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 一 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主编:百笨生 • 鄧仁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江邓氏宗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六修篇纂委员会编</b></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图 鹰潭公园的北极阁</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目 录</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 一 卷</font></b></h1><h3><b>序一 </b></h3><h3><b>序二 </b></h3><h3><b>凡例 </b></h3><h3><b>实施方案</b>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一 篇 <br>宗 谱 概 论</font></b></h1><h3><b>第一章• 伟人名人论家谱 </b></h3><h3><b>第二章• 宗谱文献 </b></h3><h3><b>第三章• 家谱的产生及发展 </b></h3><h3><b>第四章• 云林邓氏宗谱简介 </b></h3><h3><b>第五章• 余江邓氏宗谱简介</b></h3><h3><b>第六章• 堂号与派行</b></h3><h3>第一节• 堂号</h3><h3>第二节• 派行</h3><h3><b>第七章• 谱序诗文</b></h3><h3>第一节• 邓氏谱序精选 </h3><h3>第二节• 云林邓氏谱序</h3><h3>第三节• 余江邓氏谱序 </h3><h3>第四节• 谱牒诗文 </h3><h3><b>第八章• 研究考说</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b>第九章• </b><b>人物传纪</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一节• 华厦邓氏历史名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二节• 云林邓氏历史名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三节• 余江邓氏历史名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四节• 余江邓氏当代人物表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第五节• 余江邓氏寿星名录</h3><h3><b>第十章• 土地山冈</b></h3><h3>第一节• 天枢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二节• 天璇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三节• 天玑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四节• 天权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五节• 玉衡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六节• 开阳公位下土地山冈 </h3><h3>第七节• 摇光公位下土地山冈</h3><h3><b>第十一章• 典籍轶事</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二 篇<br>文 学 大 师 邓 志 谟</font></b></h1><h3><b>第一章• 邓志谟生平及作品简介 </b></h3><h3><b>第二章• 邓志谟作品精选 </b></h3><h3><b>第三章• 邓志谟文化研究论文精选 </b></h3><h3><b>第四章• 歌颂邓志谟诗歌精选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三 篇<br></b><b>邓 氏 源 流 世 系 录</b></font></h1><h3><b>第一章• 邓氏之前世系录</b></h3><h3>第一节• 黄帝至商汤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商王朝世系录 </h3><h3><b>第二章• 邓氏源流世系录 </b></h3><h3>第一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一</h3><h3>第二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二</h3><h3>第三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三</h3><h3>第四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四</h3><h3>第五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五</h3><h3>第六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六</h3><h3>第七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七</h3><h3>第八节• 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八</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四 篇<br></b><b>云 林 邓 氏 世 系 录</b></font></h1><h3><b>第一章• 云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3><b>第二章• 余江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3><b>章三章• 暘田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3><b>第四章• 莒州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3><b>第五章• 土陂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3><b>第六章• 陈畲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 二 卷</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五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枢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b>第一章• 竹溪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天枢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厚先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获南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躬南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师南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二章• 鲶魚嘴邓家始祖寿发公位下世系录 </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六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璇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b>第一章• 跳石邓家始祖天璇公位下世系录 </b></h3><h3><b>第二章• 下坂邓家始祖文亮公位下世系录 </b></h3><h3>第一节• 烈二房秀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烈二房锦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烈二房才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烈二房书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烈二房荣儒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烈二房添儒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七节• 烈二房天禄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八节• 烈二房振光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九节• 烈二房德者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节• 烈二房文慰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一节• 烈二房文足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二节• 烈二房文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三节• 烈二房庠肇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四节• 烈三房拜翰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五节• 烈三房拜玺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六节• 烈三房拜瑚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七节• 烈三房拜骥公位下世系录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第三卷</b></font></h1><h3><b>第三章• 洋源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浓若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顺山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二节• 兴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有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乾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火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龙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七节• 仁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八节• 秀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九节• 金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节• 云山公位下世系录</h3><h3><b>第四章• 云塘邓家始祖佑郁公位下世系录 </b></h3><h3>第一节• 堂清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堂发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堂源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堂升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堂山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堂友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七节• 堂海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八节• 堂虎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九节• 堂鸿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节• 堂辉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五章• 湖岭邓家始祖叔文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辉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发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显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耀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天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阜才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七节• 孕才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六章• 查林邓家始祖银良公位下世系录 </b></h3><h3><b>第七章• 洋源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启孙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高堂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金堂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添堂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四节• 宗堂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八章• 洋源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启行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宏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登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美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本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象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桂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七节• 观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八节• 宽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九节• 敦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节• 友仁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一节• 群玉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二节• 璧玉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三节• 起玉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四节• 方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五节• 生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六节• 戴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七节• 运瑞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十八节• 天开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九章• 上坂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文光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发龙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有龙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进龙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荣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财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仁初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七节• 万初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八节• 亮初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十章• 上坂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文彩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朋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开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乐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顺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年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七 </b><b>篇</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玑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湖邓家始祖天玑公位下世系录)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八 篇<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天权公位下世系录</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冈尾邓家始祖天权公位下世系录)</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第 四 卷</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九 篇</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玉衡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贤邓家始祖玉衡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一章• 秋富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章• 接富公位下世系录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开阳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b>第一章• 竹溪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开阳公位下江一房世系录</b></h3><h3>第一节• 通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贵阳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麒林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四节• 和喜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余森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二章• 竹溪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开阳公位下江二房世系录</b></h3><h3>第一节• 静一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冬一公位下世系录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ff8a00"> </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第 十 一 篇</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摇光公位下世系录</font></b></h1><h3><b>第一章• 上坂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摇光公位下世系录</b></h3><h3>第一节• 一房绍和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一• 发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二• 朝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三• 府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四• 雪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五• 兆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六• 呈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七• 德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八• 玉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九• 永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十• 慈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二房鼎新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一• 登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二• 早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三• 秋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四• 品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五• 休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六• 大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三房寿生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一• 柏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二• 端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三• 左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四• 定祥公位下世系录 </h3><h3>五• 丁香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四房日生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二章• 下五屯邓家始祖禹龙公位下世系录 </b></h3><h3><b>第三章• 球源邓家始祖日麟公位下世系录 </b></h3><h3>第一节• 厚福公位下世系录</h3><h3>第二节• 学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文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明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检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b>第四章• 白沙坂邓家始祖啟生公位下世系录 </b></h3><h3>第一节• 炳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二节• 春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员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四节• 任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五节• 新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六节• 清福公位下世系录</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图 《中国家谱总目》2009年7月14日由 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第 五 卷</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第 十 二 篇</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邓 氏 源 流 世 系 图</b></font></h1><h3><b><font color="#010101">第一章• 邓氏之前世系图</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一节• 黄帝至商汤王世系图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第二节• 商王朝世系图 </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第二章• 邓氏源流世系图 </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一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一</h3><h3><font color="#010101">第二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二</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三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三</h3><h3><font color="#010101">第四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四</h3><h3><font color="#010101">第五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五</h3><h3><font color="#010101">第六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六</h3><h3><font color="#010101">第七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七</h3><h3><font color="#010101">第八节• 邓氏源流世系图</font>•版本八</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三 篇</font></b></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云 林 邓 氏 世 系 图</font></b></div></b><h3><b><font color="#010101">第一章• 云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第二章• 余江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 </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章三章• 暘田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 </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第四章• 莒州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 </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第五章• 土陂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 </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第六章• 陈畲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图 </font></b></h3><h3><b><br></b></h3><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四 篇</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枢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b>第一章• 竹溪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天枢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厚先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获南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躬南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师南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二章• 鲶魚嘴邓家始祖寿发公位下世系图 </b></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五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璇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b>第一章• 跳石邓家始祖天璇公位下世系图 </b></h3><h3><b>第二章• 下坂邓家始祖文亮公位下世系图</b> </h3><h3>第一节• 烈二房秀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烈二房锦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烈二房才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烈二房书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烈二房荣儒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烈二房添儒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烈二房天禄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八节• 烈二房振光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九节• 烈二房德者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节• 烈二房文慰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一节• 烈二房文足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二节• 烈二房文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三节• 烈二房庠肇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四节• 烈三房拜翰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五节• 烈三房拜玺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六节• 烈三房拜瑚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七节• 烈三房拜骥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三章• 洋源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浓若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顺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兴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有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乾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火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龙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仁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八节• 秀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九节• 金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节• 云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四章• 云塘邓家始祖佑郁公位下世系图 </b></h3><h3>第一节• 堂清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堂发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堂源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堂升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堂山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堂友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堂海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八节• 堂虎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九节• 堂鸿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节• 堂辉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五章• 湖岭邓家始祖叔文公位下世系图</b> </h3><h3>第一节• 辉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发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显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耀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天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阜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孕才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六章• 查林邓家始祖银良公位下世系图 </b></h3><h3><b>第七章• 洋源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启孙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高堂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金堂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添堂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宗堂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八章• 洋源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启行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宏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登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美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本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象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桂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观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八节• 宽仁公位下世系图</h3><h3>第九节• 敦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节• 友仁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一节• 群玉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二节• 璧玉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三节• 起玉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四节• 方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五节• 生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六节• 戴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七节• 运瑞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十八节• 天开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九章• 上坂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文光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发龙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有龙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进龙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荣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财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仁初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七节• 万初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八节• 亮初公位下世系图</h3><h3><b>第十章• 上坂邓家东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文彩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朋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开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乐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顺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年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六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玑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湖邓家始祖天玑公位下世系图 )</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七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天权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冈尾邓家始祖天权公位下世系图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八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玉衡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贤邓家始祖玉衡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一章• 官贤邓家</b><b style="color: inherit;">秋富公位下世系图</b></h3><h3><b>第二章• 官贤邓家</b><b style="color: inherit;">接富公位下世系图</b></h3><h3><br></h3><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十 九 篇</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开阳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br></h3><h3><b>第一章• 竹溪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开阳公位下江一房世系图</b></h3><h3>第一节• 通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贵阳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麒林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和喜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余森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二章• 竹溪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开阳公位下江二房世系图</b></h3><h3>第一节• 静一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冬一公位下世系图 </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二 十 篇<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摇光公位下世系图</font></b></h1><h3><br></h3><h3><b>第一章• 上坂邓家西房</b><b style="color: inherit;">始祖摇光公位下世系图</b></h3><h3>第一节• 一房绍和公位下世系图</h3><h3>一• 发祥公位下世系图</h3><h3>二• 朝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三• 府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四• 雪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五• 兆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六• 呈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七• 德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八• 玉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九• 永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十• 慈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二房鼎新公位下世系图 </h3><h3>一• 登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二• 早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三• 秋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四• 品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五• 休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六• 大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三房寿生公位下世系图</h3><h3>一• 柏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二• 端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三• 左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四• 定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五• 丁香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四房日生公位下世系图</h3><h3>一• 致祥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二章• 下五屯邓家始祖禹龙公位下世系图</b> </h3><h3><b>第三章• 球源屯邓家始祖日麟公位下世系图 </b></h3><h3>第一节• 厚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学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三节• 文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明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检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b>第四章• 白沙坂邓家始祖啟生公位下世系图</b> </h3><h3>第一节• 炳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二节• 春福公位下世系录 </h3><h3>第三节• 员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四节• 任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五节• 新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3>第六节• 清福公位下世系图 </h3><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 二 十 一 篇</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生 活 知 识</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b>第一章• 国学精选 </b></h3><h3>第一节• 道德经 </h3><h3>第二节• 千字文 </h3><h3>第三节• 三字经 </h3><h3>第四节• 百家姓 </h3><h3>第五节• 弟子规 </h3><h3><b>第二章• 华厦民族 </b></h3><h3><b>第三章• 亲属与亲等 </b></h3><h3>第一节• 亲属 </h3><h3>第二节• 亲等 </h3><h3><b>第四章• 历法 </b></h3><h3>第一节• 历法的概念 </h3><h3>第二节• 历法的种类 </h3><h3>第三节• 四季 </h3><h3><b>第五章• 天干地支 </b></h3><h3><b>第六章• 十二时辰 </b></h3><h3><b>第七章• 十二生肖 </b></h3><h3><b>第八章• 十二星座 </b></h3><h3><b>第九章• 二十四节气 </b></h3><h3><b>第十章• 二十四史 </b></h3><h3><b>第十一章• 二十四孝 </b></h3><h3><b>第十二章• 节日 </b></h3><h3><b>第十三章• 我国行政区的划分 </b></h3><h3><b>第十四章• 修谱日志 </b></h3><h3><b>第十五章• 修谱芳名录 </b></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4图 元朝贵溪画家方从义的作品《云林钟秀图》</span></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一</b></h1><p class="ql-block"> 余闻家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国史乃国之根本,家谱乃家之根本;无史不成国,无谱不成族。</p><p class="ql-block"> 序昭穆、明尊卑、辨亲疏;思祖功、念祖德、祭祖先;尊家教、守家规、树家风;敬宗收族,承先启后乃华夏之传统。于是乎,先贤创家谱而纪之,后人修家谱而续之。</p><p class="ql-block"> 家谱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夏朝甚至更早, 否则,夏、商、周至秦汉的帝王和贵族的世系岂能进入司马迁的《史记》。可以说,有了文字就有了家谱,有了家谱才有了人类历史。总之,家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宋朝以前,家谱编修为王室所垄断,都是王侯贵族的产物,是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的产物,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并无家谱,只有所谓的帝王谱、官谱、士族谱。到了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天下大乱,门阀士族的特权制度遭到毁灭,包括《姓氏录》在内的帝王谱、官谱、士族谱焚毁殆尽,从此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均无谱牒。所以,并非所有姓氏的家谱,都能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都能一代不少的珠串链接到炎黄二帝,即便是上溯到唐代亦是很难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现代意义的民间家谱源于宋朝。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印刷术,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苏洵、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文天祥一批著名的士大夫为代表,都在没有旧谱的情况下,采用“小宗之法”白手起家,从他们能记住的先祖写起,或从父亲,或从祖父,或从曾祖,或从高祖开始写起,开始编撰自己的家谱。苏洵、欧阳修创立的苏式、欧式谱例一直延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据《云林邓氏宗谱》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讳师安,字德重,号清溪,行荣九。唐天佑二年荣登进士,宦居江西饶州鄱阳,官至枢密副使。五季未,迁金溪上幕镇云林繁延生息。二世祖守元公子六:惟简、惟质、惟圣、惟善、惟旦、惟德。南宋高宗绍兴16年丙寅年(公元1146年),清溪公七世孙浚公始创《云林邓氏宗谱》,将清溪公列为云林邓氏始祖, 又将清溪公的六个孙子按兄弟大小分智、仁、圣、义、忠、和六大房,采用“小宗之法”修谱。从此开创了《云林邓氏宗谱》的历史,从1146年至1714年共修谱七次。从第七次开始改“小宗之法”修谱为“大宗之法”修谱,并列出了清溪公以前的南阳35世系。且云:“邓氏微音,著于南阳郡,殷时曼姓之国,春秋吾离侯之后,允以国为氏。”</p><p class="ql-block"> 余江邓氏始迁祖闰九公,字岁戌,号余齐,乃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十二世孙(智公房)。南宋时期,公赘饶洲安仁(今余江)11都磐石艾家,生子七:天枢公(层三)、天璇公(层六公)、天玑公(层八公)、天权公(层九公)、玉衡公(层十公)、开阳公(层二十公)、摇光公(层廿一公)。其子孙繁枝叶茂,分居余江县的竹溪、上坂、下坂、洋源、清湖、官贤、岗尾、云塘,贵溪的球源、白沙坂,东乡县的湖岭,景德镇市的年魚嘴及贵州省黔西南州的下五屯等地。</p><p class="ql-block">清雍正3年乙巳年(公元1725年)余江邓氏宗族退出《云林邓氏宗谱》统修,继以《云林邓氏宗谱》为蓝本,开始第八次修谱,开创了《余江邓氏宗谱》的历史,300年来共修谱八次。</p><p class="ql-block"> 吾之家谱,经《云林邓氏宗谱》七修和《余江邓氏宗谱》八修,共计十五修,历870年。次次修谱,次次谱序。《云林邓氏宗谱》一修谱序乃进士姻生陆筠(贵溪主簿、吾族外甥陆九渊堂侄)作序一、邓浚(清溪公七世孙)作序二;二修谱序乃邓宪(清溪公八世孙);三修谱序乃义山周方作序一、曾子良进士作序二;四修谱序乃翰林学士吴澄;五修谱序乃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外孙危素;六修谱序乃金溪儒学训导吴伯实;七修谱序乃箭江邹谷(大春)。《余江邓氏宗谱》一修、二修、三修谱序均不详; 四修谱序邓蔚田; 五修、六修谱序亦不详; 七修谱序邓拱作序一、邓瀚作序二; 八修邓仁才作前言、邓文星作序。</p><p class="ql-block"> 1993年清明,回老家祭祖时,首次看见家谱,厚厚的两大本,宣纸刻印,古本线装,繁体竖列,此乃十四修家谱。观其家谱,此乃吾族史书。从此与谱结缘,爱不释手。时而阅谱,时而笔录。每逢清明祭祖,同宗亲谈论家谱,讲述家谱故事。时隔五年,岁在戊寅(1998年),宗族共议十五修,荐吾主修。余自愧才疏,且公务缠身,难负重任,予以谢辞。吾曰:退休之后, 有生之年, 愿与族人,再修家谱。并就十五修建言:改繁体为简体;改竖排为横排;加注标点断句;改检字刻版为电子排版; 改古本线装为现代印刷;改一族一本为一户一本;精装彩印图文并茂。十五修终因经济原因,条件有限,时间仓促,加之族人观念陈旧,建言未能实现。后有外族人按老式承修,一月之后,谱牒告成,族人嘱余作序。作序岂敢,后作《前言》,今感冒失。此乃往事矣。</p><p class="ql-block"> 盛时修谱,乱时毁谱。21世记初,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发达,政治安稳,社会安定,百姓安居。编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家谱,正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近年来,电子排版、现代印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别具一格、通俗易懂的现代化家谱的出现,深受百姓欢迎。</p><p class="ql-block"> 时至2013年清明,应族人之邀,赴云林祭祖。即日金溪、资溪、余江、临川、贵溪、东乡等宗亲,聚小坪共商恢复《云林邓氏宗谱》第八次汇修之事。然,云林邓氏一千一百多年,子孙繁枝叶茂,六大房分居数省、数十个县、自然村逾百,人口十万之多。恢复汇修并非易事,需举数省、数县、数百村宗亲之力,资金少则数百万多则过千万,时间少则三年五载多则七年八载。余江邓氏宗亲从小坪回邓埠后,即日招聚宗亲商议修谱之事。众族曰:恢复汇修工程大、费用高、时间长。吾再次建言,可先修《余江邓氏宗谱》》,待《云林邓氏宗谱》恢复汇修之时,一并参修。族人曰:可行之,主修之职非你莫数,不可推卸,加之宗亲协力,定能大功告成。与族人共修家谱,此乃吾之夙愿,主修之职欣然受任。</p><p class="ql-block"> 受其任谋其事,视族事为己任,不为名不为利,同族人共努力,此乃主修者之天职。宗亲参与,竭尽全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此乃修谱之精神。实事求是,正本清源,力求无误,追求完美,此乃修谱之根本。有错则改之,有误则纠之,有疑则考之,遗漏则补之,此乃修谱之原则。经寒冬腊月,历严秋酷暑,披星戴月三春秋,宗亲议事数十次,跨市越县考证十余处,进村入户调查更无数。历经三载, 宗谱告竣,岁在丙申。族人再托,为此作序。</p><p class="ql-block"> 观历届谱序、诗文,大惊大喜。大惊的是作序、作诗、作文者皆为知识渊博的历史名人。如北宋著名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李觏的七律《题清溪先生茆亭》;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裔下外孙)的七律《题云林邓氏宗祠》;43代天师张宇初的《清溪公赞》;作序者有姻生陆筠进士(贵溪主簿、陆九渊堂侄);曾子良进士;翰林学士吴澄;翰林学士兼修国史(裔下外孙)危素;金溪儒学训导吴伯实;吴华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宗人府府丞江球进士等。大喜的是吾之家谱能有这些名人之士为之作序、作诗、作文,实乃吾族的荣幸和福祉。</p><p class="ql-block">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余一介书生,学识粗浅,面对才学渊博之大儒,岂敢作序。今将历史伟人、名人的名言名句收录于谱中首卷首篇首章,与族人共赏共勉。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b> 上坂邓家清溪公35世孙 仁才 拜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2016年九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二</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续)</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图 云林邓氏家乘</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凡 例</b></h1><h3>《余江邓氏宗谱》在《云林邓氏宗谱》七修基础上采用连续计算。即: 一修为1146年(宋朝绍兴16年丙寅年); 二修为1245年(宋朝淳佑5年乙巳年);三修为1317年(元朝延佑4年丁巳年);四修为1390年(明朝洪武22年庚午年);五修为1436年(明朝正统元年丙辰年);六修为1536年(明朝嘉靖15年丙申年);七修为1714年(清朝康熙52年甲午年)。 再加上《余江邓氏宗谱》八修,即:八修为1725年(清朝雍正3年乙巳年);九修为1782年(清朝乾隆46年壬寅年);十修为1809年(清朝嘉庆14年己巳年); 十一修为1842年(清朝道光22年壬寅年); 十二修为1875年(清朝光绪元年乙亥年);十三修为1901年(清朝光绪26年辛丑年); 十四修为1934年(民国23年癸亥年); 十五修为1998年(共和49年戊寅年)。故本次修谱为十六修。</h3><h3>本次修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将实行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在整个修谱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与有错必纠相结合;坚持详简适当与通俗易懂相结合;坚持知根晓源与世系清晰相结合;坚持信息完整性与信息准确性相结合;坚持人物完整与层次分明相结合;坚持支派不漏与村落不丢相结合;坚持了解家族历史与普及家族文化结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次修谱在形式上的重大改革主要有</b></h3><h3>一、本次修谱既不采用欧式谱例,也不采用苏式谱例,采用牒记式谱例,另加世系脉络图;</h3><h3>二、文体结构按篇、章、节顺序排列,做到结构层次分明;</h3><h3>三、文字书写一律采用简体字,同时将原家谱中的繁体字(除个别特殊字外)一律改为简体字;</h3><h3>四、文体书写一律采用白话文,但原家谱中的文章仍然保留原样,是文言文的保留文言文;</h3><h3>五、将原家谱中从右到左的纵向排列,改为现代的从左到右的横向排列;</h3><h3>六、原家谱中无断句、无标点符号的,一律进行断句并加注标点符号和页码;</h3><h3>七、将传统的宣纸印刷、线装,改为电子排版、现代印刷;</h3><h3>八、聘请邓姓著名的书法家、设计师题写谱名、设计封面;</h3><h3>九、申请出版刊号,并有印刷资质的厂家印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本次修谱在内容上的重大改革主要有</b></h3><h3>一、恢复《云林邓氏宗谱》统一使用的《千字文》字派,同时保留《余江邓氏宗谱》的四十个字的字派,既清溪公一世至清溪公四十世,同时使用两种字派,四十个字的字派在括号内。如清溪公一世为天(圣)派,清溪公二世为地(主)派,清溪公三世为玄(万)派,清溪公四世为黄(寿)派, 以此类推。从清溪公四十一世起,使用单一的《千字文》字派;</h3><h3>二、清溪公之前的世系(包括清溪公的父亲),因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故不予定认,仅作为了解、学习、研究时的参考。清溪公及以下世系,尽量详细记叙;</h3><h3>三、世系记载由以往单一的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世系记载方法,增加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世系记载方法。原家谱实行的是清溪公世系单一的世系记载方法,如清溪公属清溪公1世,清溪公的儿子属清溪公二世,清溪公的孙子属清溪公3世,依此类推。本次修谱增加了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世系记载方法。如闰九公属清溪公12世闰九公1世,闰九公的儿子属清溪公13世闰九公二世,闰九公的孙子属清溪公14世闰九公3世,依此类推;</h3><h3>四、完善、规范年代纪年法。改变以往年代纪年不规范的做法,采用朝代、帝王、年号、干支、公元并用的综合纪年法。如:闰九公的长子层三公,南宋(朝代)宁宗(帝王)庆元元年(年号)乙卯年(干支)1195年(公元)自饶州安仁十一都磐石迁竹溪邓家西房;</h3><h3>五、凡是既有出生年又有死亡年记载的,一律计算出在世年数。其中:在世年数30年以下的为存年;在世年数30年至59的为得年;在世年数60年至89的为享年;在世年数90年及以上的为寿年;</h3><h3>六、本次修谱,凡在世人口的姓名及出生时间,一律以身份证上法定的姓名及出生时间为准。已故较近的应尽量使用身份证上法定的姓名及出生时间,已故较远的经多方调查,无法确认其真实姓名及出生时间的保留旧谱上的记载;</h3><h3>七、增加【编者按】作为家谱的有效补充。其目的是为了让阅读家谱的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家族历史和家谱文化,增加可读性。【编者按】作为家谱的重要内容之一和有效补充,对家族历史和家谱文化将尽量作出比较全面、真实、客观的详细说明或解释;</h3><h3> 八、图文并茂,安排彩色图片及彩色图片插页。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画像及有关的重要历史典籍的照片安排在家谱之首,同时将每个自然村的首页安排一幅彩色图片和对该村的文字简介。 </h3><h3>九、增加世系脉络图。每个支族或自然村附上一张世系脉络图,从图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层次分明的各代人物及各代人物之间的上下辈份及同辈之间的关系;</h3><h3>十、增加一些有关家谱的基本知识和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将家谱与日常生活常识融于一体,增加可读性、趣味性。如家谱的基本知识如宗谱及祠谱、望族及堂号、派行及字辈、姓名及字号、邓姓诗文、邓姓动态、邓姓论坛、亲等、直糸血亲、旁糸血亲、姻亲、亲等之间的称呼等等。如日常生活常识有华厦民族、历法、天干地支、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十二星座、二十四节气、二十四史、二十四孝、中国历代皇帝、中国历代帝王纪年对照表、节日、我国行政区的划分等等。 </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委员会</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 2016年12月</b></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br></b><b>实施方案</b></h1><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成立组织机构</b></h3><h3><b> 1、成立领导机构----编纂委员会。</b>成立《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纂委员会),编纂委员会是本次修谱工作的领导机构,对家谱编纂工作行使决策权。具体负责制定、通过、公布《实施方案》;对编纂工作作出财务预算、决算;组织评委对家谱初稿、终稿,进行初审、终审。</h3><h3> 编纂委员会设委员若干名,主任一名,副主任2名。秘书长一名。主任、副主任及秘书长在委员中产生,并由全体委员推选。</h3><h3>主任主持全面工作,负责实施方案的落实,对编纂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h3><h3><b>2、成立编纂机构----编纂写作小组。</b>成立《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写作小组(以下简称编纂写作小组),编纂写作小组在编纂委员的领导下开展家谱编纂写作工作;对编纂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确保家谱编纂的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编纂任务。在编纂工作中,碰到实际困难或问题,应及时向编纂委员反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h3><h3>编纂写作小组设成员若干名,总编1名,副总编2名。成员由各房推荐1名热爱家谱编纂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家谱编纂写作水平的人员组成。总编及副总编在编纂写作小组成员中产生,并由编纂委员会任命。总编主持编纂写作全面工作,副总编协助总编工作。</h3><h3><b>3、成立办事机构----理事会。</b>成立《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理事会在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对编纂委员负责并报告工作。主要职责是紧紧围饶为全面完成《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的编纂、调研、信息收集与整理提供服务;积极**,为全面完成家谱的编纂工作提供经济保障; 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h3><h3>理事会设理事若干名,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在编纂委员中产生,并有编纂委员会推选。理事长、副理事长从理事中产生,并有编纂委员任命。理事会设出纳、会计各一人。财务支出实行编纂委员会主任一支笔制度,没有编纂委员主任的签名,任何人不得支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家谱的内容与结构</b></h3><h3>家谱的内容与结构是本次修谱的核心部分,也是修谱的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由编纂写作小组按照编、章、节的顺序起草一份《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目录,在 2015年3月底之前提交编纂委员审议,待通过后开始实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筹备发动,机构成立阶段</b></h3><h3>1、2015年2月底之前,成立领导机构、编纂机构、办事机构。 </h3><h3>2、2015年3月底之前,制定《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实施方案。</h3><h3>3、2015年4月底之前,制定《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办**法。</h3><h3>4、2015年4月底之前,制定《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目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二)、信息收集,编纂写作阶段 </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1、2015年12月底之前,编纂写作小组向编纂委员提交《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初稿。</h3><h3>2、2016年2月底之前,编纂委员会组织评委,邀请对家谱编纂经验丰富的人士及有关人员,进行初审,并拿出评审意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整理修改,终审定稿阶段 </b> </h3><h3>1、编纂写作小组根据初评意见,进行整理修改初稿,并在2016年6月底之前,向编纂委员会提交《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再稿,再有编纂委员会组织评委,进行终审。</h3><h3>2、编纂写作小组根据终审意见,再次进行整理修改,并在2016年8月底之前,向编纂委员会提交《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定稿,全面完成编纂写作任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四)、申请刊号,排版印刷阶段 </b></h3><h3> 1、编纂任务全面完成后,有编纂委员会聘请邓氏著名的书法家、设计师题写谱名,设计封面。并向出版局申请出版刊号。2016年9月底之前完成。</h3><h3>2、2016年10月底之前,必须落实有印刷资质的厂家进行排版印刷。2017年1月底之前,全面完成印刷任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家谱发行阶段 </b></h3><h3>在印刷任务全面完成后,2017年春节期间,召开《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发行典礼仪式。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委员会</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2015年3月</b></h3><h3><br></h3><h3><br></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6图 </span></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第 一 篇</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宗 谱 概 论</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一 章</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伟 人 名 人 论 家 谱</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司马迁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p><h5><br></h5><h5><b>【编者按】</b>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李世民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以谱为镜可以知兴盛和衰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长短。</p><h5><br></h5><h5><b>【编者按】</b>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李世民在位23年,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李世民为帝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欧阳修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族有谱牒,则人知之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徙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同异而己也。</p><h5><b> </b></h5><h5><b>【编者按】</b>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苏洵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太上立德,其次建功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p><h5><br></h5><h5><b>【编者按】</b>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北宋文学家,有《嘉佑集》传世。</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王安石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凡其姓之显者,莫不谱之;余闻苏老论谱,谓可知者续之,不可知者阙之,此语其有病夫?人不生于空桑,岂无祖宗,可知者固可续矣;其不可知者,必夜而思,且而求,捱形捉影,岂有不得者焉。苟委於不知,而又安于不知,其为不孝也益大矣。</p><h5><br></h5><h5><b>【编者按】</b>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改革。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集》等问世。 </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朱熹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不可一毫有忽也。不修宗谱为不孝。</p><h5><br></h5><h5><b>【编者按】</b>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朱熹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文天祥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纪事实,谱以序昭穆, 昭穆之能明,则世派焉得而混成? 今赖氏谱牒历历有源守而勿失,开卷一览上以见先人之勋业,以下见后人之嗣绪,非善继善述者能之手,书此为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天祥为《会昌县赖氏族谱》题词)</p><h5><br></h5><h5><b>【编者按】</b>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江西吉安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民族英雄。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举进士第一,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忽必烈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最著名的名作是《正气歌》。</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梁启超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欲考族制社团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注定的岁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灭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p><h5><b>【编者按】</b>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汉族,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人。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巴金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任何民族、任何人民,都有自己的历史,毁弃过去的资料,不认自己的祖宗,这是愚蠢徒劳的。你不要,别人要,你扔掉别人收藏,不认祖宗者,非人也。</p><h5> </h5><h5><b>【编者按】</b>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孙中山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最崇拜的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以是中国人家庭和宗族的团结气力非常壮大,就其原因,实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五种气力结合而成的天然团结。</p><p class="ql-block">人的共同体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传纪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图发达,谋保存之宝贝也,希吾族辈把家族宗族理念发扬光大之,推所致于国族也。</p><p class="ql-block">中国团结之道,应该由家而宗族,由宗族而国家。族谱记述中华民族“同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会议上的讲话,录自《三民主义》民族部分)</p><p class="ql-block">合各宗族为一大国族之论,则宗族之制不但无害之国,且为强国之基。( 摘自孙中山《民族篇》中的论述)</p><p class="ql-block">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家,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合的关系,中间是很实在的。……各族中总有连带的关系,譬如各姓修家谱,常由祖宗几十代推到从前几百代,追求到几千年以前,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在中国有了几千年,牢不可破,在外国人看起来,或者以为没有用处,但是敬宗亲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危机,他们就怕祖宗血脉断绝,不由得不拼命奋斗,有了国族团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摘自孙中山《关于家庭组织》的讲话)</p><p class="ql-block">四万万同胞都是咱们黄帝的子孙,在起头的时候没有啥子姓,生息繁衍,有了姓氏往后,也有了家族,尔后成为国家,有家才有国。(1912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参加孙族恳亲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大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摘自1912年3月,孙中山祭黄帝陵词)</p><h5><br></h5><h5><b>【编者按】</b>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出生于广东香山翠亨村(今广东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一、毛泽东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乃做人之根本。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之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展会议上的讲话节录)</p><p class="ql-block">研究现代史不能不去搞家史和村史,从研究最基层的家史、村史和微不雅入手,这是进而研究全般宏不雅社会形态历史的基础。(摘自《毛泽东读书》1964年语 )</p><p class="ql-block">研究历史不结合实际不行。研究近代史不去搞村史、家史等于放屁。研究古代史也要符合实际,也离不开挖掘、考古。(摘自1964年9月与毛远新的一起说话,载《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央党校出书社1993年11月331页)</p><p class="ql-block">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摘自毛泽东回韶山时的讲话) </p><h5><br></h5><h5><b>【编者按】</b>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摘自毛泽东1957年在成都政治局扩展会议上的讲话。</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二、周恩来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发行专代通谱,是深化本姓历史传统,加认血肉之情,巩固团结友爱精神,也便于抓好文道品德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周恩来一九七二年九月十三日于上海)</p><p class="ql-block">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起头。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烈地爱家乡,热烈地爱祖国。(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p><h5><br></h5><h5><b>【编者按】</b>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生于江苏淮安(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城内驸马巷。祖籍浙江绍兴,其家谱记载先祖是宋朝学者周敦颐,与鲁迅(即周树人)同宗。摘自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大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时的讲话。</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三、邓小平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家谱举行分析、鉴别和批判,取其英华,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那么家谱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定会对鞭策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繁荣学术文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 </p><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 (邓小平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题词) </p><h5><br></h5><h5><b>【编者按】</b>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广安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四、陆定一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姓氏是团结的象征,姓氏有纪念的意义,姓氏存地望的考证,姓氏藏故事的由来,姓氏富人的共同体的渊源。研究姓氏可证历史之误,可解古人之疑,可壮今人之志,可树道德之风,也可通古明今;研究姓氏乃是继承中华人的共同体历史之美好的品德,树立社会形态主义伦理新风尚的一件大事,望广大姓氏喜好者共勉。</p><h5><br></h5><h5><b>【编者按】</b>陆定一 (1906年6月9日-1996年5月9日)江苏省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五、冰心论家谱</b></p><p class="ql-block">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与眷注,是爱祖国爱子民的起点 。</p><h5><br></h5><h5><b>【编者按】</b>谢婉莹(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笔名冰心。中国现代伟大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海军军官家庭,被称为“世纪老人”。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春水 》、《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桔灯》等,“当代散文八大家” 之一。这是摘自冰心为家乡《横岭谢氏族谱》所作的《序》中的一段话。</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图 天安门人民大会场</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第 二 章</b><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宗 谱 文 献</font></b></h1><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 育 部 文件</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 化 部</font></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档字[1984]7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b></h3><h3>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h3><h3>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家对家谱的发展,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收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情况不相称,同时,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利用家谱来找自己的血缘关系。</h3><h3>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和利用,发展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的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1985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比例,于1985年3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1985年6月底报送。</h3><h3>特此通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 育 部</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 化 部</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b></h3><h3></h3><h3></h3><h3></h3><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b><b>通知</b></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件</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部办公厅函件办社图函〔2001〕29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b></h3><h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h3><h3>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1984年11月20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h3><h3>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h3><h3>《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要求,编撰好本地区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h3><h3>特此通知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b></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二○○一年二月七日</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中国家谱总目》简介</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家谱总目》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跨世纪文化系統工程。它正式立项于200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同年11月25日,该项目的第一次编纂会议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参编单位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美国等25家家谱主要收藏和研究单位。此次会议确立了编纂总目的编委名单及分工职责,并对总目的编纂原则、著录规则和计划方案作了切实有效的规定。自此,拉开了《中国家谱总目》实际操作阶段的序幕。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总目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收录全世界中国家谱的专题目录。它收录现存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各国藏书机构及散见于民间的2002年之前刊印的用汉字记载的中国各民族家谱,迂移海外的华裔家谱和境外迁回中国并在中国繁衍发展的宗族的谱牒文献(家乘、族谱、世谱、支谱、房谱、宗谱、统谱、总谱、通谱、家谱等)。其文献载体包括各类刊印本、未刊印稿本、抄本、复印本、缩微复制品和各种家谱装帧形式,如线装、平装、精装、毛装、册页、经折装、糊蝶装、卷轴式等。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家谱总目》的基本著录要素共九项:书名项、责任版本项、载体形态项、附注项、先祖名人项、装订项、收藏者项和备注项。各项下又对具体的著录要求作了较详细的要求,如:书名项中要求对著录家谱谱籍,即家谱实际居住地给以明确记载。又如版本项中必需著录反映宗法社会氏族文化的重要标记家族的堂号。在先祖项中要求尽量著录始祖、始迁祖和该家族中辛生的名人姓名,以便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研究线索。 </h3><h3>《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作现正按照“分头编纂,汇总审校”的工作思路全面顺利地展开。根据整个工作计划,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h3><h3>第一阶段:各编委单位调查其所负责地区收藏的家谱,按统一著录规则编一写家谱条目初稿。 </h3><h3>第二阶段:由分块负责的牵头单位初审各地负责的初编条目,汇总交寄上海图书馆进行汇总剔重总审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有单单位修编。 </h3><h3>第三阶段:编辑总目初稿,进行最后审校定稿,交付出版社正式出版。 </h3><h3>目前,《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工作正在有下不紊地从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至今年8月底,境内上海、天津、重庆、甘肃、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浙江等省已基本完成果寄上海,湖南、四川、安徽、湖南已将3/2条目寄至上海,国图、山西、江西、等已完成50%初编。境外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相继在今年春开会后,加快了编撰进度,如香港地区的8个单位已交条目307條。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和匹茲堡大学已交108條。据统计,大陆各省和香港上交上图的条目共达27054下,占各馆预先统计53512条数的50.5%。上海图书馆已对今年上交的条目進行汇总审校,大部分條目基本符合著录要求,但也发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及时反馈有关著录单位。预计整个汇总及初稿工作将于2003年底基本完成,2004年交出版社正式刊印出版。 </h3><h3>《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得到了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凝聚了参编各单位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們特別要感谢美国猶他州家谱协会,香港大学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各省级图书馆的积极参与。正是在各参编单位的齐心协力下,《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我们深信,《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和出版将对保护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辛,弘抔历史文化,开发谱牒资源,促进学术研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页南出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 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编委会</b></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图 金溪云林风景区门楼《云林萃韵》</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三 章<br></b><b>家 谱 的 产 生 及 发 展</b></h1><h3>家谱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甚至更早, 否则,夏、商、周至秦汉的帝王和贵族世系岂能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在宋之前唯有帝王谱、官谱、士族谱,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并无家谱。</h3><h3>家谱发展到魏晋南北和隋唐时期,家谱编修为王室所垄断,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并无自己的家谱。无论是帝王谱、官谱、还是士族谱,实际上仍然是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度的产物。唐太宗贞观八年的《氏族志》修成,五品以上的官僚全部收录入谱,五品以下的即便是原大族也不能入谱,普通百姓更是望尘莫及。</h3><h3>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各地农民造反,风起云涌,天下大乱,门阀士族的特权制度遭到毁灭,包括《姓氏录》在内的士族谱牒焚毁殆尽,从此无论是士族还是庶族均无谱牒。明太仆寺丞、散文家归有光在《龙游翁氏宗谱序》中说:“魏晋以后,根据门阀高下来选官,所以家谱之学特别兴盛,直至李唐,还十分崇尚,五代衰乱,家谱就荡然无存了”</h3><h3>五代后,特别是到了北宋苏洵、欧阳修创立苏、欧谱例以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加之印刷术的发明,为国家修史、地方修志、百姓修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苏洵、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文天祥等著名的士大夫为代表,开创了民间修谱之先河。从始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欧阳修(1007-1072)在主持编篡国史《新唐书》的过程中,以“大宗之法”编修皇族家谱《宗室世系》上溯数可达八代、十代甚至百代。正是主持编篡国史的经历,使得欧阳修十分重视家谱,他在修定《新唐书》后,当然也发现了《宰相世系》中有关自己的远祖世系并不清楚,于是他只能以其已知的五世祖为始祖,并用“小宗之法”编修了自己的家谱。他采用史书的体例和图的方式,将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不久家族显赫的苏洵也始修并编成《苏氏族谱》。二人在修谱的体例上都使用“小宗之法”,即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因此,初修家谱都只能从其可知之祖写起,只采用“小宗之法”。作为宋代的宗族典籍,家谱编修已经扩散到平民族群。所以说,民间大面积修谱是发生在苏洵、欧阳修创立苏式、欧式谱例以后的事。也就是说, 在北宋以前只有帝王谱、官谱、士族谱,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并无家谱。要知道, 历史上帝王族、官族、士族占总人口数是极少部分, 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家族是占总人口数的极大部分。从北宋到现在不到1100年的历史, 这就是极大部分家谱记载的世系到今都是40代左右的原因。</h3><h3>明初家谱的体例得到了发展,增加了“序、跋、谱例、世系图、世系录、先世考辨”等内容。民间修谱多沿袭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但是,到了明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推恩允许民间建祠堂以后,民间开始兴起了建祠堂之风。由于姓族间的竞争攀比,又使得民间祠堂的规模越建越大,一般姓族不堪重负。为缓解筹资压力,民间又逐步兴起了联宗修祠之风。而联宗建祠的成功,又催生了联宗修谱之风。如一个李氏大家族建了一个大祠堂, 相邻的邓姓小族, 要建祠堂又没有足够的资金, 建小了又没面子, 怎么办? 只有找相邻的几个邓姓小族联合起来, 共同出资建一个像样的祠堂。祠堂建好以后, 接着就要联宗修谱, 将本来不属于同一个始祖的改修于同一个始祖的家谱。所以到了明嘉靖以后,家谱的体例增加了“祠堂、祠产”的内容。开始出现统宗统系的族谱、宗谱、大宗谱,采用“大宗之法”修谱或补修,“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开始出现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统宗统系现象。其真实性无从谈起。比如上饶的铅山有好几个邓姓自然村, 规模不大, 至今只有几十户, 其中有一个是云林邓氏支族。据分析,有可能是由于联宗建祠的原因, 将清溪公的父亲写成镒公。因为他要成功实现联宗建祠, 只有与当地的邓姓家族联宗建祠, 不可能与远隔百里以外的金溪云林邓姓家族联宗建祠, 所以也只有与当地的邓姓家族联宗修谱。</h3><h3>清朝以后是谱牒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也是统宗统系现象最为泛滥的时期。清朝设宗人府,掌管皇族和百官谱籍,民间族谱也一修再修。各姓各氏只有少数家谱采用欧阳修、苏洵的“小宗之法”,大部分家谱为彰显门第,采用宋朝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由于统宗统系的谱牒影响到了封建世袭、继承制度的实行。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时,江西巡抚辅德的上奏引发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全国性谱禁。谱禁规定:在追溯祖先时,禁止妄自攀附,只能以五世祖或始迁祖为始祖,超过五代的上溯之祖视为伪托,朝廷分封或者选官时不仅不予采信,而且还要追究伪托冒认上祖者的欺君罔上之罪。所有新编族谱必须呈送地方官府审查,对于上溯内容有违者一律删节毁版。由于怕追究责任, 就出现了新谱修成后, 老谱当场烧毁现象。谱禁期间,仅辅德在江西境内,就查出1016姓的所谓始祖荒诞不经,这些家谱也全部遭到了删节或毁版处理。但这一谱禁并没有持续多久。清嘉庆、道光以后,统宗统系现象再度泛滥,各姓各氏均采用皇族家谱的“大宗之法”联宗修谱,编修族谱、宗谱、大宗谱为荣,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h3><h3>民国修谱基本因袭了清代修谱的体例。在统宗统系方面还发展了清代修谱的陋习。</h3><h3>1949年以后,编修谱牒等宗族文化活动基本停止。1966年~1976年中,民间保存的大量极其珍贵的旧谱牒遭到了焚毁的厄运。宗族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极大破坏。1985年以后,特别是上世纪末至今,随着我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台湾、港、澳地区和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蓬勃兴起,民间修谱再度掀现了高潮。但这波修谱的谱牒质量却明显不如清代。且在世系方面故意弄虚作假、进一步统宗统系的陋习较之于明清时期随意上溯,攀援望族,趋附名门,冒接世系,乱认先祖的现象只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四 章</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林邓氏宗</b><b>谱简介</b></h1><h3></h3><h3>《云林邓氏宗谱》是在公元1146年(宋朝绍兴16年丙寅年),由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的后裔邓浚(清溪公7世)发起创建的,即清溪公死后的第162年创建的。《云林邓氏宗谱》从第一次建谱至第七次修谱实行的是智、仁、圣、义、忠、和六房同修一谱(以下简称统修)。这七次汇修分别是:1146年、1245年、1317年、1390年、1436年、1536年、1714年。可惜的是一至六次汇修的《云林邓氏宗谱》早已失传。第七修的《云林分派邓氏宗谱》唯有金溪土陂邓家保留了后半部分。但有幸的是在其他以后的《云林分派邓氏宗谱》中仍然保存了七次汇修的普序。如第一次的普序由陆九渊的堂侄陆筠作序一、邓浚作序二。云林邓氏发展到清朝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多、分支多,再加上当时的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继续维持六房同修一谱的做法非常困难。所以到了第七次汇修后,开始出现了分房、分支或分地域各自修谱(以下简称分修)。如余江《邓氏宗谱》(智公房润九公位下世系)退出汇修后,共进行了八次分修。又如《阳田邓氏宗谱》(智公房迪二公位下世系)退出汇修后,共进行了六次分修。《云林邓氏宗谱》经过第一次建谱、汇修、发展到分修,到今天历时870年。现将七次修谱情况介绍如下: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一次建谱</b></h3><h3>修于公元1146年,即南宋绍兴16年丙寅年,由智公房的后裔邓浚(清溪公7世)发起创建的,迄今870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陆筠(陆九渊的堂侄)作序一、邓浚作序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二次统修</b></h3><h3>修于公元1245年,即宋朝淳佑5年乙巳年,由和公房的后裔邓宪(清溪公8世)负责纂集。与第一次建谱时隔99年,迄今771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邓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三次统修</b></h3><h3>修于公元1276年,即宋朝德佑2年丙子年,由义公房的后裔邓昇(清溪公11世)负责纂集。与第上次建谱时隔31年,迄今740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周方作序一;曾子良作序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四次统修</b></h3><h3>修于公元1317年,即元朝延佑4年丁巳年,由和公房的后裔邓希颜(清溪公11世)负责纂集。与上次修谱时隔41年,迄今699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吴澄(翰林学士,号崇仁草芦先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五次统修</b><br></h3><h3>修于公元1364年,即元朝至元24年甲辰年,由和公房的后裔邓桻(清溪公11世)负责纂集。与上次修谱时隔47年,迄今652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危素(著名史学家、翰林学士,吾族外孙)。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六次统修</b></h3><h3>修于公元1390年,即明朝洪武22年庚午年,由和公房的后裔邓昌(清溪公14世)负责纂集。与上次修谱时隔26年,迄今626年。谱早已失传。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吴伯实(金溪儒学训导)。</h3><h5>注:此后三百余年未修,其间于公元1536年,即明朝嘉靖15年丙申年,南洲、邓俊修过和公房小宗谱。谱序作者:邓俊、南洲作序一;吴华、德辉作序二;周瑗作序三。</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七次统修</b></h3><h3> 修于公元1714年,即清朝康熙53年甲午年,由和公房的后裔邓钟麟(清溪公22世),智公房的后裔邓能熙、邓林槐负责纂集,邓氏24族参与,成谱48部。与上次修谱时隔324年,迄今302年。唯有金溪土陂邓家保留了后半部分。谱名:《邓氏宗谱》。谱序作者:江球(翰林院庆吉士,孔坊人)。</h3><h3></h3><h3></h3><h3></h3><h3></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9图 余江《邓氏宗谱》第十五修·1998年版</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五 章<br>余江邓氏宗谱简介</b></h1><h3>余江邓氏从第一次到第七次参加了六房同修一谱(汇修),从第八次开始单独修谱,修谱的范围是智公房位下的余江磐石始祖闰九公(清溪公12世)位下的世系。从第一次汇修到1998年共进行了15次修谱,其中汇修七次、分修八次。目前保存了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二次、第十四次和第十五次的修谱。其中第九次(公元1782年)修谱,是目前本家族15次修谱中发现最早的家谱,也是破损残缺最严重的家谱。普名是《邓氏宗谱》,但从第十次开始至最后一次的第十五次修谱,普名都是《云林分派邓氏宗谱》。现将第八次至第十五次的分修分别简介如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次修谱(第一次分修)</b></h3><h3>修于公元1725年,即清朝雍正3年乙巳年,与上次修谱时隔11年,迄今291年。谱早已失传。谱序作者,不详待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次修谱(第次二分修)</b></h3><h3>修于公元1782年,即清朝乾隆46年壬寅年,与上次修谱时隔57年,迄今234年。谱序作者,不祥待考。该谱共印16本,按“雍、王、家、国、万、古、隆、昌、江、山、席、巩、诸、夏、平、康”16字号有各族分别收藏。其中:</h3><h3>笫01本雍字号竹溪□□领;</h3><h3>笫02本王字号下坂□□领;</h3><h3>笫03本家字号下坂□□领;</h3><h3>笫04本国字号湖岭起万领;</h3><h3>笫05本万字号下坂越石领;</h3><h3>笫06本古字号跳石沅珍领藏;</h3><h3>笫07本隆字号上坂东雯光领;</h3><h3>笫08本昌字号上坂东纹彩领;</h3><h3>笫09本江字号青湖广仁领;</h3><h3>笫10本山字号冈尾国栋领;</h3><h3>笫11本席字号官贤义闻领;</h3><h3>笫12本巩字号竹溪象先领;</h3><h3>笫13本诸字号竹溪超然领;</h3><h3>笫14本夏字号竹溪德□领;</h3><h3>笫15本平字号上坂西□□领;</h3><h3>笫16本康字号球源□□领。</h3><h3>现保存笫4本(国字号)湖岭邓起万领藏,有下坂邓家邓河良收藏,是目前余江邓氏15次修谱中发现最早的家谱,也是破损残缺最严重的家谱。主要内容依次分为人物、山岗、合族大派姓氏编言、世系等。其中世系占百分之八十编幅。世系又分为:</h3><h3>01、邓氏受姓历代源流(从邓氏受姓1世祖至清溪公父亲邓伯温35世);</h3><h3>02、邓氏十族世系(从清溪公1世至清溪公13世闰九公);</h3><h3>03、竹溪层三公位下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29世);</h3><h3>04、跳石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15世);</h3><h3>05、下坂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29世);</h3><h3>06、下坂三房及分迁云塘与县城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29世);</h3><h3>07、烈四房迁湖岭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0世);</h3><h3>08、下坂五房后裔(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29世);</h3><h3>09、跳石禄六公后裔(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30世);</h3><h3>10、清湖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1世);</h3><h3>11、冈尾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29世);</h3><h3>12、官贤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29世);</h3><h3>13、上坂西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29世);</h3><h3>14、球源世系(从清溪公21世至清溪公29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十次修谱(第三次分修)</b></h3><h3>修于公元1809年,即清朝嘉庆14年己巳年,与上次修谱时隔27年,迄今207年。 