七佛像。碑高三五O厘米,宽一0八厘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八十五或八十六字不等,原碑现立于西安碑林。</h3><h3>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特殊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历来有书圣之称,他的墨迹大多已经散失,到了明清两代,真迹已一无所存。只剩有少部分唐人的钩摹拓本。宋代淳化,大现时所刻的帖,大都是些零篇短札,而且这些帖的宋拓原本,也非常稀少,所以这块圣教序碑,便成了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资料。</h3> <h3>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局部)</h3> <h3> 王铎(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字觉斯,觉之,号嵩樵, 汉南孟津人,明末清初书画家 。</h3><h3>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平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欲勃,骨气深厚"。</h3><h3>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吉士,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等。</h3> <h3> 王铎诗句(局部)</h3> <h1> </h1><h1> 创 作</h1><p><br></p> <h3> 篆书:见贤思齐</h3> <h3> 篆书: 李之仪《卜算子》</h3><h3> 释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h3> <h3> 隶书:苏轼《水调歌头》</h3> <h3> 楷书:范仲淹《苏幕遮别恨》</h3> <h3> 行草:毛泽东《沁园春 雪》</h3> <h3> 行书:翰墨缘</h3> <h3> 行草:道无穷</h3> <h3> 行书:舍得</h3> <h3> 行书:中国梦</h3> <h3> 楷书:仁者寿</h3> <h3> 楷书:复兴中华</h3> <h3> 篆书对联</h3> <h3> 隶书:晏几道《临江仙》</h3> <h3> 楷书:杜甫《春夜喜雨》</h3> <h3> 楷书对联 桂林七星公园小广寒联</h3> <h3> 草书: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h3><h3> 释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h3> <h3> 楷书:祖咏《终南望余雪》</h3> <h3> 楷书:虞世南《蝉》</h3> <h3> 行草: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h3> <h3> 释文: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h3> <h3> 楷书:刘禹锡《陋室铭》</h3> <h3> 楷书:王安石《梅花》</h3> <h3> 行书对联</h3> <h3> 隶书对联</h3> <h3> 行书对联</h3> <h3> 行书对联</h3> <h3> 隶书对联</h3> <h3> 行草对联: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h3> <h3> 行草对联:雅琴飞白雪,高论纵青云。</h3> <h3> 行草对联: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h3> <h3> 楷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h3> <h3> 楷书:李白《忆秦娥》</h3> <h3> 楷书:黄庭坚《清平乐》</h3> <h3> 楷书长卷:柳永《雨霖铃》</h3> <h3> 楷书:宠辱不惊</h3> <h3> 楷书:积学储宝</h3> <h3> 楷书:鸿运当头</h3> <h3> 册页小楷:千字文(局部)</h3> <h3>册页小楷:千字文(局部)</h3> <h3> 册页小楷:赤壁赋(局部)</h3> <h3> 册页小楷:赤壁赋(局部)</h3> <h3> 册页小楷:赤壁赋(局部)</h3> <h3> 招牌题字</h3> <h3> 招牌题字</h3> <h3> 招牌题字</h3> <h3> 招牌题字</h3> <h3> 作者简历:余文松,字墨池,号四宝斋。一九五七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生于湖北潜江,爱好文学、书画、篆刻。结业于天津市茂林书法学院,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师从陈云君、王学岭、洪厚甜等先生。曾任潜江市硬笔书法协会会长,书画协会秘书长等职。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宝斋书画培训中心主讲教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