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3月回国。到了大城市,也去了农村和工厂。 看到了繁华盛景,也看到了贫穷拮据。</h3><h3><br></h3> <h3>我拜访了一位退休十几年的老工人。 他曾是国有企业飞机制造厂的技术工人。 在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时代,他很为自己的身份和工作岗位骄傲过。</h3><h3>因为各种阴差阳错,他错过了房改, 没有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仍住在厂里给老职工分配的筒子楼单人宿舍里。</h3><h3>这间只有 30多平米的单人宿舍里,推开房门,是这种景象。</h3> <h3>房间的四个角上,分别放了四张单人木床。据说,当年是集体宿舍 , 上下铺,每个宿舍住八个人。 后来改为单身宿舍,把上铺去掉了,留下了下铺。</h3><h3>进门靠左角的下铺上,放着一个小冰箱, 堆放着一些杂物。</h3> <h3>靠门的右角木床上,堆放着一些用简易蛇皮袋装着的杂物和被褥,上面满是灰尘。 房间里没有衣厨。一年四季所有衣服都挂在穿房而过的一根铁丝上。</h3><h3>那辆坐垫上套着塑料袋的自行车,是早已在市面上淘汰了的、80年代流行的"飞鸽牌"自行车。 当时能拥有一辆这样的自行车 ,是一个家庭富裕的象征, 是不少年轻人的梦想。</h3> <h3>靠窗的左边是睡床。 被叠得四角分明的大花被子,显示了主人曾受过的训练以及那个时代养成的生活习性。</h3> <h3>坐在靠窗的桌子边,再补拍了一张这个角度的照片,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房里空间是多么的局促!</h3> <h3>由于在一楼,房间地面潮湿,所有东西及杂物都尽量放在床板上。用塑料袋装着的各种药品、碗、锅子、喝水杯子……</h3> <h3>早已淘汰的电视 , 像古董似的 ,被呵护摆放着。 打开电视,上面全是麻麻点点的影像。</h3> <h3>来几张细节特写吧。 看看床上放着的这些宝贝东西。</h3> <h3>还有挂着的军大衣、短裤袜子、电风扇,破落的天花板,粗糙的木头门和黄渍斑斑的电线。</h3> <h3>空间狭小 ,菜刀 、菜板都挂在床沿边。</h3><h3><br></h3> <h3>多年前单位发的凳子,尽管已经破了,钉上木板,继续使用。</h3> <h3>靠窗的最佳位置,放着这张单位七十年代发的书桌,是使用率最高的地方。</h3> <h3>生着铁锈的窗栏杆和破败的木制窗户。 因陋就简 ,夹在窗栏杆上的一盏写字灯。</h3> <h3>或许年代太久远,窗台上的木头都已经腐烂。</h3> <h3>这是我儿时非常熟悉的窗插销。</h3> <h3>再从大门外,向屋里拍一个全景照。</h3> <h3>厨房就在走廊过道里。一个电炉 ,搞定一切。</h3> <h3>房主人忙乎近一个小时, 在唯一的电炉上, 做了四道可口的家常菜 ,辣椒炒肉、红烧鱼 、美味山药汤、炒青菜。</h3> <h3>他对我说 ,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每月有2800元的退休工资, 看病有医保 。现在住的房子,单位上每月 只是象征性地收30元租金 ,除去伙食费, 其他几乎没什么开支 ,每月都可以省下一千多元人民币 。</h3><h3>"生活嘛,要知足常乐。"他说。</h3><h3>当然,他也有自己未了的心愿。</h3><h3>或许,在以后的小说中,我会写到他的故事。</h3> <h3>他坦率地告诉我 ,以前他几乎没有招待过客人。平时吃饭,只用一个搪瓷碗就足够了 。因为我的到来,他特意去买了一个碗、一个调羹。吃完饭后,我才发现, 调羹和碗上的商标都还没来得及撕掉!</h3><h3>用带着价格商标的调羹和碗吃了一顿美味的家常饭, 丝毫没有觉得不适, 这再次给了我一个启示: 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 人所需要的其实并不多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