普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谱序作者,不详待考。修谱人物:较正有邓景华、邓廷周等两人;参阅有邓苕文、邓贺□、邓新拔、邓量宏等四人;协办有邓廷献、邓公植、邓仁辉、邓奉郎等四人;纠首有邓拔高、邓有余、邓年俚、邓来茂、邓新义、邓贺玉、邓贺贤、邓京傅、邓连发、邓能达、邓宇昭、邓成昭等十二人。该谱共印12本,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地”12字号有各族分别收藏。其中:</h3><h3>笫01本大字号竹溪宗蕃领; </h3><h3>笫02本哉字号下坂二房廷周领;</h3><h3>笫03本乾字号下坂二房仁辉领; </h3><h3>笫04本元字号下坂三房贺秀领;</h3><h3>笫 05 本万字号湖岭四房众领; </h3><h3>笫06本物字号下坂五房思红领;</h3><h3>笫07本资字号跳石来茂领; </h3><h3>笫 08 本始字号上坂东奉郎领;</h3><h3>笫 09 本乃字号冈尾官贤众领; </h3><h3>笫10本统字号上坂西廷柱、新拔领;</h3><h3>笫11本天字号球源京傅领; </h3><h3>笫12本地字号闰九公位下众领;</h3><h3>现保存笫05本万字号湖岭四房众领,下坂邓家邓河良收藏,比第九次修的家谱收藏质量要好些,但也属破损残缺严重的家谱。主要内容依次分为:</h3><h3>01、《十修支谱引》(只残留几十个字);</h3><h3>02、始祖禹公遗训(残留56个字,内容不全);</h3><h3>03、演居录(内容不全);</h3><h3>04、邓氏支谱古今人物传(分为科目仕宦23人、乡饮贡监14人、下坂贞节、贞节、上坂西贞节);</h3><h3>05、各族山岗;</h3><h3>06、邓家埠市镇;</h3><h3>07、合族大派已采姓氏编言;</h3><h3>08、同修花名册;</h3><h3>09、清溪公位下各族开基祖录;</h3><h3>10、邓氏受姓历代源流(从邓氏受姓1世祖至清溪公父亲邓伯温35世);</h3><h3>11、邓氏始祖世系清溪公位下世系(从清溪公1世至清溪公11世);</h3><h3>12、由金溪云林智公房迁安仁磐石世系(从清溪公12世至清溪公13世);</h3><h3>13、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28世);</h3><h3>14、由跳石长房迁下坂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18世);</h3><h3>15、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一公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0世);</h3><h3>16、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九公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h3><h3>17、下坂烈三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h3><h3>18、烈四公房迁湖岭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h3><h3>19、下坂烈五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h3><h3>20、层六公自磐石迁跳石传至禄六公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30世);</h3><h3>21、上坂东文光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1世);</h3><h3>22、上坂东文彩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1世);</h3><h3>23、清湖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18世);</h3><h3>24、冈尾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0世);</h3><h3>25、官贤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0世);</h3><h3>26、层二十公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0世)</h3><h3>27、上坂西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0世);</h3><h3>28、球源世系(从清溪公21世至清溪公30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一次修谱(第四次分修)</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修于公元1842年,即清朝道光22年壬寅年,与上次修谱时隔33年,迄今174年。谱早已失传。普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普序作者邓蔚田。修谱人物,不详待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二次修谱(第五次分修)</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修于公元1875年,即清朝光绪元年乙亥年,与上次修谱时隔33年,迄今141年。 普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普序作者,不详待考。修谱人物:较正各房自理。纠首有茂荣、富隆、朋喜、润男、麒兆、儒祥、启隆、日喜、春元、兆祥、广兴、加元、发元、良元、凤兆、天德、佑发、应玉、山华、裕泰等二十人。该谱共印9本,按“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九字号有各族分别收藏。其中:</h3><h3>笫01本慎字号竹溪富龙领;</h3><h3>笫02本终字号下坂二房兆祥领;</h3><h3>笫03本追字号下坂二房冰清领;</h3><h3>笫04本远字号下坂三房敏才领;</h3><h3>笫05本明字号湖岭四房球山领;</h3><h3>笫06本德字号阳源五房任男领;</h3><h3>笫07本归字号跳石上坂东共领;</h3><h3>笫08本厚字号冈尾官贤众领;</h3><h3>笫09本矣字号青湖志太领; </h3><h3>现保存笫4本(国字号)湖岭邓起万领藏,下坂邓家邓河良收藏,比第十次修的家谱收藏质量要好些,但也属破损残缺的家谱。主要内容依次分为山岗、邓家埠市镇、合族大派已姓氏编言、合族小行再取五行相生之义、十二次修支谱字号、清溪公位下各族开基祖录及世系。世系又分为:</h3><h3>01、邓氏受姓历代源流(从邓氏受姓1世祖至清溪公父亲邓伯温共35世);</h3><h3>02、邓氏始祖世系清溪公位下世系(从清溪公1世至清溪公11世);03、磐石世系(从清溪公12世至清溪公13世);</h3><h3>04、层三公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1世);</h3><h3>05、由磐石迁跳石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15世);</h3><h3>06、由跳石长房迁下坂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18世);</h3><h3>07、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一公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h3><h3>08、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九公世系(从清溪公18世至清溪公33世);</h3><h3>09、下坂烈三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3世);</h3><h3>10、烈四公房迁湖岭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2世);</h3><h3>11、下坂烈五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3世);</h3><h3>12、层六公自磐石迁跳石传至禄六公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30世);</h3><h3>13、上坂东文光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2世);</h3><h3>14、上坂东文彩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4世);</h3><h3>15、清湖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3世); </h3><h3>16、冈尾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1世); </h3><h3>17、官贤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2世);</h3><h3>18、层二十公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2世);</h3><h3>19、上坂西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3世);</h3><h3> 20、球源世系(从清溪公21世至清溪公33世)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三次修谱(第六次分修)</b></h3><h3>修于公元1901年,即清朝光绪26年辛丑年,与上次修谱时隔26年,迄今115年。谱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谱早已失传。谱序作者,不详待考。修谱人物,不详待考。</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10图</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四次修谱(第七次分修)</b></p><p class="ql-block">修于公元1934年,即民国23年癸亥年,与上次修谱时隔33年,迄今82年。 普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谱序作者,邓拱作序一;邓瀚作序二。修谱人物:总掌稿人:邓沂濵;官局人:胜先、绳祖、静一、谷发、同祥、振山、振发、亮泰、定祖、宏祖、神修、银良、象仁、月林、仁贵、乾山、伯发、降祥、乾林、守卿、喜福;襄事人:静一、居仁、辰北、念祖、银修、金修、光耀、象初、雨化、守卿。该谱共印9本,按“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九字号有各族分别收藏。其中:</p><p class="ql-block">笫01本尧字号竹溪八房众领;</p><p class="ql-block">笫02本舜字号下坂二房振山领;</p><p class="ql-block">笫03本之字号下坂二房胜先领;</p><p class="ql-block">笫04本道字号下坂三房宏祖领;</p><p class="ql-block">笫05本孝字号湖岭四房神修领;</p><p class="ql-block">笫06本弟字号阳源五房象仁领;</p><p class="ql-block">笫07本而字号上坂东进兴领;</p><p class="ql-block">笫08本已字号上坂西房降祥领;</p><p class="ql-block">笫09本矣字号球源守卿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五次修谱(第八次分修)</b></p><p class="ql-block">修于公元1998年,即共和49年戊寅年,与上次时隔64年,迄今18年。普名《云林分派邓氏宗谱》。谱序作者:邓仁才作前言、邓文星作序。修谱人物:总管局人邓书林。 总掌稿人邓怡善。管局人邓省高。各族掌稿人:竹溪邓银生、邓明亮;下坂邓继文;湖岭邓宋和;洋源邓上德;上坂邓根成。襄事人:竹溪邓江茂、邓梅成、邓冬贵、邓明亮、邓金茂、邓英清;下坂邓华池、邓四林、邓建福、邓和良、邓金和、邓县胜、邓兴红、邓冬高、邓耀祖、邓伙胜、邓欢喜、邓样生;洋源邓胜仕、邓财山、邓连高、邓宗德、邓望贵、邓河高;上坂邓树生、邓树成、邓铜成、邓水高、邓季华、邓文高、邓年林;球源邓银生、邓银平、邓素珍、邓金生、邓良财;湖岭邓大泉、邓会和;官贤邓春高、邓大高、邓细林。该谱共印12本,按“天、地、人、和、风、调、雨、顺、兴、旺、发、达”12字号有各族分别收藏。其中:</p><p class="ql-block">笫01本天字号竹溪房银茂领;</p><p class="ql-block">笫02本地字号下坂福一房进良领;</p><p class="ql-block">笫03本人字号下坂福一房小良领;</p><p class="ql-block">笫04本和字号下坂福九房太龙领;</p><p class="ql-block">笫05本风字号湖岭四房邓童领;</p><p class="ql-block">笫06本调字号阳源五房意凡领;</p><p class="ql-block">笫07本雨字号阳源五房海德领;</p><p class="ql-block">笫08本顺字号上坂东房恩远领;</p><p class="ql-block">笫09本兴字号上坂西房骏成领;</p><p class="ql-block">笫10本旺字号球源众领;</p><p class="ql-block">笫11本发字号官贤众领;</p><p class="ql-block">笫12本达字号</p><p class="ql-block">该谱是十五次修谱中最近一次的修谱,迄今18年。内容齐全、外观完整、收藏质量最好。主要内容依次分为:前言、十五修宗谱新序、邓氏支谱现代人物考、山岗、邓家埠市镇、合族大派已姓氏编言、合族小行再取五行相生之义、十二次修支谱字号、清溪公位下各族开基祖录及世系。世系又分为:</p><p class="ql-block">01、邓氏受姓历代源流(从邓氏受姓1世祖至清溪公父亲邓伯温共35世);</p><p class="ql-block">02、世系清溪公位下世系(从清溪公1世至清溪公11世);</p><p class="ql-block">03、磐石世系(从清溪公12世至清溪公13世);</p><p class="ql-block">04、层三公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1世);</p><p class="ql-block">05、由磐石迁跳石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15世);</p><p class="ql-block">06、由跳石长房迁下坂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18世);</p><p class="ql-block">07、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一公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1世);</p><p class="ql-block">08、下坂烈二公位下福九公世系(从清溪公18世至清溪公33世);09、下坂烈三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3世);</p><p class="ql-block">10、烈四公房迁湖岭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2世);</p><p class="ql-block">11、下坂烈五公房世系(从清溪公19世至清溪公33世);</p><p class="ql-block">12、层六公自磐石迁跳石传至禄六公世系(从清溪公16世至清溪公30世);</p><p class="ql-block">13、上坂东文光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2世);</p><p class="ql-block">14、上坂东文彩公世系(从清溪公15世至清溪公34世);</p><p class="ql-block">15、清湖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3世);</p><p class="ql-block">16、冈尾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1世);</p><p class="ql-block">17、官贤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2世);</p><p class="ql-block">18、层二十公由磐石迁竹溪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2世);</p><p class="ql-block">19、上坂西世系(从清溪公14世至清溪公33世);</p><p class="ql-block">20、球源世系(从清溪公21世至清溪公33世);</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金溪《阳田邓氏宗谱》(分修)简介</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 class="ql-block">金溪阳田邓家从第一次到第七次参加了六房同修一谱(统修),从第八次开始单独修谱,修谱的范围是智公房迪二公(清溪公12世)位下的世系。从第一次统修到1996年共进行了13次修谱,其中统修七次、分修六次。目前保存了第十一次、第十二次的修谱。普名是《阳田邓氏族谱》。现将第八次至第十三次的分修分别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b>第八次修谱(第一次分修):</b>修于公元1784年,即清朝乾隆48年甲辰年,与上次修谱时隔70年,迄今232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已失传。谱序作者,不详待考。修谱人物,不详待考。该谱共印6本,按“礼、乐、射、御、书、数”6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收藏。</p><p class="ql-block"><b>第九次修谱(第二次分修):</b>修于公元1823年,即清朝道光3年癸未年,与上次修谱时隔39年,迄今193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已失传。谱序作者邓衡。有邓衡负责纂集。该谱共印6本,按“孝、友、睦、娴、任、恤”6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收藏。</p><p class="ql-block"><b>第十次修谱(第三次分修):</b>修于公元1875年,即清朝光绪元年乙亥年,与上次修谱时隔52年,迄今141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已失传。谱序作者,集体撰写。有邓晓谷、邓西瀛、邓子珊、邓再严、邓聘三、邓小春负责纂集。该谱共印6本,按“愽、厚、高、川、悠、久 ”6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收藏。</p><p class="ql-block"><b>第十一次修谱(第四次分修):</b>修于公元1915年,即民国4年乙卯年,与上次修谱时隔40年,迄今101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已失传。谱序作者:邓植源(民国省议员)、邓黄顷波。有邓嗣达、邓承颜、邓震南、邓云台、邓林华、邓汉杰、邓天瑞、邓天锡负责纂集。该谱共印6本,按“水、火、金、木、士、谷 ”6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收藏。</p><p class="ql-block"><b>第十二次修谱(第五次分修):</b>修于公元1948年,即民国37年戊子年,与上次修谱时隔33年,迄今68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序作者邓天瑞。有邓天佑、邓木魁、邓天瑞、邓永昌、邓桂云负责纂集。该谱共印8本,按“政、举、人、和、年、丰、远、大 ”8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各收藏一部,另有“远、大 ”两部各房按年轮流保管。</p><p class="ql-block"><b>第十三次修谱(第六次分修):</b>修于公元1996年,即共和48年丙子年,与上次修谱时隔48年,迄今20年。谱名《阳田邓氏族谱》。谱序作者邓接泰。有邓接泰、邓明汲、邓河平、邓全德、邓佑生、邓林贤、邓明阶负责纂集。该谱共印8本,按“道、德、传、家、科、教、兴、帮 ”8个字号,分别有6大房各收藏一部,铅山县沙坂族领一部,余一部由各房轮流保管。</p>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1图 邓氏宗祠</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六 章<br></b><b>堂 号 与 派 行</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堂 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待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派 行</b></h3><h3>派行又称字辈,派是用来区别辈份大小的, 行是用来区别同一辈份中年龄大小的, 由于派比行大, 行比派小, 所以派又叫大派, 行又叫小行。通常将大派和小行简称于派行。</h3><h3>派是在同一家族中(通常体现在同修家谱中)用来区别辈份的大小,通常用一个字代表一个辈份。如云林邓氏智公房大派编言中的圣字即圣派,在云林邓氏家族中代表第一世,主字即主派代表第二世,万字即万派代表第三世,寿字即寿派代表第四世------依次类推。派通常由若个字组成编言,多数为四言、五言、七言,以诗歌形式出现,押韵,并有一定的含义。</h3><h3>行是在同一家族(通常体现在同修家谱中)的同一辈份中,用来区别年龄的大小,通常是按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确定的。在同一辈份中第一个出生的属行1、第二个出生的属行2、第三个出生的属行3------依次类推。大多数家谱在大派之下取一个字代表行, 即行字。如云林始祖清溪公属圣派行荣九, 荣字代表行, 与圣派相对应,表明他在本家族同一辈份圣派中排行老九; 又如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为清溪公十二世,属盛派行润九, 盛字代表派,润字代表行, 盛与润相对应,表明他在本家族同一辈份盛派中排行老九。由于同一辈份中出生的人有些有几十个人, 有些过百人, 有些甚至过千人, 所以后来有些家谱在大派之下安排了多个行字, 一般按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每十人安排一个行字, 确保每个行字不超过十人, 目的是便于好叫、好记。又由于大多数家谱是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自然村同修一谱, 再加上以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统计方法不先进, 前后修谱相隔时间太长(短者几十年, 长者过百年) 等原因, 要准确地记载每一个人的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家谱后来出现由各个自然村自行安排行字。所以同一辈份派字只能是一个字, 同一辈份行字可以是多个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云林邓氏派行</b></h3><h3>根据金溪黄通小坪《云林邓氏宗谱》记载,云林邓氏曾经统一采用《千字文》作为云林邓氏字派﹙即字辈﹚,简称云林邓氏统派。统派从云林邓氏一世祖清溪公开始使用,小坪族使用《千字文》作统派一直延用至今。不过小坪族家谱里采了两套字派,一是将《千字文》字派称统派;二是将小坪族自行制定的字派叫小派。</h3><h3>《云林邓氏宗谱》从第一修至第七修实行的是智、仁、圣、义、忠、和六房统修一谱,第七修以后实行分修。分修以后各房、各地另行制定了字派,如智公房就制定了四十个字的字派。《千字文》作为云林邓氏的统一字派,在《余江邓氏宗谱》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用,而是另行制定了四十个字的字派。</h3><h3>云林邓氏小行﹙即行字﹚的使用就更加复杂,往往在一个大房之下的小房使用的行字都不一样,更加难以统计分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余江邓氏派行</b></h3><h3>《余江邓氏宗谱》第八修﹙第一次分修﹚已失传,但保存的第九修﹙第二次分修﹚就已经没有继续延用《千字文》作字派,而是使用如下四十个字作为字派,并且一直延用至今。同样智公房金溪《阳田邓氏宗谱》也是使用这四十个字作为字派。看来这四十个字应该是智公房统一使用的字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圣主万寿,清时吉昌。</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国家全盛,胡越向方。</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江山巩密,边堵安康。</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尚慕胥葛,轩辕虞唐。</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农牧公冶,熊虁司常。</font></b></h3><h3>不过《阳田邓氏宗谱》有一个字不同,将第二句的“清时吉昌”改为“明时吉昌”,仅一字之差。但值得注意的是“清”字和“明”字,应该不是误写或误传。适当的解释是,《阳田邓氏宗谱》在明朝时就开始使用这四十个字作为字派,而《余江邓氏宗谱》到清朝时才使用这四十个字作为字派。但这只能说是适当的解释,而不是最佳的解释。因为在明朝时《云林邓氏宗谱》实行的还是智、仁、圣、义、忠、和六房统修,只是到了清乾隆年间才开始实行分修。明朝时阳田邓家还沒有独立修谱。</h3><h3>根据保存最早的《余江邓氏宗谱》第九修﹙第二次分修﹚记载,从清溪公十三世起至清溪公四十世,每个字派取五行相生之义,都安排了一个相对应的行字。这些行字是:层、成、禄、友、仁、烈、福、贞、廉、豹、铖、泮、挺、焕、培、釜、洪、榜、炳、璧、锦、池、材、燔、坤、锺、汪、林。</h3><h3>从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第1世圣派启用到今历时一千一百多年,繁衍子孙40多代,现已用到第40世常派,以上大派、小行已用满,所以在1998年第十五修﹙第八次分修﹚时,大派小行再各选以下八字作为第41世开始启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派:</b><font color="#ed2308">乾、坎、艮、震、巽、離、坤、兑。</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小行:</b><font color="#ed2308">炜、堃、銮、瀚、梁、炎、堂、鉴。</font></h3><h3>现经《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编纂委员会一致通过,决定1998年第十五修﹙第八次分修﹚制定的大派小行从《余江邓氏宗谱》第十六修竣工告成后停止使用,即时恢复并使用云林邓氏《千字文》统派,原用的云林邓氏智公房大派四十个字用满后,不再另行制定其他大派(字派) 和小行(行字),一直往下延用《千字文》统派。现将清溪公世系与《千字文》统派、余江大派及小行对应表排列如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世系与云林统派、余江大派及小行对照表</b></h3><h3>清溪公01世•云林邓氏天派•余江邓氏圣派</h3><h3>清溪公02世•云林邓氏地派•余江邓氏主派</h3><h3>清溪公03世•云林邓氏玄派•余江邓氏万派</h3><h3>清溪公04世•云林邓氏黄派•余江邓氏寿派</h3><h3>清溪公05世•云林邓氏派宇•余江邓氏清派</h3><h3>清溪公06世•云林邓氏宙派•余江邓氏时派</h3><h3>清溪公07世•云林邓氏洪派•余江邓氏吉派</h3><h3>清溪公08世•云林邓氏荒派•余江邓氏昌派</h3><h3>清溪公09世•云林邓氏日派•余江邓氏国派</h3><h3>清溪公10世•云林邓氏月派•余江邓氏家派</h3><h3>清溪公11世•云林邓氏盈派•余江邓氏全派</h3><h3>清溪公12世•云林邓氏昃派•闰九公01世•余江邓氏盛派•行闰</h3><h3>清溪公13世•云林邓氏辰派•闰九公02世•余江邓氏胡派•行层</h3><h3>清溪公14世•云林邓氏宿派•闰九公03世•余江邓氏越派•行成</h3><h3>清溪公15世•云林邓氏列派•闰九公04世•余江邓氏向派•行禄</h3><h3>清溪公16世•云林邓氏张派•闰九公05世•余江邓氏方派•行友</h3><h3>清溪公17世•云林邓氏寒派•闰九公06世•余江邓氏江派•行仁</h3><h3>清溪公18世•云林邓氏来派•闰九公07世•余江邓氏山派•行烈</h3><h3>清溪公19世•云林邓氏暑派•闰九公08世•余江邓氏巩派•行福</h3><h3>清溪公20世•云林邓氏往派•闰九公09世•余江邓氏密派•行贞</h3><h3>清溪公21世•云林邓氏秋派•闰九公10世•余江邓氏边派•行廉</h3><h3>清溪公22世•云林邓氏收派•闰九公11世•余江邓氏堵派•行豹</h3><h3>清溪公23世•云林邓氏冬派•闰九公12世•余江邓氏安派•行铖</h3><h3>清溪公24世•云林邓氏藏派•闰九公13世•余江邓氏康派•行泮</h3><h3>清溪公25世•云林邓氏闰派•闰九公14世•余江邓氏尚派•行挺</h3><h3>清溪公26世•云林邓氏馀派•闰九公15世•余江邓氏慕派•行焕</h3><h3>清溪公27世•云林邓氏成派•闰九公16世•余江邓氏胥派•行培</h3><h3>清溪公28世•云林邓氏岁派•闰九公17世•余江邓氏葛派•行釜</h3><h3>清溪公29世•云林邓氏律派•闰九公18世•余江邓氏轩派•行洪</h3><h3>清溪公30世•云林邓氏吕派•闰九公19世•余江邓氏辕派•行榜</h3><h3>清溪公31世•云林邓氏调派•闰九公20世•余江邓氏虞派•行炳</h3><h3>清溪公32世•云林邓氏阳派•闰九公21世•余江邓氏唐派•行璧</h3><h3>清溪公33世•云林邓氏云派•闰九公22世•余江邓氏农派•行锦</h3><h3>清溪公34世•云林邓氏腾派•闰九公23世•余江邓氏牧派•行池</h3><h3>清溪公35世•云林邓氏致派•闰九公24世•余江邓氏公派•行材</h3><h3>清溪公36世•云林邓氏雨派•闰九公25世•余江邓氏冶派•行燔</h3><h3>清溪公37世•云林邓氏露派•闰九公25世•余江邓氏熊派•行坤</h3><h3>清溪公38世•云林邓氏结派•闰九公27世•余江邓氏虁派•行锺</h3><h3>清溪公39世•云林邓氏为派•闰九公28世•余江邓氏司派•行汪</h3><h3>清溪公40世•云林邓氏霜派•闰九公29世•余江邓氏常派•行林</h3><h3>清溪公41世•云林邓氏金派•</h3><h3>清溪公42世•云林邓氏生派•</h3><h3>清溪公43世•云林邓氏丽派•</h3><h3>清溪公44世•云林邓氏水派•</h3><h3>清溪公45世•云林邓氏玉派•</h3><h3>清溪公46世•云林邓氏出派•</h3><h3>清溪公47世•云林邓氏昆派•</h3><h3>清溪公48世•云林邓氏冈派•</h3><h3>清溪公49世•云林邓氏剑派•</h3><h3>清溪公50世•云林邓氏号派•</h3><h3>清溪公51世•云林邓氏巨派•</h3><h3>清溪公52世•云林邓氏阙派•</h3><h3>清溪公53世•云林邓氏珠派•</h3><h3>清溪公54世•云林邓氏称派•</h3><h3>清溪公55世•云林邓氏夜派•</h3><h3>清溪公56世•云林邓氏光派•</h3><h3>清溪公57世•云林邓氏果派•</h3><h3>清溪公58世•云林邓氏珍派•</h3><h3>清溪公59世•云林邓氏李派•</h3><h3>清溪公60世•云林邓氏柰派•</h3><h3>以下按《千字文》的顺序,依此类推。</h3> <h1></h1><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2图 王羲之东晋宁康二年(374年)撰写的《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 七 章<br>谱 序 诗 文</font></b></h1><h3><br></h3><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一 节<br>邓 氏 谱 序 精 选</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南阳邓氏族谱源流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羲之</b></h3><h3>周官小史,定系世辨昭穆之制。上而君公,下及士大夫之家,不相越。至我国朝挚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闲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纪、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h3><h3>粤稽邓氏自商王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南阳为郡,以国为姓,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晁、徽、庆、桓、昆、忠、晖和、日浩、煦和、杞、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以是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及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国被灭,失守茅土。传至侃公,周景王时复任徐州刺史。监公为晋阳县令。安国公任南城宰。铭公州牧刺史。文仲公河东令。缙光公安陵刺史。成公汉沧州牧。敏公中书大夫。通公佐汉有功,文帝赐之铜山。广汉公宣帝中丞。明公平帝御史。厥后四十七世祖禹公东汉功臣,永平三年加封云台首将,夫人严、谢、任,生拾叁子:训、谦、让、说、读、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公孙父子显宦朝臣,家声赫奕。训公封校尉。騭公汉将军封蔡侯。卓公讳聪与万世公(按即训公四子闾之子)相继,后先辉映,词赋著名。闻舜公汉将军。艾公安西将军。忠公晋都亭侯。遐公字安远,东晋隆和元年任竟陵太守,始离新野立湖湘地家焉。汉晋之间,历代功臣,屡朝将相,炳炳麟麟,益见乎世勋矣。 </h3><h3>与余遐公嗣君镇国将军羌公同力王事。路出湖湘,其家编修谱牒,将军与其族人具册请为之序。因披阅其世族源流,详览其前后绘图,洵足为探本清源,有条不紊,朗然伦序,一脉贯通,盛亢相仍,庆流未艾。诚哉,家之有谱,犹夫国之有史也。余虽不敏,不得不为之文辞。因略弁数言于其间,用锓诸梓,以俾邓氏云礽以垂久远纪云。 </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 <b>晋康宁二年甲戌岁菊月穀旦<br></b><b>右将军会稽内史兼理节机务事通家同寅弟 王羲之顿首拜撰</b></h5><h5><b>【编者按】</b>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生长于江苏无锡,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伟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钟繇。王羲之无真迹传世。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七子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邓氏世族源流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 熹</b></h3><h3>夫谱何为而作也,孝子顺孙,纪祖功德,垂统传绪族属。虽疏远实录其源流,使后世知为一本故。古者图谱官局掌之,谱此谱之义所自来矣。</h3><h3>淳熙六年,余受命知南康军事到郡之,十月重建白鹿洞书院,申明圣贤之教。南郡人邓子瓒从父命来学,质疑问难敏悟殊伦,七年庚子瓒江西乡贡经元。次年,余差提举常平茶盐,既而去郡东归,道循武阳过三川里。邓子世居其地,迓轮投辖延欠尽欢,遂相与游观于梅溪湖山,六上三川八景之间,分韶赋诗雅歌迭和。于是邓子再拜而请,曰:瓒承先世之训,有历代世族图谱。敢辱首序先世有光矣。</h3><h3>予观邓氏俗尚简质而家世教诵犹有先王之遗风。叔因接图谱而详考流源,其脉出自皇帝,传宗帝喾生后稷嗣五世,生公刘嗣四世,生辟方嗣四世,生云都五世,生古公嗣四世,生圣虞封唐,嗣生燮公国号更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嗣五世,生惠居林邱其先世在殷为曼姓,吾离之,后嗣曰:祈侯者不用三甥噬脐之言,庄公十六年为楚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乐府奏音属徵,嗣六世生微安、嗣六世生邦惠、嗣六世生禹起。自南阳新野佐东汉,封高密侯,生子十三人各守一艺家声修整教养。子孙皆可为后进法。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分封三国。其第六子曰:训平叔为张掖太守生子五,骘京悝国洪皆封为侯。女一曰绥。十一岁通书传性孝友修妇德,和帝纳为贵妃。永元壬寅正位中宫,即和嘉皇太后也。悝封叶侯生子一曰广宗,女一为桓帝皇后。广宗为西平侯,生晦等。因太后坐宫,人诬自杀,宗族多免官归郡。长子遄后为广陵棠邑令,幼子遐为襄郡守。</h3><h3>汉末避地昌遄卒吴,初葬太浦青龙山。子灿仕吴为散骑常侍,后升堂邑为郡守,迁郡卒葬城南三十五里梅湖南涯地名。三川生子鉴镒,镒居新吴鉴西陵令庐于墓侧,子孙永远家于三川。后有义居瑞阳,而诏旌其门者。厥嗣分徙郡城,鉴子五人,宜字孟曼、宁字伯曼、定字仲曼、宣字叔曼、宏字季曼。俱资产雄于乡,时称五曼。宁生喜,喜生驻骥。骧骥字宗德,永和三年以书生为郡守,庾公条谋定黄韬之乱,莺授长山令。乐观先世家史,人物之盛,辑为世德。录生子志,志生子纯真、纶纯、期朝,期生岳,岳生节俭,节生熊、烈、煦,烈生崇、峰,峰字登明,峰生宇宗,宗字崇吉,宗生桓字成功,桓生青字耒春,青生阅字用昌,阅生陆、陵,陆字定远,陵字定襄,陵生裕、夹,裕字承休,以进纳补官。夹字承绪,开元进士,踵世德录,而修谱置墓田开泰浦别业。裕系下生参,夹系下生枲,参系下生本、东,枲系下生奭、爽,奭字太盛。爽字太明,乃剑水派源也。奭生稚、穆,穆字从许,居洪城,生宗仁、宗华、宗义,宗仁为西昌藩源祖。稚字从徐,生维字以中,维生昶字昭阳,昶生利、刊,利字汝浦,官居南唐都下白籍侨户土断。刊字汝通,生唐乾符丁酉年,卒南唐保大巳酉年,刊生谷,此泰浦系下所由始也。</h3><h3>参系下生本字大业,本生稽字从训,稽生离字迪文,离生旭字启阳,旭生刊字汝坚,任江宁令,刊生毅,邗系下生谷字无逸,初任南唐历寿光二洲机宜干事,戊午入周留北宋,迁南阳州判谷主。生文政讳、丕谟,居三川。祖室生从厚,从厚生清安,清安生柯字圣舆,后徙西平谷。次子武政讳丕烈,宋举进士任南阳府判,仕终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咸平庚子岁请老归休乃即泰浦别业,而居此泰浦始迁之祖也。武政生处厚,居厚。处厚讳实宋太平兴国以荫补官居厚,讳质殁葬枥树坟。子孙迁居奉东,此奉之祖也。处厚生启泰,泰生明安,入上舍,以十诗忤蔡京,放归田里。明安生辐,以樊昌谔为婿,自襄樊而始居三阳也。辐生香,简,简居居水阁,香生大志,大清等此。香简之后居沙湖水阁矣。毅系下生徵、衡、蹊,徵任惠州司理。徵生乾,乾生拯操持,拯生圣求,任武昌令。元佑中升翰林侍讲。圣求协中书舍人,协生均,均生守,守居祖基,安居北源而瓒则守之子也,此其祖之所自始与其祖之所由分也。脉络分明,世派盖绵远矣。其见于传载则又详略相因。吉纲张目著大宗,则先长子及远世则著九族书,字年月则之生殁之修知,而不知者阙之书,官爵尊卑则知贤良出处而弗耀因之记。行事以据其实附翰墨以表其行。纪眷属则记其娶菜氏,记女德则其适某人,记迁徙以见其出某处。城旷千古而一世,合亲疏于一源,观者晓焉。书记尧敦九族,诗咏公刘君宗,与前图谱相吻合也。使其子若孙仰体其意,必思身之所以。耀润者皆先德之勤劳也。家之所以昌盛者,皆祖功之刻励也。性五行之性,形五事之形,教五典之教学,五经之学,竭夫躬行心得体之日用,奕伦不失世德之传,充笃淳庞之俗,邓氏其永乎。</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又三月 谷旦 <br></b><b>新安 朱熹 撰 </b></h5><h5><b>【编者按】</b>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朱熹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h5><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二 节<br></b><b>云 林 邓 氏 谱 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云林邓氏宗谱》第一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一</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陆筠</b></h3><h3> 金川人物为抚郡五邑之首,邓又金邑之最焉。当五季之末,有清溪先生,讳师安者,自鄱阳来游吾里之上幕,乃卜云峰之下而居之。资累巨万,富盛甲于乡帮,子姓杰然,声誉闻于朝野。</h3><h3> 观清溪之集者,则知前人之雄才;窃青囊之术者,则知前人之妙决。一传而曰守元,再传而曰智、仁、圣、义、忠、和六派,而下生齿渐蕃,绵绵延延。迄今二百年间,文人才士,登名仕版,历历可纪。特分居各地,知姓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序者,多矣。矧数百年后,尊卑大小,孰得而辩白之乎?范文正公(仲淹)有言曰:自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为子孙者,彼此目为途人,岂祖宗之本心也哉?</h3><h3>故吾友子泽上体祖宗之意,下贻子孙之谋。于是旁搜博采,溯流求源,纠族众名行。而列为图;图之载不即,又编为谱;谱一立,则名分之尊卑,位次之大小,百无一紊。殆若木之千枝万叶,同一根也;水之千流万派,同一源也。然则,子泽之有功于先人,有功于后嗣,岂浅浅哉。夫子泽,文学至高,而勇力尤著,尝与里人博安潜立义社,抗金贼。建炎间,缀成大功,乃邓族之翘翘者也。今为此举,原其心。则亲亲之心。孟子曰:亲亲,仁也。仁之所在,义之所在也。所谓有勇而有义者,余于斯人见之。</h3><h3>余与邓族,世有丝萝之好,是乐序其谱云。</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大宋绍兴十六(1146年)年丙寅5月6日<br></b><b>刘章榜进士姻生陆筠(陆九渊堂侄)拜书</b></h5><h5><b>【编者按】</b>陆筠,字嘉材,又字元礼,陆贺从孙(陆贺亲兄弟的孙子)。绍兴十五年进士(1145),历任贵溪主簿,岳阳教授,诸王府教授,江西宪司干官,浙西帅司参议,直至朝奉大夫,赐服金紫。著有《翼孟音解》九十一条,周必大序之,后侨寓丰城,其子孙遂为丰城人。卒年七十六岁。《中国人名大辞典》有载。陆筠1145年科举进士,后任贵溪主簿,次年1146年正好云林邓氏家族建了第一本家谱《云林邓氏宗谱》。谱牒竣工后,当时请了两个人分别写了两篇《谱序》,其中一篇就是陆筠所作,另一篇有清溪公的七世孙邓浚(智公房)所作。陆筠所作的《谱序》列之首,邓浚所作的《谱序》列次之。请陆筠作《谱序》,一是陆筠与云林邓氏有姻亲关系。陆筠是陆九渊的堂侄,而陆九渊的父亲陆贺是清溪公的五世孙邓希道(和公房)的女婿;二是科举进士,有文化,文凭高。所以请陆筠写《谱序》并列于之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二</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浚</b></h3><h3>予祖乃高密候之裔,少愽通经史。宋嘉祜间,以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因时弗靖,解绶隐居,由鄱阳来游上幕之云林。爱其山川秀丽,东有龙井,西有玉马,南有云峰,北有清溪,乃卜筑杨林之下而居焉。遂置高膏腴数万,税钱四十二缗,赀财繁盛,不可数计。</h3><h3>迄今甲子三周,流芳九叶,子孙众多,往往不知所自者多矣。其间固有互其小大,重其名讳,难以言喻。</h3><h3>余于是序其祖之所自,编成族谱,庶使子孙有远不及知者观之,可以知其亲疏大小之分。其间或有不知名讳,或蚤世绝祀,或流移外郡,未能悉备,姑书大略,以示后来。</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大宋绍兴十六年丙寅十月吉旦(1146年10月)<br></b><b>七世孙浚谨序</b></h5><h5><b>【编者按】</b>邓浚,清溪公的七世孙(智公房),既是《云林邓氏宗谱》第一修《谱序》作者之一,也是《云林邓氏宗谱》的创建人。据邓浚的《谱序》“迄今甲子三周,流芳九叶”云云,可见当时创建《云林邓氏宗谱》时,始祖清溪公己历时180年了,繁衍子世九代人。然而,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属清溪公第十二世,也就是说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在创建《云林邓氏宗谱》时还未出生。</h5><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3图 贵溪主簿陆筠撰写的《云林邓氏宗谱》第一修谱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云林邓氏宗谱》第二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宪</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水万派而一源,木万支而一根,子孙万代亦一祖尔。</h3><h3>然昔王僧孺,欲撰家谱,而以血脉相因。访之刘杳,杳日:惟当起于周代。夫僧孺欲得所因,必溯而求之生民之初,而后可宁无荒唐诡诞之失耶。杳以周代为始,深有得于圣人分姓别族之本竟也。</h3><h3>吾族之谱始修于宗伯浚,继修于叔父槐,皆以自鄱阳来者为始祖,且推其为高密侯之裔,可谓所纪得其实,而不失于荒且诞矣。窃以世族之作,固当推尊其始,以示不忘,尤必秩序其后,而使不失吾祖流芳。</h3><h3>至今十有二叶,其间支分派别,以位次相继,绍不知其几世,名父其父,各子其子,由是始之亲者世益巯,始之同者世益异。今行之卑者必长位之孙,行之尊者必幼位之子,若不以时厘正,则耆老旧闻日就凋落,后生无知莫念从来,将至昭穆无伦,尊卑失序,又岂止重名互行,如宗伯浚之所云哉。</h3><h3>余因遍访万宗人,重新编次,少长亲疏,了然在日,惟去坟墓者,惜不与焉,继兹以往,庶使继续相承,虽绵绵愈久,而愈不紊也。若夫强自植立,大其家声,为光前裕后之图,同吾宗盟者,可不勉旃。</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大宋淳佑五年乙巳二月既望(1245年2月16日)<br></b><b>八世孙宪谨序</b> </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云林邓氏宗谱》第三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曾子良</b></h3><h3>邓氏由来远矣。墟于舜,林于夸父,甥于春秋之楚,候于东汉之高密,而立社于我南宋之金溪。</h3><h3>天下闻其风而畏之,贼之胆以寒,吾之志益壮。盖自统领公忠义激烈,誓不与贼俱生,故能以弱低抗炽虏,全江右,佐中兴。其忠义子孙,盖世守之,若余所闻见。故兴化公之仕蜀,七昼夜不食,不为虏屈。故宫教公之宁家,承不当承之重,服而迟迟以出宫。今寺丞公当之变叫阍,上自圣躬,下至百执,无不言之;言无不尽,又其表表愈著者。其他凡登仕版、列黉(古代学校)序、名贡籍者,率以节概自励。故其下,虽一梴一锄,莫不有敌王所忾之色,况读圣贤书为君子者乎?宜天下闻其风,而畏之也。</h3><h3>云山进叔示余以所修宗谱图而求余为之叙。予观苏文忠谓定大变,举大事,惟世臣巨室为能。若邓氏之族,以社著功,而具忠义世守如此。所谓世臣巨室,非与今之天下,吾于是乎有望于邓氏矣。如云山君志峻气健,足迹几半天下,刚毅有守,尤吾所敬云。</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大宋朝德佑2年丙子七月七日(1276年7月7日)<br></b><b>赐进士第淳安金邑曾子良拜撰</b></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云林邓氏宗谱》第四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吴澄</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金溪多着姓,为抚郡五邑之甲,邓其一也。</h3><h3>邓自始祖至三世,派别为六,第六派尤盛乡部。所贡士、太学、弟子员、进士科及第也,出身不一,仕于邑、仕于郡、为部使、为朝官俱有之。宋惩唐末,藩镇之币,兵农判为二,农不知兵,而募无籍之人为兵。国势之弱,由此靖康之变。</h3><h3>金溪邓氏与傅氏起民兵簧卫,有功,终宋之世不废。民皆习战,犹有周唐之遗风。二百年间,邻寇无敢犯邑,以邓傅民兵故也。宋亡矣,而邓氏之子孙犹有富贵者,岂特与国咸休而己哉!</h3><h3>今通山县主簿邛希颜在宋时咸淳癸酉秋贡,以诗赋选中第一名。与予素善,因观其谱,故为志其末云。</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元延佑四年夏四月朔日之吉(1317年4月1日)<br></b><b>翰林学士吴澄拜书</b></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云林邓氏宗谱》第五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危素</b></h3><h3>金溪之东,其乡曰白马。崖谷深邃,有良田清池之胜。五代末,有邓君清溪先生,讳师安,自余于来卜居云林之里。迨宋淳化五年,始割其地,隶金溪县。</h3><h3>素尝有事过余干,逸士万君伯佐言:邓君旧隐处犹存。简书有稽,未遑往游。建炎南迁,苗传刘正彦作乱,邓君五世孙方起兵有功,号忠义社。丞相周文益公日录中有奏对邓傅二社事。袁正肃公提点江东刑狱,亦有论荐章疏入国朝。诏充统领,转授巡抚。大德初,四方无虞,姑罢巡抚。宋之末年,累有策名、儒科、肆业、大学,官至提刑、郡邑令守,号为著族。</h3><h3>至元二十年,素大父临川郡公,徙居其乡。吾母豫国夫人,实外祖,讳巩,字子固长女。延佑初,郡公俾从先夫人之从兄,讳思齐,字希贤学。其长子中,长素三十四岁,夜则同素默诵蔡氏书传一篇。仲子恒,长从三十岁,教书楷行篆描,退则与从子谦渐咸晋,从孙兰鼎及中之子如篪、恒之子如璋以学术相磨砺。情意周洽,各以古道相期。素出游几三十年,追思旧事,未尝不为悲慨也。</h3><h3>昔睹其族谱二本,吴文正公为之序,曰如石,曰烽,皆我之所自出。如石,起义兵,死王事,素为之铭墓。烽泛海至燕,始历问 群从存没,而两谱固存。烽曰:诸父兄弟,更修谱,丐予序焉。素何敢执笔,以从钜公之后,姑识畴昔斯文之谊、婚姻之好,使我后人不敢遗忘。若乃明经修行,衍其世泽,则深有望于邓氏之俊髦焉。</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br></b><b>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吉<br></b><b>翰林学士兼修国史外孙危素顿首拜书</b></h5><h5><b>【编者按】</b>危素,(1303至1372)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县黄通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而雅》。他由国子助教升迁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参知政事。公元1370年,危素被谪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守余阙庙,悲惨地度过晚年;一年后,即洪武五年正月幽恨而死,年七十。著有《吴草庐年谱》、《元海运志》、《危学士集》等。</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云林邓氏宗谱》第六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吴伯实</b></h3><h3>族之有谱,所以序尊卑、明亲疏、别同异也,古君子靡不重焉。顾元季之乱,故家大族,谱牒散失,间有存者,磨灭而不祥,坏烂而不真,后之人欲考其实,修之以垂诸无穷,乌可得耶?</h3><h3>予观邓氏宗谱,虽经兵火,抢攘之余,而尊卑亲疏之杀,昭然不昧,岂偶然哉,实宰物者有以全之耳。邓氏之先清溪先生,由鄱阳徙金溪之云林。南宋时诸道云扰,其嗣孙雱以耿介忠义之节,倾己赀、集民兵,以卫郡邑。会府以闻,朝廷嘉其能,俾为社都统。乡里人民赖以全者,实雱力也。子孙之盛,由云林而析为大坪、小坪、流源、石门、杨坑、厚村、湖溪、黄土岭、毛源、湖头、龙池、郊阪、双峰、阳田、璜溪、塘坪、邓坊、课岭等处。</h3><h3>天朝文运聿兴,而衣冠文物,犹相踵不绝,于戏何其盛也。吾闻有德者,斯有其后,其邓氏之谓也乎?是谱也,吴文正公澄为之序。又何敢列名于大贤之后?然邓氏昌,固以为请,因述其世德之盛,以为叙,亦以使后之趾,美乎前人者,有所感于吾之言也。</h3><h3><br></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时 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四月望日(1390年4月15日)<br></b><b>金溪儒学训导吴伯实拜序</b></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云林邓氏宗谱》第七修《谱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江球</b></h3><h3>谱之作,与国史相维系。修谱之人,非秉心至公,而持至以敬慎,则无以妥先灵、昭来世。噫,讵不难哉。</h3><h3>云林毓金川之秀,钟白马之灵,邓氏清溪先生卜宅于兹。积德累仁,以故三世“智、仁、圣、义、忠、和”, 支分派衍,名极其盛。五世,有讳雱者,崛起而光大之。以材勇闻,其兄若弟子若侄,一门忠义,勒诸邑乘者,班班可考。且各族甲第之蝉联,簪缨之显耀,与夫节义之凛烈,休哉,前贤其详言之矣,奚穷复赘。</h3><h3>独是世远族涣,谱帙既已残缺,枝叶不元遗漏。邓氏之文学诸君子,偕族之贤有志者,发念希踪,七加纂集。溯河及峇,上推邓氏之始,迄始祖清溪先生,历三十有五世。核实者沿之,阙略者缀之,未备者广之,公且慎矣。</h3><h3>夫谱者,普也,补也,又布也。诸法具,而邓氏之谱成,征余为叙。余不敏,何能言。但地属梓里,故知之者真;谊忝亲朋,故道之者悉。将见邓氏子姓,弓治前徽。若忠者,律以事君;若者孝,律以事父;若者友而信,和而惠,廉而明,恭敬而有礼,则律以事兄弟朋友,周旋于内外间也。觐耿光而扬大烈,不于诸君子有厚望哉。予其试目以待。</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大清康熙52年甲午冬月之吉(1714年)<br></b><b>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山西道御史升太常寺正卿<br></b><b>转任宗人府府丞年家眷弟江球拜撰</b></h5> <h5><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第14图 贵溪市的象山阁及陆九渊雕像</span></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三 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余 江 邓 氏 谱 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余江邓氏宗谱》第一修(总修第八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谱序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余江邓氏宗谱》第二修(总修第九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谱序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余江邓氏宗谱》第三修(总修第十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谱序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余江邓氏宗谱》第四修(总修第十一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蔚田</b></p><p class="ql-block">盖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谱与史名异而实同者也。我祖清溪公家河南,登唐天佑二年进士,宦居饶之鄱阳五季末,旋游抚之金溪上幕镇,乐白马峰之耸秀,喜云林地之清华,遂筑阳林而居焉。传至闰九公迁安仁盘石,赘艾氏其间,子孙蕃衍支分派别。非有宗谱之修,则尊卑失伦源流,莫分但任大责重惟精心果力者能之也,清湖有名廷耀先生,者年高望重,学优才富,至矛馆而言日十修之谱,迄今计之仅三十余年,不免鱼鲁之混,亥豕之讹。予日何居先生日:我祖与阳田基祖均出自云林智公粤稽,十修谱内在局诸君偶然失检,不日出自云林而反日来自阳田,我祖兄也阳祖弟也,兄自弟分迁谬极矣。今值壬寅之秋,圣天子文治光华民和年丰,尔当同出嗣修者正之者补之度祖宗不忘昭穆攸序予战战竞竞,勉为应之日:予学疏才浅,何以取信于同宗,但从先生命附,诸君子后取前谱披阅序,其源流备载生殁,以示来者,耳若夫旁引贵宗,冒登非类,见辱于先人,贻笑于后世也,予小子其何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b>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岁次壬寅 冬月吉立</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二十九世裔孙竹溪蔚田谨撰</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余江邓氏宗谱》第五修(总修第十二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谱序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余江邓氏宗谱》第六修(总修第十三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谱序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余江邓氏宗谱》第七修(总修第十四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 者 邓 拱</b></p><p class="ql-block">恭离家谱之作也以序昭穆以纪绝续以书生娶以联亲足以明尊卑以分支派人人所不能无世世所不可缺者此言诚不谬矣继续仲华公遗训及定山公原传且拜愧欲不言而尤有不能自己者凡士君子出身处世能公尔恩私国尔忘家者上可为天地之完人下可为父母之肖子如不能宁乞林下终父母养树子孙计以观天时君象之消长得失世运国祉之兴衰治乱之失智更不害忠定山内参本乎此毅力杀贼肃清鄱湖以功封元万户侯卒之以天命攸归视功名犹如视敞出处裕如此定山内参之所以为定山公欲谱载始祖高密侯仲华公遗训劝光武帝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卒之兴复汉室着首绩其忠君爱国之心为何如耶不但足为子孙遗训并足为后世法耳今已四方告惊人心惶恐矣乃伯叔也谈笑中有戈矛焉兄弟也言论中有陷井焉求其如定山公之出处也固不可得求其如仲华公之忠君爱国也更不可得此世道所以哀人心所以险也究之人禀天地之气以生父母之身即天地之身合天地间万事万物视之无间则兄弟相亲伯叔更相敬此所以不禁有感慨于其中也至我宜之发迹代有名贤言之綦详余固无所言益亦不必言也惟余生于斯居于斯聚家族于斯聚祖宗坟墓亦于斯汶匕焉以没世押亦自误矣然古者耻躬不逮子素位而行吾又未当不深契乎其言也因不揣固陋喜同姓诸君子之厚意慨然欲新乎家乘而卒底于有成择予家父为总管局务并以七十老翁族沂翁老夫子督予赞襄其事于是将草稿细心检阅举生娶殁葬之讹者改而正之尊卑长幼之紊者细而办之千支万派之乱者缕而晰之是诚尊祖敬宗之</p><p class="ql-block">美意也事值告竣受为之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民国廿三(1934年)年岁次甲戌仲冬</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裔孙 拱 谨撰 旦</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 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 者 邓 瀚</b></p><p class="ql-block">谱何为而作也,敬宗收族,承先启后胥,于是乎,在猥日以纪世族系统已哉,忆予年十二家父纂修谱牒备载。始祖高密侯仲华公遗训,劝光武帝以延揽英雄,务悦民心,读之且拜且愧,忽忽三十余载,毫无树立而谱,又修届十有四次矣,所谓敬焉收焉承焉启焉者何在,惟是循例以纪世族系统,遂认为已尽云仍之责其又谁欺族自河北肇封代有名贤。清溪公以唐天佑二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施烂然由河南移居金溪云林。为我邓氏来赣之始子孙蕃衍印累匕而缓若匕数。传而至我闰九公迁邑之盘石子七人分居自立,日益光大,子孙遍赣东皆是亦复簪缨不绝又数传而至我。友六公杀贼致果肃清鄱湖以功封元万户侯是卜居我下坂之始迁祖也是皆无愧为仲华公之肖子贤孙也予穷有志而未之逮乃以观于后人非惟不知延英雄悦民心为何如事伯叔也而平辈待之兄弟也涂人视之于其稍远者至庆互不相往来甚且以权利所在不惜诉诸法律或武力以攘夺之恕数数世不解呜呼是亦不可以巳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自一身观之容有此厚彼薄之分上而推及祖宗之心必不然再上而推及天地之心尤必不然故兄弟相尤而父母之心伤矣宗族相背而祖宗之心伤矣民物并害而天地之心伤矣惟以此身为父母祖宗天地所遗留之身亦实为兄弟宗族民物所依赖之身本身作则转移习俗名教中自有至荣之家族内亦足为政有时起而在位实现我仲华公延揽英雄务悦民心遗训树立卓匕改造一切亦祗行所无事而于己豪无加损宗以是敬族以是收先以是承后以是启肃匕融匕蔚为望族于新野亦且有光而要非得自谱牒纪载之功不及此然而其人难数观也今岁甲戌秋同姓诸君子将家谱而重订之予父以七十老翁复董其役先务为急难劳不辞并命予序其简端邓喜家谱韦新而欢感之有自也善继善述有人。</p><p class="ql-block">行且拭目俟之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中华民国二十三(1934年)年岁次甲戌季秋月中浣 旦</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裔孙 瀚 谨撰</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十四修支谱引</b></p><p class="ql-block">粤稽清溪公传至今数百年矣,宗谱之修已经十三序。一修于宋绍兴之丙寅(公元1146年);二修于淳佑之乙巳(公元1275年);三修于元延佑之丁巳(公元1317年);四修于明洪武之庚午(公元1390年);五修于正统之丙辰(公元1436年);六修于嘉靖之丙申(公元1536年);七修于清康熙之甲午(公元1714年);八修于雍正之乙巳(公元1725年);九修于乾隆之壬寅(公元1782年);十修于嘉庆之己巳(公元1809年);十一修于道光之壬寅(公元1842年);十二修于光绪之辛丑(公元1875年)。自十三修(公元1901年)后于今阅三十余年,其已登谱者字迹朽堪,其未登谱者丁口浩繁,难溯继往开来,责在后人,重修之事目前断不容缓。焉故纠集同志,勉从事告厥成功庆于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为无歉耳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岁次甲戌季秋月 中浣元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众纠首谨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余江邓氏宗谱》第八修(总修第十五修)谱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 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 者 邓 仁 才</b></p><p class="ql-block">一、根据一九九一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桑君编着的新百家姓当今中国一百个大姓记载,邓氏家族以最新人口统计资料为依据,按照人口多少的顺序在中国当今一百个大姓中居第三十四位,仅次于袁姓,列为许姓之前。而在宋朝的百家姓中邓姓居第一百八十位,次于贲姓,列为郁姓之前,所以在新百家姓中称邓姓为枝繁叶茂之姓。</p><p class="ql-block">二、关于邓氏家族的溯源,新百家姓中认为邓姓源出有三点:</p><p class="ql-block">1、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县(公元前六七八年为邓氏);</p><p class="ql-block">2、商代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于邓国的曼城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公元前六四八年为楚所灭,其后世子孙以邓为姓,称为邓氏。</p><p class="ql-block">3、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被封为邓王,南唐灭亡后,其子天和出逃改姓邓,其后世子孙亦称邓氏,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从中可以看出邓氏家族有三个起源,分三大源流,先后出于三个不同朝代帝王的后裔。一是夏朝帝王仲康的后裔;二是商朝高宗武丁叔父的后裔;三是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的后裔。邓氏宗谱云林支谱在邓氏受姓历代源流中记载邓氏征音着于南阳郡,殷时曼氏之国,春秋吾离侯,之后允以国为氏,第一世侯公受姓之子娶黄氏生子一瑄,由此可以认为邓氏家族云林派属于新百家姓中所说的第二个源流,属商朝高宗武丁叔父的后裔,而邓侯有可能就是叔父的儿子,是这一源流邓氏中家族的始祖凡在本家谱中所记载的各代人物都系侯公的直系子孙。</p><p class="ql-block"> 三、根据本家谱记载,自从第一世侯公在河南南阳受姓开始至第三十五世,一直居住在南阳郡,但到了第三十五世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盛唐时期,生衍力得到了发展,人口也得到了迅速繁殖。第三十六世人口开始向外迁徙逐分支派,如第三十五代伯温公之子清溪公就是在唐朝天佑年间宦居江西金溪白马峰云林的,后来发展为邓氏家族的一个支派江西云林派,而清溪公则为邓氏家族江西云林派始祖。邓氏家族迄今历时二千一百多年,繁衍子孙七十多代,人口发展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千支万派,历代名人载入古今史册,如汉朝的禹公邓仲华,三国的将领邓艾、邓芝、邓攸,清末的邓世昌、邓延桢,当代杰出的政治家邓中夏、邓颖超,还有我国当今最伟大的改革家、总设计师邓小平,真不愧是枝繁叶茂之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上坂邓家清溪公35世裔孙 仁才 拜撰</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公元一九九八年</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 者 邓 文 星</b></p><p class="ql-block">上届宗谱于公元一九三四年即民国二十三年重修,讫今六十四年有余,沧海桑田,人间巨变,邓氏宗谱继祖辈之业绩,扬先人之精神,世代繁衍,人丁兴旺,事业发达,蒸蒸日上,六十四已逾十四修宗谱,有的失散,有的虫蠧鼠咬,诚辱先人经过这漫长的六十余载。我赣东邓氏拾族各房派繁衍生息,人事错杂,辈与辈,房与房,大多数人谱上无名,那有什么行派世系,难以辨清。为了举生娶殁葬讹者改而正之,尊卑长幼之紊者而辨之,千支万派之乱者继而晰之。</p><p class="ql-block">经邓氏十族代表协商决定,于公元一九九八年五月重修邓氏宗谱幸甚幸。吾以为修谱不仅仅是理顺世代相传的血脉关系,更重要的是让邓氏各个人要铭记先祖之遗训,并发扬光大。始祖高密侯仲华公乃邓贤哲,他忠君爱国,规劝光武帝时说“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卒之兴复汉室,可见民心之重要。定山公毅力杀贼肃清鄱湖有功封元万户侯。作为邓氏宗谱的个人不管为官还是为民,当先国家后宗族,先他人后自己,不可我字当头,只可光祖耀宗,不可败坏族风,否则群而攻之,千万不可为不齿之徒,其次修谱就是为了联系赣东邓氏宗族加强团结,形成凝聚力。人生在世,天灾人祸在所难免,故邓氏子孙务必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万万不可宗族相背,破坏宗族团结,否则定遭他人之辱。</p><p class="ql-block">邓氏宗族经历两千余年,人丁旺盛,不断发达,但与仲华公、定山公相比,吾辈不禁汗颜,对不起列祖列宗,我已年迈力衰,望后人牢记先祖之遗训,在以江泽民为首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伟大理论旗帜,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施展邓氏宗族之聪明才智,共创美好之示来。在十五修谱之际,邓氏宗族推我作序,度己之德,衡己之能,量己功,实难当之。可是众命难违,盛情难却,现以浅薄之水平写上几句表表心意,算为宗族修谱尽菲薄之力,爰为之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h5 style="text-align: right;"><b>公元一九九八年岁次戊寅仲夏月</b></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上坂邓家清溪公34世裔孙 文星 谨撰</b></h5><p class="ql-block"><br></p>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5图 北宋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李靓雕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四 节<br></b><b>谱 牒 诗 文</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李觏《题清溪先生茆亭》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清溪先生茆亭</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 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昔下马扣我门,惠连种豆归南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脱山漉酒共一醉,秉烛题诗期再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安得长相见,世事谁知回首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惆伥鸽原负急难,凄凉鹤发甘贫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樽重对黄花前,更为后会知何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菟裘闲地君思隐,蜕骨名山吾欲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霞洲玉洞秋风老,更有何人拾瑶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因君为我问二苏,墨地霜菊年年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方壶画山世有名,生丝一幅涂纵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孤峰倚天旭日上,危石拔地秋风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壮游曾来拾瑶草,梦里武夷青未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阳五曲石门荒,今老三间茆星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兴来放笔起层峦,万仞嵯峨咫尺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洞云烟含宿雨,鹤坛星月满空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林道士余三一,来谒松根讲周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年不出鬓垂丝,九转丹成眼如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图千百寄神交,东南一柱清天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授神方服石髓,共听仙乐鸣雩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 持赠滚有意,念我衰年处污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便欲呼儿挽鹿车,从此相随人苍翠。</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金溪黄通《云林邓氏宗谱》第八修</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b>【</b><b>编者按】</b>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陆九渊《题云林邓氏宗祠》 </b>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云林邓氏宗祠</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裔下外孙 陆九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绣谷清幽竹树深,寝堂高溝奠山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章继述千年道,礼乐开明万古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窈窕丹青争绚熳,英雄冠盖迭登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乘骢马乌台便,此日分题试短吟。</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金溪黄通《云林邓氏宗谱》第八修</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编者按】</b>陆九渊(1139-1193)号象山,字子静,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因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如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象山。汉族,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陆”中最负盛名,是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据家谱记载,陆九渊母亲邓氏,系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第五世孙邓希道(和公房)的女儿,所以陆九渊在文中称裔下外孙。</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文天祥诗二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过蟠龙庵</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天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魂牵故国过蟠龙,忠义黄通访邓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梦挽天河吞悍虏,义军重振赴刀丛。</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过蟠龙庵</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天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年曾寓此,今日又重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迂人迹少,风静鸟声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断碣封苔藓,层松覆薜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斜天欲暮,谁与挽金弋。</h3><h5><b> 【编者按】</b>蟠龙庵为江西省金溪县黄通乡小坪邓家村的一座古庙宇,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次在此逗留,并留下两首诗歌。1276年初,在赣州做官的文天祥,率领招募的一支一二万人的抗元队伍赶往临安,当时元军兵临城下,南宋朝廷几乎崩溃。他临危受命,以右丞相身份,应约前往元军大营谈判被扣,后在押往北方途中虎口脱险。脱险后的文天祥重新招兵买马,组织抗元力量,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一带。在此期间写下七言律诗《过蟠龙庵》。1278年的秋天,文天祥再次路过金溪,这次在黄通文天祥又写下五言律诗《重过蟠龙庵》。</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天师张宇初《清溪公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43代天师张宇初拜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襄令宗,高步林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卧天行,春余松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茂衍其枝,奕驰芳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溪洋洋,宛瞻群玉。</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原载金溪黄通《云林邓氏宗谱》第八修</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 【编者按】</b>张宇初(1359 -1410)为明代正一派天师,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字子旋、别号耆山 。其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为第四十三代天师。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 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6图 陕西省黄陵县乔山黄帝陵的大型黄帝雕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八 章<br></b><b>研 究 考 说</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黄帝世系的文化意义</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 必 哲</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黄帝时代,文字尚未成为历史的载体,今所见有关黄帝的文献是经过世代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传说,时间愈久,难免愈失其真。但这些故事也可能并非完全是向壁虚造,他们大都具有真实历史为之素材。西汉时,司马迁正是根据这些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传说撰写了《史记》中的《三皇.》、《五帝》篇。</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黄帝世系传承的历史依据,时至今日,已无法考证。然而在后世,黄帝却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或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故事,既构成了中华民族最早的英雄崇拜,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其间的文化的意义表现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1、它反映了远古时代,部落间的长期战争后总有一些部落联盟的领袖人物出现,从而维系住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因此,人们在文化上、心理上迫切需要一个能维系住各个部落之间正常关系的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可能实有其人,系远古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首领,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因而在远古时期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进而被后世的人们在口耳相传中不断进行着历史的层累和文化的加工,在这种经加工后的文字表述中,我们看到黄帝成了远古时期反映人们愿望并为各部落人们所接受的领袖人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2、黄帝传说的文化内涵,表现了中国文化在宗法制度上所追求的血缘为纽带并以之维系的大一统的需要。因此,中国文明早期的夏、商、周之时,象征权利的帝王桂冠毫无例外地都集中到黄帝家族之中,其意图是表达所谓“万世一系皆源于黄帝”的观念,并将之以宗法世系的形式固定下来。血缘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宗法世袭制亦由是而生。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数典忘祖”之所以为人们所唾弃,也应该与此有关。后来,长江流域的吴、楚、越诸国也都向中原文化靠拢,分别与黄帝攀上了血缘,其在文化上的大一统意义是不言而喻的。</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0年11月24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中国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 东 方 </b></h5><h3>在中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在人的名字中往往散发着时代的气息,这是时代光芒的折射。汉代人的名字多用勇、超、雄、固等,反映大汉雄豪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唐朝人喜欢排行相称,就是当代皇上唐太宗,可称之为二郎,这种习俗表现唐代是一个豁达宽容、自由宽松的社会风气;宋人多用老、叟、翁,这同当时社会对老人优厚有关;现代人则更为明显,子女的名字寄托着父母的理想和希望。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历史,而中华民族的姓氏形成与发展几乎与此同步。伴随着姓氏的形成与发展而积淀起来的中国姓氏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展现出别具一格绚丽多彩的魅力。</h3><h3>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于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h3><h3>中国姓氏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4000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延续下来的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自序中说:“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海祖源,不此之求,是谓昧。”“昧”即糊涂,不明白,漆黑一团。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生活在当代的中国人的姓氏符号都可以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姓氏符号联系起来,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初民的原始崇拜。因此,这不仅仅是姓氏的溯源,还可以推而演之,成为一种寻根文化。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是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对于人类姓氏的研究是人们寻根问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姓氏文化的探秘是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发展趋向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方面。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正姓氏,制嫁娶”体现了人类自然进化的规律。中国人姓氏形成的血缘链如同大江河流,永不中断,牢牢联系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子孙。中国人姓氏的遗传本质如同血脉,世代相传,始终维系着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生存。中国人姓氏的血缘链、遗传本质和传统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一股坚韧的、能够一脉相承、绵延连续的民族凝聚力,始终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祖国的统一。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继承祖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帮助海内外华人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而且对加强海内外华人的联系与交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速经济建设等方面,也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h3><h3>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认同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姓氏文化的很多内容包含在传统文化里面。姓氏文化除了血缘认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认同,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在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家谱、家规、家训等,这是维系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向心力、凝聚力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其他家族的根本所在。我们研究姓氏、研究家族史,不仅仅要了解姓氏的起源、演变、发展,而且还要深入挖掘家族史的主要内涵,了解家族文化,使家族文化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姓氏文化在今天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凝聚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寻根问祖、追根溯源,不仅仅要追姓氏根,还要追文化的根,港澳台地区、全球华人,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山同水,正是这些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土地,才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这是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根本。</h3><h3>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中华民族一向具有厚德载物、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种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根文化正是出于这种民族品性,是中原历史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基。</h3><h5> (作者系炎黄邓氏宗亲广东省河源联谊会会长,炎黄邓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会长、《邓姓文化》杂志顾问,梅州邓氏宗亲会理事、副会长)</h5><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邓 氏 的 起 源</b></h3><h3> </h3><h3>邓氏起源于何时,《元和姓纂》云:“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急就篇》云:“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姓氏考略》云:“邓,殷武丁分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香港屏山《邓氏总族谱》云:“考叔曼,武丁丁巳封继父曼于南阳,食邑邓国,以国赐姓曰邓,郡于南阳,而邓氏始祖生焉。”诸多文献记载均表明,邓氏源于商代武丁丁巳年,即公元前1204年,因封邓国而得邓氏,武丁继父曼季(字德阳)是邓氏鼻祖。</h3><h3>邓氏直系先祖曼季系武丁之叔,商王祖丁之小子,为商后确凿无疑。而商人又是黄帝的后裔,这样,邓氏的远古先祖,可以一直上追到黄帝。</h3><h3>黄帝传五世至契,契为帝喾之子,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一其为玄鸟生之,赐姓子氏,是商人的始兴之祖。再传十三世,至成汤,汤灭夏朝,正式建立了商王朝,汤后又传十一世至武丁(高宗),武丁将其五叔曼封于邓国,为邓侯,系黄帝27传。邓氏由此生衍而来。邓源出有五:</h3><h3> 1、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故城在今河南省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为邓侯。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h3><h3>2、黄帝时有邓伯温国,要早于殷邓。</h3><h3>3、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路史》所载,相传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封在邓国(今河南省邓州一带),邓郡的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邓氏。</h3><h3>4、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北宋灭唐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天和出逃,以父亲封为氏,其后子孙遂称邓氏。</h3><h3>5、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如两晋时有羌人姓邓,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还有满、壮、蒙古、哈尼、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h3><h3>邓姓迁徙分布: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h3><h3>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h3><h3>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h3><h3>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h3><h3>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h3><h3>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h3><h3>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7图 古邓国地理位置</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也谈“邓氏以前世系”</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伟坚</b></h5><h3>众所周知,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灭而改曼姓为邓姓。“曼姓邓国”是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姓子名昭)即位之后,封其叔季父于邓,建立侯爵,赐姓曼。由此可见,“曼姓”是从“子姓”中分封出来。那么,邓姓形成之前的世系,称为“邓氏以前世系”。这部分世系,包括两个历史时期:子姓商族的“先商时期”和“商王时期”。本文要说的就是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世系。</h3><h3>以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汇编的《珠玑巷邓氏族史》为例。这些内容,并非是广东南雄珠玑巷邓氏后裔联谊会编造的,而是他们收集到的。但是这些内容早已流传全国,何人所编?无法查证。不过,我认为是明清时期重编《邓氏族史》某个人或某些人整编的。下面将“世系”先列出来:</h3><h3>一世黄帝,二世玄嚣,三世蟜极,四世帝喾,五世契,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圉,十世冥,十一世振,十二世微,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十九世外丙,二十世太甲,廿一世太庚,廿二世太戊,廿三世河亶甲,廿四世祖乙,廿五世祖辛,廿六世祖丁,廿七世曼。</h3><h3>从一世至四世,除了“蟜极”都是民间传说的“三皇五帝”;从五世至十七世是先商时期的“先公”;从十八世至廿六世是商朝时期的“商王”;廿七世是邓姓公认的“始祖”。</h3><h3>我觉得以上所列世系,有其不真实的部分,也有其不准确的部分。“不真实”是指无其事。“不准确”是指有差错。</h3><h3><b>1、一世至四世是无其事</b></h3><h3>所列“一世黄帝,二世玄嚣,三世蟜极,四世帝喾”是编者依据【汉】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以及《史记•殷本纪》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将这些记载抄袭、移植到“邓氏以前世系”当中,编成一世至五世。</h3><h3>所说的一世至五世,是被学者称之为司马迁整编的“黄帝世系”。这个世系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两千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这些流传的“三皇五帝”传说,不知有无其人?是男是女?是人是神?学者认为“三皇五帝”并非是实体,而是远古母系氏族部落(部族)的名称。将“人文始祖”黄帝列为“邓氏以前世系”的一世是不确实的,将“三皇五帝”的黄帝、玄嚣、帝喾列为“邓氏以前世系”的一、三、四世应是明清时期盛行“强拉名人做祖先”的不科学做法。</h3><h3>至于契之父是否帝喾?【汉】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导出了矛盾:既说有娀氏女简狄是帝喾次妃,又说简狄吞玄鸟卵因孕生契。学者普遍认为“契无父”,也就是说“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有载“帝喾”,都是涉及“祭祀”之事。而“殷墟”展览大厅壁上所挂的所列“世系”就将“帝喾”排在“一世”,接下来才是二世“契”,这是极端错误的,学者认为“帝喾”是子姓商族祭祀的“自然神”。我在本博客发表有一篇《契无父,帝喾并非商之始祖》的文章,引证了李炳海编著《史记校勘评点本》所说“契和后稷都没有父亲”和王震中专论《帝喾并非商之始祖》,说明了“契无父”,帝喾不是契之父。</h3><h3>那么,“契无父”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其一,证实了契所在时期的氏族社会的“群婚制”特征(“族内婚”史实);其二,子姓商族的渊源只能追溯到契乃至其母简狄,不能再往前追溯。</h3><h3>可见,说“帝喾是契之父”固然是错误的,而邓世权说“炎帝第九世邓夸父又名邓伯温是远古邓氏始祖”就更荒唐和可笑。</h3><h3><b>2、十三世至十五世顺序颠倒</b></h3><h3>【汉】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载:“……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有学者指出,按照“甲乙丙丁……的排序,司马迁出现了排列的颠倒。”应当是:十三世报乙,十四世报丙,十五世报丁。</h3><h3><b> 3、十八至二十世出现错误</b></h3><h3> 【汉】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司马迁对于这一时段的“商王世系”乃至“血缘世系”表述得一清二楚。再看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所列的“商王世系”:</h3><h3>表中没有列出“太丁”,他是“汤”的长子(曾立为“太子”,因早逝未有继位,因此不能称“太丁”为商王。有说三十一位商王,是错误的)。“太丁”是“太甲”之父。</h3><h3>作为“邓氏以前世系”当指“血缘世系”,将“汤”和“太甲”连接上,就不能出现“外丙”。 “外丙”是“汤”之子,是“太丁”之弟、“太甲”的叔。这份“邓氏以前世系表”列出“十八世天乙(汤),十九世外丙,二十世 太甲”是错误的,应当是:十八世天乙,十九世太丁,二十世太甲。</h3><h3><b>4、有三人所列并非是直系</b></h3><h3>所列“廿一世太庚(太甲次子),廿二世太戊(太庚第三子),廿三世河亶甲(太戊第三子)”,他们并非是直系(而是旁系),他们也都是“兄终弟及”继承王位。至于编者所列这些,到底依据是什么?不得而知。</h3><h3><b>5、曼季到底是谁之子</b></h3><h3>前几天,也就是2012年10月23日我发表了《曼姓邓国初探端倪》说过《珠玑巷邓氏族史》一书对曼季之父有三种说法,既有说是祖丁之子,又有说是小辛之子,还有说是南庚之子。该书称:“流传至江西、湖北的《邓氏族谱》称:‘始祖曼季,其源初姓子,系商汤王十九世孙,小辛君之子,殷武丁之叔父也。生于殷小辛二十年丁亥岁(公元前1294年)’。”那么,这份“邓氏以前世系表”却说曼季是祖丁之子,这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h3><h3>撰写这份“邓氏以前世系表”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乃至撰写流传至江西、湖北的《邓氏族谱》的某个人或某些人,都未有真正弄清邓姓的历史,都夹杂着他们的个人偏见,这些错误一直在误导邓姓族人。</h3><h3>《珠玑巷邓氏族史》有说:曼季是黄帝廿七世孙。此话,与邓世权所说“炎帝第九世邓夸父又名邓伯温是上古邓氏始祖”一样,令人看了感觉很不舒服?因为它是地地道道的笑话,且是骗己骗人之说。</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五、是谁改曼姓为邓姓?</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伟坚</b></h5><h3>春秋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曼姓邓国被楚文王所灭。为了纪念传国五百六十多年的“曼姓邓国”,以“国”为氏改曼姓为邓姓。历史的事实:邓国和曼姓消亡,由曼姓改为邓姓流传至今。</h3><h3>有说当今汉族的邓氏共为三支:南阳邓氏、夏朝邓氏、南唐邓氏,俗称“三邓”。</h3><h3>三支邓氏同一特点:都是改姓而成。其中,南阳邓氏改曼姓为邓姓,夏朝邓氏改姒姓为邓姓,南唐邓氏(宣城邓氏)改李姓为邓姓。目前所知,南阳邓氏改姓过程混沌不清?夏朝邓氏改姓过程秘而不宣?南唐邓氏(宣城邓氏)改姓过程清晰明朗。</h3><h3>南阳邓氏是由曼姓改为邓姓,族人历来一致认同。不过,是谁改曼姓为邓姓?则是未解的“千古之谜”!</h3><h3>有说曼姓邓国国人自发改曼姓为邓姓,我觉得并非如此简单?</h3><h3>我在考证“‘南唐李从镒其为后主李煜第八子’以及‘李从镒之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改李姓为邓姓’之说”,通过李衡(字天和)改李姓为邓姓的事件得到了启发,联系到邓祈侯(明渊)在位“曼姓邓国”被灭,以及《南阳邓氏世系表》所列邓祈侯(明渊)的子孙不姓曼而姓邓,我觉得邓祈侯(明渊)与李天和当时的处境相同类似。不同的是南唐宗室遭到诏捕,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必须隐姓埋名;而曼姓邓国君主家族没有受到人身安全威胁,无须隐姓埋名。</h3><h3>不过,我觉得是邓祈侯(明渊)将家族的曼姓改为邓姓的?事实上,《南阳邓氏世系表》所列的世系从邓祈侯(明渊)之子开始至今均为邓姓。也就是说邓祈侯(明渊)与其子孙是从曼姓转变为邓姓的转折点。</h3><h3>根据上述的分析,我撰写了一篇文章《对于邓姓始祖的看法》在“宣城邓氏的博客”发表,认为李天和被南唐邓氏(宣城邓氏)的族人尊为一世祖,提出了邓祈侯(明渊)为何没有被南阳邓氏的族人尊为一世祖?</h3><h3>我无意要否认曼季是邓姓公认的始祖,也无意非得要将邓祈侯(明渊)说成是邓姓始祖。曼姓和邓姓具有血缘的连带关系,也就是说先前的曼姓=之后的邓姓,二者密不可分。不过,历史事实:从曼季到邓祈侯(明渊)是为曼姓,之后才是邓姓。在学术研究上,并非是不可探究的问题?不然,南阳邓氏的来历存在一个问题:是谁改曼姓为邓姓?</h3><h3>有一点是否真实:有说吾离逝于公元前700年?历史资料记载曼姓邓国灭于公元前678年,二者相差22年。据此推断,吾离生前未有见到邓国被灭和曼姓改姓。按照肖华锟和骆立群所说,似乎吾离在世已经预料到:邓国将要灭亡,曼姓将要改姓?我觉得后人不应将前人说成“先知先觉”的“圣人”,这不符合唯物史观。</h3><h3>我认为邓祈侯(明渊)的子孙不姓曼而姓邓,不是他们自己的抉择?有如相同类似李天和给自己的后裔改李姓为邓姓,改姓历来是“宗法”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h3><h3>若说是邓祈侯(明渊)改曼姓为邓姓,可能有人有两点“转不过弯”,认为不能接受:</h3><h3>其一,邓祈侯(明渊)在位,曼姓邓国被灭,觉得邓祈侯(明渊)无能。</h3><h3>其二,邓姓从曼姓改为邓姓开始计算,觉得邓姓历史时期被大大缩短。</h3><h3>曼姓邓国是小国无人撰写邓国史,目前发掘出土的150000片甲骨,均无曼姓邓国的记载;日本学者绘编的商代甲骨文地图亦无曼姓邓国的标示;历史文献记载曼姓邓国甚少,给后人考究邓姓历史带来困难。不过吾离曾多次到鲁国朝拜而名登《春秋》(即历史文献《春秋》有所记载),所以他是曼姓邓国国君当中具有知名度的,胜于其他的国君,因此也就引伸出不负责任的定论“曼季是邓国的受封者,吾离是邓国的盛国者,明渊是邓国的亡国者”。这种“褒吾离、贬明渊”的说法是极不公正的,也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实际上,吾离到鲁国朝拜是被冷落和讥笑的,有学者认为吾离伙同西邻的谷伯朝鲁并非是积极有效的防御楚国和保存曼姓邓国的办法。至今我亦未见有说及吾离为曼姓邓国国君时邓国的兴盛历史记载。我并无“以功过定始祖”的观念,就算吾离无过他也不是邓姓的始祖。</h3><h3>一个姓氏的历史,也不在乎其时间长短?南阳邓氏从改曼姓为邓姓至今仅为2690年,在当今全国成千上万的姓氏当中是形成较迟的姓氏,但总人口排列在全国100个大姓的第29位,是自宋以来七百多年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的姓氏,由此可见邓姓充满生机和活力。</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本篇文章观点仅供参考)</b></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8图 东汉云台二十八宿全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关于邓禹的十三子说</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必哲</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近二十年来,我查阅过许多地方的邓氏家谱,发现有些家谱(一般是新修的)写了禹公十三个儿子的名字,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看法。</h3><h3>在这些家谱中,记载禹公十三子的名字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标准的偏旁说(如统一为“言”字旁),二是单、双名并存说,三是与《东观记》、《后汉书.》记载相同说,到底哪种更准确、更合适,我是这样认为的。</h3><h3>第一,古代人取名较随意,到了唐宋,尤其是明清时期,人名随着字辈的盛行而逐渐有了标准的、有统一偏旁的取法,如朱元璋的后代、《红楼梦》中的贾府人物等,而在二千年前的汉代却没有这样取名的,随便翻翻那时的史籍就可知道.因而禹公有意识地为十三子统一偏旁取名是不可能的。</h3><h3>第二,古代单名盛行,到了西汉末年,王莽再次大力提倡,为此,在王莽前后数百年里,取双名的很少,在兄弟当中单、双名并存的可能性更小。</h3><h3>第三,《东观记》和《后汉书》只记载了禹公长子震、次子袭、三子珍、六子训、十三子鸿五个儿子的名字,由于二书是国史,不是家谱,在当时影响大的人物才会在书中记载, 前者流传了一千八百余年,后者流传了一千六百余年;前者是东汉本朝官修史,且邓禹曾孙邓嗣(邓豹之子过继给了邓阊)参与了《东观记》的编修,邓太后也主持过编修,后者是以前者为蓝本,且参阅了当时众多史学家编修的各种《后汉书》版本而成的。所以,二书记载禹公最有声望的五子名及长、幼次序理应是准确的,另八子名不及前五人而在书中未记载是正常的,符合情理的,当然,另八子的子、孙辈也可能有名,如邓豹、邓畅、邓遵等,我们就不知其父名,间接知道他们是禹公的孙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谁的家谱(包括汉代的《邓氏官谱》)有二书保存的久,且一直流传至今呢?许多民国以前修的家谱可能就是按二书的记载而编修的,即只记禹公五子名而未写十三子的所有人名。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宁缺勿滥。</h3><h3>如禹公十三子还有其他的说法,与此大同小异。</h3><h3>综上所述,我认为邓氏家谱应采取《后汉书》的写法写禹公的儿子,追求圆满是所有宗亲的心愿,但在难以追求到的情况下,不如放弃,否则,“假作真时真亦假”。《史记》上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司马迁治学态度严谨,并未记载其二十五子的人名(因为他也不知道),我们不妨向司马迁学习学习。</h3><h3>研究家谱有时不能就家谱研究家谱,而要收集一些以此有关的史料,懂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h3><h3>以上看法如有不妥,可与宗亲们商榷。</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0年10月30日</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暘田:一个鲜为人知的宰相故里</b></h3><h3><br></h3><h3>两宋以来,抚州有不少人官至宰相,如晏殊、王安石、曾布等。然而,金溪县对桥乡暘田村在南宋时期曾出过一个副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邓清溪,却没有多少人知晓,甚至连金溪县新、旧县志中都无文字记载。</h3><h3>11月19日,记者走进偏僻的暘田村。在宗族祠堂正殿中央,并排悬挂着三块古老的木牌匾,分别用楷体写着“枢密府”、“仪同三司”、“姻联天派”。据村民介绍,这是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珍宝,也不知道是何年何代的文物。而有关文献资料表明,“枢密府”是两宋时期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简称“枢府”;“三司”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包括盐铁、度支和户部三司,其职权是总管各地贡赋和国家财政;“天派”则泛指皇亲国戚。就这三块木牌匾所撰写的文字来看,说明该村族某位祖先曾在两宋时期官至枢密使,并与皇家结有姻缘关系。在该村族谱序中,也记有相关文字:村族始祖邓清溪公曾在南宋时期担任副枢密使一职。而元末明初的名儒、负责编写《元史》的危素所撰写的《序言》和明代金溪县惟一的状元郎吴伯宗撰写的《谱序》等,也可以作为印证。由于旧时村族正谱只记男而不记女,故晹田村族中谁在什么年代与皇家结有姻缘就不得而知了,这是一个难解之谜。</h3><h3>暘田,这个鲜为人知的宰相故里,还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谜,其中最大的谜团是,为什么邓清溪官至枢密副使而在历代金溪县志中无记载呢?</h3><h3>暘田村位于对桥乡西南10公里处,是一个以邓氏为主的大山村,历来为金溪县望族,旧时有“暘田千烟,孔庙八百,横源何源对半拆”之说。在金溪新县志中,有一条简约的人物传记,记的是南宋时期云林人邓雱曾在村中结社训练士卒并抗击金兵的史实,同时也有该义社与官军一道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简约记载。由于时代久远,且无其他资料印证,故不能肯定邓雱就是暘田村的邓清溪。然而,按时间、地域及拥有兵权等因素来推测,把他们两人确定为同一个人,在逻辑上是站得往脚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么,邓清溪抗击金兵而被南宋王朝招安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并得以委任为枢密副使,但在元、明、清三代的金溪县志中均无记载等,便很好解释了,因为历史上此类事情屡见不鲜。</h3><h3>走进暘田村,记者发现村子里保留下许多古迹,有大清道光二十九年的水井,水质仍清澈见底,一直为村民生活提供水源;有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两座宗族祠堂,内有诸多木雕石刻,尤显珍贵;有大约建于清代中后期的大型戏台,其独特的构造及与宗族祠堂相距仅数十米、并列建造的格局等,在江西古戏台建筑史上也属少见。村子里有许多石匾字刻,如“名高义社”等,当是十分稀罕的文物。然而,这些均有待文物专家与文史专家进一步验证。村民们对于记者的到来,显得淳朴自然而热情大方,像是桃花源中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村民,很有宰相故里的大家风范。而在村主任家中,村主任夫人拿出自家酿造出来的酒让记者品尝,酒色泛青,小酌一口,芬芳满腮、余味无穷,很有古风名酒的味道,村民们戏称这是祖传秘方酿制的“暘田竹叶青”。</h3><h3>采访结束时,天下起小雨,走出村口时,记者回望,烟雨朦胧中的暘田村,这个鲜为人知的宰相故里,有一片祥和与温馨笼罩,更给人以朴素迷离之感。 </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清溪公源流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爱民()资溪县高阜乡莒洲邓家</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载《莒洲邓氏三修族谱》卷三:考说</b></h5><h3><br></h3><h3>清溪公, 讳师安, 号清溪, 登唐昭宣(应为宣宗) 天佑二年(905) 进士, 从河南官于饶, 后官至枢密副使, 又从鄱阳迁居金溪云林。葬金溪啄头岭。先娶萧氏, 继娶喻氏。</h3><h3>早在乾隆年间, 就有人对清溪公的进士, 枢密副使, 伯温公之子身份和35代世系提出疑问: “旧谱于清溪公下改注‘官于饶’三字, 国朝康熙年间, 会修宗谱复于清溪公下注‘登唐昭宣天佑二年进士, 官后汉枢密副使’, 此为诸序固所不符, 而枢密非治饶之官, 江右非后汉之地,” “至35代, 列伯温公为清溪公之父, 南城人邓润甫, 字伯温, 实为是官。”可见, 进士、枢密副使是后人加上去的, “与诸序固所不符”, 如果是枢密副使, 为什么金溪县志沒有记载; 列伯温公为清溪公之父, 属张冠李戴, 攀附名人。近日有人又在黄通谱上看到李觏《题清溪卯亭》, 李觏是北宋1009年出生, 难道清溪公是北宋时人?</h3><h3>再说35代世系, 如果清溪公登天佑二年进士, 最晚当生于880年左右, 距邓姓受姓之祖曼季(出生于公元前1264年左右), 有2140多年之久。根据专家考证, 各代之间的间隔, 皇室发展最快, 每代平均25年左右, 一般平民发展较慢, 每代当在30至40年之间, 两千多年, 至少也发展六七十代, 可是, 云林邓氏各谱均记从曼公到清溪公为35代, 那么, 每代平均为60多岁, 这就明显为事实不符。因此35代说不可信。</h3><h3>2008年, 我和邓光明、金溪邓小英、抚州邓全恩造访南阳邓州、新野, 在新野博物馆看邓氏宗谱, 竞看到有师安的名字, 其记载为继芳之子, 娶妻、葬所皆与我谱相同, 且没有进士、枢密副使之说。当时感到非常震惊, 怎么在河南谱上也能看到师安? 原来, 河南湖北邓氏是明朝从江西返回去的。返回去时, 带去了江西谱。如果是怎样, 那谱上的记载就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 它至少形成于明代, 且不存在后人的随意改动。去年湖北出版了《中华邓氏族史》, 列出从曼公到师安公各代世系, 共72代, 每代间隔为30岁, 而且详载各代生卒葬所、迁徙路线, 该世系应该是很科学的。根据该谱记载, 师安为遐公之后, 东汉年间迁来南昌, 传至71代生璠公, 璠公生继先、继宗、继芳, 继芳生于唐咸通甲申(864) 年, 迁修水,生师安, 又娶罗氏, 生江、湘、渭。如果继芳是师安的父亲, 那么他20岁生师安, 师安又20岁中进士是有可能的, 与我谱记载清溪公生活年代相符。如果是怎样, 那他就不是从河南“官于饶”, 而是本身就在江西(因为他的祖父璠公居袁州白芒); 也不是从鄱阳迁金溪, 而是从修水迁金溪。</h3><h3>如果是怎样, 那就有几个问题难以解释: 一是为什么北方的谱有江、湘、渭, 同时还有师安的记载, 而修水谱南昌谱九江谱只有江、湘、渭, 但沒有师安的记载; 二是师安的父辈都是继字派, 师安辈都是水字派, 如继先之子汉、洲, 继宗之子淮、海, 而师安为什么没有水字旁; 三是师安和清溪公究竞是不是同一个人, 北方谱上只有师安, 沒有清溪, 并且只记了一子----智房世系; 四是如果清溪是继芳之子, 那他本身就是江西人, 又怎么解释从河南“官于饶”的记载, 总不会是空穴来风吧; 五是如果清溪是继芳之子, 为什么历史上沒有和江、湘、渭联修宗谱; 六是如果清溪不是继芳之子, 为什么从时间上衔接得如此吻合, 天衣无缝。</h3><h3>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收集更多的资料加以研究, 尤其是找到同属河南世系的旁支加以印证。在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之前, 我们只好说, 云林邓氏是赣东地区一支庞大的邓氏家族, 它广泛分布在金溪、临川、东乡、资溪、余江、鄱阳等地; 开基祖为师安, 后来人们尊称他为清溪公, 什么讳珍、字德重是另一个人的名字; 他虽然不一定是进士, 也可能不是枢密副使, 但他一定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 不是诸如铅山谱所载南宋庆历时人; 而且有很高声望, 受到世代敬仰; 他可能是河南人, 来鄱阳当个小官; 后来他的长子智的后裔有人在明朝时迁回北方, 为了记住自己是清溪公的后代, 根据清溪大致出生年代, 把自己的谱接到别人从江西带去, 但属于南昌世系的谱上, 而南昌谱和云林谱仍就沿续各自世系, 就出现两地不一致的现象。</h3><h3>现在, 笔者主张, 在沒有找到同祖同宗的河南旁支的情况下, 如果不会造成互异和混淆, 为了使云林谱更加科学, 至少让人看不出明显错误, 通过各支会议统一, 可以将云林谱接到南昌谱上, 也即将清溪公接到继芳公名下。</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仁三支下质房爱民撰<br>公元2010年9月6日</b></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19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清溪公源流续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余江清溪公35世</b><b>)</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6年6月17日</b></h5><h3> </h3><h3> 邓爱民宗亲撰写的《清溪公源流考》一文, 这篇文章前几年我就认真地拜读过。文章写的很好。据说写这篇文章之前, 是因为邓爱民、邓光明宗亲的老家,资溪县莒洲邓家修谱时在老谱上发现:早在乾隆年间, 就有人对清溪公的进士, 枢密副使, 伯温公之子身份和35代世系就提出了疑问。</h3><h3>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莒洲的邓光明、邓爱民,金溪邓小英,抚州邓全恩四宗亲, 走南闯北, 先后到江西的南昌、修水,湖北的襄樊,河南的南阳、新野等地, 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这充分体现了竭尽全力,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力求无误,不为名不为利的修谱之精神。他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并作了详细而认真的综合分析,并通过各支宗亲会议统一,最后由邓爱民宗亲执笔撰写了此文, 入编《莒洲邓氏三修族谱》卷三:考说。观此文, 思路清晰、分析有理有据。全文得出如下结论:</h3><h3>1、可见, 清溪公的进士、枢密副使是后人加上去的;</h3><h3>2、列伯温公为清溪公之父, 属张冠李戴, 攀附名人;</h3><h3>3、清溪公源流, 既清溪公前35代说不可信;</h3><h3>4、清溪公不是从河南“官于饶”, 而是本身就在江西(因为他的祖父璠公居袁州白芒); 也不是从鄱阳迁金溪, 而是从修水迁金溪;</h3><h3>5、如果不会造成互异和混淆, 至少让人看不出明显错误,将清溪公接到继芳公名下。</h3><h3>《清溪公源流考》一文,前三点结论是肯定的。也就是说, 清溪公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清溪公前35代世系及清溪公的父亲是伯温公被彻底否认。这充分体现了邓光明、邓爱民、邓小英、邓全恩四宗亲的实事求是、正本清源、有错改之,有误纠之、有疑考之的修谱之原则。我认为四宗亲不仅精神可佳, 而且具有雄才胆略。不但敢于纠正云林邓氏先祖犯下的历史错误, 而且还敢于为始祖清溪公重新认祖归根, 由原来清溪公父亲伯溫公改为接到继芳公名下。</h3><h3>后两点结论是不确定的。第四点结论是在第五点结论上的派生。因为,如果清溪公的父亲不是伯溫公而是继芳公, 那么清溪公就不是从鄱阳迁金溪, 而是从修水迁金溪。第五点结论说:“如果不会造成互异和混淆,将清溪公接到继芳公名下。”这说明清溪公的父亲是继芳公还是不确定的, 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进一步考证的空间, 也允许后人对清溪公的父亲进一步考证, 发表议论, 甚至争议。</h3><h3>由于近年来, 研究云林邓氏家谱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也发现了许多新的资料(如家谱、地方志等), 对清溪公源流的考证, 也产生了诸多的新观点, 这应该是个好现象。</h3><h3>为此, 本人斗胆撰写《清溪公源流续考》拙文一篇, 专就清溪公的父亲到到底是谁? 发表不同的观点, 供大家参考, 并欢迎指正。</h3><h3>据目前各地有关云林邓氏家谱记载的资料反映,清溪公的父亲有四人, 分别是:</h3><h3>1、在云林邓氏祖基地黄通、余江、资溪等地清溪公的父亲叫伯溫公;</h3><h3>2、上饶的铅山等地清溪公的父亲叫镒公; </h3><h3>3、崇仁县(邓希佳提供的家谱)等地清溪公的父亲叫万宰公;</h3><h3>4、河南的南阳、新野等地清溪公的父亲叫继芳公。</h3><h3>清溪公的父亲伯溫公及镒公之说, 邓爱民宗亲的《清溪公源流考》说的很清楚, 己排除, 我完全赞同。至于邓希佳提供的家谱, 既崇仁县等地的家谱, 清溪公的父亲万宰公之说, 本人掌握的资料不多, 暂且不论。下面我就清溪公的父亲继芳公之说, 发表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h3><h3>1、据《袁州志》记载: 璠公,字韫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既以“尚书”及“江西节度使”的官阶暂代袁州刺史。因赣东北战乱,璠携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为江西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享年72岁,葬于白芒蟠龙形。璠夫人李氏,诰封韩国夫人,唐宝历元年(825年)生,唐天复三年(903年)殁,享年79岁,亦葬白芒蟠龙形。璠公生二子:长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享年70岁,葬白芒蟠龙形。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刺史,在任而卒,未详其后。</h3><h3>《袁州志》根本沒有记载璠公生三子继先、继宗、继芳, 也没有记载继芳公生三子江公、湘公、渭公,更没有记载继芳公生师安公。</h3><h3>2、今年3月31日,南昌宗亲邓必辕说,在分宜(原袁州)白芒找到了璠公的墓止及家谱, 通知我一同前去, 因我还在上海回鹰潭的车上, 未能同去。晚上邓必辕从网上发来了有关禹公至璠公的世系源流谱的照片。</h3><h3>白芒《邓氏宗谱》同《袁州志》记载基本吻合。璠公生二子:霖公、霁公。璠公是禹公的第27代后裔,璠公的父亲是贽公, 祖父是司直公。沒有记载璠公生三子继先、继宗、继芳, 也没有记载继芳公生三子江公、湘公、渭公,更没有记载继芳公生师安公。</h3><h3>3、据南昌、修水的《邓氏家谱》记载: 璠公的父亲是泰公, 祖父是恭公。璠公是禹公的第25代后裔, 比白芒《邓氏宗谱》少了两代。璠公生三子继先、继宗、继芳,继芳公又生三子江公、湘公、渭公。但没有记载继芳公生师安公。也没有记载璠公生二子霖公和霁公。 </h3><h3>4、2008年邓爱民、邓光明、邓小英、邓全恩在新野博物馆看到的《邓氏宗谱》记载是: “璠公幼子继芳, 字介寿, 授诰封, 妣刘氏, 夫妇合葬抚州啄头岭, 子一师安”和“继芳之子, 师安, 字讳珍, 配肖氏, 继喻氏, 葬抚州啄头岭, 子一守元”及“师安长子守元, 配李氏, 葬抚州啄头岭师安公右, 子一智枫。”</h3><h3>新野《邓氏宗谱》只记载了继芳生一子师安, 没有记载另外三子江、湘、渭;也没有记载师安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之说; 更为奇怪的是只记载了守元公一子:智枫。 那另外五子到哪去了呢? 不知去向。“智枫”是否就是“智公”? 无法考证。</h3><h3>以上《袁州志》、白芒的《邓氏宗谱》、南昌修水的《邓氏宗谱》和新野的《邓氏宗谱》四处记载的资料, 哪处的资料是真的呢, 或者说最可信呢?</h3><h3>第一、《袁州志》属地方志, 地方志的可信度比家谱大得多, 这是研究历史和家谱的人都知道。也就是说, 《袁州志》同其它三处的资料相比, 是最可信的。据《袁州志》记载, 璠公只生了霖公和霁公两个儿子。基本上可以说继先、继宗、继芳三兄弟不是璠公所生, 是后人的伪托。</h3><h3>第二、白芒的《邓氏宗谱》的可信度在这四处的资料中应排在第二位。因为白芒是璠公的老家, 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而且是他墓葬和最早修谱的地方, 有关璠公的原始信息应该产生在白芒。同样如此, 要研究有关璠公的原始信息应该从《袁州志》开始, 从白芒开始。白芒的《邓氏宗谱》和《袁州志》的记载, 完全吻合,璠公只生了霖公和霁公两个儿子。同样可以说继先、继宗、继芳三兄弟不是璠公所生, 是后人的伪托。 </h3><h3>第三、南昌、修水的《邓氏宗谱》记载的有关璠公的信息几乎不可信。据此谱记载:璠公生继先、继宗、继芳。又记载:继芳生江、湘、渭。璠公两个儿子霖公和霁公反而没有记载, 如果师安公是继芳公的儿子, 为什么又不记载。此谱的记载竞然与璠公长期生活和工作及墓葬和最早修谱的地方白芒的《邓氏宗谱》和《袁州志》的记载完全不同,这是典型的伪托,这次的伪托应该是第一次伪托, 而且可以说不是云林邓氏人所为。</h3><h3>第四、新野的《邓氏宗谱》记载的有关璠公及继芳公的信息更不可信。他是在南昌、修水的《邓氏宗谱》伪托的基础上的加工, 把师安公假接在继芳公位下, 成为继芳公的儿子。所以说,他是伪托版的加工版。这次的伪托应该是第二次伪托。如果“智枫”就是“智公”, 这次的伪托应该是智公房所为。</h3><h3>综上所述, 清溪公的父亲是继芳公, 祖父是璠公基本不成立。也许有人会问, 清溪公的父亲和祖父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提的对, 谁都有亲生父亲,有亲生祖父, 而且只能是一个。但可以肯定地说, 沒找到不等于沒有。那么清溪公的父亲和祖父到底是谁呢? 他们能找到吗?</h3><h3>这要从我国家谱的历史谈起。在我国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的家谱最早产生在北宋, 具体地说是在苏洵和欧阳修之后的事。也就是说, 在这之前普通姓氏和普通百姓是没有家谱的,这是研究家谱的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之一;帝王谱、官谱、仕族谱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 也基本上毀灭, 能保留下来的极少部分也算是幸运的, 所以, 邓氏和全国其他的姓氏一样,有文字记录可查的最早的始祖一般不会超过唐末, 否则, 都是后人的伪托,这是研究家谱的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之二;任何一个姓氏的家族, 第一次修谱时的第一代人, 就是这个家族历史上有文字记录可查的最早的始祖, 这是研究家谱的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之三;为了显示家族的历史悠久, 规模庞大,出现大量的造假伪托行为, 造成家谱漏洞百出, 相互矛盾, 年代倒置, 世系倒置等等,甚至张冠李戴, 攀附名人,为祖先封官加爵,为祖先取名安讳,为祖先娶妾生子,为祖先添兄加弟,为祖先认父攀祖, 这是研究家谱的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之四;由于大量的造假伪托行为, 无根无据乱认祖,造成全国邓姓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禹公的子孙, 这是研究邓氏家谱的人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之五。</h3><h3>云林邓氏第一次修谱是在南宋绍兴16年丙寅年(1146),这是确凿无疑的, 与我国民间家谱产生的历史规律相吻合。清溪公死在984年, 第一次修谱是在1146年, 前后相隔162年。试问,当今有多少人能说出已经去逝了160多年先祖的名字?可见我们的祖先,在第一次修谱时找不到比清溪公更早的祖先,能找到清溪公的名字,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果能找到比清溪公更早的祖先, 清溪公也就称不上始祖,最多能以一个××房号的身份出现,而云林邓氏也只能以××邓氏的支派出现。</h3><h3>所以说,清溪公是云林邓氏有文字记录可查的历史上最早的直系血缘始祖。要想找到比清溪公更早的祖先, 除非发现第一次修谱之前的文字资料或有关出土文物, 否则, 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心机。</h3><h3>清溪公的父亲和祖父都无法确定, 能说云林邓氏子孙就一定是禹公的直系后裔吗? 属南阳堂吗? 禹公是中华邓氏的骄傲和自豪, 从广义上讲是我们邓氏的祖先, 但他不一定是云林邓氏的直系祖先。</h3><h3>禹公是曼公第47代后裔,可以说, 与禹公同年代的人, 当时全国邓姓人口不说有几万人, 至少有几千人吧。到现在, 不知为什么全国邓氏近九百万人口, 就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禹公的子孙, 难道其他与禹公同年代的邓氏几千人(或者说几万人)都沒有子孙。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充其量禹公现在的子孙最多百万人口左右, 可见号称禹公子孙有多少是假的。</h3><h3>所以, 我始终坚持我个人的观点, 清溪公是云林邓氏目前有文字记录可查的历史上最早的直系血缘始祖。那怕以后有资料证明, 他不是进士, 不是枢密副史,而是平民百姓。狗不嫌家贫, 子不嫌母丑, 他永远是云林邓氏血脉始祖。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打“云林堂”的新堂号,彰显云林邓氏的文化特色。</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0图 云林邓氐始祖清溪公画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清溪公是云林邓氏</b><b>目前</b><b>有文字</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录</b><b>可查的</b><b>历史上最早的直系血缘始祖</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余江清溪公35世</b><b>)</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6年7月14日</b></h5><h3>《大中华邓氏》摄制组,2016年7月10日在江西分宜县白芒邓氏始祖璠公的老家进行了采访拍摄,并于7月11日公布了《袁州志》及白芒《邓氏宗谱》记载的有关璠公所有信息资料。</h3><h3>该信息披露:邓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韫玉,唐懿宗咸通六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在任兴办学舍,振兴教育,感化民众,有奉职循理之风。权知袁州刺史6年,诏敕复任。时遇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政局动荡,社会难以治理。唯独邓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善治袁州,获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拥篲贲临郡齐迎。”的极高声誉。因赣东北战乱,璠携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为江西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享年72岁,葬于白芒蟠龙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为其封禁题碑。璠夫人李氏,诰封韩国夫人,唐宝历元年(825)生,唐天复三年(903)殁,享年79岁,亦葬白芒蟠龙形。璠有二子: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刺史,在任而卒,未详其后;长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享年70岁,葬白芒蟠龙形。璠第六代孙梅魁从白芒迁居安福瓜畲,其后在吉安庐陵等地繁衍发展。据白芒村后裔保存下来的明朝嘉庆1537年的老谱记载,璠公后裔遍布江西的吉安、南昌、新建、新余、抚州、宜春以及湖南、广东、福建、四川、云南、贵州、香港等全国各地。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家谱有明朝嘉庆丁酉年1537年第五修谱,咸丰年间以及道光年间所修家谱,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h3><h3>以上信息与我的前文《清溪公源流续考》是一致的。璠公只有两个儿子既霖公和霁公。并没有记载璠公生三子:继先公、继宗公、继芳公,更没有记载继芳公生清溪公。现在,起码使我们明白继先公、继宗公、继芳公都不是璠公的儿子,也就是说清溪公决不是璠公的孙子。</h3><h3>沒想到有些人在铁的事实面还说:《袁州志》及白芒《邓氏宗谱》只记载了璠公夫人李氏生二子,那他的二房、三房生几子?生几孙?你看到了吗?</h3><h3>其实,我还真看到《袁州志》和白芒《邓氏宗谱》以外的邓氏家谱,记载了璠公有二房。如湖北黄冈《邓氏族谱》(邓俊国宗亲家) 就记载了璠公二夫人罗氏生三子:继先公、继宗公、继芳公。而且还记载了继芳公妣刘氏生一子:师安公。妣罗氏生三子:江公、湘公、渭公。</h3><h3>奇怪!有关璠公二夫人罗氏生三子的情况,为什么《袁州志》没有记载?为什么白芒《邓氏宗谱》没有记载?为什么璠公的墓碑上没有记载?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璠公只生了霖公和霁公两个儿子,不存在还有二夫人罗氏生三子的情况,没有叫他们怎么记载呢。那么其他的邓氏家谱为什么会有二夫人罗氏生三子的记载呢?因为璠公是名人,当了大官,袁州刺史(就是现在宜春市市长),为了攀附名人显耀家族。实际上《袁州志》和白芒《邓氏宗谱》以外的宗谱,有关璠公二夫人记载的信息都是后人的造假行为,记载的越多,矛盾就越多,虚假性就越暴露。 </h3><h3>我还要问,为什么我们《云林邓氏宗谱》没有记载璠公二夫人的信息?反而记载了比清溪公还小一百多岁的伯溫公(闰甫公)是清溪公的父亲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伯溫公也是名人,在朝庭当了大官,同王安石是一派人,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是改革家、政治家。也是为了攀附名人显耀家族。这说明我们云林邓氏祖先,在1146年第一次建谱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清溪公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难道我们八、九百年后的子孙还找得到清溪公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吗?难也。</h3><h3>我还要问为什么就不相信我们云林邓氏自己的家谱呢?非要否定伯溫公是清溪公的父亲,另外再认定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呢?因为我们也知道云林邓氏祖先也是人,不是神仙,是人就有犯错误的时候。当发现我们的祖先错误地认定伯溫公是清溪公父亲的时候,就想方设法纠正祖先们犯的错误,改认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在璠公、继芳公有关真实信息沒出来之前,这本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现在璠公、继芳公有关真实信息已经公布于世,我们才知道有些人也犯了我们祖先同样的错误,错误地认定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h3><h3>所以, 我始终坚持我个人的观点, 清溪公是云林邓氏目前有文字记录可查的历史上最早的直系血缘始祖。</h3><h3>如果要研究清溪公的父亲、祖父到底是谁,就要认认真真地、实事求是地研究,不能搞虚假的,不能无根无据地乱认祖先。要“寻根问祖”就要寻“真根”问“真祖”。暂时找不到清溪公的父亲、祖父,也只有“宁缺勿乱”。所谓“宁缺勿乱”, 就是清溪公的父亲、祖父一时找不到宁可暂缺,也不能无根无据地为清溪公乱认先祖。我们这代人无法完成的事业,让我们的后人去研究、去完成。</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一、新野《邓氏家谱》有关清溪公的信息不可信</b></h3><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余江清溪公35世</b><b>)</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6年7月17日</b></h5><h3><b><br></b></h3><h3>2008年邓爱民、邓小英、邓光明等宗亲在新野博物馆找到的《邓氏家史》有关清溪公信息的记载,并将我们《云林邓氏宗谱》确认的伯溫公(闰甫公)是清溪公的父亲给予了彻底否定,改认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璠公是清溪公的祖父。在有关璠公真实信息资料公布之前,新野《邓氏家史》记载有关清溪公的信息似乎比较可信。但在璠公真实信息资料公布之后,结合《白芒邓氏宗谱》、《袁州志》和《云林邓氏宗谱》记载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才发现新野《邓氏家史》记载的有关清溪公的信息几乎不可信。</h3><h3>第一,继芳公不可能是璠公的儿子。首先,白芒邓氏始祖璠公老家的《白芒邓氏宗谱》都沒有记载继芳公是璠公的儿子,也就是说白芒邓氏家族在一千多年前直至今日,从来就沒有承认过璠公有这么个儿子;其次,璠公多年任职工作的地方袁州(今宜春市)编撰的《袁州志》也沒有记载继芳公是璠公的儿子,也就是说当地政府历史上从来就沒有承认过袁州刺史(相当于今天宜春市的市长)璠公有这么个儿子;那么,当事人的老家和当事人的地方政府都沒有承认璠公有这么个儿子,凭什么远隔千山万水的新野,硬说璠公有这么个儿子呢?我看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后人的伪托造假所为。</h3><h3>第二,清溪公不可能是继芳公的儿子。首先,白芒邓氏始祖璠公老家的《白芒邓氏宗谱》不但沒有记载继芳公是璠公的儿子,也沒有记载清溪公是继芳公的儿子;其次,《袁州志》不但沒有记载继芳公是璠公的儿子,也沒有记载清溪公是继芳公的儿子;再次,我们《云林邓氏宗谱》都沒有记载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也就是说云林邓氏家族在一千多年前直至今日,从来就沒有承认过清溪公有这么个父亲;那么,当事人的老家云林邓氏家族都沒有记载清溪公的父亲是继芳公,祖父是璠公。凭什么远隔千山万水的新野,硬说清溪公有这么个父亲,有这么个祖父呢?我看同样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是后人的伪托造假所为。</h3><h3>第三,继芳公夫妇不可能合葬云林啄头岭。按新野《邓氏家史》记载:继芳公夫妇合葬抚州啄头岭。这里讲的抚州啄头岭就是云林的啄头岭,因为这张纸上写的清溪公、守元公葬地写的都是抚州啄头岭,是同一个地方既云林啄头岭。关于继芳公夫妇合葬云林啄头岭。这有三种可能:一是清溪公将父母的墓从其它地方迁到云林啄头岭安葬;二是清溪公的父母至少有一方(父或母)在云林生活过一段时间,一方死后,将另一方从其它地方迁葬到云林啄头岭;三是清溪公的父母同时在云林生活过一段时间,死后安葬在云林啄头岭。以上三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起码己经知道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既然知道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那么,我们《云林邓氏宗谱》第一次建立家谱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记载呢?还要远隔千山万水的新野邓氏记载呢?因为继芳公根本就不是清溪公的父亲,叫我们的祖先怎么记载呢?所以,继芳公夫妇也就不可能合葬云林啄头岭。</h3><h3>第四,如果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那么云林邓氏始祖就是继芳公,而不是清溪公。如果按新野《邓氏家史》记载: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而且继芳公夫妇又合葬云林啄头岭。按修谱的贯例云林邓氏始祖应该是继芳公,清溪公就应该是云林邓氏二世祖,守元公就应该是云林邓氏三世祖。那么,明明知道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为什么云林邓氏始祖记载的是继芳公的儿子清溪公?而不是继芳公本人呢?这是个极不正常的现象。就好比两父子走亲做客一样,吃饭喝酒时,肯定是父亲坐上,不可能是儿子坐上。还有,如果按新野《邓氏家史》记载:继芳公是白芒邓氏始祖璠公的三子,那么云林邓氏就应该称作“白芒邓氏三房(继芳公房)云林支派”,也就沒有必要在相隔一代后,再设一个始祖------云林邓氏始祖。更沒有必要在相隔两代后,再分智、仁、圣、义、忠、和六大房了,因为前面己经有继先、继宗、继芳三大房了,如果加上霖公、霁公就有五大房了。</h3><h3>最关键的是,《云林邓氏宗谱》从第一次建谱到第七次修谱,没有哪一篇《谱序》提到过璠公和继芳公的名字,更没有提到过继芳公是清溪公的父亲,也沒有提到过璠公是清溪公的祖父。如果继芳公真是清溪公的父亲,璠公真是清溪公的祖父能不提吗?能不记载吗?</h3><h3>第五,如果按新野《邓氏家史》记载,清溪公只有一个孙子,不存在智、仁、圣、义、忠、和六大房。按新野《邓氏家史》记载,守元公生子一:智枫。也就是说清溪公只有一个孙子-----“智枫”。按我们《云林邓氏宗谱》记载守元公生子六,清溪公有六个孙子,分别称智、仁、圣、义、忠、和六大房,而且这六大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谁也无法否认的。然而,到了新野《邓氏家史》里清溪公只有一个孙子-----“智枫”, “智枫”到底是谁至今无法考证。</h3><h3>综上所述,新野《邓氏家史》记载的有关清溪公的信息,漏洞百出,相互矛盾,几乎不可信,无任何参考价值。</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1图 金溪黄通小坪邓家的牌坊<忠义世家></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 九 章</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人 物 传 纪</font></b></h1><h3><b><font color="#ff8a00"></font></b></h3><h5><font color="#010101"><b>【编者按】</b>坚持盖棺论定、生不立传原则,凡是邓氏已故的历史名人、重要人物、文武能人、品德兼优、一技之长等其他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不分男女均可在本家谱中立传。人物书写坚持实事求是,详简适当,通俗易懂的原则,做到不虚构不夸张,重点人物重点写,主要人物详细写,一般人物简约写。人物排列顺序按世系辈份的大小排列,辈份相同的按年龄大小排列。辈份不清楚的按年龄大小排列,年龄不清楚的按所处的年代排列。</font></h5><h5><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第一节</b></font></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厦邓氏历史名人</b></h3></b><h3><font color="#010101"><b>01【邓 曼】</b>华夏邓姓始租</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吾离公】</b>古邓国中兴之君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3【邓 析】</b>中国最早的律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4【邓 禹】</b>云台首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5【邓 骘】</b>东汉国舅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6【邓 绥】</b>东汉和帝皇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7【邓 艾】</b>三国名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8【邓 攸】</b>弃儿保侄</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9【邓 璠】</b>袁州刺史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0【邓清溪】</b>云林邓氏始祖</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1【邓子龙】</b>明朝军事家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2【邓志谟】</b>明末文学大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3【邓钟岳】</b>邓氏唯一的状元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3【邓石如】</b>清代大书法家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5【邓廷桢】</b>两广总督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6【邓承修】</b>铁笔御史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7【邓世昌】</b>甲午战争抗日将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8【邓典谟】</b>邓姓举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9【邓子均】</b>五粮浓香祖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0【邓子瑜】</b>革命军首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1【邓 培】</b>邓姓最早的党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2【邓 铿】</b>陆军上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3【邓中夏】</b>双百人物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4【邓 英】</b>北伐战争名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5【邓演达】</b>民主革命先驱</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6【邓子恢】</b>国务院副总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7【邓泽如】</b>爱国志士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8【邓恩铭】</b>一大代表</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9【邓军凯】</b>毛里求斯华侨名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0【邓拔奇】</b>早期优秀党员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1【邓忠仁】</b>开国将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2【邓小平】</b>总设计师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3【邓颖超】</b>总理夫人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4【邓 发】</b>客家骄子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5【邓 萍】</b>双百人物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6【邓 华】</b>共和国的上将</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7【邓龙翔】</b>共和国少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8【邓稼先】</b>两弹元勋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9【邓 拓】</b>《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40【邓丽君】</b>一代歌后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41【邓平寿】</b> “双百”人物 </font></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二节<br></font></b><b><font color="#010101">云林邓氏历史名人</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待续)</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2图 邓氏状元邓钟岳雕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br></b><b>余江邓氏历史名人</b></h3><h3> </h3><h5><b>【编者按】</b>坚持盖棺论定、生不立传原则,凡是云林邓氏已故的历史名人、重要人物、文武能人、品德兼优、一技之长等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物,不分男女(或邓氏之妻人物特殊的)均可在本家谱中立传。具体包括:职称高级以上;职务县级及以上;省级及以上劳模;受过国级以上表彰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在省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项目中荣获前三名的;在当地有影响的企业家;在当地公认教子有方、孝敬长辈的;在当地具有一技之长的;在当地做好事、做善事、做公益事业有社会影响的;国家级以上媒体发表过文学作品、学说论文的;在当地为云林邓氏公益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得到普遍公认及好评的; 人物书写坚持实事求是,详简适当,通俗易懂的原则,做到不虚构不夸张,重点人物重点写,主要人物详细写,一般人物简约写。人物排列顺序按世系辈份的大小排列,辈份相同的按年龄大小排列。辈份不清楚的按所处的年代排列。在此以前原家谱中已记载的历史人物原则上保留,但可根据真实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使内容更加丰富,人物更加真实。</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科目仕宦(共14人)</b></h3><h3><b>01【清溪公】</b>清溪公一世,云林邓氏始祖。名师安,行荣九。登唐昭宣帝天佑二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 </h3><h3><b>02【守元公】</b>清溪公二世,云林邓氏二世祖。名天长,官至校尉。</h3><h3><b>03【智 公】</b>清溪公三世,云林邓氏三世祖。名监,赐进士,授开封府仪同三司正一品。</h3><h3><b>04【文亮公】</b>追赠金紫光禄大夫。</h3><h3><b>05【定山公】</b>名勇,皇元授万户候,下坂人。</h3><h3><b>06【敬 公】</b>授信州刺史,跳石人。</h3><h3><b>07【显联公】</b>易名张俊发,把总防镇南京浦口,下坂人。</h3><h3><b>08【寿名公】</b>授忠勇把总,下坂人。</h3><h3><b>09【林茂公】</b>举乡饮,上坂人。</h3><h3><b>10【平侯公】</b>名大奇,甲午恩进士,授金华府同知,下坂人。</h3><h3><b>11【溉泉公】</b>名瀚,高小学校校长,又任县区长,下坂人。</h3><h3><b>12【怀善公】</b>名勉,高小学校教员,下坂人。</h3><h3><b>13【后生公】</b>名文纲,任县四区组长,下坂人。</h3><h3><b>14【梅生公】</b>任县四区队附,竹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乡饮贡监(共42人)</b></h3><h3><b>01【处初公】</b>名之翰,乾隆甲子春季介宝,生於云塘,终于下坂人。</h3><h3><b>02【奇初公】</b>名之贞,乾隆戊寅春季介宝,云塘人。</h3><h3><b>03【卓人公】</b>名步云,国学生,云塘人。</h3><h3><b>04【达人公】</b>名乡云,乾隆甲午春季介宝,云塘人。</h3><h3><b>05【轶人公】</b>名碧云,嘉庆钦赐正九品,云塘人。</h3><h3><b>06【俊人公】</b>名从云,嘉庆己巳科岁贡生,生於云塘,转居下坂。</h3><h3><b>07【超然公】</b>名安泰,国学生,竹溪人。</h3><h3><b>08【熙承公】</b>名彭禧,嘉庆甲子冬季介宝,竹溪人。</h3><h3><b>09【月桂公】</b>名卫,国学生,下坂人。</h3><h3><b>10【量宏公】</b>名中孚,国学生,下坂人。</h3><h3><b>11【轶财公】</b>名元典,国学生,下坂人。</h3><h3><b>12【悦财公】</b>名元动,国学生,下坂人。</h3><h3><b>13【善财公】</b>名作舟,国学生,下坂人。</h3><h3><b>14【炳若公】</b>名蔚文,国学生,下坂人。</h3><h3><b>15【龙德公】</b>名凤仪,国学生,竹溪人。</h3><h3><b>16【永丰公】</b>名鸣峰,国学生,下坂人。</h3><h3><b>17【必达公】</b>名长发,国宝,竹溪人。</h3><h3><b>18【仪凤公】</b>名斯来,乡正,清溪人。</h3><h3><b>19【廷耀公】</b>讳志羡,国宝,下溪人。</h3><h3><b>20【贺安公】</b>名贞吉,国宝,下溪人。</h3><h3><b>21【克林公】</b>名世贞,国宝,下坂人。</h3><h3><b>22【克兴公】</b>名世祥,国宝,下坂人。</h3><h3><b>23【丹桂公】</b>号毓圃,登仕郎,下坂人。</h3><h3><b>24【昭若公】</b>名赋文,登仕郎,下坂人。</h3><h3><b>25【茂荣公】</b>讳英华,城功议叙九品。</h3><h3><b>26【富隆公】</b>讳贵麟,国学生,竹溪人。</h3><h3><b>27【加富公】</b>讳教魁,国学生,阳源人。</h3><h3><b>28【宣禧公】</b>讳定时,国学生,阳源人。</h3><h3><b>29【烓文公】</b>讳治定,国学生,阳源人。</h3><h3><b>30【碧清公】</b>讳培梧,国学生,下坂人。</h3><h3><b>31【辒才公】</b>讳朝陆,国学生。</h3><h3><b>32【冰清公】</b>讳培,国学生,下坂人。</h3><h3><b>33【敏才公】</b>讳怀清,国学生,下坂人。</h3><h3><b>34【星初公】</b>名光烂,国宝,下坂人。</h3><h3><b>35【雪祥公】</b>名瑞书,登仕郎,上坂人。</h3><h3><b>36【竞秀公】</b>讳进,例贡生,上坂人。</h3><h3><b>37【连清公】</b>讳培兰,大学生,下坂人。</h3><h3><b>38【荣喜公】</b>名致中,国宝,上坂人。</h3><h3><b>39【圆初公】</b>名光例,授登仕郎乡饮,国宝,下坂人。</h3><h3><b>40【本仁公】</b>讳廷辉,登仕郎,阳源人。</h3><h3><b>41【洪喜公】</b>讳景华,登仕郎,上坂人。</h3><h3><b>42【呈祥公】</b>名麟趾,登仕郎,上坂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青衿(共47人)</b></h3><h3><b>01【继高公】</b>名琥,邑庠生,竹溪人。</h3><h3><b>02【林秀公】</b>名立本,邑庠生,官贤人。</h3><h3><b>03【雯耀公】</b>邑庠生,跳石人。</h3><h3><b>04【射门公】</b>名文光,邑庠生,上坂人。</h3><h3><b>05【见东公】</b>名位禹,邑庠生,下坂人。</h3><h3><b>06【德昌公】</b>名道珍,邑庠生,上坂人。</h3><h3><b>07【西光公】</b>名长昇,邑庠生,下坂人。</h3><h3><b>08【叔雯公】</b>名伯章,邑庠生,湖嶺人。</h3><h3><b>09【德方公】</b>名芳,邑庠生,上坂人。</h3><h3><b>10【子宏公】</b>名煌,邑庠生,冈尾人。</h3><h3><b>11【观 公】</b>邑庠生,竹溪人。</h3><h3><b>12【国柱公】</b>名景辰,郡庠生,下坂人。</h3><h3><b>13【日璘公】</b>邑庠生,球源人。</h3><h3><b>14【士廉公】</b>邑庠生,竹溪人。</h3><h3><b>15【行思公】</b>名衙,邑增生,下坂人。</h3><h3><b>16【春 公】</b>名纶,邑庠生,球源人。</h3><h3><b>17【匡宁公】</b>名再禹,邑庠生,下坂人。</h3><h3><b>18【日又公】</b>名新,邑廪生,下坂人。</h3><h3><b>19【望 公】</b>郡增生,竹溪人。</h3><h3><b>20【因伯公】</b>名村,邑廪生,下坂人。</h3><h3><b>21【圣甫公】</b>名州麒,邑庠生,下坂人。</h3><h3><b>22【泰俟公】</b>名泰来,邑庠生,下坂人。</h3><h3><b>23【子宜公】</b>名象临,邑庠生,下坂人。</h3><h3><b>24【子丈公】</b>名师贞,邑庠生,下坂人。</h3><h3><b>25【子先公】</b>名象豫,邑廪生,下坂人。</h3><h3><b>26【庭接公】</b>名象晋,邑庠生,下坂人。</h3><h3><b>27【譽二公】</b>名树声,邑庠生,下坂人。</h3><h3><b>28【渊器公】</b>名树愷,邑庠生,下坂人。</h3><h3><b>29【就君公】</b>名起凤,邑庠生,上坂人。</h3><h3><b>30【眉五公】</b>名佐,郡生,下坂人。</h3><h3><b>31【特人公】</b>名凌云,郡文庠生,云塘人。</h3><h3><b>32【超人公】</b>名上文,邑增生,云塘人。</h3><h3><b>33【贺巩公】</b>名应嵩,邑文庠生,云塘人。</h3><h3><b>34【贺谷公】</b>名应珍,邑文庠生,云塘人。</h3><h3><b>35【贺秀公】</b>名应奎,邑文庠生,云塘人。</h3><h3><b>36【贺班公】</b>名应心,邑文庠生,云塘人。</h3><h3><b>37【宗蕃公】</b>名维高,邑增生,竹溪人。</h3><h3><b>38【中才公】</b>名朝选,武庠生,下坂人。</h3><h3><b>39【绩财公】</b>名朝典,武庠生,下坂人。</h3><h3><b>40【膺丰公】</b>名应峰,武庠生,下坂人。</h3><h3><b>41【豹源公】</b>讳德中,文庠生,下坂人。</h3><h3><b>42【麒兆公】</b>讳廷魁,文庠生,下坂人。</h3><h3><b>43【丰荣生】</b>讳象环,邑庠生,阳源人。</h3><h3><b>44【其仁公】</b>名庭燎,邑庠生,阳源人。</h3><h3><b>45【员秀公】</b>名祯,邑文庠生,上坂人。</h3><h3><b>46【进兴公】</b>名凤岗,武庠生,上坂人。</h3><h3><b>47【仁发公】</b>名凤翔,邑优增生,下坂人。</h3><h3> </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3图 邓氏状元邓钟岳的书法</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青衿人学生(共12人)</b></h3><h3><b>01【溉泉公】</b>名瀚,省立高中毕业,又省立政治训练所毕业,下坂人。</h3><h3><b>02【怀善公】</b>名勉,省立第八中学高级毕业,下坂人。</h3><h3><b>03【辰生公】</b>名拱,省立高中毕业,下坂人。</h3><h3><b>04【念祖公】</b>名志溍,省立自治讲习所毕业,下坂人。</h3><h3><b>05【高山公】</b>名毓嵩,芝阳师范毕业,阳源人。</h3><h3><b>06【忠隆公】</b>名光耀,甲种农业学校毕业,阳源人。</h3><h3><b>07【静山公】</b>名居仁,高小毕业,下坂人。</h3><h3><b>08【后生公】</b>名文纲,高小毕业,又县立训练班毕业,下坂人。</h3><h3><b>09【起生公】</b>名文常,高小毕业,上坂人。</h3><h3><b>10【象初公】</b>名源,高小毕业,上坂人。</h3><h3><b>11【盟祥公】</b>高小毕业,上坂人。</h3><h3><b>12【梅生公】</b>县立训练毕业,竹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隐逸(共1人)</b></h3><h3><b>01【景南公】</b>名志谟,好学沉思,不求闻达,著有古事镜,黄眉白眉,事类捷录诸书行世,自号百拙生,临川汤显祖以异才称之,竹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忠臣(共1人)</b></h3><h3><b>01【显孙公】</b>改各张俊书,忠於阵,下坂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义士(共2人)</b></h3><h3><b>01【日又公】</b>从容就义,下坂人。</h3><h3><b>02【王甫公】</b>慷慨就死,下坂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贞节(共34人)</b></h3><h3><b>01【奠廿九公之妻】</b>陈氏公。遇难死节。竹溪人。</h3><h3><b>02【宜笏公之妻】</b>吴氏。年二十三立志守节,抚子侄嵩南为嗣,扁族,孝流芳载县志。竹溪人。</h3><h3><b>03【众元公之妻】</b>王氏。青年守节抚子原孙、诚孙。竹溪人。</h3><h3><b>04【富毛公之妻】</b>金氏。年二十七守节抚子阳春。竹溪人。</h3><h3><b>05【细毛公之妻】</b>杨氏。年三十七守节抚子建琩。竹溪人。</h3><h3><b>06【添毛公之妻】</b>夏氏。年二十九守节抚子,春喜。竹溪人。</h3><h3><b>07【豕四五公之妻】</b>徐氏公。年十三未归,而夫死登门服襄麻亲殡葬踰三月自。下坂人。</h3><h3><b>08【州鸮公之妻】</b>徐氏公。年二十四守节抚子鲁男。下坂人。</h3><h3><b>09【百男公之妻】</b>陈氏公。年二十四守节抚子玉裁、玉佑。下坂人。</h3><h3><b>10【特然公之妻】</b>危氏公。年二十八守节抚子玉章、玉注。下坂人。</h3><h3><b>11【光彩公之妻】</b>吴氏公。年二十後守节抚子顶祖合祖绍祖。下坂人。</h3><h3><b>12【添生公之妻】</b>吴氏。青年守节抚子喜孙。下坂人。</h3><h3><b>13【考儒公之妻】</b>吴氏。年二十后守节抚子大男。下坂人。</h3><h3><b>14【傑八公之妻】</b>毛氏。二十余岁守节抚子拜翰、拜瑚、拜玺。下坂人。</h3><h3><b>15【锡三公之妻】</b>金氏。二十五岁守节抚子文郁。下坂人。</h3><h3><b>16【位大公之妻】</b>二十二岁守节抚子惟定,扁旌,冰叶、飲心。下坂人。</h3><h3><b>17【礼儒公之妻】</b>趙氏。二十八岁守节抚子、天富、天贵。下坂人。</h3><h3><b>18【尤者公之妻】</b>金氏。二十四岁守节抚子,從古扁旌柏節冰心继侄化古为儿。下坂人。</h3><h3><b>19【庠肇公之妻】</b>吴氏。十六岁守节抚子益八、益喜。下坂人。</h3><h3><b>20【荣儒公之妻】</b>金氏。年二十三岁守节抚子宋魁、宋奠、宋學。下坂人。</h3><h3><b>21【振光公之妻】</b>吴氏。二十八岁守节抚子月桂。下坂人。</h3><h3><b>22【均儒公之妻】</b>李氏。二十九岁守节抚子、廷献、廷栋。下坂人。</h3><h3><b>23【星秀公之妻】</b>年二十后守节抚子惠元。下坂人。</h3><h3><b>24【文祥公之妻】</b>庐氏。年二十后守节抚子见山。下坂人。</h3><h3><b>25【顶祖之之妻】</b>金氏。年二十六岁守节抚侄大和。下坂人。</h3><h3><b>26【登喜之之妻】</b>张氏。年二十四岁守节抚子春福。下坂人。</h3><h3><b>27【鸿喜之之妻】</b>吴氏。年二十六岁守节抚子海福、任福。下坂人。</h3><h3><b>28【首能公之妻】</b>谢氏。二十四岁守节抚子春红。下坂人。</h3><h3><b>29【应奇公之妻】</b>李氏。年三十二守节抚子恩孙、添孙、佳孙。上坂人。</h3><h3><b>30【观寿公之妻】</b>辛氏。年二十五守节抚子、起奉、震德。上坂人。</h3><h3><b>31【新发公之妻】</b>刘氏。年二十余岁守节抚子开秀。上坂西房人。</h3><h3><b>32【云祥公之妻】</b>夏氏。青年守节抚子仪奉、岐奉。清湖人。</h3><h3><b>33【鼎贵公之妻】</b>夏氏。青年守节抚子、秀山、福山。洋原人。</h3><h3><b>34【伏瑞公之妻】</b>祝氏。青年守节抚子友贵。洋原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烈妇(共2人)</b></h3><h3><b>01【启元公之妻】</b>吴氏。下坂人。</h3><h3><b>02【英元公之妻】</b>刘氏。下坂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烈女(共2人)</b></h3><h3><b>01【乔七公之女】</b>月英。过夏荣遇难死节,事载县志。竹溪人。</h3><h3><b>02【豹元公之女】</b>金英。被兵逼勒投河死节。竹溪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一、贤妇(共3人)</b></h3><h3><b>01【廉八公之妻】</b>吴氏。下坂人。</h3><h3><b>02【挺十公,泮十三公后妻】</b>张氏。前大子如亲生,族称贤哉,其母威仪淑慎。下坂人。</h3><h3><b>03【泮十八公之妻】</b>趙氏。下坂人。</h3><h3></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4图 邓氏状元邓钟岳的书法</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br></b><b>余江邓氏当代人物表</b></h3><h5> </h5><h5><b>【编者按】</b>凡是在世的当代名人、重要人物、文武能人、品德兼优、一技之长等其他方面有重大影响的云林邓氏人物,不分男女(或云林邓氏之妻人物特殊的)均可录入本家谱。具体包括:学历中等及以上;职务股级(村长)及以上;县级及以上劳模;省级及以上先进工作者;受过省级及以上表彰的;在县级以上各类重大比赛项目中荣获前三名的;在当地有影响的企业家;在当地公认教子有方、孝敬长辈的;在当地具有一技之长的;在当地做好事、做善事、做公益事业有社会影响的;省级及以上媒体发表过文学作品、学说论文的;在当地为云林邓氏公益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得到普遍公认及好评的。 <br> 人物书写坚持实事求是,详简适当,通俗易懂的原则,做到不虚构不夸张。原则上只记人物、事实,不加评论。人物排列顺序按世系辈份的大小排列,辈份相同的按年龄大小排列。辈份不清楚的按年龄大小排列。 </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竹溪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b>【邓金贵】</b>现任余江县邮电局局長、鹰潭市保卫科科长。</h3><h3><b>【邓锦南】</b>现任余江县民政局副局長。</h3><h3><b>【邓冬士】</b>江西农大毕业,现在余江县公安局工作。</h3><h3><b>【邓建华】</b>江西农大毕业,现在余江县公安局工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上坂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b>【邓水生】</b>县级。一九七四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后就任余江县医药公司制药厂副厂长,一九八零年当选为余江县第七届党代会县委员,一九八四年任鹰潭市医药公司经理,一九九一年任上饶地区医药公司经理。</h3><h3><b>【邓书林】</b>科级。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九二年共工作四十年,曾任公社副主任、电站站长、供电所所长、副乡长,主任科员。</h3><h3><b>【邓占才</b>】七二年十月在余江县工作,七八年十月任公安局政保科副科长、刑侦队副队长,八九年四月十六日任公安局户政科科长,九一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先进工作者,九六年十二月编入中华劳模大典史册。</h3><h3><b>【邓有高】</b>江西财经学院毕业,九一年考取研究生,现任深圳市鸿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部经理。</h3><h3><b>【邓皆才】</b>电大法律专业毕业,八五年至八九年任鹰潭市工商局副科长,八九年至九四年任鹰潭市月湖区政法委办公室主任、副书记,九四年至九七年任月湖土地管理局局长,现任鹰潭土地管理局月湖分局局长。</h3><h3><b>【邓荣财】</b>中国刑警学院毕业,一九九零年至九三年任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刑侦大队副队长,现任鹰潭市公安局月湖分局交通派出所所长。</h3><h3><b>【邓仁才】</b>上饶卫校毕业,曾在余江县第二人民医院工作,后自学考入江西大学法律系,九一年江西师范大学马列专业自学考试毕业,九二年工作于鹰潭市计生委宣教科处任副科长。</h3><h3><b>【邓鼓才】</b>余江县包装厂厂长、供销科长。</h3><h3><b>【邓华成】</b>一九九四年考入南昌大学,一九九八毕业于该校。</h3><h3><b>【邓学才】</b>新建粮食学校毕业,在鹰潭市月湖粮油供应公司工作。</h3><h3><b>【邓建高】</b>南昌财经学院毕业,在常州市国际工商学院工作。</h3><h3><b>【邓 斐】</b>一九九八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h3><h3><b>【邓鸿成】</b>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现任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h3><h3><b>【邓维生】</b>一九八二年师专毕业,现任余江县审计局局长。</h3><h3><b>【邓德生】</b>一九九四年鹰潭市师专毕业,现在初中工作。<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下坂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b>【邓皇吉】</b>樟洲军事学院毕业,现在余江县广播电视局任职。</h3><h3><b>【邓继文】</b>九六年毕业於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后在余江县印刷厂工作。</h3><h3><b>【邓水胜】</b>大專毕业,现任鹰潭市粮油中心批发市场经理。</h3><h3><b>【邓恩明】</b>江西财院毕业,现组织部工作。</h3><h3><b>【邓金良】</b>大专毕业,现任高中教师。</h3><h3><b>【邓建中】</b>一九七六年高中毕业,一九七九年中师毕业,一九八四年江西函大毕业,一九九八年授于高级老师职称,现任余江县第一中学教导主任。<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洋源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b>【邓航军】</b>中南工业大學毕业,博士学位后考入中国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于一九九二年毕业于北京,现任中国科学院科技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湖岭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b>【邓才良】</b>一九五一年参加革命,历任区长、林业局长、县农业部长、副县长,于八三年光荣退休。</h3><h3><b>【邓国和】</b>湖南大学毕业,一九九三年任东乡县印刷厂厂长、书记。<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球源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云塘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官贤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冈尾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官坊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一、跳石邓家当代人物表</b></h3><h3>女仕</h3><h3><b>【邓 云】</b>一九八九年毕业于江西大学。</h3><h3><b>【邓员琴】</b>一九九六年考入鹰潭师专。</h3><h3><b>【邓早琴】一九</b>九四年考入浙江大学,于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毕业。</h3><h3><b>【邓菊英】一九</b>九五年考入青云谱公安大学,於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毕业。</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节<br></b><b>余江邓氏寿星名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待续)</h3><h3><br></h3><h3></h3><h3></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5图 竹溪邓家的五岭源山冈</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十章<br>土 地 山 冈</b></h1><h5><b>【编者按】</b>1949年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消灭,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度,随着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土地(以下包括山冈、河流、森林等)不再归个人所有,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所以原家谱中记载的归属个人的土地,已经矢去了法律效力,被集体所有制所取代,不再由个人所有,而是归集体所有,归各村的全体村民共同所有。但仍然可以作为村与村之间的土地所有权确立和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历史依据。</h5><h5>共和国成立以来迄今60多年,农村土地经历了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责任制承包三次大的土地改造,原家谱中记载的许多土地山岗的名称己经不存在,有些也是名存实亡,虽有名称但无法找到确切的实际地址。但此次修谱仍然将原家谱中关于土地山冈记载的内容全部保留在新谱中,作为本家族的土地历史、土地文化留给后人欣赏。<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长子天枢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竹溪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吴 岭 山】</b>公众坟山; </h3><h3><b>02【乔麦窠9岭13窠】</b>公众坟山;</h3><h3><b>03【大 圆】</b>公众坟山; </h3><h3><b>04【竹 头 岗】</b>公众坟山;</h3><h3><b>05【宝 基 山】</b>公众坟山; </h3><h3><b>06【谢 家 坪】</b>公众坟山;</h3><h3><b>07【墩 底】</b>公众坟山; </h3><h3><b>08【冯家蛇形】</b>公众坟山;</h3><h3>以上吴岭诸圆八十二亩,原老股八十二分。</h3><h3><b>09【邓埠屋背】</b>瀗房私,琥房管业。</h3><h3><b>10【石墩上一叚】</b>东一半乾隆四十六年二房与霖兄弟续买,长仁、帝仁出业;西一半嘉庆五年二房晴霖续买清土出业。</h3><h3><b>11【二 十 都】</b>琥房私山; </h3><h3><b>12【仪 凤 山】</b>八房私山;</h3><h3><b>13【皷 仔 山】</b>四八房私山; </h3><h3><b>14【喜 龙 墩】</b>四房私山;</h3><h3><b>15【宝基山下一叚】</b>二房私山; </h3><h3><b>16【吴 岭 山二叚】</b>八房私山;</h3><h3><b>17【木 眠 底】</b>嵩五二公房私山 </h3><h3><b>18【藍 家 墩】</b>二房私山;</h3><h3><b>19【荒 地 里】</b>八房私山; </h3><h3><b>20【油榨屋背一叚】</b>八房私山;</h3><h3><b>21【海成硚山一叚】</b>八房私山; </h3><h3><b>22【公 坟 山】</b>瀗房祖山;</h3><h3><b>23【五 波 山】</b>坐落十八都坂上,四止田为界,虎房祖;</h3><h3><b>24【富儒桥一叚】</b>东止圳及田为界;西至刘姓山为界;南至大路及桥为界;北至田为界。 昌后公山;</h3><h3><b>25【朱 家 园】</b>上葬富十公,琥房坟山;</h3><h3><b>26【江 家】</b>大房坟山;</h3><h3><b>27【鄧埠下渡口伊家山一叚】</b>十七都三桂私山;</h3><h3><b>28【屋背枥树山园】</b>昌後公双龙山;</h3><h3><b>29【黄家源今名邓家山】</b>坐落五里岗门首,东至黄姓早田为界;西塘上田为界;南至左家山为界;北至大路为界。嘉庆元年续买,腾九公。</h3><h3><b>30【左松树山一叚】</b>东南止宝基山北圳;西至振万、开万山为界;旺德公山。</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次子天璇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跳石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二叚熊家岭】</b>珍廿七公。</h3><h3><b>02【杨 梅 山】</b>珍廿七公。</h3><h3><b>03【野 鸡 岭】</b>珍廿七公。</h3><h3><b>04【长 墩 山】</b>珍廿七公。</h3><h3><b>05【圆 墩 上】</b>珍廿七公。</h3><h3><b>06【杨 椿 岗】</b>一分珍廿七公。</h3><h3><b>07【黄溪吴姓庙场基地】</b>众续制。</h3><h3><b>08【祠堂同創下坂】</b></h3><h3><b>09【大石岭打石坊】</b>开有沙地,二亩五分五厘。</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下坂邓家土地山冈</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大冈上】</b>丈计五十三亩,廉祥丈有六完,粮册载创字六千三百四十一号,其山葬坟各照原所,毋相侵害,柴薪照灶砍伐,云塘、阳源公共;</h3><h3><b>02【詹家源】</b>贵公坟山;</h3><h3><b>03【艾家源】</b>贵公坟山于姓连界;</h3><h3><b>04【饶家园】</b>烈三公坟山;</h3><h3><b>05【谢家地】</b>烈三公坟山;</h3><h3><b>06【薦福寺坟山一叚】</b>东西至田,南至路,北至溝,烈三房;</h3><h3><b>07【大 山】</b>云塘坟山;</h3><h3><b>08【乌泥塘】</b>一段东止垅,南至垅,北止张宅山,应二十位众;</h3><h3><b>09【薦福寺】</b>背后坟山一段,烈五位共;</h3><h3><b>10【托 州】</b>东水,西石,南北水,有六公;</h3><h3><b>11【福二園】</b>因伯一分亦上二分;</h3><h3><b>12【陈大坪】</b>云塘坟山;</h3><h3><b>13【姜家山】</b>友六续置;</h3><h3><b>14【彭越山】</b>友六续置;</h3><h3><b>15【水 口】</b>友六坟山;</h3><h3><b>16【大杨洲】</b>东大港为界;西阳源洲为界;南大港为界;北小港为界;共计八十七股,永远无加无减,下坂续置业;</h3><h3><b>17【杨家地】</b>有六公坟山;</h3><h3><b>18【薦福寺】</b>烈一、烈二、烈五;</h3><h3><b>19【杨春岗山石】</b>有六公位下公共。坐落阳源二五房屋背,东址饶家塘为界;南址二五房屋背为界;西址山嘴大路靠田为界;西北李家塘岭背靠五房草皮山合水为界;北址祝吴两姓及五房私山为界;</h3><h3><b>20【杨 州】</b>有六公位下公共;</h3><h3><b>21【章家园】</b>云塘坟山上葬祖母余氏,议有禁约子孙不得复葬。</h3><h3><b>22【邓家山】</b>上坂二分。余系烈二、烈三、烈五公共;</h3><h3><b>23【谢家山】</b>有六公位下公共;</h3><h3><b>24【薦富寺】</b>廉祥基址田轩米粮顶,系上下坂阳源三族完纳;</h3><h3><b>25【油草塘】</b>上葬烈二公、烈三公、烈五公共;</h3><h3>26【乌龟山】名麻地,东烈五公,西福九公;</h3><h3><b>27【饭罗墩】</b>福九公、烈三、烈五公、福一公共;</h3><h3><b>28【倪家山】</b>豕二十公,山嘴五分,子丈之置;</h3><h3><b>29【赦太源】</b>福九公;</h3><h3><b>30【乞头岭】</b>廉八公;</h3><h3><b>31【艾家源】</b>又名李家山,万户公,西边泮十八公;</h3><h3><b>32【破塘山】</b>东止众山;南止岭脊;西止路;北止塘;泮十八公。</h3><h3><b>33【屋背山一叚】</b>泮十八公。</h3><h3><b>34【省屋背山一叚】</b>泮十八公。</h3><h3><b>35【合 山】</b>二十公。</h3><h3><b>36【胡家山】</b>二十公。</h3><h3><b>37【杨家山】</b>泮七公、十二公,丙乾初公买穴一所,有契约为憑。</h3><h3><b>38【太子庙一叚】</b>泮七公、泮十八公共。</h3><h3><b>39【弥陀山】</b>后一,泮十八公金生共。</h3><h3><b>40【云池湾】</b>泮七公上葬祖母陈氏。</h3><h3><b>41【饶家塘西边柴山一叚】</b>烈三公业、烈二公业、烈五公业。</h3><h3><b>42【双鱼石】</b>名洪家山,豕十二公祖母徐氏合葬。</h3><h3><b>43【蓋 主】</b>上葬鋮廿八公,山主倪凤。</h3><h3><b>44【下湖何家岭】</b>上葬泮七公。</h3><h3><b>45【响水硚】</b>上葬祖母吴氏。</h3><h3><b>46【罗坪烏龟山】</b>玉裁、玉佑续置。上葬百男公。</h3><h3><b>47【下坂屋背山】</b>友六公位下公共。东止姜家山山脚为界;东北靠大路为界;北址夏姓田为界;西北靠艾姓山为界;西址下坂克林公半塘均上下塘詹为界;即合水为界。</h3><h3><b>48、【刘家塘】</b>后取名薪塘。友六公位下公共。地止桂东张门口大路桥前面向走邓埠大路东边,面积有十八亩。</h3><h3><b>49【连江山】</b>又名尺渡嘴山一段,东址坊塘为界;西止岐山田为界,南止阳源田为界;北止阳源山合水为界。</h3><h3><b>50【连江山】</b>又名尺渡嘴山一段。阳源五房。东止岭背阳源田为界;西止岐山田为界;南止尺渡嘴屋背为界;北止刘姓山为界。</h3><h3><b>51【上下斜、黄泥窟、窑塘井】</b>东来和田畔;南上坂田畔;西西坂田畔;北邪里港。</h3><h3><b>53【樟树潭、下牛车、中牛车(各蔭塘)】</b>上下房照丁灶公。花户、邓有显明、绍明。</h3><h3><b>54【彭宅屋后】</b>上葬琏七公妻刘氏</h3><h3><b>55【饶 家 园】</b>上葬豕二十公祖母李氏</h3><h3><b>56【将军岭坟山】</b>上葬祖母艾氏。泮十八公、泮三十公、泮二十二公、泮四十公。</h3><h3><b>57【伊 家 山】</b>烈三公位下公共</h3><h3><b>58【蜈蚣山五股续置】</b>丈计五亩二分,十五小股:连俚三股、启行九股、启发一股、启孙二股</h3><h3><b>59【饶家塘东边山一叚】</b>科民米一升四合,五房启孙、启行续置。</h3><h3><b>60【谢 家 坳】</b>共十二分。内三分半科民米,一升零三勺。又夏米一升二合五勺,五房启行七股,启孙二股,兴宗一股,祖德一股,克霖一股。</h3><h3><b>61【桶 塝 坳】</b>共十二分。科民米二合七勺,又夏米一升二合五勺,五房启行公六分,启孙续置,启行又分半,二分半 。</h3><h3><b>62【门首上山一叚】</b>科民米二勺,五房启行公制。</h3><h3><b>63【门首桂林山一叚】</b>科民米五合五勺,五房启行公位下共。</h3><h3><b>64【门首斧头山一叚】</b>科民米六合五勺。启行公置。</h3><h3><b>65【项降一岭二坳】</b>科民米一升八合八勺,五房启行公。</h3><h3><b>66【横岭山一叚】</b>科民米三升五合二勺,启孙二分半,启行九分半。</h3><h3><b>67【上墈山一叚】</b>科民米一升四合,共十二分,思红、荷红、初红、五红、六红共二分,早红十分。</h3><h3><b>68【薦福寺前坟山一叚】</b>共二十九分,上葬子美夫妻。</h3><h3><b>69【薦福寺侧坟山一叚】</b>能俚公、定俚公上葬。</h3><h3><b>70【大岭上坟山一叚】</b>啟孫夫妻阡葬岭上,上橫四尺,下横四丈,五房启孙制,四子均分上当脊为界,东路为界,启行公位下宏瑞续买一股,梦男续买一股。</h3><h3><b>71【薦头岭山一叚】</b>五房启行、启孙照灶共。</h3><h3><b>72【湖窟坟山一叚】</b>五房坟山。</h3><h3><b>73【门首社祀背】</b>五房启行公续买。</h3><h3><b>74【大盛源山一叚】</b>五房启行公续置。</h3><h3><b>75【汪家山一叚】</b>五房科民米一合八股,初红二股,红半,荷红一分半,惠光一分,早红半分续制。</h3><h3><b>76【水发松山一叚】</b>五房十五分,初红二分,早红二分,荷红二分,惠光二分。</h3><h3><b>77【草皮山一叚】</b>五房科民米四升分,启孙行公续置。</h3><h3><b>78【弥塘源山一叚】</b>烈三公、烈五公、福一公、福九公位下业。</h3><h3><b>79【烟墩山一叚】</b>五房共四分。初红一分,早红一分,荷红一分,惠光一分续置。</h3><h3><b>80【邓家山一叚】</b>五房共十二分。初红一分,早红一分,荷红一分,惠光一分,置赤土嘴山名桓孙。</h3><h3><b>81【老君山一叚】</b>五房科民米一升,启孙行公续置。</h3><h3><b>82【烟墩山上一直】</b>五房爱秀四分,冬春一分,接秀一分,续制一直上址山圳为界。</h3><h3><b>83【破塘北边姚家山叚】</b>科民米八合,五房启行公置。</h3><h3><b>84【饭塘柴山一叚】</b>二房兴宗公。东止田为界;南止大路为界;西止吴姓山为界;北止岗上为界。</h3><h3><b>85【半塘坳山一叚】</b>下坂克林公续置。东止众山合水为界;西止岭脊为界;南止塘堘下为界;北止大路为界。</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b04fbb">第26图 邓小平故里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font></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上坂邓家东房土地山冈</b></h3><h3><b>01【五 婆 山】</b>三分中,一分足公。</h3><h3><b>02【董家山一叚】</b>福公。</h3><h3><b>03【竹 山 一叚】</b>女公。</h3><h3><b>04【背屋山一叚】</b>足公。</h3><h3><b>05【李 家 山】</b>三分中,一分足公。</h3><h3><b>06【狮 子 口】</b>十分中,二分女公。</h3><h3><b>07【熊 家 岭】</b>葬足公。</h3><h3><b>08【齐 家 山】</b>甲源、榜元续置</h3><h3><b>08【屋背西山一叚】</b>四股山。甲源、榜元、买添有一股,又卖宿儒一股, 尊一、玉宇一股。</h3><h3><b>09【横山上一叚】</b>甲源、榜元前一,葬熊氏。溥文后一半。</h3><h3><b>10【橫山上现一半】</b>后买新寿一半,间俚公。</h3><h3><b>11【深坵山一叚及塘山内】</b>间俚公。</h3><h3><b>12【橫 山 上】</b>共三分。东边安福兄弟一分,葬坟一塜。西房宽玉、金山共二分。</h3><h3><b>13【饶 家 山】</b>黄玉、壁玉。</h3><h3><b>14【李家园坟山】</b>玉宇、应奇、引生、方元。</h3><h3><b>15【琵 琶 山】</b>玉宇。</h3><h3><b>16【俞 家 垅】</b>玉宇、应奇、引生、方元。</h3><h3><b>17【老坟山一叚】</b>玉宇。</h3><h3><b>18【五 婆 山】</b>玉宇、 应奇、间里、引生东房卖淮五公来路。</h3><h3><b>19【屋背山東一叚】</b>玉宇。</h3><h3><b>20【彭 家 山】</b>观寿。</h3><h3><b>21【彭 家 山】</b>尊一。</h3><h3><b>22【张家山一叚】</b>尊一。</h3><h3><b>23【獅子口一叚】</b>梦祥、玉宇、引生、间里。</h3><h3><b>24【张 家 园】</b>创造祠堂东西土边公共。</h3><h3><b>25【公墳山一叚】</b>吉士。</h3><h3><b>26【屋背竹山一叚】</b>玉宇。</h3><h3><b>27【上井湖一叚】</b>东至路,西至房山,南至墙,北至田。应秋、应奇、引生。</h3><h3><b>28【寺 背 山】</b>格均、匡均、德均。</h3><h3><b>29【邓 家 山】</b>上下坂照灶公共。</h3><h3><b>30【杨 椿冈 山】</b>上下坂照灶公共,此与友六公阳春岗有别。</h3><h3><b>31【张 家 山】</b>五段四股。东房一股,四房三股。</h3><h3><b>32【松山里三叚】</b>玉宇。</h3><h3><b>33【李家山方圆一叚】</b>间俚、引生、应奇、玉宇。</h3><h3><b>34【李 家 山】</b>上坂东西买吴姓来路。</h3><h3><b>35【薦 福 寺】</b>田地山米粮,上坂、下坂、阳源三族完纳。</h3><h3><b>36【横山上一叚】</b>格均、匡均。</h3><h3><b>37【李家园东山四方一叚】</b>东至众基地,西至仁堂公山,南至景阳公山,北止路 。甲元、榜元续置。</h3><h3><b>38【湖窟大洲】</b>东至河,西至牛车墈,南至吴姓地,北至沟。早晚田地柴薪,上坂东西二边公共。</h3><h3><b>39【朱 家 山】</b>共十分。黃玉、壁玉共一分,席上、书上共二分,内有一分西边有万来路,安福兄弟一分,儒宿公来路。</h3><h3><b>40【董 家 山】</b>共二股。谱文续置,买朱兴万来路。</h3><h3><b>41【张家山、高山上、五婆山】</b>共十四分。东边乌毛半分,普文二分半,新在谱又内半分中,有一分官祖位下分半。</h3><h3><b>42【横山上一叚】</b>东至西边山为界,西止蓝里坟山为界,南止田埂为界,北止西房山为界。官祖位下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阳源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屋背后龙山】</b>西与曾山坳小涡水坑为界,南与曾姓祝姓当脊为界,东到毛扎涡与祝姓山小路为界,北止田为界。</h3><h3><b>02【梅家山】</b>东与祝姓山分水为界,西止田为界,东北与曾姓山分水为界,南与邓姓山接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湖岭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大 箬 窠】</b>里仅横当为界;外至龙眼井为界;承粮花户邓国昌,系东乡县二都四图五甲民籍,与湖岭何下河坊何大柱公共。乾隆六年二月立有大柱合葬禁约炳据。</h3><h3><b>02【荣家古山】</b>东止己山;西止何山;南止郑山;北止田。</h3><h3><b>03【海 螺 形】</b>东止己岭脊;西止田;南止己山;北止己山。</h3><h3><b>04【伏狮岭社公殿】</b>东止何山;西、南、北址己山。</h3><h3><b>05【汪 家 林】</b>东止岭脊;西止田;南址何山;北止黄山。</h3><h3><b>06【前 鐵 耙】</b>东止己山;西址何山;南止岭脊;北止地億足山。</h3><h3><b>07【后 鐵 耙】</b>东、西至己山;南至岭背;北至地。</h3><h3><b>08【大 坟 山】</b>东至何山;西南至田;北至塘。</h3><h3><b>09【萧 家 窠】</b>东至岭背;西至何山;南至己山;北至何山。</h3><h3><b>10【四 方 岭】</b>东至岭;西至田;南至地;北至何山。泮五四。</h3><h3><b>11【上园荒地】</b>东止何山;南止何山;西址己山;北址地田。</h3><h3><b>12【赤家山中間一叚】</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湖岭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张家槽】</b>邓家村东部面积拾叁亩,东止港,南止楊泉溪山,西止自己山,北止自己田。</h3><h3><b>02【罗汉祖】</b>邓家村东部面积陆亩,东止王家村山,西止港界,南杨泉溪山,北止刘家山。</h3><h3><b>03【杨家碑】</b>邓家村北部面积三亩,东止湖岭村界,南止自己田,西止湖岭村山,北止湖岭山。</h3><h3><b>04【高易科】</b>邓家村北部面积一亩,东止王家村山,南止何坊山,西止自己田,北止湖岭村山。</h3><h3></h3><h3></h3><h3><br></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7图 邓小平故居</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三子天玑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湖邓家土地山冈)</b></h5><h3><b>01【下边社祀】</b>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02【屋场内山】</b>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03【叶 家 山】</b>此山系磬石祖基丈人清湖,上葬祖坟磊匕。</h3><h3><b>04【庙 前 山】</b>俱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05【林 家 山】</b>坐西向东,层八公。</h3><h3><b>06【药 包 山】</b>坐东向西与宋路界,层八公。</h3><h3><b>07【松 家 头】</b>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08【杨 家 园】</b>朱宅后,坐东向西,益源。</h3><h3><b>09【杨 家 山】</b>坐北向南,东房。</h3><h3><b>10【瑤 前 山】</b>坐东向西,中房。</h3><h3><b>11【后 尤 山】</b>宋宅后,坐东向西,层八公。</h3><h3><b>12【伥 士 坑】</b>坐北向南,茂华。</h3><h3><b>13【张家坟头】</b>坐北向南,中房。</h3><h3><b>14【蔡 家】</b>坐东向西,东房。</h3><h3><b>15【生 基 山】</b>坐东向西,东房中房共。</h3><h3><b>16【游 鱼 山】</b>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17【陈 家 敖】</b>坐北向南,层八公。</h3><h3><b>18【侍 公 山】</b>坐北向南,中房。</h3><h3><b>19【胡 家 山】</b>坐北向南,中房。</h3><h3><b>20【形 一 山】</b>坐北向南,窠房。</h3><h3><b>21【鱼 家 山】</b>层八公。</h3><h3><b>22【磐 石 庙】</b>系本境十四案共。</h3><h3><b>23【石坟头柴山】</b>东至坳,西至垅,南至吴宅山,北至路,上葬祖坟三琢。</h3><h3><b>24【李序园坟山】</b>坐东向西,上葬周氏层八公。</h3><h3><b>25【广 一 坟头】</b>中房。</h3><h3><b>26【朱树山一叚】</b>层八公。</h3><h3><b>27【扇页山一叚】</b>二山下塘一口,层八公。</h3><h3><b>28【四夫坵沙井一口】</b>五生公一分,仪凤公二分,永义公一分,公议永不许私卖。</h3><h3><b>29【双井东沙井一口】</b>五生公一分,仪凤公二分,永义公一分,公议永不许私卖。井边田:承粮五分,一分作车场,四分掘井,内沙石其粮分派各花户完纳。</h3><h3><b>30【细潭尾】</b>柱石公位下宏仁公,嘉庆十九年正月,拨早田一号丈计八分,土名细潭尾,拨兴云、行云详二公位下,为清冬二祭当立合约,二纸天地二字编号,云行公位下廷万收执天字号,云详位下廷耀收执地字号。</h3><h3><b>31【上破塘一口】</b>五房续制,西北靠夏姓祝姓山簷为界,东南靠草皮山为界。</h3><h3><b>32【下破塘一口】</b>五房续制,北址塘尾靠池原夏姓田塝为界,北址塘头早红公、五红公、启行公私山为界,西址塘堘为界,东南五房晚田山簷为界。</h3><h3><b>33【路下圳边藕塘一口】</b>阳源邓续制。</h3><h3><b>34【长 山】</b>春生续制,坟山油榨背,距邓埠约千步。</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四子天权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冈尾邓家土地山冈)</b></h5><h3><b>01【西 仓 山】</b>众山。 <b>02【雷 打 冈】</b>众山。</h3><h3><b>03【长 僚 山】</b>众山。 <b>04【庐 家 山】</b>众山。</h3><h3><b>05【坳 里 山】</b>众山。 <b> 06【三分俚山】</b>众山。</h3><h3><b>07【过 水 山】</b>众山。 <b>08【脊 上 山】</b>众山。</h3><h3><b>09【刘 家 园】</b>众山。 1<b>0【猛 山】</b>众山。</h3><h3><b>11【冈 上 山】</b>众山。 <b>12【井 头 山】</b>国明续置。</h3><h3><b>13【四 方 山】</b>文青一股,文俊二股。</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五子玉衡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官贤邓家土地山冈)</b></h5><h3><b>01【上 坟 山】</b>金七公。 <b> 02【殿 山 上】</b>金七公。</h3><h3><b>03【禾 园 山】</b>金七公 <b>04【书 山 上】</b>金七公。</h3><h3><b>05【张 家 桥】</b>金七公。 <b> 06【大子庙前】</b>金七公。</h3><h3><b>07【马 鞍 岭】</b>金七公。 <b>08【大 长 窠】</b>金七公。</h3><h3><b>09【万 家 园</b>】金七公。 <b>10【杨 家山】</b>金七公。</h3><h3><b>11【上屋 山】</b>钦二公。 <b>12【下 坟山】</b>鶯十五公。</h3><h3><b>13【张家 园】</b>元廿四公。 <b>14【陈家 山】</b>钦一公。</h3><h3><b>15【霞姑 园】</b>玉十二公。</h3><h3><b>16【邓埠中州一叚】</b>坐落官州下,东西四止俱水为界。乾隆元年奉例经报花户,串名邓升纹粮存折甲邓煌。</h3><h3><b>17【邓埠中州】</b>共计弍拾壹分:下坂处初一分,德者一分,园初一分,承先一分,后参一分,上坂双发一分,亮初、明初共一分,凤祥一分,员秀一分,降祥、品祥共一分, 檳林乾林共一分,尼林、歪林共一分,松林、予林共一分,龙林共一分, 新发一分,林祥、慈祥共一分,登祥、红秀共一分,林发一分,旺发一分,竹溪荣开一分,寿开一分。</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六子开阳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5><b> </b></h5><h5><b> 见本章第一节: 闰九公长子天枢公位下土地山冈,即竹溪邓家土地山岗。</b><br></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8图 邓小平故里牌坊村的牌坊<德政坊>。重建于2002年。</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节</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闰九公七子摇光公位下土地山冈</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上坂邓家西房土地山冈</b></h3><h3><b>【一号】</b>護屋山墈上屋后西边一段,东至东边墙脚,西至土名山,南至后臣墙脚,北至墙脚外。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二号】</b>護屋山墈上屋后,东至景阳公山,西至兰子山,南至美德公荒基,北至墙脚外为界。士明业。</h3><h3><b>【三号】</b>護屋山,东至埂脚外,西至四股山,南至埂脚,北至埂脚外界。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四号】</b>護屋山,东至景阳公山,西至淮五公山,北至埂脚外圳,南至墙脚。绍和位下一分,绍参位下一分,绍振位下一分,鼎新位下一分,四股照灶公共严禁。</h3><h3><b>【五号】</b>護屋山,东至西股山,西至景阳公山,南至埂脚,北止埂脚外为界。德正一分,德重一分照灶公共封蓄。淮五公位下业。</h3><h3><b>【六号】</b>護屋山,东止淮五公山,西止埂脚外,南止埂脚,北止埂脚外为界。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七号】</b>东止进万坳脚,西止高元兄弟山,南止庭行兄弟山,北止自山及埂外为界。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公共。</h3><h3><b>【八号】</b>朱家园山,东止自山,西止下坂月桂山,南止周臣山,北止锡俚兄弟山为界。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又朱家园,东止景阳公山,西止月桂山,南至景阳公山,北止庭辉兄弟山为界。锡俚兄弟业。</h3><h3><b>【九号】</b>朱家园山一叚。东至景阳公山,西至月桂荒山,南至锡俚山、廷辉兄弟山,北至廷行兄弟山。廷行、廷辉兄弟业</h3><h3><b>【十号】</b>朱家园山一段。东止景阳公山,西止月桂荒山及后臣兄弟山,南止冈臣山,北止景阳公山。思赞业。</h3><h3><b>【十一号】</b>社坛背山一段。东至周臣山,西至沟,南至经臣山,北至月桂山为界。试德业。又社士乚万背山中一段:东止周臣山,西止沟,南止如俚,北止试德为界。有万、盛万兄弟业。</h3><h3><b>【十二号】</b>社坛背山一段。东止书元山,西止沟,南止书元山,北止经臣山,如俚业。社坛山一段:东至自山,西止沟,南止路,北止如俚山。树木公众封蓄。</h3><h3><b>【十三号】</b>朱家园山一段。东止廷行兄弟山,西止如俚山,南止路,北止周臣山。书元出卖曾元、新兴共置。又朱家园一段:东止墙脚,西止书元山,南址路,北止景阳公山。廷行兄弟管业。</h3><h3><b>【十四号】</b>秆严园:东址墙脚,西止墙脚外,南止路,北止书元竹山。葬寿生公坟一琢,淮五公业。秆严园前一半:东止墙脚,西止淮五公墙脚,南止路,北止兰子、士光业为界。周臣大元业。周臣东边一半,大元西边一半,出卖周臣管业。</h3><h3><b>【十五号】</b>秆严园后一半:东址墙脚,西止书元墈下脚,南止周臣大元业为界。兰子西边一半,士光东边一半。</h3><h3><b>【十六号】</b>護屋竹山:东至兰子及新龙山,西至景阳公墈下脚,南至兰子及葬寿生公坟埂,北至墈下脚为界。书元出卖于曾元、新兴。</h3><h3><b>【十七号】</b>護屋山:东至盛万周臣竹山基地,西至书元山己起己落至止脚,北至下为界。新龙业。屋山:东止墙脚为界,西止新龙山,南止盛万基地,北止墙脚外为界。周臣业。</h3><h3><b>【十八号】</b>護屋背基地一段:东止墙脚,西止墙脚,南止淮五公基地,北止四股山墙脚为界。景阳公位下公共。</h3><h3><b>【十九号】</b>護屋背竹山園一段:东墙外,西止墙脚外,南止墙脚外,北止墙脚外。四股山前友万业。</h3><h3><b>【二十号】</b>周家园前荒基一段:东止墙脚,西止书元山,南止官圳,北止水圳。景阳公业。朱家园官圳背山同段:东止埂外,西止墈脚下,南止兰子山,北止官圳为界。盛万业。</h3><h3><b>【廿一号】</b>矮崇山:东止吴宅地,西止周臣地,南止路,北止地。德俚。</h3><h3><b>【廿二号】</b>矮崇山:东至地,西至吳宅山埂,南至路,北至地。书元卖出于曾元、新兴。</h3><h3><b>【廿三号】</b>岭头陂山:东至景阳公山,西至地,南至地,北至照依四十三号老坟山之分。</h3><h3><b>【廿四号】</b>岭头陂山:东至地,西至地,南至地,北至地。景阳公业。</h3><h3><b>【廿五号】</b>岭头陂山:东止地,西至水圳,南址水圳,北址圳。老堂前公共。</h3><h3><b>【廿六号】</b>岭头陂山:东止地,西止圳,南止地,北止地,老堂前公共。</h3><h3><b>【廿七号】</b>岭头陂山:东止田,西止塘,南止圳,北止俊臣山,憲臣兄弟业。</h3><h3><b>【廿八号】</b>岭头陂山:东止田,西止塘,南止憲臣山,北止廷行山,俊臣兄弟业。</h3><h3><b>【廿九号】</b>岭头陂山:东止田,西止塘,南止俊臣山,北止路,廷行兄弟业。</h3><h3><b>【三十号】</b>公坟山:东止憲臣、盛万山,西止水圳,南止路,北止路,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三一号】</b>公坟山:东止路,西止自業,南止路,北址憲臣、盛万山,买德俚来路,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三二号】</b>公坟山:东止路,西止土明山埋石为界,南止北止自山。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三三号】</b>公坟山:东止路,西止路,南止景阳公山埋石为界,北止地,功达兄弟业。</h3><h3><b>【三四号】</b>公坟山:东至路西至路南至土明山北至公过山俱有埋石为界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三五号】</b>公坟山:东止众山,西止水圳,南止众山,北止路,景阳公业。</h3><h3><b>【三六号】</b>庐家山:东至吴宅,西止圳,南止圳,北止圆窠里众山,淮三公、淮五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三七号】</b>圆窠里:东止路,西止南止英进公山,北止高山上墈脚,昭依四十三号老坟山之分。</h3><h3><b>【三八号】</b>高山上:东至路,西止圳,南止圆窠里山,北止路,共四大股,东房一股,西房三股。</h3><h3><b>【三九号】</b>寺背山:东至淮五公山,西至路,南至北至埂,照依四十三号老坟山之分。</h3><h3><b>【四十号】</b>寺背山:东至墈,西至路,南止埂,北至圳,景阳公位下照灶公共。</h3><h3><b>【四一号】</b>寺背山:东至吴宅山,西至照灶山,南至东房山俱有埋石为界,北至埂脚,淮五公位下业。</h3><h3><b>【四二号】</b>寺背山:东止地,西止景阳公山,南至淮五公山,北至圳,照依四十三号老坟山之分。</h3><h3><b>【四三号】</b>老坟山:东止吳姓山,西至田,南止地,北止路,美德一分,三归美德一归众,曾元、新兴共一分,廷耀半分,公达半分,兰子一分,光及一分,思赞一分,思及一分。</h3><h3><b>【四四号】</b>老坟山:东至山及田地为界,西止田,南止田及路为界,北止金姓山及淮五公山为界。</h3><h3><b>【四五号】</b>琵琶山尾:东止东房山,西址田,南址田,北至田,淮五公业。</h3><h3><b>【四六号】</b>老坟山:东止地,西止地,南止众山,北址地,淮五公业。</h3><h3><b>【四七号】</b>老坟山:东止埂,西止埂,南止墙脚,北止埂,京臣兄弟业。</h3><h3><b>【四八号】</b>五婆山:东止东房山埂,西止东房豆場,南止路,北止田,共四大股,东房一股,西房三。</h3><h3><b>【四九号】</b>張家山:东至墈下脚,西至圳,南止路,北止圳,共四大股,东房一股,西房三股。十二張刀,美德二,厚德二,三二淮五位下共六,五婆山高山上均同。</h3><h3><b>【五十号】</b>朱山:东至圳,西至墈下脚,南止圳,北止圳,买朱子贤来路,功达二分,十龙一分,薄文三分,士宏一分,宿儿二分,俊臣一分,廷献一分。</h3><h3><b>【五一号】</b>石湖窟山:东至田及豆场为界,西至东房山,南至田,北至塘,景阳公业。</h3><h3><b>【五二号】</b>李家园山:东至上坂众基地,西至埂圳,南至圳,北至东房山,景阳公业。</h3><h3><b>【五三号】</b>公墳山东止景阳公山西止路南止路北止景阳公山立有埋石为界士明业</h3><h3><b>【五四号】</b>牯黃山:坐落罗坪坂,四止明白,桂七公业。</h3><h3><b>【五五号】</b>杨家源:东南止俱田,西止艾宅山,北止塘堘直上岗脊分水为界,淮三淮五公共。</h3><h3><b>【五六号】</b>邓家山:东西共。</h3><h3><b>【五七号】</b>虐山塘:原买池源熊姓山,穴葬迁居祖景阳公,祖妣付氏,因兵失祭扫,至后思及小心力查,祖坟今巳立碑记,立有清明祭扫其山。坐落池源夏姓,屋背西方圆十八步。</h3><h3><b>【五八号】</b>野溪岭:土名吴婆山,葬坟三穴。</h3><h3><b>【五九号】</b>大园裹:十分,之二分葬一穴</h3><h3><b>【六十号】</b>新塘源墳山:坐东邑八都三喕,东止新塘源,西止古龍源,南止古龙源,北止辜墩辛姓山,琩里、朱桂、五七是出人杂路葬三穴。</h3><h3><b>【六一号】</b>李家山:上坂东西买吴姓来路。</h3><h3><b>【六二号】</b>薦福寺田地山:米粮上下五完纳。</h3><h3><b>【六三号】</b>湖窟大洲:东至河,西至牛车墈,南至姓地,北至沟,早晚田地柴薪,上坂东西二边公共。</h3><h3><b>【六四号】</b>萧家洲:民国五年,上坂东西边续置,坐落洲中心上,址港边金姓,洲立有红石为界,下址港边金姓老洲为界,东止吴姓矮洲为界,西址王姓埂堑为界,书立花户名萧家洲,东西两房照灶公共。</h3><h3><b>【六五号】</b>矮龙山:坐落上坂邓姓面首,东止景阳公山为界,西止景阳公山为界,南止田为界,北止吴姓山为界,葬拨秀汪氏双塜,西吴茂大、吴明喜出卖于上坂邓凤祥为业。</h3><h3><b>【六六号】</b>杨家山嘴一段:靠东北边葬坟前空基三尺立石为界,坟左石靠田为界,任从买主隨山脚砌石,出卖於上坂西龙邻为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球源邓家土地山冈</b></h3><h3><b>01【前后来龙及護基山】</b>兴鸟、焦乌鱼塘一口坟山,共丈计七亩。东至岭脊及水圳沿至曾宅地为界,西至自田及出水田,南至連家源沿至麻地嶺背及曾宅山为界,北至岭脚,自由公众业。</h3><h3><b>02【麻 地 泥 坟 山】</b>东至冯姓山岭背分水为界,西至田垅及曾姓山为界,南至冯姓山及滴水严沿至曾姓山岭分水为界,北至自岭背分水为界,所有兰泥坞让葬日璘公之妹一穴,曾姓日蝗不得以坟古山日子孙不得阻。曾氏醮蔡公众业。</h3><h3><b>03【董家嘴及李东源】</b>丈计五亩。东至莲家源麻地岭背,西至李东源曾胡二姓山,南至地岭背,北至曾士傑田,公众共。</h3><h3><b>04【鲁 家 源】</b>葬祖坟,东至岭嘴脚水圳,西至李姓社坛直上岭背,南至岭脚路,北至岭背,公众业。</h3><h3><b>05【荷 垅 西 岭】</b>东止田直上岭背,西止田,南止田,北止石岭顶背,方伯业。</h3><h3><b>06【小保源坟山】</b>东止祝姓山,西止水圳,南止田垅,北止田垅直上岭脊坞中流冯宅山为界,汉臣、卿荣兄,北续置徐宅山来路。</h3><h3><b>07【脚紫霸降船山】</b>东止官圳,西止滴水严合水曾姓山,南止田,北止曾宅山挖沟为界,公远公、公孙爱业,系买莲冯山来路。</h3><h3><b>08【毛桃竊杨梅源屋基】</b>东止曾宅山龙背,西止曾官二姓山窝中合水,南止冯姓岭降,北止田为界,成秀、英秀兄弟业。系买熊姓来路</h3><h3><b>09【杨梅源仲家窝山一叚】</b>东止竊为界,南止岭脊为界,西止买主为界,北止路为界,书发、龙发、胜发、曾林发公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水流邓家山名</b></h3><h3><b>01【邊 岭 山】</b>东靠桂岭脚由山岭嵴为界,南靠赵家岭嵴分水为界,西靠老倪山脚为界,北止桂家山山半山腰路为界,面积式拾伍亩。</h3><h3><b>02【前 岭窝】</b>东止老倪山嵴为界,南止老倪与葵家山为界,西止元张葵家山顶为界,北止元张田山半部为界,面积陆拾五亩。</h3><h3><b>03【輩 頭 央】</b>东止葵家水张山脚为界,南止水流山脚造水逻邓甑蓋顶为界,西止余江毫口岭顶为界,北止葵家山为界,面积一佰五十亩。</h3><h3><b>04【甑蓋顶山】</b>东止水张半腰为界,南止老楼岭为界,西止老楼余江口岭为界,北止邓家犁头尖山为界,面积四十亩。</h3><h3><b>05【平山地现已红浪开发】</b>东公公路局为界,南止水张红浪开发为界,西止水张葵家山为界,北止葵家红浪山开发为界,面积七十亩。</h3><h3><b>06【石 顶 山】</b>东止水张开发山为界,南止水张开发山为界,西止水张开发公路为界,北止水张山开发山为界,面积二十亩。</h3><h3><b>07【泉 水 窝】</b>东止老楼开发山为界,南止老楼开发山为界,西止老楼水张山脚为界,北止水张开发山为界,面积十五亩。</h3><h3><b>08【氏 公 山】</b>东止老倪山顶为界,西止葵家田为界,南止老倪合水为界,北止邓家山与老倪岭顶为界,面积三十亩。</h3><h3><b>09【杨 坤 山】</b>东止葵家田为界,南止葵家田为界,西止葵家嵴山为界,北止葵家田倪山以脚路为界,面积一百亩。</h3><h3><b>10【妈 妈 山】</b>东止港为界,南止由山山造水为界,西止桂家山山顶为界,北止港为界,面积四十亩。</h3><h5>下坂始祖友六公位下子孙蕃衍,迁居外境者不一而足。至於始祖所制柴山藕塘,迁居地还者置之不享其利,惟阳源地隔二里许,凡始祖山塘等产,任其照股均分以昭厚待,至始祖所遗田租理宜归下坂一族公用,外族不得分争益。友六公祠堂坟琢坐落下坂基址,凡修整祭祀一切用费俱系下坂人供给,且创造友六公祠宇,下坂人照户照田摊派出钱,其所用十分之九外族人出钱,其所用仅十分之一,故田租一项,外族人毋得生端异说。第阳源人地近,老族亦系友六公后裔,可以监察其用费,如有鲸吞者淮其出首,共立薄三本分三班轮流管事,以分厥责庶,始祖之业可永远弗坠矣。</h5><h3> </h3> <h1></h1><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29图 乾隆年间朝庭为表彰邓小平的先祖邓时敏功德而赐造的神道碑,2000年重建。</font></h5><h1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第十一章<br></b><b>典 籍 轶 事</b></h1><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邓家埠市镇</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成九公好善事, 因地透抚信通衢, 搭茅房施茶施履商旅, 逐以邓埠名焉。</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编者按】</b>原载《云林分派邓氏宗谱》旧谱。成九公,名兴桓,字纠5。清溪公14世, 余江邓氏始祖闰九公之孙,邓勇之祖。娶刘氏为妻,同葬屋背山,生子五:长子文亮公、次子文辉公、三子文耀公、四子文炳公、幼子文炯公。</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祠堂乾隆己巳年复创高园。</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编者按】</b>乾隆己巳年即公元1749年祠堂在高园复创。此祠堂是否余江邓氏祠堂,旧谱未详。高园地处何处旧谱亦未详。据调查,历史上余江邓氏曾经集资在上坂东边园窠里建过祠堂,在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因“破四旧”政府强行拆除,八、九十岁老人亲身经历过此事。“祠堂乾隆己巳年复创高园”应该是指此祠堂</h5><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三、</b><b>鹰潭北极阁隆重举行</b></h3><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贺寿联欢会</b></h3><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二0一六年九月初九·重阳节</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又叫登高节。在年又将这一天定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h3><h3></h3><h3>二零一六年九月初九,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金秋送爽。这天又是鹰潭北极阁重建后迎来的第一个重阳节,在这吉祥喜庆的日子里,鹰潭北极阁迎来了余江邓氏同胞三姊妹邓自兰、邓根兰、邓炉林寿星老人。</h3><h3>上午十点,三位寿星老人穿着鲜颜的唐服,先有亲属们陪同来到北极阁楼合影,接着有亲属陪同来到北极阁二楼茶座厅。三位寿星老人坐在前排的中间,随着主持人“2016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贺寿联欢会现在开始”,正式拉开了贺寿联欢会的序幕。</h3><h3>会上首先介绍了三位寿星的简历和应邀参加的嘉宾。</h3><h3>这三位寿星老人,均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余江县邓埠镇上坂邓家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亲邓登祥,生于光绪12年丙戌年(公元1886年)10月13日,1975年3月6日去逝,寿年90岁。母亲刘发莲生于1889年1月11日,1935年8月17日去逝,得年47岁。邓登祥、刘发莲夫妇共生育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长女叫邓玉兰、次女叫邓自兰、三女叫邓根兰。儿子最小,叫邓炉林。大女儿邓玉兰嫁春涛乡坞桥村十窠夏明士为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患肺结核病去世。二女邓自兰、三女邓根兰和儿子邓炉林均健在。</h3><h3>九十七岁的邓自兰生于民国九年庚申年即公元1920年农历2月29日。她的一生是饱受沧桑,历经坎坷的一生。据说六、七岁那年她和同时代的女人一样,逃不过旧社会陋习势力的推残,使她终生成了一位“小脚” 女人。16岁那年母亲去逝,18岁嫁到现在的平定乡弓塘村委会东边李家,第二年生一女孩,不幸的是沒过几年丈夫病逝。她不得不带着几岁的女儿改嫁到现在的刘家站垦殖场罗成孙家孙绍策为妻。孙家的生活条件似乎比李家好些,在孙家她也曾经生了两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后来在孙家生了五个女孩。在孙家生活沒过几年,转眼到了1949年的解放,划分阶级成份时,孙家划为地主。一夜之间,生活又回到了从前。然而,她一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还是她那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可想而知,当她拖着一双小脚下地干活的时候,要比现在的女人付出多大的艰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她不但摘掉了地主帽子,刘垦场每个月还给她发了退休工资,退休工资还逐年增加,到现在每月可以领到一千七百多块钱。用她自己的话说:“真沒有想到,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在家不做事的老人,每个月还有钱领,人民政府真好。”其实听到她说的最多的话还是:“沒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哪能活到今天。” 她现在是位五世同堂的老人,外孙、外孙女遍及全国各地。</h3><h3>九十三岁的邓根兰是邓自兰的妹妹,生于民国13年甲子年即公元1924年农历七月初九日。她们的父母由于生活贫困,到30多岁才成家。当第三个女儿邓根兰出生时,父亲已39岁,膝下无一子,由于生活贫困,再加上第三个出生的又是女儿,在周岁之前父母就将她送养到锦江镇鸿门底桂家,改名桂连花,长大后嫁现在的锦江镇民主蔡家蔡龙祥为妻。所以她的身份证上的姓名,仍然是桂连花。解放后,弟弟邓炉林听人说:三姐被父母送人抚养。先后花了六年的时间寻找三姐,终于在1957年在锦江镇找到了从小就被送养的三姐邓根兰,这时的邓根兰已经33岁。邓根兰共生育三男二女,现有儿女子孙50多人,四世同堂。</h3><h3>九十岁的邓炉林是邓自兰、邓根兰的弟弟,生于民国16年庚午年(公元1927年)十二月初三日。母亲刘发莲1935年去逝时,他只有9岁。11岁时娶春涛乡罗坪金家的金菊花为童养媳。他年轻时好学,曾跟本村的老先生读了半年的夜校,主要是学习珠算。由于算盘打的好,解放后任邓埠公社西坂大队会计,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解放初期,曾多次参加各种珠算比赛,并屡次获奖,不久,便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邓会计。后来又有大队会计调到邓埠镇手工业联社任会计,直到退休。共生育四男三女,现有儿女子孙50多人,四世同堂。</h3><h3>应邀参加的特邀嘉宾有:鹰潭市文联副主席、鹰潭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鹰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纪东先生;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高来标先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江县作家协会顾问、著名诗人胡长荣先生;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鹰潭市著名书法家邹连顺先生;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炎黄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余江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一中的高级教师胡祖荣先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著名作家金帆先生;鹰潭市作家协会理事,余江地方文化协会副会长,余江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姜文水先生;余江一中高级教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危和明先生;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西韬奋诗社会员、余江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王发昌先生;余江县书法协会秘书长周亚明先生;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张结和先生;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刘俊方先生;著名学者、资深传媒撰稿人韩云清先生。</h3><h3>会上有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江县作家协会顾问、著名诗人胡长荣先生致贺辞。全文如下:</h3><h5 style="text-align: left;">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各位来宾:<br>大家上午好!<br>金桂飘香,重阳送福!<br>今天是个吉详的日子。在这个吉详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邓氏姐弟三寿星的庆贺日,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庆贺和珍藏的日子。伴着金秋的序曲,重阳节的脚步,登高望远,我们相约来到了北极阁,此时,北极阁里高朋满座,福星高照满庭庆,寿星生辉合家欢。作为晚辈,今天我非常荣幸地应邀致祝寿贺词,在此,首先请让我代表在座的亲朋好友,祝三位寿星福与天地所在,寿与曰月同辉,祝在座的各位亲朋好友,同三位老寿星一样,增福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详。<br>老人能长寿,一家三寿星,着实让人羡慕。但老人能长寿,与遗传有关,与家和和子孙的孝道有关,与老人自己的心态有关,九十当十九岁地活,与祖国的盛世和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有关。<br>九十余载的风风雨雨,老寿星们如枯柏参天,春秋不老,松柏常青。在此,让我们再次用最热烈的掌声,祝三位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br></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谢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会上还收到了特邀嘉宾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炎黄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余江地方文化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余江一中的高级教师胡祖荣先生发来的贺辞。全文如下:</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丙申之秋,九月初阳。余江雅士,欢集一堂。侍九旬寿星,登北极高阁。望一江碧水,看万山秋色。借紫微圣地,祈万民安康。<br> 赫赫邓氏,源远流长。曼公立国,禹公封侯。南阳望郡,新野芳踪。余江邓氏,传于云林,源出南阳。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元朝邓勇,封邑万户;明代志谟,文坛巨擘。祖德如山,宗功似海。庇祐子孙,福运绵长。<br>邓氏姐弟仨,阅人间万象,历百年沧桑。年过九十,身健体康。儿孙满堂,福寿齐祥。喜逢盛世,佳节重阳。恭祝寿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日月昌明,九旬从新!<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6年10月9日重阳节</h5><h3 style="text-align: left;">接下来观看了有著名歌唱家刘未演唱的视频歌曲《欢庆重阳节》。</h3></font></h5><h3>会上特邀嘉宾依次向寿星作诗、赋文、献字祝福。</h3><h3>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江县作家协会顾问胡长荣先生作诗一首。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鹰潭市著名书法家邹连顺先生书。</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一家三寿星, 着实让人敬。<br>要问何其故,孝遗和暖心。</font></b></h5><h3>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鹰潭市著名书法家邹连顺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一幅有他本人创作并书写的对联和一个特大的“寿” 字。</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上联:仟鹤苍松齐献寿,<br>下联:玉麟丹桂共呈祥。</font></b></h5><h3>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著名作家金帆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一幅并有他本人书写的三个书法字。仁、者、寿。</h3><h3>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西韬奋诗社会员、余江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王发昌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一幅对联。余江一中高级教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危和明先生书。</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上联:文曲情钟一志谟,<br>下联:北极辉耀三寿星。</font></b></h5><h3>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张结和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有他本人创作并书写的一首古诗。</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姐弟三寿星,闻之世人惊。<br></b><b>邓君家和睦,代代多寿星。</b></font></h5><h3>鹰潭市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刘俊方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一首古诗。余江一中高级教师,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余江县地方文化研究学会理事危和明先生书。</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八十刚起步,世代同堂住。<br>福禄寿喜得,百岁从头越。</font></b></h5><h3>著名学者、资深传媒撰稿人韩云清先生为寿星老人献上一首古诗。鹰潭市文联副主席、鹰潭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鹰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纪东先生书。</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耆宿硕德正芳华,三阳开泰历桑麻。<br>登高且为重阳赋,相期白寿弄桂花。</font></b></h5><h3>邓仁才特意为九十七岁的姑姑作了一幅对联。鹰潭市文联副主席、鹰潭市文艺创作中心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鹰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纪东先生书。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上联:当年逼迫裹小脚,九十七年往事多,弹指一挥间, 小侄你别说。<br>下联:如今迈着金莲步,直冲阁顶挥挥手,待到百岁时,老姑我回首。</font></b></h5><h3>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高来标先生,现场书法献字。</h3><h3>会上还现场现观看了茶艺表演和著名歌唱家刘和刚演唱的视频歌曲《父亲》、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视频歌曲《母亲》及著名歌唱家陈红和蔡国庆演唱的视频歌曲《常回家看看》。</h3><h3>最后邓仁才代表三位寿星的亲属致答谢词。全文如下:</h3><h5> <font color="#010101">今天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也是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人节。今天又刚好是鹰潭北极阁重建后迎来的第一个重阳节。在今天这个大好的日子里, 我们一起陪同我的父亲和我的两个姑姑三位老人同登北极阁,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也是我们一大家族的骄傲和自豪。在此:<br>首先让我们一起再次祝三位老人,重阳节快乐!祝他们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同时也祝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br>其次,我要特别感谢鹰潭市电视台及《鹰潭日报》社的新闻记者,谢谢你们对老人的关心、关注。新闻记者亲临现场,说明各级政府、新闻媒体乃至全社会都十分重视和关心老人事业。在此我代表三位老人的亲属表示衷心的感谢!<br>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的嘉宾,谢谢您们对三位老人的祝福。您们赠送的珍贵字、画,我们事后会裱装好,作为我们这一大家族珍贵的书画永久保存。因为这不仅是对三位老人的祝福,而是对天下所有老人的祝福,更重要的是对我们这一大家族所有晚辈人的鼓励和鞭策。<br>第四,我还要感谢鹰潭北极阁的所有工作人员,谢谢您们为今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优质的服务。谢谢你们!<br>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祝天下所有的老人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font></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010101">2016年10月9日重阳节</font></h5><h3>贺寿联欢会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陪同三位寿星至 八楼先听讲解员讲解鹰潭历史文化,并环绕阳台一观赏鹰潭市区全景,体味登高望远的心境。接着陪同三位寿星老人到一楼,听讲解员介绍道教文化。</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3MTQ0OTE0M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上坂邓氏三寿星九九重阳节喜登北极阁(视频)</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0图 上坂邓家的女儿邓自兰2018年农历2月19日百岁华诞时的全家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百年沧桑 福寿安享</b></h1><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自兰百岁生日庆典在罗成孙家祠堂隆重举行<br>邓仁才<br>2018年4月9日</b></h5><h3> </h3><h3> 2018年4月4日(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是我二姑的百岁生日。于是,一大早我就和弟弟开着车带着家人从市区出发,前往余江县刘垦罗成孙家,参加我二姑的百岁生日庆典活动。我二姑生于1920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其实,今天是她九十九虚岁生日,由于当地办寿有"办九不办十"的习俗,所以,家人今天要为她举办一个隆重的百岁生日庆典。</h3><h3>今天又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大慈大悲的观音娘娘、观音菩萨的生日。二姑经常为此感到骄傲、自豪。当地有些人说她是观音再世,干脆称她为观音娘娘或观音菩萨。</h3><h3>在车上,一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我记忆中的二姑。</h3><h3>我二姑叫邓自兰,她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姐姐叫邓玉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患肺结核(肺痨)去世。妹妹叫邓根兰,现在锦江镇民主蔡家,现年九十五岁高龄,早已四世同堂。弟弟最小,叫邓炉林,也就是我的父亲,去年九十一岁时去世。</h3><h3>二姑共有六个女儿,只有大女儿姓李,其她五个女儿都姓孙,她们是同母异父的姐妹。</h3><h3>我二姑正好大我四十岁,她的第一个外孙和我同年出生,所以,当我有记忆的时候,她早就做外婆了。论辈分她大我一辈,论年龄她大我两辈。至于她的童年、少年乃至中年生活我一无所知。只是我有记忆以后,才陆陆续续听到长辈们和她自己说起的一些有关她的故事。 </h3><h3>我二姑的故事很多,但对我影响最深的还是她那双“三寸金莲”小脚。据说六、七岁那年她和同时代的女人一样,逃不过旧社会陋习势力的推残,使她终生成了一位“小脚”女人。记得我还是孩提时,每当二姑到我家做客,我就会在她周围打转,两眼盯着她那双小脚,不为别的,一是好奇,二是担心她随时会跌倒,我好扶她一把。所以,我感觉我二姑一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还是她那一双“三寸金莲”小脚。</h3><h3>"哥,二姑活到一百岁了,今天我们还是第一次喝她的生日喜酒。"弟弟的一句话,又使我想起了我二姑生日的故事。</h3><h3>说起我二姑的生日还真与众不同。按当地习俗年满花甲时尊称为老人,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时晚辈们都要为老人过一个像样的或者说较为隆重的生日,亲朋好友前来贺寿。像这样的生日我二姑一次都没有举行过。据她的女儿们说,她死活不让晚辈们为她做寿。六十岁时,女儿们要为她做寿,她不同意,女儿们便依了她。七十岁时,她还是死活不同意做寿,女儿们拿她没办法。八十岁时,女儿们商量一定要为母亲做寿,要让母亲过个像样的生日。没想到,她还是不同意。并在生日快到时,这个女儿家住一天,那个女儿家住一天,采取迂回战术,使得生日无法安排。九十岁时,女儿们下决心一定要为母亲举办一个隆重的生日。商量来商量去,老人家还是不同意。没办法,生日那天女儿们临时摆了两桌酒席,到了放鞭炮吃饭时,老人家采取躲避的办法,到邻居家聊天去了。</h3><h3>作为侄儿没有喝上一次姑姑的生日喜酒感到十分遗憾,我便问了个究竟。表妹说:一是为了节约,她说做寿是浪费钱财;二是思想守旧,认为做寿是儿子的事,那有女儿为母亲做寿的道理。</h3><h3>弟弟又说:"二姑这次过生日不会又躲走吧。"</h3><h3>我说:"这次走不了,也躲不了。因为,从去年四月份摔一跤造成右侧股骨颈骨折,在一八四医院做手术后,到现在她的腿脚不太灵活,行走不便。"</h3><h3>弟弟:"据医生说,当时姑姑在一八四医院创下了历史上做手术年龄最大的记录。"</h3><h3>我说:"是啊,做手术那天我也在,几十个人都在手术室门口为她捏了一把汗。不过,医生说了,别看她年龄大,但体质好,能挺得过去。"</h3><h3>"快到了,前面就是罗成孙家。"</h3><h3>小车从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就快到刘垦罗成孙家。距离孙家还有两里多路,马路两旁插满了印有"福寿"的彩旗迎路,好远就听到锣鼓喧天,还未进村就感觉到热闹喜气。小车顺着彩旗开了两里多路,来到了罗成孙家祠堂前的操场上停了下来。</h3><h3>孙氏祠堂坐北朝南,砖木青瓦古式结构,占地面积一千多平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修缮过一次,具有浓厚的古色古香特色。祠堂正门上方悬挂着"邓自兰百岁华诞"大型红底黄字横幅,正门两侧悬挂着印有"福寿"字样大型红色灯笼和一幅贺寿对联"东海星月共祝福,南山松鹤同庆寿。"显得格外耀眼。</h3><h3>祠堂前操场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加上本村自发组织的锣鼓队、歌舞队和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热闹非凡。</h3><h3>在祠堂门前,我们看见二姑的长女李冬香,也就是我的大表姐。大表姐今年正好八十岁,已经是四世同堂,子孙满堂的老人了。</h3><h3>我赶紧迎上去:"大姐!再过二十年我就要喝你的百岁生日喜酒啦。"</h3><h3>大姐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我也老了,能和你爷爷一样,活到九十岁就心满意足了。"</h3><h3>大表姐李冬香是我二姑初婚时生下的第一个女儿。我二姑在16岁那年母亲就去逝,18岁嫁到现在的平定乡弓塘村委会东边李家,第二年(1939年)生一女孩李冬香。不幸的是沒过几年丈夫病逝。她不得不带着几岁的女儿改嫁给现在的罗成孙家孙绍策为妻。在孙家她也曾经生了两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后来在孙家生了五个女孩,加上在李家生的女儿,现有六个女儿。</h3><h3>走进祠堂,东、西两侧为两层木质结构的厢房,南侧为古戏台,戏台的正对面北侧是祠堂的中堂,加上中央六十平米的天井,显得格外古朴、壮观。红地毯从祠堂正门由南向北穿越中央天井直达祠堂中堂,中堂上方悬挂着"邓自兰百岁华诞"大型红底黄字横幅,祠堂四周上方挂满了印有"福寿"字样的红色大灯笼。东西两侧的十个大柱子上张帖着五幅大型贺寿对联,天井上方五颜六色的彩旗迎风飘扬。古戏台是今天贺寿的主场地,戏台正上方悬挂着特制的大型彩色喷绘,喷绘正中写着特大的"寿"字,两侧印着"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不老松"的贺寿对联,戏台地板上铺着鲜艳的红色地毯。整个场面显得古朴而又隆重,祥和而又喜庆,加上锣鼓队、歌舞队和现代化的音响、视频显得更加热闹而又欢快。</h3><h3>祠堂里早已聚集了几百名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而且,还在陆陆续续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来到孙家祠堂,参加这跨世纪百年一次的生日庆典活动。</h3><h3>根据仪式安排,九点开始合影留念;十点开始锣鼓队、歌舞队表演;十一点开始贺寿、拜寿;十二点开始寿宴。</h3><h3>九点一到,工作人员和摄影师正准备按计划开始拍摄全家福时,突然听见有人大叫一声:"哇噻,又来了一位寿星!"</h3><h3>我一听,就知道是我的九十五岁的三姑携全家向她的姐姐贺寿来了。我赶紧迎上去:"姑姑!再过五年我就要喝你的百岁生日喜酒啦。"</h3><h3>三姑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托侄儿的福。</h3><h3>说起我的三姑邓根兰,她也是个苦命人。据长辈们说,在我爷爷手上,我家是全村最穷的。由于生活贫困,我爷爷到30多岁才成家。三姑出生于1924年农历七月初九日,这时,我爷爷已经39岁了,膝下无一子。由于生活太穷,再加上第三个出生的又是女儿,在周岁之前三姑就被送养到锦江镇鸿门底桂家,改名桂连花,长大后嫁给现在的锦江镇民主蔡家蔡龙祥为妻。所以,她的身份证上的姓名,仍然是桂连花。解放后,我父亲听人说三姐邓根兰被父母送人抚养。后来,我父亲先后花了六年的时间寻找三姐。1957年终于在锦江镇找到了三姐邓根兰,这时的邓根兰已经33岁。邓根兰共生育三男二女,现有儿女子孙50多人,早已四世同堂。</h3><h3> 工作人员和摄影师继续安计划拍摄全家福,也很自然地将我的二姑和三姑两姐妹安排坐在一起。首先有六个女儿从大到小携全家分别与两位寿星合影留念。接着,其他亲朋好友也争先恐后地要与两位寿星合影留念,好沾点寿星的福气、喜气。</h3><h3>最后一张合影是六个女儿的六家全体人员与两位寿星的大合影,这是今天最有历史意义的合影。为了照好这张全家福,在此之前,家人们做了精确统计,包括我二姑和三姑,今天全家福的合影正好是一百一十八人。这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遗憾的是,尽管做了许多准备,尽了许多努力。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还是无法做到一个不漏,一个不缺。老人的夕阳梦还是未能圆满实现。</h3><h3>当焦点落在了寿星老人的脸上,随着快门"咔嚓"一声,一瞬间将百年历史定在2018年4月4日。照片上老人脸上的那一道道皱纹是历经百年风风雨雨烙下的印记,记下了她百年来的酸甜苦辣。</h3><h3>熟悉我二姑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会说她是个幸福的老人。是的,她健康长寿,五世同堂,子孙满堂,确实是个幸福的老人。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她前半辈子的生活呢。可以说,我二姑前半辈子就一个字"苦",后半辈子两个字"幸福"。 </h3><h3>前半辈子的苦。我二姑在六、七岁时就成为“小脚”女人,再加上我爷爷又是全村最穷的农户,所以,她没有幸福的童年。16岁母亲去逝,18岁嫁到弓塘东边李家,生育一女孩,没过几年丈夫不幸病逝。她不得不带着几岁的女儿改嫁到罗成孙家。在孙家生活沒得几年,转眼到了1949年的解放,划分阶级成份时,孙家划为地主。一夜之间,生活又回到了从前。在孙家她也曾经生了两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后来在孙家生了五个女孩。就这样凭着"地主婆"和“小脚女人”的身份带大六个女儿,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辛。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女儿们一个一个地长大成人。好不容易生活有所好转,不幸的是丈夫孙绍策1977年又离她而去。</h3><h3>后半辈子的幸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政府给她摘了地主帽子,刘垦场每个月还给她发了退休工资,退休工资还逐年增加,到现在每月可以领到一千八百多块钱。所以,从她领到第一笔退休工资开始,似乎变了一个人,见人就笑哈哈地说:“真沒有想到,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在家不做事的老人,每个月还有钱领,人民政府真好。”加上六个女儿个个孝顺,老人家不愁吃,不愁穿。可以说,我二姑的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她现在是位五世同堂的老人,外孙子、外孙女及外曾孙子、外曾孙女遍及全国各地。</h3><h3>十点整,祠堂里响起了锣鼓声、音乐声,歌舞队、锣鼓队在祠堂天井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音乐声翩翩起舞,将生日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h3><h3>十一点整开始安计划举行贺寿、拜寿仪式。当主持人宣布有请寿星老人闪亮登场时,寿星老人在家人的陪同下,伴随着《祝您生日快乐》的音乐声,踩着红地毯徐徐走向戏台时,祠堂里顿时一片沸腾,欢呼声、掌声久久不息。</h3><h3>首先有外孙夏红仁代表寿星老人的所有晚辈向寿星老人致祝寿词;其次有罗成孙氏宗亲孙港样代表全村向寿星老人致祝寿词;再次有侄儿邓仁才代表寿星老人的娘家至亲向寿星老人致祝寿词;最后,有寿星老人的六女婿许水才致答谢词。</h3><h3>接着,举行了隆重的拜寿仪式。六个女儿从大到小分别携全家向寿星老人拜寿。最后有在外工作、经商、读书未能回家的晚辈们从美国、俄罗斯、北京、云南等地发来视频向寿星老人贺寿、拜寿。</h3><h3>十二点举行了盛大的寿宴。首先,有六个女儿从大到小分别携全家向寿星老人敬酒;其次是在场的亲朋好友纷纷向寿星老人敬酒。共祝寿星老人身体健康!福如东晦!寿比南山!</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U1OTQ0MTI1Ng==.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上坂邓家邓自兰女士百岁华诞(视频)</a></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云林邓氏2016年清明祭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邓仁才</h3><h3>2016年4月5日来自金溪、资溪、贵溪、余江、东乡、抚州、临川、东乡、南城、崇仁、乐安、弋阳、上饶等十三个县(市区) 的400多名云林邓氏宗亲,集聚金溪县黄通乡云林邓氏始祖清溪公墓地啄头岭,代表云林邓氏十万子孙祭拜云林邓氏千年始祖。</h3><h3>在始祖清溪公、二世祖守元公墓旁宗亲们纷纷烧纸、点香、叩拜,表达对先祖的思念和感恩,祈求先祖保佑子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工作顺利、来年大发。资溪县高阜乡莒州族邓光明宗亲,宣读了祭文。</h3><h3>墓地祭拜后,全体宗亲再次集中在金溪县黄通乡小坪邓家祠堂,举行了历史上最隆重、最庄严的清明祭祀仪式。在祠堂的正上方悬挂着庄重而又慈祥的始祖清溪公遗像;遗像的下方悬挂着大型彩色喷绘;喷绘两边各摆放了四棵青松,中间布满了鲜花。鹰潭市人大副主任邓绍聪宗亲,宣读了祭文。</h3><h3>祭祀仪式有余江县邓埠镇西坂村上坂族邓仁才宗亲、资溪县高阜乡莒州族邓爱明宗亲共同主持。</h3><h3>在祭祀仪式上,首先全体宗亲起立,向云林邓氏千年祖宗默哀三分钟,鸣爆; 其次,有鹰潭市人大副主任邓绍聪宗亲,代表云林邓氏全体宗亲宣读祭文;然后依次向先祖敬酒、上香、叩拜;最后还向云林邓氏历史名人三鞠躬。</h3><h3>今年的清明祭祖活动,是有云林邓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是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规模最大的一次, 也是最隆重、最庄重的一次。</h3><h3>祭祀仪式结束后,发起了为重修清溪公的墓捐款活动。中午举行了盛大的清明宴会,四百多名宗亲相聚一起,相互联谊,相互交流。</h3><h3><b><br></b></h3><h3><b>附∶云林邓氏2016年清明祭祖主持词</b></h3><h3><b>【邓仁才】</b>尊敬的云林邓氏全体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余江县邓家埠上坂邓家清溪公35代子孙邓仁才。</h3><h3><b>【邓爱民】</b>尊敬的云林邓氏全体宗亲: 大家上午好!我是资溪县莒州邓家清溪公35代子孙邓爱民。今天有我和邓仁才宗亲,主持云林邓氏2016年清明祭祖仪式。</h3><h3><b>【邓仁才】</b>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思念先祖,不忘先祖,祭拜先祖,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也是宗族文化、宗亲文化、姓氏文化的主要内容。俗话说的好, 没有百年的亲戚,但有千年的祖宗。今天我们因为千年的祖宗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云林邓氏祖基地金溪县黄通乡小坪邓家祠堂,祭拜云林邓氏千年祖宗。参加今天祭祖的有来自金溪、资溪、贵溪、余江、抚州、临川、东乡、鄱阳、上饶、崇仁、余干等20多个县的400多名云林邓氏宗亲。可以说,今年的清明祭祖是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规模最大的一次, 也是最隆重、最庄重的一次。</h3><h3><b>【邓爱民】</b>首先举行第一项仪式。全体起立, 向云林邓氏千年祖宗默哀三分钟,默哀毕。鸣爆。</h3><h3><b>【邓仁才】</b>云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神奇而又神圣的地方。云林的山好, 云林的水好, 云林的人更好。早在六百多年前, 我国著名的诗人、画家方从义, 就被美丽的云林山水所感染, 他创作的举世闻名的《云林钟秀图》, 在2012年就以一千五百万元的价值落槌拍卖,可见云林风景灵秀之气。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们的始祖清溪公就“乐白马峰之耸秀,喜云林地之清华”,选择了这块美丽、神奇而又神圣的风水宝地繁延生息, 开创了云林邓氏的历史。云林, 是云林邓氏的发祥地, 是云林邓氏的摇蓝。可以说, 沒有清溪公, 就沒有云林邓氏;沒有云林邓氏, 就沒有我们的今天。是我们的祖先, 开创了云林邓氏的历史;是我们的祖先, 给了我们的生命, 云林邓氏的子孙将永远不会忘记。今天, 我们就是用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说不完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h3><h3><b>【邓爱民】</b>下面进行第二项祭祖仪式,宣读祭文。有请鹰潭市人大副主任邓绍聪宗亲代表云林邓氏全体宗亲宣读祭文。祭文如下:</h3><h5>维公元2016年4月5日, 农历丙申年壬辰月丁巳日, 正值清明时节, 春回大地,春光明媚。来自金溪、资溪、贵溪、余江、抚州、临川、东乡、上饶、崇仁、乐安等十三个县(市区) 的400多名云林邓氏宗亲,代表云林邓氏10万子孙,齐聚金溪县黄通乡云林啄头岭,谨以果品佳肴、香帛冥金之仪, 致祭于云林邓氏千年始祖清溪公、二世祖守元公之陵前, 焚纸、上香、敬酒、叩拜凭吊,告慰吾列祖列宗曰:<br>群山巍巍, 绿水绵绵。白马峰下, 先祖长眠。先祖祖籍南阳, 讳师安, 字德重, 号清溪。登天佑二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五季末, 官于饶之鄱阳, 适逢战乱, 不以同流合污, 遂辞官归隐, 迁至金溪上幕镇(今黄通云林) 定居。始祖初到云林, 孑然一身, 举目无亲, 上无片瓦, 下无寸土, 风餐露宿, 开吾族立足之基地。传三世, 而至智、仁、圣、义、忠、和六大房,开疆拓土,蔓延周边,如今金溪、鄱阳、资溪、贵溪、余江、抚州、临川、南城、东乡、上饶、崇仁、乐安、余干、万年等地均有我云林邓氏分脉。皆因祖功荫及吾子孙万代, 绵绵流长也。嗟夫! 吾祖英名将永垂不朽, 万代流芳。其创业之绩, 将永载邓氏族谱, 辉家耀邦。<br>吾祖迁至金邑, 北宋至今, 计千余年矣! 其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开枝散叶,子孙繁衍。如今吾邓氏家族昌隆繁盛,家兴族旺, 十多万人口遍及赣、闽、湘等各地, 族人以学为基, 或从农、从工、从商、从医、从教、从政, 百业有人。邓氏子孙铭记列祖遗训, 弘扬光大祖德, 为中华民族之振兴, 前赴后继, 奋斗不息。想当年, 先祖颠沛流离, 转辗迁徙, 辛勤耕作, 举步维艰; 看今朝, 吾族后裔昌盛, 各支显望, 桃李飘香, 处处有邓氏建功立业之栋梁。<br>山有脉, 水有源。吾辈同宗同祖, 当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当不分南北,不分支系, 团结一心, 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力图振兴。为祖争光, 为族争辉。以优异成绩彰显吾邓氏门庭, 告慰我列祖列宗。词曰: <br>清明祭祖, 思绪悠悠。全族凭吊, 列果陈香。在此茔前, 薄品呈贡。仰天祭祀, 念求祖荫。<br>爆竹声声, 响彻云空。昭告尊灵, 倾吐由衷。温我祖训, 情真意浓。与时俱进, 时代准绳。<br>特作族规, 身体力行。首推爱国, 志于精英。言传身教, 耀祖光宗。其次爱家, 爱幼尊翁。<br>任劳任怨, 似牛勤耕。夫妻恩爱, 和睦家庭。再次处世, 为人厚忠。扶危济贫, 慷慨以赠。<br>处事沉稳, 助人以诚。不卑不亢, 君子雅风。发家致富, 拥結精诚。以上族规, 自觉遵从。<br>百世不迁, 祖训传颂。<br>呜乎! 愿列祖含笑九泉, 佑全族显贵昌荣。</h5><h3><b>【邓仁才】</b>可以说,云林邓氏一开始就是兴旺发达的家族,是望族。据《家谱》记载: 清溪公祖孙三代八人就有六名进士。在当时,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文人世家。而且祖孙三代人人为官, 文官武官,文武双全。清溪公十六岁荣登进士, 是位神童。在江西饶州府任职, 官至枢密副使。他还是一位文人, 著有文集传世。清溪公祖孙三代八人, 确实是我们云林邓氏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可敬可佩。</h3><h3><b>【邓爱民】</b>下面进行第三项祭祖仪式,向云林邓氏先祖敬酒:一敬始祖清溪公;再敬二世祖守元公;三敬大房智公;四敬二房仁公;五敬三房圣公;六敬四房义公;七敬五房忠公;八敬六房和公;敬酒仪式毕。</h3><h3><b>【邓仁才】</b>早在南宋绍兴十六年丙寅年, 也就是公元1146年, 第一次建谱时, 我们的祖先就为六大房各起了一个响亮的房号:智、仁、圣、义、忠、和。这短短的六个字,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 它是具有多么深刻的含义。智者圣也, 仁者义也, 忠者和也。意思是说: 有智慧的人、聪明的人, 才能称得上圣人; 讲仁爱的人, 才是有义气的人; 只有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忠于云林邓氏, 国家才能和平, 民族才能兴旺, 家族才能和睦相处, 家庭才能和气生财。这六个字, 就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立的家规、树的家风,我们的祖先确实用心良苦, 他是希望云林邓氏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牢记这六个字。宗亲们, 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六个字吧。遵守云林邓氏家规,发杨云林邓氏家风。</h3><h3><b>【邓爱民】</b>下面进行第四项祭祖仪式,向云林邓氏先祖敬香叩拜:一拜始祖清溪公;再拜二世祖守元公;三拜大房智公;四拜二房仁公;五拜三房圣公;六拜四房义公;七拜五房忠公;八拜六房和公;敬香叩拜仪式毕。</h3><h3><b>【邓仁才】</b>云林邓氏具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云林邓氏文化。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为国家、为民族、为云林邓氏做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如南宋的忠义社邓方,元末的万户候邓勇,明朝的抗倭英雄邓子龙大将军、农民起义领袖邓茂七、文学大师邓志谟、国子监祭酒邓士龙,清朝的大书法家邓石如,当代的“两弹元”元勋邓稼先都是出自清溪公的后裔。这些历史名人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为表达对这些云林邓氏历史名人的崇高敬意, 让我们深深地鞠三躬。</h3><h3><b>【邓爱民】</b>下面进行第五项祭祖仪式,向云林邓氏历史名人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h3><h3><b>【邓仁才】</b>宗亲们, 今天下午就要召开宗亲代表大会,即将成立我们盼望己久的首届云林邓氏宗亲会, 产生宗亲会的首届领导。这是我们云林邓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一件盛事, 将永远载入云林邓氏的史册。千事有头, 万事有脑。我们早就渴望有一个敢于担当、 敢于负责, 有实力、有能力、有热心的年轻力壮的领头人, 扛起云林邓氏这面大旗, 把云林邓氏宗亲会这个平台建牢、建大、建强,率领云林邓氏全体宗亲, 开创云林邓氏新局面。最后,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云林邓氏旗帜下, 在首届宗亲会的领导下, 团结一心, 努力工作, 为云林邓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h3><h3><br></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c4MTI3NjI2O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云林邓氏2016年清明祭祖(视频)</a></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邓方恒老先生寻根问祖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邓仁才</h3><h3>2015年4月17日我正在湖北省汉川市参加“炎黄邓氏宗亲湖北联谊会第三届五次年会”。下午接到邓仟林宗亲电话,说是有一位八十五岁的邓姓老人,从贵州省兴义市带着妻子、女儿及外孙女,来到余江县邓家埠寻根问祖,现住在余江大酒店。通知我赶紧回家,帮老人查查家谱,核对资料,看看能否查出结果,也好对老人有个交待。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我大吃一惊,甚至令我有些激动。当天下午我就从汉川赶到武汉,晚上再从武汉座动车赶回鹰潭。</h3><h3>第二天早晨, 我就从鹰潭赶到余江大酒店。找到了这位老人后, 才知道这位老人叫邓方恒,85岁, 是专程携妻子、女儿、外甥女,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下五屯邓家来余江邓家埠寻根问祖。我们很快就聊了起来,在交谈中,发现老人思路敏捷,眼目迥迥有神,不但用词丰富,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记忆特强,他能一口气背下56个字的字派,令我十分敬佩。</h3><h3>据老人说:我家原先是有谱的,在“文革”期间家谱和二世祖(子明公)的墓同时被毀。我哥哥邓方仪曾经主修过家谱, 81年他就凭记忆重新写了一本家谱。哥哥对我说,我们的始祖禹龙公的父亲玉盛公,是从安仁县邓家埠迁来的。后来禹龙的子孙在当地重新建立了家谱和字派,并将禹龙公定为下五屯邓家始迁祖。</h3><h3>老人还说:“安仁县邓家埠”这六个字在我脑海里终生难忘。年纪大了,寻根问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老人有三男两女,改革开放后,三个儿子个个经商,都有了自己的公司,经济上还算宽裕。儿女们看出了老人的心思,决定有大女儿邓丽母女俩陪同父母寻找安仁县邓家埠。一是寻根问祖,二是父母年纪大了,陪他们出来走走看看。</h3><h3>邓丽的女儿许宝尹年轻活泼,一路上在网上查找安仁县邓家埠有关信息。发现历史上有两个安仁县,一个是湖南,一个是江西。江西的安仁县后改名为余江县。但家谱又记载了抚州金溪,所以就来到了江西的安仁县(今余江县)。我们一边聊天,一边查阅《余江邓氏宗谱》,我们整整查了一天。最终,在吃晚饭之前在上坂邓家西房查到了玉盛公的有关信息。据《余江邓氏宗谱》记载:“肇士公,字玉盛,鹿公(上坂邓家西房)幼子,行汉七。往云南贸易”。肇士公属清溪公23代,自清乾隆年间离开家乡往云南贸易后,三百多年来一直无任何信息。到现在才知道肇士公离开家乡往云南贸易,后定居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下五屯邓家,在远离家乡3000多里之遥的下五屯定居繁衍生息。 </h3><h3>邓方恒老先生终于为下五屯邓家人实现了十多代人三百多年来的梦想,也为邓家埠、下五屯两地邓姓宗亲以后的来往和联谊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邓家埠、下五屯两地邓姓宗亲将永远铭记,代代不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附:下五屯邓氏字派歌</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禹子松廷定万方,克承文德启贤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继续道统开家训,建立君宪显国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敷政永垂功业远,安邦咸庆世泽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秉乾耀祖昭仁厚,景应发祥盛代扬。</h3><h3><br></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TYzNzM5MzU2M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poste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余江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鹰潭电视新闻)</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1图 文学大师邓志谟的画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二篇<br>文学大师邓志谟</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第一章<br></b><b>邓志谟生平及作品简介</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一丶拂去大师身上历史的尘埃</b></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文学异才百拙生邓志谟<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作者 邓仁才<br></b></font><font color="#010101"><b>发表于《鹰潭日报》副刊2017年3月2日星期四</b></font></h5><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 幼称颖敏,字景南(又字明甫、鼎所),号竹溪散人、竹溪散生、竹溪主人、百拙生、饶安人、竹溪风月主人、啸竹主人、竹溪生、坦然生、南阳居士、豫章竹溪主人、蝶庵主等。余江县邓埠镇竹溪邓家人。生于明嘉靖33年(1554年)?卒于明崇祯5年(1632年)?详细的生卒年月有待进一步考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是我国明末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戏剧家和民间文学家。邓志谟博学多才,学识渊博,学问优长,精佛、儒、道三教,通医药、天文、地理,集作家、学者、编辑、出版、著书于一身,堪称文学巨擘。据《饶州府志》、《安仁县志》及《余江邓氏宗谱》记载:邓志谟“好学沉思,不求闻达,其人弱不胜衣,而胸藏万卷,众称 ‘两脚书橱’。临川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邓志谟分别以中国文学家和中国戏曲家的身份入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出版)和《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出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一生中著有道教神魔系列小说《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三部;争奇系列小说(现代学者又称游戏小说)《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茶酒争奇》七部;五局传奇剧本《八珠环记》、《玉莲环记》、《凤头鞋记》、《玛瑙簪记》、《并头莲记》五本;编辑诗文集《蝉吟稿》、《得愚集》、《鸡肋集》、《续得愚集》四部;编辑专业性、实用性的百科全书、应用文体、书信选集、民间笑话《白眉故事》、《黄眉故事》、《事类捷录》、《古事镜》、《古事苑》、《丰韵情书》、《珠玑联》、《新刻洒洒篇》、《一札三奇》、《是路集》、《人品捷录》、《艺林增补详注书言故事全本》、《肉谱群玉》、《新刻晋斋尺牍》、《一握坤舆》等十五本。共编著小说、剧本、书籍三十四本,二百余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年轻时家境比较富裕,青少年时读书之余喜游名胜。先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游览故乡的名胜,如在书信中多次提到家乡的马鞍岭、龙冈峰、马祖岩、黎浦、锦江等;后是独游天下,南至无为,西至长安,北至内黄,东至杭州。在许多名胜古迹都有他的题词, 并留下了笔墨。如: 在华清池的《题贵妃浴温泉》(七绝); 在内黄的《题项羽庙》; 在杭州的《题岳王祠》、《谒杭州岳武穆祠》、《谒杭州伍子胥祠》等等。400年前能在这些名胜古迹题词并留下笔墨, 这说明邓志谟在年青时就是一个很活跃的文人, 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邓志谟在万历四十年重游邓埠的“庆寿寺”时写下了《游庆寿寺记》,游邓埠的永镇阁、龙冈峰时写下了《永镇阁》、《龙岗峰》两篇文章。</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在万历16年(1588)前后, 三十四、五的邓志谟漫游结束后,回家准备科举应试。回家不久,父亲不幸去世。在家守制三年后,自己积劳成疾,接着儿子夭折,妻子亡故,母亲去世,十年之内前后失去了四位亲人。家庭上接二连三的变故不仅使家道中落,更重要的是使邓志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一是失去了科举应试的宝贵时机,二是经济上无法继续支持他漫游全国, 实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为了生计,邓志谟迫不得已背井离乡,远走福建建阳去谋生。大约在万历22年(1594)受聘于福建建阳大书商余氏(即余德彰,字继泉或泅泉)萃庆堂,先为塾师,后为编辑。萃庆堂集编书、印书、卖书为一体。余氏印刷业历史悠久,萃庆堂早已闻名天下。邓志谟受聘余氏,也是想借此实现他神游艺苑、寄托自己文学事业的心志。在余氏萃庆堂邓志谟有了用武之地,他利用余氏萃庆堂这个平台,写作、编著了大量具有独创性而又能流传于世的作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的作品在《饶州府志》、《安仁县志》、《余江县志》、《鹰潭市志》、《余江邓氏宗谱》中均有记载。</font>此外,1985年台北天一出版出版的《明清善本小说丛刊》第7辑属邓志谟专辑,将邓志谟的16部作品影印出版;1990国家教委的重点项目《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将邓志谟的道教神魔小说《飞剑记》、《咒枣记》刊印出版(单价48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四十一辑《古本小说丛刊》,第一辑将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刊印出版。</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邓志谟三部作品入编《四库全书》, 一部列入明清禁书。其中,《咒枣记》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话本小说第六条;《飞剑记》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神魔志怪第二条;《古事苑》入编《四库全书》卷139子部49条;这是余江县历史上唯一有作品入编《四库全书》的人物。《韵丰情书》明清时被列入禁毁小说。</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与汤显祖、董其昌、袁宏道、冯梦龙等大文豪都是生活在明嘉靖、万历时期。邓志谟与临川戏剧大师汤显祖同属江西人, 同属戏剧家,据《饶州府志》、《安仁县志》、《云林邓氏宗谱》、《余江邓氏宗谱》记载, 邓志谟被汤显祖赏以“异才”称之。明末大书画家董其昌曾担任过福建副使,并亲自为邓志谟的《黄眉故事》作序。明代文学家袁宏道认为邓志谟的民间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应加以推崇, 并为邓志谟的《古事镜》作校订。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在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刊印后, 将其改写成《旌阳宫铁树镇妖》和《吕纯阳飞剑斩黄龙》,分别收入《警世通言》卷四十和《醒世恒言》卷二十二。还有《事类捷录》由明末国子监祭酒邓士龙(邓志谟族兄)作序。</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的作品深受欢迎, 有些作品几百年来多次重刻刊印。如《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三部道教神魔小说和《玉莲环记》、《并头莲记》传奇剧本以及《白眉故事》、《黄眉故事》等, 到了清末还在重刻刊印。其中《白眉故事》、《黄眉故事》在清朝时期江南各地大都用来启蒙教学用书。邓志谟的五部传奇剧本在民间深受欢迎, 其中《玉莲环记》、《并头莲记》两部剧本在民间一直演到清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学者金文京利用日本内阁文库的珍贵藏本先后撰写了《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谟生平初探》、《晚明文人邓志谟的创作活动—兼论其争奇文学的来源及传播》等论文,对其生平及作品进行了研究。</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术界才注意到这位晚明文人及其创作的独特价值, 于是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逐渐有研究文章见各大报刊。近年来,有关对邓志谟及其作品的研究越来越多。北大、清华等全国20多所大专院校的学者、专家、教授及文人对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化进行了研究,并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文学界已经在全国掀起了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学研究的热潮。北大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先生,正在筹备出版一套《邓志谟全集》, 并计划安排时间到邓志谟家乡进行调研。</font></h3><h3><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经当代专家、文人、学者、教授对邓志谟及其邓志谟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一是邓志谟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二是以邓志谟为代表促进了我国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使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入了成熟期;三是以邓志谟为代表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和雅文学的俗化;四是以邓志谟为代表掀起了神魔志怪小说的创作热潮;五是邓志谟独创“争奇小说”文体,别具一格;六是对江西地域文化,尤其是对万寿宫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10月27日在余江县邓志谟的家乡,召开了“余江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信息报告会”,市县两级的文联、作协、新闻記者、文化界人士及文学爱好者和邓志谟后裔、抚州邓氏文学爱好者参加了会议。</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11月3日下午,市县两级的文联、作协、新闻记者及文学爱好者,在余江县邓志谟的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及历史考察,并根据《余江邓氏宗谱》找到了邓志谟的墓址及墓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3年11月26日上午省博物馆的馆长彭印琨及省文化厅的领导在市、县有关领导陪同下,亲自到邓志谟的墓址进行了考察。接着在县委宣传部召开了座谈会,省博物馆馆长彭印锟作了重要讲话:邓志谟是我国明末时期重要的通俗小说家、戏剧家和民间文学家,邓志谟的墓址要保护好,打造邓志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5月1日,鹰潭“北极阁” 正式开馆,在“北极阁” 八楼“鹰潭历史名人”展示区,邓志谟以文学大师的名誉入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以上活动省、市、县电视新闻,《江西日报》、《鹰潭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font></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Y3NzYzNDMy.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余江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余江电视新闻)</a></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2图 原载《鹰潭日报》2017年3月2月星期四副刊</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邓志谟作品的收藏、著录及刊印</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r>发表于《鹰潭日报》副刊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邓志谟一生中著有道教神魔系列小说三部;争奇系列小说七部;五局传奇剧本五部;诗文集四部; 其它类书十五部,共计三十四部,二百余卷。据考证这些作品最晚的成书于1624年, 至今近四百年。有幸的是,邓志谟的三十四部作品除《玑珠联》、《肉谱群玉》、《玉莲环记》未发现有收藏外,其他作品都有书传世,而且大多数作品都经历过多次重刻、影印、再版。遗憾的是, 邓志谟作品的古善本书(线装书) 大多数流散在国外, 以日本最多,而且有些是有价值的原版甚至是孤本(绝版), 这些作品是什么时间流散在国外? 又是怎么去的? 至今无人考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由于邓志谟的作品几百年来都有重刻刊印(指古善本线装书), 如《铁树记》到1865年光裕堂还在刊印,《白眉故事》到1876年经济堂还在刊印,《古事苑》在清光绪间还发现刊印本,而且版本繁多复杂, 所以邓志谟作品的善本收藏更是难以准确统计。民间收藏更是不计其数, 到现在网上都有大量的善本书挂在网上拍卖。那么,邓志谟的这些作品现在到底收藏在哪些地方呢? 能否找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近几年, 笔者收集了大量有关资料,据这些资料发现:国内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等全国近50家图书馆、博物院、研究所以及日本内阁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日本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20多家国外图书馆、文库、研究所都有邓志谟的古善本书籍收藏。</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收集整理邓志谟生平及作品的同时, 还发现邓氏家谱、地方志、文人的著作以及有关辞典、词典, 甚至《四库全书》都有邓志谟生平及作品的有关著录及论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又出现了将邓志谟的善本书影印出版、铅印出版公开发行。</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现将邓志谟作品的收藏(古善本)、著录及刊印情况梳理如下, 与读者们分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一)、邓志谟作品的善本收藏</b></h3><h3> <b> (一)、三部道教小说收藏情况</b></h3><h3>《铁树记》是邓志谟道教小说的代表作。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最早的明万历31年(1603)萃庆堂余泗泉刊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藏有明万历32年(1604)萃庆堂余泗泉本后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813年刊本及1865年光裕堂版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龙溪振文堂刊本;安徽省图书馆藏有明立声堂刻白雪楼印本;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云溪正声堂刊本; 据汪小洋《邓志谟< 铁树记> 的另一版本与来源》,另有“书林赣州本立堂”三卷本, 未明藏处。</h3><h3> 《飞剑记》及《咒枣记》唯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万历31年(1603)萃庆堂余氏刊本(均于原版孤本) 。</h3><h3><b>(二)、七部争奇小说收藏情况</b></h3><h3>《花鸟争奇》是邓志谟争奇系列小说的笫一部。台湾中央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藏有明萃庆堂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明春语堂刊本。</h3><h3>《山水争奇》日本内阁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藏有明萃庆堂刊本;国内的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有明刻本(刻书者不详); 日本东北大学藏明天启刻本(刻书者不详);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明春语堂刊本。</h3><h3>《风月争奇》首都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萃庆堂刊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缺卷上) 、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春语堂刊本。</h3><h3>《童婉争奇》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有明萃庆堂刊本(原本:明天启四年甲子年1624);中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明春语堂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另藏有一清刊本。</h3><h3>《蔬果争奇》首都图书馆、内阁文库、日本关西大学图书馆、内藤文库藏有明萃庆堂刊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春语堂本。</h3><h3>《梅雪争奇》国内唯有北京图书馆有收藏,国外唯有日本内阁文库有收藏。</h3><h3>《茶酒争奇》唯有北京图书馆藏有收藏。</h3><h3><b>(三)、五部传奇小说(五局剧本)收藏情况</b></h3><h3>《八珠环记》、《凤头鞋记》、《玛瑙簪记》、《并头莲记》唯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玉芷斋抄本。《玉莲环记》未发现有收藏。<b> (四)、四部诗文集收藏情况</b></h3><h3>《得愚集》、《续得愚集》唯有日本的内阁文库和名古屋蓬左文库藏有睿发堂余祥我刊本。《蝉吟稿》唯有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藏有明万历刻本(孤本绝版)。《玑珠联》未发现有收藏。</h3><h3><b> (五)、十五部类书收藏情况</b></h3><h3>《白眉故事》是邓志谟所有作品中收藏单位最多,现存版本也最为复杂。日本内阁文库、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原本(《明清善本小说丛刊》据以影印);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日本东京大学综合图书馆、日本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图书馆等藏有明崇文堂刻本。四川省图书馆藏有明万历27年(1599)书林余彰德萃庆堂刻本; 杭州市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藏有明万历35年(1607)书林余彰德萃庆堂刻本; 安徽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藏有明书林爱庆堂刻本; 吉林大学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藏有明吴门嘉瑞堂刻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藏有明末书林版筑居刻本; 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藏有闽潭书林蕴古堂校刊本; 日本前田育德会尊经阁藏有明万历刻本; 清华大学图书馆、日本东北大学狩野文库等藏有清康熙41年(1702)聚锦堂刻本; 日本东洋文库藏有清康熙41年(1702)聚锦堂重刊本;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清乾隆15年(1750年) 开益堂刊本; 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二松学舍图书馆等藏有清光绪2年(1876年) 经济堂重刊本;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清燃藜阁重刻本;日本东洋文库、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朝鲜刊本。</h3><h3>《黄眉故事》收藏单位次于《白眉故事》。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等藏有《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中的《黄眉故事》影印原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日本的国会图书馆、静嘉堂文库等藏有清康熙39年(1700)三槐堂刻本; 安庆市图书馆藏有明芸香阁刻本; 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有明马氏折桂堂刻本; 安徽省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镇江市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广西民族学院图书馆、甘肃省甘谷县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山东师范学院图书馆藏有明刻本;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有清康熙36年(1697)经济堂刻本;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藏有清乾隆7年壬戌年(1742)大德堂刻本; 日本蓬左文库藏有《精选故事采眉》明古临丘兆麟序刻本。</h3><h3>《白眉故事》和《黄眉故事》被大量收藏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清朝时期江南各地大都用来启蒙教学用书。</h3><h3>《锲旁注事类捷录》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及日本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关西大学图书馆、内藤文库、名古屋蓬左文库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藏有明万历31年(1603)刊本; 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藏有明万历德聚堂刻本; 上海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聚升堂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荣德堂刻本; 另有日本安永3年(1774) 和安永7年(1778)翻刻本(改题《丽藻》)。</h3><h3>《古事镜》安徽省博物馆、河南师范大学藏有明万历43年(1615)书林余彰德萃庆堂刻本; 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藏有明万历43年(1615)金陵书林郑大经四德堂刻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明万历40年壬子年(1612)书林四德堂郑大经刊本。</h3><h3>《古事苑》上海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藏有明万历45年(1617) 四德堂郑大经刊本; 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明万历46年(1618)序刊本; 日本东北大学藏有明刊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及日本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洋文库和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清康熙间兰雪堂刻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兰雪堂刻息六斋印本; 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乾隆14年(1749)文翰楼重刻本及清光绪间(1875--1908)刻本;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清雍正13年(1735)洪均元抄本。</h3><h3>《新刻洒洒篇》、《新刻晋斋尺牍》唯有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万历刊本。</h3><h3>《一札三奇》日本内阁文库藏有明萃庆堂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明爱庆堂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刻本《新刻一札三奇》四卷;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明刻本。</h3><h3>《丰韵情书》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等藏有明万历间刻本。</h3><h3>《是路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有明末刻本。</h3><h3>《人品捷录》唯有日本的前田育德会尊经阁藏有明刻本。</h3><h3>《艺林增补详注书言故事全本》唯有日本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明刊本。</h3><h3>《锲旁释鸡肋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书坊积善堂陈奇泉刻本。</h3><h3>《新刻一握坤舆》上海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及日本的内阁文库、尊经阁文库、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明天启七年(1627) 刻本。</h3><h3> 《肉谱群玉》未发现有收藏。</h3><h3><a h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jY3NzY1NDM2.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的墓碑在余江发现(江西卫视新闻)</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3图 原载《鹰潭日报》2017年8月31日星期四副刊</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邓志谟作品的著录</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一)、邓氏宗谱中有关邓志谟及作品的著录</b></h3><h3>《云林邓氏宗谱》第7修(1714年)记载:讳志谟、字景南。好学沉思,不求闻达,著有《古事镜》诸书行世。自号百拙生,古临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载县志有传。</h3><h5><b>【编者按】</b> 云林地处金溪县黄通乡, 南宋时期余江邓氏从云林迁入。《云林邓氏宗谱》第6次修谱是在明嘉靖15年丙申年(1536), 也就是说邓志谟出生前的十多年前就修过一次谱, 而第7次修谱是在邓志谟死后的60多年即清康熙52年甲午年(1714年),邓志谟在世时前后两次修谱都未赶上。这也许是第7修中有关邓志谟生平及作品记载过于简单的主要原因。因为第7次修谱只记载了《古事镜》一部作品, 甚至连邓志谟的生卒年月都无记载。</h5><h3>《余江邓氏宗谱》第9修(1782年)与《云林邓氏宗谱》第7修记载相同:名志谟、字景南。好学沉思,不求闻达,著有《古事镜》诸书行世。自号百拙生,古临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载县志隐逸有传。第十修(1809年)、第12修(1875年)、第15修(1998年)记载:名志谟、字景南。号百拙生, 别号竹溪主人, 好学沉思,不求闻达,著有《古事苑》、《黄眉白眉故事》、《事类捷录》、《珠玑联》、《八争奇》(应为七争奇小说加上《一札三奇》,故称八奇)诸书行世,古临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载县志隐逸有传四。</h3><h3><b> (二)、地方志中有关邓志谟及作品的著录</b></h3><h3>《安仁县志》1824年(道光四年版)卷之八《隐逸》及1872年(同治11年版)卷26之一《人物﹒处士》栏记载:邓志谟, 字景南, 竹溪人。好学沉思, 不求闻达,著有《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诸书行世。自号百拙生, 其人弱不胜衣, 而胸藏万卷, 众称“两脚书橱”。临川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h3><h3>《饶州府志》1872年(同治11年版)卷26《艺文﹒书目》(安仁) 子部记载:(明)《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邓志谟)。</h3><h3>《余江县志》1993年版卷23艺文,第一章著述目录,第一节古代书目选记载:邓志谟《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h3><h3>《鹰潭市志》2003年版卷36第一章第一节图书存目记载:【明】《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二卷十五回、《唐代吕纯阳得道录剑记》二卷十三回、《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二卷十四回,邓志谟著。还有《五局传奇》十卷、《飞剑记》二卷、《山水争奇》、《梅雪争奇》、《蔬果争奇》、《风月争奇》、《花鸟争奇》、《丰韵情书》、《左事镜》(“左”字应为“古”字,校对错误)、《一启三奇》(“启”字应为“札”字,校对错误)八卷、《释鸡肋集》六卷等。另外,将邓志谟的《古事苑》二十三卷、《事类捷录》十五卷、《黄眉故事》十卷、《白眉故事》十卷误写成陈宏绪著。</h3><h3><b>(三)、《四库全书》中有关邓志谟及作品的著录</b></h3><h3>邓志谟的类书《古事苑》入编《四库全书》卷139子部49条;邓志谟的道教《飞剑记》及《咒枣记》分别入编《四库全书》专题部小说类神魔志怪第二条和专题部小说类话本小说第六条。</h3><h3><b> (四)、辞典、词典中有关邓志谟及作品的著录</b></h3><h3>《中国文学家辞典》谭正璧编著, 蔡元培题字,上海光明书局1943年版。上海书店1981年重印,更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笔者于2017年3月5日在上海一家旧书店购得此书。该书收录自春秋战国至1929年中国文学家6851人, 以所处的年代排序,邓志谟以文学家的身份入选,列为第4779位。该书记载:邓志谟, 字景南, 号竹溪散人(一作竹溪散生), 亦号百拙生, 饶州饶安人, 生卒年不详, 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曲海总目提要》以为清人, 误) 。曾游闽, 为余氏塾师, 余氏为闽中大书商, 故志谟所作多为余氏刊行。志谟的著作体裁多涎怪, 曾作许多《争奇》, 如山水争奇、风月争奇、梅雪争奇、花鸟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等, 其体裁均为前此所未有。又好作通俗小说, 今所知者, 有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二卷十五回、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二卷十三回及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二卷十四回(均中国通俗小说书目) 。亦工曲, 体裁亦新异, 所著五局传奇: 一用骨牌名, 名曰八珠环记; 一用曲牌名, 名曰玉连环记; 一用鸟名, 名曰凤头鞋记; 一用药名, 名曰玛瑙簪记; 一用花名, 名曰并头莲记; (曲海总目提要) 并传于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出版,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笔者于2017年3月5日在上海一家旧书店购得此书。该书记载:【邓志谟】(生卒年不详) 明小说家、戏曲作家。字景南, 号竹溪散人, 饶州(今江西波阳) 人。所作小说有《铁树记》(即《警世通言》中的《旌阳宫铁树镇妖》) 、《飞剑记》、《咒枣记》等, 均存。传奇有《八珠环记》、《凤头鞋记》、《并头花记》《玛瑙簪记》、《玉连环记》五种, 合称《五局传奇》。另辑有《茶酒争奇》、《花鸟争奇》、《风月争奇》等, 选录有关茶酒、花鸟、风月的诗词、戏曲、小说等, 亦有存本。</h3><h3><b> (五)、文人著作中有关邓志谟及作品的著录</b></h3><h3>《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初版于1932年,有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敦煌学专家、戏曲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孙楷第先生所著。此书著录自宋至清末已佚和今存的小说书目800余种,以白话小说为主。第五卷著录了邓志谟的道教小说三部《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并简单介绍了邓志谟的生平。说:“所著书多自署饶安人,今不详为何地(疑江西饶州府安仁县)。”这是最早有关邓志谟的生平信息出现在近代文人著作中。</h3><h3>《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郑振铎先生所著,1932年出版。此书首次把历来不为文人雅士们所重视的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宝卷、弹词、鼓词、小说、戏曲等不能登入文学殿堂的所谓“俗文学”,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进去,以他独到的见解,为“俗文学”正了名,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殿堂中的应有席位。邓志谟以通俗小说家、民间文学家的身份也被写入其中。此书第六十章“长篇小说的进展”中, 以一小节简要论述邓志谟及其作品。</h3><h3>《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先生所著,初稿写于1939~1949年间,后陆续增加、整理。出版前经刘修业、傅振伦、杨殿珣等整理,198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4400余种古籍善本,按经、史、子、集 4部分类法编排。王重民将北京图书馆藏有的邓志谟的《山水争奇》、《梅雪争奇》、《茶酒争奇》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的《花鸟争奇》、《童婉争奇》、《风月争奇》、《蔬果争奇》一并收录于该书的“子部·小说类”。从此发现邓志谟的争奇小说不止四种而是七种。</h3><h3>《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庄一拂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这是一部戏曲学术专著,又是一部收罗宏富、考释详实的古代戏曲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该书著录了邓志谟的五局传奇《玉连环记》、《并头花记》、《八珠环记》、《凤头鞋记》、《玛瑙簪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了邓志谟的《白眉故事》、《一札三奇》、《丰韵情书》、《是路集》、《锲旁释鸡肋集》等作品5种《中国古籍善本总目》。2005年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总目》收录了邓志谟的《白眉故事》。</h3><h3>《曲海总目提要》董康所著,1928年有上海大东书局出版(铅印本),共汇录了自元至清代乾隆年间近 700种戏曲剧目。其中许多作品现已失传或为世所罕见,今人只能从中窥见大概。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本。该书收录了邓志谟的五局传奇剧本中的4种《八珠环记》、《凤头鞋记》、《玛瑙簪记》、《并头莲记》。</h3><h3>《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著。作者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往返日本30余次,调查日本各个藏书机构及私人收藏的中国上古至明末的图书,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著录日藏汉籍一万余条目,是一部全面著录现今保存在日本的中国历代古籍的大型工具书,对中、日文化研究各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该书收录了邓志谟的《白眉故事》、《是路集》、《新刻晋斋尺牍》3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b>)</b><b>、邓志谟作品的现代刊印</b></h3><h3>《明清善本小说丛刊》有台湾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主编,1985年由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出版,共18辑,225种小说,456册。该书影印了大量国外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明清小说藏本。据有关资料统计,明清小说在1200种以上。本丛刊第7辑属邓志谟专辑,影印出版了邓志谟的道教神魔系列小说三部、争奇系列小说六部及《白眉故事》、《黄眉故事》、《丽藻 》(日本将《锲旁注事类捷录》重版后改名《丽藻 》)、《新刻洒洒篇》《一札三奇》、《丰韵情书》、《得愚集》等作品16种,共26册。</h3><h3>《古本小说集成》有国家教委属下的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项目。从1990年起,分5辑出版。一至四辑,每辑100种160册,第五辑28种53册。全套五辑428种,共计693册,全套定价21950元。这部丛书收录了宋元明清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兼及重要的文言小说,总计达428种小说,囊括了历史、言情、侠义、神魔等各类小说的精华,全面反映了我国小说的发展脉络与时代特色。它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保存和流传创造了条件,也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一大批珍贵的、真实详备的研究资料。其中不少作品是当年鲁迅、郑振铎、孙楷第、胡士莹等从事古小说研究的权威学者未能目睹的稀世之珍。《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为中国小说历史的总结和研究,为保护中华文明古国的文学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本丛书第一辑收录了邓志谟的道教小说《飞剑记》、《咒枣记》。单价48元。</h3><h3>《古本小说丛刊》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本小说丛刊》编委会编,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本丛刊是继 《古本戏曲丛刊》之后的又一部大型通俗文学丛书,以选择古典小说中罕见的珍本、善本、孤本影印出版,满足学术界的需要为宗旨。丛刊选用通俗小说100种,共四十一辑,分辑出版。每辑5种左右,1987年6月出版第一辑,《古本小说丛刊》收录了邓志谟的道教神魔小说《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h3> <h5><font color="#b04fbb">第34图 南昌西山万寿宫</font></h5><h1></h1><h1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二章<br></font></b><b><font color="#010101">邓志谟作品精选</font></b></h1><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邓志谟道教小说《铁树记》节选</b></h3><b><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回</b></h3></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总叙儒释道源流 群仙庆贺老君寿</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词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到人间景色情,桃红李白柳条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香车宝马闲来往,引却东风入禁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酾剩酒,豁吟情,顿教忘却利和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豪来试说当年事,犹记得许旌阳收伏孽龙精。</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粤自混沌初辟,民物始生,中间有三个大圣人,为三教之祖。三教是甚么教?</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是儒家,乃孔夫圣人,则述六经,垂灵万世,为历代帝王之师,为万世文章之祖,这是一教。唐睿宗有御制赞云:猗欤夫子!实有圣德。其道可学,其仪不忒。删诗定乐,百王取则。吾岂匏瓜,东南西北。</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教是西方释迦牟尼佛祖,当时生在舍术国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华,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度众生,号作天人师。这便叫做释家,又是一教。有诗为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开兜率在西方,号作中天净梵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妙相端居金色界,神通大放玉豪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阎浮檀水心无染,优钵昙花体自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率土苍生皈仰久,茫茫苦海渡慈航。</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教是太上老君,乃元气之祖。生天主地,生佛生仙,号铁师元炀上帝。他化身周历尘沙,也不可计数。至商汤王四十八年,他又来出世。乘太阳□精化为弹丸,流入玉女口中。玉女吞之,遂觉有孕,怀胎八十一年,直到武丁九年,破胁而生。生下地时,须发就白,人呼为老子。老子生在李树下,因指李为姓,名耳,字伯阳,后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把关吏尹喜望见青紫气,知是异人,求得《道德真经》共五千言,传留于世。老子入流沙,修炼成仙。今居太清仙境,称为道德天尊。这又是一教,有诗为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女度尘哗,和丸咽紫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凭白头老,去问赤松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瑶砌交芝草,星坛绕香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牛函谷外,玄鬓几生华。</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话说三教之中,惟老君为道祖,居于太清仙境。彩云统绕,瑞气氤氲。一日是寿诞之辰,群三十三大天宫,并终南山、蓬莱山、阆苑山等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列位神仙,千千万万,万万千千,或跨着彩鸾的,或骑着白鹤的,或驭着赤龙的,或驾着丹凤的,皆飘飘然乘云雾以来,次第朝贺,献上万寿无疆词,稽首作礼。词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云紫盖葳蕤,仙宫浑是阳春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玄鹤来时,青牛过处,彩云依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寿诞宏开,喜道德五千言流传,万古不朽。况是摆列仙筵,献珍果、人间未有。巨枣如瓜,与着万岁冰桃,千年碧藕。此乾坤永劫无休,举沧海为真仙寿。《水龙吟》彼时,老君见群仙赞贺,大展仙颜,即设宴相待。你看那仙家的筵席,齐整不齐整。且听我说来。则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碧澄澄冰壶湛玉露,光闪闪开宴出红妆。芳馥馥作脯的是中山玄鹿,甜蜜蜜为脍的是西苑种羊。赤紧紧作鲊的是东海巨鲤,活喇喇下汤的是北岭飞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仙果列着红艳艳的蟠桃千万颗,仙花开着娇嫩嫩的异卉两三行。声喔喔的碧鸡啼唱,影翩翩的彩凤翱翔,听的是咿咿哑哑刮耳的钧天乐,闻的是氤氤氲氲扑鼻的御炉香,仙酒酝酿的甜甜熟熟,仙佩鸣响的叮叮铛铛。俊俏俏的金童擎着玉盏,轻巧巧的玉女捧着霞觞。铁拐李醉得行无好步,吕洞宾醉得一发风狂。张天师醉得睁眉露眼,玄帝祖师醉得撒发飞扬。白玉蟾醉得脱衣卸膊,萨真人醉得捏诀那罡。真个是:神仙齐赴会,别是好风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酒至半酣,忽太白金星越席言曰:“众仙长,知南赡部州江西省之事乎?江西分野,旧属豫章,其地四百年后,当有蚊蜃为妖,无人降伏。千百里之地,必化成中洋之海也。”老君曰:“吾已知之,江西四百年后,有地名曰西山,尤盘虎踞,水绕山环,当出异人姓许名逊,可为群仙领袖,殄灭妖邪。今必须一仙下凡,择世人德行浑全者,传以道法,使他日许逊降生,有传授渊源耳。”斗中一仙乃孝悌王,姓卫名弘康,字伯冲,出曰:“某观下凡有兰期者,素行不疚,兼有仙风道骨,可传以妙道。更令付此道与女真谌母,谌母付此道于许逊,口口相承,心心相契,使他日真仙有所传授,江西不至沉没。诸仙以为何如?”老君曰:“善哉!善哉!”众仙即送孝悌王至焰摩天中,通明殿下,奏闻玉帝。</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时玉帝御殿文武班齐,问云:“何臣俯伏仙班?奏何文表?一一披宣。”孝悌王奏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臣闻除灾救患,上帝仁心。授道传心、法流正派。窃见南赡部州豫章之郡,星分翼轸,地列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民生繁庶,土地宽饶,诚名都也。四百年后,当有蚊蜃为妖,害虐黎庶,切恐悠悠洪都,化作洋洋中海,臣不忍之。惟西山胜地,草秀毓灵。异人许逊,当应运而生,收复蛟精,统领仙派,第以法教无传,渊源曷自?今兖州有道真兰期,丹阳有女真谌母,德行纯全,粹然法器,臣兹欲临凡世,将此妙道先授兰期,俾兰期再传谌母,谌母后传许逊。一则降伏蛟孽,俾护生灵。一则衍教仙宗,法云流润。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玉帝见奏,喜动天颜。即命直殿仙官,将神书玉旨,付与孝悌王领讫。孝悌王辞别众仙,蹑起祥云,顷刻之间,到阎浮世界来了。且看下回分解。</h3><h3 style="text-align: left;"></h3><h3 style="font-weight: bold; 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5图 邓志漠道教小说《飞剑记》插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邓志谟道教小说《飞剑记》节选</b></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诸仙朝玉皇大帝 慧童投吕家出世</b></h3><h3>诗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罢残编细品论,看来世事未全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跖兮有寿颜兮天,崇也繁华范也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信光阴为过客,常思富贵等浮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适意须行乐,且看东游吕洞宾。</h3><h3>粤自鸿蒙一判,天地攸分,天上就起有神仙,居于三十三天,地下就生有黎庶,居于九州之地。怎么叫做三十三天?曰焰摩天、蔚蓝天、朱明天、隐玄天、玉玄天、华阳天、清灵天、太玄大、松得天、小有天、灵光天、冲虚天、幽墟天、清平天、溟漠天、浩浩天、浑浑天、无极天、大罗天、丹真天、隐元天、曜明天、曜灵天、顺和天、昭明天、丹宵天、紫虚天、太清天、赤瑛天、黄精天、玄元天、苍成天、丹元天,这便叫做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惟焰摩天乃玉帝所居,其余神仙在蔚蓝等天居住。故《茅君内传》云:“大天之内有诸洞天,乃仙真之所居。”正谓此耳。怎么又叫做个九州?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雍州、梁州、扬州,这名九州。九州之黎庶林林总总,就有个人王帝主为之统率。三十三天神仙千千万万,就有个玉皇上帝为之管领。其人王帝主,就如当今皇帝,居于燕京,就住有个金銮宝殿。觞棱金雀,象魏龙墀,齐齐整整。凡官僚奏事,皆在那个所在“就如那玉皇上帝,居于焰摩天中,住有个通明宝殿。那通明宝殿兀兀突突,琼楼玉宇森严,辉辉煌煌,彩云紫霞缭绕,因此叫做通明宝殿。凡神仙奏事,皆在那个所在。”这通明殿的事凡人怎么知道?苏东坡有诗为证。诗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侍臣鹄立通明殿,一半红云捧玉皇。</h3><h3>话说唐朝有一神仙,姓吕名嵓,字洞宾,别号纯阳子。这个神仙的来历还是怎的?当原先乃是钟离仙一个徒弟,名唤慧童。钟离仙是哪一代的人品?原是汉朝明帝时有一人复姓钟高,名权,字云房,曾举孝廉,授上大夫之职。一日解组归山,修行慕道,得做一个神仙,居于终南山碧天洞中。他是个众仙的班头,人人称他汉钟离。当时纯阳子做了他一个徒弟,跟随他一十二年。一日是众仙朝元之期。怎么叫做朝元之期?比如当今皇帝御极两京,一十三省的官员皆要三年一朝。天上玉皇大帝御殿,这三十三天的神仙,并天下名山福地,如终南山、蓬莱山、阆苑山、方壶、员峤山的仙子,也要三年一朝,故此叫做个朝元之期。一日,钟离子领着众位仙僚,径到焰摩天中通明殿下,来朝玉帝,遂带了这个慧童同到天宫。那一日,玉帝御殿朝仪怎生摆列?则见:</h3><h3>河横析木,日耀扶桑。满空中腾着瑞气,氤氤氲氲;合殿上拥起祥云,缥缥缈缈。仙韶迭奏隐隐约约,风伯传送着音声;天鼓遥闻丁丁东东,雷神驱将来号令。碧鸡啼处,咿咿喔喔的堪闻;丹凤翔时,辉辉煌煌的可爱。宝炉内焚着清净香无为香,馥馥芬芬扑鼻的龙涎麝脑;金阶下列着绛驺仗彩节仗,齐齐整整惊人的虎贲龙骧。系列着轩轩昂昂的翊圣与佑圣,西列着雄雄猛猛的天蓬和天猷。三十六员天将森森严严,水犀甲凤翅盔龙泉剑闪闪烁烁的豪光;二十八宿星官济济楚楚,紫罗袍白象简黄金冠从从容容的态度。引班的有孙卢张萨,升的升降的降雍雍穆穆四位真人;奏事的有天地水府,举的举劾的劾正正公公三官大帝。左金童右玉女,执那幢幡宝盖悠悠扬扬;前火部后雷司,摄着魔怪精邪轰轰烈烈。正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重天上钦仁圣,万笋班中置卫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武两班齐拜舞,昊天金阙独为尊。</h3><h3>却说钟离子同着众仙僚朝见玉帝,三扬尘三舞蹈,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此不在话下。玉帝以钟离子是个神仙的领袖,拜舞已毕,乃命众仙僚先退其班,独留钟离子在后。却令直殿将军掇了一个绣木,赐钟离子侧坐于通明殿上,遂赐了一席御筵,列着些仙果仙肴仙茶,并着仙酒,玉帝亲自陪饮。你看这钟离子与着玉帝君臣道合,就如鱼水一般,在那通明殿上,讲仙宗究法旨论世事,自辰牌时分饮起,直饮到未牌时分,还未退殿。</h3><h3>却说这个慧童,以师父进朝,他只在三天门外等候。那一日天清气朗,玉宇无尘。正是碧空清似洗,紫雾气全除。九霄推日毂,万国俨冰壶。那慧童站在天门之上,观看下凡的景致。只见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朱阁嵬嵬,画楼兀兀。花街柳巷,许多的红粉嬉游;酒馆歌台,无限的游人燕饮。那道童观看一回,自思跟了师父一十二年,整年整月只在终南山修炼,哪里见这样的繁华。遂起了一点凡心,背着师父就蹑起一朵祥云,径投下界而来,将欲投胎出世。</h3><h3>及钟离子宴罢御筵,谢了玉帝天恩,出了三天门外,寻着这个徒弟,哪里见他个踪儿影儿?却有把天门的将吏说道:“钟离先生,你那个徒弟下凡去了。”钟离子慧眼一照,只见他降在河中府永乐县中,将要投人家出世。乃叹曰:“此厮仙骨未充,凡心未泯,何缘之浅、分之悭乎?”又自思:“这个徒弟跟我一十二年,道将有得,岂忍他半途而废?他虽投胎出世,久后必须度他,也见我师弟相与之情。今且转终南山而去,再作区处。”于是驾一朵祥云,独自转回终南山洞中,此不在话下。</h3><h3>却说那慧童按落云头,来至河中府永乐县。自西门而入县中,前街行过后街,南巷游过北巷,思要寻一个阀阅门第并尊贵的父母投胎托生。恰转到东门,见一个八角坊牌,上写着“三代承恩”四个大字,又小书“祖吕延之授浙东节度使,子吕渭授礼部侍郎,孙吕让授海州刺史。”慧童见之,喜曰:“吕氏之门第高乎!”遂至其家中。</h3><h3>时吕海州年四十无子,其妻王氏身怀有孕,吕海州恐其六甲是女,思欲转女为男,又恐妻子临盆之时或产生留难,思欲转祸为福,乃发了一点的诚心,请着羽士之流建坛求嗣之醮。那羽士们三三五五遂披着法服,戴着黄冠。建立瑶坛,宝灯银烛联星斗;展舒符箓,玉字金书舞凤鸾。诵几卷北斗经、三官经、玉枢经,行行灭罪;拜数本祖师忏、水府忏、星辰忏,句句消愆。宝幡宝盖,装严的好好生生;龙笛龙笙,品美的嘹嘹亮亮。这一所道仗到也齐整得紧。醮坛边且贴有求嗣对联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累世培善根,应拟庭前生嫩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天赐英物,行看掌上捧明珠。</h3><h3>又一联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善信修斋,遥望仙真降鸾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天眷德,定教释氏送麒麟。</h3><h3>慧童到醮筵边观看一回,私心窃喜,说道:“积善之家当有余庆。吾欲托生,非海州为父王氏为母不可也。”于是计上心来,只等着王氏弥月之时临盆之际,就投胎便了。</h3><h3>却说醮事已完,诚心告竭,神仙散会,羽客撤班。时执事者并吕海州家人,欢欢喜喜向吕海州面前齐声说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相公此后必生个麒麟子矣。”其婢妾十数人亦对王氏说道:“今日建此善醮,福有所归,夫人必产个贵子。”夫人见这些婢女齐声道好,亦满心欢喜。越数日,将就蓐时,忽有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飞入帐中。只见这一个鹤呵:</h3><h3>素翎濯濯,朱顶鲜鲜。色例于雪,声闻于天。羽族之宗长从来有说,仙人之骐骥自古相传。华表月明,丁令威托之返魄;缑山云拥,王子乔乘之登仙。静夜而听琴来蕙帐,清晨而觅食在芝田。吊陶家之墓奇奇异异,掠赤壁之舟翩翩跹跹。纵尔游在沙丘,端不中明皇之箭;若还养于卫国,还须乘懿公之轩。正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养就舟砂寿美绵,羽毛曾伴雪霜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于今飞入红帷幕,却兆佳人产异仙。</h3><h3>却说王氏夫人见了此鹤飞入帐中,俄而不见,家中人大惊小怪,此是一场异事。岂知是这个慧童特来投胎出世,化成此鹤。须臾之间,王氏夫人腹中疼痛,不数刻遂生一子。众方知鹤之入帐,兆产生之瑞也。王氏所生之子,乃贞元十四年四月初四日巳时。吕海州因诞此子,不胜之喜。及视其掌心之文,有一山三口之异,乃取名嵓,表字洞宾。以此生年月日时并属其四,皆是阳数,因号为纯阳子。</h3><h3>纯阳子之生,金形木质,道骨仙风。鹤顶龟背,虎体龙腮。翠眉梭层,凤眼朝鬓。颈修颧露,额阔身圆。鼻梁耸直,色黄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两足下隐隐有纹。见者莫不奇之,皆摩其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时有马祖者,是释家一个慧眼禅师,因见了这个纯阳子,乃曰:“此儿骨相不凡,自是风尘表物。他日逢钟则□,但大才而晚成耳。”</h3><h3>纯阳子自幼聪敏,日记万言。时九岁,学识超群。所作的文章,就是班孟坚、扬子云一副心肝想出来的。所吟的诗句,就是杜子美、李太白一张口吻说出来的。所写的字式,就是钟繇、王右军一管笔札书出来的。且素性不好华靡,惟戴着一顶华阳.内穿着一顿黄白襕衫,系着一条大皂条。其状貌潇洒,就相似汉之子房一般。早年游泮,但两举进士不第。纯阳子有这样学识,怎生不第?这正是仙文不入俗人眼,非是朱衣不点头。直到唐未咸通中,才举进士,时年六十四岁,父母俱已丧矣。这哪里是“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定省,重着老莱衣?”怎么纯阳子举进土恁迟?盖六十四卦已尽,乃始于乾,此纯阳之应,故马祖知得他大才晚成。当时纯阳子既举进士,即授咸宁县知县,将欲赴任。忽钟离子在终南山中思念这个徒弟,乃曰:“慧童下世,若论仙家日月,不过三年,计浮世间六十余年矣。吾若不去度他,恐未免轮回之路。”于是离了终南山碧天洞中,竟来度着这个纯阳子。且看下回分解。</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6图 邓志谟道教小说《咒枣记》</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邓志谟道教小说《咒枣记》节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回</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总叙天地间人品 萨真人前身修缘</b></h3><h3>诗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光去也又逢春,乌兔忙忙似转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信功名为外物,看来富贵若浮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逢乐地,莫伤神,人生容易发边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来试说当年事,且看仙家萨真人。</h3><h3>粤自浑沌初分,上有天,下有地,戴天履地有人。天、地、人,此名为三才。然夫人之生,林林总总。内中有王侯、公卿、大夫,且不要说他以外为士的也有,为商贾的也有,为行旅的也有,为医的也有,为阴阳地理的也有,为相师的也有,为卜者的也有,为工人的也有,为渔樵耕牧的也有,为琴师画师的也有。这些人品哪里数得他尽?但见一日之间万死万生,只是有一等戒行纯洁,不曾浊浪爱河,不曾流漂欲海.修着心,养着性,完着精,固着神.得长生不老者,此便叫做神仙。神仙住在何处?飞升之后尽在三十三天之上。有诗为证,诗曰: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重天外一重天.重重天上有神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仙自是凡夫做,特恐凡夫心未坚。</h3><h3>此一部书,却单单说神仙一事。当原先五代时.有一人姓萨名守坚,蜀西河人也,奏名真人,做了一个神仙,上帝敕令领了天枢之职,出入在通明殿中,玉皇驾下,与张天师、许真君等为了一个同僚,与三官四圣等为了一个班辈。普天之下哪一个不晓得这位仙人?然天上的神仙岂容易做得?盖由他修缘三世才得到这样地位。萨真人一世前身却是怎的修缘?</h3><h3>当初,只是做一个屠宰,姓吴名成,年少之时力气方刚。你看他杀着牛、宰着猪、剐着羊,手段方便,就有如苞丁解牛的手段,又有如朱评漫屠龙的方法。一日或杀牛一头二头,或剐羊三只四只,或宰猪五圈六圈。他就是阎王殿前一个速命的刽子,畜产类中一个催死的无常。年登三十,杀生害命也不知其数。一日,行至学馆,只闻得书声琅琅,念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喟然叹曰:“予此生误矣。”遂改弃前非,再也不去杀牛,再也不去宰猪,再也不去剐羊。每日清晨早起,只是烧一柱香,念几声佛,写着几句警语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日子未到。”又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花甲将周,乃以疾终。寿终之日.无常们先押至东岳府.见了天齐仁圣大帝。仁圣大帝以这个吴成前半世为屠宰,后半世念佛修行,不可令他经过地府,就写上一道公文迳递到冥府阎君处,道:“吴成三十年前屠宰杀戮众生,三十年后念佛修行,改恶从善,还要过轮回否?”阎君即道:“此人已迁善改恶,即是好人。着令他不须到阴府来罢。”只命着二个引魂童子引在好地方处,富人家出世,使他一生衣食优游,三百庄田人百谷,清水鱼池大厦屋。那引魂童子引着这个吴成却投梁州地方姓陈的人家出世。此是萨真人第一世修缘的前身也。</h3><h3>却说萨真人第二世的修缘前身.姓陆名右。上也无兄,下也无弟。单单的享祖父一分家财,尽好受用。田地虽不连阡陌,亦有数百亩。负郭的膏腴钱虽不至贯朽,亦称得个腰缠十万贯。绣屏前虽没有十二金钗,亦有一妻并一妾。出入更仆,其食也不患乎无鱼,其出也不患乎无车。夏则衣以细葛,冬则衣以轻裘。虽不是大富翁之辈,却也尽做得个不求人之户。他人到这样地位,那一个不思量淫欲?或是偷韩寿之香,或是窃萧郎之玉,或是跳张生之粉墙。惟有这个陆右老老实实。一日,在庄子上居住,有一女娘,年可十七八岁,只见:翠眉分八字柳叶,朱唇缀一点樱桃。娇滴滴文君面,细微微小蛮腰。袖中伸玉笋那指头儿纤纤嫩,裙底露金莲那脚踪儿步步娇。真个是,赛过昭君马上拨琵琶,秦女楼头吹凤萧。</h3><h3>这一位女娘归宁母家,行至一所庄前,疾风暴雨顿作。那云黑黑的似泼墨,那雨大大的似倾盆,那电轰天划地就如那激荐福碑的雷,那风摧竹折木就如覆吴江舟的风。那女娘无奈只得投庄子上躲避一回。只说待雨过之后就行,岂知那个雨自午时落至黄昏方才止息,及女娘欲去则路上黑懂懂的,只得在陆右庄上居宿。陆右见这女子不曾吃饭,又叫庄人宰一只鸡,炊一碗饭,又煮些甚么肴撰,这一位女娘口里吃饭心里思想,暗想道:“这一位君子恁般殷勤,今晚毕竟要寻思着我,我不若先把此意思对他。”言谈之间,就与那陆右亲亲密密一般。至饭后,陆右道:“小娘子,这庄上只是一个庄人,庄人有个妻子又在娘家去了,不然,安顿你与他一间歇息。今日男女同居,却有许多不方便处。”女娘道:“这不打紧。”陆右道:“此处只有两个正房,别处铺盖又不整齐,难教小娘子别寝。你只在我床上去睡。我又作区处。”那女娘见了这个陆右,人物也是后生,却又俊俏,春心儿早已动了。只待他同寝,就思量握雨携云,做一个邮亭一夜之眠。岂知这个陆右是个志诚之辈,效着关云长秉烛达旦的大节,剔起灯亮,吟有一首诗,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礼法昭于日,纲常重似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谨防男女欲,莫溃圣贤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卓氏虽云美,相如未可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须猛省,打破念头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却说那女子上了睡床,解却香罗带,脱下红袖袄,睡在红罗帐里,不觉的花心动也。时二更时分,禁不住欲火,翻来覆去,说道:“君子,你同来这里睡罢。”陆右道:“男女授受不亲,尚且不可,岂可以同寝乎?”那女娘见这个君子只管在灯儿下坐着,似没有惜花之心,乃复披衣而起,说道:“君子,妾今日此来,实非淫奔之女,却是天赐良缘。留宿贵庄,一见君子温润如玉,妾实爱之。君子何不与妾身贴胸而睡,交股而寝,两意和好,如鱼游春水之乐乎。”陆右道:“此事不可,小娘子是良家女流,自有丈夫。小生是故家儿子,自有妻室。小娘子要与小生们交好,怎忘得自己丈夫?小生要与小娘子交好,怎忘得自己妻室?此事决不可为。”女娘道:“妾今日来的不巧。与君子交好.人也是讲的,不与君子交好,人也是讲的,兀不是混离不分,鲢共鲤也?”陆右道:“真处还是真,假处还是假。独不闻:‘水清方见两般鱼’乎?”那女娘见这个陆右辞严义正,无如之奈,至天明辞去。此却不在话下。谁知陆右这一点好心,土地之神就申闻上界天曹并下界地府去了。</h3><h3>此却不打紧,又一日,陆右在后园之中,亲自锄地栽花。刚刚的掘着一窖金子,约有五百余两。陆右道:“吾家资已裕,何必更求羡余。此全须济人之贫乏者。”于是,把那窖金子掘将起来。次日,在十字街头广行表施。只见那些鳏寡孤独的,纷纷而来,塞满街市。陆右以其该舍一两的舍一两,该舍五钱的舍五钱,就把那五百两的金子一霎时表得罄尽,岂知,又有些跛子、又有些瞎子、又有些驼子,跛的脚儿不方便,瞎的眼儿不方便,驼的背儿不方便,一步作两步而行,一里作两里而行,刚刚的到着十字街头,金已表散尽矣。陆右却着令家童们在自己家中取过五十两金子来添表,方才周完溥遍。那些受惠之人,人多口多,哪一个不说声“陆右官人好阴骘”,哪一个不说“陆右官人好心肠”。岂知这众人的声气,上达玄穹,下达幽冥。阴司又把一场善果也记上文簿去了。</h3><h3>却说陆右享年六十五岁,遂终正寝,寿终之日,无常们先带他去见东岳仁圣大帝。仁圣大帝以这个陆右在庄上逢女子共处不萌邪心,园中拾金五百两散给贫民,不可令他经过轮回,遂写了一角公文,递至冥司说道:“如此如此。”阎君令赏善罚恶二司细查文簿,果有二项事迹,遂说道:“此人见色不迷、见金不取、大孽障关头彼能摆脱,再更一世须作神仙,但要经历多故,看他戒行何如耳。若戒行皆严,即归正果。”于是,回一角公文迳到东岳府投下,叫仁圣大帝不消起解陆右来至阴府,只着令引魂童子引至阳间出世.备尝世故,便作神仙。此萨真人第二世修行的前身也。</h3><h3>但不知此一回做神仙何如,下回分解。</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7图 余江马鞍岭的永镇阁</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永 镇 阁</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豫章十三郡, 饶郡最。 饶七邑, 安仁最。 安仁数十村, 邓埠最。邓埠之最, 最以永真阁也。左跨蟠龙,右控天马。蓝田伊迩,种玉呈祥,碣石匪遥,排牙列秀。锦川莹洁,滩头喷雪浪之花。云岭巃苁,天外横玉屏之案。水口塞飞沙于檀步,地龙奔王气于柳冈。西界羊城,拥将华益。东郊乡邑,峙起香炉,峡山乳口两河,襟带千古。罗首金盘诸岭,保障万年。双魚石,魚活泼朝迎。九龙峰龙蜿蜒护绕,水秀山还秀,秀复秀。盘古輿图,神灵地亦灵,灵最灵。</h3><h3>如来世界乃修象教,爰设梵居。祖洛伽而宗峨眉,友鹫峰而齐鹿苑。韧灰既历,重生火里莲花。法水未干,再润瓶中杨柳。楼台突兀,特地乾坤。户牖玲珑,斩新日月。不仙不道,普陀岩里家风。半市半村,祗树园中景象。银烛是长明公不老白云,乃不俗客频来。碑勒文章, 霸下负人间之重。钟宣律吕,蒲牢喧海上之音。木魚敲起月轮, 觉而觉。罔非说等觉,說妙觉。法鼓擂沉斗柄,空而空。无乃道真空, 道悟空。松稍转东向之枝,经回白马。柏树缀西来之子,法演青狮慈悲筏,济渡爱欲河。光明拳, 打破痴迷膜荫慧云于五浊世。火宅晨凉揭智日于三苦塗。重昏夜晓, 入不二门, 皆欲皈依僧, 皈依佛, 皈依法, 悟大千界谁云:人其人, 庐其居,火其书。 </h3><h3>兹当盛夏, 特叩慧门, 梅雨润而贝叶柔,荷风清而昙花馥。瓯浮碧玉, 啜残萱草带之春, 砚蔼乌云染就龙脐香之汁。 不惭艺语,聊赋短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地拥金莲天雨华,婆娑世界原无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菩提已着因缘果,优钵新开智慧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沉箓袅翠虬舞,彩繡旛颺丹凤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依稀紫竹林中春,五月六月还无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旃檀瑷树生祥风,伽乐罗毕泔露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是此心心是佛,恍然水月瞻慈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霞簇锦献帷幙,星斗贯珠奉璎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教沧海变桑田,不变麒麟洲上阁。</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萬历甲寅岁肇秋之吉</h5><h3><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龙 冈 峰</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粵稽玄天帝,修真武当,感铁杵磨针。插梅寄棚,固天下寡双之福境也,行祠复镇龙冈。夫龙冈胜迹,云锦名山,接仙岩而连云林,襟浔江而帶彭蠡,跨鳌石,控马岭,千古奇观。枕麟洲,瞰凤冈,万年雄概。蓝田产瑞,曾为种玉之区,福地称灵,乃是蟠龙之所。响石碣石莲花石,地脉中地脉钟灵。吴峰、金峰、獅子峰。罗城外,罗城拱秀,圆墩伏地,长眠不老之龟。层巘磨空,高插排牙之戟。龙虎山开面前户牖,匡卢阵列背后垣墉,左香炉,右华盖,接壤神仙之窟,东鹅湖,北古山,比邻宰相之家。疑眸窥马祖禅阕,法云布润。引手探天师药鼎,丹气熏香。八港水,尽泛山麓萦流,九天韶,却是鸾音迭奏。巨灵有力,掇來海上蓬瀛。异境不凡,声起空中楼阁。日光漾文锦,祥分綵伏之华,云气簇仙葩,瑞拥彤芝之盖。老桧风頻清宝座,古松露轻浥妖氛。灯烧金盏暖,光涵不夜之天。花插玉瓶香,艳炫长春之景。玉笋奠西江地轴。地势峥嵘,宝幢映北极天阕。天威咫尺,孺城伊岭,当是奚奴,太岳齐云,乃为伯仲。水与山而并秀,盘古輿图,神及地而俱灵混元香火。</h3><h3>维今盛夏,陟此奇峰,竹箨觧,而翠凤尾新,松毛深,而苍龙髯软。玄置收雾障,望眼堪舒,少女转风轮,吟怀倍爽,乃题数語,聊缀七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殿岚光浓欲滴,香风轻袅炉烟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来灵境称龙峰,蜿蜒形势疑真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当宮数三十六,此是玄天第一宮。</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万历甲寅岁肇秋之吉</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书林十景诗</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岱障寒泉</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林十景之一)</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峰特秀锦屏开, 一竅寒泉石窦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泻悬崖珠乱溅, 白云堆里雨声催。</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仙亭煖翠</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二)</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亭佳景隐仙家, 日饭胡麻夜炼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派岚光浓欲滴, 数声钟楼在烟霞。</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峰学舍</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三)</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笔森森插上天, 数椽精舍依星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云入户开周易, 悟徹潜龙第一篇。</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卷书堂</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四)</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牙籤玉轴对缥襄, 道德文章万古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是杏坛春色好, 书林庆衍孔林芳。</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山修竹</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五)</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尾凌空万干齐, □风轻拂碧云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几回寄咏南山下, 戛玉敲金鸟乱啼。</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岭孤松</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六)</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郁郁孤标几岁华, 不随凡卉斗妖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盘龙老幹参霄汉, 高节清风与世夸。</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云衢夜月</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七)</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卧涧长虹锁翠岑, 一泓清澈水波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夜来明月冰轮皎, 荡漾浮光万顷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宝应朝阳</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八)</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诗嵯峨接上台, 一天霁色晓云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昙花满地金铺丽, 潋滟霞光上刹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龟岭暮霞</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九)</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崖高处动金光, 锦绣机成映上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曾是天孙亲绚出, 将来书府焕文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龙湖春水</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书林十景之十)</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刹虚明映碧涟, 潜龙指日上青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湖春水冲霄汉, 化作甘霖大有年。</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红炉点雪》序文</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昔黄帝问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人年至半百,而动作衰敝,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对曰: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今人不能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精,耗散其真,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夫妄作则伤于形容,耗真则伤于神气,疾之所起,二脏先损,心肾不交,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故上士施医于未病之先,保养于未败之日,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病入膏肓,非药石所能及也。神哉!</h3><h3>应圆龚君,业则轩岐,心则天地,囊括文雅,着述成林,于斯道得三昧焉。悯二竖之为祟,叹庸流之偏执,乃出其纂辑《痰火》一书行世,问序于余。余阅其着论立诀,靡一不精,别门分类,靡一不详。未病之有养生却疾之术,既病之后,有调护攻治之法,深探隐微,穷尽玄变,一团生气,浮于纸上,所谓红炉飞片雪,龙虎自相随,八卦正位,二竖消灭,将寿世人,皆为井谷中老矣。</h3><h3></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通家弟邓志谟拜题</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编者按】《红炉点雪》发表于明崇祯3年庚午年(1630年),是中国第一部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痨瘵(肺痨即肺结核)治疗专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亦有较大的影响。作者是明代医家龚居中,江西金溪人,字应园,号如虚子。是明代晚期太医院医官,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红炉点雪》原名为《痰火点雪》。《痰火点雪》书名延用了一百六十多年,到清嘉庆年间再版刊印时, 根据邓志谟序文中的“红炉飞片雪,龙虎自相随”之句,改名为《红炉点雪》。</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38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b><b>、</b><b>并 头 莲 记</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志谟的五局传奇剧本之一</b></h5><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卷)</b>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剧情简介】</b>宋朝仁宗年间,秀才倪仁,同妻李氏,去江南投亲。在江口乘船,船家陶宗、贺豹两个歹徒,见李氏貌美,即生恶念,船至江心,将倪仁推入江中,致其溺水而死,欲霸占李氏。幸亏帮工杨芳假借庆贺之际,将二贼灌醉,救李氏逃走。当时李氏身怀有孕,在荒郊野外,生下一子,取名继祖,并扯下身上白绫,咬破食指,写成血书,载明婴儿身世,将自己结婚信物并头莲一枝放在婴儿身上,遂即逃到九顶山出家,改名白玉真。婴儿继祖被附近倪员外收养,供其读书成才,得中头名状元,放官赴任,回家省亲之际,剪除恶霸,替父报仇,接母回家,可算忠孝两全。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剧中人物】</b></h3><h3><b>【倪继祖】</b>小生(16—至18岁)。</h3><h3><b>【朱绛贞】</b>花旦(后青衣,约18岁)。</h3><h3><b>【倪员外】</b>末(老生),继祖之养父。</h3><h3><b>【倪夫人】</b>老旦 ,继祖之养母。</h3><h3><b>【倪 忠】</b>老生 ,倪员外家院。</h3><h3><b>【欧阳春】</b>净(武生)。</h3><h3><b>【智 化】</b>净(武生)。</h3><h3><b>【白玉真】</b>旦(尼姑打扮) 继祖生母。</h3><h3><b>【马 强】</b>净(大白面),恶霸。</h3><h3><b>【朱焕章】</b>末(老生),朱绛贞之父。</h3><h3><b>【店 主】</b>丑。</h3><h3><b>【陶 宗】</b>丑。</h3><h3><b>【贺 豹】</b>丑。</h3><h3><b>【侍 卫】</b>四人。</h3><h3><b>【学 生】</b>四人(甲、乙、丙、丁)。</h3><h3><b>【小尼姑】</b>一人。</h3><h3><b>【武 将】</b>张雄、王凯两名。</h3><h3><b>【使 女】</b>二人。</h3><h3><b>【中 军】</b>一人。</h3><h3><b>【轿 夫】</b>一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一 场 </b></h3><h3><b>【倪继祖】</b>(上)念引子:攻读诗书,荣耀门庭。(诗) 发奋读诗书志做贤德人。在家敬父母,进校把师尊。小生倪继祖,年已壹拾陆岁,正在学堂攻读诗书,师傅时常教诲,要我好好读书,求取功名,为国效力,我要刻苦攻读是了。唱(西皮原板):家中父母常教诲,师傅教导记在心。荣耀门庭事虽小,立志要做贤德人。四学生上(齐白):走 哇……</h3><h3><b>【学生甲】</b>你看咱的大学长,又早来读书了。</h3><h3><b>【学生乙】</b>大学长奋发读书,一心要考取状元哪。</h3><h3><b>【学生丙】</b>考状元,考状元,哪有树林里抱来的黑孩子考取状元的道理?</h3><h3><b>【学生丁】</b>是啊,咱大学长是抱来的黑孩子(笑介)。</h3><h3><b>【倪继祖】</b>继祖听见同学们胡言乱语一楞,作惊介。同学们胡言乱语,不知是真是假,我不免回得家去,询问父母便了。唱(西皮原板):同学们说话欠思量,说什么我的身世不正当。回家对我父母讲,是何原故问端详。(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场 </b></h3><h3><b>【倪员外】</b>(上)念:我儿南学读书篇,盼子科第心常悬。老汉倪太公,颇有一番家业,只是膝下无子。十六年前,在郊外林中抱养一子,取名倪继祖,如今已长大成人正在南学读书,文章出众,可谓才貌双全。想来我倪门耀祖荣宗是有指望的了。唱(西皮原板):为人在世须行善,天赐吾儿才貌全。但愿科考能及弟,为国效力理当然。(白)家院哪里?</h3><h3><b>【倪 忠】</b>(上)参见员外,不知员外有何分咐?</h3><h3><b>【倪员外】</b>请老安人前堂说话。</h3><h3><b>【倪 忠】</b>(向内)有请老安人。</h3><h3><b>【倪夫人】</b>(上)来了,忽听前堂请,来见当家人。 老爷,唤老身出堂,为了何事?</h3><h3><b>【倪员外】</b>夫人,近来咱儿继祖,读书十分用功,进步很快,想来科举及第,耀祖荣宗是有盼的了。</h3><h3><b>【倪夫人】</b>但愿如此。</h3><h3><b>【倪继祖】</b>(上,唱西皮摇板)适才放学回家转,见了二老问根源。(白)参见爹爹、母亲。</h3><h3><b>【倪夫人】</b>(同声)罢了。继祖(长叹一声,愁眉不展状)。</h3><h3><b>【倪员外】</b>儿呀,今日放学回家,为何长吁短叹?</h3><h3><b>【倪继祖】</b>爹爹,儿在南学读书,同学们胡言乱语,羞辱于我,故而烦恼。</h3><h3><b>【倪员外】</b>他们是怎样地羞辱于咱?</h3><h3><b>【倪继祖】</b>他、他……他们说我是从郊外捡来的黑孩子,生身不明,故此烦恼。请问爹爹,可真有此事?</h3><h3><b>【倪员外】</b>儿呀,不要听信他们的胡言乱语,你乃我亲生之子,哪有郊外捡来之事!</h3><h3><b>【倪夫人】</b>儿呀,你爹爹所言是实,不要烦恼,快快用饭去吧。</h3><h3><b>【倪 忠】</b>夫人所言极是,相公随我来。(二人下场)</h3><h3><b>【倪员外】</b>咳—(唱西皮散板)我儿提出生身事,倒叫二老心不安。十几年 ,养育儿亲生一样,好一似掌中珠疼爱非浅。如若是有一日真情泄漏,怕只怕父子情难如从前。(员外与夫人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三 场</b></h3><h3><b>【倪 忠】</b>(继祖、家院同上。唱西皮散板)适才相公问根源,倪忠我心里乱麻。如若弄明生身事,更应把养育父母作亲爹妈。</h3><h3><b>【倪继祖】</b>我的生身之事到底怎样,请从实告知于我。</h3><h3><b>【倪 忠】</b>相公你已长大成人,生身之事也该知道了。提起你的亲生父母,叫人好不伤感也。</h3><h3><b>【倪 忠】</b>(唱西皮倒板)提起往事泪不干。(转原板)细听我倪忠说根源。你亲爹名倪仁,性情良善,你的娘李玉真貌美心善。夫妻们为投亲同去江南,在江口走水路误上贼船。船家陶宗与贺豹,二人起下歹毒心,船至江心动了手,将你父(转流水)推水中,企图霸占你娘亲。你的娘亦要投水死,二贼不放无计寻。万般出于无计奈,假意劝酒骗贼人,二贼喝的酩酊醉,不醒人事像死人。你的娘乖机逃出去,荒郊野外将你生。血书写在白绫上,生身之事记得明。给你起名倪继祖,莲花一技为凭证。得知有人收养你,从此改名去修行,这是以往真情话,日后寻母问根芽。</h3><h3><b>【倪继祖】</b>哎呀,我的爹爹呀——(哭介)(唱西皮散板)十几年到今日如梦方醒,生身父被贼害令儿伤心,杀父之仇若不报,活在世上枉为人。(继祖向倪 忠施礼)多谢老伯告知真情,不知那 贼人去向如何?</h3><h3><b>【倪 忠】</b>听说两个歹徒作了伤天害理之事,早已逃走了。</h3><h3><b>【倪继祖】</b>大伯可知我那母亲何处出家呢?</h3><h3><b>【倪 忠】</b>离此四十里,有一九顶山,山上有座清真庵,你母就在此庵出家。</h3><h3><b>【倪继祖】</b>我欲前去寻母,就怕养身父母不允,这便如何是好?</h3><h3><b>【倪 忠】</b>寻母之事须从长计议,暂且好好读书,改日禀明父母,就说心中烦闷,出外游玩一番,二老一向疼爱相公,定能应允。</h3><h3><b>【倪继祖】</b>多谢大伯。(唱西皮原板)今日听从大伯言,改日寻母到高山。问明真情把母认,定与爹爹报仇冤。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四 场</b></h3><h3><b>【倪员外】</b>(上)我儿有心事,颜面带愁容。家院哪里?</h3><h3><b>【倪 忠】</b>(上)员外唤我,有何吩咐?</h3><h3><b>【倪员外】</b>你看我儿继祖,近日面带愁容,不知为了何事?</h3><h3><b>【倪 忠】</b>前日同学胡言乱语,想是为此烦闷,员外何不让他出门游玩一番,以解心中烦闷。</h3><h3><b>【倪员外】</b>所言有些道理,叫他前来一问。</h3><h3><b>【倪 忠】</b>是。(向内)有请相公。</h3><h3><b>【倪继祖】</b>(上)唱(西皮散板) 终日里思娘亲不得相见,因此事心烦闷寝食不安。参见爹爹。</h3><h3><b>【倪员外】</b>儿呀,近日神情恍惚,面带愁容,不知为了何事?</h3><h3><b>【倪继祖】</b>爹爹,为儿近日心中烦闷得很,一心到外面游玩一番,不知爹爹能否应允?</h3><h3><b>【倪员外】</b>既是我儿烦闷得很,出外游玩一番,为父也不阻拦,只是要早去早回,不可久待,以免为父挂念。</h3><h3><b>【倪继祖】</b>孩儿遵命。</h3><h3><b>【倪员外】</b>倪忠,你可陪同继租前往,好好照看,早些回来。</h3><h3><b>【倪 忠】</b>是,员外放心便是。</h3><h3><b>【倪继祖】</b>(唱西皮摇板)老爹爹允许我高山一游,此一番去寻母喜在心头。(下场)</h3><h3><b>【倪员外】</b>(唱)我儿高山去游玩,但愿他平安早回还。(下场)。<b></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五 场 </b></h3><h3><b>【白玉真】</b>(上)念:终日烧香拜佛前,想起往事泪连连。夫君被害十六载,何日才能报仇冤。老尼白玉真是也。只因十六年前,同丈夫去江南投亲,在过江之时,夫君被贼人所害。那贼子强逼奴家成亲,是我至死不从,有心寻了短见,怎乃身怀有孕,惟恐断了倪门的香火后代,万般无奈,只得用好言劝酒,趁二贼酒醉之时,逃出虎口。在荒郊野外,生下一子,急切之中,无力抚养,我便用白绫写成血书,给孩子起名倪继祖,并将成婚时并头莲一枝留作表记,自己逃到这庵中,改名白玉真,出家为尼。如今一十六载,不知我儿怎么样了,思量起来好不伤感人也。(唱二簧慢板):白玉真坐庵中珠泪双流,想起了我夫君杀身之仇。实指望夫妻们白头偕老。谁料想恩爱夫妻竟不到头。(转二簧原板)我虽然在高山出家修行,怎能忘我夫君杀身之仇,到如今我的儿无有音信,也不知何日里能报此仇,终日里只觉得(转散板)愁肠难解,我只得诵经文聊解愁烦(下场)。继祖同家院上。</h3><h3><b>【倪继祖】</b>走哇。(唱西皮散板)在家中辞二老赶奔高山,来到这清真庵寻找娘亲。</h3><h3><b>【倪 忠】</b>来此已是清真庵,待我叩门。(叩门介)</h3><h3><b>【小尼姑】</b>施主来此做甚?</h3><h3><b>【家 院】</b>我是同我家相公前来降香的。</h3><h3><b>【小尼姑】</b>请少待,待我禀明师父。(向内)师父,有香客了。</h3><h3><b>【白玉真】</b>(内白)请到大殿焚香。(继祖同家院进大殿礼拜焚香)</h3><h3><b>【倪继祖】</b>(唱西皮原板)倪继祖拜佛前来把香焚,尊一声众神灵细听原因。我本是来高山寻找娘亲,我的母在阉中一十六春。祈众神多保佑我娘安泰,保佑我母子们早日相逢。(唱完四处张望介)</h3><h3><b>【倪 忠】</b>请问小尼,你这庵中可有位姓白的师父么?</h3><h3><b>【小尼姑】</b>现在后堂。</h3><h3><b>【倪 忠】</b>烦劳小师父通报一声,就说我家相公前来求见。</h3><h3><b>【小尼姑】</b>(向内)有请师父。</h3><h3><b>【白玉真】</b>(上)请我何事?</h3><h3><b>【小尼姑】</b>这位施主要见师父。(指倪继祖)</h3><h3><b>【白玉真】</b>(打量继祖介)小施主何方人士,见我何事?</h3><h3><b>【倪 忠】</b>老夫人,你可是十六年前的李玉真么,这是你的儿子倪继祖,前来寻母来了!</h3><h3><b>【白玉真】</b>(惊介)你说他是我儿继祖,有何凭证?</h3><h3><b>【倪继祖】</b>现有并头莲一枝为凭(呈上莲花)。(白玉真接莲花观看,悲喜交集)</h3><h3><b>【白玉真】</b>喂呀——我的儿啊!(哭介)继祖跪拜母亲(哭介):娘啊……</h3><h3><b>【白玉真】</b>儿啊——(唱二簧散板):十六年亲生儿今日相见,想不到我的儿这样安然。这也是老天爷善恶有辩,保佑俺倪门未断香火。(白)儿啊,你现已长大成人,过去的事也已知道。你要好好孝敬你那养身父母,将来若能为你爹娘报仇雪恨,为娘就是受苦死了也瞑目了。</h3><h3><br></h3> <h5><font color="#b04fbb">第39图</font></h5><h3><b>【倪继祖】</b>孩儿遵命。想我们母子分离一十六载,今日才得相见,恳请母亲与孩儿一同回家吧。</h3><h3><b>【白玉真】</b>儿啊,有道是出家容易还俗难,为娘我是不回去了。</h3><h3><b>【倪继祖】</b>母亲若不回家,孩儿也不走了。</h3><h3><b>【白玉真】</b>(唱二簧散板)非是为娘不回转,我改姓埋名在高山。我儿你牢记仇和恨,总有一日报仇冤。我若回家消息漏,惟恐那贼人得知你不安然。</h3><h3><b>【倪继祖】</b>(白)现有王法,何怕贼子,母亲放心就是。</h3><h3><b>【白玉真】</b>我儿若求娘回家,必须做到三件大事。</h3><h3><b>【倪继祖】</b>哪三件大事,母亲只管讲来。</h3><h3><b>【白玉真】</b>这第一件——你要刻苦读书,求取功名;这第二件——捉住陶宗、贺豹二贼,为你爹爹报仇;这第三件么——就是你身边带的那枝并头莲,必须找到另外一枝,合二为一。这三件事如若办不到,为娘是不回去的了。</h3><h3><b>【倪继祖】</b>孩儿谨记,只是这莲花为何分为两半,那一枝又在何处?</h3><h3><b>【白玉真】</b>这并头莲为玉石制成,我与你爹爹成婚之时,各带一枝,我那一枝现在你身边,只是你爹爹那枝未必找到(哭介),如若找到那枝莲花,就知道你爹爹的尸骨了!(哭介)</h3><h3><b>【倪继祖】</b>母亲所嘱件大事孩儿全部应允,他日定来请娘下山。(唱西皮散板)辞别母亲回家转,三件大事记心间,立志早日做周全,定要接母下高山。(下场)</h3><h3><b>【白玉真】</b>我儿下山回家转,只盼母子早团圆。(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六 场 </b></h3><h3><b>【倪员外】</b>(倪员外上,唱西皮摇板)我儿读书意志坚,时时刻刻不得闲。师傅夸他文章好,正巧应试大比年。</h3><h3><b>【倪员外】</b>家院哪里?家院(上)参见员外。</h3><h3><b>【倪员外】</b>罢了,请老安人出堂。</h3><h3><b>【倪 忠】</b>请老安人出堂。(倪夫人上)</h3><h3><b>【倪员外】</b>夫人,你看咱儿继祖,刻苦攻读,大有长进。今年是大比之年,我想让继祖赴试,不知夫人意下 如何?</h3><h3><b>【倪夫人】</b>但凭员外作主。</h3><h3><b>【倪员外】</b>唤继祖前来。</h3><h3><b>【倪 忠】</b>有请相公。(倪继祖上)</h3><h3><b>【倪继祖】</b>参见爹娘。</h3><h3><b>【倪员外】</b>罢了,儿啊,今年是大比之年,我想让你前去应试,倘若得中,也算倪门之幸也。</h3><h3><b>【倪继祖】</b>孩儿遵命。</h3><h3><b>【倪员外】</b>家院,你去打点行囊,择日陪同继祖前往。</h3><h3><b>【倪 忠】</b>是。(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七 场 </b></h3><h3><b>【倪继祖】</b>(家院身背行囊同继祖上,唱西皮散板)辞别父母奔前程,赴京赶考求功名。山川美景无心看,晓行夜宿不消停。</h3><h3><b>【倪继祖】</b>家院,你看午时已到,咱们寻一店家,打尖再走。</h3><h3><b>【倪 忠】</b>相公请稍候,待我问来。(向内)——店家。(店小二上)</h3><h3><b>【店小二】</b>开家君子店,千里客来投。招待八方客,天天发财源。我们伙计三人,开了这座小饭店,倒也能够糊口,只是恶霸马强隔三差五派人索要税银,实在招架不了……</h3><h3><b>【倪 忠】</b>店家,我们要打尖用饭,可方便么?</h3><h3><b>【店小二】</b>店虽小但方便得很,二位大爷往里请,往里请。(三人进店)二位用些什么饭菜只管吩咐。</h3><h3><b>【倪继祖】</b>一般饭菜即可,两人四菜。</h3><h3><b>【店小二】</b>请稍候。(欧阳春、智化同上)</h3><h3><b>【欧阳春】</b>(念)自幼生来胆气刚,好打不平灭豺狼。</h3><h3><b>【智 化】</b>(念)扶良除暴行仗义,要作侠客不称王。</h3><h3><b>【欧阳春】</b>俺 ,北侠欧阳春是也,人称紫髯伯。</h3><h3><b>【智 化】</b>俺 ,智化是也,人称黑妖狐。(对欧阳春)大哥了。</h3><h3><b>【欧阳春】</b>贤弟请了。</h3><h3><b>【智 化】</b>大哥,今日闲暇无事,小弟作东,到店中饮酒一叙如何?</h3><h3><b>【欧阳春】</b>正要一叙,请。</h3><h3><b>【智 化】</b>请——(二人进店)</h3><h3><b>【店小二】</b>二位客官请坐,用什么酒菜请吩咐。</h3><h3><b>【智 化】</b>来两盘鲜鱼,一缸好酒。</h3><h3><b>【店小二】</b>是。(向内)鲜鱼两盘,好酒一缸呀——(马强的家奴甲乙同上)</h3><h3><b>【家奴甲】</b>走哇——来此已是张家店。</h3><h3><b>【家奴乙】</b>咱进张家店,吃喝从来不支钱。</h3><h3><b>【家奴甲】</b>老爷在家有吩咐,再要银子六两半。(二家奴进店四周打量一番)</h3><h3><b>【家奴乙】</b>店小子们,老爷吩咐下来,快将六两半店税银子交上吧!</h3><h3><b>【店小二】</b>(迎上)二位大爷,请坐吃茶。</h3><h3><b>【家奴乙】</b>少费话,吃茶不当店税,快拿银子来!</h3><h3><b>【店小二】</b>二位大爷,请向马老爷多加美言,俺这小店本小利薄,刚够糊口,实在无银交纳。</h3><h3><b>【二家奴】</b>(怒气冲冲地)不管有银无银,今日少一点也不行!(店小二苦苦哀求,二家奴大喝一声,举鞭就打)</h3><h3><b>【倪继祖】</b>(上前拦住)二位住手,光天化日为何打人?</h3><h3><b>【二家奴】</b>哼!多管闲事,你要讲情,你替他交上得了。</h3><h3><b>【倪继祖】</b>家院,取出纹银六两半付与他们。(家院取出银子交与继祖)</h3><h3><b>【倪继祖】</b>这是纹银六两半(交与家奴甲),回付你家主人,凡事都不可做绝了。(二家奴瞟一眼继祖,奸笑一声,下场)</h3><h3><b>【倪继祖】</b>家院,算过饭钱,咱们赶路吧。</h3><h3><b>【店小二】</b>多谢相公,今日替我交纳银子,小的何日才能奉还。</h3><h3><b>【倪继祖】</b>些须小事,何足挂齿。</h3><h3><b>【欧阳春】</b>请问相公尊姓大名?</h3><h3><b>【倪继祖】</b>学生姓倪名继祖,二位大伯高姓大名?</h3><h3><b>【欧阳春】</b>俺欧阳春是也,这是智化贤弟。</h3><h3><b>【倪继祖】</b>原来是二位豪杰义士,小生有礼了。</h3><h3><b>【欧阳春】</b>不必过谦,不知相公意欲何往?</h3><h3><b>【倪继祖】</b>学生奉父母之命,要到京城应试,就此告辞了。</h3><h3><b>【智 化】</b>看你慷慨大方,是位忠义之士,此去必然高中。</h3><h3><b>【倪继祖】</b>夸奖了!(拱手,下场)</h3><h3><b>【欧阳春】</b>真是一位少年义士。(唱西皮摇板)这书生为人算大方,</h3><h3><b>【智 化】</b>(接唱)义气慷慨心善良。</h3><h3><b>【欧阳春】</b>此人若能把官做,</h3><h3><b>【智 化】</b>(接唱)保保此人也应当。(二人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八 场 </b></h3><h3><b>【倪员外】</b>(倪员外上,唱西皮摇板)继祖儿赴京城科举应试,老夫我在家中挂念心怀。倘若是我儿他金榜得中,寻时机将他的身世说清。虽然是十六年养育情深,生身的父母情更进一层。待来日有他那生母音讯,令继祖接到家颐养晚年。家儿继祖赴京赶考已有些时日,近闻殿试即将张榜,但愿我儿榜上有名,也不枉苦读数载。近日闲暇无事,我不如到后堂与夫人商议此事。(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九 场</b></h3><h3><b>【倪继祖】</b>(倪继祖着官帽、红袍,腰横玉带上,念)承蒙圣恩,钦点状元。(吟诗)苦读诗书十余年,进京应试在殿前。承蒙圣恩亲笔点,金榜题名中状元。本官倪继祖,殿试中了状元,圣上降旨,封为镇江府尹兼杭州太守,遇期上任,开封府包大人准我回家祭祖并拜告父母。中军。(中军上)</h3><h3><b>【倪继祖】</b>吩咐下去,预备车马,回家省亲祭祖去也。</h3><h3><b>【中 军】</b>是。下边人等听着,预备车马,大人今日起程,回家祭祖去也。</h3><h3><b>【倪继祖】</b>(唱西皮慢三眼)众侍卫齐开道回家祭扫,父母亲一定是喜上眉梢。拜祖先辞父母按期到任,为官正体民情清廉为高。(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场 </b></h3><h3><b>【倪员外】</b>(倪员外上、唱西皮摇板)盼儿得中耀门庭,果然喜报来家中。夫人哪里?</h3><h3><b>【倪夫人】</b>(上)员外何事?</h3><h3><b>【倪员外】</b>夫人,今日喜报到来,我儿得中状元了。</h3><h3><b>【倪夫人】</b>待我谢天谢地。</h3><h3><b>【倪员外】</b>当谢天地。(家院、中军同上)</h3><h3><b>【倪 忠】</b>参见员外,员外大喜。</h3><h3><b>【中 军】</b>给员外叩头,给员外贺喜。</h3><h3><b>【倪员外】</b>大家同喜,赏银一锭。(倪继祖上)</h3><h3><b>【倪继祖】</b>参见二老父母。</h3><h3><b>【倪员外】</b>罢了——儿啊!(唱西皮原板)苦读诗书若干年,今朝殿试中状元。如若到任把官做,公正廉明做清官。</h3><h3><b>【倪继祖】</b>(唱西皮流水)我父请把心放宽,为儿一定遵父言。做官全凭公与正,通晓民情除暴奸。</h3><h3><b>【倪员外】</b>(唱西皮摇板)我儿忠孝记心间,为国效力理当然</h3><h3><b>【倪员外】</b>家院,吩咐下去,准备酒宴,与大家同贺。</h3><h3><b>【倪 忠】</b>遵命。(众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一 场</b></h3><h3>四侍卫兵上,站四门,中军上。</h3><h3><b>【倪继祖】</b>(扮官生上,念)奉旨上任,与黎民判断冤情。(诗)忠心为官报君恩,除暴安良为黎民。若有强盗并恶霸,依法惩处不徇情。本官,镇江府尹,奉旨到位,观看积压文书,许多状子未得明断,俱是告马强行霸,抢掠民女,霸占田园,不知状告虚实,我要亲自下去查访,若有此事,当按律而断,决不宽恕。——来人。(中军上)</h3><h3><b>【中 军】</b>有。</h3><h3><b>【倪继祖】</b>预备便服、马匹,我要下去察访案情。</h3><h3><b>【中 军】</b>是。</h3><h3><b>【倪 忠】</b>(暗上)我与大人同去,做个伴当,以防坏人加害。</h3><h3><b>【倪继祖】</b>好,一同去者。(继祖乘马,中军、家院下)</h3><h3><b>【倪继祖】</b>(唱西皮摇板)我为官初到任尚无经验,为什么文书房状纸连篇。今日里到下边察访一遍,察案情明是非为民除奸。(下场) </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0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二 场</b></h3><h3><b>【马 强】</b>(马强上,念)花天酒地常快活,美貌佳人不太多。俺,马强是也。哥哥马刚,在朝为官。我已立下招贤馆,召贤纳士,出谋划策,说不定弄个大官做做。今日听说有个金娘女子,长得十分俊美,我不免带领家丁们去把金娘抢来,做个三房夫人。家丁们,外面备马,将金娘子抢来,个个有赏。众家丁(齐白)是,预备马匹,</h3><h3>娶小娘子去了。(马强上马)</h3><h3><b>【马 强】</b>(唱摇板)今日乘马到四方,多拉美女抢金银。</h3><h3><b>【倪继祖】</b>(幕内唱西皮倒板)为察访来到这马家镇上,(上场,转原板或慢三眼),察刁民访恶霸事事留神。虽然是初为官缺少经验,但知道公与正清廉为先。催坐骑正行走抬头观看,(转摇板)那边厢尘土飞人马喧喧。(继祖下马介)</h3><h3><b>【倪继祖】</b>看那边来了一伙人马,不知为了何事喧哗。我不免近前看个究竟。(众家丁一伙人携少女两名哭啼而过)(马强策马扬鞭,耀武扬威上)</h3><h3><b>【马 强】</b>(唱西皮摇板)众兵丁开道回家园,金娘美女与咱配凤鸾。</h3><h3><b>【倪继祖】</b>哎呀,且住。那女子为何哭哭啼啼?</h3><h3><b>【贺 豹】</b>你管得着么?</h3><h3><b>【倪继祖】</b>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为何强抢民女,横行霸道?</h3><h3><b>【家 奴】</b>少费话,赶快滚开!</h3><h3><b>【马 强】</b>(趋前)何人拦路?</h3><h3><b>【家 奴】</b>(指倪继祖)这个小厮,多管闲事。</h3><h3><b>【马 强】</b>你是何人,敢阻拦你家大爷的去路?</h3><h3><b>【倪继祖】</b>光天化日之下,强抢民女,问问何妨?(家奴乙细看继祖,对马强回话)</h3><h3><b>【家 奴】</b>老爷,这个小子有些面熟,对了,上次讨店税银子时,就是他替店家交纳银子的!</h3><h3><b>【马 强】</b>既是慷慨大方之士,何必多管闲事?</h3><h3><b>【倪继祖】</b>此非闲事,而是正事,如有违法,一定要管!</h3><h3><b>【马 强】</b>(大笑)既然要管,到我府上说话。(向家奴做手势,众家奴立即把继祖拿下,下场)</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并 头 莲 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卷)</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百拙生· 邓志谟</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三 场</b></h3><h3><b>【家奴甲】</b>(二家奴上,念)老爷抢来女姣娃,大家庆贺把酒喝。</h3><h3><b>【家奴乙】</b>若得机会抓一把,强似树上摸老鸦。(马强上)</h3><h3><b>【马 强】</b>(念)我见此人不平凡,莫非是位新任官。如若真是官字号,想条妙计来除掉。(坐)来人,将那小子带上来。(家丁齐声:是,推倪继祖上)(继祖气昂昂上)</h3><h3><b>【倪继祖】</b>(唱):恶霸马强真大胆,竟敢用绳将我拴。</h3><h3><b>【马 强】</b>你是什么人,姓什名谁,从实讲来,如然不然,叫你知道马某的厉害。</h3><h3><b>【倪继祖】</b>守法者言和,违法者严惩。</h3><h3><b>【马 强】</b>什么守法、违法,还是少管闲事的好。</h3><h3><b>【倪继祖】</b>呸!(唱流水板)说什么闲事要少管,告你的状纸接连连。欺男霸女非一案,岂不为民报仇冤。</h3><h3><b>【马 强】</b>哈哈,果然是个清官的本色,既不与我和好,将他送在小牢,再做道理。(家丁推继祖下)</h3><h3><b>【马 强】</b>后堂排筵庆贺,夜晚行事不迟。(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四 场 </b></h3><h3><b>【朱绛贞】</b>(朱绛贞上,念)身陷是非地,时刻防虎伤。奴家朱绛贞,母亲早亡,与爹爹度日,不料被马强贼子抢来,已有两载。幸亏被老太太看中,收我做了老太太的丫环,才不曾被马贼糟践。终日里思念爹爹,不得相见,叫人好不伤感也。(唱二簧慢板)我好比笼中鸟心中烦忧,暗地里想爹爹珠泪抛流。这马家如虎穴岂能久待,但不知何日里才能出头。(转散板)适才间又抢来少女两名,摆酒筵听歌舞作乐狂欢。二家奴还押进青年一个,也不知为何故被贼纠缠。</h3><h3><b>【朱绛贞】</b>(白)今日马贼又抢来两名少女,还押进一位青年书生。我看马贼已酩酊大醉,不免到后院打探一番,若是良家子弟,趁机救他逃出虎口,正是这等主意。(朱绛贞进后花园,至小牢门前,倪继祖暗上)</h3><h3><b>【朱绛贞】</b>牢里关的何人,为何被捉拿至此?</h3><h3><b>【倪继祖】</b>俺乃镇江府太守,姓倪名继祖,今日微服察访,被马贼捉拿至此,你是何人?朱绛贞:呀!原来是太守大人到此。这……如何救他出去?有了,我这里有老太太给的两把钥匙,待我开锁一试,若能开放,算他有福,倘若没有,再想别的主意。(开锁介,绛贞大喜,拉出继祖)大人随我来。(开花园角门介)大人,快快逃走吧!</h3><h3><b>【倪继祖】</b>多谢小姐救命之恩,何以得报。</h3><h3><b>【朱绛贞】</b>不必客气,快快走吧。</h3><h3><b>【倪继祖】</b>敢问小姐尊姓大名,日后也好图报。</h3><h3><b>【朱绛贞】</b>奴家朱绛贞,也是被马强抢来的,你若不忘今日相见之事,我可送你一物。(取出莲花一枝,送于继祖;继祖接莲,观之大惊)</h3><h3><b>【朱绛贞】</b>(催促继祖)那边有人来了,快快走吧。(欧阳春暗上,登墙观看,继祖下场)</h3><h3><b>【朱绛贞】</b>哎呀!我只管放走了知府大人,倘若被马强知道,岂能放过于我。这……这便如何是好?咳!不如悬梁一死,以免遭虎口。(唱西皮散板)适才间放大人脱离险境,马强贼知道了不会留情。趁无人我不免悬梁自尽,为忠良舍性命我也心甘。(马强之家奴贺豹上)</h3><h3><b>【贺 豹】</b>(念)后堂摆酒宴,醉倒一大片。当差若干年,便宜没得占。在下贺豹是也,在马家当差也有好几载了,什么便宜也未捞着,适才见丫环绛贞溜进后花园,我不免趁机捞点便宜。(贺豹进花园,见小牢房门大开,大惊)</h3><h3><b>【贺 豹】</b>哎呀,不好了,牢房门大开,那青年书生已然逃走(环顾,见绛贞正欲上吊)。啊哈!我明白了,一定是她放跑了那书生,又要上吊。(上前拉住绛贞)你这小贼人,放走了人还要寻死,今天你要听从与我,不然就报告主子,够你受得。(贺豹欲行无理,绛贞挣扎,欧阳春从墙上跳下,宝刀一提,逼住贺豹)</h3><h3><b>【欧阳春】</b>狗奴才胆敢胡为,让你脑袋搬家!</h3><h3><b>【贺 豹】</b>好汉爷饶命,小的不敢(跪在一边)。</h3><h3><b>【欧阳春】</b>这位女子,放走大人,称得仗义女子,却又为何自尽?</h3><h3><b>【朱绛贞】</b>大爷容禀。(唱西皮二六板)大爷问起真情事,细听小女说分明。家住城北朱家店,我的名字朱绛贞。只因欠下马家债,硬把爹爹用绳拴。小女出于无计奈,顶债才到马家来。放走大人除民害,小女纵死也无憾。</h3><h3><b>【欧阳春】</b>如此说来,你也是良家女子,今日定要救你出去。(回头对贺豹)今日暂且饶你一死,命你将绛贞送回家中,路上若有恶意,小心你的脑袋,记下了!</h3><h3><b>【贺 豹】</b>多谢好汉饶命,一定效劳,一定效劳。</h3><h3><b>【朱绛贞】</b>多谢好汉爷!(绛贞随贺豹下)</h3><h3><b>【欧阳春】</b>(唱西皮摇板)吾命贺豹送绛贞,暗中跟随看分明。中途他若生恶念,给他一个脖儿平。(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五 场</b> </h3><h3><b>【倪继祖】</b>四侍卫、中军、继祖先后上,念:清廉为官,定与百姓除奸。升堂——(众齐声,升堂)——想我倪继祖,初次为官,就遇马强这样的恶霸强人,若不早除,何以赢得民心。来人——(中军:有)</h3><h3><b>【倪继祖】</b>传张雄、王凯进堂。(张、王同上)</h3><h3><b>【张雄王凯】</b>(同声)参见大人。</h3><h3><b>【倪继祖】</b>张、王二将听令,命你二人带领二十名捕快手,捉拿马强,不得有误。</h3><h3><b>【张 王】</b>(同声)遵命。(二人下场)</h3><h3><b>【倪继祖】</b>退堂。(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六 场</b></h3><h3><b>【欧阳春】</b>(欧阳春、智化上)为民除强暴。</h3><h3><b>【智 化】</b>不怕惹祸苗。(二人相互拱手,同声请了)</h3><h3><b>【欧阳春】</b>智化贤弟,听说倪大人已将马强罪行察访清楚,派人捉拿马贼,你我前去助他一臂之力,你看如何?</h3><h3><b>【智 化】</b>正合我意。</h3><h3><b>【欧阳春】</b>如此一同前往。(二人下场)(张雄、王凯带领捕快手上)</h3><h3><b>【张 雄】</b>(念)奉了大人命。</h3><h3><b>【王 凯】</b>(念)捉拿马强贼。</h3><h3><b>【张 雄】</b>来此已是马强门者,里边听真,速叫马强出来受缚!</h3><h3><b>【家 奴】</b>哈哈,哪里来的?</h3><h3><b>【王 凯】</b>少废话,快叫马强出来受缚。(马强暗上)</h3><h3><b>【家 奴】</b>老爷,他们说叫你“念佛”。</h3><h3><b>【马 强】</b>待我看来。</h3><h3><b>【张 雄】</b>奉了大人之令,前来抓拿于你,还不低头受缚。</h3><h3><b>【马 强】</b>(大笑)哈……小小知府,能把我怎么样?</h3><h3><b>【张 雄】</b>大胆!与我拿下。</h3><h3><b>【马 强】</b>家丁们,给我打!(两家起打,欧阳春、智化上,将马强、陶宗、贺豹拿住,众家丁逃散)</h3><h3><b>【张 雄】</b>(向欧阳春、智化)二位好汉受累了,一同参见大人领赏。</h3><h3><b>【欧阳春】</b>尔等交差,我们告辞了,后会有期。</h3><h3><b>【张 雄】</b>如此多谢了。(下场) </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1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七 场</b></h3><h3><b>【倪继祖】</b>(四侍卫上,站四门,中军上)升堂。</h3><h3><b>【张雄王凯】</b>(上)报告大人,马强拿到,陶宗、贺豹一并擒来。</h3><h3><b>【倪继祖】</b>将马强带上来。(二侍卫押马强上,马强立而不跪)</h3><h3><b>【倪继祖】</b>大胆马强,见了本府,为何不跪?</h3><h3><b>【马 强】</b>俺马强岂肯跪你,俺身犯何罪,将我拿来?</h3><h3><b>【倪继祖】</b>嘟!你目无王法,强掠民女,榨取民财,横行乡里,还说无罪,从实招来。</h3><h3><b>【马 强】</b>俺马强乃一乡富豪,朝中又有人做官,多玩几个女人有何不可。</h3><h3><b>【倪继祖】</b>本府上任以来,告你的状纸连连不断,本官已查访清楚,再敢狡滑抵赖,重刑伺候!</h3><h3><b>【马 强】</b>我叔叔在朝为官,他若知道,你的乌纱就戴不住了。</h3><h3><b>【倪继祖】</b>本府秉公执法,为民除害,无可惧怕。来人,重责八十。(侍卫将马强按倒,打介)</h3><h3><b>【中 军】</b>报告老爷,马强不言语了。</h3><h3><b>【倪继祖】</b>押在监牢,听候处理。将陶宗、贺豹带上来!(张雄、王凯押陶、贺二人至堂下,二人跪下)</h3><h3><b>【倪继祖】</b>呔!你这两个恶奴,依仗权势,到处行凶,害了多少好人,从实招来!</h3><h3><b>【陶 宗】</b>大老爷,我没害过人,只是在马家混饭吃。</h3><h3><b>【贺 豹】</b>我也没害过人。</h3><h3><b>【倪继祖】</b>不动大刑,量你们不招,来,大刑伺候。</h3><h3><b>【陶 宗】</b>老爷且慢用刑,只是贺豹小子在马家奸淫民女多人,敲诈了不少钱财,没我的事。</h3><h3><b>【贺 豹】</b>好小子,咬起我来了,十六年前在江边摆渡时,你还害死过人呢!</h3><h3><b>【陶 宗】</b>你才是疯狗咬人哩!</h3><h3><b>【倪继祖】</b>呔!快将害人之事从实招来!</h3><h3><b>【贺 豹】</b>我讲,我讲,大老爷听了。往事十余年,江口摆渡船。有位倪相公,投亲去江南。携妻把船上,媳妇赛貂婵。陶宗红了眼,一心行霸占。男的推下水,只留女婵娟。高兴吃醉酒,未得配凤鸾。美女逃跑了,他还把我怨。这是真情话,一点不隐瞒,不隐瞒。</h3><h3><b>【陶 宗】</b>大人,我也说说他。贺豹他更坏,劫路抢钱财,多次霸美女,得空把人害,把人害。</h3><h3><b>【倪继祖】</b>呔!你二人俱已招供,上前画押。(二人画押,叩头求饶)</h3><h3><b>【倪继祖】</b>陶宗害死人命,立即正法。将贺豹收监,听候处置。(张、王二将押陶、贺二贼押下)(侍卫甲上)</h3><h3><b>【侍卫甲】</b>禀告大人,有二位壮士求见。</h3><h3><b>【倪继祖】</b>有请。(欧阳春、智化上)欧阳春、智化(同):参见大人。</h3><h3><b>【倪继祖】</b>二位请坐。</h3><h3><b>【欧、 智】</b>谢坐(同)。</h3><h3><b>【倪继祖】</b>二位豪杰,协力除暴,实为可敬。</h3><h3><b>【欧、智】</b>(同声)大人过奖了。</h3><h3><b>【倪继祖】</b>本府排宴,为二位贺功。</h3><h3><b>【欧、智】</b>(同声)如此讨扰了。</h3><h3><b>【倪继祖】</b>后堂排宴——(唱西皮摇板)二杰士可算得大义凛然,为百姓除强暴人人夸赞。待本府奏圣上加封请赏,但不知二杰士可合心愿。</h3><h3><b>【欧阳春】</b>(唱)倪大人休得要过意赞夸,行仗义并非为富贵荣华。</h3><h3><b>【智 化】</b>(接唱)除强暴本是俺平生夙愿,为国家效微力理所当然。</h3><h3><b>【倪继祖】</b>二位真乃俊杰也。(三人落坐饮酒)</h3><h3><b>【欧阳春】</b>大人,在下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h3><h3><b>【倪继祖】</b>但说无妨。</h3><h3><b>【欧阳春】</b>大人在马家受困之时,救出大人的那位小姐乃良家女子,我等为媒,将朱小姐许配大人如何?</h3><h3><b>【倪继祖】</b>这个……只是她还在马家……</h3><h3><b>【欧阳春】</b>这女子放走大人之后,意欲自尽,被俺救下,已送回家去了,她乃朱焕章之女。</h3><h3><b>【倪继祖】</b>救命之恩一定图报,只是婚姻大事,需要秉告父母,请二老作主。</h3><h3><b>【智 化】</b>你家中二老定能同意,事成之后,我们还要讨喜酒吃哩。就此告辞了。</h3><h3><b>【倪继祖】</b>送二位杰士。(二人下场)</h3><h3><b>【倪继祖】</b>(唱西皮原板)适才好汉把亲提,继祖心中暗欢喜。婚姻大事非儿戏,回家禀告父母知。(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八 场 </b></h3><h3><b>【倪继祖】</b>上,念:为人莫只图为官,忠孝二字记心间。自古恩仇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想俺倪继祖,自幼受过多少艰险,现已学成为官,报了父仇,适才父母欣然应允我同朱小姐的婚事,想来这并头莲就要团圆了。</h3><h3><b>【倪 忠】</b>(上)参见大人。</h3><h3><b>【倪继祖】</b>罢了。</h3><h3><b>【倪 忠】</b>大人,与朱小姐联姻之事,二老俱已应允,大人早下聘礼,迎娶才是啊。</h3><h3><b>【倪继祖】</b>如此说来,一切迎娶之事,由你张罗吧。(下场)</h3><h3><b>【倪 忠】</b>员外与大人将喜事交付于我,待我好好安排一番便了。(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十 九 场</b></h3><h3><b>【朱焕章】</b>上,念:为人莫作害理事,遇难也有好人扶。老汉朱焕章,家道贫寒,妻室早亡,膝下只有一女,取名绛贞,父女相依度日,不料被马强抢去,当了丫环,幸喜二位好汉将女儿救出。昨日又前来作媒,将小女许配镇江府倪大人,这真是想不到的良缘也。(唱西皮原板)我为人虽贫寒心地良善,老伴他抛舍下一个婵娟。那一年借下马家闫王债,绛贞儿被马家逼当丫环。幸有那二豪杰将她救出,赠莲花当玉佩结成良缘。(二侍卫上)</h3><h3><b>【二侍卫】</b>奉了大人命,送礼到门庭,门上哪位在?</h3><h3><b>【朱焕章】</b>何人扣门,待我看来。(开门介)二位从哪里来,有何贵干?</h3><h3><b>【二侍卫】</b>俺是镇江府来的,奉了大人之命,特来送聘礼,请大伯验看礼单。(呈送礼帖)。</h3><h3><b>【朱焕章】</b>多谢二位,请坐,请坐……</h3><h3><b>【侍 卫】</b>公务在身,不能久留,告辞了。(下场)</h3><h3><b>【朱焕章】</b>(唱西皮摇板)镇江府送来了花红彩礼,绛贞女也称得有福的人。贫苦人嫁到了官宦府第,配良缘结亲家谁不欢喜。女儿快来!</h3><h3><b>【朱绛贞】</b>上,唱西皮原板:忽听爹爹一声唤,急忙上前问根源。爹爹,将女儿唤出,有何吩咐?</h3><h3><b>【朱焕章】</b>恭喜我儿,贺喜我儿。</h3><h3><b>【朱绛贞】</b>女儿喜从何来?</h3><h3><b>【朱焕章】</b>儿啊,适才镇江府倪大人差人送来花红彩礼,要迎娶我儿成亲,这不是大喜吗?</h3><h3><b>【朱绛贞】</b>爹爹,这是真的么?</h3><h3><b>【朱焕章】</b>彩礼在此(指彩礼),还有假的不成?</h3><h3><b>【朱绛贞】</b>(惊喜介)哎呀,如此孩儿有靠了。</h3><h3><b>【朱焕章】</b>儿呀,快快收拾下,等候上轿吧!哈……</h3><h3><b>【朱绛贞】</b>孩子遵命。倪大人,倪相公,好一个诚实的君子。(唱西皮南梆子)适才间老爹爹对我言讲,倪大人果然是心地善良,那夜晚在马家救他脱险,他至今仍把我记在心上。我本是贫寒家纤弱女子,下聘礼结鸾俦尚且不嫌。自幼儿我命苦娘亲早故,到如今终盼到苦尽来甜。(转摇板)我这里忙收拾妆奁准备,到明日上花轿同拜花堂。(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二 十 场</b> </h3><h3>轿夫一人,侍女二人,同上。一侍女扶新人朱绛贞上,倪继祖穿礼服上。赞礼官上。</h3><h3><b>【赞礼官】</b>鼓乐齐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同入洞房。(同下场)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十一场 </b></h3><h3>朱绛贞暗上,继祖暗上,洞房对坐。</h3><h3><b>【倪继祖】</b>小姐,想我继祖在马家被困之时,多亏小姐搭救,才有今日。</h3><h3><b>【朱绛贞】</b>大人说哪里话来,我乃寒门之女,大人尚不嫌弃,奴家已心满意足了。</h3><h3><b>【倪继祖】</b>我有一事,要对夫人言讲。</h3><h3><b>【朱绛贞】</b>如今我们已是夫妻,大人有话只管言讲。</h3><h3><b>【倪继祖】</b>夫人哪!(唱西皮慢板)今夜晚大喜日洞房花烛,怎能忘亲生母高山受苦。</h3><h3><b>【朱绛贞】</b>(接唱)适才间见婆母身体康健,又为何亲生母还在高山。</h3><h3><b>【倪继祖】</b>(白)夫人有所不知,适才拜见的高堂父母,乃是我的养身父母,我那亲生父亲十六年前被贼人所害,亲生母在高山出家,现在父仇已报,但母子未得团聚,思想起来,岂不让人伤感也。(唱西皮快三眼)十六年杀父仇虽然得报,我的母亲在庵中未把家还。生我时放莲花以作纪念,尔后她出家在高山翠庵。三年前我也曾求母下山,母亲娘要我找到并头莲。并头莲是倪门传家之宝,不知你所赠莲哪里根源?</h3><h3><b>【朱绛贞】</b>大人哪——(唱二六板)尊一声大人听妻言,细听莲花之根源。都只为生来家贫寒,父女们打鱼在江边。那一日正在忙撒网,江中漂来一位少年。爹爹急忙将他救,少年已然命归天。将他装殓去埋葬,身上露出这支莲。我爱此莲遂身带,赠与大人定姻缘。</h3><h3><b>【倪继祖】</b>夫人哪——(唱南梆子)朱小姐她对我讲说一遍,却原来这支莲爹爹留传。在马家朱小姐搭救与我,定姻缘多亏这并头之莲。(白)如此说来,我爹爹的尸骨是岳父大人葬埋,继祖是感激不尽的了。</h3><h3><b>【朱绛贞】</b>你的父母也是为妻的父母,何必谈感谢二字。</h3><h3><b>【倪继祖】</b>夫人,你我二人今日完婚,并头莲也已找到,我欲接母回家,共享荣华,不知你意下如何?</h3><h3><b>【朱绛贞】</b>母子团聚,是为正礼。明日禀明父母大人,一同前往高山迎接母亲便是。今日天色不早,请大人安歇了吧。</h3><h3><b>【倪继祖】</b>夫人,请——(二人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 二 十 二 场 </b></h3><h3><b>【倪继祖】</b>(继祖着官服上,唱西皮摇板)今日备轿去高山,迎接娘亲回家园。来人——(中军上)</h3><h3><b>【中 军】</b>大人有何吩咐?</h3><h3><b>【倪继祖】</b>轿马备齐,九顶山去也。</h3><h3><b>【中 军】</b>遵命。(向内)下边听真,备好轿马,随大人九顶山去也。(家院倪忠上,朱绛贞上,由侍女扶上轿,继祖上马,同下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 二 十 三 场 </b></h3><h3><b>【白玉真】</b>白玉真上念:天天把经念,早晚一炉香。自从来到庵中出家,每日诵经念佛,倒也安然。只是想起我儿继祖,不知功名如何,夫君之仇是否得报,思想起来,好不烦闷人也。(唱二簧原板)</h3><h3><b>【白玉真】</b>三年前我的儿曾来相见,他要我下高山母子团圆。我对他提出事情三件,到如今也不知办得周全。这几日闻听说新到府官,盼只盼我的儿再来高山。(小尼姑上)</h3><h3><b>【小尼姑】</b>师傅,山下来了一伙人马,直奔庵门来了。</h3><h3><b>【白玉真】</b>想是官府来进香的。(倪忠上)</h3><h3><b>【倪 忠】</b>来此已是翠云庵,待我扣门(扣门介)(小尼姑出门)小师父,烦劳通报一声,就说镇江府倪大人前来求见玉真师父。</h3><h3><b>【小尼姑】</b>请少待。(进见,向玉真)回禀师父,镇江府倪大人要拜见师父。</h3><h3><b>【白玉真】</b>待我看来。</h3><h3><b>【倪 忠】</b>(趋前行礼)恭喜夫人,贺喜夫人。</h3><h3><b>【白玉真】</b>有何喜事?</h3><h3><b>【倪 忠】</b>您的儿子继祖金榜得中,放任镇江府尹,剪除了恶霸,并娶了一位贤德的媳妇,这不是大喜吗!</h3><h3><b>【白玉真】</b>果真如此,待我谢天谢地。</h3><h3><b>【继祖绛贞】</b>(趋前行大礼):拜见母亲。</h3><h3><b>【白玉真】</b>快快请起。继祖,我的儿啊——,三年前对你讲的三件事,如今可已办到。</h3><h3><b>【倪继祖】</b>秉告母亲,孩儿俱已做到,今日是特来请您老回家团聚的。</h3><h3><b>【白玉真】</b>(沉吟未语)</h3><h3><b>【朱绛贞】</b>婆母,还是下山回家团聚为好,不要犹豫了。</h3><h3><b>【白玉真】</b>(拉着儿子和儿媳的手唱)非是为娘不回转,有道是出家容易返俗难。</h3><h3><b>【倪继祖】</b>(接唱)说什么出家容易还俗难,到如今娘不回家儿的心不安。</h3><h3><b>【朱绛贞】</b>(接唱)婆母回家把佛念,也能感天降福全。婆母若是不回转,骨肉分离心难安。</h3><h3><b>【白玉真】</b>既然媳妇把我劝,为娘今日把家还。</h3><h3><b>【小尼姑】</b>(哭)师父,您这一走,叫我怎么办哪?</h3><h3><b>【白玉真】</b>你我相处一场,这翠云庵就交付与你,今后我会常来看你的。</h3><h3><b>【倪继祖】</b>母亲,不如叫小尼跟您下山,也好有个伴儿。</h3><h3><b>【小尼姑】</b>是呀,师父,我拜您为干娘,下山侍候您吧。</h3><h3><b>【白玉真】</b>这样也好,快快见过你哥哥嫂嫂。</h3><h3><b>【小尼姑】</b>拜见哥哥嫂嫂。</h3><h3><b>【继祖绛贞】</b>妹妹不必过谦,收拾一下,一块下山吧。</h3><h3><b>【白玉真】</b>待我拜过佛堂再走。(唱西皮原板)白玉真拜佛前诚心祝愿,尊一声众神灵细听俺言。在庵中学修行一十七年,今日里回家去与儿团圆。在家中也不忘诵经念箴,一年中香火日再拜佛前。</h3><h3><b>【倪继祖】</b>请母亲上轿。(绛贞、小尼扶侍白玉真上轿)</h3><h3><b>【白玉真】</b>拨开去雾重见天,从今骨肉得团圆。</h3><h3><b>【朱绛贞】</b>从小受尽许多苦,姻缘全靠并头莲。</h3><h3><b>【倪继祖】</b>为人为官讲公道,莫忘忠孝两周全。(吹尾声曲牌,众下场) </h3> <h5><font color="#b04fbb">第42图 原载《鹰潭日报》2017年元月17日星期二副刊•龙虎山</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br>邓志谟文化研究论文精选</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邓志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b></h3><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r>发表于2017年元月17日·星期二《鹰潭日报》B1版·龙虎山</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邓志谟是余江县明末著名的通俗小说家、戏剧家和民间文学家。邓志谟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b>一)、邓志谟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明万历中期, 出现了书坊主为牟利向“下层文人”约稿或直接聘请到书坊进行创作,而“下层文人”为谋生依附于书坊主进入小说创作领域。邓志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这种现象被当今研究文学史的专家们称之为“邓志谟现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大约在万历22年(1594)邓志谟受聘于福建建阳大书商余氏,先为塾师,后为编辑。他一辈子没有种过田,也没有经过商,在余氏萃庆堂, 他从事专业创作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来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邓志谟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经济上的回报,不再是穷秀才,穷书生。他一生中就靠这三十多部作品养家糊口过日子。从最近发现的邓志谟的墓地遗址看,墓地为圆形,占地面积大约100平方米,墓前有大小两进的石门,石柱上雕龙画凤。可见墓地的设计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说明在当时,邓志谟确实是一位比较富裕的专业作家。</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程国赋先生在《明代坊刊小说稿源研究》中说:以邓志谟为代表的下层文人群体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博学多才,这些下层文人与书坊主的结合,具有很强的小说史意义……以邓志谟为代表的下层文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上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的形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二)、以邓志谟为代表,促进了我国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使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入了成熟期。</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在明嘉靖刊行后,为继续维护书坊主的新财源,福建建阳忠正堂书坊主熊大木,便模仿《三国志演义》写出了第一部由书坊主编撰的长篇通俗小说《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开创了由书坊主直接干预创作的“熊大木现象”。从始通俗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得到了广泛流传,作品的商业化、市场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书坊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缺乏必要的艺术修养,创作水品必竟有限,单靠“模仿式”的创作不能维持长久。为了提高通俗小说的质量,到了万历中期书坊主开始向“下层文人”约稿或直接聘请到书坊进行创作, 邓志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邓志谟现象”的产生,不但刺激了小说的繁荣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入了成熟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赵益先生在《明代通俗文学的商业化编刊与世俗宗教生活》(以邓志谟“神魔小说”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说:邓志谟是一位极其典型的商业性“编(写)手”,或是一位书坊主的“签约作家”……邓志谟著述的编与刊,从命意、类型、文体、内容、形式、编辑安排、版刻艺术到生产模式、广告策略等,都是明代中晚期商业出版的典型体现。其意义绝不能仅仅从文学层面上探讨,而是必须扩大视野,加之以社会文化特别是书籍史的审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三)、以邓志谟为代表,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和雅文学的俗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是推动了俗文学的雅化。“邓志谟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比“熊大木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更富有“文人气息”,带有“文人味”。通俗小说的编辑、创作,也大都从文言小说、三教经典、历史文本和诗词、散文中汲取养料,于是从创作意趣、题材取向、表现手法,到语言运用,都越来越趋向雅化。</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二是推动了雅文学的俗化。首先,“邓志谟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与名家所作的文言小说和经典白话小说相比,更具有娱乐性,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审美观,带有“下里巴人”的意味。其次,原来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所创作和欣赏的文言传奇小说,也在时尚的驱动和说话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变成下层文人和一般市民的娱乐品,呈现了种种话本化的倾向。再次,作者多为下层文人,他们置身民间,亲近民间, 使小说中的诗词赋通俗化, 再加上适合市场需求,小说创作以娱乐大众为创作目的,文章浅易通俗。</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暨南大学教授赵馄在《邓志谟及其道教小说研究》一文中谈到“邓志谟现象”的作用和影响时说:总之,俗文学的发展,推动并刺激了雅文学向着俗化的方向演变,而俗文学自身也在雅文学的规范、熏陶下趋向雅化。尤其是对提高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艺术品味和促进其繁荣起了重要作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四)、以邓志谟为代表掀起了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明代神魔小说流派是在《西游记》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然而《西游记》的产生,并没有出现神魔小说的创作潮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邓志谟家住安仁县(今余江县),其家乡与道教发源地龙虎山接壤,距许真君斩蛟的地方豫章甚近,当时乐平又有许真君庙,由于地域的关系, 邓志谟在青年时代就深受道教的影响。《西游记》问世以后他深受启发,当他激发创作神魔小说欲望的时候,很自然地决定了他以“道教”题材为内容,以“道教”形式为主体的基本信仰倾向进行创作。终于在《西游记》问世以后, 间隔了半个世纪的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 邓志谟以道教为题材的《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同年在福建建阳余氏萃庆堂刊印。不久,二十多部面貌各异的神魔小说之作却层出不穷,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神魔小说的创作热潮,一时掀起了以邓志谟为代表的神魔小说的创作高潮。</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暨南大学副教授赵馄在《邓志谟及其道教小说研究》一文中说:万历二十年,问世于嘉靖后期的《西游记》刊刻出版,在其影响下形成神魔小说流派。接着,邓志谟于万历三十一年相继推出《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三部道教题材小说,从此,大批面貌各异的神魔小说出现,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神魔小说创作热潮。</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五)、运用论辩形式,以对话构成小说主体,独创“争奇小说” 文体,别具一格。</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邓志谟独创的七部“争奇小说”(现代学者又称游戏小说)《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梅雪争奇》、《茶酒争奇》。这七部“争奇小说”皆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特别是运用论辩形式,以对话构成小说主体的创作方式,即使在整个明清小说的长河中,亦是极其罕见的。从邓志谟的“争奇小说”中,我们还可看出他学识是何等的过人。这些“争奇”之作独创一格的艺术形式不说, 就从其中穿插的古代有关该种“争奇”特定内容(如山和水、风和月、花和鸟) 的名人诗、词、曲、赋的汇集和神话、民俗的丰富资料,显见得他对这些内容的诗、词、曲、赋平时熟记于心, 也可见其才识的超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原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重民先生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中说:邓志谟的争奇小说“不愧为书林中好手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在《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中说:邓志谟乃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位怪才,特别是“争奇小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圣昔先生还在《论邓志谟的游戏小说》中称:邓志谟的游戏小说是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之作,在明清艺坛似乎至今未见有类似特色和格调的第二家。其作品竟被称为“奇思奇语奇篇”,其作者称为“奇人”。</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六)、对江西地域文化,尤其是对万寿宫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许逊而建的。万寿宫文化是江西人文精神的象征,是江西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许逊斩蛟治水的传说故事,在许多古书中都有记载, 但大多都是简略的描写。唯有邓志谟的《铁树记》将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经过艺术再创作,把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推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峰,对万寿宫文化影响最深、最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自从《铁树记》问世以后,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在江南广泛流传,尤其是到了清朝,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万寿宫文化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铁树记》也因此一版再版,将万寿宫文化推到了最高峰。万寿宫的修建在全国各地也进入了盛建时期。历史上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万寿宫建筑大多都是在《铁树记》问世以后修建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所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罗媛、王强教授在《邓志谟小说研究现状分析》中说:邓志谟及其小说创作正属于江西地域文学,《铁树记》是邓志谟神魔小说代表作,对江西文化,尤其是赣鄱文化、万寿宫文化极有价值。江西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之崛起,文化亦应繁荣兴盛,对邓志谟的研究,有助于江西地域文学的研究,能促进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3图 大宋书坊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邓志谟乡里、字号、生年探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作者 吴圣昔</b></h5><h3>邓志谟是明代重要的通俗小说家和民间文学家, 著作甚丰。据地方志所载, 他曾被汤显祖称为异才。但因多年来未受论坛重视, 几乎所有的文学史著作和小说史著作都未曾加以评述。所以, 对于邓志谟其人其作究竟如何, 至今仍然少被人知。近年即使偶有评述和介绍,也主要就其道教小说立论, 而且大多数转载海外或台港论者的文字。至于其它, 则几乎都语焉不详或含糊其辞, 甚至错断, 遑论全面评介。笔者多年来翻检资料和细加探析, 兹有所得, 今特加以考述和评论, 以期逐步解开这位明代著名通俗小说家其人其作之谜, 给他以应有的历史的和理论的评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一)、关于邓志谟的乡里</b></h3><h3>关于邓志谟的乡里原籍, 历来是一大疑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39著录的《古事苑》条称邓志谟是“饶安”人。“饶安”究系何处, 则未加指明。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铁树记》时也只笼统地说“所著书多自署饶安人,今不详为何地”, 但在括号中说明“疑江西饶州府安仁县”。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艺林寻到源头》称“余见三槐堂刻《黄眉故事》,题“饶郡邓百拙生汇编”,则又为“饶郡”人。新近出版的《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著录《咒枣记》则说“时自署安邑人,时又自署饶安人, 复有署云锦者, 疑系江西人”, 似乎比孙楷第《书目》更嫌玄虚。此外,又见有论者据其自署“豫章”,而断为“今南昌”人;或因疑其为“饶州”而断为“今波阳”人。不过,事实是关于邓志谟的原籍乡里究系何处的问题, 确有其复杂性。我们如果检看邓志谟著作自署, 令人惊奇的是情况竟比前面各家所述远为复杂。综合之,所署地名竟有六处之多,给人以倘恍迷离之感。如《飞剑记》等书自署“安邑”,《花鸟争奇》等书自署“饶安”,《新刻一札三奇) 等书自署“云锦”,《丰韵情书》则署“豫章”,《重刻增补故事白眉》署“安仁”,而《童婉争奇》等书则又自署“竹溪”。邓志谟究竟是什么地方人呢?</h3><h3>现在可以断言, 孙楷第《书目》所“疑”的邓志谟是“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人竞是正确的。为了释“疑”, 这里有必要全面地加以详考。</h3><h3>先说邓志谟所署的“豫章”。古称“豫章”,有两种意思, 分别称两个地名, 这在邓志谟作品中就有所表现。一是实指南昌。邓志谟在《铁树记》第一回写道“豫章之郡, 星分翼珍, 地列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民生繁庶, 土地宽饶, 诚名都也”。此语大多引自王勃《滕王阁序》,该文一开头就说“南昌故郡, 洪都新府。星分翼珍, 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 控蛮荆而引瓯越”。“洪都”就是南昌, 因隋唐时南昌曾几度改名“洪州”。邓志谟撰《豫章铁树记引》就曾说“镇以铁树, 俾洪州地脉奠安”。由此可见《铁树记》所说的“豫章”是具体指南昌。另一泛指江西。邓志谟《续得愚集》中有《永镇阁》一文,开头即说“豫章十三郡,饶郡最”。这个“豫章”显然是指江西, 因为江西才领属十三郡。查《明史?地理志》:明洪武9年开始, 江西布政使司领府十三。“饶郡”是指饶州府。豫章有十三郡, 饶州府即是其中之一。《小方壶舆地丛钞》收龚柴《江西考略》就说过“江西省, 古名豫章”,也足资证明。那么, 邓志谟自署“豫章”是指南昌呢,还是指江西呢? 我以为肯定是指江西而不是指南昌。《景心侄沔茄扇坠(上刻猴像) 》一文中,历叙“沔茄扇坠”从云南辗转带来的途程:“来者甚远, 历絴牂牁、夜郎……抵我豫章”, 就在“豫章”二字旁,邓志谟夹注“江西”二字说明。可知邓志谟在著作中自署“豫章”, 就像现代人自称是某省人一样,他是江西人。</h3><h3>其次, 邓志谟所署“饶安”、“安仁”、“安邑”又是指什么地方? 据我探考,“饶安”就是指“饶州府安仁县”。就在上引《永镇阁》“豫章十三郡, 饶郡最”一语后, 邓志谟紧接着写道“饶七邑,安仁最,安仁数十村,邓埠最,邓埠之最,最以永镇阁也”。查《明史.地理志》: 饶州府隶七县,即波阳、乐平、余干、浮梁、德兴、万年和安仁。明代饶州府治在鄱阳县,《大清一统志》卷310“鄱阳县”条“明为饶州府治, 本朝因之”。 鄱阳县即今景德镇市所属的波阳县。邓志谟不是饶州府治所在的鄱阳县人,而是饶州府所属的七县之一的安仁县人。“饶安”即是取饶州府和安仁县的第一个字合成, 实际即指饶州府安仁县。因此, 邓志谟著作中才时常又自署为“安仁”人或“安邑”人。但是, 这里要说明的是邓志谟虽是安仁县人,却又并非安仁县治所在地人,而是“安仁数十村,邓埠最”即安仁县所属的“邓埠”人。明时的安仁县治所是今余江县东北的锦江镇,而前引“安仁数十村, 邓埠最”的邓埠, 即是今余江县治所在地。《大清一统志》卷312“饶州府”二“关隘”条有“邓家埠市”,“在安仁县(今锦江镇) 西南40里”,“嘉庆16年,移县丞驻此,而在1914年才改为余江县。但现今所出版的地图上,还可看到“余江”这个地名下在括号中注明“邓家埠”。邓志谟是邓埠人还有一个证明,邓志谟《增补故事白眉) 中有一篇“恃庵魏邦达题”的《叙》,《叙》中称颂邓志谟“材实豫章,族望邓林”。此“豫章”,无疑指江西,此“邓林”,当然不是指《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神话所说“弃其杖, 化为邓林的“邓林”,而是指邓志谟一族所聚居的“邓埠”,否则又如何解释“族望邓林”一语呢?“材实豫章, 族望邓林”者,不过是推崇邓志谟在家乡有名望。因此,具体说,邓志谟是豫章饶州府安仁县邓埠人, 也就是现在江西省余江县(今属鹰潭市)邓埠人。</h3><h3>或说:上述所引“豫章七郡, 饶为最;饶七邑,安邑最;安邑数十村, 邓埠最;邓埠之最,最以永镇阁也”一语,是他漫游各地途经“永镇阁”所作游记时, 用夸张之语一般地赞扬江山之美, 而并不是邓志谟在自夸家乡。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语中夸张虽颇有脱离实际之嫌, 但如果离开自夸家乡的具体意图, 也就与该文的写作目的不合。邓志谟在《答杨君延初》信中还这样说“此月十九日欲从永镇阁膜拜佛母生辰,至三月上辰又将跻龙冈峰上燃寿烛, 足下闻之当咄咄邓生诌佛未巳,又将佞道哉”。除此以外,邓志谟在文章和书信中还一再提到“龙冈峰”、“马祖岩”、“黎浦”、“锦江”等等属于安仁县境内的地名,甚至写有专文。前二地是著名的道教圣地龙虎山的一部分。“龙冈峰”在安仁县南离县治地四十余里,与马冈峰相对,“马祖岩”在县南60里,相传马祖游方至此卓锡, 上有“一线天”名胜。而“黎浦”和“锦江”则是靠近安仁县治的地名和江名。“黎浦商帆”、“锦江鱼舫”是当时县治周围的八景之一, 骚人墨客曾留下过不少吟咏之作。由此可知, 如果邓志谟不是居住安仁,怎么老在安仁逗留呢? 这且存而不论。</h3><h3>更重要者笔者又从地方志中拣得资料三则,足可确证邓志谟的原籍是江西安仁的结论。</h3><h3>一是清道光《安仁县志》〔道光四年(1824)刊刻〕卷之八《隐逸》有如下记载:邓志谟,字景南,竹溪人。好学沉思, 不求闻达, 著有《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诸书行世。自号百拙生, 其人弱不胜衣, 而胸藏万卷, 众称“两脚书橱”。临川汤显祖尝以异才称之。</h3><h3>二是清同治《安仁县志》卷26之一《人物.处士》栏记载内容与道光志全同,该志刊刻于同治11年(1872 )。</h3><h3>三是清同治《饶州府志》卷26《艺文.书目》栏有如下记载:(安仁) 子部:(明)《古事苑》、《事类捷录》、《黄眉故事》、《白眉故事》(邓志谟)〔同治11年(1872)刊刻〕。</h3><h3>从上引资料, 除了著录邓志谟著书目存有不少问题容以后再探讨以外,邓志谟千真万确是江西饶州府安仁县人,难道还能怀疑吗?或说《安仁县志》著录邓志谟是“竹溪”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的确, 这还需要加以说明, 因为邓志谟亦曾在著作中自署“竹溪”人。其实,“竹溪”并非县名,据我考证,“竹溪”是邓埠周围的一处小地名。邓志谟在给他的老乡晏斗源的信中曾这样说“竹溪、磐石,仅隔一衣带, 别足下八年不一遇,今乃遇之闽,良靓哉”(《得愚集》),颇有感慨系之之情。这也不难想见邓志谟住在“竹溪”,晏斗源家住“磐石”,仅仅隔了一条河,老朋友有八年未会面,不料,同在闽中作客, 却不期而遇。据此推知, 很明确,竹溪、磐石,均非福建地名, 而是在安仁县境内。我在清《安仁县志》的全境图上就查到了“磐石村”在11都, 地处邓埠东北, 离邓埠约十余里,与邓埠隔江相望。在全境图上我虽没育查到“竹溪”,但在县志中看到了有关“竹溪”的某些记载,其中有一条说:竹溪土人因伐木掘地,挖出一块古代石碑, 并简单概述了碑文内容。可知“竹溪”确是安仁境内的一处小地名。所以我推测,“竹溪”是邓埠附近一小村,为邓志谟家居之地。而且“竹溪”和“磐石”二地, 清代县志存其名, 距今不过一百年左右, 故在现在余江县还是很可能找到这二个地名的。</h3><h3>至于邓志谟自署“云锦”,则情况与前述所署之名又大不一样, 但决非无迹可寻, 甚至可以断言:并不难揭示邓志谟所署的原意的。原来细查有关资料,“云锦”一词与邓志谟原籍乡里大有关系。综合起来有如下数点: 一是安仁县有云锦溪。《大清一统志》说“在安仁县南。源出福建光泽县,峭壁千仞,绚草成章,故名云锦,西北流入锦江”。关于云锦溪,几乎历代都有文人吟咏。宋程祁诗有“云锦溪头一叶舟,卧闻孤笛下溪头,天涯人迥难为客,水面风高易识秋”之句;元虞集《送吴上卿归安仁》诗说“云锦溪上雪盈盈, 彩船归来双羽旌,行过梅花一万树, 却登高阁看云生”,与虞集齐名的揭溪斯更作《云锦溪掉歌七首》,其一说“云锦溪中云锦鲜,好在秋高八月天,西蜀锦江那得似, 西湖绿水更须怜”。云锦溪在古代之著名程度于此可见一斑;二是安仁“县南有云锦洞”, 因张道陵而得名。《搜神记》说:张道陵“遍游名山,东抵兴安云锦溪, 升高而望日:‘是有异境,遂沂流而之云锦洞,有岩焉。炼丹其中,三年, 青龙白虎旋绕于上, 丹成饵之”。《安仁县志》移录此语,又说:王梅溪守饶有“绝境逍遥云锦洞”之句; 三有云锦石。《安仁县志》说“锦江,一名安仁江,在县前。每天郎气清水, 云荡漾如锦, 故名……内有石,名云锦,见《一统志》;四是云锦楼。《大清一统志》说“在安仁县前,下瞰锦江,宋县令崔同亨建”;五是云锦门。《安仁县志》载“安仁县城有九门……南曰云锦”,由县治至邓埠, 即出云锦门,过锦江,南行约四十里,又过河即到。一县之内,以“云锦”命名,竟有“溪”、“洞”、“石”、“楼”、“门”五种之多,影响之大, 可以想像。问题是还不仅如此。原来龙虎山, 原称“云锦山”。龙虎山虽然地属贵溪县, 但是离邓埠很近,邓志谟曾不只一次登山赏游或拜道祖。《答杨君延初》信就说“三月上辰”,“将跻龙峰上燃寿烛”;《与张良卿丈》信说“日前同李友登马峰, 松数株, 竹数个, 翠沐如也。……凭高一望, 逸兴遄飞,恨不得跨浮丘之鹤,直上太清耳。归来爽气勃勃, 越三日毛骨犹清”;《与晏君景静》信也说“弟将裹数日粮, 游马祖洞, 观一线天, 遂诣上清老祖炼丹处, 顺流而下,乃登仙岩, 看岩之胜景……游遍福区”;特别是在《龙冈峰》一文中说“粤稽玄天帝,修真武当……行祠复镇龙冈。夫龙冈胜迹,云锦名山, 接仙岩而连云林, 襟浔江而带彭蠡, 跨鳌石,控马岭,千古奇观;枕麟州, 瞰凤冈, 万年雄概”。文中就提“云锦名山”。查《道家辞典》可知, 原来是龙虎山“初名云锦山”。所以,在与“云锦”有如此密切关系的特定环境下成长的文人墨客如邓志谟, 在著作中自署为“云锦”人,又有什么不可理解的呢。</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4图 余江《邓氏宗谱》第九修(1782)有关邓志谟的记载</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关于邓志谟的字号</b></h3><h3>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说“志谟字景南,号竹溪散人(一作竹溪散生),亦号百拙生”。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著录类同。《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四种争奇》则说“志谟字景南,号百拙,亦号竹溪风月主人”。这些介绍正确吗? 应该说,就介绍所及,除“(一作竹溪散生)”不知是何所据而值得怀疑以外, 其它都是正确的。问题是正确的并不等于是全面的。直截地说, 上面的各种介绍都不完整。邓志谟最常用的字是“景南”,而最常用的号是“百拙生”,有时也作“百拙”、“拙生”,如《山水争奇》中的《鄱湖鞋山》、《洋子江髻山》二诗署“百拙”,《贵妃浴温泉》、《溪行即事》、《济渡说》等诗文署“拙生自作”。邓志谟的字号笔名还甚多, 这里作如下补充。</h3><h3>邓志谟又字“明甫”,见邓志谟编著《丽藻),该书《序)题署“万历癸卯孟夏之吉饶安百拙生邓志谟明甫撰”。或说这个“甫”字是否是古时人通常所用的美称呢? 这在通俗小说的序跋中是常见的……就在邓志谟《得愚集》中也有《跋》一篇即署“钟陵部事宁不惊甫书”。但是,上述邓志谟的自署却与此不同,“明甫”则是邓志模的另一字。理由何在?我们在同书《丽藻》中就可举出两证: 一是《丽藻·例言》中, 就有“明甫之所辑, 全殉时好”一语;二是邓士龙《丽藻序》说“余族季明甫,幼称颖敏, 长擅博物”。这二例中的“明甫”无疑都是人名, 而决不是所谓美称之类。那么,这个“明甫”会不会是另一个邓志谟呢? 当然不可能。因为不仅时代相同(万历癸卯), 而且籍贯、名号也一样(饶安百拙生), 这怎么可能是另一个邓志谟呢。</h3><h3>邓志谟又另有字“鼎所”,见《故事白眉》正文前题署“安仁邓志谟鼎所补,书林余元泰长公订”。</h3><h3>除“竹溪散人”外, 邓志谟还有一个号是“竹溪主人”。如《丰韵情书》正文前题“豫章竹溪主人汇编”。我在探考邓志谟原籍乡里时已指出,“竹溪”是邓氏住处地名,自号“竹溪主人”可说同自号“竹溪散人”一样,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与此有关, 邓志误又曾戏号“竹溪风月主人”,如《童婉争奇》正文前题“竹溪风月主人浪编”,《蔬果争奇》正文前题“竹溪风月主人新编”等。那么,会不会是另外一个人即邓志谟的老乡呢? 当然不会? 它们与《风月争奇》、《梅雪争奇》、《花鸟争奇》一样, 都出于邓志谟编著。而且, 按邓志谟的性情以及某些作品的内容格调来看, 他自己取号“竹溪风月主人, 是不足为怪的。邓志谟在《与张君贤卿》信中说“仆构一小室, 与竹为邻,每抱琴而抚,清风飒然,大堪涤尘襟也”;又在《与陈君汝逊》信中说“弟筑室数椽,户外溪流如练, 溪上竹翠色如沐, 常冉冉衣裾间, 固野趣也。弟尝制有鄙联云:不设蕃篱恐风月为人拘束,大开门户放江山入我品题”。此情此景,邓志谟取号“竹溪主人”、“竹溪散人,和“竹溪风月主人”,不是极其自然的吗?</h3><h3>与此有关,邓志谟还自号“啸竹主人”也就合乎情理。(新刻洒洒篇) 正文前题“啸竹主人编, 邓百拙生校”,实际上“啸竹主人”也好,“百拙生”也好, 都是邓志谟故弄玄虚,“编”和“校”是一个人。笔者还曾找到一个有力的确征。邓志谟编著《丰韵情书》卷二收有《邓生与晏书》和《晏生复邓书》二信, 总题目为《邓晏情好》, 并作“题解”说“邓百拙生、晏景静, 俱豫章人,相与为友”。邓百拙生无疑是邓志谟,而且我们在《得愚集》中, 可以找到几封写给晏景静的信。但就是这《邓晏情好》中两封信, 竟一字未改又被收进《新刻洒洒篇》卷二, 只是题目已改为《邓啸竹寄晏命吾书》和《晏命吾答》。可见“晏命吾” 即“晏景静”,而“邓啸竹”即邓志谟。因此,我们不妨说, 这封信改名为《邓啸竹寄晏命吾书》,就像特地为本书正文前所题“啸竹主人编”即“邓志谟编”设下一个注解。</h3><h3>至于近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八仙全传》, 该书“出版说明”介绍邓志谟时说又有号“竹溪生”者,不知何据,笔者未见。</h3><h3>值得提出的是除上述以外, 尚有几个号, 笔者颇疑是邓志谟的化名,略作简述, 以便进一步证明。</h3><h3>一是“坦然生”。《丰韵情书》书前有署“坦然生漫题”的《小引);同时, 全书从头到尾有大量眉批, 而在正文第一页的眉批前, 又特加六个小字说明“上属坦然生评”,“上”字是指书眉。这个“坦然生”是谁呢? 除了邓志谟自己, 看来似乎不大可能是另一人。理由有三: 其一,邓志模著作中不少书都加有眉批、旁注和夹评, 但没有署批者之名, 可见都出于邓志谟之笔, 故知邓志谟喜欢而且又善于作眉批、旁注和夹注;其二,“坦然生”的这些眉批,往往都是片言只语,寥寥数字, 仅作欣赏性的点评,不作理论性的分析和论述,与其它著作中邓志谟的眉批不但内容和形式类似, 而且情趣和格调也几乎相同, 试拈一例:《新刻洒洒篇》梁小乙《诗七言绝句》一首的眉批是“一字字新脱, 一句句闲雅”,《丰韵情书》中周德华《杨柳枝词》的“坦然生”眉批是“闲闲雅雅, 一种丰韵,自是可人”;其三,这个“坦然生”如果是另外有人,那么“坦然生”及其真名实姓在邓志谟著作中, 特别是他所编集的大量来往信件中总会有蛛丝马迹可寻, 但检翻之下, 竟难找到。这些情况, 不是说明这个“坦然生”有可能是邓志谟偶然的戏题吗?</h3><h3>又一是“南阳居士”。《丰韵情书》正文前题“豫章竹溪主人汇编, 南阳居士评阅”。“南阳居士”仅此一见。所“评”显然仅限于旁注、夹评(眉批属“坦然生”评),而且旁注、夹评文字极少,仅是偶见,其中又大多是注释性的。这种情况,恰恰又与邓志谟另外著作中旁注、夹评相似;如果再参照上面所述“坦然生”即邓志谟的三点理由, 我们也不难作出“南阳居士”也仍是邓志谟的化名的推测。</h3><h3>另一则是“蝶庵主”。如《梅雪争奇》正文前题“武夷蝶庵主编”;书前有《序》,署“蝶庵主题于武夷第五曲”。这里有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蝶庵主”是谁?是邓志谟吗? 二是如果“蝶庵主”是邓志谟,则邓志谟怎么又变成了“武夷”人?据笔者分析,“蝶庵主”极有可能是邓志谟的另一化名。这里所署的“武夷”, 并不是指原籍, 而是指编撰和写序时的地名。《序》题署作“蝶庵主题于武夷第五曲”,决不是指撰者原籍是“武夷第五曲”。“第五曲”是武夷山的一个景观。武夷山、有九曲溪, 发源于三保山,入武夷折为九曲,盘绕近十五华里, 每一曲呈现出不同格调的山水奇观。就在武夷第五曲中, 有一座古老的著名书院, 就是宋代朱熹所创办的武夷精舍, 朱熹在这里著书立说、聚徒教学多年。明代改为“朱文公祠”,旧址尚存。“蝶庵主”题于“武夷第五曲”,显然是指临时的居住地。这是其一。其二, 邓志谟家在江西安仁县邓埠, 而在福建建阳书坊工作多年。邓志谟在《与陈君国用》信中曾说“弟自豫章入闽, 复自闽归豫章, 往返数数”,而武夷山下则是邓志谟闽赣间往来的必经之地。邓志谟不只一次登山寻胜是可想而知的。在《与陈益吾丈》信中曾说“武夷之约何如? 梧桐渐作秋声,凉思勃勃, 正好从大王峰上听武夷君奏仙乐, 唱人间好一曲”。“大王峰”雄踞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的第一峰, 向有“仙壑王”之称。可见邓志谟对武夷山情况之熟悉。同时,他在《与侄心衡》信中又曾提到“侬自书林回道出锁山, 欲诣精舍一话”,“精舍”即学馆, 但这里所说, 也不排斥可能指“武夷精舍”,即其侄邓心衡是在“武夷精舍”旧址学馆读书呢。如果这样的分析不无道理, 那么,邓志谟编著《梅雪争奇),因在“武夷第五曲”告成,故随即即景生情而题署“武夷”。至于所谓“蝶庵主”,我们虽不知邓志谟具体有何所指,但“蝶庵”的典故,多才博学如邓志谟者, 当然会深有感染。检《辞源》:“《庄子·齐物论》记梦为蝴蝶故事, 五代后唐宰相李愚曰:‘予夙夜在公,不曾烂游华胥国, 意欲于洛阳买水竹作蝶庵, 谢事居其间,……庵中当以庄周为开山第一祖,陈抟配食”。邓志谟“丁年屈首, 暂戢翼于云程, 壮岁雄心,益游神于艺圃, (邓士龙《丽藻序》,而后又在生活历程上遭遇种种波折和打击, 不得不为“糊口”, 长年旅寓书林, 奔波闽赣道上。在这种情况下, 偶而在名山胜景的武夷第五曲中编定《梅雪争奇》, 因而信笔题署“蝶庵主” 以抒情怀, 也就未必使人意外了。</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5图 余江《邓氏宗谱》第十修(1809)有关邓志谟的记载</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三)、关于邓志谟的生年</b></h3><h3>关于邓志谟的生卒年代, 至今也还是一个谜。一般论者或小说书目著作介绍这位文学家时,对此几乎都避而不谈。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邓志谟”条说“生卒年不详”,《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邓志谟“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但《中国善本书提要》则较具体,该书著录《四种争奇》曾据张大佐《序》推算出邓志谟“约生于嘉靖39年(1560)前后”,并认为“辑刻是书时, 年已65岁左右”。而在清代则又曾认为邓志谟是清人, 如《曲海总目提要》。另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古事苑》也提出邓志谟为“国朝”人,并说《古事苑》“书成于康熙丙寅”。这无疑有误。《中国善本书提要》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都曾分别加以指出。如《中国善本书提要》因持“生于嘉靖39年前后”说,故指出“《古事苑》书成于康熙丙寅,上距生年百二十余岁,定无此理”。但时人仍有认为“邓志谟的活跃时间,从晚明到清初”者(见《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3一4期李丰懋文《邓志谟道教小说的滴仙结构》),不知有何根据。那么,邓志谟的生卒年代究竟是何时呢?可考吗?</h3><h3>笔者认为邓志谟的生年是可以确考的。</h3><h3>就在《得愚集》中, 收有邓志谟《答邓君如印》一信,信中写到“戊戌岁举一子”。“戊戌岁”是哪一年呢?从《丽藻》中所收“饶安百拙生邓志谟明甫撰”之《序》署“万历癸卯岁孟夏之吉”来分析,“万历癸卯”即万历31年,公元为1603年。因此,“戊戌岁”肯定是指与之相近的万历26年, 公元为1598年,而决不可能是指这之前的戊戌即嘉靖17年公元为1538年,或这之后的戊戌即清顺治15年公元为1658年。当然,确定“戊戌岁举一子”的“戊戌”是何年以后, 并不能由此直接推算出邓志谟的生年, 因为各人得子的年龄都可以有不同。问题是在同书中, 邓志谟还收有《与刘君惟贞》一信,信中又一次提到此事, 称自己“四十举一子”。这就说明万历26年戊戌邓志谟是四十岁,据此则是不难推算出他的生年的。然而,这里也有一个疑问,前信所说“戊戌岁”固然是确定的, 可以查实具休年代的,后信的“四十岁”则会不会是约数而不是确数呢? 即也许不是真正的“四十岁”,而是三十九岁或四十一岁, 甚至是三十八岁或四十二岁呢?当然, 按一般人的习惯用法不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如果没有另外可靠的旁证的确定, 那么,上面的分析, 对邓志谟的生年也只能得出大约之数而已。现在, 幸好又有另外一个旁证在。原来此语原文是这样说的“仆歼命,四十举一子,夭若童乌,今艾矣, 止有四龄弱息, 而玉燕投怀之梦, 竟寥寥然。”并在“艾”字旁自注“五十”二字。这就清楚地表明, 邓志谟这番话并不是在平常时候发的感叹之言, 而是在五十岁的特定的知命之年发出的无限伤感的深深叹息: 四十岁生的一子夭折了,现在已经五十岁了,只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儿,看来这一辈子是没有抱儿子的希望了。我们从邓志谟的其它书信中不只一次地看到过他对于此事的悲哀。而且就在上述引语之后,邓志谟还接着写道“此果前生作者,今生受者耶? 虽然, 区区邓氏,与天无仇, 苍苍者天, 既使我伯道无儿矣,当不令伯道之后又一伯道哉!家兄老逼,止食贫, 然幸有琢犬者三:长能采薪,其次则舞象,又其次亦能为鸠车之戏也”。据此,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邓志谟发出这种叹息时的背景(不过,邓志谟后来生有一子)。所以,毫无疑问,上述引话中所说的“四龄弱息”和“今艾矣”的数字,决不是约数,而是小女儿四岁、他自己五十岁的实际年龄。因此,“四十举一子”的“四十”也就不可能是约数。由此推算,万历戊戌年(1598)既然是40岁,邓志谟的生年就应该是嘉靖38年己未即公元1559年。对照《中国善本书提要》“约生于嘉靖39年前后”之说,既较接近,又更为确定。</h3><h3>至于邓志谟的卒年, 的确至今难以确考,但据现有材料,我们有可能作出一个大体的推算。且容再叙。</h3><h5>【作者简介】吴圣昔,浙江嵊县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明清小说研究》副主编,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理事。本文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02期。《明清小说研究》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明清小说研究专业期刊。主要发表明清小说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资料等。 </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6图 邓志谟的作品《事类捷录》</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邓志谟经历、家境、卒年探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作者 吴圣昔</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关于邓志谟的经历</b></h3><h3>邓志谟的生活途程, 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大阶段, 以受聘游闽为分界。前期是其文学事业成功的准备阶段, 后期则是他文学事业的丰收期。</h3><h3>这里先叙邓志谟的前期生活。邓士龙《事类捷录序》曾说“族季明甫(指邓志谟), 幼称颖敏,长擅博物,综今昔已类胥臣,披图牒已媲袁豹。丁年屈首,暂戢其于云程;壮岁雄心,益游神于艺圃”。这段话至少透称出与邓志谟前期生活具有重大关系的三个方面: </h3><h3>首先是好学博闻。邓士龙《序》既说他“幼称颖敏”,所以所学的内容,有可能超出一般学童应学的范围,而喜欢多方涉览。在《事类捷录自序》中, 他自己也说“幼习糟粕”,“糟粕”者也就是指经典、举业等“正课”以外的读物。我们不难推想:如果邓志谟不是持之以恒地长期好学不倦以及无所不学, 就决不可能获得如邓士龙《序》所称的“长搜博物”的美誉, 甚至将他与袁豹、胥臣等人比美。对此,我们还可以提出两点作印证。其一:邓志谟年轻时有不少志趣相同的文友,他们在一起读书会文,切磋琢磨相互之间的友谊,甚至数十年后也未泯灭,记忆犹新。其二:邓志谟曾长期在外漫游。《事类捷录自序》说“游无为、信阳军,上下吴楚间各一岁”。“无为”即今安徽无为县, “信阳军”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市。寓无为,曾留下《与邬敬所》信;过信阳,又撰有《揭岳武穆词》诗。从其《题项羽庙》诗,庙在“内黄乌江道中”,则他似到过今河南北之内黄县。因为若指项羽自刎之乌江,当在安徽今和县;而从其《题贵妃浴温泉》诗看,则又疑其曾游陕中;邓志谟还到过杭州,畅游过西子湖,留下了《谒杭州伍子胥祠》、《题岳王祠》、《谒杭州岳武穆祠》等诗文。这就是说邓志说在这两年中,南至无为;西至长安,北至内黄,东至杭州。漫游这样一个太圈子的目的何在?我认为决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 而是怀抱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意在长知识,增见闻,以达到文章能得江山之助的目的。所以我们从他漫游中所留有的诗、文里,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激奋、英发的勃勃精神。他不仅写下了“云山常带英雄恨”、“桧贼欺君卖国,虽擢发不足以数其罪, 翻海之波不足以洗其恶”等等褒忠斥奸的铿锵字句;而且还写过“彼高宗者, 信任奸邪,竟无父兄之念,亦独何哉”这种锋芒犀利,直斥朝廷昏君的语言。我们若将邓志谟当年这种精神状态,与他迭遭变故后那种悲天尤人的情状相对照,真可说宛若两人。但也正由于年轻时那种不懈地努力,他才具有学识渊博的素养。他所编撰《事类捷录》、《故事白眉》、《故事黄眉》、《一札三奇》等辞典类丛书的多部著作,便反映了他的知识广博;而从他往往在旬日间编成的诸如《山水争奇》、《凤月争奇》等一部部著作的事实中, 我们又可看出他学识和文思是如何的过人。</h3><h3>其二是举业无成。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去应过乡试, 甚至也不明白他去应了几次院试, 有没有考取过秀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这就是:他去应过试, 但意外受挫,名落孙山。严竣的事实却像和这个饱学之士开玩笑似的,意想不到的打击接连而来。先是父亡, 再是罹病,按着又是母逝、妻亡、子夭,“一期而骨肉迭谢”。不但由此而使家庭经济陷于贫厄, 从此就没有真正摆脱过困难的境遇;而且由于连续的守制, 失却应试的机会,终于从“暂戢翼于云程”真正变成一辈子“戢翼于云程”。 此后他似再也没有去应过试,而把全部心志寄托和倾注在文学事业上。</h3><h3>其三是爱好著述。综观邓志谟一生, 爱好著述可说是他性格的表现。按理,像邓志谟这样从小聪明颖慧, 长而博闻好学, 才学过人的人, 应试得中是不困难的。然而他却的确没中。当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和思考, 则像邓志谟这样言行颇脱俗,交游不乏“畸人”、“梨园”、“声妓”,著述又多追求“情”,注重“谑”,描述“怪”的富有才华的文人,大约也不会去专心致志地揣摩那种死气沉沉,味如嚼蜡而又禁锢人性的八股制艺,他之不中,似又应在意中。我们不能不承认,在邓志谟前期生活的人生天平上,应试和著述这两块砝码, 开始无疑是应试重于著述, 但著述是主体内在性格的体现,而应试却是尘俗潮流的熏染。有意思的是往后的事实证明,邓志谟的人生天平从此竟再也没有向应试这个砝码倾斜过,以致以“游神”“艺圃”终结一生。对于邓志谟而言,这无疑真正发挥了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在艺圃的耕耘中, 他创造了足以自豪的财富,以至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今天或将来都有必要加以深入的总结, 作出历史的公正评价。</h3><h3>邓志谟的后期生活,主要是受雇于福建建阳书林,即“游闽”。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时期。</h3><h3>(一)、邓志谟“游闽”的原因。邓志谟“游闽”与他青年时代长期漫游吴楚间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想当年,邓志谟风华正茂,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跋山涉水,尽情赏玩祖国的名山胜景,吟诗会友,增知识,长见闻,几至乐极忘返。而后来的“游闽”,却是受雇于人,即在建阳著名的书林余氏族中任职。虽然受雇的职业可能还是合乎他的兴趣和理想。任什么职呢? 或说是教书,或说充编辑,其实很可能是一身二任。……任塾师的根据, 我查到一条, 在《与余君继泉》信中有“仆亟离西席, 登堂而诵南山”一语, 因逢余继泉的生辰, 所以要赶去祝贺, 这里所说的“西席”无疑是指塾师。但同时, 我们还可找到任编辑至少是兼任编辑的更多根据,如另一《与余继泉》信中说“《肉谱群玉》仆己第其品次,校其鲁鱼,即登之犁枣”;又《与陈君灵心》说“所付佳稿,弟携至书林,欲寿之犁枣”;《与张淳心丈》信亦说“不佞谫谫说,湖口书林,所刻帙,不知殃犁枣。污剡藤几许”等。这且存而不论,问题是当时邓志谟己届中年,为什么要离乡背井,抛妻撇子,长年受雇于外。经常风尘仆仆地奔波于闽赣道上?据我推究和分析,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穷。如前所叙,邓志谟迭遭变故,单靠“薄田数亩”已不可能维持一家的基本生活,所以他要另谋职业以增加收入。但是, 单单为此, 他似也不必远离家乡,到福建建阳去。即使在安仁县境内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须受雇于书林余氏,过一阵子也还有可能再在家乡较近地方寻找职业,就像他后来曾在安仁县白玕村坐馆那样,而不会“游闽”近20年之久。这当中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书林余氏印刷业有悠久历史, 已经名传天下,邓志谟受雇于书林,实在包含有很大成分的个人志趣在内, 他是想借此发展自己的爱好, 实现他自己游神于艺圃,努力编撰的理想。</h3><h3>(二)、邓志谟“游闽”的时间。根据邓志谟在《与张君贤卿》信中曾说"旅寓书林, 已赋杜拾遗'十署岷山葛'矣"。就是说,邓志谟写这封信时, 受雇书林已整整十年了。这封信具体的写作年代虽不知, 但大体时间尚可推算。首先,不可能迟于万历36年(1608), 因为此信编入《得愚集》,而《得愚集》邬事宁的跋写于该年;其次,此信中曾提到"构一小室,与竹为邻"一事, 另一信《与陈君汝逊》中亦曾说"筑室数椽,户外溪流如练,溪上竹翠色如沐"等等,可知此屋新建。再查别的资料,则知,造屋是在癸卯岁即万历31年(1603),造屋的原因也很特殊,是由于邓志谟在万历30年(1602)春天续娶后,生一女又随即夭亡,"术者以为宅之不吉",同时,邓志谟又"厌其敝"(见《答邓君如印》),故于"癸卯岁,更筑之"(见《与陈君汝逊》)。据此,可知《与张君贤卿》信只能写于癸卯岁,即万历31年(1603) 新屋造成后不久。由此上推10年即万历22年(1594)。另有一则材料可作为旁证,《与周君茂夫》信中又有"廿年前,游秋浦别,足下正弱冠时也"。邓志谟写此信也不会晚于万历36年(1608)。由此可知邓志谟是在廿年前至迟于万历16年(1588)前漫游过秋浦(今安徽池州)。待漫游回家,不久父亡,守制三年,又生病三年,算来, 其入闽时间也当在万历16年(1588)后三至六年间。</h3><h3>我们现在比较难以考证的是,邓志谟是经何人介绍与建阳书林余氏发生联系。也许是他兄弟筠台, 因为在《花鸟争奇》的谭阳涉瞻余应虬叙中曾经有“有友筠台持《花鸟争奇》一书请余叙,余曰:不知谁为此书? 筠台曰:吾兄百拙生也。余曰:尔兄弄此奇,渠虽以为百拙, 余则谓其不拙”。这位“谭阳涉瞻余应虬”,即是建阳书林出版商余泗泉的同胞兄弟,其父余彰德、其叔余象斗,都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出版家和著作家。当然,《花鸟争奇》现在所看到的本子是天启间的春雨堂本;那么,是否还有更早的本子呢?我们现在找不到确凿的版本根据, 但《花鸟争奇》是邓志谟七种“争奇”书的最早的一种,此书在较早时就有初版本是很可能的,因为在流行后受人欢迎,所以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在天启间又连续编撰和出版了其它的六种。而且,邓志谟所编撰的知识大辞典《事类捷录》和通俗神怪小说《铁树记》、《咒枣记》等虽在万历31年即45岁时才出版,但编撰这些著作的时间却在“壮岁”时, 这有邓士龙《序》所说可证。据此,这些编著虽有可能是“游闽”以后的成果,但也不能排斥邓志谟第一次风尘仆仆地入闽去书林时,带着其中某部书稿。至于邓志谟受雇于书林究竞有多久? 据现有资料推测, 至少有17年。因为除前举《与张君贤卿》信中所说“旅寓书林,己赋杜拾遗十暑岷山葛”即已达十年以外;在《寓书林宴乐记》中曾说“庚戌岁,旅寓书林”,庚戌是万历38年(1610,即从万历22年(1594)入闽任职算起, 至此也已是17年了。我们从现存邓志谟编薯的十余种书籍看, 出版于建阳余氏而又有可查实为最晚者, 当是《疏果争奇》。</h3><h3> (三)、邓志谟“游闽”的波折。邓志谟“游闽”至少17年, 但并非17年中一直在书林而不回家乡。从邓志谟家乡江西安仁县的竹溪,到福建建阳县书林, 相隔二百余公里。在一般情况下,邓志谟每年总是在接近年底时才回家,过年以后再返闽。在《复危君湛宇》信中说“仆以糊口计, 必岁之幕始归”;《答吴君顺宇》也说“秋风伊迩,不佞将南旋”, 但有时却每每因特殊原因,或急急忙忙回乡处理,或一再在家乡滞留迟不返闽。而有一年则为造屋和打官司, 他在家停留半年以上,直到11月间才返书林;另有一年因事早在7月返家, 本拟重阳后入闽, 不意突患剧病,等到痊愈回书林已是冬至节了。《与邓君日观》信中有如下记叙“弟肇秋归,登高后焏欲赴书林,不意逮抱疾,疾且五十日不起,及小愈而行, 三极日矣”。这样, 他就只好在书林过年, 以至发出“腊腊礼尽废”之叹。至于如遭遇“己亥春,复丧妇;秋又丧其母”大变故, 要连续料理丧事,且要守制,邓志谟离开书林,返乡居家的时间就一定更长了。</h3><h3>邓志谟曾说“自豫章入闽, 复自闽归豫章, 往返数数”(《与陈君国用》),路虽不远,但两地间山峦重叠,崖深道险,旅途奔波之苦是不难想象的;而兴来时,也常常顺道去拜访亲朋擎友,甚至赏幽寻胜, 游览武夷九曲; 有时还不免遭遇意外。有一回,入闽走到樵阳地方即今邵武, 忽然雷电大作, 竟至伤人毁房, 大概是遇到了台风, 以致他担心家乡的安危,到书林即写信给他侄儿问讯(《与侄涵心》);又有一回,那是万历32年甲辰年的春天,也是走到樵阳界,听见路上的行人都在谈论打仗的事, 原来遇上了白莲教徒的造反大军,他不得不折回躲避。</h3> <h5><font color="#b04fbb">第47图 2013年10月27日在县卫计委会议室召开了‘余江明末文学大师邓志谟信息报告会’</font></h5><h3>(四)、邓志谟“游闽”的收获。邓志谟自己曾说过, 在书林任职所赚的钱, 大体上是用于买书刻书,而不是想多置土地。这就是说, 长期“游闽”的经济收入, 对生活并没有发挥什么重大的效应。与他因“游闽”而带来的事业上的成就相比, 就更显得微乎其微。</h3><h3>邓志谟的著作单余氏萃庆堂刊刻的就有《故事白眉》等十二种, 加浚发堂余祥我刊刻的是《得愚集》一种,共13种。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目。其中的《故事白眉》、《故事黄眉》、《古事镜》等书,其内容那样的丰富和无所不包,以致刊刻后一时之间行销和流传各地, 甚至一版再版,在当时就使得邓志谟名传士林。作为邓志谟的代表作,后来它们又载入了《饶州府志》、子部.艺文书目, 载入了各个年代的《安仁县志)。邓志谟本人也因此入了府志和县志, 并以“隐逸”或“处士”列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在通俗小说毫无社会地位和文学地位可言的时代背景下,在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中因未见著录;但是,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通俗小说的文学地位一旦被正确地认识今天,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就显得比前一类书更其重要了。正是它们, 奠定了邓志谟在古代小说和古代文学领域里的地位。它们使邓志谟之名永久地载入中国古代小说的史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关于邓志谟的家境</b></h3><h3>其一:关于家庭成员情况。对于邓志谟直系亲属的姓名,至今仍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他们的经历了。只知道邓志谟的父亲大约卒于万历16、17年(1588——1589)左右。当时, 邓志谟己30、31岁,兴趣勃勃地在吴楚间漫游了两年之久,正回家准备去应试,估计是还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他的父亲便去世了。邓志谟当然很悲伤,也很痛苦。在《寄张君伯英》信中就说“椿树凋零,不胜号枵之痛, 此仆之不德,祸延先君”,他虽然还有一位长兄,但此后家庭生活的重担也就不免要分担在他的肩上。前此,几乎无忧无愁一无牵挂的邓志谟,在人生的苦难历程中,开始跨入了一个祸福难测的新阶段。而最先遭遇的不幸,是他不久染上了疾病,可能是一种很难根治的疟疾, 时好时发,竟前后迁延了三年之久。这极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消蚀了他搏击人生的勃勃雄心。关于这些,邓志谟在《事类捷录序》中有所记叙:“及还(按:指漫游返回),操觚就试,不幸失所枯, 茕然在疾,罹疟疾者,复三岁有奇。忧与恙并,体尩然若翳桑饿夫也。”邓志谟的母亲卒于万历27年(1599)的秋天,离邓志谟父亡约隔十年。我们从邓志谟《与陈君谦所) 信中,曾看到如下一语:“家母七十矣, 影骎骎入桑榆。”可知邓母享年在70岁以上。写信那年邓志谟是41岁,由此推算,邓母生邓志谟时当已近30。至于邓志谟的家室,我们知道的也很简单。只知道他的前妻在她婆母死的那年春天已先逝去,她逝前,正是方满周岁的爱子夭亡之时。也许她就是由于爱子夭亡的悲痛造成的不治之症,带着爱子夭亡的无限悲痛甚至遗恨而离开人间。隔了三年,邓志谟在44岁即壬寅年(1602)仲春时又续娶一室。约在婚后的第二年,就生过一女,又当即夭亡。大约一、二年后又生一女。此女是否成人无考。我们只知此女二岁和四岁时, 都曾在邓志谟给朋友的信中出现过。有千金“承欢”膝下,这无疑给邓志谟久己处于枯寂状态的心灵以某些慰安;然而想到自己已经是知天命之年, 还只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儿,又不免有一种极大的不满足感;特别是当他想到此生将绝子嗣时,更有一种绝望似的悲哀涌上心头, 就禁不住要怨天尤人地发出深深的叹息。</h3><h3>虽然, 区区邓氏,与天无仇,苍苍者天, 既使我伯道无儿矣, 当不令伯道之后又一道哉(旁注:晋邓攸字伯道,为避贼,保侄弃儿)。不过,据从另外一些资料了解,邓志谟在此后三年中的某年农历5月17日,曾幸得一子。就好像一个人濒临绝望之时忽然又意外地获得希望一样,邓志谟那时的欢乐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在《与刘玉坡君》信中说“别后仆举一雏,可为官家添丁,仆煦妪万千,不胜犊之舐,今一岁有奇,可作秦吉了矣”;在《复刘半区丈》信中也欣欣然地说“承问雏儿状,5月17日满二周,作报书时,能为弟添砚, 即文驾来,亦可教捧茶也”;又在《答陈谦所丈》信中不无得意之色地写道“不佞艾年已过, 虽子才生,少宽无后之优。”不过,对于这位老来子后来的情况究竟怎样,又是一无所知了。</h3><h3>除此以外,邓志谟还有一位“家兄”,生有三子。…另外,还有一位“弟”,名筠台,则很可能不是同父母的兄弟。这位堂弟筠台则与邓志谟甚有关。他的《花鸟争奇》,就是由筠台介绍给余应虬, 而由后者写《序》的。《花鸟争奇》早年是否有余氏梓本现无版本资料证明;但这位余应虬却是梓刻邓氏之书最多的福建建阳书林萃庆堂余氏余彰德的儿子、余泗泉的弟弟。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筠台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士子。对此,我们从邓志谟的有关信件中还可进一步得到印证。在《寓闽中寄以仁侄》中说“筠台字可换鹅, 曾操管外游乎”;而且还直接给筠台写过信。《得愚集》卷四就收有《与弟筠台》一信,信中说“昨承招饮,区区鼠腹, 只宜三蕉。景心淳于髡一石之量, 即贤弟十倍曹丕,以仁亦过我强半。……木奴数辈,偶得之友人, 转付记室, 贤弟倦谈之余,溅之齿吻,亦爽神一助也”。亲密的情状洋溢字里行间,比之与他“家兄”的亲情似乎要胜过多多了。此外,《得愚集》中还有《闽中寄景心侄》、《闽中寄侄以仁》、《与侄景心》、《与侄涵心》、《与侄子实》、《与侄因心》、《与侄心衡》、《闽中寄公辅弟》等信。其中除“公辅弟”知道是族弟以外, 其他信中所称之侄就有六人之多:另外,在《与侄因心》中还提到一个名“毅心”的侄子。这七位侄子,一般来说, 当然不可能包括“家兄”的三个儿子在内,因为年龄不合;所以他们都是邓志谟的族侄。这些族侄中,多为读书人,《闽中寄景心侄》中有“涵心诸侄道考何如”之语,《与景心》说“所作会课,侬已览之, 文采光芒, 当作照乘珠”。我们从《代因心侄上刘府尊》、《代心衡侄上刘判府》、《代心衡侄上尤县主》等文。可知, 邓志谟还曾为其侄的应试,去通过关节呢。而且,他们叔侄间的关系也极为亲密。邓志谟长期客居闽中谋生,家中遭遇种种困难,就赖侄辈照料。《寓闽中寄以仁侄》中就记载有一事:“小女春病,几效童乌儿, 蒙护视之而愈,厚意未报也,心歉然甚”,特别是另一封寄以仁信中, 从邓志谟所叙情景,更可体味到他们叔侄间的亲情;《闽中寄侄以仁》“侬计此时霖雨浸淫,家下米如玉,薪如桂,床有卧疴之夫, 庭无便了之仆。室中人左支右吾, 得毋曰:‘人不归落雁后, 思独在发花如何如何’; 侬兴念至此,心惄如賙饥焉,然赖有贤侄者在, 羽而翼之”。 </h3><h3>其二:关于家庭经济情况。</h3><h3>一是从邓志谟早期生活即其父在世时的情况来看,邓家的家庭经济是相当宽裕的。首先,邓志谟青少年时期即开始读书,而且从此获得了足称渊博的知识,能够经常地甚至是固定地与不少朋友在庆寿寺读书、谈文、论诗;其次, 邓志谟能长期在外漫游, 如果没有家庭承担相当的经济支持, 无疑是不可能的。……</h3><h3>二是邓志谟立家后, 家道显然中落。他拥有的产业是祖屋一栋,土地数亩。《倒墙》一文中说“百拙生家素贫,得先人一掌基”;《复黄君翼明》、《与陈君震所》中都说过有“薄田数亩”、“瓯篓数亩”。可说具备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乡间甚至还称得上是一户尚可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当然,如果与前一时期对比, 己捉襟见肘,日渐衰落。也许是其父逝去后,兄弟间分居立业才形成这种局面。但是,这种局面是经不起风雨的。所以, 当邓志谟患病而且前后迁延三年之久,特别是接着一年之中儿夭、妻逝、母亡, 化费医药之资先且不提, 就是力支数丧, 就已经使邓志谟“贫且在膏盲”,以致陷于“苦甚于茶”的境地。</h3><h3>三是邓志谟入闽任事以后, 经济上有了额外的收入, 相对而言家庭生活条件又宽裕了一些。然而, 一则邓志谟不是个善于经营的人, 入闽所得,贴补家用可能不多,买书所化却不少。《与张尹贤卿》一信中所说足可为证:“旅寓书林……所获囊中金, 未能全帕郭膏胰, 帷易书数帙, 当子孙良田耳”;二则即使入闽受聘后的这些年,家庭变故也接连发生,且不说力支数丧、续娶、生育等。就是如下这些事, 显然也会使邓志谟风雨飘摇的家庭经济仍然会相当拮据和困难;一是数次翻造修建祖屋,所费甚大。《答邓君如印》中说“女,又殒, 术者以为宅之不吉, 弟亦厌其敝, 不顾力之绵而改为之, 构材货朱提, 食工假白桨,宅未完, 囊枵然馁也”;二是邓志谟自己和孩子生病。有一回邓志谟在家乡返闽前夕,突然生病, 还足足病了五十天;后来女儿又生病,几乎又效童鸟儿夭折。三是被迫兴讼,往来县城,出入衙门打官司, 所费当然更可观。《答邓君如印》中说“甲辰夏,且为族人讼,邑无于公,竟以其使鬼者而窘弟”。《与金君颖宿》亦说“仆篓人子, 横遭篓菲谤, 邑无于公, 竟窘仆此天之卮我乎”。四则土地遭灾, 收获甚少。《复黄君翼明》 信说“今岁厄甚。薄田数亩, 悉燔于骄阳, 稼穡之枯, 且如蜀之眉山草,家人泣馁也。”以上这些遭遇,使邓志谟不仅精神上陷于深深的苦痛, 而且家庭经济始终处于贫困境地。</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8图 2013年11月3日下午省市县有关在邓志谟的家乡竹溪邓家考察。</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关于邓志谟的卒年</b></h3><h3>邓志谟的卒年, 至今难以确考,但据现有材料, 我们不妨作出一个大体的推算。</h3><h3>首先, 我们可以肯定,邓志谟在泰昌元年庚申(l620)至天启四年甲子(1624) 时尚活跃于文坛,时有著作问世。</h3><h3>《风月争奇》有一篇《序》署“邓君景南六十有□(不清)矣,生平富于著述”并记述了他如何与邓志谟对话,力促对方继《花鸟争奇》和《山水争奇》之后, 再编同类新作, 旬日后张大佐赴邓宅, 果见邓志谟又编成《风月争奇》,当即为之命笔作《序》,以致“喟然曰:予不意景南者发虽短而心正长, 齿虽宿而意正新也。”张《序》虽未署撰写年代;但邓志谟在《风月争奇》前卷之末那篇神奇故事的最后,却写有如下一语:“金童持彩仗,玉女捧香花,导王母娘娘退于瑶池之殿。彼时则万历48年8月16日事也”。这虽是戏笔,但说明此书只能写于万历48年8月之后,而不可能是成书于此前。万历48年即公元1620年;按笔者考定,当年邓志谟为62岁。这与张《序》所说“邓君景南六十有口矣”大体也相符。</h3><h3>同时,《童婉争奇叙》署“天启甲子冬毕辜月醉中叟书于疏竹轩中”,天启甲子即天启四年(1624)。《序》中说:“好事者或为山水奇,或为花鸟奇, 又或为风月奇,各有所争。今复又于男女之奇者为争之”。对照《风月争奇》张《序》,可知此书是《风月争奇》后的新作。不过,“醉中臾”《序》中并未直接提及邓志谟;而且该书亦未署邓志谟所作, 正文卷上题“竹溪风月主人浪编”,卷中、卷下又题“竹溪风月主人新编”,这就说明编著《童婉争奇》是在天启甲子时, 而且题署颇为别致,为前所未见。无独有偶的是另有一部《蔬果争奇》,其《序》亦署“天启甲子冬醉中浪臾题”,《序》中称该书“继《花鸟》《风月》而成”,同时,全书三卷于各卷正文前署“竹溪风月主人新编”。据此 可知《蔬果争奇》是与《童婉争奇》同时先后编成的新作。我很怀疑那位“书于疏竹轩中”的作《序》者“醉中臾”和这位作《序》者“醉中浪臾”不但是一个人,而且他们有可能和署作“竹溪风月主人”的作者一样, 都是邓志谟自己故弄玄虚的化名。</h3><h3>综上所述, 足以证明在泰昌元年(1620)和天启四年(1624) 间,邓志谟依然活跃于文坛,不断有新作问世。这是我们所推算的而且是比较可靠的邓志谟卒年的上限,此时他66岁。</h3><h3>其次,我们还可以肯定,邓志谟卒年的下限只能在崇祯11年戊寅(1638)邓志谟80岁之前。理由何在?同治《饶州府志》上有一栏可称之为“寿星谱”的材料,记载着饶州所属七县历代高寿的人名, 其中不乏普通群众, 而且不难看出八十岁是一条入谱的界线。邓志谟在当年饶州府中是一个享有文名而且交游甚广的“隐逸”和“处士”,如果他活到八十岁以上,无疑是会进入府志的“寿星谱”的。或说,这本同治《饶州府志》离邓志谟生活年代已远,记录不可能如此详尽,其实不然。同治《饶州府志》中已经记载着邓志谟部分著作的书目;同时,道光、同治时所修的《安仁县志》又分别为邓志谟立传, 似不可能在“寿星谱”中将他遗漏。何况这三部方志,都是根据明清早期方志增删翻刻,若邓志谟年登耄耄,早期的方志当然会将这位被誉为“两脚书橱”的“异才”载入“寿星谱”的。我们把邓志谟卒年的下限划在崇祯11年戊寅(1638)前,应该是比较合理,因而是比较合乎实际的。</h3><h3>实际是, 据现有材料分析,邓志谟的创作活动在天启四年(1624)甲子后便已没有明确的记载,不仅在已经刊刻的著作序跋中, 找不到这年以后的有关确切年代的题署,而且在邓志谟已经刊刻的书信中,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他在天启四年后还在参加文坛活动或正常生活着。这似乎意味着邓志谟在天启四年(1624)以后的若干时侯中,已经默默无闻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尽管邓志谟的著作到清代还在刊刻, 如兰雪堂刊本《古事苑》就在康熙25年(1686)问世,三槐堂刊本《故事黄眉》是在康熙39年(1700)刻就等等,以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邓志谟著录为“国朝”人, 使有的论者作出了他活动于明末清初的含糊其辞的论断。其实,邓志谟不但决不可能活到明清易代后,而且连活到明末也不可能。他的卒年大约在天启五年乙丑(1625)至崇祯11年戊寅(1638)之间,享年70左右。</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49图 南昌西山万寿宫</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邓志谟的道教小说《铁树记》与江西万寿宫文化</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r></b><b>发表于《鹰潭日报》2017年8月3日星期四副刊--龙虎山B4版</b></h5><h3>万寿宫,是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许逊而建的。万寿宫文化是江西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是江西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h3><h3>许逊,字敬元。东汉末,其父许萧从中原避乱来南昌。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今麻丘乡) 。相传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二十九岁出外云游,曾拜吴猛为师,得其秘诀。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许逊四十二岁任蜀郡旌阳(今德阳县)县令,人称许旌阳。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惠帝昏愚,贾后独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乱。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东归。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为德阳县。</h3><h3>许逊东归后,又与吴猛同往丹阳(安徽当涂县),向谌母学道。此后云游江南许多地方,为民除害、根治水患。东晋宁康二年(374年)去世,享年136岁。许逊死后,在江南留下了斩蛟治水的传说,受历代朝廷嘉许和百姓爱戴,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又称许天师、许真君。东晋太元元年(376年)为了纪念他,当地乡邻和族孙在其故居南昌西山(今南昌市新建县西山镇逍遥山下)建“许仙祠”,南北朝时改名“游帷观”。北宋历代皇帝皆尊许逊,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赐名升格为“玉隆宫”,政和六年(1116年) 宋微宗亲颁诏书,敕令江南西道集办钱粮和建筑材料运往西山,仿洛阳崇福宫(原名万岁观)为蓝本重建玉隆宫,并御书赐额“玉隆万寿宫”,册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明正德十五年 (1520)皇帝题额《妙济万寿宫》,并对宫内建筑作了重大修葺。历经许多朝代,宫中香火不断,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许多“万寿宫”。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万寿宫。西山万寿宫为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是万寿宫的始祖, 也是修道的一个场所。</h3><h3>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退休教师章文焕老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万寿宫文化,并做了大量调查。据他统计1600多年来,万寿宫以南昌西山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共修建万寿宫1300多所(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可惜,现存的不到100所。1600多年来,万寿宫这个名字,却在江西乃至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并渐渐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万寿宫文化。万寿宫成为我国古代会馆文化的代表,所以,又称江西会馆、江西庙、江西同乡会馆、豫章会馆等。</h3><h3>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记载,如:唐代著名的道士胡慧超的《晋洪洲西山十二真君传》和《许逊修行记》;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宋代白玉蟾《玉隆集》中的《旌阳许真君传》和《续真君传》;元代黄元吉的《净明忠孝全书》中的《净明道师旌阳许真君传》;还有《许逊真人传》、《孝道吴许二真君传》(作者不详)等等。但是, 这些前人的记载, 对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都是简略的描写。</h3><h3>《铁树记》是邓志谟道教神魔小说代表作,成书于明万历31年(1603), 共两卷十五回,约六万字, 属中篇小说。全名“新镌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现简称《铁树记》)。最早的原版(母版) 是明万历31年(1603)萃庆堂余泗泉刊本,现藏日本内阁文库。台湾中央图书馆、美国的国会图书馆藏有明万历32年(1604)萃庆堂余泗泉本后印本,其它地方收藏的都是原版的翻刻本。《铁树记》写得是晋代道师许逊为民除害,斩蛟治水,最后得道成仙, 拔宅升天的故事。晋宁康二年(374年)八月初一,许真人功行圆满,携全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典故,一直脍炙人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h3><h3>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前人的记载也很十分简略。邓志谟在前人传记资料的基础上, 大胆地吸收了当地的许逊遗迹以及流传在当时的民间传说。如:奉新县延真观内有一镇蛟石, 旧传许逊、吴猛二真君逐蛟以巨石镇之; 奉新县境内还有试剑石,旧传许真君逐蛟尝试剑于此;在府城(南昌)西南十一里有一黄牛洲,旧传蛟精为许逊所逐,化黄牛于此; 在府城(南昌)上蓝园有一横泉,旧传是许逊逐蛟之所,故名蛟井;在府城(南昌)内市中有一铁柱宫, 有井水黑色, 其深莫测, 与江水相通, 铁柱立其中。相传许真君所铸, 以息蛟害; 南昌新建县松湖乡有许逊、吴猛二真君为感恩谌母所建的生祠黄堂隆道宫;在府城西八十里(南昌西山)有纪念许逊的玉隆万寿宫;在丰城县东、西两处各有一蛟穴,其中积水四时不竭。旧传蛟精尝蛰于此, 许真君以符咒逐之。这些传说, 有的史籍记的简单,有的史籍不载, 对不载的传说邓志谟加以巧妙的补充, 使之更加丰满。邓志谟在《铁树记》中常用夹注的形式注出每个地方的今名及遗迹故址,“今在某处”、“今某某犹在”等等,说明他亲历其地,也得之于当地的传说。</h3><h3>前人的载记和当地的传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邓志谟用小说家的手法对这些素材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一是突出主要的人物情节, 次要的人物作为陪衬, 不必要的情节从简;二是对材料适当改造, 使材料更合情合理;三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广博的学识对材料加以梳理;四是艺术的再创造。邓志谟并不满足于撮合神仙故事,而是把这些材料进行艺术再加工, 成为一种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新的艺术。斩蛟故事本来只是江西一地的传说,邓志谟的《铁树记》却用七回的篇幅来表现, 铺演出六次斩蛟的艰难历程。由上天到人世, 再由人世到地下龙宫,上穷碧落下黄泉, 写了三重境界。从地域上来看也远远突破了原来的传说, 许逊从豫章到长沙, 南到福建海边,追杀蛟孽余党, 无遗类, 这已不是原来的故事, 成为一种新的创作了。</h3><h3>所以,唯有邓志谟的《铁树记》将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经过艺术再创作,把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推到了艺术创作的最高峰,对万寿宫文化影响最深、最广。一是将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通俗化、民间化。小说里通过运用大量的民间俗语插入不少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甚至民间笑话,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形象,提高了小说的趣味性、可读性,易于平民百姓接受。二是将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细节化、形象化。《铁树记》从第9回“玉帝差女童献剑,许旌阳一次斩蛟”拉开序幕,延伸至第14回“孽龙精入赘长沙,许旌阳六次擒蛟”,反复渲染达6次之多, 占全文百分之五十的篇幅。使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在民间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h3><h3>自从《铁树记》问世以后,许逊斩蛟治水的故事在江南广泛流传,尤其是到了清朝,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铁树记》也因此一版再版,反响强烈。这为万寿宫文化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将万寿宫文化推到了最高峰。</h3><h3>由于受邓志谟《铁树记》影响至深,至清代是万寿宫极盛时期,同时也使万寿宫的修建在全国各地也进入了盛建时期。首先就是西山万寿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修建。如增建万寿宫门楼, 扩建后占地面积为三万一千平方米。宫门之内,正殿为琉璃瓦,重檐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绣金帷里,真君塑像端坐中央,坐像头部为黄铜铸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两旁,吴猛、郭璞站立坛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参天古柏苍老遒劲,四季常青,相传最大一株为许真君亲手所植。宫门左侧的八角井,相传当年许真君铸铁为柱,链钩地脉,以绝水患。宫外还有大量的辅助建筑,如接仙台、云会常、冲升阁等形成一个以万寿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最后一次重建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其他各地历史上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万寿宫建筑大都是在《铁树记》问世以后修建的,可见《铁树记》当时影响之大,而且万寿宫的选址,人物造形、历史典古、位置的摆放、法器种类等都受《铁树记》小说的影响至深。如康熙初年建的甘肃万寿宫、天水万寿宫、康熙50年(1711年)建的云南会泽万寿宫、康熙56年(1717年)建的苏州万寿宫、康熙末年建的汉口万寿宫、雍正10年(1732年)建的丰城市万寿宫、乾隆3年(1738年)建的重庆龙潭万寿宫、乾隆八年建的扬州市万寿宫 、乾隆20年(1755年)建的湖南凤凰万寿宫、贵州铜仁石阡万寿宫(始建1588年)乾隆32年(1767年)改修、道光九年(1829年)建的南京万寿宫、光绪八年(1882)重修的抚州万寿宫、清代晚期建的沈阳万寿宫等等。</h3><h3>有鉴于此,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罗媛 、王强教授在《邓志谟小说研究现状分析》中说:邓志谟及其小说创作正属于江西地域文学,《铁树记》是邓志谟神魔小说代表作,对江西文化,尤其是赣鄱文化、万寿宫文化极有价值。江西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之崛起,文化亦应繁荣兴盛,对邓志谟的研究,有助于江西地域文学的研究,能促进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 </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0图 孙一珍的《邓志谟论》</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我国文学史上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熊大木现象”与“邓志谟现象”</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r></b><b>发表于《鹰潭日报》2017年8月10日星期四</b></h5><h3>在明嘉靖、万历期间,我国历史上曾经相继产生过两大现象, 即“熊大木现象”和“邓志谟现象”。</h3><h3>明嘉靖元年(1522)朝廷司礼监首次刊刻《三国志演义》以后,随后是《水浒传》相继刊行。从此,不仅改变了近二百年来仅靠抄本辗转流传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社会上很快引起轰动效应。同时也使书坊主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新的生财之道,许多书坊纷纷加入刊印行列,据统计,仅《三国志演义》就有三十多种刊印版本。但此时可供刊印的却只有问世于明初的那几部作品,加之众书坊争相刊印,也终于使市场渐趋饱和。很快出现了人们对通俗小说日益需求和书稿供应不足的矛盾。书坊主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除了刊刻以前的文学作品外,不得不寻求新的通俗小说稿源。但是在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通俗小说的地位不高,文人大多不屑于从事这种新的文学创作。因此,解决读者的阅读热情与稿荒的尖锐矛盾使书坊主们感到头痛。书坊主们清楚地知道要解决这一矛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稿荒问题。</h3><h3>最先试图解决稿荒问题的是福建建阳“清白堂”书坊主杨涌泉。为此,杨涌泉便去拜访“忠正堂”书坊主熊大木。熊大木想来想去,文人们对通俗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创作又不感兴趣,怎么办?决定自己动手,亲自模仿《三国志演义》编辑通俗小说。终于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写成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由书坊主编撰的长篇通俗小说《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即熊大木的处女作)。熊大木的首创为书坊主维护新财源作出了颇有诱惑力的示范,此后其他书坊主们纷纷效仿。这种有书坊主直接干预创作的现象,被当今研究文学史的专家们称之为“熊大木现象”。</h3><h3>值得高兴的是,熊大木的《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这部小说在刊刻后,反响很大,风行一时,被多次翻刻。尝到甜头后,他又接连编撰了《唐书志传》、《全汉传》、《南北宋志传》。其他书坊主也不甘落后,如余邵鱼在嘉靖、隆庆年间编撰的《列国志传》。有的书坊主甚至自己独立创作小说,如余象斗创作了《南游记》、《北游记》。“熊大木现象”出现后,使通俗文学,特别是通俗小说得到了广泛流传,作品的商业化、市场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书坊主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缺乏必要的艺术修养,创作水品必竟有限,单靠“模仿式”的创作不能维持长久。由于他们很少自己独立创作小说,主要的创作形式是自己动手编辑作品,同时也导致了平庸之作叠起。</h3><h3>到了明万历中期,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再加上通俗小说的广泛传播,阅读通俗小说的人越来越多, 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通俗小说的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文学呈现新的局面。但同时, 又产生了两大问题:一是通俗小说的稿荒问题; 二是通俗小说的质量问题。书坊主们深知科举及第的进士们都去当官去了, 一是没时间写, 二是不乐意写通俗小说。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 书坊主们很自然地打起了科举落榜生即所谓“下层文人” 的主意,开始出现了书坊主向“下层文人”约稿或直接聘请到书坊进行创作,而“下层文人”以谋生为目的依附于书坊主进入小说创作领域的现象。邓志谟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以这种现象的出现被当今研究文学史的专家们称之为“邓志谟现象”。到了明末投身于专业创作的“下层文人”越来越多,属于这一现象的代表人物还有朱鼎臣,罗懋登等人。这批以邓志谟为代表的所谓“邓志谟现象”的“下层文人”们,也被当今研究文学史的专家们称之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专业作家队伍。</h3><h3>由于“邓志谟现象”的作者大多为科举不第的“下层文人”, 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文学素养,其中有不少人还博学多才,他们创作的通俗小说较之以前的“熊大木现象”创作的通俗小说更有艺术价值,提高了小说的质量。其一,“邓志谟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大都从文言小说、三教经典、历史文本和诗词、散文中汲取养料,比“熊大木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更富有“文人气息”,带有“文人味”。 其二,“邓志谟现象”所编的通俗小说又与名家所作的文言小说和经典白话小说相比,更具有娱乐性,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审美观,带有“下里巴人”的意味。其三,由于作者大多为科举不第的“下层文人”,他们置身民间,亲近民间,使小说中的诗词赋通俗化,再加上适合市场需求,小说创作以娱乐大众为创作目的,文章浅易通俗, 逐渐成于“下层文人”和一般市民的娱乐品,深受欢迎。</h3><h3>“邓志谟现象”的产生,开始打破了传统的作品创作与传播分离的状态,这是古代小说创作史和传播史的一大转折点。同时“邓志谟现象”不但刺激了小说的繁荣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使我国的文学作品的市场化、商业化进入了成熟期。如《西游记》在刊刻后,书坊主从中看到神魔小说的阅读市场,邀请“下层文人”开始相类似主题的创作, 邓志谟就是期中的典型代表人物。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当邓志谟在福建建阳相继推出《铁树记》、《咒枣记》、《飞剑记》三部道家神魔题材小说以后,一大批神魔小说相继刊刻。在这一时期,以邓志谟为代表的“下层文人”主要为书商服务,具备典型的商业性,且又以牟利为主,故而在编辑上都选择了简易快捷的手法。同时,在内容、形式上都十分注意契合读者的需要,争取更大的销量。在此方面,邓志谟最具有代表性。在这一时期,邓志谟的作品单在余氏萃庆堂刊刻的就有:《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故事白眉》、《故事黄眉》、《古事镜》、《丰韵情书》、《山水争奇》、《风月争奇》、《梅雪争奇》、《蔬果争寄》、《一札三奇》等十二种,加上浚发堂余祥我刊刻的《得愚集》共十三种,这些作品大约都是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的,在当时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目。其中的《故事白眉》、《故事黄眉》、《古事镜》等书, 刊刻后一时行销和流传各地, 甚至一版再版, 使邓志谟名传文坛。</h3><h3>邓志谟在福建建阳工作期间近三十年, 三十年来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三十多部作品。当然,邓志谟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经济上的回报,不再是穷秀才,穷书生。他一生中就靠这三十多部作品养家糊口过日子, 来维持家庭生活。据他自己说,在书林任职所赚的钱, 大体上是用于买书刻书, 而不是想多置土地。又根据他的生平经历可知,一生中盖过两栋新房。又从2013年发现的邓志谟的墓地遗址看,墓地为圆形,占地面积大约100平方米,墓前有大小两进的石门,石柱上雕龙画凤。可见墓地的设计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说明在当时,邓志谟确实是一位比较富裕的专业作家。这的确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的一种有趣的现象。</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1图</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邓志谟的《蝉吟稿》</b><b>是如何漂移加拿大的</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r>发表于《鹰潭日报》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副刊龙虎山B4版</b></h5><h3>在2008年之前,学者们普遍认为邓志谟共编辑了《得愚集》、《续得愚集》和《鸡肋集》等三部诗文集。其中《鸡肋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有积善堂陈奇泉刻本。《得愚集》、《续得愚集》唯有日本的内阁文库和名古屋蓬左文库藏有睿发堂余祥我刊本。2008年,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先生研究发现,邓志谟还编辑了第四部诗文集《蝉吟稿》。那么, 潘教授又是怎样发现邓志谟的第四部诗文集《蝉吟稿》的呢?</h3><h3>据潘教授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藏明刊孤本<蝉吟稿>考略》(原载《文献季刊》2012年4月第2期) 一文得知:2008年潘教授在收集整理邓志谟的《得愚集》、《续得愚集》和《鸡肋集》时进行了较为细仔的考察分析, 并综合运用三集史料,撰写发表了《晚明建阳书坊编辑的旅闽——以江西饶安邓志谟为考察中心》和《晚明通俗小说家邓志谟诗文集初探》等文。就在梳理以上三集资料过程中, 潘教授惊奇地发现邓志谟在《得愚集》卷二《与吴君还初》卷三《寄夏君玄川》卷六《寓闽中寄毅心侄》和《续得愚集》卷二《与黄兆宇丈》等多处文章里提到过自己的另一部诗集《蝉吟稿》。这意味着邓志谟的诗文集不至三本, 还有第四本《蝉吟稿》。这实在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令潘教授兴奋不已。</h3><h3>那么, 这部《蝉吟稿》是否失传? 如果没有失传,那又遗存在哪里呢?</h3><h3>机会终于来了。2008年8月潘教授应邀参加日本东北大学举办的“东亚出版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后,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的艾思仁先生, 向他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UBC)藏有明刻版《蝉吟稿》。2009年夏,艾思仁先生访问北京时带来了《蝉吟稿》首卷首页之书影, 这也是潘教授第一次见到该书的封面影照。2010年9月,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随高校古委会赴北美考察汉籍收藏情况, 恰有访问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藏的安排, 潘教授便拜托刘教授代为申请复制《蝉吟稿》全书, 在(UBC)刘静女士的帮助下,潘教授终于获得《蝉吟稿》全书的数码照片。这是邓志谟的三十四部作品中,唯一的一本《蝉吟稿》明万历刻本(孤本绝版)被加拿大(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收藏。从此,《蝉吟稿》身子在加拿大温哥华,影子在中国北京。</h3><h3>那么,《蝉吟稿》又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独身移居到加拿大的呢?</h3><h3>原来明万历刻本(孤本绝版)《蝉吟稿》,最早有广东著名藏书家徐信符(1879——1948)收藏。徐信符对岭南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卓有成就。他曾兼任广东省立图书馆董事会董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广东编印局委员、广东文献馆理事和修志局编纂等职。1928年将居所前座拆建为二层楼以藏书,称“南州书楼”。因为在《蝉吟稿》序文的首页钤有“南州书楼”藏印字样(阳文)。后转归奥门富商姚钧石“蒲坂书楼”所有, 因为在《蝉吟稿》序文的首页也钤有“钧石所藏金石书画印”(阳文), 卷一首页另钤“民国庚辰”(阳文) 、“蒲坂书楼”(阴文) 和 “姚钧石藏书”(阴文) 印。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加拿大UBC委派华裔汉学家何炳棣先生奔赴奥门, 以七万美金购得姚氏蒲坂藏书三千二百余种。《蝉吟稿》亦随之远渡重洋, 移居于UBC亚洲图书馆善本部内, 迄今60余年。</h3><h3>《蝉吟稿》成书于明万历34年(1606)春至万历35年(1607)之间, 是邓志谟出版时间最早的第一部诗文集。全书共四卷,重装四册。首大字写刻《蝉吟稿引》, 尾署“友弟吴迁顿首拜撰”。次大字写刻《百拙生自序》, 尾摹刻“百拙生”(阴文) 印。再次写刻《竹溪蝉吟稿目录》:【卷一】七言绝句;【卷二】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卷三】七言律诗;【卷四】七言律诗、六言及歌类。卷一首页第一行题“锲音竹溪蝉吟稿卷之一”;第二行署“饶安百拙生邓志谟著”:第三行署“庠生弟公辅继皋释”(邓继皋当为邓志谟族弟): 第四行署“侄景心士濂校”(邓士濂乃邓志谟侄子): 第五行署“书林萃庆堂余彰德梓”(即书坊主余泗泉)。</h3><h3>潘教授将邓志谟的四部诗文集进行认真比照和分析,并做了如下统计:</h3><h3>第一部诗文集《蝉吟稿》明万历34年 (1606)春至万历35年(1607)四卷出版,共收录邓志谟的各体诗作369首,其中七言绝句105首;五言律诗36首;七言律诗184首;六言杂录34首;乐府杂录10首(包括书尾残缺而书目尚存篇名的《秋闺怨》、《渔樵问答歌》、《出塞歌》3首)。《蝉吟稿》是邓志谟四部诗文集中收诗数量最多的一部。</h3><h3>第二部诗文集《得愚集》明万历36年(1608) 六卷出版,只收集书札,未收录诗作。</h3><h3>第三部诗文集《续得愚集》明万历42年(1614) 四卷出版,该集兼收书札诗文,其中收录邓志谟的各体诗作65首,但有57首已收录于《蝉吟稿》中,属重复收录。新增的8首是:《构栏怨》4首和《七夕偶兴》4首。</h3><h3>第四部诗文集《鸡肋集》明万历46年(1619) 六卷出版,该集亦兼收书札诗文,其中收录邓志谟的各体诗作291首,但也有277首已收录于《蝉吟稿》中,8首已收录于《续得愚集》中,也有重复收录现象。新增的6首是:《构栏怨》2首、《辛亥春之二月莆友朱姑乐命题楼高雨限花字韵》、《送朱姑乐丈归莆》2首和《王思桥丈约九日马岭登高遇雨不果和韵》。</h3><h3>邓志谟的四部诗文集共收录邓志谟的各体诗作383首,其中《蝉吟稿》369首,《得愚集》1首,《续得愚集》8首,《鸡肋集》6首。</h3><h3>据潘教授认真研究分析,还发现在第一部诗文集《蝉吟稿》中,收录了六篇14首标有“重刻”的作品。这14首作品是《寓信阳州谒岳穆祠重刻》、《咏鞋山重刻》、《咏髻山重刻》、《芸窗偶兴重刻》、《春暮村景重刻》(6首)和《记书斋景重刻》(4首)。潘教授分析,所谓“重刻”是指这14首作品已经收入了邓志谟的其它著作中刊印过,换言之,这14首作品曾经收录于邓志谟的《蝉吟稿》之前的某部或几部著作中。但是,潘教授查阅了目前已经发现的所有邓志谟著作,这14首作品均未见载录。所以,潘教授推测:邓志谟可能尚有若干目前未见的著作,邓志谟或许还有一部或几部刊印于《蝉吟稿》之前的诗文集。如果是这样的话,邓志谟的著作就不止34部,一生中创作的诗歌也就不止383首。</h3><h3>笔者现将所知的邓志谟的部分诗作名列出如下,与诗歌爱好者们分享:</h3><h3>【七言绝句】《性学吟》、《早春》、《清夜吟》(2首)、《嘲范蠡》、《宫怨词》(2首)、《水碓》、《渔》(2首)、《樵》(2首)、《农》(2首)、《牧》(2首)、《相如奉壁》、《唾面自干》、《复为相如解嘲》、《挽碧林寺一空长老》、《慰友人下第》。</h3><h3>【五言律诗】《颂邑候郑公德政》、《赠印峰邓公会试》、《寄黄一吾丈》、《性学吟》、《赠丘师会试》、《咏雪》、《题彭云溪丈独乐轩》、《赠吴道人》、《题赠张翠谷隐居》、《桂花》、《赠张元秀》。</h3><h3>【七言律诗】《奉赠地宫大夫吴文田公致仕》、《颂庄节府德政署政余邑因丁太夫人忧去思有作》、《赠春元吴益勉公》、《赠太史吴署谷公侄太和春元》、《寄无为刑云崖公时为南城簿》、《春日重游上清宫》、《游宝华寺》、《登饶州芝山》、《哭父》(2首)、《哭母》(2首)、《赠黄一吾丈》、《答叶九如惠所刻诗集》、《咏竹》、《赠璜源陈衷一丈》、《甲辰夏挽张绍卿》、《游仙岩志景》、《赠周正吾武举》、《哭吴仰山养所伯仲》、《赠光泽陈国纪甫》、《过魏世愚丈饮中有赠》、《寓书林送别詹天台又归莆》、《春游上清宫》、《同李少白游万善庵食后论经有作》、《赠莆田朱起滇丈》、《赠陆瑞云丈》、《赠妓楚云》、《怀长林乐景祥甫》、《怀南山张珍卿甫》、《梦醒怀铜陵周达卿甫》、《春月登马岭峰同杨翌明行》、《夏月登龙岗峰》、《赠余尔锡甫》、《寄李元宾甫》、《赠桂月培丈》、《登严州岭》、《游杭城志景》、《咏鞋山重刻》、《游髻山重刻》、《怀张伯隽甫步杜公怀李太白韵》、《游白塔寺》、《幸魏世愚枉顾因赠之》、《己卯元旦》、《入盱城志景》、《登仙城至景和吴选元钦阁公韵》、《挽人弱水》、《子月得吴养所书》、《噌尚学师迁府博》、《赠吴璧池丈入监》、《夜坐感怀》、《寓李秀之家赏雪赓韵》、《咏水中月》、《赋雁》、《贺双生子》、《赠东园号》、《甲辰夏为讼事志感》(8首)。</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2图 邓志谟七争奇小说《风月争奇》插图</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七、邓志谟小说研究现状分析</b></h1><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罗媛 王强</b></h5></b><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b></h5></b><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发表于《考试周刊》2011年第64期</b></h5><h5 style="text-align: left;"> </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摘要】</b>邓志谟是明代一位比较重要的江西籍作家,但一直以来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古籍对其记载甚少,当前学者研究得也不多。作者通过整理文本资料,探讨邓志谟的小说创作,客观地评价邓志谟所取得的小说成就和他在小说史上的地位。</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关键词】</b> 邓志谟地域文学小说研究</h5></b><h3>邓志谟(生卒年不详),字景南,号百拙生,一号竹溪散人,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人,晚明万历、天启年间文学家。屡试不第,尝出游河南、湖北、江苏等地,遇瘟疫,父母妻儿均不幸疫亡,本人又患疟疾三年,劫后余生乃弃科举,以塾师、著书、编书为业。学识渊博,谙佛、道、儒家言,通医药、天文、地理。邓志谟是江西古代文人中的一个奇才,清道光《安仁县志》称邓志谟“好学沉思,不求闻达”,“其人弱不胜衣,而胸藏万卷”,连汤显祖也“尝以异才称之”。近年来,有关邓志谟及其著作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总体上看,相关研究的成果仍然不是很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一)、关于邓志谟个人的研究</b></h3><h3> 目前,关于邓志谟个人的研究,主要围绕他的乡里、字号、经历、家境、交游、著作情况、生卒年等基本情况进行考证。如结合邓志谟的作品分类, 对其生平交游做了简单的叙述;同时, 通过分析作品得出邓志谟的思想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并简要地分析了邓志谟的道教思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官桂铨《明末小说家邓志谟是江西人》,吴圣昔《邓志谟乡里、字号、生年探考——〈邓志谟考论〉之一》和《邓志谟经历、家境、卒年探考》,金文京《晚明小说、类书作家邓志谟生平初探》,孙一珍《邓志谟论》,另外孙楷第先生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卷五中对邓志谟生平有较简略的介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二)、关于邓志谟神魔小说的研究</b></h3><h3> 邓志谟著述甚丰,大约在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至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间仿效学习《西游记》,连续编撰了《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五代萨真人得道咒枣记》三部神魔小说。《铁树记》二卷十五回,题“云锦竹溪散人邓氏编”,记叙许真君(许逊)修仙得道,擒蛟龙为民除害的故事。《飞剑记》二卷十三回,题“安邑竹溪散人邓氏编”,以唐人吕洞宾的各种事迹为主要内容。《咒枣记》二卷十四回,记叙五代萨守坚萨真人学得咒枣、还魂、驱邪之法,斩妖除魔、行善救难、赈济众生,最后飞升成仙。三部神魔小说都是在各种民间传说和舞台戏曲故事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系统化,且增添若干情节,并有细腻的细节描写,作者曾交代创作起因说“余暇日考《搜神》一集,慕萨君之油然仁风,摭其遗事,演以《咒枣记》”(《萨真人咒枣记引》):“搜其遗事,为一部《飞剑记》”(《吕仙飞剑记》篇末语);“考寻遗迹,搜捡残篇,汇成此书”(《许仙铁树记》篇末语)。小野四平在《关于邓志谟的道教小说》中对邓氏的三部神魔小说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初步探讨了邓志谟小说中所包含的宗教思想。此外,还有李丰楙《许逊与萨守坚:邓志谟道教小说研究》和《邓志谟道教小说的谪仙结构———兼论中国传统小说的神话结构》,暨南大学赵琨《邓志谟及其道教小说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雷文翠《明代小说〈咒枣记〉研究》,湖南师范大学龙文康的《邓志谟道教小说研究》,等等。总体来看,对邓志谟三部代表性小说作品的研究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邓志谟神魔小说中隐藏的三教之中道教第一的思想是当时民众意识的反映,根深蒂固的儒家救世、济世思想在明代中后期已被完全消解。此外,雷文翠《明代小说〈咒枣记〉研究》,汪小洋《邓志谟〈铁树记〉的另一版本与来源》从文本的角度对不同版本的《咒枣记》、《铁树记》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小说故事的来源与演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三)、关于邓志谟其他作品的研究</b></h3><h3>邓志谟还曾写作许多“争奇”,体裁似有些怪诞,实际也是小说作品,如《山水争奇》、《花鸟争奇》、《风月争奇》等,又作《百拙生传奇》,含《并头花记》、《玛瑙簪记》、《凤头鞋记》、《八珠环记》等。吴圣昔在《论邓志谟的游戏小说》中认为邓志谟以某某“争奇”命名的七种小说,应称之为“游戏小说”,是“明代小说中颇为特异的一格”,并对这七种游戏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论述,同时给予了客观评价。潘建国在《明邓志谟“争奇小说”探源》中对“争奇小说”的远近渊源做了详细的考察,认为其远源乃是盛行于隋唐时期的论议伎艺,其近则是民间始终流传有绪的两物争功故事。潘建国在《晚明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中对《花鸟争奇》、《梅雪争奇》等七种“争奇小说”的作者与版本进行了考辨,认为邓志谟只编撰了其中的三种,魏邦达及朱永昌各编一种,另有两种的作者则尚难确考。由此可知,关于邓志谟及其小说研究的著述还较少,可拓展的地方很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一是关于邓志谟生平著述研究不足。因为邓志谟一直以来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古籍对其记载也甚少,文本散佚不详,对其生平著述考察尚不够详尽。二是关于邓志谟的小说创作缺乏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结合小说创作背景和小说文本, 按照邓志谟的道教小说、争奇小说、传奇小说三大类型进行探讨,对三大类型进行关照和比较,特别是挖掘道教思想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三是文学是一个创作、传播、接受的过程。邓志谟是服务于书坊主的下层文人,他改变了万历时期由书坊主改编小说的局面。关于邓志谟在小说创作、传播史上的地位,缺乏细致的分析,我们应该由此关注到大量下层文人依附于书坊主进行小说创作的现象。</h3><h3>以往的文学研究侧重于纵向的文学史研究, 而对横向的文学研究较少,地域文学属于横向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邓志谟及其小说创作正属于江西地域文学这一研究范畴之内。江西的崛起不仅需要经济、科技之崛起,文化亦应繁荣兴盛,对邓志谟的研究,有助于江西地域文学的研究,能促进江西地域文化的发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邓志谟小说“三教合 一”思想探析</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王强 罗媛 <br></b><b>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99期</b> </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摘要】</b>邓志谟是明代一位比较重要的江西籍作家,但一直以来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古籍对其记载甚少,当前学者研究的也不多。本文通过探讨邓志谟小说中的“三教合一”思想,探究当时文人思想多元化逐渐融合的趋势。</h5><h5 style="text-align: left;"><b>【关键词】</b> 邓志谟 小说研究 宗教思想</h5><h3>邓志谟(1559—?),字景南,号百拙生,亦号竹溪散人,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人,晚明万历、天启年间文学家。邓志谟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位作家,倾尽大半生的经历用于文学创作当中。邓志谟一生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为“三记”,分别为《飞剑记》、《铁树记》、《咒枣记》三部。这三部小说以道教神仙为主角,讲述的固然是修仙得道的故事,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文化、社会风气,等等。本文就邓志谟“三记”所体现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思想进行分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一)、道教思想</b></h3><h3>道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我国小说的历史,这点不仅仅体现在邓志谟的小说中,在其他一些神魔小说包括《西游记》这种名著中也都充满了道教的影子。可见,道教思想对我国小说的写作和发展是充满了影响的。邓志谟的小说中充满了道教思想,这与其生活的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江西地界是道教极其兴盛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诸多道教名胜和道教人物。</h3><h3>邓志谟的“三记”中充满了道教思想,虽然他对道教思想一向充满好感,但是好感并不代表其观念。他在很多文章的写作中投入了一种亲切感,但对于道教并不是一味的赞同。邓志谟年轻时生活在江西,受到道教影响较深,在其成长的洪州之地是一个信奉鬼神的地方,这样的地域风气对于邓志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邓志谟在道教方面有着较多的了解,但是并不代表邓志谟是一个道教信徒,这点从他的“三记”中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其作品中宗教选择十分杂乱,而且没有深刻的道教理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二)、佛教思想</b></h3><h3>佛教和道教在我国的发展存在相互争斗的态势,尤其是某一宗教与统治者煌思想结合之后,就会对另一宗教进行压制。但是,只要统治者一放松,那么另一种宗教思想就会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h3><h3>邓志谟本身对于佛教的研究并不深刻,甚至只停留在“崇拜、敬重”的层面。邓志谟在《答杨君延初》中写道:“三月上辰又将济龙峰上燃寿烛,足下闻之当咄咄邓生谄佛未已。”由此可以看出,邓志谟本身是信奉佛教的,同时参加过佛教的一些活动,并且颇具热心。但是,邓志谟并不是一个忠贞的佛教信徒,如果是坚贞的信徒是不会用“谄”这个字的。</h3><h3>邓志谟在其小说的写作中对于佛教有所涉及,但就整体而言并没有道教深入,这与邓志谟本身对佛教思想的了解有限有着较大的关系。</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三)、儒家思想</b></h3><h3>儒家思想内部有着两种长期抗衡的思想倾向,让人们在寻求精神寄托时不得不做出选择。这种选择一种是忽略个性的发展,一种则是主张个性的张扬。然而,不论是哪种思想在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之后,又走向了一个极端。比如,延续了王守仁思想的泰州学派,在肯定了“人的欲望”之后,逐渐地偏离了最初的心学定位,而走向了物欲的极端,人们的自我欲望无限扩张,最终又走向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思想。在儒家思想多元化的现状下,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矛盾不断激化,人们开始陷入了精神世界的危机中,或者说陷入了信仰的危机中。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走向宗教寻求精神寄托。</h3><h3>邓志谟小说中“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现是十分显著的,在《咒枣记》中曾有这样的描述。</h3><h3>只因当初与张道陵天师相挺,天师做了一角公文,叫真君街到都都,实欲把关真君永堕酆都。途遇着普庵祖师,把公文拆开一看,原来是关云长自己解自己。普庵祖师乃替他改着“永镇酆都”,故此关真君在酆都之国镇守。</h3><h3>在这里可以看到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融合,故事中的关云长是儒家代表人物,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儒士是受人尊敬敬仰、威风八面的存在,应该受到乡里的尊敬和膜拜,但是在《咒枣记》中关云长完全失去了这种威风的地位,反而成为了一名道教人物“张天师”可以随意指使的小喽啰,甚至被陷害而不自知,是一个典型的受害者的角色。文本中邓志谟无形中夸大了道教的法力和法术的强大作用。然而,从作者个人的角度出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邓氏对张天师狭隘心胸的批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四)、三教合一</b></h3><h3>邓志谟作为生活在当时的一名文人,在仕途中并不得志,呈现“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当时历史时期看来,是十分常态的存在。</h3><h3> 宗教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对于信仰者即教徒而言,在其选择中主要是依赖自己的心理需求。虽然历朝统治者都力求对宗教思想进行管束,但是对于民众及知识分子繁杂的信仰却无从管理,也无法干涉。宗教信仰是世人精神寄托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明代初期统治者对社会各阶层的思想意识进行了控制,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进行了刻意的打压,从官方到宗教都加强了掌控。从南宋开始,统治者遇到了许多新的状况。明代,王守仁建立了一套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体系,并且在当时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便在王守仁去世之后同样存在,并且被王守仁的弟子分别阐述形成了各种学派,比如泰州学派。这些学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拥有广泛的影响。王守仁对于文人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多种信仰让文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这对于文人渴望个性张扬的内心而言无疑有益,却使另一类保守分子产生了一种迷茫的心态,彼此视为异类、异端。结果让当时许多的文人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h3><h3>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一部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所处年代的很多信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时文人的思想已经开始呈现多元化逐渐融合的趋势。很多文人已经把宗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摆在了同样重要的地位,也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这种思想在明末非常流行,这也可以看做是明朝末年文人思想信仰缺失的一种无奈的选择。</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3图 山水争奇</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论邓志谟的游戏小说</b></h3><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吴圣昔 责任编辉 萧相恺<br></b><b>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02期 </b> </h5><h3> </h3><h3> 邓志谟编撰有以某某“争奇”命名的专集七种, 即《花鸟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梅雪争奇》、《童婉争奇》、《蔬果争奇》、《茶酒争奇》。每集都是上、中、下三卷: 中、下两卷为有关专题的名家诗文选辑, 间附己作; 上卷则各为一部近约万字的创作, 多无篇名, 我们且以各集之名称之。事实上, 各个集子的名称主要是就该集上卷这部创作的性质而言。对这七部作品的体裁, 向无定说;近年或认为是小说, 这是恰当的。邓志谟就自称是“稗说” , 见桂林标《叙山水争奇》。《蔬果争奇》的《前言》亦说:“若齐谐之书志怪者”。由于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颇为特殊, 可说与古今小说的格局都不一样, 不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所以, 长期以来人们不加重视, 甚或斥之为无聊文人的无聊之作,如阿英《小说二谈花鸟争奇》一文说: “此书成于天启, 已通近明亡, 世乱日亟, 一部分知识分子对时局束手无策, 只得消极走向消沉享乐, 于此册亦可以见之”。这是不够公正的。其实, 邓志谋的这些“争奇” , 据其特点, 应称之为游戏小说。不但同时代人大为赞赏, 有“观者艳之”之誉, 以致使作者文情勃发, 续作迭出, 风行一时; 而且, 近人亦不乏称赏者, 如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四种争奇》时就赞扬这些作品“不愧为书林中好手笔”。所以, 邓志谟的这七部“争奇”, 作为明代小说中颇为特异的一格, 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当加以介绍, 而且就其创作特性来说, 亦有深人分析和切实评价之必要。</h3><h3>关于这七部游戏小说的创作特点, 笔者拈出如下方面, 略加申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以文为戏, 妙笔生花</b></h3><h3>桂林标叙《山水争奇》一文中曾说, “邓君景南, 尝作《花鸟争奇》,虽戏笔, 翩之乎有一种佳趣”。论的虽是《花鸟争奇》, 实则七部“争奇”愈趣相似, 格调共同, 一育蔽之, 都是游戏笔墨的结晶。这类作品,描写的故事内容, 并非现实社会中具有时代意义的矛盾冲突, 相争双方亦无正邪、善恶、真伪、是非之分, 作者的意图, 只不过通过它一方面展示自己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不满和非议, 另方面又借此张扬某种审美理想和人生的价值观。 然而, 作者对欲加否定和讽谕之事, 既不愿痛痛快快地直截地加以抨击和指斥, 而对欲加张扬者亦不想正面作出推崇和赞颂, 在创作中运用的纯粹是隐晦曲折的手法来间接地加以表现, 在完成这一创作设想的过程中, 又充分地发挥了作者自己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知识的特殊条件, 并借助于他那样放诞不羁的性格和玩世不恭的作风。</h3><h3>而在这一切基础上完成的以文为戏, 便不仅仅明显地流露着一定的随意性, 几乎像毫无拘束般地走笔运墨, 而且使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凝集着与众不同的引人尝玩的情趣.</h3><h3><b>其一, 随意拈出, 妙得自然。</b>综观这类作品, 作者的落笔重点是在双方相争的过程及其相争内容的叙写, 主要表现为对话。 如果说,“一般小说中对话的描写, 旨在借助一定的人物关系来刻划性格和推动情节的演变;那么邓志谟的“争奇”则与上述要求截然无关, 尽管后者描写对话的份量在全篇中比重极大。这些对话虽然都围绕着一个“争”字来组织, 而且其目的无疑又服从于既定的主旨;不过, 究其具体内容来说, 却不是维系于这一个或那一个的特定争论者的特定性格, 而只是与争论双方同类有关的各种知识性材料的铺陈和展示, 借此以赞扬己方, 贬抑对方。 但这种铺陈和展示, 并不枯涩、错杂和虚妄, 一经拈出, 贴切圆合。不论是各人夸赞其美其胜, 还是突然间又相互揭发其短其丑, 虽跌宕幅度极大, 且内容又互不关联, 却都能串联得绵密无隙, 揉合得恰到好处, 给人有一种和谐地自然地奔腾而出的强烈效果。如《山水争奇》中山神禺疆和水神冯夷之争, 引摘一二, 以见一斑。 </h3><h3>禺疆曰:“我巫山十二峰, 叠叠重重,自古无梯之者” 。 </h3><h3>冯夷曰:“我弱水三千里, 浩浩荡荡, 迄今谁航之焉”? </h3><h3>禺疆日:“我恒山藏符, 华山藏玺, 皆为奇异”。</h3><h3>冯夷曰:“我河水出图,洛水出书,更是祯祥”。 </h3><h3>禺疆曰:“我慧岭灵山,皆居颖悟之列”。 </h3><h3>冯夷曰:“我廉泉让水, 并在德行之科”。 </h3><h3>禺疆曰:“尔廉泉让水,虽属德行,独不有哑泉者不言语耶,贪泉者寡清修耶? ”</h3><h3>冯夷曰:“尔慧岭灵山,虽属颖悟,独不有愚岛者乃昏蒙乎! 顽岭者且迟钝者! ”。</h3><h3>禺疆:“我终南山、少室洞、阆风苑, 偏是神人之宅府” 。 </h3><h3>冯夷曰:“我瀛洲境、方壶地、聚窟洲, 岂无仙子之楼台”。</h3><h3>粗看之, 或许会有罗列之嫌, 然而从以文为戏的特定角度来细加审视, 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笔墨运用中凝结着一种颇为特殊的技巧, 即虽然好象不加缜密思考那样随意叙写, 其实却经过反复淘洗和熔炼, 以致杂质尽芟, 呈现出一种晶莹圆润的浑成之妙。</h3><h3><b>其二, 涉笔成趣, 兴味盎然。</b>“争奇”作品中的趣, 主要不是以油腔滑调来招笑, 或以插科打浑来逗引;而是借助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中广泛的具体内容来孕育, 运用和穿插在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间, 并非偶或间出, 而是在在皆是。这显然得力于作者那支挥洒自如的笔, 一经点染, 趣味丛生。同时, 由于所写的广泛而具体的内容往往是从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中采撷和提炼出来, 其中大多包含着生动的故事, 丰富的知识, 隽永的意蕴。如果您对某些内容偶或不稔, 或难理解, 固然别论。 否则, 你欣赏着那种和盘托出而又涉笔成趣的丰富内容, 就不免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出乎意外而又似在意中的效果,以致兴味盎然。但这种兴味, 主要根植于趣, 发源于趣。作品中或写唇枪舌剑, 心火如炽, 读来固然无关利害, 浑如隔岸观火; 或写旗偃师鼓息,风平浪静, 也不涉得失, 仍作客观欣赏; 行文间虽或风波陡起, 引出全面冲突, 固然决不因何方受挫而焦急; 演进中或经几番鏖战, 最终难分胜负, 也不会为何方得益而欣喜。读者也许始终冷静地停留在情趣盎然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境界中, 自得其乐而深感满足。这情景也许类似鲁迅评《西游记》时所说:“叫人看见, 无所容心, 不像《三国演义》, 见刘胜则喜, 见曹胜则恨”。鲁迅此评相当贴切地道出了《西游记》以文为戏的独特成就及其特殊的审美效应。邓志谟“争奇”的内容和特色与《西游记》无疑大有不同; 但它同样主要用以文为戏成篇, 而其效应,可说亦有“我们看了, 但觉好玩, 所谓忘情得失, 独存鉴赏”之妙。作者有涉笔成趣之能, 而读者则深得兴味盎然之趣。</h3><h3><b>其三, 不着痕迹, 回味无穷。</b>前面所说的读者深得兴味盎然之趣,不仅仅限于阅读和欣赏的过程, 否则, 读完书也就事过境迁, 以致了无印象。而是恰恰相反, 我们读着这些“争奇”,固然会兴味油然而生,扑面而来; 而当人们读完这些“争奇” 以后, 依然会对作品中的描叙产生联想, 引起思索和回味。所谓沿波讨源, 披文入情, 甚至神与物游,浮想联翩。这是因为作品所叙, 虽然片言只语, 叙述一物或一事, 但此物或此事却是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提炼而出, 或以历史事实和文学故事为据概括而成, 其中往往包含着极其动人的内含和极为丰富的意蕴。或渗透着动人情思的故事性, 如《风月争奇》中风神和月神争奇: </h3><h3>此说:“孔明一祭赤壁下, 我即助周郎破曹公”</h3><h3>彼道: “刘季初兴清淮间,我却照萧何追韩信”</h3><h3>此说:“我北窗下一枕清凉, 添陶靖节许多逸兴”</h3><h3>彼道:“我南楼上满窗皓魄, 畅庾元规无限赏怀”</h3><h3>或充满着引人赏玩的艺术性。又如《蔬果争奇》中蔬神与果神相辩:</h3><h3>此称:“剖开我瓠子, 即露出庄姜之齿”</h3><h3>彼说:“攀破我石榴, 即现出鲛人之珠”; </h3><h3>此称:“我出篱的笋嫩纤纤若杨妃指”, </h3><h3>彼说:“我出泥的藕白净净若西子臂”;</h3><h3>或寄寓着耐于寻味的哲理性。再如《梅雪争奇》中梅雪互讦:</h3><h3>彼道:“万般点缀, 几舍无心之造化”</h3><h3>此称:“一枝漏泄, 多恼有脚之阳春”</h3><h3>彼道:“取水烹茶, 饮虽清高, 辞不得三杯冷淡”</h3><h3>此称: “和盐作羹,调称富贵, 逃不过一味寒酸”</h3><h3>或体现着发人深思的启示性。 如《花鸟争奇》中闹阳和百舌相争:</h3><h3>百舌自夸:“我鹡鸰急难, 有兄弟义, 鸳鸯配偶, 有夫妇情, 慈鸟反哺, 有母子爱, 自信我鸟中乃有此伦理” </h3><h3>闹阳则称:“我棠棣同华, 岂不如兄弟? 莲蕊并蒂, 岂不如夫妇? 萱草宜男, 岂不如母子, 孰谓我花中岂无此纲常? ”</h3><h3>等等-----</h3><h3>而这一切, 决不是出于矫揉造作, 否则难免斧凿痕, 亦非游离本题, 勉强以求; 而是孕育于全文题旨, 汇合于篇章构思。所以, 行文固有不着痕迹的功力, 效应则有不尽回味之悠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二) 、出奇刻胜 神彩纷飞</b></h3><h3>综观七部作品, 给人又一个强烈的印象, 邓志谟走笔运墨迹, 颇有幻师呈技、神光纷飞之妙。作者穷力追奇和着意出异的结果, 文情犹似风云飘忽, 惊采纷起, 真正令人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其实, 就七部“争奇” 的框架而言, 似乎难免模式类同之嫌: 都因某事引起双方激争, 导致向上诉告;最后, 命作诗文代罚, 终于各受好评而和解。但是,作者却能藏巧于拙, 拙中见奇, 以致这些作品竟被称为“奇思奇语奇篇”,甚至作者也因此被誉为“奇人”(张良卿《叙风月争奇》)。这在一定程度上恰当地反映了七部小说颇能出奇制胜的妙处。</h3><h3>那么, 究竟出奇出在哪里呢?</h3><h3><b>一奇视角之异。</b>视角的平常或异常, 是创作过程能否出奇制胜的岔路口, 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上能否突破常规、追求新格的标志。邓志谟这些作品的视角之奇, 举一例就足以说明。他以花、鸟、山、水、风、月、梅、雪、茶、酒等各物为题材, 并使之拟人化, 就充分显示出作者创作起步时视角之异于寻常; 何况, 取材的拟人化, 又是基于全篇创作的缜密构思, 从而在组成情节展开冲突的过程中, 又进一步显示出了视角的非一般化倾向。因为尽管对上述各物人们司空见惯, 而且古今骚人墨客对此亦多有吟咏之什;但是, 邓志谟取材于此, 立意其上, 决非出于偶然联想, 随意拈来, 而是最广泛地甚至是最充分地把握了该类拟人化之物的共同内容、特征及其特殊性, 并把它融化和组合在全篇的一切创作因素中, 多侧面地加以透视, 使各类拟人化之物达到相互不可更易的程度。这就是说, 拟人化之物的视角一经确定, 全篇的各创作因素便紧密结合该物的特定内容及其特性来协调、配置和展现。因此, 如果将拟人化的各物,略加更换和变动, 便并舛讹误迭出, 不能成篇。如《花鸟争奇》中的拟人化之物花和鸟, 若改成树和兽, 那么必然全篇内容错乱, 文不对题, 这就与一般作品中采取拟人化题材时仅仅作为标签的情况完全不同。明清小说中有一部《草木春秋》, 其中人物皆以草木为名, 虽正邪各异, 神人不同, 但多达数十百种草或木, 不过只是外加而已, 即使将草木任意更换, 视角随便变动, 也不关作品情节演变, 无伤全篇文情词意. 所以, 邓志谟“争奇”的视角之奇, 提供了这些作品奇特性的前提, 奠定了这些小说神采怒起的基础。</h3> <h5><font color="#b04fbb">第54图 花鸟争奇</font></h5><h3><b>二奇神思之妙。</b>创作的新格能否形成和出现, 关键在于作者构思谋篇有没有独创性及其成熟度如何。如果跳不出前人提供的成功模式的拘囿, 甚而至于对名家的成功经验亦步亦趋, 那就谈不上新格的创造。邓志谟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出奇制胜, 就由于他在构思谋篇的独特性, 出于他创作思维方面突破了寻常的格局。这可从以下两端来说明:<br></h3><h3>其一, 围绕着“争” 字来组织的情节, 能够一环转一环、一环接一环的展开和演进; 虽然, 从其串连形式而言, 不过都是口角之争; 但是, 究其所争内容来说, 却包含着无比广泛和极其丰富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的知识。因为每一部“争奇” 的拟人化之物一经选定, 围绕此物的一切有关神话、传说、民俗、风情内容便几乎都被搜集起来并体现其中, 并通过反复展开的充满紧张氛围的争辩性对话以及迭相更换的不同层次相争的内容, 来加以尽可能全面的展示。所以, 就其实质而言, 情节的发展, 并非是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演进, 而是与该物有关的具有丰富文化特性的各种各样知识性内容的展示, 来吸引读者的欣赏力, 引发人们的审美情趣, 并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h3><h3> 如《山水争奇》, 先是山神禺疆和水神冯夷相争, 争至舌燥口干, 于是由泰山之神岱宗和溟渤之神海若再争, 此后, 又继之以岱宗之弟汪阁和海若之弟阳侯、山神郁垒和水神天吴。他们所争, 显然不在于使矛盾的深人和激化, 而只不过借不同争论者之口, 来反复张扬己方和贬抑对方,以完成艺术美的创造。</h3><h3>《花鸟争奇》写百舌鸟和闹阳花之争: “我鸟中有大鹏, 扶摇狂飚, 九万里只一瞬, 汝何花可以敌之? ”“我花中有蟠桃, 饱历甘露, 三千年只一花, 汝何鸟可以比也? “我鸟中瑞鹤, 仙人之骐骥”,“我花中之仙桂, 姮娥之龙涎”;“我白鹇莹洁, 是瑶池冰雪米庄成”,“我绛杏芳菲, 是紫府丹砂染就 ;“我青鸾乃为王母使”,“我木樨却是状元花”;又有鸹鸧和苌楚之争:“汝几时寒梅雪里开, 冷淡冷淡”,“汝数声独雁天边叫, 孤栖孤栖 ; “你丁香空结雨中愁, 害相思的杂种”,“你杜预不消心上恨, 呕鲜血的奴才”。通过尽力丑化对方和美化已方, 把各类拟人化事物的琳琅满目的有关内容及其蕴含丰富, 意境奇妙的特性和盘托。借以构筑富有独创性的境界之美。邓志谟敢于越出小说格局的通常思路, 可说是独辟蹊径, 迭出险招。却获得以奇制胜的意外效果; 在这里, 如果没有作者文化素养的深厚功力和走笔运墨的别出心裁, 神思之奇要达到如此优美的境界, 恐怕只能是非份之想。</h3><h3>其二, 神思之奇还表现在篇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赋,而且手法巧妙, 效果显著。它不像一般小说中在叙述故事和描写人物后, 又“有诗为证”那样作为非情节因素穿插其间, 可有可无; 而是常常与情节发展和内容演进联系在一起, 甚至作为其中不可割裂的部分, 组合进全篇结构, 以致使这些作品不同于一般小说的常貌, 而其成效之出乎意外, 足可称之为小说的特格。这些诗词歌赋, 在作品的整体构思中, 或为矛盾产生的触发点, 如《梅雪争奇》中书生适然生夜读, 自得其乐地朗诵虞梅坡一诗: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 于是花神梅清和仙子雪艳闻声而至,各怀不平, 引出争端; 又如《风月争奇》中, 适逢中秋佳节, 无垢主入、涤凡居士等风尘四友各行酒令, 联短句长歌, 互评风月孰胜,又引起风神少女和月姐姮娥之争; 或为解决冲突的契机, 如《梅雪争奇》中,玉帝因梅清和雪艳互争, 大怒欲斩, 香案吏力保, 才着二神作诗, 由生考校,生则命梅清作诗、词、歌、赋, 雪艳作论、表、策、判, 二神一挥而就; 生叹服之余, 亦乘兴续作梅雪诗十首, 各赞誉其品格之美和神形之妙, 双方于是息争; 又如《风月争奇》中风神少女和月姐姮娥诉于王母, 王母责二神不守清规, 本宜黜下, 后经飞琼、双成等保奏, 月试二女之才, 才命各作四季风、月诗和棋文一篇, 二神当殿作成, 王母成后甚喜, 一批: 清逸、富瞻, 一批: 溜亮、古健, 双方于是和好。大量诗文组合在形象描绘和故事演进中, 不理解者也许会生赘笔之嫌, 甚至不足为法之想; 其实, 这种构思,不论是出于卖弄才学, 还是对一般小说创作艺术规律性的故意异化, 其效果却恰恰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情趣的特別性, 相互配合并相互和谐; 这在艺术构思和具体笔墨表现中都不是轻而易举的, 但在实际创作中, 他们却与相争双方对话所表露的内容、特点和效果, 真正异途同归, 相得益彰, 而且又的确称得上是异曲同工的。这当然是神思之奇的高超效应。</h3><h3><b>三奇韵味之浓。</b>由于这些“争奇”作品中所争之事, 总括之, 不过是借争辩双方之口, 令人应接不暇地历数种种富有生活气息和文化意蕴的事件、史实、资料和典故等, 这本不足为奇。关键是为什么能引发读者缈之遐思, 无穷之联想? 究其奥秘, 原来在于这些事件、史实、资料和典故, 一经作者提炼和概括, 竟蕴蓄着和诱发出相当浓烈的韵味, 使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审美情趣的鉴赏者都能受其感染而产生意会和共鸣, 从中获取艺术的快感, 所谓慷慨者逆声而击节, 酝藉者见密而高蹈, 浮慧者观绮而跃心, 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总之, 各各赏玩并淘醉其中。如:“拥蓝关马不前, 韩退之与汝何怨” ? “隐孤山鹤为伴,甲林和靖与你何亲(《梅雪争奇》) ”“孔明一祭赤壁下, 我即助周郎破曹公”,“刘季初兴清淮间, 我却照萧何追韩信” (《风月争奇》) ; “力士壮夫也, 尚欲挟尔于肘腋下” , “精卫小鸟耳, 尚欲填尔于口吻间”(《 山水争奇》) ;“你丁香空结雨中愁, 害想思的杂种”,“你杜宇不消心恨, 呕鲜血的奴才” (《花鸟争奇》) ;“我灵鹊能报人喜事”,“我瑞香能卜人吉祥”(《花鸟争奇) 等等。或为文人逸闻, 或为诗坛掌故, 或为远古神话, 或为民间传说, 或为文字故事,或为民情风俗 。这种种, 或有惊心动魄之威, 眼帘前似闪烁着那古战场群雄角逐的刀光剑影; 或生引人遐思之想,脑海中像牵绕着那人间世命运播弄的哀怨悲愁; 或有荡人心肺之念, 往往撞击出难以自制的感情浪涛; 或生心灵感应之乐, 深深引发不可遏止的联翩浮想。因为作品都以诗一样的语言以表达, 精炼、隽永、骈对, 铿锵, 朗朗上口,情韵悠长。所以, 形体虽为小说, 但充溢着诗的气质, 闪烁着诗的神光, 不妨称之为小说的诗化或诗化的小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 三)、托词垂戒 意在言外</b></h3><h3>邓志谟的“争奇”招致现代人的非议和卑视是不难哩解的, 然而是不公正的。对于作品之“奇思奇语”, 即使你有随意附会之能, 似也无法满足现代某些扭曲文化之要求: 作品中各方之激辩, 甚至发展为力拼,固然尚可加以拔高而等之于什么阶级斗争之类, 但如此则最后双方怨释而和谐, 也就难免遭阶级调和之嫌; 若以描写重大题材要求来衡量, 则实有招致逃避现实政治而加鄙弃之可能; 何况其中《童婉争奇》竟是男妓女妓之争, 更不免事属低级、语涉庸俗之讥了。然而,把这类条条框框视作文艺批评普遍规律性的时代一旦成为过去, 人们就会从邓志谟那富有谬悠荒唐的“争奇”作品中体会和发现到内在的特殊意蕴, 原来作家是通过一种寓言式的含蓄手法来表达, 借所谓“文外重旨”的特点来曲折地隐含地体现他的创作意图。对于邓志谟这种创作意图和创作特点, 其实, 前人早有所点破。醉中浪叟叙《童婉争奇》时指出: “好事者或为山水奇, 或为花鸟奇, 又为风月奇, 各有所争之。复于男女之奇者为争之。何以故? 吾揣其意, 非奇之也, 丑之也, 殆褒中而寓刺者也。故是编之作, 重戒于世, 亦尼父之删诗, 不去乎郑风卫风之意也”。而《蔬果争奇“前言”说得更明白: “夫畦蔬树果一物耳, 虽有生机, 无觉机,不能觉, 岂能争世所争? 而人为争之者, 寓警世意耳”。即使我们仅仅沿着上述二《叙》所言内容来略加分析, 也就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相当层次的丰富的合理内容; 如果再结合作品的创作实际来深人探讨, 则更不难获得一定的启发。</h3> <h5><font color="#b04fbb">第55图 梅雪争奇</font></h5><h3>层次之一, 物“无觉机”,“岂能争世所争? 故意就此众所周知之事作如此郑重其事的反问, 旨在引发人们的特别关注, 从而有兴趣去深思和把握创作主体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心路历程。因为“物”既不能争世之所争, 那么“人为争之”的作者之所以为之争, 无疑有其自己的动机。这动机, 就是“争奇”的多篇序言中曾经提到的基于对世风变化的考虑。《序》中曾说,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 ,老子曰:“上士无争”。《序》者既然以前哲先贤们为人类和社会所树立的这样的价值观为标准, 那么, 对照后世无事无时纷争不已的现实, 诸如: 争国、争立、争城、争地、争业、争家、争功、争长、争勇、争智。岂非是世风日下的表现和结果? 所以,“无情者无争, 此必有情者争之矣”。作者之让无情之物争之, 是寄托有他用心良苦而又深邃的意愿在, 究其实, 不外乎是曲折地然而是明确地展示出如下的意图: 连物和仙都如此争之不息, 红尘中芸芸众生争世之恶浊景况可想而知; 二是通过写争来表达企求息争之主旨。</h3><h3>层次之二, “非奇之也, 丑之也, 殆褒中而寓刺者也”。“奇”之与“丑”,“褒”而又“刺”。可谓一字之易,真髓全出。可知作品所具体描叙的“争奇”是一重意, 一重境界, 争“丑”是另一重意, 另一种境界; 前者是表面的、外在的、显露的, 后者则是深层的、内蕴的、含蓄的。似“褒”是一重意, 寓“刺”又是另一重意; 前者是初步的、印象的, 后者是深思熟虑的、理性的。所以, 如果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前者, 实在可说是还投有摸到作者的创作脉搏, 并不能算已经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真髓。在那样基础上作出的审美判断和价值评价, 表面上似乎与作品不无关联, 但实际上并没有把握这类“争奇”的内在特点, 因而很有可能是浮浅的脱离实际的或不公正的, 甚而至于不过是一种误解或错断。“唯深识鉴奥, 必欢然内择”,如果“东向而望不见西墙”,其结果只能出现“深废浅售”之危机。</h3><h3>层次之三,“是编之作”,“垂戒”、“警世”。“垂戒”、“警世”, 就是作家“丑之” 和“寓刺”的目的性及其具体表现。“丑之” 和“寓刺”的目的性及其具体表现可以因人而异, 因时不同。直面人生, 把批判的笔锋直接指向那人间罪恶, 淋漓尽致地描述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种种丑恶事实, 并加以严厉指斥和无情鞭挞。这种文字言辞之激烈, 立场之对立。一目了然, 可说属于骂世愤世的性质。综观邓志谟的小说著作包括“争奇”作品, 真正骂世愤世的篇章也许不易找到。但是, 在他早年的创作生涯中却曾经写过如下爱憎分明的激烈文字: “ (秦)桧贼欺君卖国, 虽摧发不足以数其罪, 翻四海之波不足以洗其恶; 而武穆之精忠蔼然, 与天地相终始, 死犹生也”。字字铿锵, 掷地有声。然而作者似意犹不足, 走笔运墨竟直指那成此冤狱的最大罪魁赵构: “彼高宗者, 信任奸邪, 竟无父兄之念, 亦独何哉” (题岳王祠》文, 《洒洒篇》卷六) 。虽不能充作骂世愤世文章的典型, 却也意酣情畅, 颇含正气凛然之势了。而警世之作, 则是运用不同的讽喻手法, 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写, 借以寄托自己的某些特定意图, 企求由此产生一定的启示性和效果, 切盼人生能改恶从善, 去伪存真, 除弊兴利, 避短扬长等等, 达到醒世、喻世和警世的目的。邓志谟撰著中立意在此的特多。如《笼中鹤》一文, 以笼中之鹤喻受制于人的哲人君子: “磋哉臆嘻! 鹤乎鹤乎! 不以天地为樊笼, 而以樊笼为樊笼乎? 不以芝草为粮糗, 而以粮糗为粮糗乎? 余为此鹤惜已。虽然, 余不为鹤惜, 为哲人君子惜。哲人君子受人笼络, 糜人禄食, 是亦笼中鸟也”。期望于哲人君子洁身自爱的拳拳之心昭昭然! 殷殷然! 而七种“争奇”更是这类借事垂戒”,设喻“警世”之作。以物物之间无谓争斗发展到息争过程的描写, 讥讽出于私欲的无谓纷争, 提倡发扬文化素养, 唤回理性觉悟, 从而达到和谐的美妙境界。所以具体是写物与物, 实际是指人与人, 即寄厚望于人间社会; 而“垂戒” 之意, “警世”之旨, 自始至终渗透其中和寄寓其中。</h3><h3>游戏小说中渗透和寄寓着如此善良而诚挚的审美理想和人生价值观, 无疑有助于纯化和深化作品的意蕴, 提高和强化作品的艺术力度和文化品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四</b><b>)</b><b>、别出心裁 独创一格</b></h3><h3>对邓志谟的游戏小说即七种“争奇”, 在总体上应作怎样的评价,才比较切合创作实际, 反映其真实面貌, 并能适当地揭示其历史价值呢? 这里我们不妨先引用作家同时代人的一些看法, 以作参照。桂林标《叙山水争奇》中曾这样说: “君之此书自是一家机抒”; 醉中浪叟《蔬果争奇叙》也说:“此等之书…… 观之者, 须以为另是一家言, 另是一家局” 。前者是《序》者当面称誉作家, 后者则是《序》者为读者导读;但异途同归, 即强调这些作品是自成“一家” 之作。同时, 桂林标《叙》中还说:“君作《花鸟争奇》, 巧思逸想, 出人意表”; 而张大佐《叙风月争奇》中还记叙了当时读者对这些“争奇” 的看法, 说邓志谟“作《花鸟争奇》, 《花鸟争奇》也士艳之; 既又作《山水争奇》, 士又艳之” ; 而余应虬《叙花鸟争奇》中写道:“渠虽以为‘百拙, (邓志谟号百拙生) 余则谓其不拙”。这些评论都说明一个相同的意思: 邓志谟的游戏小说是别出心裁的独创一格之作, 深受读者赞赏。</h3><h3>那么, 这种评价是否基于对作品的客观分析, 具有一定的根据?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这可以从下述方面分析:</h3><h3>其一,邓志谟的“争奇”, 由于形式和内容的特殊性及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和谐、协调, 这就为获得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格调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而艺术特色和艺术格调的形成, 又证明了作家形式建构和内容提炼的合理性和成功度。作为小说体裁, 这些“争奇”作品形式的特殊性, 既表现在语言运用的诗化骈化, 也表现在情节、结构方面的单纯化模式化; 而作品内容的特殊性则表现在题材的奇异性和主旨的垂戒性讽谕性。这些创作因素, 分而言之, 也许可褒可贬; 但通过作家作意好奇的构思, 加以通盘的协调和巧妙的揉合;又以他那支“翩翩乎有一种佳趣”的“戏笔” (桂林标《叙山水争奇》) ,加以表现和描绘,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艺术成果, 便显得全篇浑然, 通体浏亮, 新意盎然。当然, 邓志谟的游戏小说并非艺术巨构, 它的特色和格调, 不是以思想深刻、境界宏诙而著称; 恰恰相反, 而是以谐异的轻逸氛围来熔铸隽永的艺术意蕴取胜, 以小巧的艺术载体容纳高品位的文化品格而见长。</h3><h3>其二, 邓志谟“争奇”作品中这种艺术特色和艺术格调, 是作家执着地进行艺术追求的标志, 大胆地进行艺术创新的成果; 作品已有的艺术成就, 鲜明地体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特异性。邓志谟的游戏小说是他多年创作生活发展过程中的新尝试。他曾经撰写过不少游戏小品和笑话, 期求一种“欣欣然解颐”、“陶陶然绝倒”的效果。如果说, 邓志谟前期创作生活中撰著的道教小说《飞剑记》等, 是基于作家的浓厚的宗教观念和积极的人生理想, 运用庄语表现了劝善惩恶的严肃主题, 追求什么反对什么都很鲜明; 那么, 游戏小说的创作, 则标志着作家艺术道路上出现了新的征兆。因为二者对比, 很明显地表现出作家艺术趣味和艺术情调上的差别。这是由于作家在生活道路上迭遭变故和波折后(诸如科场困顿”、一而骨肉迭谢”、家境艰难、多年受雇于人等) , 转而变得玩世不恭和放达不羁, 一切看透, 以致对人生反而颇持达观和乐观之想, 因而在艺术观上也随之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我们从他的游戏小说中, 不难体会到他在艺术追求和艺术创新方面的努力, 把握到他的艺术个性的特点及其发展的轨迹。</h3><h3>其三, 前无依傍, 后无追续; 另树一帜, 另壁一格, 为明清稗坛试制了新品种, 为小说史提供了新资料。邓志谟的游戏小说就其局部因素而言, 在小说创作上固然或有先例, 如诗词的穿插、语言的骈俪、品物的人化和神化等, 在唐传奇中就隐约可见; 但是, 就其总体而言, 不妨说,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明清稗坛中, 依傍前人亦步亦趋者, 固然不乏其人其作, 而邓志谟则师心创意, 他的“争奇” 完全出于作家在特定背景下的个人艺术爱好的结晶。至于后世为何无人续作, 是由于不屑依傍,以为它们是创作歧路的表现? 还是以为榜样特异难于追步和翻新? 总之,见仁见智难免; 但有一点却是不容否认的, 即使就这些“争奇”文化品格而言, 役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的素养就不易企及。而作品所体现的那种特异的谐趣, 也不一定为各家所普遍追慕; 何况在这些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特殊性基础上经作家悉心培育而绽开的艺术之花, 又包含着相当程度的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美。对于这一切, 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承认, 它是艺术流派中的新品, 是作家贡献给明清稗坛的艺术创造的新经验。像邓志谟这样的游戏小说,在明清稗坛似乎至今未见有类似特色和格调的第二家。</h3><h3>据上所述可知, 即使人们对这些“争奇” 可以从各个角度提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 但我们仍然不能否认, 邓志谟的游戏小说是别出心裁的独创一格之作; 不但以其纯朴而善良的审美理想, 给人们以有益的陶冶和启示、更重要的还以其特有的艺术美, 满足人们多方面的艺术欣赏需要。对于这样的作品, 我们大可不必采取冷谟的态度,更不能囿于偏见, 蛮横地加以全盘否定; 而应该客观地历史地审慎地全面探讨其得失, 总结其经验, 在明清小说史上给它以应有的地位。</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者单位 江苏社科院 责任编辉: 萧相恺</b></h5>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6图 上清天师府</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邓志谟笔下的龙虎山</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胡祖荣</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发表于《鹰潭日报》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第三版</b></h5><h3>邓志谟是明末文学大师,著有道教系列小说三部,争奇小说七部,传奇剧五部;编辑专业书籍十余部,类似百科全书《锲旁注事类捷录》一部。他是余江县邓埠镇竹溪邓家人。他的作品中有许多赣文化的因素,而龙虎山及道教文化尤其突出。</h3><h3>在《萨真人得道咒枣记》第五回“至上清见张天师参符录奏名真人”中对龙虎山有一段生动描写:</h3><h5> 山脉是迢迢递递的峰峦,流水是弯弯曲曲的河道。左边列的是蜿蜿蜒蜒的青龙,右边绕的是端端正正的白虎。山上腾起的是缥缥缈缈的祥云,洞前凝结的是氤氤氲氲的瑞霞。栽的松是苍苍翠翠的古松,种的竹是猗猗森森的劲节。飞的飞,舞的舞,是烨烨采采的紫莺;唳的唳,叫的叫,是昂昂藏藏的白鹤。芳的芳,菲的菲,是奇奇异异的琪花;柔的柔,软的软,是萋萋茸茸的瑶草。</h5><h3>在他笔下,祥云瑞霞,古松劲竹,紫莺白鹤,琪花瑶草,构成了龙虎山道教福地如诗如画般的仙境。山上的道观,更令人神往:</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拥芝房饱俗氛,琪花瑶草四时春。<br>结庐高处无人到,夜半新鸾栖绿筠。</h5><h3>对天师府的描写更加详细。他称赞天师府景致“尤妙尤妙”,然后由外及里,先写外景:</h3><h5>门外有几湾流河,清清湛湛,地生成罗带;河外有数叠好山,嵯嵯峨俄,天开的画图。朱楼突突兀兀,高逼云霄;画阁虚虚明明,平分日月。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h5><h3>再写天师府头门上的对联:</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h5><h3>接着写二门上的对联:</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云拥白鹤归来,即此地便是人间洞府;<br>瑶草并琪花生出,更何方别求海上蓬莱。</h5><h3>天师府这两幅名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恐怕这是第一次。</h3><h3>邓志谟把龙虎山的道教仪式也写进了他的作品。如《萨真人得道咒枣记》第五回,天师引了萨君同至三清殿上,为萨君奏名真人举行仪式:</h3><h5>天师到了三清殿上,命着众道官们:提点官、知炉官、知磐官、表白官、写札官、奏乐官及一干道士之流,焚起了氤氤氲氲的香,点起了嵘嵘煌煌的烛,燃起了灿灿烂烂的灯,打起了丁丁东东的鼓,撞起了嗡嗡煌煌的钟,吹起了嘹嘹亮亮的笛,品起了咿咿哑哑的笙,又敲动了金钟、击动了玉磐、打动了云筝。天师披了法服,戴了法冠,手执象笏,演扬些法事,念道: “太极分高厚.轻清上属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行益三千数,时丁数万年。丹台开宝莲.金口水留传。”既而又奏道:“臣张道陵玄孙衍派天师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伏为西蜀西河县萨守坚佩参宝录,奏名真人,使芳流法派,道衍仙宗,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具表以闻。”天师奏罢,遂将宝录缴焚。只见那一宗录呵:玉字全书丹凤舞,御香翰墨紫云凝。焚化之际,见一道烟光闪闪烁烁,燃成“真人”两个大字.悠悠扬扬直上天宫而去。</h5><h3>对道教仪式详细而逼真的描写,这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在《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第二回“孝悌王传授秘诀 汉兰公三生解化”中,有一段对道家修炼仙丹的描写:</h3><h5>黑铅天之精,白金地之髓。黑隐水中阳,白有火之无气。黑白往来蟠,阴阳归正位。二物俱含性,丹经号同类。黑以白为天,白以黑为地。阴阳混沌时,朵朵金莲翠。宝月满丹田,霞光照灵慧。休闭通天窍,莫泄混元气。精奇口诀功,火候文武意。凡中养圣孙,万般只此贵,一日生一男,男男各有配。</h5><h3>如果对道家文化不甚了解,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h3><h3>除了对龙虎山的山水、道观及道家文化描写之外,对龙虎山的道教人物也有描写。天师虽为神人,却也有情有义。如见了已故的父亲虚靖天师的笔迹,“遂放声大哭”;其母元君见之“亦放声而哭”。“萨君既奏名真人,复欲回转蜀中,禀辞天师。天师未忍遽别,乃整了一个筵席为萨真人饯行。”临行之际,因口占一诗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君自蜀中来,复往蜀中去。<br>白云天际头,望君在何处。</h5><h3>在《晋代许旌阳得道擒蛟铁树记》第十四回还引用了余江籍龙虎山道教名人、元朝一品大宗师吴全节的一首诗,诗云:</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八索纵横维地脉,一泓消长定江流。<br> 豫章胜地由天造,砥柱中天亿万秋。</h5><h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杰”, 邓志谟虽然远走福建建阳,但他的根在家乡。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文化在他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他的作品中处处有家乡特色文化的痕迹。他作品中的龙虎山,就是其中最华丽的一笔。</h3> <h1></h1><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7图 省市县博物馆、文化厅(局)有关领导前往邓志谟墓地考察工作</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四章<br></font></b><b><font color="#ff8a00">歌颂邓志谟诗歌精选</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一、致余江明末作家邓志谟</b></font></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胡长荣</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鹰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江县作家协会顾问</b></h5><h3></h3><h3><br></h3><h3>不尽的历史</h3><h3>可以掩埋凡夫俗子</h3><h3>达官贵人</h3><h3>富贾商旅</h3><h3>但无法掩埋</h3><h3>丰碑</h3><h3>人心</h3><h3>但无法掩埋你</h3><h3>------邓志谟</h3><h3></h3><h3><br></h3><h3>四百余年了</h3><h3>我已经不知道</h3><h3>当年安仁县(前余江县)的县大爷是谁</h3><h3>当年饶州府的知府大人是谁</h3><h3>更不知道当年江西省的总督大人是谁</h3><h3>但四百余年了</h3><h3>我知道当年的邓志谟是谁</h3><h3></h3><h3><br></h3><h3>邓志谟</h3><h3>赢弱的身体</h3><h3>是一架活动的“两脚书橱”</h3><h3>是汤显祖称赞的文学“异才”</h3><h3>是《四库全书》收录最多的</h3><h3>是第一个将通俗文化搬上书本的</h3><h3>是中国第一批靠写作谋生的专业作家</h3><h3></h3><h3><br></h3><h3>邓志谟</h3><h3>多少家乡人不知道</h3><h3>你一生五百余万字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h3><h3>让世界七十余家图书馆收藏</h3><h3>让无数的后人着迷</h3><h3></h3><h3><br></h3><h3>那是香港的研究者</h3><h3>那是日本的学者</h3><h3>那是新加坡的学者</h3><h3>那是国内的学者</h3><h3>邓志谟</h3><h3>我不知道</h3><h3>今天全世界还有这么多的人在研究你</h3><h3>研究你的作品和你的生平</h3><h3></h3><h3><br></h3><h3>邓志谟</h3><h3>认识了你了解了你之后</h3><h3>我也是你的发烧友啊</h3><h3>是你又一个忠实的粉丝</h3><h3>在我的心里</h3><h3>你是一个文学标杆性的人物</h3><h3>还记得那天</h3><h3>在我们的家乡找到你的墓时</h3><h3>我是多么的漫卷诗书欣喜若狂</h3><h3></h3><h3><br></h3><h3>邓志谟</h3><h3>你是只有余江这块沃土才能生长出来的作家啊</h3><h3>你爱余江,爱竹溪</h3><h3>因此在你的笔名前常加上竹溪二字</h3><h3>你也总是爱把余江的方言写进你的书里</h3><h3>你在明末</h3><h3>就着实让余江扬眉了一把</h3><h3></h3><h3><br></h3><h3>邓志谟</h3><h3>你是余江的财富</h3><h3>更是余江的文化底蕴</h3><h3>一个人成就一座城</h3><h3>我相信</h3><h3>伤兵的余江因为有你</h3><h3>会更加扬名</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咏明代文学大师邓志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外一首)</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杨建明<br>原载《鹰潭日报》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第三版</b></h5><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山绿水滋灵竹,百万鸿文邓志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斗艳争奇洙鬼怪,勘街踏陌叙民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乡溪弱柳西风瘦,驿地寒梅冽雪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猎犬栏鸡安逸圈,闲云野鹤乐江湖。</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随缘根植地,自立寿悠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忍骄阳旱,冬熬雨雪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烦闷输净氧,酷热供清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友好相邻树,亲和下土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蚊蝇闻气遁,鸟雀遇之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换枝繁茂,身捐器具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催无所谓,抵抗更坚强。</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颂文学大师邓志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剪梅(外二首)</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王剑秋(鹰潭市女子文学社会员)<br></b><b>原载《鹰潭日报》2013年11月2日星期六第三版</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博学广闻今古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脚书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旷世奇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撰文百卷举沉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剑》、《争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树》、《坤舆》。</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多舛人生瘦弱躯,</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沐尽风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潦倒穷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鬓霜空袖返贫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黯度桑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淡酒三觚。</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鹧鸪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敬文学大师邓志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养妻儿赴建阳,孑身舞墨寄他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才思迅捷“奇人” 誉,博闻强识“奇人”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故事,换银粮,源源珍品出“书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州海外驰名远,耀我炎黄代代昌!</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赞文学家邓志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江邓埠竹溪村,明代末期出异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远宦权宁伴苦,不求闻达不攀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言名著流传广,百卷珍奇日美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幸今朝能识你,聊将俚句慰英魂。</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颂先祖邓志谟</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 邓仁才</b><br><b>原载《鹰潭日报》2013年11月30日星期六第三版</b></h5><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余江竹溪邓志谟,千古流芳名作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两脚书橱”誉天下,笔锋似剑斩妖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官宦名利皆不屑,坎坷岁月任蹉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斐声中外今古赞,安仁后人放声歌。</h3><h3></h3><h3><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FdFKRRYXkbV5pbv0cBNq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中华邓氏历史溯源(视频)</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58图 轩辕黄帝雕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三篇<br>邓氏源流世系录</font><br></b></h1><h5><b> </b></h5><h5><b>【编者按】</b>本编的世系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编纂的,而个人信息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结合其它史料综合而成。所以,本编的世系人物采用《史记》定认,而人物的个人信息仅供参考。</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章</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邓氏之前世系录</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节<br></b><b>黄帝至商汤王世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一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黄帝】</b>少典之子(名为祁昆),母亲附宝。生于公元前2697年农历三月初三(即上巳节,是上古时人们在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黄帝”的说法)。死于公元前2599年,享年99岁。葬陕西省黄陵县桥山(即黄帝陵)。</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又称轩辕黄帝。黄帝有四妃十嫔二十五子。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生昌意、玄嚣(青阳)、苗龙;次妃方雷氏,名女节,生休、清;三妃彤鱼氏女,生夷鼓;四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生苍林、愚阳;其众妾共生十六子。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十二姓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而少昊(己姓)、颛顼(次子昌意之子)、帝喾(长子之孙)、唐尧(长子玄孙)、虞舜(次子八代孙),以及夏朝、商朝(子姓)、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尧、舜、禹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黄帝的后裔,这些后裔都继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代多数改以国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号为姓,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时候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把姬姓改为周姓。这样一来,虽然姬姓曾是很大的姓,但今天却已经不多见了。姬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黄帝和炎帝并称华夏民族始祖,华夏部落联盟领袖,我们的血脉祖先。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帝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所以说黄帝是五帝之首。传位次子玄嚣(青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二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昌意】</b>黄帝之子(黄帝和正妃西陵氏嫘祖的长子)。昌意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3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又据《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竹书》史册中的鬼方、昆夷、翳徙,就是意息安,黄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安和他的臣民的子孙,也就是原来生活在新疆的西欧人、印度人,也就是伊利安(意息安)、阿利阿(意息河、伊利河)、雅利安(意息安)。翳徙、伊利、阿利、雅利,都是意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发音。阿利、雅利在印欧语中也有艺,与意完全同音。息:也有子女,但多青年人。安:也有安定、姓氏等,但多古代、人类、男性、祖先,世家、望族、贵族、统治者的意思。许多印欧人,都喜欢自称是,雅利安的子孙。雅利安翻译成中文就是意息安,就是黄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 据2007年5月16日《法制晚报》文章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考古与人类学家宣布,通过DNA检测,证实在我国新疆出土的“楼兰美女”是高加索人种,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这就证明了现代印度及东欧地区人民都是昌意的子孙。昌意生子三: 长子不详、次子颛顼、三子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2【玄嚣】</b>黄帝之子(黄帝和正妃西陵氏嫘祖的次子),名挚,号青阳。为姬姓,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帝王世纪》曰: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姬姓也。母曰女节。黄帝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生少昊,是为玄嚣。少昊(玄嚣),号青阳,昊又作皓、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北),能继太昊之德,故称少昊或小昊。都于曲阜(今属山东),设官分职,皆以鸟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死后葬于曲阜之云阳。在位84年,生子:娇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3【苗龙】</b>黄帝之子(黄帝和正妃西陵氏嫘祖的三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4【休】</b>黄帝之子(黄帝和次妃方雷氏女节的长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5【清】</b>黄帝之子(黄帝和次妃方雷氏女节的次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6【夷鼓】</b>黄帝之子(黄帝和三妃彤鱼氏的之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7【苍林】</b>黄帝之子(黄帝和四妃嫫母的长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8【愚阳】</b>黄帝之子(黄帝和四妃嫫母的次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三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颛顼】</b>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承帝位于黄帝。生于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带),实居穷桑,七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十岁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都于帝丘(今濮阳县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号为高阳氏,列为五帝之一,死后葬于动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今内黄县三杨庄西)。</h3><h3>《史记.五帝本纪》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这说明颛顼是位沉静、博识、有谋略的人。他能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发展生产,聚集财物,又以观天象,按日月运行而定四时(当时已有历法,称“颛顼历”),并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教化人民,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因而颛顼时期,生产较前有很大发展。颛顼生活在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制已经解体,实行了男娶女嫁,人们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已经过去。当时还规定些制度,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下身内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结婚等。这说明母系氏族已让位于父系氏族,“父权制”已经确立,男尊女卑的观念开始出现。颛顼生子: 穷蝉、鲧。</h3><h3><b>02【娇极】</b>玄嚣之子,黄帝之孙。未即位,生子:帝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四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穷蝉】</b>颛顼长子,昌意之孙,黄帝的曾孙。生子: 敬康。</h3><h3><b>02【鲧】</b>颛顼次子,昌意之孙,黄帝的曾孙。由于治水不成而被杀。生子: 禹。</h3><h3><b>03【帝喾】</b>娇极之子,玄嚣之子孙,黄帝的曾孙。承帝位于颛顼,名夋,号高辛氏。帝喾有四妃, 元妃姜原生弃(即后稷)、次妃简狄生契、次妃常仪生挚、次妃庆都生尧。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黄帝的曾孙。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傧),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迹而生。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而佐颛顼,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实住帝丘(今濮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三十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在位七十年,享寿百岁。死后葬于商丘市唯阳区南25公里的高辛集(另一说法帝喾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现存墓地为一高大丘,长200余米,宽100余米。陵前原有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院中有大量碑刻。现仅存明代碑刻一通。帝喾的儿子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的弃(即后稷)后为周的始祖;次妃简狄生的契后为商的祖先;次妃常仪生的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次妃庆都生的尧是历史上有名的圣贤之君、五帝之一。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五世</b></h3><h3><b> 01【敬康】</b>穷蝉之子,颛顼之孙,昌意的曾孙,黄帝的玄孙。生子: 句望。</h3><h3><b> 02【禹】</b>鲧之子,颛顼之孙,昌意的曾孙,黄帝的玄孙。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由于父亲治水失败被杀,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禹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一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大禹治水;其次是将中国国土划为九州,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禹在位45年,死后葬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禹生子: 启。</h3><h3><b>03【后稷】</b>帝喾之子,娇极之孙,玄嚣的曾孙,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元妃姜原所生。传说帝喾的元妃姜原出野,踏巨人脚迹,怀孕而生,以为不祥,弃之隘巷,因一度被弃,故又名弃。后稷被弃后,马牛从他旁边过都不踩它;欲徙置丛林之中,适逢山森人众,又迁弃沟渠冻冰之上,飞鸟咸集,遮之以翼。姜原以为神,觉有神呵护,遂收养长之。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教民耕种各种粮食作物,天下得其利,有功。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后来弃的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最后成为周的始祖。</h3> <h5><font color="#b04fbb">第59图 河南商丘阏伯台</font></h5><h3><b>04【阏伯】</b>帝喾之子,娇极之孙,玄嚣的曾孙,黄帝的玄孙。帝喾和次妃简狄所生,又名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尧帝封地(今商丘)与契,由于契的封号为“商”, 所以契的封地叫“商”, 又由于契死后葬于封地,后来又称商丘至今。尧帝封契于商丘担任火正。观察火星的运行规律,并为当地人保存火种,使人们随时取到火并能吃上熟食。契深受人民的爱戴,契死后人们尊他为“火神”。契死后葬于封地,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的由来。商丘的“丘”字,即是商的始祖契的葬地的意思,也是商朝都城遗址的意思。</h3><h3>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说“商,在今河南商丘县,商朝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振伦先生在《商丘县志•序》中写道:“归德商丘,是古代名都大邑。黄帝曾孙帝喾兴于高辛,代高阳氏。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丘(在今商丘南),尧封帝喾子阏伯(即契)于商丘为火正。十三传至汤,灭夏称商朝。契至汤八迁其都。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振迁于殷,报丁(或报丙、报乙)复归商丘。汤始居南亳,从先王居。亳(今商丘东南)亦商丘地。”这是对商族起源问题最为明确的概括。所以契是商的始祖。</h3><h3>正月初七是火神阏伯的生日。最初,参加祭祀的人们用敲打木棒、石块和吟诵悼念之词等多种古老的方式来祭祀阏伯;后来,人们杀猪宰羊,摆放贡品,叩头祭拜。当代,人们多以水果作贡品,以烧香、放炮为主要祭祀形式。庙会上,各类民间艺术、手工艺品、绝活绝计、农具等比比皆是,应有尽有,可以说是文化的盛会,物资交流的盛会。商丘阏伯台景区“火神祭祀”被定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神祭祀”作为民间信仰活动,主要集中在火神台庙会期间和每月的初一、十五。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老百姓称其为“台会”,又称“朝台”。阏伯台景区位于商丘市平原路南段,是由人们对祖先阏伯的祭祀演变成的历史景观,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h3><h5><b>【神话传说】</b>关于契的出生,几千年来有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在《诗经》、《楚辞》、《吕氏春秋》等很多史书中都有简狄因为吞下玄鸟的卵而生下契的记载。神话传说的大意是:</h5><h5>一个温暖的春日,艳阳高照,帝喾的次妃带着两个爱女到河边洗浴。大女儿名叫简狄,二女儿名叫建疵。这条河叫玄丘。两人一下水,就尽情地嬉戏起来。帝妃有娀氏看着两个女儿玩得那么开心,实在不忍心打断她们,就坐在一边的沙滩上静静地等候着。两个女孩开心地游戏着,笑声响彻晴空,直飞云霄。这时,突然有两只玄鸟飞来,也落到河边上戏水。玄鸟时飞时落。两个女孩一看飞来了玄鸟,就停止了“水战”,目不转睛地盯着上下翻飞的玄鸟。玄鸟停落在沙滩上蹦着、跳着,但等她们一走近,哗啦一下子又飞走了,简狄姐妹俩一连几次都没有抓着,伤心不已。有娀氏低下头去,突然发现脚边沙滩上玄鸟遗落了一只圆圆的鸟卵,有娀氏拿在手里,仔细观看着。一见母亲发现了稀罕物,姐妹俩又兴致勃勃地围了过来。妹妹建疵伸手接过去,拿在手里把玩着。简狄看着妹妹玩,心里痒痒,于是,她又从妹妹手里抢了过来。简狄抢到鸟卵,拿起就跑。妹妹一看姐姐跑了,就高声喊道:“姐姐,别跑,小心别弄破了!”简狄一边跑,一边把鸟卵含在嘴里,一不小心,脚下绊了一跤,险些摔倒,一定神,这才发现,嘴里那只鸟卵竟给吞下去了!简狄吞下鸟卵,心里一直惴惴不安。母亲就安慰她说:“没事的,孩子,过一段就会好起来的。”过了一段日子,简狄竟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男孩,就给他取名叫“契”。这个“契”,后来就成了商族人的祖先。从此,商族人一直把玄鸟作为他们崇拜的图腾。</h5><h3><b>05【挚】</b>帝喾之子,娇极之孙,玄嚣的曾孙,黄帝的玄孙。承帝于父,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h3><h3><b>06【尧】</b>帝喾之子,娇极之孙,玄嚣的曾孙,黄帝的玄孙。帝喾和次妃庆都所生,公元前2377年生于攸县丹陵(今皇图岭)、死于公元前2259年,享年118岁,葬于攸县尧山。尧承挚于帝。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都说:“鲧(禹的父亲)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 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鲧被杀,后来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经过十三年治水成功。这就是几千年传说做大禹治水的故事。</h3><h3>帝尧任职七十年后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帝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又通过考察发现舜很圣明,终于决定将权力交给舜。他知道,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h3><h3>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今山东鄄城县南)。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登上共主之位。 </h3><h3><b>【神话传说】</b>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两口带着庆都,坐上小船游览观光。于三河之上,正午时分,忽然刮起一阵狂风,迎面天上卷来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扶摇直上的龙卷风,仿佛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可看女儿庆都却若无其事的样儿,还冲着那条赤龙笑呢。傍晚时,风住云散,赤龙也不见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刮起大风,卷来红云又出现了那条赤龙,不过形体小了些,长约一丈左右。因为它并未肆虐加害于人,老两口也就不怎么害怕了。晚上,老两口睡了,可庆都却睡不着。她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上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她迷糊了。醒来时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上书:亦受天佑。她将这图画藏了起来,从此以后,庆都就怀孕了。她住在丹陵,过了十四个月,生卜一个儿子。庆都拿出赤龙留下的图文一看,儿子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帝喾闻报庆都为他生了儿子,本该高兴,岂料他的母亲恰在这个儿子降生的时候去世了。帝喾是个孝子,为母亲的去世哭得成了泪人儿,哪里还会有高兴的心情呢。他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也顾不下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六世</b></h3><h3><b>01【句望】</b>敬康之子,穷蝉之孙,颛顼的曾孙,昌意的玄孙,黄帝的来孙。生子: 桥牛。<b> </b></h3><h3><b>02【姒启</b>】姒禹之子,鲧之孙,颛顼的曾孙,昌意的玄孙,黄帝的来孙。姒禹在位时仍为“禅让制”,首先被举为继任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又名大费。他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治水有功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h3><h3>姒禹病死后,姒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将益杀死后夺取了领袖的权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h3><h3>姒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了“禅让制”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击败了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宣告原始社会结束,从此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h3><h3>据屈原的《天问》中载传: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姒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姒启后就死了。 </h3><h3>姒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姒启在位晚期,发生武观之乱,政局动荡。姒启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在位九年。生子六:太康、元康、伯康、仲康。<b> </b></h3><h3><b>03【昭明】</b>契之子,帝喾之孙,娇极曾孙。生子:相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七世</b></h3><h3><b>01【相土】</b>昭明之子,契之孙,帝喾曾孙。生子:昌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八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01【昌若】</b>相土之子,昭明之孙,契曾孙。生子:曹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九世</b></h3><h3><b> 01【曹围】</b>昌若之子,相土之孙,昭明曾孙。生子: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世</b></h3><h3><b> 01【冥】</b>曹围之子,昌若之孙,相土曾孙。生子一:振(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一世</b></h3><h3><b>01【振】</b>冥之子,曹围之孙,昌若曾孙。生子: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二世</b></h3><h3><b>01【微】</b>振(核)之子,冥之孙,曹围曾孙。生子:报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三世</b></h3><h3><b>01【报丁】</b>微之子, 振(核)之孙,冥曾孙。生子:报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四世</b></h3><h3><b>01【报乙】</b>报丁之子,微之孙,振(核)曾孙。生子:报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五世</b></h3><h3><b>01【报丙】</b>报乙之子,报丁之孙,微曾孙。生子一:主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六世</b></h3><h3><b>01【主壬】</b>报丙之子,报乙之孙,报丁曾孙。生子:主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七世</b></h3><h3><b>01【主癸】</b>主壬之子,报丙之孙,报乙曾孙。生子:子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十八世</b></h3><h3><b>01【子履】</b>主癸之子,主壬之孙,报丙曾孙。生子三:长子子托、次子子胜、幼子子庸。</h3> <h5><b><font color="#b04fbb">第60图 商汤王雕像</font></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第二节</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商王朝世系录</b> </font></h3><h5><font color="#010101"> 【编者按】 公元前1617年成汤灭夏,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传至商汤第九世祖丁(第十七个商王)先后又王位传给四个儿子。即:长子悼王(名子和)、次子文成王(名子旬)、三子章王(名子颂)和四子惠王(名子敛)。但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并无祖丁生有第五子曼公(名子曼)一说,也无武丁封曼公为古邓国第一个国候之说。本章将商朝的十七世、三十一个商王全部列出,便于大家了解家史又了解国史。</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18世•商汤1世</b>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 履】</b>主癸之子,主壬之孙,报丙曾孙。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夏朝之诸侯国商的部落首领。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取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部落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然后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子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前1601年)。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的王朝称为商朝。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商。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子履是商朝的开国之君----汤王。在位30年(前1617年—前1588年)。商部落17年,商王13年。生子三:长子子托、次子子胜、幼子子庸。</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19世•商汤2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托】</b>子履长子,主癸之孙,主壬曾孙。谥太丁(《史记》称他尚未成为王就已去世)。商朝的第二个君王,在位1年(前1588年---前1588年)。谥号代王。生子一:子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胜】</b>子履次子,主癸之孙,主壬曾孙。外丙,一作卜丙。一说外丙是汤王的弟弟,太丁的叔叔。由于太子子托(太丁、代王)死在汤王之前。太丁的儿子子至又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在位仅3年便得病而亡,葬处不明。商朝的第三个君王,在位3年(前1587年—前1585年)。谥号哀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3【子庸】</b>子履幼子,主癸之孙,主壬曾孙。谥仲壬,亦称中壬、燕壬、工壬、其壬、南壬。二哥子胜(外丙、哀王)死后继位。病死,商朝的第四个君王,在位4年(前1584年—前1581年),谥号懿王。</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0世•商汤3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至】</b>子托之子,子履长孙,主癸曾孙。谥太甲。子庸(仲壬、懿王)病死后继位。继位后,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自己摄政,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桐宫悔过”)。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商朝的第五个君王,在位23年(前1580年—前1558年)。病死,葬于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庙号太宗,谥号文王。生子二:子绚(长子)、子辩(幼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1世•商汤4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绚】</b>子至长子,子托之孙,子履曾孙。沃丁,亦称羌丁。父亲(子至、太甲、文王)死后继位。继位后仍以伊尹为相。伊尹之后,沃丁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也作了《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沃丁死后,由弟弟太庚(子辩)即位。商朝的第六个君王,在位29年(前1557年—前1529年)。谥号昭王。生子一:雍庚。</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辩】</b>子至幼子,子托之孙,子履曾孙。谥太庚。哥哥子绚(沃丁即昭王)死后继位。商朝的第七个君王,在位26年(前1528年—前1503年),谥号宣王。生子三:子高(长子)、子密(次子)、子伷(幼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2世•商汤5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高】</b>子辩长子,子至之孙,子托曾孙。谥小甲。父亲子辩(太庚即宣王)死后即位(一说小甲为宣王之弟)。在位时,商代以毫为都。商朝的第八个君王,在位2年(前1502年—前1501年)。谥号敬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密】</b>子辩次子,子至之孙,子托曾孙。名雍己,哥哥子高(小甲即敬王)死后即位。在位时,荒废政事,商朝逐渐衰落,诸侯不来朝。商朝的第九个君王,在位12年(前1500年—前1489年),谥号元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3【子伷】</b>子辩幼子,子至之孙,子托曾孙。太戊,甲骨文作大戊、天戊。哥哥子密(雍己即元王)死后即位。继位时还是个少年,不勤于国政,整天只图享乐。在他继位第七年时,王宫的庭院里长了一棵桑树,桑树没什么奇怪,奇怪的是这棵桑树下又长出了一棵楮树,七天的时间里就疯长了,长得很大。这本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偶然现象,换现在也不为怪,可是在商代的时候还没有植物学知识,就把它看作是妖魔鬼怪。这个少年国王很怕。他的大臣伊陟(估计是伊尹的后代书上没有考证)就说:臣听说妖怪胜不过德,大概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缺德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怪。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这太戊一听有道理,果然一改前非,勤于朝政,修德治国。而这种不是正常生长的共生树木,长到一定时候会自然枯死。太戊以为是自己修德治国以德压妖的结果,就更相信了。太戊在位75年,是商王朝在位最长久的。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死后追谥为中宗。商朝的第十个君王,在位75年(前1488年—前1414年),谥号景王。生子三:子庄(长子)、子发(次子)、子整(幼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3世•商汤6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b>01【子庄】</b>子伷长子,子辩之孙,子至曾孙。谥仲丁。父亲子伷(太戊即中宗景王)病死后即位。在位期间,将都城从亳迁到隞,(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荣阳县东北)这是商朝的第1次迁都。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度中衰。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一个君王,在位11年(前1413年—前1403年),谥号孝成王。生子一:子滕。</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发】</b>子伷次子,子辩之孙,子至曾孙。谥外壬。哥哥子庄(仲丁即孝成王)死后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二个君王,在位11年(前1402年—前1392年),谥号思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03【子整】</b>子伷幼子,子辩之孙,子至曾孙。谥河亶甲。哥哥子发(外壬即思王)死后继位。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无奈之下,他北上200公里迁都河南内黄(这是商朝的第2次迁都),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想完成哥哥仲丁的遗愿。便发动了“征兰夷,再征班方”的战争。在讨伐兰夷时,兰夷逃往班方,于是,又令彭伯、韦伯率军征讨班方,班方臣服,归顺了商王朝,纳贡称臣。河亶甲(子整)在位时对商朝的稳定是有贡献的,他为其后的祖乙复兴打下了基础。商朝的第十三个君王,在位9年(前1391年—前1383年),谥号前平王。</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4世•商汤7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滕】</b>子庄之子,子伷之孙,子辩曾孙。谥祖乙。子整(河亶甲即前平王)病死后继位。在位时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在位时曾四次迁都,公元前1525年,将国都由相(河南省内黄县)迁都于耿(今山西省河津市),这是商朝的第3次迁都;次年,由于河患,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这是商朝的第4次迁都;最后一次(这是商朝的第5次迁都)迁到庇(今山东鱼台)。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太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四个君王,在位19年(前1382年—前1364年),谥号穆王。生子二:子旦(长子)、子逾(幼子)。</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5世•商汤8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旦】</b>子滕长子,子庄之孙,子伷曾孙。谥祖辛。父亲子滕(祖乙即穆王)死后继位。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五个君王,在位18年(前1363年—前1346年),谥号桓王。生子一:子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逾】</b>子滕幼子,子庄之孙,子伷曾孙。谥沃甲,《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哥哥子旦(祖辛即桓王)死后继位。病死后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六个君王,谥号僖王。在位23年(前1345年—前1323年)。生子一:子更。</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6世•商汤9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新】</b>子旦之子,子滕之孙,子庄曾孙。谥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叔叔子逾(沃甲即僖王)死后继位。定都于庇,公元前一四三三年去世。商朝的第十七个君王,在位9年(前1322年—前1314年)。谥号庄王。生子五:子和(长子)、子旬(次子)、子颂(三子)、子敛(四子)。02【子更】子逾之子,子滕之孙,子庄曾孙。谥南庚。堂兄子新(祖丁即庄王)死后即位。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将国都由庇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 ,这是商朝的第6次迁都。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八个君王,在位6年(前1313年—前1308年),谥号顷王。</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黄帝27世•商汤10世</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子和】</b>子新长子,子旦之孙,子滕曾孙。谥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顷王死后,由庄王(祖丁)长子阳甲(子和)继位。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子和)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阳甲(子和)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子和)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病死,葬于狄泉。商朝的第十九个君王,在位7年(前1307年—前1301年),谥号悼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2【子旬】</b>子新次子,子逾之孙,子滕曾孙。谥盘庚,甲骨文做般庚。悼王死后,由庄王祖丁次子盘庚(子旬)继位。在盘庚以前,商王朝政局混乱,统治阶级豪华奢侈,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子旬)继位以后,决定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书告谕,违者重惩,于前1298年迁都于殷,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他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人民的辛勤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商朝的第二十个君王,在位28年(前1300年—前1273年),谥号文成王。</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3【子颂】</b>子新三子,子逾之孙,子滕曾孙。谥小辛,文成王死后,由(庄王)祖丁三子小辛(子颂)继位。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治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病死,葬于殷。商朝的第二十一个君王,在位3年(前1272年—前1270年)。谥号章王。04【子敛】子新四子,子逾之孙,子滕曾孙。谥小乙,章王死后,由祖丁四子小乙(子敛)继位。首都设在殷。商朝的第二十二个君王,在位10年(前1269年—前1260年),谥号惠王。生子一:子昭。</font></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1图 民国时期发行的商汤王邮票</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28世•商汤11世</b></h3><h3><b>01【子昭】</b>子敛之子,子新之孙,子逾曾孙。谥武丁,惠王死后,由惠王之子武丁(子昭)继位。商朝的第二十三个君王,在位59年(前1259年—前1201年)。谥号襄王。生子二:子跃(长子)、子载(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29世•商汤12世</b></h3><h3><b>01【子跃】</b>子昭长子,子敛之孙,子逾曾孙。谥祖庚,襄王死后,由襄王的长子祖庚(子跃)继位。商朝的第二十四个君王,在位11年(前1200年—前1190年), 谥号后平王。</h3><h3><b>02【子载】</b>子昭幼子,子敛之孙,子更曾孙。谥祖甲,后平王死后,由襄王的幼子祖甲(子载)继位。商朝的第二十五个君王,在位33年(前1189年—前1157年),谥号定王。生子二:子先(长子)、子嚣(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30世•商汤13世</b></h3><h3><b>01【子先】</b>子载长子,子昭之孙,子敛曾孙。谥廪辛,定王死后,由定王的长子廪辛(子先)继位。商朝的第二十六个君王,在位4年(前1156年—前1153年),谥号共王。</h3><h3><b>02【子嚣】</b>子载幼子,子昭之孙,子敛曾孙。谥庚丁,共王死后,由定王的幼子庚丁(子嚣)继位。商朝的第二十七个君王,在位8年(前1152年—前1145年),谥号安王。生子一:子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31世•商汤14世</b></h3><h3><b>01【子瞿】</b>子嚣之子,子载之孙,子昭曾孙。谥武乙,安王死后,由安王之子武乙(子瞿)继位。商朝的第二十八个君王,在位35年(前1144年—前1110年),谥号烈王。生子一:子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32世•商汤15世</b></h3><h3><b>01【子托】</b>子瞿之子,子嚣之孙,子载曾孙。谥太丁,烈王死后,由烈王之子太丁(子托)继位。商朝的第二十九个君王,在位13年(前1109年—前1097年),谥号匡王。生子一:子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33世•商汤16世</b></h3><h3><b>01【子羡】</b>子托之子,子瞿之孙,子嚣曾孙。谥帝乙,匡王死后,由匡王之子帝乙(子羡)继位。商朝的第三十个君王,在位21年(前1096年—前1076年) ,谥号德王。生子一:子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帝34世•商汤17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子受】</b>子羡之子,子托之孙,子瞿曾孙。谥帝辛,德王死后,由德王之子帝辛(子受)继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俘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于火而死”,商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纣王。在位30年(前1075年—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商朝前后相传17世31王,共510年(前1556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h5><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2图 商王武丁画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邓氏源流世系录</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第一节<br></font></b><b><font color="#010101">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一)</font></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编者按】</b>金溪、资溪、余江、东乡等地的云林邓氏的《邓氏宗谱》大都属于此版本。</h5><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邓乃微音, 因著于南阳郡, 殷时曼姓之国, 春秋吾离候之后, 允以国为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1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侯公</b><b>】</b>受姓之子,娶黄氏,子一:瑄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2世</b></h3><h3><b>【瑄公】</b>侯公之子。娶吴氏,子一:弼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3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弼公】</b>瑄公之子。娶何氏,子一:沇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4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沇公】</b>弼公之子。娶王氏,子一:枢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5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枢公】</b>沇公之子。拜上将军,娶熊氏,子一:宝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6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宝公】</b>枢公之子。娶王氏,子一:竭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7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竭公】</b>宝公之子。娶熊氏,子一: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8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章公】</b>竭公之子。娶黄氏,子一:泮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09世</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泮公】</b>章公之子。娶邹氏,子一:磐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0世</b></h3><h3><b>【磐公】</b>泮公之子。娶毛氏,子一:晨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1世</b></h3><h3><b>【晨公】</b>磐公之子。字讳卿,仕汉汝南大守,兴鸿郤陂,灌田数千顷,娶熊氏,子一:澄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2世</b></h3><h3><b>【澄公】</b>晨公之子。娶胡氏,子一:书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3世</b></h3><h3><b>【书公】</b>澄公之子。娶何氏,子一:荣道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4世</b></h3><h3><b>【荣道公】</b>书公之子。娶吴氏,子一:时开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5世</b></h3><h3><b>【时开公】</b>荣道公之子。娶杨氏,子一:禹公,居南阳新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6世•禹公1世</b></h3><h3><b>【禹公】</b>时开公子。字仲华,仕汉光武帝初,拜为大司徒,加封高密候,云台28将之首,有传垂世。娶周氏,生子13人:震、袭、珍、训,余失考。</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禹公长子震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7世•禹公2世</b></h3><h3><b>【震公】</b>禹公长子。封候,娶姜氏,子一:乾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乾公】</b>震公之子。娶吴氏,子一:平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平公】</b>乾公之子。仕至大史丞,娶张氏,子一:元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元公】</b>平公之子。娶雷氏,子一:中洪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洪公】</b>元公之子。娶魏氏,子一:正己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正己公】</b>中洪公之子。娶吴氏,子一:艾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艾公】</b>正己公之子。字仕载,伐蜀有功,为大尉,晋武帝即位,诏议郎,娶易氏,生子一: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忠公】</b>艾公之子。伐蜀有功封将,娶李氏,子一:朗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朗公】</b>忠公之子。仕晋为郎中,娶吕氏,子一: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玠公】</b>朗公之子。娶章氏,子一:权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权公】</b>玠公之子。娶熊氏为,子一:继文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继文公】</b>权公之子。娶周氏,子一:憧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憧公】</b>继文公之子。娶何氏,子一:志高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高公】</b>憧公之子。娶何氏,子一:纩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纩公】</b>志高公之子。娶何氏,子一:屡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屡公】</b>纩公之子。娶方氏,子一:奭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奭公】</b>屡公之子。娶冯氏,子一:胜聘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聘公】</b>奭公之子。娶江氏,子一:伯登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澄公】</b>胜聘公之子。住河南,娶夏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禹公次子袭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7世•禹公2世</b></h3><h3><b>【袭公】</b>禹公次子。封候,娶李氏,子一:汉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汉公】</b>袭公之子。娶朱氏,子一:宣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宣公】</b>汉公之子。娶杨氏,生子一:亨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亨公】</b>宣公之子。娶黄氏,生子一:中章公。<b>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章公】</b>亨公之子。娶洪氏,无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禹公三子珍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7世•禹公2世</b></h3><h3><b>【珍公】</b>禹公三子。封候,娶余氏,子一:周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周公】</b>珍公之子。娶王氏,子一:宝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宝公】</b>周公之子。娶陈氏,生子一:利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利公】</b>宝公之子。娶文氏,生子一:中彦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彦公】</b>利公之子。娶高氏,生子一:正文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正文公】</b>中彦公之子。娶何氏,生子一:芝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芝公】</b>正文公之子。为上将军,娶文氏,子一:克声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克声公】</b>芝公之子。娶徐氏,生子一:化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化公】</b>克声公之子。娶唐氏,子一:璘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璘公】</b>化公之子。娶程氏,子一:穉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穉公】</b>璘公之子。娶曹氏,子一:继同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继同公】</b>穉公之子。娶谢氏,子一:惜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惜公】</b>继同公之子。娶姜氏,子一:志鼎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鼎公】</b>惜公之子。娶也氏,子一:铸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铸公】</b>志鼎公之子。娶洪氏,子一:辅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辅公】</b>铸公之子。娶李氏,子一:爽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爽公】</b>辅公之子。娶官氏,子一:胜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宠公】</b>爽公之子。娶胡氏,子一:伯龄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龄公】</b>胜宠公之子。住河南,娶伏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禹公四子训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7世•禹公2世</b></h3><h3><b>【训公】</b>禹公幼子。字平叔,仕至侍中大夫。娶罗氏,子五:隲、京、悝、宏、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隲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隲公】</b>训公长子。字昭伯。邓氏中兴后,候爵29人,公爵2人,大将军以下13,中三千石14人。娶张氏,子一:密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密公】</b>隲公之子。娶卜氏,生子一:真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真公】</b>密公之子。娶袁氏,生子一:中清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清公】</b>真公之子。娶縻氏,生子一:正孟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正孟公】</b>中清公之子。娶孟氏,生子一:莒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莒公】</b>正孟公之子。娶范氏,生子一:克敏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克敏公】</b>莒公之子。娶朱氏,生子一:腾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腾公】</b>克敏公之子。娶袁氏,子一: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璠公】</b>腾公子之。居瑞阳,仕唐权袁州学,有古循吏风。 张氏,子一:种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种公】</b>璠公之子。娶裘氏,子一:继相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继相公】</b>种公之子。娶黄氏,子一:缣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缣公】</b>继相公子。娶余氏,子一:志广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广公】</b>缣公之子。娶杨氏,子一:钊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钊公】</b>志广公子。娶孔氏,子一:暂公。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暂公】</b>钊公之子。娶陈氏,子一:玑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玑公】</b>暂公之子。娶余氏,子一:胜会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b><b>胜会公】</b>玑公之子。娶罗氏,子一:伯温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温公】</b>胜会公子。翰林,为尚书左丞,娶李氏,子一:清溪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京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京公】</b>训公次子。娶李氏,子一:昭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昭公】</b>京公之子。娶胡氏,生子一:道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道公】</b>昭公之子。娶万氏,生子一:中训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训公】</b>道公之子。娶胡氏,生子一:正孔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正孔公】</b>中训公之子。娶方氏,生子三:鈵公、钊公、攸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鈵公】</b>正孔公长子。娶熊氏,生子一:克恭公。</h3><h3><b>【钊公】</b>正孔公次子。娶周氏,无嗣。</h3><h3><b>【攸公】</b>正孔公三子。字伯道,仕晋,为史部郎尚书,娶王氏为妻,无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克恭公】</b>鈵公之子。娶曾氏,生子一:遐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遐公】</b>克恭公之子。字应远,勇力绝伦,仕晋历数郡守襄阳、沔水,有蛟害人,公入水挥剑斩蛟,后为名将。娶吴氏,子一:瑕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瑕公】</b>遐公之子。娶龚氏,生子一:秘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秘公】</b>瑕公之子。娶毛氏,子一:世隆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世嶐公】</b>秘公之子。召授修史学士,后栖白鹿山,号隐元先生。娶钟氏,子二:谦公、让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谦公】</b>世嶐公长子。娶卜氏,子一:志胜公。</h3><h3><b>【让公】</b>世嶐公幼子。娶徐氏,子一:志栋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胜公】</b>谦公之子。娶吴氏,子一:鈵公。</h3><h3><b>【志栋公】</b>让公之子。娶夏氏,子一:铅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鈵公】</b>志胜公之子。娶王氏,子一,轩公。</h3><h3><b>【铅公】</b>志栋公之子。娶姜氏,子一,辕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轩公】</b>鈵公之子。娶徐氏,子一:磐公。</h3><h3><b>【辕公】</b>铅公之子。娶李氏,子一:弼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磐公】</b>轩公之子。娶姜氏,子一:胜求公。</h3><h3><b>【弼公】</b>辕公之子。娶汪氏,子一:胜邦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求公】</b>磐公之子。宋丙午举人,登进士,入瀚林。娶苏氏,子一:伯芳公。</h3><h3><b>【胜邦公】</b>弼公之子。娶付氏,子一:伯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芳公】</b>胜求公之子。娶徐氏。</h3><h3><b>【伯习公】</b>胜邦公之子。娶陈氏。</h3><h3><a href="http://tv.cntv.cn/video/VSET100221448175/3511aca2eb6e4d3c8b5ea59c54d16c83"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钱文忠《百家姓讲坛》邓姓(视频)</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3图 华厦邓氏始祖漫公画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 、悝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悝公】</b>训公三子。娶祝氏,子一:行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行公】</b>悝公之子。娶倪氏,生子一:纲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纲公】</b>行公之子。娶章氏,生子一:中鼎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中鼎公】</b>纲公之子。娶王氏,生子一:正奇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正奇公】</b>中鼎公之子。娶陈氏,生子一:倌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倌公】</b>正奇公之子。娶张氏,生子一:克芬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克芬公】</b>倌公之子。娶文氏,生子一:遹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遹公】</b>克芬公之子。娶章氏,子一:璝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璝公】</b>遹公之子。娶吕氏,子一:和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和公】</b>璝公之子。娶万氏,子一:大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大忠公】</b>和公之子。娶王氏,子一:逊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逊公】</b>大忠公之子。娶陈氏,子一:志祥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祥公】</b>逊公之子。娶李氏,子一:钜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钜公】</b>志祥公之子。娶程氏,子一:轨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轨公】</b>巨公之子。娶朱氏,子一:佐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佐公】</b>轨公之子。娶连氏,子一:胜洪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洪公】</b>佐公之子。娶孔氏,子一:伯成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成公】</b>胜洪公之子。娶顾氏。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 、宏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宏公】</b>训公四子。娶汪氏,子一:恒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恒公】</b>宏公之子。娶庄氏,生子一:纪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纪公】</b>恒公之子。娶章氏,生子一:之伸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之伸公】</b>纪公之子。娶胡氏,生子一:友信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友信公】</b>之伸公之子。娶徐氏,生子一:仕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仕公】</b>友信公之子。取官氏,生子一:秀明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秀明公】</b>仕公之子。娶匡氏,生子一:通文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通文公】</b>秀明公之子。娶鲁氏,子二:藩公、洵美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藩公】</b>通文公长子。娶郑氏,子一:延昌公。</h3><h3><b>【洵美公】</b>通文公次子。娶周氏,子一:延禄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延昌公】</b>藩公之子。娶尤氏,子一:大节公。</h3><h3><b>【延禄公】</b>洵美公子。娶杜氏,无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大节公】</b>延昌公子。娶文氏,子一:文瑞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文瑞公】</b>大节公子。仕唐,四百口同居,旌表其门。娶喻氏,子二:志诚公、志匡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诚公】</b>文瑞公长子。娶夏氏,子一:镳公。</h3><h3><b>【志匡公】</b>文瑞公幼子。娶邱氏,子一:鈋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镳公】</b>志铖公之子。娶卜氏,子一:辂公。</h3><h3><b>【鈋公】</b>志匡公之子。娶左氏,子一:輗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辂公】</b>镳公之子。娶谷氏,子一:吝公。</h3><h3><b>【輗公】</b>鈋公之子。娶黎氏,子一:席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吝公】</b>辂公之子。娶李氏,子一:胜恩公。</h3><h3><b>【席公】</b>輗公之子。娶李氏,子一:胜相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恩公】</b>吝公之子。娶夏氏,子一:伯峤公。</h3><h3><b>【胜相公】</b>席公之子。娶卞氏,子一:伯约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峤公】</b>胜恩公之子。娶甘氏。</h3><h3><b>【伯约公】</b>胜相公之子。俱住河南,娶周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 、阖公位下世系录</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8世•禹公3世</b></h3><h3><b>【阖公】</b>训公五子。娶文氏,子一:恃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19世•禹公4世</b></h3><h3><b>【恃公】</b>阖公之子。娶潘氏,生子一:缙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0世•禹公5世</b></h3><h3><b>【缙公】</b>恃公之子。娶邬氏,生子一:之盛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1世•禹公6世</b></h3><h3><b>【之盛公】</b>缙公之子。娶吕氏,生子一:友刚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2世•禹公7世</b></h3><h3><b>【友刚公】</b>之盛公之子。娶钟氏,生子一:傲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3世•禹公8世</b></h3><h3><b>【傲公】</b>友刚公之子。娶邱氏,生子一:秀丽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4世•禹公9世</b></h3><h3><b>【秀丽公】</b>傲公之子。娶胡氏,生子一:通用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5世•禹公10世</b></h3><h3><b>【通用公】</b>秀丽公之子。娶舒氏,子一:佑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6世•禹公11世</b></h3><h3><b>【佑公】</b>通用公之子。擢童科,娶胡氏,子一:延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7世•禹公12世</b></h3><h3><b>【延章公】</b>佑公之子。娶吴氏,子一:大惠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8世•禹公13世</b></h3><h3><b>【大惠公】</b>延章公子。娶章氏,子一:高一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29世•禹公14世</b></h3><h3><b>【高一公】</b>大惠公子。娶方氏,子一:志策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0世•禹公15世</b></h3><h3><b>【志策公】</b>高一公之子。娶高氏,子一:铏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1世•禹公16世</b></h3><h3><b>【铏公】</b>志策公之子。娶钟氏,子一:辙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2世•禹公17世</b></h3><h3><b>【辙公】</b>铏公之子。娶韩氏,子一:捷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3世•禹公18世</b></h3><h3><b>【捷公】</b>辙公之子。娶熊氏,子一:胜时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4世•禹公19世</b></h3><h3><b>【胜时公】</b>捷公之子。娶约氏,子一:伯元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5世•禹公20世</b></h3><h3><b>【伯元公】</b>俱住河南,后昇仙,娶夏氏为妻。</h3><h3>以上35世,乃邓氏受姓之始,及家河南世系因修,始祖清溪传至历代子孙谱牒故追之。 </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4图 古邓国第十九任国候吾离公画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节<br></b><b>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二)</b></h3><h5><b>【编者按】</b>此版本摘自世界邓氏宗亲总会编印的《邓氏族谱》。 </h5><h3><b><br></b></h3><h3><b>【曼公01世•曼公】</b>字德阳,商武丁封季父曼于河北之邓国,即以为姓,赐姓受氏曰邓,南阳邓氏系出于此。妣辛氏,子一:晁。<br></h3><h3><b>【曼公02世•晁公】</b>曼公之子。字昊宁,世袭侯爵。妣李氏,子一:徽。</h3><h3><b>【曼公03世•徽公】</b>晁公之子。字虞守,封守侯爵。妣汪氏,子二:庆、耿。</h3><h3><b>【曼公04世•庆公】</b>徽公长子。字晃文,封守侯爵。妣姜氏,子二:超、桓。</h3><h3><b>【曼公05世•桓公】</b>庆公次子。字仁挚,封守侯爵,惕励忧勤。妣郑氏,子二:昆、义。</h3><h3><b>【曼公06世•昆公】</b>桓公长子。商王无道,择周就主而事,封守侯爵。可谓顺时听天。妣闻氏,子一:忠。</h3><h3><b>【曼公07世•忠公】</b>昆公之子。字仲义。周封侯爵。妣张氏,子二:晖吉、晖文。</h3><h3><b>【曼公08世•晖吉公】</b>忠公长子。封侯爵。妣杨氏。子一:日浩。</h3><h3><b>【曼公09世•日浩公】</b>晖吉公之子。封侯爵。妣魏氏、孙氏。子二:煦和、咸和。</h3><h3><b>【曼公10世•煦和公】</b>日浩公长子。封侯爵。妣朱氏、黄氏。子二:楠、杞。</h3><h3><b>【曼公11世•杞公】</b>煦和公次子。封侯爵。妣余氏,子二:朗喜、朗珍。</h3><h3><b>【曼公12世•朗喜公】</b>杞公长子。字熹,封侯爵。妣汪氏,二子:怡、悦。</h3><h3><b>【曼公13世•怡公】</b>朗喜公长子。封侯爵。妣黄氏,子二:淮、沛。</h3><h3><b>【曼公14世•沛公】</b>怡公次子。封侯爵。妣姜氏,子二:琮、璧。</h3><h3><b>【曼公15世•璧公】</b>沛公次子。封侯爵。妣许氏,子二:厚、淳。</h3><h3><b>【曼公16世•淳公】</b>璧公次子。封侯爵。妣杨氏,子三:衡、峻、峄。</h3><h3><b>【曼公17世•衡公】</b>淳公长子。封侯爵。妣曾氏、袁氏,生子三:纬、略、猷。</h3><h3><b>【曼公18世•略公】</b>衡公次子。封侯爵。妣李氏,子二:宣、殷。</h3><h3><b>【曼公19世•宣 公】</b>略公长子。字吾离,封侯爵。妣曾氏,子三:尚、高、敦(殁葬今河南邓州)。</h3><h3><b>【曼公20世•尚公】</b>宣公长子。封侯爵。妣朱氏、张氏,子二:粹、纯。</h3><h3><b>【曼公21世•粹公】</b>尚公长子。封侯爵。妣苏氏,子二:明渊、明德。</h3><h3><b>【曼公22世•明渊公】</b>粹公长子。封侯爵。鲁庄公16年(前678年)邓被灭。妣朱氏,子一:史。由曼公至本世,受封食邑,为楚所灭,世袭侯爵至此,共570年。</h3><h3><b>【曼公23世•史公】</b>明渊公之子。妣伍氏,子二:和、育。</h3><h3><b>【曼公24世•和公】</b>史公长子。妣田氏,子二:耀、彩。</h3><h3><b>【曼公25世•耀公】</b>和公长子。妣郑氏,子二:侃、闫。</h3><h3><b>【曼公26世•侃公】</b>耀公长子。周景王时(前544--520年)为徐州刺史,妣田氏,子一:或质。</h3><h3><b>【曼公27世•或质公】</b>侃公之子。妣焦氏,子一:晃。</h3><h3><b>【曼公28世•晃公】</b>或质公之子。妣黄氏、方氏。子四:华、萃、萼、萱。</h3><h3><b>【曼公29世•萼公】</b>晃公三子。妣黄氏,子二:监、新。</h3><h3><b>【曼公30世•监公】</b>萼公长子。周列王时(前425--421年) 为晋阳县令。妣徐氏,子二:愉、恺。</h3><h3><b>【曼公31世•恺公】</b>监公次子。妣黄氏,子二:安国、定国。</h3><h3><b>【曼公32世•安国公】</b>恺公长子。周列王时(前368--321年) 为南城宰。妣刘氏,子三:襄、勋、瑚。</h3><h3><b>【曼公33世•襄公】</b>安国公长子。妣吕氏,子二:沧、海。</h3><h3><b>【曼公34世•沧公】</b>襄公长子。周慎靓王时(前320--314年)为直隶州牧。妣刘氏,子二:钊、铭。</h3><h3><b>【曼公35世•铭公】</b>沧公次子。战国周赧王时(前314--256年)为州刺史。世居河北,尊师重道,好善乐施,卓有古士风。妣黄氏,子二:文仲、敦仲。二子俱文学著名,长子为河东县令,遂称河东邓氏。</h3><h3><b>【曼公36世•文仲公】</b>铭公长子。战国周赧王时(前314--256年)河东县令,厥后以河东而家焉。妣郑氏,子一:灏平。</h3><h3><b>【曼公37世•灏平公】</b>文仲公之子。妣王氏,子二:缙光、绅光。</h3><h3><b>【曼公38世•缙光公】</b>灏平公长子。秦王时为安陵刺史,妣郑氏,子一:成。</h3><h3><b>【曼公39世•成公】</b>缙光公之子。在秦之时为沧州刺史。妣冯氏,子二:玢、玠。</h3><h3><b>【曼公40世•玠公】</b>成公次子。妣陈氏,子二:敏、敬。</h3><h3><b>【曼公41世•敏公】</b>玠公长子。汉高祖时为中宪大夫,享寿八十有九,葬于济南东山。妣黄氏,子二:通、远。</h3><h3><b>【曼公42世•通公】</b>敏公长子。佐汉文帝有功,赐铜山铸钱,于是邓钱广通天下,至后世之钱有“通宝”二字。妣孙氏,子二:奎、光。</h3><h3><b>【曼公43世•奎公】</b>通公长子。妣王氏,子二:广汉、钦汉。</h3><h3><b>【曼公44世•广汉公】</b>奎公长子。汉宣帝时为中丞大夫,葬于陈州王坑,丑山未向正针分金。妣刘氏,子三:锦、环、珀。</h3><h3><b>【曼公45世•锦公】</b>广汉公长子。妣蔡氏,子二:旭、明。</h3><h3><b>【曼公46世•明公】</b>锦公次子。生于汉成帝甲辰年(前17年),汉平帝时为新野县令。妣余氏,子二:禹、晔(字伯华)。公开关迎汉兵,辅佐刘秀。</h3><h3><b>【曼公47世•禹公】</b>明公长子。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甲辰年,开关迎接光武,厥后辅佐正主,功勋卓著,列云台28将之首,爵封高密侯。卒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享年57岁。妣严氏、谢氏、任氏。生13子:训、谦、让、说、赞、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十三子俱受皇封食天禄。</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O4Ss-ujc48V3cJXOBXcc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全球邓氏公祭禹公大典(视频)</a></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5图 东汉高密侯、云台首将禹公画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节<br></b><b>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三)</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者按】</b>此版本摘自湖北的《中华邓氏族史》。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7世•禹公1世</b></h3><h3><b>01【禹 公】</b>明公长子。字仲华,生于西汉元始2年(公元2年),甲辰年,开关迎接光武,厥后辅佐正主,功勋卓著,列云台28将之首,爵封高密侯。卒于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享年57岁。妣严氏、谢氏、任氏。生13子:训、谦、让、说、赞、诒、议、诗、论、谋、识、谟、诰,十三子俱受皇封食天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8世•禹公2世</b></h3><h3><b>01【谦 公】</b>禹公长子。讳震,袭封高密侯。妣吴氏,生子四:成、乾、保、昌。</h3><h3><b>02【让 公】</b>禹公次子。讳袭,分封昌安侯。妣赵氏,生子一:藩。<b> 03【识 公】</b>禹公三子。讳珍,分封夷安侯。妣贾氏,生子二:康、良。</h3><h3><b>04【议 公】</b>禹公四子。讳应,官授太尉。妣冯氏,无嗣。</h3><h3><b>05【论 公】</b>禹公五子。讳访,分封荫侯。妣朱氏,无嗣。</h3><h3><b>06【训 公】</b>禹公六子。字平叔,官授护羌校尉张掖太守,谥受平寿敬侯。妣阴氏,封新野君。生子五:骘、京、悝、弘、阊。生女一:绥,为和帝皇后。</h3><h3><b>07【赞 公】</b>禹公七子。讳隆,为川州牧。妣宋氏,无嗣。</h3><h3><b>08【诒 公】</b>禹公八子。讳鲤,为司训。妣马氏,无嗣。</h3><h3><b>09【谋 公】</b>禹公九子。讳叠,为护骑将军。妣耿氏,无嗣。</h3><h3><b>10【诗 公】</b>禹公十子。讳香,为河南尹。妣刘氏,无嗣。</h3><h3><b>11【说 公】</b>禹公十一子。讳磊,为司运,妣卓氏,子失详。</h3><h3><b>12【谟 公】</b>禹公十二子。讳滨,为延尉。妣樊氏,子失详。</h3><h3><b>13【诰 公】</b>禹公十三子。讳鸿,封小侯,授度辽将军。妣李氏,生子一: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9世•禹公3世</b></h3><h3><b> 01【悝 公】</b>训公三子。名然桂,字照伯,生于东汉章帝建初2年丁丑(公元77年)4月5日未时,殁于安帝元初5年戊午年(公元118年)7月15日子时。享年42岁。妣黄氏,生子一:广宗。</h3><h3>公娴熟诗书,初授黄门侍郎,殇帝元平元年丙午年(公元106年)授虎贲中郎将,后迁城门校尉。安帝永初元年丁未年(公元107年)年授封叶侯,食邑万户。与兄邓骘同理朝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0世•禹公4世</b></h3><h3><b> 01【广公宗】</b>悝公之子。名臻彪,字绍统,袭父爵封叶侯。生于和帝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闰8月初7日子时,殁于桓帝延熹9年丙午年(公元166年)正月21日亥时,享年70岁。妣李氏,生子:建。公妣卒葬湖北襄阳西乡。妣杨氏,生子: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1世•禹公5世</b></h3><h3><b> 01【建 公】</b>广宗公长子。妣吴氏,生子一:显。</h3><h3><b> 02【晦 公】</b>广宗公幼子。字宾阳,号民瞻,生于东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年(146年)8月初8日戌时,殁于汉献帝建安13年戊子年(208年)6月13日午时,享年63岁,葬南阳。官授侍中,因曹操专权,隐居不仕。妣郭氏,生于东汉质帝本初2年丁亥年(147年),殁于建安13年戊子(208年)8月20日,享年62岁。葬同夫坟。生子二:遄、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2世•禹公6世•遐公1世</b></h3><h3><b>01【遄 公】</b>晦公长子。名勤遄,字迁安,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丁巳(177年)11月11日,殁于蜀汉后主建兴元年癸卯年(223年)4月初10日,享年63岁。任广陵棠邑令,因曹操专权,与弟遐公避地江西南昌,是为江西始迁之祖。殁葬南昌泰浦青龙山。妣刘氏,生于熹平七年戊午(178年),殁后与夫同坟。生子二:灿、炳。</h3><h3><b>02【遐 公】</b>晦公幼子。名勤亮,字应远,生于东汉灵帝光和3年庚申(180年)8月15日辰时,殁于蜀汉延熙14年辛未(251年)正月23日戌时,享年72岁。卒葬西山洪崖之源,世称公婆坟。妣周氏,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8月18日巳时,殁于延熙12年己巳(249年)9月初8申时,享年72岁。与夫同茔。生子一:琇。</h3><h3>公勇气绝伦,气盖当世,号为名将,历任数郡太守,曾于襄阳、沔水斩蛟,为民除害,万众欢呼。晚年与兄遄公隐居江西南昌城南西山潭源邓将军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3世•禹公7世•遐公2世</b></h3><h3><b>01【琇 公】</b>遐公之子。字文渊,生于汉献帝建安18年癸巳年(213年)3月初4亥时,殁于吴天玺元年丙申年(276年)正月28年戌时,享年64岁。官授都讨使,致仕归里。殁后与周、丁二氏合坟。妣周氏。继妣丁氏,生于汉献帝建安19年甲午(214年),殁于吴天玺丙申年(276年),享年63岁。与夫合葬潭源邓城。生子一:思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4世•禹公8世•遐公3世</b></h3><h3><b>01【思孔公】</b>琇公之子。字圣时,公妣合葬南昌洪崖仰山凤形。妣程氏,生子二:竞成、勤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5世•禹公9世•遐公4世</b></h3><h3><b> 01【竞成公】</b>思孔公长子。字汝志,生于蜀后主延熙7年甲子年(244年)2月初2卯时。妣刘氏。生子一:正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6世•禹公10世•遐公5世</b></h3><h3><b>01【正本公】</b>竞成公之子。字道立,生于吴建衡2年庚寅(270年)2月19日未时,殁于东晋咸和5年庚寅(330年)9月初3日,享年61岁。妣罗氏,生于庚寅(270年)正月初2巳时。生子二:时植、时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7世• 禹公11世• 遐公6世</b></h3><h3><b>01【时朴公】</b>正本公幼子。字居忠,号古亭。妣邹氏。子四:希爵、希珍、希文、希武。希珍迁九江,希文、希武失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8世•禹公12世•遐公7世</b></h3><h3><b>01【希爵公】</b>时朴公长子。字人丛,生于东晋成帝咸和8年癸巳年(333年)5月13日丑时,殁于东晋太元19年甲午年(394年),享年62岁。妣谭氏。子一:鲁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9世•禹公13世•遐公8世</b></h3><h3><b>01【鲁贤公】</b>希爵公之子。字宗周,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4年己卯年(379年)8月12日亥时,任光州司训。妣丁氏。生子二:由喜、由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0世•禹公14世•遐公9世</b></h3><h3><b>01【由喜公】</b>鲁贤公长子。字德全,号开之,生于东晋安帝义熙10年甲寅年(414年)9月18日酉时。妣赵氏。子一:天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1世•禹公15世•遐公10世</b></h3><h3><b>01【天秩公】</b>由喜公之子。字太古,号淳初,生于南北朝南宋文帝元嘉29年壬辰年(452年)2月26日卯时,殁于南梁武帝普通3年壬寅年(522年),享年71岁。任旴江南城令。公妣自邓城徙居墨池里。妣陈氏。生子二:志学、志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2世•禹公16世•遐公11世</b></h3><h3> <b>01【志学公】</b>天秩公长子。字懋修,生于南北朝南齐东昏侯永元2年庚辰(500年)正月14日,殁于南陈天嘉5年甲申年(564年),享年65岁。葬南昌新建桥南。妣王氏。子一:孟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3世•禹公17世•遐公12世</b></h3><h3><b>01【孟春公】</b>志学公之子。字启阳,生于南北朝南梁武帝大通2年戊申(528年)10月,殁于隋朝大业11年乙亥年(615年),享年88岁。迁居梅江,次子侯辅徙浙江。妣李氏。子二:侯南、侯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4世•禹公18世•遐公13世</b></h3><h3><b>01【侯南公】</b>孟春公长子。字公藩,生于南北朝南梁元帝承圣3年甲戌年(554年)。妣胡氏。子二:高翱、高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5世•禹公19世•遐公14世</b></h3><h3><b>01【高翔公】</b>侯南公幼子。字南翔,号天祺,生于南陈太建6年甲午年(574年)5月初5日。曾任隋朝筠州高安县尉。公自墨池里徙居锦水亍。妣刘氏。与夫合葬蛇形池。子二:庭诗、庭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6世•禹公20世•遐公15世</b></h3><h3><b>01【庭诗公】</b>高翔公长子。字成功,徙居广西。</h3><h3><b>02【庭礼公】</b>高翔公幼子。字圣印,生于隋文帝开皇16年丙辰年(596年)7月20日亥时,官瑞州太守。妣陈氏,夫妇合葬凤形池。子二:文瑞、文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7世•禹公21世•遐公16世</b></h3><h3><b>01【文瑞公】</b>庭礼公长子。字天祥,号东轩,生于唐高祖武德9年丙戌年(626年)10月11日亥时,殁于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年(713年)7月20日申时,享年88岁。官授礼部尚书。妣罗氏封夫人,生于唐武德15年壬辰年(632年)10月初8未时,殁于唐中宗神龙元年乙巳(705年)8月初5日丑时,享年74岁,夫妇合葬碧落山。子三:元、铣、义。</h3><h3>公四世同居,五百余口,长幼敦睦,衣食无异。筠州太守孙缄据实申奏,上嘉其孝义,敕赐旌表,牌额曰“邓氏忠义之家”,表其居曰“义门祥瑞”,因名其乡曰“旌义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8世•禹公22世•遐公17世</b></h3><h3> <b>01【元 公】</b>文瑞公长子。字时泰,生于唐高宗上元元年甲戌年(674年)5月初5日,殁于唐玄宗天宝2年癸未(743年)3月13日,寿70岁,葬锦水亍南岸。妣杜氏。子一: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9世•禹公23世•遐公18世</b></h3><h3><b>01【恭 公】</b>元公之子。字谦益,生于唐玄宗开元2年甲寅年(714年,殁于唐宪宗元和15年庚子年(820年),享年107岁。葬凤凰山。妣赵氏。子一: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0世•禹公24世•遐公19世</b></h3><h3><b>01【泰 公】</b>恭公之子。字文通,号致远,中丞大夫,生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年(760年),葬桥南。妣陈氏。子三:璠、玙、珮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1世•禹公25世•遐公20世</b></h3><h3><b>01【璠 公】</b>泰公长子。字玉成,号韫玉,生于唐德宗贞元18年壬午年(802年)9月初8日,殁于唐昭宗乾宁3年丙辰年(896年),享年95岁。葬桥南山。于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官至袁州剌史,后拜俸禄大夫。因避赣东战乱,徙居袁州白芒。原配李氏,子二:长子霖,字光瑞,居袁州白芒,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剌史。二子后裔失详。继妣罗氏,生于唐顺宗永贞丙戌(806年),殁于唐昭宗乾宁2年乙卯(895年),享年90岁。夫妇合坟,有玉成公传。生子三:继先、继宗、继芳。</h3><h3><b>02【玙 公】</b>泰公次子。字玉昭,妣王氏。子二:继秀(迁旴江)、继祖(迁西山)。</h3><h3><b>03【珮 公】</b>泰公幼子。字玉汝。妣张氏。子二:继美(迁江陵)、继善(迁旴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2世•禹公26世•遐公21世</b></h3><h3><b>01【继先公】</b>璠公长子。子景福,号醒乐,官任南昌令。生于唐宣宗大中4年庚午年(850年)7月20日,殁于后梁贞明2年丙子年(916年),享年67岁。葬江西潭源邓墓岗。因族盛为时人所忌,由锦水亍复迁祖籍邓城。妣胡氏。子二:汉、洲。</h3><h3><b>02【继宗公】</b>璠公次子。字介福,生于唐宣宗大中7年癸酉年(853年),殁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年(926年)7月,享年73岁,葬江西。唐朝大顺年间进士,因黄巢之乱不仕。妣刘氏。生子二:淮、海。</h3><h3>淮生二子:昌载(徙旴江)、昌羲;海生二子:长子昌言随父居乌峰、次子昌期迁江西修水。</h3><h3><b>03【继芳公】</b>璠公幼子。字延福,号修江,生于唐懿宗咸通5年甲申年(864年),唐朝大顺2年辛亥年(891年)进士,因黄巢之乱未仕。原居祖地,后迁修水即南昌府宁州,延越武宁、建昌两县直达至江,故称修江支派待查。</h3><h3> 妣刘氏。子一:师安。继妣罗氏。生子三:江、湘、渭。</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6图 南阳邓州市邓国春秋园曼公、吾离公、禹公画像。</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节<br></b><b>邓氏源流世系录 (版本四)</b></h3><h5><b>【编者按</b>】此版本属南昌市新建县《邓氏族谱》所载。</h5><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1世</b></h3><h3><b>01【曼公】</b>邓氏始祖。子三:仕俊、仕澄、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2世</b></h3><h3><b>01【仕俊公】</b>曼公长子。子一:福佑。</h3><h3><b>02【辉公】</b>曼公幼子。子二:宣、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3世</b></h3><h3><b>01【福佑公】</b>仕俊公之子。子三:敬裏、敬仁、敬美。</h3><h3><b>02【河公】</b>辉公幼子。子一: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4世</b></h3><h3><b>01【敬美公】</b>福佑公幼子。子一:和甫。</h3><h3><b>02【龙公】</b>河公之子。子一: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5世</b></h3><h3><b>01【和甫公】</b>敬美公之子。子四:瑻、迪、珊、璯。</h3><h3><b>02【裕公】</b>龙公之子。子一: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6世</b></h3><h3><b>01【璯公】</b>和甫公幼子。子一:圖南。</h3><h3><b>02【啟公】</b>裕公之子。子一:九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7世</b></h3><h3><b>01【圖南公】</b>璯公之子。子二:季常、洪宾。</h3><h3><b>02【九公】</b>啟公之子。子一:秀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8世</b></h3><h3><b>01【季常公】</b>圖南公长子。子一:隐之。</h3><h3><b>02【秀公】</b>九公之子。子一:昆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9世</b></h3><h3><b>01【隐之公】</b>季常公之子。子三:鐕、鉅、銅。</h3><h3><b>02【昆公】</b>秀公之子。子四:仲义、仲美、仲善、仲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0世</b></h3><h3><b>01【銅公】</b>隐之公幼子。子一:宗崙。</h3><h3><b>02【仲义公】</b>昆公长子。子一: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1世</b></h3><h3><b>01【宗崙公】</b>銅公之子。子一:武丁。</h3><h3><b>02【均公】</b>仲义公之子。子一:安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2世</b></h3><h3><b>01【武丁公】</b>宗崙公之子。子一:允明。</h3><h3><b>02【安贤公】</b>均公之子。子二:能仁、能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3世</b></h3><h3><b>01【允明公】</b>武丁公之子。子二:庆度、庆德。</h3><h3><b>02【能仁公】</b>安贤公长子。子一:承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4世</b></h3><h3><b>01【庆度公】</b>允明公长子。子五:訫、誕、訵、訷、訞。</h3><h3><b>02【承善公】</b>能仁公之子。子二:德高、德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5世</b></h3><h3><b>01【訫公】</b>庆度公长子。子一:延伯。</h3><h3><b>02【德高公】</b>承善公长子。子二:明玉、明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6世</b></h3><h3><b>01【延伯公】</b>訫公之子。子三:必大、必发、必万。</h3><h3><b>02【明玉公】</b>德高公长子。子三:友奇、友谅、友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7世</b></h3><h3><b>01【必发公】</b>延伯公次子。子四:覬、覦、覘、覯。</h3><h3><b>02【友奇公】</b>明玉公长子。子二:昌福、昌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8世</b></h3><h3><b>01【覯公】</b>必发公幼子。子一:巨源。</h3><h3><b>02【昌福公】</b>友奇公长子。子一:竟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9世</b></h3><h3><b>01【巨源公】</b>覯公之子。子三:勴、動、勤。</h3><h3><b>02【竟成公】</b>昌福公之子。子二:天秩、文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0世</b></h3><h3><b>01【勴 公】</b>巨源公长子。子二:祖忻、祖祈。</h3><h3><b>02【文馨公】</b>竟成公幼子。子一: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1世</b></h3><h3><b>01【祖忻公】</b>勴公长子。子五:顶、颀、頔、顧、頭。</h3><h3><b>02【显公】</b>文馨公之子。子二:伯经、伯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2世</b></h3><h3><b>01【頔公】</b>祖忻公三子。子一:希觉。</h3><h3><b>02【伯纬公】</b>显公幼子。子一:立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3世</b></h3><h3><b>01【希觉公】</b>頔公之子。子二:文通、文达。</h3><h3><b>02【立纪公】</b>伯纬公之子。子三:天嵩、天蜂、天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4世</b></h3><h3><b>01【文通公】</b>希觉公长子。子三:万诚、万谐、万课。</h3><h3><b>02【天嵩公】</b>立纪公长子。子一:廷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5世</b></h3><h3><b>01【万谐公】</b>文通公次子。子一:廷介。</h3><h3><b>02【廷佑公】</b>天嵩公之子。子四:元德、元光、元先、元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6世</b></h3><h3><b>01【廷介公】</b>万谐公之子。子二:陟、陛。</h3><h3><b>02【廷佑公】</b>次子。子二:兴志、兴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7世</b></h3><h3><b>01【陟公】</b>廷介公长子。子七:譓、敬、谤、诩、詠、舊、乃。</h3><h3><b>02【兴仁公】</b>元光公幼子。子一:奇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8世</b></h3><h3><b>01【敬公】</b>陟公次子。子一:固以。</h3><h3><b>02【奇祥公】</b>兴仁公之子。子一:其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9世</b></h3><h3><b>01【固以公】</b>敬公之子。子二:元士、元科。</h3><h3><b>02【其然公】</b>奇祥公之子。子二:承宗、继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0世</b></h3><h3><b>01【元士公】</b>固以公长子。子六:骀、驹、驯、骈、骏、骥。</h3><h3><b>02【承宗公】</b>其然公长子。子一:福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1世</b></h3><h3><b>01【驹公】</b>元士公次子。子一:珙善。</h3><h3><b>02【福宏公】</b>承宗公长子。子三:英、雄、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2世</b></h3><h3><b>01【珙善公】</b>驹公之子。子四:文一、行二、忠三、信四。</h3><h3><b>02【俊 公】</b>福宏公幼子。子一:吾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3世</b></h3><h3><b>01【信四公】</b>珙善公四子。子一:道衍。</h3><h3><b>02【吾離公】</b>俊公之子。子五:佑耀、顶耀、清耀、宗耀、千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4世</b></h3><h3><b>01【道衍公】</b>信四公之子。子一:祖相。</h3><h3><b>02【佑耀公】</b>吾離公长子。子一:祖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5世</b></h3><h3><b>01【祖相公】</b>道衍公之子。子一:弱。</h3><h3><b>02【祖元公】</b>佑耀公之子。子二:渊仁、深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6世</b></h3><h3><b>01【弱 公】</b>祖相公之子。子一:平。</h3><h3><b>02【深仁公】</b>祖元公幼子。子一:惠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7世</b></h3><h3><b>01【平公】</b>弱公之子。子二:通、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8世</b></h3><h3><b>01【通公】</b>平公长子。子三:诚、谓、析。</h3><h3><b>02【先公】</b>平公幼子。子一: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9世</b></h3><h3><b>01【诚公】</b>通公长子。子二:敬、信。</h3><h3><b>02【谓公】</b>通公次子。子一:利贞。</h3><h3><b>03【析公】</b>通公幼子。子二:景隆、景云。</h3><h3><b>04【论公】</b>先公之子。子二:凱、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0世</b></h3><h3><b>01【敬公】</b>诚公长子。子一:明亮。</h3><h3><b>02【信公】</b>诚公幼子。子二:眀辉、明炳。</h3><h3><b>03【利贞公】</b>谓公之子。子二:询、谕。</h3><h3><b>04【景云公】</b>析公幼子。子一:和平。</h3><h3><b>05【凱公】</b>论公长子。子一: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1世</b></h3><h3><b>01【明亮公】</b>敬公之子。子二:海(迁苏州)、澍(迁江西)。</h3><h3><b>02【眀辉公】</b>信公长子。子二:淮、汉。</h3><h3><b>03【询公】</b>利贞公长子。子一:源。</h3><h3><b>04【和平公】</b>景云公之子。子一:广汉。</h3><h3><b>05【统公】</b>凱公之子。子一: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2世</b></h3><h3><b>01【广汉公】</b>和平公之子。子二:光奇、光华。</h3><h3><b>02【闰公】</b>统公之子。子二:延年、龟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3世</b></h3><h3><b>01【光奇公】</b>广汉公长子。子二:泰成、泰顺。</h3><h3><b>02【延年公】</b>闰公长子。子二:增辉、增耀。</h3><h3><b>03【龟年公】</b>闰公幼子。子三:增燝、增焻(迁山东)、增煜(迁山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4世</b></h3><h3><b>01【泰顺公】</b>光奇公幼子。子二:睦、晔。</h3><h3><b>02【增辉公】</b>延年公长子。子二:镜、钟。</h3><h3><b>03【增耀公】</b>延年公幼子。子一:鋐(迁豫章)。</h3><h3><b>04【增燝公】</b>龟年公长子。子一: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5世</b></h3><h3><b>01【睦公】</b>泰顺公长子。子一:渪。</h3><h3><b>02【镜公】</b>增辉公长子。子一:嘉言(迁南京)。</h3><h3><b>03【钟公】</b>增辉公幼子。子二:庆风(迁湖南)、庆雨(迁湖南)。</h3><h3><b>04【锽公】</b>增燝公之子。子二:肃、播(迁江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6世</b></h3><h3><b>01【肃公】</b>锽公长子。子二:邯、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7世</b></h3><h3><b>01【邯公】</b>肃公长子。子三:虎(迁徐州)、彪(子一:攸)、荆凤。</h3><h3><b>02【晔公】</b>肃公幼子。子一: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8世•禹公1世</b></h3><h3><b>01【禹公】</b>晔公之子。东汉高密候。子十三: 云(大厚伯)、震(开国候)、袭(东密候)、典(济亭候)、珍(夷安候)、训(张掖太守谥敬候)、碧(宁远候)、英(显烈将军)、谟(平阳候)、诰(徵西将军)、鹏(洪洲太守候)、鹄(休宁)、鸿(车骑大将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9世•禹公2世</b></h3><h3><b>01【训公】</b>禹公六子。张掖太守谥敬候。子五:隲(上蔡候)、京(黄门侍郎)、悝(青叶候)、安(西平候)、阖(万世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0世•禹公3世</b></h3><h3><b>01【悝公】</b>训公三子。青叶候。子一:广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1世•禹公4世</b></h3><h3><b>01【广宗公】</b>悝公之子。西平候, 号習统。子一: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2世•禹公5世</b></h3><h3><b>01【晦公】</b>广宗公之子。子二:遄、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3世•禹公6世</b></h3><h3><b>01【遄公】</b>晦公长子。汉棠邑令。子一:璨。</h3><h3><b> 02【遐公】</b>晦公幼子。居邓家营。子一: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4世•禹公7世</b></h3><h3><b>01【璨公】</b>遄公之子。封散骑常侍。子三:鍾、鑑、镒。</h3><h3><b>02【琇公】</b>遐公之子。徙潭源, 改名野城。子一:思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5世•禹公8世</b></h3><h3><b>01【鍾公】</b>璨公长子。子一:宫。</h3><h3><b>02【鑑公】</b>璨公次子。生子五:宜、宁、定、宣、宏。</h3><h3><b>03【镒公】</b>璨公幼子。徙新吴。</h3><h3><b>04【思孔公】</b>琇公之子。生子二:竞成、勤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6世•禹公9世</b></h3><h3><b>01【宫公】</b>鍾公之子。子一:善。</h3><h3><b>02【宁公】</b>鑑公次子。子一:喜。</h3><h3><b>03【竞成公】</b>思孔公长子。子一:正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7世•禹公10世</b></h3><h3><b>01 【善公</b>】宫公之子。子一:骐。</h3><h3><b>02【喜公】</b>宁公之子。子三:驻、骥、骧。</h3><h3><b>03【正本公】</b>竞成公之子。生子二:时植、时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8世•禹公11世</b></h3><h3><b>01【骐公】</b>善公之子。子一:慧。</h3><h3><b>02【骥公】</b>喜公次子。子一:志。</h3><h3><b>03 【时朴公】</b>正本公幼子。子四:希爵、希珍、希文、希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9世•禹公12世</b></h3><h3><b>01【慧公】</b>骐公之子。子一:缗。</h3><h3><b>02【志公】</b>骥公之子。子三:纯、縝、綸。</h3><h3><b>03【希爵公】</b>时朴公长子。子一:鲁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0世•禹公13世</b></h3><h3><b>01【缗公】</b>慧公之子。子一:朗。</h3><h3><b>02【纯公】</b>志公长子。子二:期、朝(徙居临江杨石乡两秀里)。</h3><h3><b>03【鲁贤公】</b>希爵公之子。生子二:由喜、由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1世•禹公14世</b></h3><h3><b>01【朗公】</b>缗公之子。子二:岑、岌。</h3><h3><b>02【期公】</b>纯公长子。子一:狱。</h3><h3><b>03【由喜公】</b>鲁贤公长子。子一:天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2世•禹公15世</b></h3><h3><b>01【岑公】</b>朗公长子。子二:箕、箔。</h3><h3><b>02【狱公】</b>期公之子。子二:节、俭。</h3><h3><b>03【天秩公】</b>由喜公之子。南城令,徙盱江。生子二:志学、志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3世•禹公16世</b></h3><h3><b>01【箕公】</b>岑公长子。子一:承。</h3><h3><b>02【节公】</b>狱公长子。子三:勲、烈、煦。</h3><h3><b>03【志学公】</b>天秩公长子。子一:孟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4世•禹公17世</b></h3><h3><b>01【承公】</b>箕公之子。子一:嵩。</h3><h3><b>02【烈公】</b>节公次子。子二:崇、峰。</h3><h3><b>03【孟春公】</b>志学公之子。子二:侯南、侯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5世•禹公18世</b></h3><h3><b>01【嵩公】</b>承公之子。子一:宙。</h3><h3><b>02【峰公】</b>烈公幼子。子二:宇、宗。</h3><h3><b>03【侯南公】</b>孟春公长子。子二:高翱、高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6世•禹公19世</b></h3><h3><b>01【宙公】</b>嵩公之子。子一:林。</h3><h3><b>02【宇公】</b>峰公长子。子一:桓。</h3><h3><b>03【高翔公】</b>侯南公幼子。高安县尉, 徙家焉。子二:庭诗(徙居广西)、庭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7世•禹公20世</b></h3><h3><b>01【林公】</b>宙公之子。子一:静。</h3><h3><b>02【桓公】</b>宇公之子。子一:青。</h3><h3><b>03【庭礼公】</b>高翔公幼子。子一:文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8世•禹公21世</b></h3><h3><b>01【静公】</b>林公之子。子一:阀。</h3> <h5><font color="#b04fbb">第66图 郑国大夫、中国最早的律师邓析。</font></h5><h3><b>02【青公】</b>桓公之子。子一:阅。</h3><h3><b>03【文瑞公】</b>庭礼公长子。子一: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9世•禹公22世</b></h3><h3><b>01【阀 公】</b>静公之子。子一:陟。</h3><h3><b>02【阅 公】</b>青公之子。子二:陸、陵。</h3><h3><b>03【元 公】</b>文瑞公之子。子一: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0世•禹公23世</b></h3><h3><b>01【陟 公】</b>阀公之子。子一:礼。</h3><h3><b>02【陵 公】</b>阅公幼子。子二:裕、祫。</h3><h3><b>03【恭 公】</b>元公之子。子一: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1世•禹公24世</b></h3><h3><b>01【礼 公】</b>陟公之子。子二:弁、允。</h3><h3><b>02【裕 公】</b>陵公长子。子二:叅、参。</h3><h3><b>03【祫 公】</b>陵公幼子。官员外郎, 泰浦基祖。子一:枲。</h3><h3><b>04【泰 公】</b>恭公之子。子三:璠、玙、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2世•禹公25世</b></h3><h3><b>01【弁 公】</b>礼公长子。子一:桐。</h3><h3><b>02【叅 公】</b>裕公长子。子二:本、东。</h3><h3><b>03【枲 公】</b>祫公之子。子二:奭、爽(分居剑水)。</h3><h3><b>04【璠 公】</b>泰公长子。湖坊基祖。子三:继先、继宗、继芳。</h3><h3><b>05【玙 公】</b>泰公次子。子二:继秀(迁旴江)、继祖(徙西山)。</h3><h3><b>06【珮 公】</b>泰公幼子。子二:继美(徙分宁)、继善(徙旴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3世•禹公26世</b></h3><h3><b>01【桐 公】</b>弁公之子。子一:程。</h3><h3><b>02【本 公】</b>叅公长子。子一:稽。</h3><h3><b>03【奭 公】</b>叅公幼子。子二:穉、穆。</h3><h3><b>04【继先公】</b>璠公长子。复宇邓城。子二:汉、洲(徙居下迁, 裔迁青冈)。</h3><h3><b>05【继宗公】</b>璠公次子。子二:淮、海。</h3><h3><b>06【继芳公】</b>璠公幼子。子三:江、湘、渭。俱徙修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4世•禹公27世</b></h3><h3><b>01【程 公】</b>桐公之子。子一:准。</h3><h3><b>02【稽 公】</b>本公之子。子一:離。</h3><h3><b>03【穉 公】</b>奭公长子。子一:维。</h3><h3><b>04【穆 公】</b>奭公幼子。子三:宗仁、宗华、宗义。</h3><h3><b>05【汉 公】</b>继先公长子。邓城基祖。子六:浩、潮、端(徙居下迁, 裔迁青冈)、庄、严、肃。</h3><h3><b>06【淮 公】</b>继宗公长子。徙旴江墨池里。子一:昌言。</h3><h3><b>07【海 公】</b>继宗公幼子。岛峰基祖。子一:昌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5世•禹公28世</b></h3><h3><b>01【准 公】</b>程公之子。子一:昺。</h3><h3><b>02【離 公】</b>稽公之子。子一:旭。</h3><h3><b>03【维 公】</b>穉公之子。子一:昶。</h3><h3><b>04【宗仁公】</b>穆公长子。子一:湘。</h3><h3><b>05【浩 公】</b>汉公长子。子三:晏、景、瓒。</h3><h3><b>06【潮 公】</b>汉公次子。子二:文、及。</h3><h3><b>07【庄 公】</b>汉公四子。子三:武、昇、昂。</h3><h3><b>08【肃 公】</b>汉公幼子。子一:昊。</h3><h3><b>09【昌言公】</b>淮公之子。子一:说。</h3><h3><b>10【昌期公】</b>海公之子。子二:頵、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6世•禹公29世</b></h3><h3><b>01【昺 公】</b>准公之子。子一:判。</h3><h3><b>02【旭 公】</b>離公之子。子二:刊、邦。</h3><h3><b>03【昶 公】</b>维公之子。子二:利、邘。</h3><h3><b>04【湘 公】</b>宗仁公之子。子一:日运。</h3><h3><b>05【晏 公】</b>浩公长子。子二:汉瀅、汉宗。</h3><h3><b>06【景 公】</b>浩公次子。子二:汉广、汉水(商寓浦圻)。</h3><h3><b>07【瓒 公】</b>浩公幼子。子一:汉佐。</h3><h3><b>08【文 公】</b>潮公长子。子一:汉涥。</h3><h3><b>09【及 公】</b>潮公幼子。子一:汉辅。</h3><h3><b>10【武 公】</b>庄公长子。子一:汉俊(游学江夏)。</h3><h3><b>11【昇 公】</b>庄公次子。子一:汉英。</h3><h3><b>12【昂 公】</b>庄公幼子。子一:汉哲。</h3><h3><b>13【昊 公】</b>肃公之子。子一:汉彦。</h3><h3><b>14【说 公】</b>昌言公之子。子一:汉卿。</h3><h3><b>15【頵 公】</b>昌期公长子。子四:汉京、汉泳、汉杰、汉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7世•禹公30世</b></h3><h3><b>01【判 公】</b>昺公之子。子一:殷。</h3><h3><b>02【刊 公】</b>旭公长子。子一:毅。</h3><h3><b>03【邘 公】</b>昶公幼子。子一:榖。</h3><h3><b>04【日运公】</b>湘公之子。子一:诰。</h3><h3><b>05【汉瀅公】</b>晏公长子。子三:景义、景佑、景祀。</h3><h3><b>06【汉宗公】</b>晏公幼子。子一:景祥。</h3><h3><b>07【汉涥公】</b>文公之子。子一:景行。</h3><h3><b>08【汉辅公】</b>及公之子。本邑教谕。子一:景昌。</h3><h3><b>09【汉哲公】</b>昂公之子。子二:景仰、景山。</h3><h3><b>10【汉彦公】</b>昊公之子。子二:景桢、景道。</h3><h3><b>11【汉卿公】</b>说公之子。子一:景仁。</h3><h3><b>12【汉京公】</b>頵公长子。子二:景询、景裕。</h3><h3><b>13【汉杰公】</b>頵公三子。子一:景晖。</h3><h3><b>14【汉著公】</b>頵公幼子。迁居社巷。子一:景哲。</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67图 西汉时期富甲天下的邓通</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节<br></b><b>源流世系录(版本五)</b></h3><h5><b>【编者按】</b>此版本属上饶市铅山县《邓氏宗谱》所载。</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1世</b></h3><h3><b>01【季曼公】</b>受姓始祖。商武丁封叔曼于邓, 后以国为氏。四世同居,旌表家门之十贤堂, 并列诚为学仕优余。妣吴氏,武王加封为一品夫人。子二:啟、敬。</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2世</b></h3><h3><b>01【啟公】</b>季曼公长子。字恵,官封太守, 古今人表, 朝野仙班。生于武王元年2月14日午时,歿葬失考。妣林氏,生于武王5年7月13日巳时,歿南郡。子三:裕、宽、九。</h3><h3><b>02【敬公】</b>季曼公幼子。生于武王5年5月初7日子时,歿葬未详。 </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3世</b></h3><h3><b>01【裕公】</b>啟公长子。字复,封为尚书。生于康王21年3月25日, 殁于昭王47年3月6日寅时, 葬虎形山。</h3><h3><b>02【宽公】</b>啟公次子。字寿。生于康王24年10月19日午时, 歿葬失考。妣周氏,生殁葬失考。</h3><h3><b>03【九公】</b>啟公幼子。仕商朝, 为关总元之职。征西番有功, 勅封大元帅之职。生于康王26年5月初5日午时, 歿葬失考。妣徐氏,子一:秀。</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4世</b></h3><h3><b>01【秀公】</b>九公之子。仕商,为大元帅。生于昭王辛末年4月初4日午时, 终于穆王壬辰年3月初6日子时, 葬狮子形。妣姬氏,生于昭王辛末年12月初4日子时, 终于穆王癸巳年正月16日申时, 葬人形。子一:昆。</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5世</b></h3><h3><b>01【昆公】</b>秀公之子。仕商, 封为候之职。生于穆王乙酉年3月14日, 终于懿王17年癸卯年4月初5日寅时。妣趙氏,生于穆王10年庚寅年5月初5日子时, 殁缺, 葬蛇形山, 壬山丙向。子一:仲义。</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6世</b></h3><h3><b>01【仲义公】</b>昆公之子。职封光禄大夫。生于共王2年丙子年5月初3日午时, 终于孝王13年甲子年2月12日子时, 殁葬南岸。妣秦氏,生殁失考, 葬凤形。子二:均、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7世</b></h3><h3><b>01【均公】</b>仲义公长子。字□。生于懿王15年辛丑年7月18日子时, 终于宣王戊寅年正月22日亥时。妣马氏,生于懿王癸卯年10月初10日子时, 终于宣王己卯年4月初8日巳时。夫妇同葬荷树下虎形癸山丁向。子一:安贤。</h3><h3><b>02【仕公】</b>仲义公幼子。字□。生于历王癸卯年4月初8日子时, 迁居不知何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8世</b></h3><h3><b>01【安贤公】</b>均公之子。字□。生于夷王6年壬申年3月28日午时, 终于历王49年辛未年4月初9日未时。妣林氏,生于夷王戊申年6月初1日辰时, 终于历王18年庚午年4月16日午时。夫妇同茔葬南岭虎形山庚山甲向。子二:能仁、能智。</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09世</b></h3><h3><b>01【能仁公】</b>安贤公长子。字□。生于历王2年甲申年2月初4日子时, 终于宣王12年乙酉年8月12日辰时,葬葛坞虎形山。妣魏氏。生于历王6年庚子年2月初3日卯时, 终于宣王26年己亥年4月初8日申时, 与夫同茔。子一:承贤。</h3><h3><b>02【能智公】</b>安贤公幼子。</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0世</b></h3><h3><b>01【承贤公】</b>能仁公之子。字□。生于历王24年丙午年5月初4日子时, 终于宣王3年丙寅年3月16日卯时,葬蛇山。妣李氏。生于历王28年庚戌年11月28日卯时, 终于平王2年壬申年7月初8日申时,葬雷打石狮形。子二:德高、德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1世</b></h3><h3><b>01【德高公】</b>承贤公长子。字□。生于宣王元年甲戌年4月初10日戌时, 终于平王23年癸巳年5月16日子时,葬冷水屈癸山丁向。妣周氏,生于宣王8年辛巳年6月30日卯时, 葬未详。子一:明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2世</b></h3><h3><b>01【明玉公】</b>德高公之子。字□。生于宣王31年甲辰年4月11日午时, 终于桓王元年壬戌年5月初2日辰时,葬冷水屈癸山丁向。妣郑氏,生殁失考, 合葬樟树下凤形。子三:友谅(另修)、友闻、友直(另修)。</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3世</b></h3><h3><b>01【友闻公】</b>明玉公次子。字□。生于平王9年戊辰年8月15日卯时, 终于桓王11年甲戌年8月初8日辰时。妣王氏,生于幽王11年庚午年3月19日子时, 终于桓王12年乙亥年9月24日辰时, 夫妇同茔。子二:昌福、昌禄(另修)。</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4世</b></h3><h3><b>01【昌福公】</b>友闻公长子。字□。生于幽王甲午年正月25日巳时, 终于□王□亥年3月14日子时。妣徐氏,生于平王24年甲午年3月19日未时, 子一:忠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5世</b></h3><h3><b>01【忠明公】</b>昌福公之子。字□。生于桓王3年甲子年3月初3日午时, 终于襄王辛卯年4月初1日卯时。妣温氏,生于桓王5年丙寅年4月28日子时, 终于襄王丁丑年5月初2日丑时, 夫妇同墓, 南屏山辛山乙向。子二:文馨、文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6世</b></h3><h3><b>01【文馨公】</b>忠明长子。字□。生于僖王元年庚子年8月15日辰时, 终于匡王元年己酉年9月22日卯时, 葬白源弄。妣许氏,生殁未详, 夫妇同茔。子一:昭显。</h3><h3><b>02【文兰公】</b>忠明幼子。字□。生于僖王4年癸卯年10月初10日申时, 另修。</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7世</b></h3><h3><b>01【昭显公】</b>文馨公之子。字□。生于襄王元年庚午年7月19日辰时, 终于简王2年丙寅年8月初9日午时, 葬溪西。妣马氏,生于襄王6年乙亥年正月22日子时, 终于简王12年丙子年11月23日申时, 夫妇同茔。生子二:伯伦、伯纬。</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8世</b></h3><h3><b>01【伯伦公】</b>昭显公长子。字□。生于匡王元年戊戌年4月14日亥时, 殁葬失考。 </h3><h3><b>02【伯纬公】</b>昭显公幼子。字□。生于匡王4年癸丑年7月初7日卯时, 终于景王12年己未年9月初10日辰时, 葬付家宅白石源凤形。妣孟氏,生于定王甲辰年4月19日子时, 终于景王9年乙丑年5月28日申时, 夫妇同茔仙人骑鹤形。生子二:立纪、立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19世</b></h3><h3><b>01【立纪公】</b>伯纬公长子。生于简王12年丙子年正月初4日辰时, 殁葬未详。妣姚氏,生于简王19年癸未年4月初2日子时, 终于敬王19年甲申年8月吉日吉时, 葬白石源夫妇同茔。子三:天峰、天嵩、天崙。</h3><h3><b>02【立纲公】</b>伯纬公幼子。生于简王己卯年4月初10日子时, 殁葬未详。</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0世</b></h3><h3><b>01【天峰公】</b>立纪公长子。生于灵王甲辰年5月初6日辰时。妣温氏,生于灵王丙午年7月28日亥时,夫妇殁葬俱未详。</h3><h3><b>02【天嵩公】</b>立纪公次子。生于灵王丁未年8月29日卯时, 终于敬王19年乙卯年10月24日辰时。妣江氏,生于灵王癸丑年7月28日子时, 殁失考。夫妇同葬本堡孩儿攀栏形。子一:延祐。</h3><h3><b>03【天崙公】</b>立纪公幼子。生于灵王丁未年3月23日戌时, 徙居□□。</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1世</b></h3><h3><b>01【延祐公】</b>天嵩公之子。仕周官,封西域侯。生于景王9年乙丑年7月初8日子时, 终于元王丁卯年9月18日子时。妣陈氏,生于景王己巳年4月21日申时, 殁失考, 葬龙井益背。子四:元徳、元光、元先、元奇。</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2世</b></h3><h3><b>01【元徳公】</b>延祐公长子。生于景王甲午年4月28日酉时, 徙居不知何乡。另修。</h3><h3><b>02【元光公】</b>延祐公次子。生于景王丁酉年9月14日辰时, 终于元王己亥年11月初4日酉时, 迁南昌府南昌县40都八胡坊村, 葬马山弄。妣谢氏,生殁失考, 葬枫树底。子二:兴仁、兴志。</h3><h3><b>03【元先公】</b>延祐公三子。生于景王壬寅年4月16日戌时, 终于□王9年□亥年11月11日亥时, 迁葬未详。</h3><h3><b>04【元奇公】</b>延祐公幼子。生于景王乙巳年5月9日酉时, 迁居广东省。</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3世</b></h3><h3><b>01【兴仁公】</b>元光公长子。仕周官,封宣胜侯。生于元王丙寅年正月24日午时, 终于烈王癸卯年11月初4日亥时, 迁葬48都马□形辛山乙向。妣吴氏,生于元王壬申年4月□日□时, 终于安王9年庚辰年7月初8日丑时, 葬本都牛形山。子二:其祥、其然。</h3><h3><b>02【兴志公】</b>元光公幼子。生于元王己巳年6月13日午时, 殁葬失考。</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4世</b></h3><h3><b>01【其祥公】</b>兴仁公长子。生于元王乙未年7月初3日午时, 殁葬未详。</h3><h3><b>02【其然公】</b>兴仁公幼子。生于元王戊戌年8月15日卯时, 终于烈王丙午年9月初3日申时。妣唐氏,生于元王庚子年7月初4日亥时, 终于烈王丁未年8月14日辰时, 夫妇同葬仙人骑鹤形。子二:新承、新继。</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5世</b></h3><h3><b>01【新承公】</b>其然公长子。字新宗。生于安王元年庚辰年7月初8日午时, 终于显王庚午年9月11日辰时, 葬象形。妣张氏,生于安王戊子年9月11日卯时, 终于显王己卯年11月初2日申时, 袝夫茔。子一:福宏。</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6世</b></h3><h3><b>01【福宏公】</b>新承公之子。生于烈王丁未年7月初9日辰时, 终于赧王□□年11月23日申时, 迁葬谢家村桥边蜈蚣形辛山□向。妣马氏,生于烈王辛亥年3月初3日子时, 终于□王□子年10月初4日寅时, 夫妇同墓。子三:英、雄、俊。</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7世</b></h3><h3><b>01【英 公】</b>福宏公长子。生于显王12年甲子年正月初2日辰时, 终于赧王甲戌年9月18日亥时, 葬失考。</h3><h3><br></h3> <h5><b><font color="#b04fbb">第68图 东汉和帝皇后邓绥(李晟饰)</font></b></h5><h3><b>02【雄公】</b>福宏公长子。生于显王15年丁卯年4月23日午时, 终于赧王丁丑年6月17日戌时, 葬南坪白鹅戏水形辛山乙向。</h3><h3><b>03【俊 公】</b>福宏公长子。为鲁大夫,桓公7年解绶归田, 生于显王辛未年4月初3日辰时, 终于赧王丙子年12月27日申时, 葬大坞。妣韩氏,生于显王22年甲戌年7月12日亥时, 终于赧王己巳年5月初1日子时, 夫妇同茔。子一:吾離。</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8世</b></h3><h3><b>01【吾離公】</b>俊公之子。封祈来朝是也, 生于赧王元年丁未年4月18日午时, 终于玉政乙卯年7月初4日亥时, 葬荆州平马州。妣王氏, 生于赧王庚戌年9月9日子时, 终于玉政戊午年3月22日亥时, 葬飞大蜈蚣形。子一:佑耀。</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29世</b></h3><h3><b>01【佑耀公】</b>吾離公之子。生于赧王甲申年8月28日辰时, 终于霸王元年乙未年8月初1日子时。妣杨氏,生于赧王戊子年□月4日子时, 终于孝惠丁未年7月12日□时, 俱葬竹窠凤形。副室崔氏,生于赧王乙巳年12月28日子时, 终于孝惠辛亥年正月19日辰时, 葬白石源虎形山。子一:祖元。</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0世</b></h3><h3><b>01【祖元公】</b>佑耀公之子。生于昭襄丁未年5月16日辰时, 终于孝文甲子年7月22日亥时, 葬九接岩灯盏卦壁形。妣徐氏,生于秦孝文辛亥年7月初2日子时, 终于汉孝文丙寅年9月16日亥时, 葬螺蛳形。子二:渊、深。</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1世</b></h3><h3><b>01【渊公】</b>祖元公长子。生于玉政乙卯年4月28日午时, 殁葬未详。</h3><h3><b>02【深公】</b>祖元公幼子。生于玉政己未年7月13日子时, 终于孝□□□年8月16日申时, 葬大南坞棋盤形。妣陈氏,生于□□□亥年7月18日子时, 终于孝景后庚子年4月初1日□时, 葬三板桥龟形。子二:惠贤、惠德。</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2世</b></h3><h3><b>01【惠贤公】</b>深公长子。生于秦始皇甲申年11月13日辰时, 终于元光丁未年9月初2日子时。妣池氏, 生于秦始皇戊子年9月13日酉时, 殁失考。夫妇同茔鯉魚形。子二:通、达(另修)。</h3><h3><b>02【惠贤公】</b>深公幼子。生于秦始皇丁亥年2月24日亥时, 殁葬未详。</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3世</b></h3><h3><b>01【通公】</b>惠贤公长子。仕汉官, 封三品之职。生于楚羁王乙未年4月初8日子时, 终于孝景后元年戊戌年9月16日辰时。妣颜氏,生于孝惠帝丁未年9月27日辰时, 终于廷元辛丑年10月19日子时, 夫妇同茔螃蠏形。子一:析。</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4世</b></h3><h3><b>01【析公】</b>通公长子。仕汉封郑大夫, 生于孝文戊辰年4月初2日辰时, 终于太始元年7月23日戌时。葬牛岭樟树下金壸筛酒形。妣孟氏,生于孝文癸酉年11月初7日酉时, 终于太始戊戌年正月初8日申时。夫妇同茔。子二:景云、景龙。</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5世</b></h3><h3><b>01【景云公】</b>析公长子。字伯道, 号攸。生于汉元光丁未年9月初1日午时, 终于丁未年7月22日亥时, 葬仙人岩。 </h3><h3><b>02【景龙公】</b>析公幼子。生于汉元光己酉年7月26日辰时, 终于元平丁未年8月初9日卯时, 葬白八坑甲山庚向。妣咮氏,生于汉元光庚戌年4月21日子时, 终于元平元年丁未年7月18日申时, 夫妇同茔。子二:和平、和昌。</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6世</b></h3><h3><b>01【和平公】</b>景龙公长子。生于西汉元封元年辛未年(前110年)4月14日子时, 终于西汉甘露2年己巳年(前52年)7月23日辰时, 葬天珠坪。妣庄氏,生于西汉太初2年戊寅年(前103年)9月20日辰时, 终于西汉初元元年癸酉年(前48年)11月初10日亥时, 葬山塘岭。子一:广汉。</h3><h3><b>02【和昌公】</b>景龙公幼子。生于西汉太初甲戌年7月24日子时, 殁葬未详。</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7世</b></h3><h3><b>01【广汉公】</b>和平公之子。仕汉,宣帝封为长乐卫尉。生于西汉元平元年丁未年(前74年)7月13日寅时, 终于西汉建平元年乙卯年(前6年)11月初4日戌时, 葬罗盆。妣谢氏,生于西汉本始4年辛亥年(前70年)9月22日亥时, 终于西汉元延2年庚戌年(前11年)2月初7日申时, 葬东岭荷树下蝴蝶形寅山甲向。子一:光奇。</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8世</b></h3><h3><b>01【光奇公】</b>广汉公之子。生于西汉元(永)光3年庚辰年(前41年) 正月13日午时, 终于西汉元寿元年己未年(前2年)9月17日申时, 葬胡家茔。妣叶氏,生于西汉□□□□年□□年3月初4日子时, 终于东汉建武6年庚寅年(30年)5月初4日□时, 葬夜鸡弄龟形。子二:泰成、泰顺。</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39世</b></h3><h3><b>01【泰成公】</b>光奇公长子。生于西汉元(永)光辛巳年5月15日亥时, 殁葬失考。</h3><h3><b>02【泰顺公】</b>光奇公幼子。生于西汉建昭2年甲申年9月19日申时, 终于西汉平帝元始4年甲子年(4年)7月23日辰时。妣马氏,生于西汉建昭5年丁亥年(前34年)10月22日子时, 终于西汉孝哀帝建平2年丙辰年(前5年) □月初7日卯时。夫妇同墓, 葬鯉鱼洲白坞风吹罗带形辛山乙向。子一:清公。</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0世 </b></h3><h3><b>01【清公】</b>泰顺公之子。唐武宗封为13名, 字睦。生于西汉成帝永始2年丙午年(前15年) 正月初4日卯时, 终于东汉明帝永平2年己未年(59年)8月8日午时, 葬白玉仙人着棋形。妣彭氏,生于西汉成帝永始4年戊申年(前13年) 4月18日午时, 终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丁巳年(57年)9月5日未时, 葬凤凰顿棋形庚山甲向。子一:禹。</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1世•禹公1世</b></h3><h3><b>01【禹公】</b>清公之子。字仲华,生于西汉平帝元始3年癸亥年(2年)3月初1日午时, 终于东汉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年(59年)4月25日吉时, 勅葬凌烟阁后凤凰山顿棋形。妣刘氏,生于建武庚午年8月19日子时, 终于东汉和帝永元6年甲午年(94年)3月初1日卯时, 葬天平山辛山乙向。生13子:云、震、袭、典、珍、训、碧、英、谟、诰、鹏、鹄、鸿。公始东京河南江北追汴梁路时, 因新莽篡国, 更始委靡, 光武中兴。公杖策出南阳, 追帝于业劝, 以廷揽英雄, 抚悦民心, 恢复汉室。帝大悦, 拜大师封赞候, 时年24。辅帝凝图, 持产□清犢之党。建武丁酉13年定封高密候, 食四县, 内行淳备关门修整, 教养子孙, 皆可为后世法。谥元候, 传另传。</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2世•禹公2世</b></h3><h3><b>01【云公】</b>禹公长子。字为使,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0年甲辰年(44年)正月17日未时。另迁北京应天府广平县。</h3><h3><b>02【震公】</b>禹公次子。字为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2年丙午年(46年)2月19日申时。另迁山东□□府。</h3><h3><b>03【袭公】</b>禹公三子。字为一,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3年丁未年(47年)3月19日丑时。另迁江南省□国府。</h3><h3><b>04【典公】</b>禹公四子。字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5年己酉年(49年)10月14日亥时。另迁河南开封府。</h3><h3><b>05【珍公】</b>禹公五子。字为闽,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27年辛亥年(51年)正月初2日丑时。另迁山西□阳府。</h3><h3><b>06【训公】</b>禹公六子。字平叔,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30年甲午(应为甲寅)年(54年)4月22日吉时, 终于东汉和帝永元4年壬辰年(92年)3月初8日子时, 葬天福坪。妣阴氏,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31年乙卯年(55年)3月初1日未时, 终于东汉安帝元初元年甲寅年(114年)4月初4日亥时, 葬虎形山。子五:骘、京、悝、宏、阊。女一:名绥。永和14年, 和帝立为正位中宮, 之熹皇之太后也。赞曰: 公少有大志, 显宗初为郎中, 谦恕下士, 士多归之。曾上谷變诏屯兵马, 防鲜卑不敢远塞。元和初拜张掖太守,西羌来者待以恩信小大感悦, 家立祠, 卒谥敬侯。</h3><h3><b>07【碧公】</b>禹公七子。字为雍,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31年乙卯年(55年)10月19日辰时。另迁广东省雷州府龙门县。</h3><h3><b>08【英公】</b>禹公八子。字为上,生于东汉光武元年5月14日卯时。另迁浙江省金华府仁和县。</h3><h3><b>09【谟公】</b>禹公九子。字为累,生于东汉光武戊寅(应为戊午)年11月初5日未时。另迁江西省瑞州府。</h3><h3><b>10【诰公】</b>禹公十子。字为世,生于东汉光武建庚申年(60年)7月15日午时。另迁潮□昌府。</h3><h3><b>11【鹏公】</b>禹公十一子。字名宠,生于东汉光武壬戌年(62年)8月15日申时。另迁福建江州府。</h3><h3><b>12【鹄公】</b>禹公十二子。字名汉,生于东汉光武甲子年(64年)8月15日申时。另迁福建江州府。</h3><h3><b>13【鸿公】</b>禹公十三子。字名庭,生于东汉光武丙寅年(66年)4月初7日未时。另迁四川成都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3世•禹公3世</b></h3><h3><b>01【骘公】</b>训公长子。字照亮,生于东汉明帝永平癸酉年(73年)6月21日申时。殁葬失考。汉永元3年官拜镇国大将军。</h3><h3><b>02【京 公】</b>训公次子。字照松,生于东汉明帝永平乙亥年(75年)8月18日亥时。汉永元元年官封列候。另修不提。</h3><h3><b>03【悝公】</b>训公三子。字照伯,生于东汉章帝建初2年丁丑年(77年)4月初5日吉时, 终于东汉顺帝汉安2年癸未年(143年)7月15日戌时, 葬铜锣形戊山辰向。妣黄氏,生于升平元年2月22日子时, 终于元嘉12年4月12日申时, 葬白玉山卯山酉向。子一:广宗。女一:桓为帝皇后。赞曰: 公自幼聪颖, 愽览诗娴明韬略, 以功封叶候。</h3><h3><b>04【宏 公】</b>训公四子。字照长,生于东汉章帝建初3年戊寅年(78年)4月21日戌时, 公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己丑年官封列候。</h3><h3><b>05【阊公】</b>训公五子。字照春,生于东汉章帝建初6年辛巳年(81年)8月初8日午时, 公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己丑年官封列候。</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4世•禹公4世</b></h3><h3><b>01【广宗公】</b>悝公之子。字绍统,袭父爵封叶侯。生于和帝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闰8月初7日卯时,殁于桓帝延熹9年丙午年(公元166年)正月21日子时,享年70岁, 葬虎形山戌山辰向。妣杨氏,生于太元庚寅年10月21日子时,殁于元嘉元年7月初10日辰时, 葬凤形山壬山丙向。继室韦氏, 生于□安丁酉年2月3日亥时,殁于大明3年己亥年9月17日亥时, 葬失考。生子一:晦。公以功陟平西候, 出擎边羌被□归里孝亲, 晦子睦族亲贤, 为当时推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5世•禹公5世</b></h3><h3><b>01【晦公】</b>广宗公之子。字宸阳,号瞻。生于东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年(146年)8月初8日戌时,殁于汉献帝建安13年戊子年(208年)6月13日亥时,享年63岁,葬莲花形亥山巳向。妣郭氏,生于义熙4年9月17日子时,殁于泰始5年10月24日吉时,葬棋盤形甲山庚向。生子二:遄、遐。</h3> <h5><font color="#b04fbb">第69图 东汉国舅邓骘(李佳航饰)</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6世•禹公6世</b></h3><h3><b>01【遄公】</b>晦公长子。字迁安,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丁巳(177年)11月11日辰时,殁于照烈章武癸卯3年4月初10日卯时,葬白鶴山甲山庚向。妣刘氏,生殁失考, 葬太蒲青龙山。生子一:灿。公于建安末为棠邑令,时当为僣穷分据, 民无定所, 不为仕。于乱时乃同弟遐徙居江西洪都之南,为邓氏迁之祖。</h3><h3><b>02【遐公】</b>晦公幼子。字应远,生于东汉灵帝光和3年庚申(180年)8月15日午时,殁失考。妣周氏,生于元嘉14年3月22日子时,殁于大通9年7月23吉时。与夫同茔。生子一:琇。公以村力门避曹氏, 同兄棠邑令遄徙家豫章城南。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军营。葬西洪庠原, 周葬袝公墓, 世称邓公墓, 邓婆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7世•禹公7世 </b></h3><h3><b>01【灿公】</b>遄公之子。字文艳,生于汉献帝建安14年己丑年(209年)正月20日子时,殁于蜀汉景耀5年壬午年2月初2日吉时,葬金盆打水甲山庚向。妣刘氏,生于泰始元年3月初3日子时,殁于大宝3年7月初1日亥时。葬月光艮山坤向。生子二:鑑、镒。镒公居新吴。</h3><h3><b>02【琇公】</b>遐公之子。字文渊,生于汉献帝建安18年癸巳年(213年)3月初4日子时,殁缺。妣周氏。妣丁氏,生于大同4年5月初1日子时,殁于武德4年3月21日申时。夫妇合葬老虎形庚山甲向。生子一:思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8世•禹公8世 </b></h3><h3><b>01【鑑公】</b>灿公长子。字自明,生于蜀汉建兴7年己酉年11月初10日子时,殁于吴建衡己丑年5月初6日亥时, 葬月池塘上首未山丑向。妣周氏,生于太建癸巳年5月26日子时,殁于永嶶5年9月7日午时,葬蜈蜙形甲山庚向。生子五:宣、宪、宜、定(兄弟四人另修不提)、宏(仕西陵令, 父灿御三川, 奉母夫人就方待开基治, 弟子孙困沵墓而焉居)。</h3><h3><b>02【镒公】</b>灿公幼子。字伯苗,号芝蜀, 为广汉大守, 清严有治绩, 入为尚书。生于元康癸丑3年5月初5日午时,徙居新吴。</h3><h3><b>03【思孔公】</b>琇公之子。字圣时,生于蜀汉建兴10年年4月初1日吉时,殁失考,葬洪崖仰山虎形。妣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竞成、勤成(另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49世•禹公9世 </b></h3><h3><b>01【宣公】</b>鑑公长子。另修不提。</h3><h3><b>02【宪公】</b>鑑公次子。另修不提。</h3><h3><b>03【宜公】</b>鑑公三子。另修不提。</h3><h3><b>04【定公】</b>鑑公四子。另修不提。</h3><h3><b>05【宏公】</b>鑑公幼子。字伯曼,生于蜀汉延熙10年丁卯年11月20日申时,殁于晋永兴甲子元年3月初1日吉时。 妣徐氏, 生殁缺, 夫妇合葬石板桥。生子一:喜。</h3><h3><b>06【竞成公】</b>思孔公长子。字汝志,生于吴赤坞甲子年2月初2子时, 殁失考。妣刘氏, 生殁葬未详。生子一:正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0世•禹公10世 </b></h3><h3><b>01【喜 公】</b>宏公之子。字艾公,号道亨, 司马昭封大将军。生于炎兴癸未元年8月初10日子时,殁于晋大宪乙酉2年3月初10日亥时。夫妇同茔葬溪东。生子三:驻、骥、骧。公魏官封, 有大志见高山大川既规书军营处所, 汉为尚书, 累锁西将军伐蜀, 自阴平行七百余里无人之地。</h3><h3><b>02【正本公】</b>竞成公之子。字道立,生于吴建衡2年庚寅(270年)7月24日辰时,殁葬失考。妣罗氏,生于建衡乙未(275年)8月16吉时,殁葬未详。生子二:时植、时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1世•禹公11世 </b></h3><h3><b>01【驻公】</b>喜公长子。生于咸武帝宁戊戌4年3月初2日子时,殁葬未详。</h3><h3><b>02【骥公】</b>喜公次子。字宗德,生于西晋太康壬寅3年(282年)10月19日吉时,殁于东晋咸和庚寅5年(330年)9月初3日卯时, 葬范家村凤形山。妣万氏,生于西晋太康己酉10年(289年)10月13日卯时,葬袝夫茔癸山丁向。生子一:志。公性敏异, 博学宏村, 和永3年以书生为郡守庾。公条谋定黄韬, 荐授长山令, 乐观。先世家史, 人牛之盛, 辑世德录行世。</h3><h3><b>03【骧 公】</b>喜公幼子。生于西晋太康丙午7年(286年) 正月14日卯时,殁葬失考。</h3><h3><b>04【时植公】</b>正本公长子。生于西晋太康甲辰5年(284年) 4月21日卯时,殁葬未详。</h3><h3><b>05【时朴公】</b>正本公幼子。字居忠,号古亭。生于西晋太康戊申9年(288年) 正月20日午时,殁于东晋咸和辛卯6年(331年)9月初10日辰时, 葬东坞。妣邹氏, 生殁葬失考。生子四:希爵、希珍、希文、希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2世•禹公12世 </b></h3><h3><b>01【志公】</b>骥公之子。字继公,生于西晋太安癸亥2年(303年) 2月初8日午时,殁于东晋永和丙午2年(346年)11月初2日亥时。妣姜氏, 生于西晋太安9年9月初8日吉时,葬凤形山, 夫妇同茔。生子四:纯、缜(另修)、纶(另修)、鲁(另修)。</h3><h3><b>02【希爵公】</b>时朴公长子。字人丛,生于东晋成帝咸和8年癸巳年(333年)7月11日吉时。妣谭氏,生于东晋成帝咸和丙申11年(336年)4月28日巳时。生子一:鲁贤。</h3><h3><b>03【希珍公】</b>时朴公次子。生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乙未年(335年)7月7日午时, 徙居四川。</h3><h3><b>04【希文公】</b>时朴公三子。生于东晋成帝咸康4年辛丑年(338年)2月11日亥时, 徙居新城。</h3><h3><b>05【希武公】</b>时朴公幼子。生于东晋成帝咸康7年乙未年(341年)5月1日亥时, 迁居兴国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3世•禹公13世 </b></h3><h3><b>01 【纯公】</b>志公长子。字唯一,生于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壬午年(322年)12月12日午时, 殁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壬午7年(382年)11月15日辰时。妣攀氏。生于东晋成帝咸和6年辛卯年(331年)4月初8日子时, 殁缺, 葬南岭岩夫妇合茔。生子二:期、朝。</h3><h3><b>02【鲁贤公】</b>希爵公之子。字宗周,生于东晋成帝咸和戊子年3年(328年)7月19日卯时,殁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丙戌11年(386年)4月22日亥时, 葬龟形山。妣丁氏, 生于东晋成帝咸和癸巳年8年(303年)6月18日子时,殁失考, 夫妇同茔。生子二:思喜、思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4世•禹公14世 </b></h3><h3><b>01【期公】</b>纯公长子。字应昌,生于东晋成帝咸康3年丁酉年(337年)2月初1日午时, 殁于东晋孝武帝太元甲午19年(394年)3月12日吉时。妣王氏, 生殁失考, 夫妇合葬章家山。子一:嶽。</h3><h3><b>02【朝公】</b>纯公幼子。生于东晋成帝咸康6年庚子年(340年)10月12日午时, 后迁居临江杨名乡两秀里。</h3><h3><b>03【思喜公】</b>鲁贤公长子。字德全,生于东晋安帝义熙10年甲寅年(414年)9月13日寅时, 殁葬失考。妣赵氏, 生于东晋成帝咸康8年壬寅年(342年)7月29日辰时, 殁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庚寅15年(380年)5月18日卯时, 葬大洋坪虎形。生子一:天秩。</h3><h3><b>04【思绎公】</b>鲁贤公幼子。字德金,生于东晋安帝义熙12年丙辰年(416年)12月21日子时, 殁葬未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5世•禹公15世 </b></h3><h3><b>01【嶽公】</b>期公之子。字嵩维,生于东晋废帝太利(应为太和)元年丙寅年(366年)正月初8日卯时,殁于东晋安帝义熙11年乙卯年(415年)6月初3日寅时, 葬牛形山甲山庚向。妣朱氏, 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10年乙亥(应为乙酉)年(385年)正月初4日子时,殁葬未详。生子二:节、俭。</h3><h3><b>02【天秩公】</b>思喜公之子。字太古,号淳初,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29年壬辰年(452年)2月24日午时,殁于义熙12年丙辰年(应为南北朝南梁大同2年)8月17日未时。葬邓城迁籍墨池里蛇形。妣陈氏, 生于大元丁丑2年(有误)5月初1日戌时,殁葬未详。生子二:志学、志道。公天监间任旴江南城令, 自邓城迁籍墨池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6世•禹公16世 </b></h3><h3><b>01【节公】</b>嶽公长子。字汝亭,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丙寅15年(应为庚寅390年)10月初3日酉时,殁于南朝宋文帝元嘉19年壬午年(442年)11月初□日亥时,葬溪西。妣赵氏, 生殁失考, 葬祔夫茔。生子三:勋(另修)、烈、照(另修)。</h3><h3><b>02【俭公】</b>嶽公幼子。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癸巳18年(393年)4月22日子时,徙居金华府。</h3><h3><b>03【志学公】</b>天秩公长子。字懋修,生于南朝齐东昏侯永元2年庚辰(500年)正月14日辰时,殁于南朝陈文帝天嘉2年辛巳年(561年)正月16日卯时。葬大株山人形。妣王氏, 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甲申3年(504年)5月初1日子时,殁于南朝陈宣帝太建辛卯3年(571年)8月18日亥时, 葬鲤鱼形。生子一:孟春。</h3><h3><b>04【志道公】</b>天秩公幼子。字懋仁,生殁葬未详, 另修不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7世•禹公17世 </b></h3><h3><b>01【烈公】</b>节公次子。字贞阳,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2年乙丑年(425年)4月初9日亥时,殁于南朝宋顺帝昇明戊午2年(478年)3月初3日子时,葬蜈蚣形癸山丁向。妣李氏, 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3年丙寅年(426年)5月11日子时,殁失考, 夫妇同茔。生子二:峰、崇。</h3><h3><b>02【孟春公】</b>志学公之子。字启阳,生于南朝梁武帝大通2年戊申(528年)4月初3日午时,殁于隋朝开皇3年癸卯年(应为壬子年592年), 葬溪西癸山丁向。妣李氏, 生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丙辰2年(536年)6月28日戌时, 殁于隋朝开皇7年丁未年(应为丙辰年596年)9月22日卯时, 葬南岭狮形。子二:侯南、侯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8世•禹公18世 </b></h3><h3><b>01【峰公】</b>烈公长子。字登明,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29年壬辰年(452年)2月初8日卯时,殁于南朝齐明帝永泰戊寅元年(498年)5月初8日辰时,葬南桥山。妣李氏, 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2年戊戌年(458年)7月19日子时,殁于南朝齐和帝中兴辛巳元年(501年)8月28日戌时,葬南桥祔夫左傍艮山坤向。生子二:宇、宗。</h3><h3><b>02【崇公】</b>烈公幼子。字且公,号日昇, 连城人, 愽极郡适士大夫。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戊戌2年(458年)正月初8日午时。迁居新城。</h3><h3><b> 03【侯南公】</b>孟春公长子。字公藩,生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丁卯年(547年)4月初9日子时, 殁于隋文帝仁寿壬戌2年(602年)10月21日午时, 葬岩岭虎形。妣胡氏, 生殁葬失考。生子二:高翱、高翔。</h3><h3><b>04【侯辅公】</b>孟春公幼子。字公蒲,生于南朝梁简文帝大宝庚午元年(550年)5月初1日卯时。另修不提。</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59世•禹公19世 </b></h3><h3><b>01【宇公】</b>峰公长子。字崇大,生于南朝齐高帝建元庚申2年(480年)2月初10日巳时, 殁于南朝梁武帝中大通6年甲寅年(534年)3月初4日卯时,葬文西湖甲山庚向。妣胡氏, 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丁卯5年(487年)3月初1日丑时, 殁于南朝梁武帝大同甲子10年(544年)2月14日寅时,葬南溪背马形未山丑向。生子一:桓</h3> <h5><font color="#b04fbb">第70图 三国名将邓艾(演员)</font></h5><h3><b>02【宗公】</b>峰公幼子。字谌,公愽通经学,举进士, 官至殿中丞,子登皇。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癸酉年(493年)8月初1日子时, 殁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己丑元年(569年)4月初2日午时,葬南香阁。妣温氏, 生于南朝齐武帝永明癸卯年7月22日卯时, 殁失考, 葬祔夫墓。生子一:登皇。</h3><h3><b>03【高翱公】</b>侯南公长子。字南鹤,号天祥,生于南朝梁武帝中大同丙寅元年(546年)5月初5日午时。论修不详。</h3><h3><b>04【高翔公】</b>侯南公幼子。字南翔,号天祺,生于南朝梁元帝承圣甲戌3年(554年)5月初5日午时, 殁于隋文帝仁寿癸亥3年(603年)7月15日亥时,葬水街背凤形。妣刘氏, 生于南朝梁敬帝绍泰乙亥元年(555年)正月初2日子时, 殁失考, 葬龟形辛山乙向。与夫合葬蛇形池。生子二:庭诗、庭礼。公于隋季官任筠州高安县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0世•禹公20世</b></h3><h3><b>01【桓公】</b>宇公之子。字成功, 生于南朝梁武帝普通庚子元年(520年)7月初9日午时, 殁于南朝陈宣帝太建戊戌10年(578年)正月10日辰时,葬胡家山。妣姚氏, 生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丙辰2年(536年)正月初3日子时, 殁于南朝陈废帝光大戊子2年(568年)7月19日丑时,葬祔家墓龟形癸山丁向。生子一:青。</h3><h3><b>02【登皇公】</b>宗公之子。宋为官祐进士。生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己未5年(539年)正月21日午时, 殁葬失考。妣姚氏, 生殁葬未详。生子一:佑擢。</h3><h3><b>03【庭诗公】</b>高翔公长子。字圣礼,生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己丑元年(569年)4月14日子时,徙居广西。</h3><h3><b>04【庭礼公】</b>高翔公幼子。字圣胤,生于隋文帝开皇丙辰16年(596年)7月20日亥时,殁于唐高宗永微乙卯6年(655年)4月27日子时,葬磨形甲山庚向。妣陈氏,生于隋文帝仁寿壬戌2年(602年)6月初10日子时,殁于唐高宗永微庚戌元年(650年)5月11日亥时,葬狮子形。生子一:文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1世•禹公21世 </b></h3><h3><b>01【青公】</b>桓公之子。字来春,生于南朝陈文帝天嘉甲申5年(564年)5月17日子时,殁于隋炀帝大业乙亥11年(615年)2月12日午时,葬凤形山。娶龚氏,生于南朝陈文帝天康丙戌元年(566年)3月初8日子时,殁于隋炀帝大业己巳5年(609年)7月17日辰时,葬虎形山癸山未向。生子一:闵。</h3><h3><b>02【佑擢公】</b>登皇之子。宋童子科举人。生于南朝陈宣帝太建庚寅2年(570年)8月28日卯时,徙居新吴。</h3><h3><b>03【文瑞公】</b>庭礼公长子。字天祥,生于唐高祖武德丙戌9年(626年)11月11日午时,殁于唐中宗神龙丙午元年(706年)7月20日巳时,葬碧落金线吊莩芦甲山庚向。妣罗氏,生于唐太宗贞观辛卯5年(631年)4月27日丑时,殁于唐中宗景龙戊申2年(708年)3月7日亥时,葬太坪牛形山。生子一:元。 公四世同居,五百余口,长幼敦睦,衣致异无。白尘竹实,甘露宜祥,延羽士孙。智谅于家达醮夜现七星大驚谓。文瑞曰:此天显德耳。文瑞其言,于官本州太守孙缄申奏朝庭,上嘉其孝义,遂道承天府侍御张天与同本州太守孙缄、高安县儒学吴谧□勅賜旌表牌额,曰旌表:“邓氏忠顺之家”。时神龙二年(706年)冬11月□日立。因名其乡曰旌义、表其居,曰:“义门祥瑞”。州府志新州司马张柬之赞,赞曰:“瑞阳邓氏,缌麻同居。一荷圣恩,旌表门闾。垂誉不朽,千载光辉。”赞碑立玉虚观后,殿皇封“十贤堂”。</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2世•禹公22世 </b></h3><h3><b>01【闵公】</b>青公之子。字用昌,生于隋文帝开皇己酉9年5月20日申时,殁于唐高宗永微甲寅5年(应为南朝陈后主祯明3年,589年)闰4月初2日子时,葬桥东山。妣熊氏,生于隋文帝开皇乙卯15年(应为开皇6年,595年)8月8日酉时,殁于唐高宗永微辛亥2年(651年)9月17日未时,夫妇合墓葬桥东山。生子二:陆、陵。</h3><h3><b>02【元公】</b>文瑞公之子。字时大,生于唐高宗麟德甲子元年(664年)5月初5日午时,殁于大周己未年3月13日卯时,葬水南岸鲤鱼形。妣杜氏, 生于唐高宗仪凤戊寅3年(678年)10月17日亥时, 殁失考, 葬水南岸壬山丙向。生子一: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3世•禹公23世 </b></h3><h3><b>01【陆公】</b>闵公长子。字定爱,生于隋文帝仁寿甲子4年(604年)4月初4日寅时,未稿不详。</h3><h3><b>02【陵公】</b>闵公幼子。字定襄,生于唐高祖武德甲申7年(624年)闰7月初1日寅时,殁于唐高宗永淳壬午元年(682年)8月初10日未时,葬溪东。娶喻氏, 生于唐高祖武德丙戌9年(626年)10月初10日子时,殁于唐高宗仪凤丙子元年(676年)5月初2日亥时, 葬夫公茔。生子二:裕、袷。</h3><h3><b>03【恭公】</b>元公之子。字谦益,生于嗣圣辛卯8年(691年)7月29日丑时,殁于唐玄宗开元庚午18年(730年)7月初2日申时。妣赵氏, 生于嗣圣乙未12年(695年)2月28日子时, 殁于唐肃宗上元辛丑2年(761年)5月14日午时。夫妇合葬艮山坤向。生子一: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4世•禹公24世 </b></h3><h3><b>01【裕公】</b>陵公长子。字承休,生于唐高宗上元甲戌元年(674年)10月9日卯时,殁于唐玄宗开元庚午18年(761年)3月12日巳时。葬桥南背黄牛不出栏甲山庚向。妣刘氏, 生于调露癸卯年2月23日酉时,殁于唐睿宗太极壬子元年4月11日亥时。葬西路虎形。生子二:叅、参。</h3><h3><b>02【袷公】</b>陵公幼子。字承绪,生于唐高宗仪凤丙子元年(676年)11月13日申时, 殁于唐玄宗开元丁丑25年(737年)8月初5日丑时。葬泰蒲青龙山。妣万氏, 生于唐高宗永隆庚辰元年(680年)9月初8日辰时, 殁失考。夫妇合葬。生子一:枀。公登开元初进士,累官员外郎。天宝中致仕归,开泰蒲别业,修谱牒,置祀田,创鹿菴院。此蒲肇基祖也。</h3><h3><b>03【泰公】</b>恭公之子。字文通,生于唐玄宗开元庚午18年(730年)3月初2日午时, 殁于唐德宗贞元癸未18年(贞元18年应为壬午年公元802年)10月18日亥时。娶陈氏, 生于唐玄宗开元辛未19年(731年)11月19日申时, 殁于唐德宗贞元戊申4年正月27日寅时, 葬桥南山人形甲山庚向。生子三:璠、玙、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5世•禹公25世 </b></h3><h3><b> 01【叅公】</b>裕公长子。字中立,生于唐玄宗开元癸丑元年(713年)5月初10日申时, 殁于唐代宗大历庚戌5年(770年)9月初7日丑时, 葬南山并墓。妣万氏, 生于唐玄宗开元壬戌10年(722年)7月26日丑时, 殁于唐德宗建中辛酉2年2月吉日丑时, 葬南山并墓。生子二:本、东。</h3><h3><b>02【参公】</b>裕公幼子。另修不提。</h3><h3><b>03【枀公】</b>袷公之子。字中蕴,生于唐玄宗开元丙辰4年(716年)5月初1日午时。娶章氏, 生于唐玄宗开元癸亥11年(723年)3月初2日吉时。夫妇殁葬俱失考。生子二:奭、爽(分迁居剑水)。</h3><h3> <b>04【璠公】</b>泰公长子。字玉成,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4年(844年)正月初10日午时,殁于后唐明宗天成丁亥2年(927年)9月18日戌时。妣罗氏,生于唐宣宗大中戊辰2年(848年)7月初7日子时,殁失考。夫妇合葬凤凰山小鸞嶐癸山丁向。生子三:继先、继宗、继芳。公唐中奉大夫。</h3><h3><b>05【玙公】</b>泰公次子。字玉昭,生殁葬未详。妣王氏, 生殁葬未详。生子二:继秀(迁旴江)、继祖(迁西山)。</h3><h3><b>06【珮公】</b>泰公幼子。字玉汝, 生于唐宣宗大中丁卯元年(846年)10月初2日午时, 殁葬未详。妣张氏。生子二:继美(迁分宁)、继善(迁旴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6世•禹公26世 </b></h3><h3><b>01【本公】</b>叅公长子。字大业,生于唐玄宗开元庚辰28年(740年)10月初3日午时, 殁于唐德宗贞元己巳5年(789年)5月初4日丑时。娶徐氏,生于唐玄宗天宝癸未2年(743年)4月26日巳时, 殁于唐德宗贞元己巳5年(789年)5月28日申时。夫妇并葬西溪。生子一:稽。</h3><h3><b>02【东公】</b>叅公幼子。字大森,生于唐玄宗天宝甲申3年(744年)5月初5日午时。另修不提。</h3><h3><b>03【奭公】</b>枀公长子。字大盛,生于唐玄宗天宝乙西4年(745年)9月24日辰时。妣李氏,生于唐玄宗天宝癸巳12年(753年)7月初7日子时,殁葬失考。生子二:穉、穆。出继胞弟爽为嗣。</h3><h3><b>04【爽公】</b>枀公幼子。字大茂,生于唐玄宗天宝甲午13年(754年)6月21日亥时。迁居剑水。另修不详。妣李氏, 生殁葬失考。继子一:穆。</h3><h3><b>05【继先公】</b>璠公长子。字景福,生于唐懿宗咸通壬午3年(862年)9月16日戌时,殁葬失考。妣胡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下亥8年(867年)4月28日卯时,殁于后梁乾化壬申2年(912年)9月初2日戌时, 葬山土名:潭源邓墓岗牛形。生子二:汉、洲。公复宇邓城。</h3><h3><b>06【继宗公】</b>璠公次子。字介福,生于唐懿宗咸通甲申5年(864年)6月22日午时,殁于乾贞戊子年10月19日巳时,葬李林坪。妣刘氏, 生于唐僖宗广明庚子元年(880年)2月18日午时, 殁葬不详。生子二:淮、海。</h3><h3><b>07 【继芳公】</b>璠公幼子。字延福,生于唐懿宗咸通乙酉6年(865年)9月18日子时。娶罗氏。公登唐昭宗大顺辛亥科(891年)进士,携手徒修水。生子二:江、湘。兄弟二人另修不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7世•禹公27世</b></h3><h3><b>01【稽公】</b>本公之子。字从训,生于唐代宗宝应壬寅元年(762年)9月18日子时, 殁于唐宣宗元和庚子15年(820年)9月11日亥时。妣涂氏, 生于唐代宗大历丙午元年(766年)正月初5日子时, 殁于唐穆宗长庆辛丑元年(821年)9月11日未时。夫妇同圹, 葬山土名:乾山巽向。生子一:離。</h3><h3><b>02【穉公】</b>奭公长子。字从徐,生于唐代宗永泰乙巳元年(765年)8月初8日亥时, 殁于唐文宗太和戊申2年(828年)9月11日卯时, 葬失考。妣胡氏, 生于唐代宗大历己酉4年(769年)3月11日申时, 殁葬不详。生子一:维。</h3><h3><b>03【穆公】</b>奭公幼子。字从许,生于唐代宗大历己未14年(779年)8月初4日申时。妣张氏, 生于唐德宗贞元癸酉9年(793年)7月初1日午时, 殁葬不详。生子三:宗仁(西昌潘源祖)、宗华、宗义。</h3><h3><b>04【汉公】</b>继先公长子。字权链,生于唐僖宗中和癸卯3年(883年)2月初2日巳时, 殁于□保乙巳年(即后晋出帝开运2年,公元945年)5月初1日丑时, 葬木脉坑寅山甲向。妣花氏, 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元年(881年)10月初10日巳时, 殁于昇元癸卯年(即后晋出帝天福8年,公元943年)10月初2日戌时, 葬东岸甲山唐向。继室罗氏, 生殁未详,葬曾家脑。生子六:昌文、昌朝、昌礼、昌敬、昌和、昌仪。生女二:长女适华林胡中、次女适古淇徐伯经行状(墓铭另卷)。汉公任南令郡城基祖。</h3><h3><b>05【洲公】</b>继先公幼子。字权铎,生于唐僖宗光启丙午2年(886年)7月15日戊时。徙居下迂其安泰,赘居南张宅。至成和复迁迩祖居曰青岗。</h3><h3><b>06【淮公】</b>继宗公长子。字戾淮,生于唐昭宗大顺庚戌元年(890年)正月13日子时。 徙居盱江墨池里。</h3><h3><b>07【海公】</b>继宗公幼子。字戾深,生于唐武宗会昌甲子元年(会昌元年应为辛酉年既公元841年)9月9日午时, 殁于后梁太祖己巳2年(909年)4月28日子时。妣胡氏, 生于唐武宗会昌壬戌2年(842年)7月初9日子时,殁于唐昭宗光化戊午元年(898年)10月29日辰时,夫妇同葬郭头山子山午向。生子二:昌言、昌期。公任荺州录事参军。始家鸟峰,是为鸟峰基祖。</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1图 三国名将邓艾之子邓忠(演员)</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8世•禹公28世</b></h3><h3><b>01【離公】</b>稽公之子。字迪文,生于唐德宗贞元丙子12年(796年)6月初3日丑时,殁于南唐天伯20年3月初8日未时,葬凤形坐东向西。妣杨氏, 生于唐德宗贞元癸未19年(803年)12月18日亥时,殁于天宝癸酉年(既唐宣宗大中7年公元853年)正月19日辰时,葬土名枥山艮山坤向。生子一:皓。</h3><h3><b>02【维公】</b>穉公之子。字以中,生于唐德宗贞元丁卯3年(787年)10月初10日午时。妣杨氏, 生于唐德宗贞元癸酉9年(793年)7月初3日子时。夫妇殁葬俱失考。生子一:昶。</h3><h3><b>03【宗仁公】</b>穆公长子。字勉志,号西山。生于唐德宗贞元甲戌10年(794年)正月15日午时,殁于唐懿宗咸通丁亥8年(867年)3月初4日辰时, 葬流岸癸山丁向。妣刘氏, 生殁未详, 葬椿岭莲花地寅山申向。生子一:简。</h3><h3><b>04【宗华公】</b>穆公次子。字勉忠,生于唐德宗贞元丁丑13年(797年)6月27日亥时, 殁葬失考。另修不详。</h3><h3>【宗义公】穆公幼子。字勉息,生于唐德宗贞元辛巳17年(801年)12月2日午时, 殁葬未详。</h3><h3><b>05【昌文公】</b>汉公长子。字讳浩,生于唐景宗天祐甲子元年(904年)4月初1日午时, 殁于宋太祖建隆辛酉2年(961年)6月初1日亥时, 葬戟坑。妣陈氏, 生于唐昭宗天复癸亥3年(903年)7月初1日卯时, 殁于宋太祖乾德丁卯5年(967年)5月初5日巳时, 葬花氏茔左傍。生子三:晏、景、瓒。</h3><h3><b>06【昌朝公】</b>汉公次子。字讳瀚,生于后梁太祖开平丁卯(应为戊辰)元年(908年)正月初8日子时, 殁于后唐保大乙卯年(955年)4月初9日巳时, 葬高园内。妣余氏, 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庚午3年(910年)7月初1日子时, 殁失考, 葬高塘尾。生子二:文、及。</h3><h3><b>07【昌礼公】</b>汉公三子。字讳瑞,生于唐景宗天祐庚午年(应为后梁太祖开平庚午3年公元904年)10月初10日卯时, 殁于宋太祖建隆辛酉2年(961年)7月18日亥时, 葬祔古山茔左傍。赘紫芥张氏胤嗣居彼。</h3><h3><b>08【昌敬公】</b>汉公四子。字讳庄,生于后梁末帝乾化甲戌2年(应为乾化4年公元914年)5月初1日亥时, 殁未详, 葬社公山。妣□氏, 生于后梁末帝乾化甲戌2年(应为乾化4年公元914年)7月初8日子时, 殁于宋太祖雍熙甲辰元年(应为甲申年984年)8月初1日辰时,夫妇同塘。生子三:武、昇、昂。生女二:长女适刘、次女适栢林罗元亮。</h3><h3><b>09【昌和公】</b>汉公五子。字讳严,生于唐(应为后梁末帝)贞明乙亥元年(915年)正月18日亥时, 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壬午7年(982年)12月18日戌时, 葬戟坑癸山丁向。妣程氏, 生于后梁末帝龙德壬午2年(922年), 殁葬失考。</h3><h3><b>10【昌仪公】</b>汉公幼子。字讳肃,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己未(应为己卯)5年(919年)4月18日午时, 殁失考, 葬社公山。妣龚氏, 生殁葬未详。副室王氏, 生于同光癸未元年(923年)7月11日子时, 殁于宋太祖开宝己巳2年8月初9日戌时, 葬戟山壬山丙向。生子一:昊。生女二:长女适员外潘慎、次女适钱州毛持清。公以骑射举将才殁相传为神云。</h3><h3><b>11【昌言公】</b>海公长子。字立先,生于唐懿宗咸通壬午3年(862年)5月初4日亥时, 殁于长兴壬辰3年(932年)9月27日戌时, 葬邓子城。妣马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丁亥8年(867年)7月初1日子时, 殁于长兴癸巳4年(933年)4月14日申时, 葬溪西坪。生子一:说。</h3><h3><b>12【昌期公】</b>海公幼子。字立光,生于唐懿宗咸通乙酉6年(865年)8月初8日卯时, 殁葬未详。妣顾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壬辰13年(872年)正月21日卯时, 殁葬未详。生子二:頵、霸。兄弟二人迁居修水,另修不提。</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69世•禹公29世</b></h3><h3><b>01【皓公】</b>離公之子。字启良,生于唐穆宗长庆癸卯3年(823年)2月12日午时,殁于唐懿宗咸通癸巳14年(873年)9月28日亥时。妣刘氏, 生于唐敬宗宝历丙午2年(826年)2月18日子时,殁于唐懿宗咸通辛卯12年(871年)2月初4日辰时。夫妇同葬刘家湾辛山乙向。生子二:邦、邗。</h3><h3><b>02【昶公】</b>维公之子。字韶阳,生于唐穆宗长庆甲辰4年(824年)6月初8日午时, 殁失考。妣刘氏, 生于唐文宗太和戊申2年(828年)7月初7日子时, 殁失考。夫妇并葬狮子岭。生子二:利、刋。</h3><h3><b>03【晏公】</b>昌文公长子。字宁夫,号秀溪。生于吴乾贞丁亥年(927年)4月初5日亥时, 殁于至道丙申2年(996年)4月初1日辰时, 葬东岸山。妣熊氏, 生于吴乾贞戊子年(928年)正月初2日子时, 殁于宋太宗淳化癸巳4年(993年)8月初8日亥时, 葬祔夫茔。副室何氏, 生于昇元戊戌年(938年)10月初1日子时, 殁于宋太宗淳化甲午5年(994年)4月初1日卯时, 葬白汝州癸山丁向。生子二:汉滢、汉宗。</h3><h3><b>04【景公】</b>昌文公次子。字宁天, 生于长兴庚寅元年(930年)正月15日子时,殁葬未详。妣温氏, 生殁葬俱失考。生子二:汉广、汉永。</h3><h3><b>05【瓒公】</b>昌文公幼子。字宁西, 生于长兴庚辛卯2年(931年)7月29日寅时,妣□氏, 生于天福丁酉2年(937年)8月初10日卯时。夫妇殁葬缺。生子一:汉佐。</h3><h3><b>06【文公】</b>昌朝公长子。字光夫, 号明溪。生于齐武义乙酉年(925年)6月18日辰时,殁于襄阳元年10月初10日午时, 葬虎形山。妣杨氏, 生殁葬未洋。生子一:汉淳。</h3><h3><b>07【及公】</b>昌朝公幼子。晚名斌, 号北溪, 字南唐。生于昇元癸卯年(943年)4月初1日辰时, 殁于宋真宗景德乙巳年(1007年)7月26日戌时, 葬洪崖仙人太座形艮山坤向。妣西剑李氏,早殁,封孺人。继妣枢密公陈娇女, 封孺人, 生殁俱失考, 葬花园。生子一:汉辅。生女二:长适厚田潭从素、幼适新吴涂进士异。公应南城保太童科试一, 一统赋试销刑鼎赋,唐王主奇其才亲擢第一,官翰林修撰,进秩侍講学士再兼枢密使入托疾不仕,未归明傅附贝同榜第二名罗款传内。公神道碑铭另卷。诰、敇另梓。</h3><h3><b>08【武公】</b>昌敬公长子。字巨夫, 号香溪,仕至本镇军令使, 生于吴天祚乙未年(935年)正月初8日卯时, 殁于宋端拱戊子元年10月22日亥时, 葬堨北山。妣朱氏, 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汉英。</h3><h3><b>09【昇公】</b>昌敬公次子。字明夫, 号日溪, 生于唐昇元戊戌年(938年)4月初2日卯时。妣朱氏, 生于唐昇元己亥年(939年)7月18日子时, 殁于宋真宗咸平癸卯年(1003年)7月初9日亥时。公妣同葬蛟塘尾。生子一:汉俊。</h3><h3><b>10【昂公】</b>昌敬公幼子。字元夫, 号愚溪, 生于开运甲辰元年(944年)2月14日午时, 殁失考。妣谢氏, 生于乾祐己酉2年(949年)7月28日子时, 殁失考。夫妇同葬云居岭。生子一:汉哲。</h3><h3><b>11【昊公】</b>昌仪公之子。字榿夫, 号友溪,生于保太戊申年(948年)5月初5日午时, 殁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丙辰9年(1016年)7月28日亥时, 葬凌湖降辛山乙向。妣谢氏, 生于太和戊申年(948年)7月15日卯时。继妣冷氏, 生殁葬未洋。生子一:汉彦。</h3><h3><b>12【说公】</b>昌言公之子。字严夫, 生于乾祐戊申元年(948年)7月22日午时, 殁于宋太宗至道乙未元年(995年)5月14日亥时, 葬彭家山。妣程氏, 生于广顺壬子2年(952年)8月16日子时, 殁葬未洋。生子五:汉卿、汉京、汉泳、汉杰、汉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0世•禹公30世</b></h3><h3><b>01【邦公】</b>皓公长子。字汝圣,生于唐武宗会昌癸亥3年(843年)8月28日午时,殁于唐昭宗天复癸亥3年(903年)9月初8日子时,葬失考。</h3><h3><b>02【邗公】</b>皓公幼子。字汝坚,生于唐宣宗大中乙亥9年(855年)正月12日子时,殁于南唐后主壬寅11年(942年)7月初4日辰时。妣郑氏, 生于唐懿宗咸通癸未4年(863年)4月初1日子时,殁于贞明乙亥元年(915年)7月21日卯时。夫妇同葬梅湖东。生子一:毅。</h3><h3><b>03【利公】</b>昶公长子。字汝过,生于唐懿宗咸通辛巳2年(861年)8月初8日午时,终缺不派。</h3><h3><b>04【刋公】</b>昶公幼子。字汝适,生于唐僖宗乾符丁酉4年(877年)8月初3日子时,殁于后唐荘宗同光乙酉3年(925年)8月27日午时。妣郑氏, 生于唐僖宗广明庚子元年(880年)正月初4日子时,殁于后晋高祖天福戊戌3年(938年)9月22日亥时, 葬虎形夫妇同圹乾山巽向。生子一:殻。</h3><h3><b>05【汉滢公】</b>晏公长子。字绍宗,号望溪,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戊寅3年(978年)12月初2日午时, 殁于宋仁宗嘉祐庚子5年(1060年)9月初1日亥时, 葬兰香堑嘴。妣罗氏,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己卯4年(979年)9月初5日子时, 殁于宋仁宗嘉祐丁酉2年(1057年)4月21日午时, 葬袝夫茔。生子三:景义、景祐(另支)、景祀(另支)。</h3><h3><b>06【汉宗公】</b>晏公幼子。字绍先,号南崔,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庚辰5年(980年)正月初4日午时, 殁于宋仁宗庆历癸未3年(1043年)7月7日卯时, 葬毛山嘴。妣罗氏, 生殁葬未详。生子一:景祥。再传尚纲,徙居靖安。公举教授分宁详下仲简传。</h3><h3><b>07【汉广公】</b>景公长子。字绍远,生殁葬失考。游学乐昌,因家于彼。</h3><h3><b>08【汉永公】</b>景公幼子。字绍楚,商寓蒲圻。</h3><h3><b>09【汉佐公】</b>瓒公之子。字绍兴,生于宋太祖建隆辛酉2年(961年)5月初1日子时。另修不提。</h3><h3><b>10【汉淳公】</b>文公之子。字绍泰,生于宋太祖建隆壬子3年(应为壬戌962年)11月12日子时。妣庄氏, 生于宋太祖开宝戊午元年(应为戊辰968年)7月29日子时。夫妇殁葬俱失考。生子一:京行(另支)。孙垣、曾孙迪为信州牧,因居信州,数传碧悔迁饶之桂湖,又传朝璋,迁徒鄱之龙文湾。</h3><h3><b>11【汉辅公】</b>及公之子。字绍元,号淡轩,以明行经修科举教本邑。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己卯4年(979年)5月初10日午时, 殁于(年缺) 7月14日寅时。葬袝父莹艮山坤向。妣鄢氏, 生于宋太祖雍熙甲申元年(984年)8月21日子时,殁于宋仁宗嘉祐丙申元年(1056年)4月初7日亥时, 葬社山莲花形乾山碧向。生子一:京昌(另支)。以赋中待補魁举教乐平,因家焉。</h3><h3><b>12【汉英公】</b>武公之子。生于后汉隐帝乾祐己酉元年(949年)10月初8日,殁葬俱失考。</h3><h3><b>13【汉俊公】</b>昇公之子。字绍勋,生于宋太祖建隆辛酉2年(962年)正月初2日卯时。游学江夏。</h3><h3><b>14【汉哲公】</b>昂公之子。字绍祖,生于宋太宗端拱戊子元年(988年)正月初4日辰时。殁于宋神宗熙宁戊申元年(1068年)正月初1日戌时,葬东龙窟辛山乙向。妣胡氏, 生于宋太宗淳化壬辰3年(992年)3月初1日子时。副室徐氏, 生殁葬失考。生子二:景仰(另支)、景山(另支)。</h3><h3><b>15【汉彦公】</b>昊公之子。字绍武,生于宋太祖乾德丁卯5年(967年)8月初8日亥时, 殁于宋仁宗宝元己酉(应为己卯)2年(1068年)10月初10日子时, 葬失考。妣龚氏,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戊寅3年(978年)10月21日亥时, 殁于宋仁宗庆历己卯(误: 庆历无己卯)年3月25日辰时, 葬西坞山甲山庚向。生子二:景祯(另支)、景通(另支)。</h3><h3><b>16【汉卿公】</b>说公长子。生于宋太祖开宝甲戌7年(974年)4月28日寅时。妣徐氏,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丁丑2年(977年)10月初10日未时, 殁葬失考。生子一:景仁(另支)。</h3><h3><b>17【汉京公】</b>说公次子。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丁丑2年(977年)8月13日午时, 殁于宋仁宗嘉祐丁酉2年(1057年)4月初4日亥时。妣李氏,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丁丑2年(977年)7月11日辰时,终缺。夫妇同茔夏家山。生子二:景誇(另支)、景裕(另支)。</h3><h3><b>18【汉泳公】</b>说公三子。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丁丑2年(977年)9月初2日子时, 终葬未详。</h3><h3><b>19【汉杰公】</b>说公四子。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已卯4年(979年)5月初1日戌时, 殁于宋仁宗嘉祐戊戌3年(1058年)9月18日卯时。妣陶氏, 生终未详。公妣同葬李堡蛇形癸山丁向。生子一:景晖(另支)。</h3><h3><b>20【汉著公】</b>说公幼子。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壬午7年(982年)7月21日亥时, 终葬失考。妣罗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一:景哲(另支)。</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2图 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车骑将军阳武宁候邓芝</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1世•禹公31世</b></h3><h3><b>01【毅公】</b>邗公之子。字资强,生于唐昭宗大顺庚戌元年(890年)2月初3日巳时,殁于宋太宗至道丙申2年(996年)2月14日子时。妣高氏, 生于唐昭宗光化戊午元年(898年)7月初2日亥时,殁于宋太宗雍熙乙酉2年(985年)6月14日午时。夫妇同茔凤凰山癸山丁向。生子一:徴。</h3><h3><b>02【殻公】</b>刋公之子。字无逸,生于唐昭宗乾宁甲寅元年(894年)正月28日午时。妣董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二:丕谟、丕烈。</h3><h3>公初仕南历化、寿光二州机宜干办,戊午大周留北宋迁南阳州判。</h3><h3><b>03【景义公】</b>汉滢公长子。字讳爽,号象贤, 生于宋太宗至道丁酉3年(997年)4月初8日午时, 殁于宋英宗治平丁酉4年(1067年)7月11日戌时。葬袝祖父秀溪茔。妣厚田谭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一:镒。補郡庠中乙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2世•禹公32世</b></h3><h3><b>01【徴公】</b>毅公之子。字世贤,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庚寅元年(930年)正月初8日巳时,殁于宋仁宗庆历乙酉5年(1045年)2月初3日申时,葬庐坊。妣姜氏, 生终葬未详。生子一:乾。公天赋颖异,学问渊博,应辟任惠州司理。</h3><h3><b>02【丕谟公】</b>殻公长子。字致武,生于后唐明宗长兴庚寅元年(930年)7月初8日亥时。另修不提。</h3><h3><b>03【丕烈公】</b>殻公幼子。字武政,生于后唐明宗长兴癸巳4年(933年)10月初10日午时,殁于宋真宗咸平癸卯6年(1003年)10月初1日戌时, 葬西大园。妣吴氏, 生终葬未详。赠高安县君, 生子二:实、质(另支)。公由世冑行荐举人大学第进士国学博士,历江南东路运转副使,咸平庚子岁请老归休,乃即泰蒲别墅而居。捐资修复青龙山鹿兴巷院,更名福寿寺,置香拱43亩。其宦游实历详见详公九升墓誌。</h3><h3><b>04【镒公】</b>景义公之子。字尚荣,号月江,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壬子5年(1012年)5月初1日申时, 殁于宋英宗治平丙午3年(1066年)4月初3日酉时, 终长花岗。妣罗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二:师安、省公(另支)。公以材武举尉靖安,陟宁善巡,再陟泰宁令,所至有能名。</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3世•禹公33世</b></h3><h3><b>01【乾公】</b>徴公之子。字至化,生于宋太祖开宝戊辰元年(968年)正月14日酉时, 殁于宋仁宗至和甲午元年(1054年)12月初3日巳时。妣罗氏, 生于宋太祖开宝甲戊7年(974年)7月14日子时, 殁于宋仁宗嘉裕乙未(应为丙申)元年(1056年)9月初9日子时, 葬失考。生子三:操、持、拯。</h3><h3><b>02【实公】</b>丕烈公长子。字处厚,号泰蒲,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癸未8年(983年)正月初4日午时, 殁于宋神宗元丰辛酉4年(1081年)5月初8日亥时。妣在城蒋氏,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辛巳6年(981年)9月初1日辰时, 殁于宋英宗治平丙午3年(1066年)2月21日子时, 葬山土名南昌府长三图胡匕溪西,夫妇同茔。生子二:运(本村)、泰。</h3><h3><b>03【师安公】</b>镒公长子。字著公,号清溪,以明诗補郡进士翰林学士。居祖河南出仕移鄱阳,五季末自鄱来游抚之上幕,见三十六峰之奇,遂居白峰下。生于宋仁宗庆历丙戌6年(1046年)2月27日未时, 殁于宋微宗崇宁甲申3年(1104年)10月19日卯时。妣萧氏, 生于宋仁宗庆历戊子8年(1048年)9月25日丑时, 终未详。夫妇俱葬啄头岭杨林庙傍。生子二:守元、仲晖(另支)。公丰神秀异,仪容俊伟,内蕴道德,外施仁义。置至税钱四十二万缗,乡里咸尊之称为。清溪先生遗像在小坪翰林学士危公素荣禄大夫曾公棨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曼公74世•禹公34世</b></h3><h3><b>01【操 公】</b>乾公长子。生终葬失考。</h3><h3><b>02【持 公】</b>乾公次子。生终葬失考。</h3><h3><b>03【拯 公】</b>乾公幼子。字济世,生于宋真宗天禧丁巳元年(1017年)正月12日戌时, 殁于宋神宗元丰乙丑8年(1085年)10月12日未时, 葬凤凰山。妣徐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一:圣求(另支)。</h3><h3><b>04【运 公】</b>实公长子。字啟泰,生于宋真宗咸平己亥2年(999年)7月28日午时, 终葬未详。妣万氏, 生子一:明安。居三阳不派。</h3><h3><b>05【泰 公】</b>实公幼子。字□春,生于宋真宗咸平癸卯6年(1003年)7月19日子时, 殁于宋哲宗元符己卯2年(1099年)10月10日申时, 葬失考。妣赵氏, 生终葬失考。生子二:明郎、十七郎。</h3><h3><b>06【守元公</b>】师安公长子。讳仲质,字以,号天良,贡元出身,任和州助孝官。好善乐施,恬静寡欲,夫妇俱享遐龄。大宋天圣间筑云林瑞云观,之钟今存尊圣寺,以为禁钟。生于宋神宗元丰甲子7年(1084年)正月25日辰时, 殁于宋高宗绍兴辛巳31年(1161年)3月11日未时, 葬本地左梨园内。妣李氏, 生于宋英宗治平甲辰元年(1064年)正月26日午时, 终未详。夫妇俱啄头岭甲山庚向。生子六:惟臻、惟质(另修)、惟胜、惟善(另修)、惟旦(另修)、惟德(另修)。中乡举人本州助教, 惟旦乾道丙子举人, 惟德等公兄弟六人其子孙而散居四方者不知凡几。唯惟臻之后文源、文演子孙居小竹东港纷之不一。惟德之后需公居莒州余。 </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3图 弃儿保侄邓攸</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节</b><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氏原流世系录(版本六)</b></h3><h5 style="text-align: left;"><b> 【编者按】此版本属白芒《邓氏族谱》所载。</b><b>详细地址:江西省分宜县钤山镇白芒村委会</b></h5><h3><b><br></b></h3><h3><b>【禹公01世•禹公】</b>字仲华,谥元候, 南阳邓州新野人。东汉光武中兴, 为云台第一元勋, 官大司徒进大傅,封高密候。子十三, 元配李氏夫人, 续配刘氏夫人, 奉勅葬洛阳北芒。</h3><h3><b>【禹公02世•训公】</b>字平叔,谥平寿敬候, 高密第六子。章和2年为抚羌校尉, 后以皇后父, 故賜策追封。配阴氏, 封新野君, 子五。一女:讳绥, 为和嘉皇后, 殇帝时, 垂帘听政, 尊为皇太后。</h3><h3><b>【禹公03世•隲公】</b>---字昭伯,校尉嫡长子。大将军, 辅朝政。建光元年(121年)封上蔡候, 卒葬洛阳北芒。生子: 凤。以下至27世配、葬多失考。</h3><h3><b>【禹公04世•凤公】</b>元初时官拜侍中迪。王圣之□遂中废, 生子: 学智。以上四世勋、名见书《汉》。</h3><h3><b>【禹公05世•学智公】</b>生子: 会伯。</h3><h3><b>【禹公06世•会伯公】</b>生子: 安世。</h3><h3><b>【禹公07世•安世公】</b>生子: 展。</h3><h3><b>【禹公08世•展公】</b>汉献帝时为奋威将军, 封高乐乡候。有汉书20卷行于世。生五子。勋、名详《后汉书》。<b>注:</b>邓展是三国曹魏将领(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曾被误记成“乐乡侯刘展”)。建安中,官任奋威将军,受封乐乡侯。建安18年,邓展与刘勋、刘若、夏侯惇、王忠、鲜于辅等众将上书劝曹操进爵魏公。邓展注过汉书,可见他还是有一定的文化素质的,不是一般的粗鲁武将。</h3><h3><b>【禹公09世•芝公】</b>高乐乡候中子。后汉建兴中官拜尚书。生子: 玉清。</h3><h3><b>【禹公10世•玉清公】</b>魏演蜀, 遂隐居□陈焉。生子: 嶽。</h3><h3><b>【禹公11世•嶽公】</b>字伯山,后更名岱。晋咸康(335--342)中为广州刺史。迁平南将军, 假节录前后。勋封宜城县(今湖北省宜城市)。生子二。</h3><h3><b>【禹公12世•遐公】</b>字应远,宜城伯山长子, 晋冠军将军, 后为桓温所忌儿, 其官归隐安定卒, 其赠卢较太守。生子: 羌。</h3><h3><b>【禹公13世•羌公】</b>秦符坚军骑将军。生子: 翼。以上三世勋、名详见晋书。</h3><h3><b>【禹公14世•翼公】</b>后燕河间太守。生子: 渊。</h3><h3><b>【禹公15世•渊公】</b>字彦海, 魏道□尚书, 吏部□□。生子: 颖。</h3><h3><b>【禹公16世•颖公】</b>谥文恭, 吏部长子, 袭父爵, 稍迁中书侍郎与崔浩□并参著作事, 延和3年龙骑将军, 进爵封候。生子三。</h3><h3><b>【禹公17世•怡公】</b>龙骑长子, 袭父爵位, 荆州(今瑚北省荆州市)刺史, 进爵南阳公主。生子二。</h3><h3><b>【禹公18世•述公】</b>谥日贞, 南阳公次子, 位齐州(又称济州, 今山东济南市)刺史, 进司空。生子二。</h3><h3><b>【禹公19世•献公】</b>司空次子, 为谏议大夫, 肃宗末除冠军将军, 颖州刺史, 后闻□朱荣入洛朝士见喜, 遂南齐。生子: 贵濂。以上六世勋、名详魏书及北史。<b>注: </b>颖州历史上有两处, 一是现在安徽省阜阳市的颍州区; 二是现在江西的安福县。这里的颖州, 是指江西的安福县。唐武德5年(622),升安复县为颖州,7年(624)废州,改安复县为安福县。</h3><h3><b>【禹公20世•贵濂公】</b>居筠州, 生子世隆。 </h3><h3><b>【禹公21世•世隆公】</b>世号隐元先生。生子六。</h3><h3><b>【禹公22世•文瑞公】</b>隐元长子。唐开元中,四世五百囗同居, 长幼姻睦无间。朝庭闻而喜之, 表其乡曰: “旌义乡”。生四子。与韫玉公俱详《江西通志》瑞州(今高安县)人物卷内。</h3><h3><b>【禹公23世•倚公】</b>文瑞公次子, 官连洲晋城令。生子: 少立。</h3><h3><b>【禹公24世•少立公】</b>为沧州司马。生子: 邕。</h3><h3><b>【禹公25世•邕公】</b>左武卫, 兵曹莽军。生子三。</h3><h3><b>【禹公26世•司直公】</b>参军季子, 唐邕州招讨副使兼贵州刺史, 奉葬潭州间东柳子厚。志其墓, 四世勋、名并详墓志序中。配陇西李夫人,生子四。</h3><h3><b>【禹公27世•贽公】</b>字士逊, 招讨公长子。生子: 璠。</h3><h3><b>【禹公28世•璠公】</b>字韫玉,唐僖宗中和辛丑尚书, 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 在位兴学化民, 有吉循使风。凡六年, 诏正任。因黄巢之乱, 遂留宜春白芒而家焉。白芒今改属分宜县治。配李氏韩国夫人, 合葬白芒龙形。清乾隆33年(1768)郡守葛公名德溥题碑。生子: 霖。</h3><h5> 【<b>编者按】</b>据《袁州府志》记载:邓璠(822~893) 原籍筠州(江西高安),字韫玉,唐懿宗咸通6年(865)科举进士,以才能和道德并优,选任官至尚书。唐僖宗中和元年(881)由尚书特授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军州)事。在任兴办学舍,振兴教育,感化民众,有奉职循理之风。权知袁州刺史6年,诏敕复任。时遇王仙芝、黄巢农民起义,政局动荡,社会难以治理。唯独邓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善治袁州,获得“更待皇恩酬善政,拥篲贲临郡齐迎。”的极高声誉。因赣东北战乱,璠携家安居袁郡宜春白芒,成为江西分宜白芒邓家的始祖,享年72岁,葬于白芒蟠龙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5)袁州郡守葛德溥为其封禁题碑。璠夫人李氏,诰封韩国夫人,唐宝历元年(825)生,唐天复三年(903)殁,享年79岁,亦葬白芒蟠龙形。璠有二子:次子霁,字光岚,任福建建宁刺史,在任而卒,未详其后;长子霖,字光瑞,居白芒繁衍生息,荫授从事郎,任湖北黄州知事,享年70岁,葬白芒蟠龙形。璠第六代孙梅魁从白芒迁居安福瓜畲,其后在吉安庐陵等地繁衍发展。</h5><h3><b>【禹公29世•霖公】</b>字光瑞,荫授从事郎, 黄州知事。配夏氏, 合葬白芒龙形。生子: 晋。</h3><h3><b>【禹公30世•晋公】</b>字进修,葬刀石岭。配趙氏,葬北山。生子: 铎。</h3><h3><b>【禹公31世•铎公】</b>字宪文,宋太宗太平兴国3年戊寅年(978年)登胡旦进士榜, 授儒林郎知漳州龙溪县令, 其诰命远孙用和累世宝藏之。葬后贵岭。生子: 邦。<b>注:</b>胡旦(955-1034年),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喜读书,宋太宗大平兴国3年(978)戊寅科状元。</h3><h3><b>【禹公32世•邦公】</b>字邦泰,配趙氏, 合葬后贵岭。生子: 嘉。</h3><h3><b>【禹公33世•嘉公】</b>字仁美。配趙氏, 合葬东岭。生子三: 梅魁、梅宣、梅先。徙安富瓜畲, 为瓜畲一世祖。今未参修。</h3><h3><b>【禹公34世•梅宣公】</b>徙分宜北溪, 为北溪一世祖。派见后。</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4图 袁州刺史邓璠</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节<br></b><b>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七)</b></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编者按】</b>此版本属抚州市崇仁县《邓氏宗谱》所载。</h5><h3> </h3><h3><b>【禹公01世•禹公】</b>字仲华, 讳禹。汉光武帝云台首功元候、高密候是也。徙居南阳新野。娶李氏夫人生子八, 继刘氏夫人生子五。李氏所生之次子名训者, 尤为特著。</h3><h3><b>【禹公02世•训公】</b>禹公之子。字平叔, 汉为护羌校尉。生子四: 骘、悝、宏、阊。安帝俱封列候。生女一: 绥。16岁选入宫, 阅数岁为和帝后, 生太子殇, 尊称皇太后。殇帝幼冲, 垂帘莅政。</h3><h3><b>【禹公03世•骘公】</b>训公长子。字昭伯。拜车骑将军,生子: 晨。</h3><h3><b>【禹公04世•晨公】</b>骘公之子。字伟卿。仕后汉为汝南太守。生子六, 长子春。</h3><h3><b>【禹公05世•春公】</b>晨公长子。字士载,仕魏为太尉。生子三: 应远、应通(居南丰西门)、应遂。</h3><h3><b>【禹公06世•应远公】</b>春公长子。晋将军。生子一: 仁政。</h3><h3><b>【禹公07世•仁政公】</b>应远公之子。字伯达, 仕晋官仆射。居抚州赤栏门。生子二: 绥成、绥安(子一文元)。</h3><h3><b>【禹公08世•绥成公】</b>仁政公长子。行仁四,仕鲁为六合县令。生子一: 邵。</h3><h3><b>【禹公09世•邵公】</b>绥成公之子。行春四,字以良。娶黄氏,子:制先。</h3><h3><b>【禹公10世•制先公】</b>邵公之子。行云一, 官边帅。娶彭氏,生子: 守朔。</h3><h3><b>【禹公11世•守朔公】</b>制先公之子。行九二。娶钱氏,生子二: 日佑、日吉(擢三礼科)。</h3><h3><b>【禹公12世•日佑公】</b>守朔公长子。行吾四, 仕隋擢章科。娶何氏,生子三: 良、善(其子荣昭居宜黄南隅)、明(其子荣忠居南昌)。</h3><h3><b>【禹公13世•良公】</b>日佑公长子。行枢一。娶黄氏,生子七: 文瑞、文璋(迁居建昌南城县)、文珏、文瑚、文继、文瑜、文请。</h3><h3><b>【禹公14世•文瑞公】</b>良公长子。行克一,字天祥。四世同居, 唐开元中诏旌表其门。娶易氏,生子一: 宣。</h3><h3><b>【禹公15世•宣公】</b>文瑞公长子。字如升,迁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印道四居焉。娶孟千户女,生子二: 玉春、玉良。</h3><h3><b>【禹公16世•玉春公】</b>宣公长子。行邱一。娶向氏,生子一: 舜韶。</h3><h3><b>【禹公17世•舜韶公】</b>玉春公之子。行孔四。娶方氏,生子四, 其三子俱徙南昌, 唯一子名信烈者居故地。</h3><h3><b>【禹公18世•信烈公】</b>舜韶公之子。行思一。娶何氏,生子一: 居正。</h3><h3><b>【禹公19世•居正公】</b>信烈公之子。行主一。字昌范,先居延平府南平县后道四,后居江西临江府新淦县桃花溪。迁时87岁。娶余氏,生子二: 致中、致和。</h3><h3><b>【禹公20世•致和公】</b>居正公幼子。行巨一,任江都县令。娶祝氏, 封安人,生子三:一元、一亨、一贞。一贞生子昌济,昌济生子信。信行舜九,迁居福建松溪县。</h3><h3><b>【禹公21世•一元公】</b>致和公长子。行一。娶程氏, 生子二: 道济、顺济。</h3><h3><b>【禹公22世•道济公】</b>一元公长子。行仲一。娶李氏, 生子二: 明瓒、明球(行舜三,生子三,俱迁永丰莺江)。</h3><h3><b>【禹公23世•明瓒公】</b>道济公长子。行舜一。娶郭氏, 生子五:万相、万成、万兴、万宰、万政。</h3><h3><b>【禹公24世•万宰公】</b>明瓒公四子。行文六。娶谭氏, 生子一: 珍。<b>【禹公25世•清溪公】</b>万宰公之子。讳珍,后改讳师安,别号清溪。此既大宗分支之始祖也。</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5图 抗倭英雄大将军邓子龙</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八节<br></b><b>邓氏源流世系录(版本八)</b></h3><h5><b> 【编者按】</b>此版本属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文峰《邓氏宗谱》所载。</h5><h3><b><br></b></h3><h3><b>【曼公01世•曼公】</b>字德阳,黄帝轩辕27世传孙,祖丁五子。其四兄小乙之子武丁即帝位后,前1324年封曼为曼侯,蔓地在今河南伊川市;前1315年改封曼为邓侯,赐邓姓,邓国在今河南邓州至湖北襄阳一带。曼为公认的邓氏受姓始祖,史称邓姓正宗。<br></h3><h3><b>【曼公02世•晁公】</b>曼公长子。名辉,字旻宁,袭侯爵。</h3><h3><b>【曼公03世•徽公】</b>晁公之子。名启,字虞,袭侯爵。</h3><h3><b>【曼公04世•庆公】</b>徽公长子。名九,字□□,袭侯爵。</h3><h3><b>【曼公05世•桓公】</b>庆公长子。名秀,字仁挚,袭侯爵。</h3><h3><b>【曼公06世•昆公】</b>桓公长子。因商纣王无道,弃殷归周,仍封侯爵。</h3><h3><b>【曼公07世•忠公】</b>昆公之子。字仲义,袭侯爵。</h3><h3><b>【曼公08世•晖吉公】</b>忠公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09世•日浩公】</b>晖吉之子。名辉,字□□,袭侯爵。</h3><h3><b>【曼公10世•煦和公】</b>日浩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11世•杞公】</b>煦和次子。袭侯爵。</h3><h3><b>【曼公12世•熹珍公】</b>杞公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13世•怡公】</b>熹珍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14世•沛公】</b>怡公次子。袭侯爵。</h3><h3><b>【曼公15世•璧公】</b>沛公次子。袭侯爵。</h3><h3><b>【曼公16世•淳公】</b>壁公次子。袭侯爵。</h3><h3><b>【曼公17世•衡公】</b>淳公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18世•略公】</b>衡公次子。袭侯爵。</h3><h3><b>【曼公19世•宣公】</b>略公长子。名吾离,袭侯爵。</h3><h3><b>【曼公20世•尚公】</b>宣公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21世•粹公】</b>尙公长子。袭侯爵。</h3><h3><b>【曼公22世•明渊公】</b>粹公长子。袭侯爵。前639年,楚成王灭邓。至此,邓国世袭侯爵22代,历时676年。</h3><h3><b>【曼公23世•史公】</b>明渊之子。</h3><h3><b>【曼公24世•和公】</b>史公长子。</h3><h3><b>【曼公25世•耀公】</b>和公长子。</h3><h3><b>【曼公26世•侃公】</b>耀公长子,授任徐州刺史。</h3><h3><b>【曼公27世•彧公】</b>侃公长子。</h3><h3><b>【曼公28世•晃公】</b>彧公之子。</h3><h3><b>【曼公29世•萼公】</b>晃公次子。</h3><h3><b>【曼公30世•监公】</b>萼公长子,授任晋阳县令。</h3><h3><b>【曼公31世•恺公】</b>监公次子。</h3><h3><b>【曼公32世•安国公】</b>恺公长子。</h3><h3><b>【曼公33世•襄公】</b>安国长子。</h3><h3><b>【曼公34世•沧公】</b>襄公长子。</h3><h3><b>【曼公35世•铭公】</b>沧公长子。</h3><h3><b>【曼公36世•文仲公】</b>铭公长子。授任河东县令,卓有勋绩,并以文学著称。落籍河东,世称河东邓氏。</h3><h3><b>【曼公37世•灏平公】</b>文仲之子。</h3><h3><b>【曼公38世•缙光公】</b>灏平长子。秦授陵州刺史。</h3><h3><b>【曼公39世•成公】</b>缙光之子。秦授沧州刺史。</h3><h3><b>【曼公40世•玠公】</b>成公次子。</h3><h3><b>【曼公41世•敏公】</b>玠公长子,汉高祖授任中书大夫。</h3><h3><b>【曼公42世•远公】</b>敏公次子。</h3><h3><b>【曼公43世•奎公】</b>远公长子。</h3><h3><b>【曼公44世•广汉公】</b>奎公长子。</h3><h3><b>【曼公45世•锦公】</b>广汉长子。</h3><h3><b>【曼公46世•明公】</b>锦公次子。名睦,字长矩,汉平帝时任新野县丞。子二:禹、宽。从前639年楚成王灭邓,至公元24年王莽被诛,邓氏传衍24代,历时663年。</h3><h3><b>【曼公47世•禹 公】</b>明公长子。字仲华,辅佐刘秀建立东汉,24岁官拜大司徒、前将军,封酂侯,采邑万户。后授大司农、右将军,封梁侯,食邑四县。明帝时拜为太傅,谥元侯。子十三人。邓禹为邓氏公认中兴之祖。</h3><h3><b>【曼公48世•训公】</b>禹公六子。字平叔,官授护羌校尉、张掖太守,谥平寿敬侯。邓训戍边,恩威并施。公元92年病逝边防,时年53岁。官吏百姓和羌人、胡人爱戴他,早晚来哭吊的每天有几千人,并立祠而祀。子五:隲、京、悝、弘、阊。女一:绥,汉和帝皇后。</h3><h3><b>【曼公49世•悝公】</b>训公三子。名然桂,字照伯,与兄隲同辅朝政,封叶侯,食邑万户。</h3><h3><b>【曼公50世•广宗公】</b>训公之子。名瑧彪,字绍统,袭叶侯。公元121年,绥太后驾崩后,邓氏被诬陷,邓隲等七人含冤自杀。顺帝即位,公元126年为邓隲等平反,诏邓氏宗亲朝见如前。</h3><h3><b>【曼公51世•晦公】</b>广宗次子。字宾阳,号民瞻,官授侍中,因曹操专权,隐居不仕。</h3><h3><b>【曼公52世•遐公】</b>晦公次子。名勤亮,字应远,公勇力绝伦,历任数郡太守。曾于沔水斩蛟,蛟疑为食人巨鳄,万民景仰。</h3><h3><b>【曼公53世•琇公】</b>遐公之子。字文渊,官授都讨使。</h3><h3><b>【曼公54世•思孔】</b>琇公之子。字圣时。</h3><h3><b>【曼公55世•竟成】</b>思孔之子。字汝志。</h3><h3><b>【曼公56世•正本公】</b>竟成之子。字道立。</h3><h3><b>【曼公57世•时朴公】</b>正本之子。字居忠,号古亭。</h3><h3><b>【曼公58世•希爵公】</b>时朴长子。字人丛。</h3><h3><b>【曼公59世•鲁贤公】</b>希爵之子。字宗周。</h3><h3><b>【曼公60世•由喜公】</b>鲁贤长子。字德全,号开之。</h3><h3><b>【曼公61世•天秩公】</b>由喜公之子。字太古,号淳初。曾任旴江南城令。</h3><h3><b>【曼公62世•志学公】</b>天秩公之子。字懋修。</h3><h3><b>【曼公63世•孟春公】</b>志学公之子。字启阳。</h3><h3><b>【曼公64世•侯南公】</b>孟春公之子。字公藩,孟春长子。</h3><h3><b>【曼公65世•高翔公】</b>侯南次子。字南鹏,号天祺,曾任隋朝高安县尉。</h3><h3><b>【曼公66世•庭礼公】</b>高翔次子。字圣印,官授瑞州太守。</h3><h3><b>【曼公67世•文瑞公】</b>庭礼长子。字天祥,号东轩,官授唐朝礼部尙书。寿88岁,四世同居,五百余口和睦相处。皇帝勅赐旌表,牌额为"邓氏忠义之家",名其乡曰"旌义乡。"</h3><h3><b>【曼公68世•元 公】</b>文瑞长子。字时泰。</h3><h3><b>【曼公69世•恭 公】</b>元公之子。字谦益。</h3><h3><b>【曼公70世•泰 公】</b>恭公之子。字文通,号致远。唐肃宗时任中丞大夫。</h3><h3><b>【曼公71世•璠公】</b>泰公长子。字玉成,号韫玉,唐会昌年间任袁州刺史、奉录大夫。</h3><h3><b>【曼公72世•继先公】</b>璠公长子。字景福,号醒乐,曾任南昌令。</h3><h3><b>【曼公73世•汉公】</b>继先长子。字叔广,号筠峰,别号永西,授郡司录参军。</h3><h3><b>【曼公74世•皓公】</b>汉公长子。字昌文,号古松,昆仲友爱,乡人尊称"一翁"。</h3><h3><b>【曼公75世•晏公】</b>皓公长子。字宁夫,号秀溪,邓晏为博学名儒,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聘为郡典邑教授,著有[谟明四集],修造秀溪书院。</h3><h3><b>【曼公76世•汉滢公】</b>晏公长子。字绍宗。</h3><h3><b>【曼公77世•塽公】</b>汉滢长子。字景义,号象贤。</h3><h3><b>【曼公78世•镒公】</b>塽公长子。字尙荣,号月江,授奋武将军。</h3><h3><b>【曼公79世•析公】</b>镒公次子。字公省,号振南,以刑名学著称,为郡吏。</h3><h3><b>【曼公80世•汝麟公】</b>析公次子。字兆祥,号明峰,授龙泉县尉,娴熟词赋。</h3><h3><b>【曼公81世•仲远公】</b>汝麟次子。</h3><h3><b>【曼公82世•维宣公】</b>仲远长子。</h3><h3><b>【曼公83世•文烈公】</b>维宣长子。字威秀。</h3><h3><b>【曼公84世•丰亨公】</b>文烈长子。字烈祥。子二:舜仁(即武翼) 、舜信。 </h3><h3><b>【曼公85世•舜仁公】</b>丰亨长子。字兆仪,号武翼,南宋绍兴年间以明经进士,授任黄州知府,立功封虞城侯,致仕归田后率次子应聪,由祖居南昌府新建县迁居浠水县兰溪镇文峰邓家畈。</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6图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腊像</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第四篇</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ff8a00"><b>云林邓氏世系录</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第一章<br></b></font><font color="#010101"><b>《云林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 </b>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5><font color="#010101"><b>【编者按】</b>《云林邓氏宗谱》从南宋绍兴16年丙寅年(1146年)第一次建谱, 到清康熙53年甲午年(1714年)第七次修谱,实行的是智、仁、圣、义、忠、和六房同修一谱。云林邓氏发展到清乾隆年间由于人口多、分支多,再加上当时的经济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继续维持六房同修一谱的做法非常困难,所以到了第七次同修后,开始出现了分房、分支或分地域各自修谱。乾隆43年戊戌年(1778年) 云林邓氏祖基地白马乡(今黄通乡), 进行了《云林邓氏宗谱》第八次修谱, 本次修谱只有第六房和公房位下的各支族参加了修谱, 智、仁、圣、义、忠五房均未参修。本章就是摘自该次修谱的和公房在祖基地的第1至第25世系。除字派从始祖清溪公开始按《千字文》排序外, 其它内容基本保持原样。</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清溪公1世• 云林天派• 共1人 </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01【清溪公】</b>名师安、号清溪、行荣九。公享年九十有</font>五, 自卜葬于云林啄头岭巽山巳向, 即今官山。东止大路, 西止竹丝塘, 南止岭脊, 北止田为界, 计粮2亩。冢右有生茔2堆, 枫树下生茔5堆, 子孙永不得侵葬。 妣萧孺人, 年32而卒, 葬阳林庙后, 即今萧宅屋背坐44都。东止田, 西止岭脊, 南止朱姓山及萧宅屋背, 北止邓章卿山为界。慕字12048号, 计粮1亩6分。坟左中凸上坪有生茔4堆, 下坪有生茔2堆, 子孙永不得侵葬。 继妣喻孺人, 享年八十有三, 葬45都芳源杨木湾。子二: 元一(转居鄱阳) 、元二。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2世• 云林地派• 共1人 </b></h3><h3><b>01【元二公】</b>清溪公之子。讳守元, 字天良,一字善长,号仁山。享年八十有九, 葬啄头岭。妣李氏,葬太坪,后迁葬于公墓右。子六:智、仁、圣、义、忠、和。 公建云林瑞云观,妣助钟一口,铭云:“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李氏二娘铸。”明洪武元年(1368年)观废,钟归本邑尊圣寺,今亦毁。 乾隆戊戌年(乾隆43年公元1778年) 重修宗谱, 智、仁、圣、义、忠五公支下未参修, 故不具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3世• 云林玄派• 共1人 </b></h3><h3><b>01【和公】</b>守元公幼子。讳汉,字惟德,号敬斋。妣宋氏、张氏、朱氏。子四:文彬、文章、文洪、文沂。 乾隆戊戌年(乾隆43年公元1778年) 届,文彬公支下子孙未与修, 故不具列。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4世• 云林黄派• 共3人 </b></h3><h3><b>01【文章公】</b>和公次子。娶谢氏,继子:致君。 </h3><h3><b>02【文洪公】</b>和公三子。讳大业,字仁美,宏斋,行22。举进士不赴,肥遂自甘。妣易氏, 子一:致君(出继文章公)。继妣易氏, 子一:霡。继妣彭氏, 子二:雱、霖。副室刘氏, 子一:需。公葬三十六峰下五雷驾车形。 乾隆戊戌年(乾隆43年公元1778年) 届, 霡、雱二公支下未与修, 故不具列。 </h3><h3><b>03【文沂公】</b>和公幼子。行28,娶韩氏,子一:希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5世• 云林宇派• 共6人 </b></h3><h3><b>01【致君公】</b>文洪公长子(文章公继子)。行15。娶朱氏,子二:宣、通。公迁本邑34都延福乡厚村里 (其后裔不再具列)。 </h3><h3><b>02【霡公】</b>文洪公次子。其后裔本次修谱未参修, 故不具列。 </h3><h3><b>03【雱公】</b>文洪公三子。其后裔本次修谱未参修, 故不具列。 </h3><h3><b>04【霖公】</b>文洪公四子。行40。字民望,功授将仕郎。葬观下源,娶张氏,子一:宝。 </h3><h3><b>05【需公】</b>文洪公幼子。行42。字季降, 以平冦功授承信郎, 任沔阳州镇(详见忠义社传)。妣张氏,承节郎张公瑞之女,葬童坊傅漆港坐坤向艮。子二:晦、晔。 公葬流源住居山左,坐北向南近大路。妣茔童坊傅漆港坐坤向艮。 </h3><h3><b>06【希道公】</b>文沂公之子。行11, 字元哲。功授正统领。娶曾氏,子二:汝舟、汝翼。女一:适青田陆贺。为生象山兄弟之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6世• 云林宙派• 共01人 </b></h3><h3><b>01【宝公】</b>霖公之子。行91,乡贡, 任和州助教。娶周氏,子三:时发、时举、时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7世• 云林洪派• 共3人 </b> </h3><h3><b>01【时发公】</b>宝公长子。行22,字逢辰。任广西转运使。娶李氏。子三:三纲、三杰、三俊。 </h3><h3><b>02【时举公】</b>宝公次子。行30,字应辰。娶全氏,子四:文子、正子、武子、明子。 </h3><h3><b>03【时昇公】</b>宝公幼子。行24,字昌辰。平冦授迪功郎。娶吴氏。子三:克靜、克济、克明。公迁本都太坪(其后裔不再具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8世• 云林荒派•共7人 </b>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三纲公】</b>时发公长子。娶江氏。子三:元衡、元衜、元衎。 </h3><h3><b>02【三杰公】</b>时发公次子。授棓藤二州州判。娶刘氏。子五:元遂、元镒、元铸、元钧、元镇。 </h3><h3><b>03【三俊公】</b>时发公幼子。娶杨氏。子三:元珪、元玠、元玲。 <b>04【文子公】</b>时举公长子。行107,字子质, 乡贡, 进士。娶刘氏。子三:大原、大明、大和。公葬余家屋后。 </h3><h3><b>05【正子公】</b>时举公次子。行109,字子直, 中亚选。娶周氏。子二:大周、大汜。 </h3><h3><b>06【武子公】</b>时举公三子。行110,字敬中, 中经魁。娶王氏。子三:大虁、大第、大鲁。 </h3><h3><b>07【明子公】</b>时举公幼子。行104,字子清, 授迪功郎。娶谢氏。子三:大政、大性、大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9世•云林日派•共22人 </b></h3><h3><b>01【元衡公】</b>三纲公长子。乡贡, 任海宁洲(今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助教。娶卢氏。子三:训、询、谠。 </h3><h3><b>02【元衜公】</b>三纲公次子。娶徐氏。子三:咏、诗、试。 </h3><h3><b>03【元衎公】</b>三纲公幼子。娶周氏。子二:谊、誌。 </h3><h3><b>04【元遂公】</b>三杰公长子。娶桂氏。子二:士澄、道源。 </h3><h3><b>05【元镒公】</b>三杰公次子。娶王氏。子二:士高、士亨。 </h3><h3><b>06【元铸公】</b>三杰公三子。 </h3><h3><b>07【元钧公】</b>三杰公四子。娶吴氏。子二:士贵、士介。 </h3><h3><b>08【元镇公】</b>三杰公幼子。 </h3><h3><b>09【元珪公】</b>三俊公长子。 </h3><h3><b>10【元玠公】</b>三俊公次子。 </h3><h3><b>11【元玲公】</b>三俊公幼子。 </h3><h3><b>12【大原公】</b>文子公长子。娶郑氏。子一:德悦。 </h3><h3><b>13【大明公】</b>文子公次子。娶洪氏。子二:云6、云8。 </h3><h3><b>14【大和公】</b>文子公幼子。娶孔氏。子二:云1、云5。 </h3><h3><b>15【大周公】</b>正子公长子。行53,字公甫, 娶李氏。子一:天有。</h3><h3><b>16【大汜公】</b>正子公幼子。行56,字粹有, 中解元, 任高州教授。娶李氏。子二:德进、德立。 </h3><h3><b>17【大虁公】</b>武子公长子。娶孔氏。子五:伏1、伏2、伏3、伏4、伏5。公世居云林。 </h3><h3><b>18【大第公】</b>武子公次子。娶许氏。子一:伏6。 </h3><h3><b>19【大鲁公】</b>武子公幼子。娶徐氏。子三:伏7、伏8、伏9。 </h3><h3><b>20【大政公】</b>明子公长子。 </h3><h3><b>21【大性公】</b>明子公次子。娶周氏。子三:成1、成2、成3。 </h3><h3><b>22【大礼公】</b>明子公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溪公10世• 云林月派• 共34人</b> </h3><h3><b> 01【训公】</b>元衡公长子。 </h3><h3> <b>02【询公】</b>元衡公次子。 </h3><h3> <b>03【谠公】</b>元衡公幼子。 </h3><h3> <b>04【咏公】</b>元衜公长子。 </h3><h3> <b>05【诗公】</b>元衜公次子。行庆11,字父叔, 中亚选。 </h3><h3> <b>06【试公】</b>元衜公幼子。行庆17,字信叔, 中乡选。 </h3><h3> <b>07【谊公】</b>元衎公长子。 </h3><h3> <b>08【誌公】</b>元衎公幼子。 </h3><h3> <b>09【士澄公】</b>元遂公长子。 </h3><h3> <b>10【道源公】</b>元遂公幼子。 </h3><h3> <b>11【士高公】</b>元镒公长子。 </h3><h3> <b>12【士亨公】</b>元镒公幼子。 </h3><h3> <b>13【士贵公】</b>元钧公长子。 </h3><h3> <b>14【士介公】</b>元钧公幼子。 </h3><h3> <b>15【德悦公】</b>大原公之子。娶林氏。子一:义1。 </h3><h3> <b>16【云六公】</b>大明公长子。 </h3><h3> <b>17【云八公】</b>大明公幼子。 </h3><h3> <b>18【云一公】</b>大和公长子。娶毛氏。子六:盛1、盛2、盛3、盛4、盛5、盛6。 </h3><h3> <b>19【云五公】</b>大和公幼子。 </h3><h3> <b>20【天有公】</b>大周公之子。行仁2,字宗厚, 乡贡进士。娶江氏。子一:义4。 </h3><h3> <b>21【德进公】</b>大汜公长子。行仁1。 </h3><h3> <b>22【德立公】</b>大汜公幼子。行仁10。 </h3><h3> <b>23【伏一公】</b>大虁公长子。字徳元, 娶刘氏。子一:衍1。 </h3><h3> <b>24【伏二公】</b>大虁公次子。 </h3><h3> <b>25【伏三公】</b>大虁公三子。娶刘氏。子一:衍2。 </h3><h3> <b>26【伏四公】</b>大虁公四子。 </h3><h3> <b>27【伏五公】</b>大虁公幼子。 </h3><h3> <b>28【伏六公】</b>大第公之子。 </h3><h3> <b>29【伏七公】</b>大鲁公长子。 </h3><h3> <b>30【伏八公】</b>大鲁公次子。娶张氏。子二:尚1、尚2。 </h3><h3> <b>31【伏九公】</b>大鲁公幼子。 </h3><h3> <b>32【成一公】</b>大性公长子。 </h3><h3> <b>33【成二公】</b>大性公次子。 </h3><h3> <b>34【成三公】</b>大性公幼子。</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7图 两广总督邓廷桢</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1世•云林盈派•共12人</b></h3><h3><b>01【义一公】</b>德悦公之子。</h3><h3><b>02【盛一公】</b>云1公长子。</h3><h3><b>03【盛二公】</b>云1公次子。</h3><h3><b>04【盛三公】</b>云1公三子。</h3><h3><b>05【盛四公】</b>云1公四子。</h3><h3><b>06【盛五公】</b>云1公五子。</h3><h3><b>07【盛六公】</b>云1公幼子。</h3><h3><b>08【义四公】</b>天有公之子。</h3><h3><b>09【衍一公】</b>伏1公之子。</h3><h3><b>10【衍二公】</b>伏3公之子。娶张氏。葬屋后黄土岭。子一:生二。</h3><h3><b>11【尚一公】</b>伏8公长子。</h3><h3><b>12【尚二公】</b>伏8公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2世•云林昃派•共1人</b></h3><h3><b>01【生二公】</b>衍2公之子。娶刘氏。子二:怡2、怡4。</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3世•云林辰派•共2人</b></h3><h3><b>01【怡二公】</b>生二公长子。娶周氏。子一:侃2。公妣俱葬本宅屋后。公迁居本都葛坊<font color="#ed2308"> (其后裔不再具列)。</font></h3><h3><b>02【怡四公】</b>生二公幼子。娶周氏。合葬松林头。子二:鼎1、鼎2。现住云林祖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4世•云林宿派•共2人</b></h3><h3><b>01【鼎一公】</b>怡4公长子。娶周氏。子二:盈1、盈2。</h3><h3><b>02【鼎二公】</b>怡4公幼子。葬白家屋后。娶严氏。子三:盈3、盈4、盈5。</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5世•云林列派•共5人</b></h3><h3><b>01【盈一公】</b>鼎1公长子。娶王氏, 子一:勉1。</h3><h3><b>02【盈二公】</b>鼎1公幼子。葬陶家窠。娶李氏, 子一:勉2。</h3><h3><b>03【盈三公】</b>鼎2公长子。娶丁氏, 子三:勉3、勉4、勉5。</h3><h3><b>04【盈四公】</b>鼎2公次子。葬观下源中窠。娶方氏, 子三:勉7、勉8、勉9。</h3><h3><b>05【盈五公】</b>鼎2公幼子。娶汪氏, 子二:勉10、勉11。</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6世•云林张派•共10人</b></h3><h3><b>01【勉一公】</b>盈1公之子。娶方氏。子二:时1、时2。</h3><h3><b>02【勉二公】</b>盈2公之子。</h3><h3><b>03【勉三公】</b>盈3公长子。</h3><h3><b>04【勉四公】</b>盈3公次子。</h3><h3><b>05【勉五公】</b>盈3公幼子。</h3><h3><b>06【勉七公】</b>盈4公长子。娶涂氏。子三:时5、时7、时10。</h3><h3><b>07【勉八公】</b>盈4公次子。葬芳源杨水湾。娶王氏,葬后龙山。子三:时6、时9、时12。</h3><h3><b>08【勉九公】</b>盈4公幼子。娶何氏。子四:时11、时14、时16、时17。</h3><h3><b>09【勉十公】</b>盈5公长子。娶刘氏。子一:时8。</h3><h3><b>10【勉十一】</b>盈5公幼子。娶黄氏。子三:时13、时15、时18。</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7世•云林寒派•共16人</b></h3><h3><b>01【时一公】</b>勉1公长子。娶朱氏。子二:美1、美2。</h3><h3><b>02【时二公】</b>勉1公幼子。</h3><h3><b>03【时五公】</b>勉7公长子。</h3><h3><b>04【时七公】</b>勉7公次子。</h3><h3><b>05【时十公】</b>勉7公幼子。</h3><h3><b>06【时六公】</b>勉8公长子。娶朱氏。子一:美3。</h3><h3><b>07【时九公】</b>勉8公次子。</h3><h3><b>08【时十二】</b>勉8公幼子。葬陶家窠。娶鲁氏。葬芳源杨水湾。子二:美11、美12。</h3><h3><b>09【时十一】</b>勉9公长子。娶高氏。葬本里观嘴。子一:美8。女一:适南山徐。</h3><h3><b>10【时十四】</b>勉9公次子。</h3><h3><b>11【时十六】</b>勉9公三子。</h3><h3><b>12【时十七】</b>勉9公幼子。</h3><h3><b>13【时八公】</b>勉10公之子。</h3><h3><b>14【时十三】</b>勉11公长子。娶何氏。子二:美15、美18。</h3><h3><b>15【时十五】</b>勉11公次子。</h3><h3><b>16【时十八】</b>勉11公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8世•云林来派•共8人</b></h3><h3><b>01【美一公】</b>时1公长子。</h3><h3><b>02【美二公】</b>时1公幼子。</h3><h3><b>03【美三公】</b>时6公之子。</h3><h3><b>04【美十一】</b>时12长子。</h3><h3><b>05【美十二】</b>时12幼子。葬芳源杨水湾。娶饶氏。子二:本12、本14。</h3><h3><b>06【美八公】</b>时11公之子。名元, 葬太坪。娶陈氏。子二:本6、本7。女一:适呜扬朱。</h3><h3><b>07【美十五】</b>时13公长子。</h3><h3><b>08【美十八】</b>时13公幼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9世• 云林署派• 共4人</b></h3><h3><b>01【本十二】</b>美12公长子。葬松岭头。</h3><h3><b>02【本十四】</b>美12公幼子。娶李氏。同葬屋后黄土岭。子二:立9、立12。</h3><h3><b>03【本六公】</b>美8公长子。字子高, 娶白园张氏。子一:冯吉。</h3><h3><b>04【本七公】</b>美8公幼子。字子成, 娶白鱔付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0世•云林往派•共3人</b></h3><h3><b>01【立九公】</b>本14公长子。娶刘氏。俱葬观下源螺蛳墩。子一:毛生。</h3><h3><b>02【立十二】</b>本14公幼子。</h3><h3><b>03【冯吉公】</b>本6公之子。葬水门饶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1世•云林秋派•共1人</b></h3><h3><b>01【毛生公】</b>立9公之子。行势93, 名毛生, 字俊仲, 生于明崇祯丙子年12月17日寅时, 卒于康熙丙申年7月20日申时, 享年81岁, 葬本宅后龙山亥山己向。娶陈氏,葬观嘴其山, 于康熙年间据归祠众照管。子一:伦。女二:长适门上何、幼适楼下坂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2世•云林收派•共1人</b></h3><h3><b>01【伦公】</b>毛生公之子。行冠百54,名伦, 字子章, 生于康熙癸丑年11月25日卯时, 卒于雍正乙卯年8月18日午时, 享年63岁, 葬后龙山亥山己向, 与父同茔。娶本里朱氏, 生于康熙己巳年闰3月29日巳时, 卒于乾隆乙亥年2月14日亥时, 享年67岁, 葬公前山向同。子二:厚、信。女一:适山下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3世•云林冬派•共2人</b></h3><h3><b>01【厚公】</b>伦公长子。行江233, 名厚, 字必顼, 讳名扬, 生于康熙辛卯年12月初10日巳时。勤检持家, 教子义方。娶泸邑2都刘氏, 生于康熙丙申年3月23日午时。子七:桂、栢、茂、林、长、青、懴。女一:适殿元大学生王公位干子长孙。</h3><h3><b>02【信公】</b>伦公幼子。行江293, 名信, 字必显, 讳名振, 生于雍正丙午年6月20日酉时。娶殿元王氏, 生于雍正丁未年正月23日寅时。子三:槐、楠、□。女二:长适村头萧、幼适太坪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4世•云林藏派•共10人</b></h3><h3><b>01【桂公】</b>厚公长子。行南215,名桂,字联棻,号弦齐,讳思澡, 邑增生。生于乾隆戊午年2月初2日子时。娶楫溪邑庠生李公其泰之姪女孙,生于乾隆庚申年10月初3日亥时, 卒于乾隆甲申年9月初5日申时。子二:作1、作2。复娶本里朱氏, 生于乾隆辛未年10月11日亥时, 女一:湘玉。</h3><h3><b>02【栢公】</b>厚公次子。行南226,名栢,字志棻。生于乾隆庚申年8月15日亥时。 娶学前王氏, 生于乾隆戊辰年8月初1日丑时。 子一:作3。女三:幼适太坪陈。</h3><h3><b>03【茂公】</b>厚公三子。行南239, 名茂,字炳棻。生于乾隆癸亥年6月初8日亥时。娶太坪陈氏, 生于乾隆己卯年8月初5日丑时。子一:鹭。女一。</h3><h3><b>04【林公】</b>厚公四子。行南246, 名林,字对棻。生于乾隆丙寅年正月21日亥时。娶适村头萧氏, 生于乾隆甲戌年9月22日丑时。子一:鹜。</h3><h3><b>05【长公】</b>厚公五子。行南261, 名长,字涵棻, 讳思蕴, 业儒。生于乾隆戊辰年8月28日寅时,年21岁, 葬黄土岭下。娶涂氏。</h3><h3><b>06【青公】</b>厚公六子。行南275, 名青,字亭棻。生于乾隆辛未年9月26日亥时。娶本里萧氏,生于乾隆辛巳年正月13日丑时。</h3><h3><b>07【懴公】</b>厚公幼子。行南287, 名懴,字德棻。生于乾隆乙亥年3月初4日丑时。娶李坊源李氏, 生于乾隆辛巳年8月21日申时。</h3><h3><b>08【槐 公】</b>信公长子。行南300, 名槐,字兆棻。生于乾隆丙子年11月26日巳时。娶霞坊饶氏, 生于乾隆己卯年3月初10日辰时。子一:作4。</h3><h3><b>09【楠公】</b>信公次子。行南313, 名楠,字壬棻。生于乾隆己卯年11月12日午时。娶殿元王氏, 生于乾隆乙酉年7月24日辰时。</h3><h3><b>10【□ 公】</b>信公幼子。名□,字□棻。行南332, 生于乾隆甲申年6月26日卯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5世•云林闰派•共6人</b></h3><h3> 乾隆戊戌届重修族谱, 自25世始另立支派: 作善召祥, 积德余庆。</h3><h3><b>01【作一公】</b>桂公长子。行作1, 名鹤,字闻野, 讳千□, 业儒。生于乾隆丁丑年10月11日午时。</h3><h3><b>02【作二公】</b>桂公幼子。行作2, 名鸿,字□国,讳千逵。生于乾隆辛巳年6月25日巳时。娶赛元刘氏, 生于乾隆丁亥年12月初5日丑时。</h3><h3><b>03【作三公】</b>栢公之子。行作3, 名鹏,字搏霄, 讳千溟。生于乾隆壬辰年10月12日酉时。</h3><h3><b>04【鹭公】</b>茂公之子。</h3><h3><b>05【鹜公】</b>林公之子。</h3><h3><b>06【作四公】</b>槐公之子。行作4, 名冬,字爱暄, 讳照□。生于乾隆丙申年9月27日未时。</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8图 铁笔御史邓承修</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章<br>《余江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世•云林天派•智公圣派•共1人</b></h3><h3><b>01【清溪公】</b>伯温公子,讳师安,行荣九。家河南, 登天祐二年(唐景宗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宦居饶之鄱阳。 五季未,由鄱阳来游抚之金溪上幕镇(今名秀谷镇), 乐白马峰秀,卜阳林庙右,而筑室焉。著有文集传世。享年九十有五, 殁葬啄头岭巽山巳向。分演各省、府、县、族, 属之始祖。娶萧氏,32岁而殁,葬阳林庙后坐东向西。继娶喻氏,享年八十有三, 葬公墓右巽山巳向。生子一:守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世•云林地派•余江主派•共1人</b></h3><h3><b>01【守元公】</b>清溪公之子,讳天良,字善长,号仁山。官至校尉,享年八十有九,葬啄头岭。娶李氏,葬公墓右。生子六:智、仁、圣、义、忠、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3世•云林玄派•余江万派•共6人</b></h3><h3><b>01【智公】</b>守元公长子。讳临,字惟简,号淡齐。治书经,赐进士,敇授开府仪同三司,正一品。娶孔氏,生子五:文雅、文泓、文渊、文演、文源。</h3><h3><b>02【仁公】</b>守元公次子。讳洙,字惟质,号心齐。登元祐8年(北宋哲宗元祐8年癸酉年公元1093年)进士,官至尚书。娶董氏,生子二:文仲、文及。</h3><h3><b>03【圣公】</b>守元公三子。讳清,字惟圣,号时庵。登绍圣3年(北宋哲宗绍圣3年丙子年公元1096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娶李氏,生子一:文立。</h3><h3><b>04【义公】</b>守元公四子。讳贞,字惟善,号宣齐。中乡举,勅授本州教授。娶宋氏,生子二:文郁、文盛。</h3><h3><b>05【忠公】</b>守元公五子。讳直,字惟旦,号明齐,中乡举。娶饶氏,生子二:文炳、文焕。</h3><h3><b>06【和公】</b>守元公幼子。讳汉,字惟德,号敬齐。登熙宁元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年公元1068年)进士。娶宋氏、张氏、朱氏。生子四:文彬、文彰、文洪、文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4世•云林黄派•余江寿派•共1人</b></h3><h3><b>01【文渊公】</b>智公三子。行17,娶陈氏,生子二:积、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5世•云林宇派•余江清派•共1人</b></h3><h3><b>01【慤公】</b>文渊公幼子。字克道,娶刘氏,生子三:纲、郊、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6世•云林宙派•余江时派•共1人</b></h3><h3><b>01【鄰公】</b>慤公幼子。字德钦,娶汤氏,生子四:汉、淳、浩、浚。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7世•云林洪派•余江吉派•共1人</b></h3><h3><b>01【浚公】</b>鄰公幼子。字朝倚,娶梅氏,生子二:帮直、帮光。(浚公曾为《云林邓氏宗谱》第一修撰写谱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8世•云林荒派•余江昌派•共1人</b></h3><h3><b>01【帮光公】</b>浚公幼子。字昭卿。生于南宋乾道2年丙戌年公元1166年,歿于南宋淳祐10年庚戌年公元1250年正月,享年85岁,葬萧坊牌。娶梅氏,生子四:良臣、良规、良梦、良应。时本邑饥荒,公平价赈耀。邑候赵希以诗赠云:旧穀无赢稻始华,赈民美意谁能夸。南宫第一勋臣胄上幕无双,长者家米向艰时,浑玉粒饭因处,胜胡麻琴堂多谢,分尤力郤笑何人,只唱沙明进士。临汤显祖以诗编入《墁琚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9世•云林日派•余江国派•共1人</b></h3><h3><b>01【良规公】</b>帮光公次子。字国模。娶祝氏,生子二:江、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0世•云林月派•余江家派•共1人</b></h3><h3><b>01【江公】</b>良规公长子。行正二,娶徐氏,生子三:信1、信2、信16。</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1世•云林盈派•余江全派•共1人</b></h3><h3><b>01【信一公】</b>江公长子。娶黄氏,生子一:闰9。</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2世•云林昃派•余江盛派•共1人</b></h3><h3><b>01【闰九公】</b>信一公之子。字岁戌。赘饶洲安仁(今余江县)11都磐石艾氏遂家焉。葬叶家山,今俗呼邓家山,坐落枫树底晏姓门首。生子七:天枢公(层三)、天璇公(层六公)、天玑公(层八公)、天权公(层九公)、玉衡公(层十公)、开阳公(层二十公)、摇光公(层廿一公)。闰九公属余江邓氏始祖。</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79图 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br></b><b>《阳田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世•云林天派•智公圣派•派共1人</b></h3><h3><b>01【清溪公】</b>伯温公子,讳师安,行荣九。家河南, 登天祐二年(唐景宗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宦居饶之鄱阳。 五季未,由鄱阳来游抚之金溪上幕镇(今名秀谷镇), 乐白马峰秀,卜阳林庙右,而筑室焉。著有文集传世。享年九十有五, 殁葬啄头岭巽山巳向。分演各省、府、县、族, 属之始祖。娶萧氏,32岁而殁,葬阳林庙后坐东向西。继娶喻氏,享年八十有三, 葬公墓右巽山巳向。生子一:守元。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世•云林地派•智公主派•共1人</b></h3><h3><b>01【守元公】</b>清溪公之子,讳天良,字善长,号仁山。官至校尉,享年八十有九,葬啄头岭。娶李氏,葬公墓右。生子六:智、仁、圣、义、忠、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3世•云林玄派•智公万派•派共6人</b></h3><h3><b>01【智公】</b>守元公长子。讳临,字惟简,号淡齐。治书经,赐进士,敇授开府仪同三司,正一品。娶孔氏,生子五:文雅、文泓、文渊、文演、文源。</h3><h3><b>02【仁公】</b>守元公次子。讳洙,字惟质,号心齐。登元祐8年(北宋哲宗元祐8年癸酉年公元1093年)进士,官至尚书。娶董氏,生子二:文仲、文及。</h3><h3><b>03【圣公】</b>守元公三子。讳清,字惟圣,号时庵。登绍圣3年(北宋哲宗绍圣3年丙子年公元1096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娶李氏,生子一:文立。</h3><h3><b>04【义公】</b>守元公四子。讳贞,字惟善,号宣齐。中乡举,勅授本州教授。娶宋氏,生子二:文郁、文盛。</h3><h3><b>05【忠公】</b>守元公五子。讳直,字惟旦,号明齐,中乡举。娶饶氏,生子二:文炳、文焕。</h3><h3><b>06【和公】</b>守元公幼子。讳汉,字惟德,号敬齐。登熙宁元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年公元1068年)进士。娶宋氏、张氏、朱氏。生子四:文彬、文彰、文洪、文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4世•云林黄派•智公寿派•派共5人</b></h3><h3><b>01【文雅公】</b>智公长子,守元公之孙,清溪公曾孙。行11,官拜朝奉郎守器少监,兼权金部。娶危氏为妻,生子四:圻公、基公、英公、京公。</h3><h3><b>02【文泓公】</b>智公次子,守元公之孙,清溪公曾孙。行15,娶戈氏为妻,生子一:才甫。 </h3><h3><b>03【文渊公】</b>智公三子,守元公之孙,清溪公曾孙。行17,娶陈氏为妻,生子二:积中、克道。 </h3><h3><b>04【文演公】</b>智公四子,守元公之孙,清溪公曾孙。行30。授朝知兴化军,兼管内劝农公事。娶吴氏为妻,生子三:37、41、42。俱失考。</h3><h3><b>05【文源公】</b>智公幼子,守元公之孙,清溪公曾孙。行27。迁南城县建昌基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清溪公5世•云林宇派•智公清派•共2人</b></h3><h3><b>01【积中公】</b>文渊公长子,智公之孙,守元公曾孙。行小十八,娶余氏为妻,生子一:敦夫。 </h3><h3><b>02【克道公】</b>文渊公幼子,智公之孙,守元公曾孙。行22,名慤。字克道,娶刘氏为妻,生子三:姻、郊、邻。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清溪公6世•云林宙派•智公时派•共5人</b></h3><h3><b>01【敦夫公】</b>积中公长子,文渊公之孙,智公曾孙。 行38,娶席氏为妻,生子一:逸,失考。</h3><h3><b>02【有开公】</b>积中公幼子,文渊公之孙,智公曾孙。生子三:逢、庆、术。 </h3><h3><b>03【姻公】</b>克道公长子,文渊公之孙,智公曾孙。行54,授承议主管诰院。娶方氏为妻,生子二:汶、渐。</h3><h3><b>04【郊公】</b>克道公次子,文渊公之孙,智公曾孙。生子三:普、茂、己。 </h3><h3><b>05【邻公】</b>克道公幼子,文渊公之孙,智公曾孙。字德钦,娶汤氏为妻,生子四:汉、淳、浩、浚。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7世•云林洪派•智公吉派•共14人</b></h3><h3><b>01【逸公】</b>敦夫公之子,积中公之孙,文渊公曾孙。行38,娶席氏为妻,生子一:失考。</h3><h3><b>02【逢公】</b>有开公长子,积中公之孙,文渊公曾孙。 </h3><h3><b>03【庆公】</b>有开公次子,积中公之孙,文渊公曾孙。 </h3><h3><b>04【术公】</b>有开公幼子,积中公之孙,文渊公曾孙。 </h3><h3><b>05【汶公】</b>姻公长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行3。公荐白鹿洞书院山长。娶饶氏为妻,生子二:谔、谊。</h3><h3><b>06【渐公】</b>姻公次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行5。</h3><h3><b>07【行六公】</b>姻公幼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h3><h3><b>08【普公】</b>郊公长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h3><h3><b>09【茂公】</b>郊公次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h3><h3><b>10【己公】</b>郊公幼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h3><h3><b>11【汉公】</b>邻公长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字朝宗,娶郑氏为妻,生子三:舜臣、汤臣、康臣。</h3><h3><b>12【淳公】</b>邻公次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娶曾氏为妻,生子二:文卿、才卿。</h3><h3><b>13【浩公】</b>邻公三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字朝鹰,娶刘氏为妻,生子五:尧臣、景臣、良臣、虎臣、端臣。</h3><h3><b>14【浚公】</b>邻公幼子,克道公之孙,文渊公曾孙。字朝倚,娶梅氏为妻,生子二:帮直、帮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清溪公8世•云林荒派•智公昌派•共12人</b></h3><h3><b>01【舜臣公】</b>汉公长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万氏为妻,生子一:良弼。</h3><h3><b>02【汤臣公】</b>汉公次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蔡氏为妻,生子一:百3。</h3><h3><b>03【康臣公】</b>汉公幼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李氏为妻,生子一:百1。</h3><h3><b>04【尧臣公】</b>浩公长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陈氏为妻,生子一:千2。</h3><h3><b>05【景臣公】</b>浩公次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赵氏为妻,生子一:千3。</h3><h3><b>06【良臣公】</b>浩三公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方氏为妻,生子一:千4。</h3><h3><b>07【虎臣公】</b>浩四公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刘氏为妻,生子二:千5、千7。</h3><h3><b>08【端臣公】</b>浩公幼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黄氏为妻,生子二:千6、千8。</h3><h3><b>09【文卿公】</b>淳公长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孔氏为妻,生子二:良辅、良宝。</h3><h3><b>10【才卿公】</b>淳公幼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娶丁氏为妻,生子三:良金、良贵、良玉。</h3><h3><b>11【帮直公】</b>浚公长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字卿。娶孔氏为妻,生子三:良能、良肱、良史。</h3><h3><b>12【帮光公】</b>浚公幼子,邻公之孙,克道公曾孙。字昭卿。生于公元1166年(南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年),死于公元1250年(南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年),享年85岁,葬萧坊牌,时铁荒。娶梅氏为妻,生子四:良臣、良规、良梦、良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9世•云林日派•智公国派•派共22人</b></h3><h3><b>01【良弼公】</b>舜臣公之子,汉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2【百三公】</b>汤臣公之子,汉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3【百一公】</b>康臣公之子,汉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4【千二公】</b>尧臣公之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5【千三公】</b>景臣公之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6【千四公】</b>良臣公之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7【千五公】</b>虎臣公长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8【千七公】</b>虎臣公幼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09【千六公】</b>端臣公长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0【千八公】</b>端臣公幼子,浩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1【良辅公】</b>文卿公长子,淳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2【良宝公】</b>文卿公幼子,淳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3【良金公】</b>才卿公长子,淳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4【良贵公】</b>才卿公次子,淳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5【良玉公】</b>才卿公幼子,淳公之孙,邻公曾孙。</h3><h3><b>16【良能公】</b>帮直公长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娶周氏为妻,生子二:中立、权远。</h3><h3><b>17【良肱公】</b>帮直公次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娶高氏为妻,生子一:召5。</h3><h3><b>18【良史公】</b>帮直公幼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娶江氏为妻,生子二:11、12。</h3><h3><b>19【良臣公】</b>帮光公长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生子三:坦、埙、均。</h3><h3><b>20【良规公】</b>帮光公次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字国模。娶祝氏为妻,生子二:江、渊。</h3><h3><b>21【良梦公】</b>帮光公三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生子三:正5、正6、正8。</h3><h3><b>22【良应公】</b>帮光公幼子,浚公之孙,邻公曾孙。迁金溪罗源基祖 生子一:子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0世•云林月派•智公家派•共14人</b></h3><h3><b>01【中立公】</b>良能公长子,帮直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2【权远公】</b>良能公幼子,帮直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3【召五公】</b>良肱公之子,帮直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4【十一公】</b>良史公长子,帮直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5【十二公】</b>良史公幼子,帮直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6【坦公】</b>良臣公长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二:福二、福四。</h3><h3><b>07【埙公】</b>良臣公次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h3><h3><b>08【均公】</b>良臣公幼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一:福六。</h3><h3><b>09【江公】</b>良规公长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行正二,娶徐氏为妻,生子三:信一、信二、信十六。</h3><h3><b>10【渊公】</b>良规公幼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二:信四、信五。</h3><h3><b>11【正五公】</b>良梦公长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一:禄一。</h3><h3><b>12【正六公】</b>良梦公次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一:禄二。</h3><h3><b>13【正八公】</b>良梦公幼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一:禄三。</h3><h3><b>14【子韶公】</b>良应公之子,帮光公之孙,浚公曾孙。生子四:宁一、宁三、宁四、宁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1世•云林盈派•智公全派•共15人</b></h3><h3><b>01【福二公】</b>坦公长子,良臣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2【福四公】</b>坦公幼子,良臣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3【福六公】</b>均公之子,良臣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4【信一公】</b>江公长子,良规公之孙,帮光公曾孙。娶黄氏为妻,生子一:闰九。</h3><h3><b>05【信二公】</b>江公次子,良规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6【信十六】</b>江公幼子,良规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7【信四公】</b>渊公长子,良规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8【信五公】</b>渊公幼子,良规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09【禄一公】</b>正五公之子,良梦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10【禄二公】</b>正六公之子,良梦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11【禄三公】</b>正八公之子,良梦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12【宁一公】</b>子韶公长子,良应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13【宁三公】</b>子韶公次子,良应公之孙,帮光公曾孙。</h3><h3><b>14【宁四公】</b>子韶公三子,良应公之孙,帮光公曾孙。生子二:迪一、迪二。</h3><h3><b>15【宁五公】</b>子韶公幼子,良应公之孙,帮光公曾孙。生子二:贵孙、荣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2世•云林昃派•智公盛派•共5人</b></h3><h3><b>01【闰九公】</b>信一公之子,江公之孙,良规公曾孙。字岁戌,号余齐。赘饶洲安仁(今余江县)十一都磐石艾家。葬叶家山,今呼邓家山,坐落枫树晏家门首。生子七:层三、层六、层八、层九、层十、层二十、层二一。闰九公属余江邓氏始祖。</h3><h3><b>02【迪一公】</b>宁四公长子,子韶公之孙,良应公曾孙。</h3><h3><b>03【迪二公】</b>宁四公幼子,子韶公之孙,良应公曾孙。迁金溪县阳田基祖。 </h3><h3><b>04【贵孙公】</b>宁五公长子,子韶公之孙,良应公曾孙。</h3><h3><b>05【荣孙公】</b>宁五公幼子,子韶公之孙,良应公曾孙。</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0图 五粮液创始人邓子均</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章<br>《莒州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世•云林天派•共1人</b></h3><h3><b>01【清溪公】</b>讳师安,号清溪(竹溪谱载: 讳珍,字德重,行荣九, 后改讳师安), 唐昭宣帝(应为昭宗)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 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世居河南。五季未,官于饶之鄱阳,因时弗靖, 遂解印绶, 来游抚之金溪上幕镇(今名秀谷镇),爱云林白马峰之秀,乃卜阳林庙右而居焉。著有文集传世。享寿九十有五, 卒葬啄头岭巽山乾向, 即今官山。东止大路, 西止竹丝塘, 南止岭脊, 北止田为界, 计粮2亩。冢右有生茔2堆, 枫树下生茔5堆, 子孙永不得侵葬。</h3><h3>妣萧氏夫人, 年32而卒, 葬阳林庙后, 即今萧宅屋背, 坐44都。东止田, 西止岭脊, 南止朱姓山及萧宅屋背, 北止邓章卿山为界。慕字12048号, 计粮1亩6分。坟左中凸上坪有生茔4堆, 下坪有生茔2堆, 子孙永不得侵葬。</h3><h3>继妣喻氏夫人, 享寿八十有三, 葬45都芳源杨木湾。子二: 长元一, 转居鄱阳文龙湾(2008年实地调查,文龙湾为中房之后); 幼元二, 即守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世•云林地派•共1人</b></h3><h3><b>01【守元公】</b>清溪公之子。讳天良,字善长,号仁山,行英二。贡元, 任和州助教,官校尉,诰赠承信郎。享寿八十有九。</h3><h3>妣李氏, 合葬啄头岭。子六:惟简、惟质、惟胜、惟善、惟旦、惟德。房号智、仁、信、义、忠、和。</h3><h3>公好善乐施,恬静寡欲,夫妇俱享遐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3世•云林玄派•共1人</b></h3><h3><b>01【和公】</b>守元公幼子。讳汉,字惟德,号敬斋,行先6, 房派和。诰封承信郎, 熙宁元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年公元1068年)进士。妣宋氏,继妣张氏,继妣朱氏。子四:文彬、文章、文洪、文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4世•云林黄派•共1人</b></h3><h3><b>01【文洪公】</b>和公三子。讳大业,字人美,宏斋,行孝22,建中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妣易氏。子一:致君(出继文章公为嗣)。</h3><h3>继妣易氏。子一:霡。继妣彭氏。子二:雱、霖。副妣刘氏。子一,需。公葬金邑云林三十六峰五雷驾车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5世•云林宇派•共1人</b></h3><h3><b>01【需公】</b>文洪公幼子。字礼隆,行友42,继兄雱,主义社,以平寇功援承信郎,任沔阳州镇(详见忠义社传)。公葬流源住居山左,坐北向南近大路。妣张氏,承节郎张公瑞之女,葬童坊傅漆港坐坤向艮。子二:晦、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6世•云林宙派•共1人</b></h3><h3><b>01【晔公】</b>需公幼子。字子昭,行媚97。生于宋淳熙年间,武勇绝伦,主社事。周文忠公荐其名于朝,后御寇有功,补进武校尉(详见忠义社传)。葬瑞云观下源,坐北向南。妣张氏夫人。继妣洪氏夫人。子五:楫、橫、梅、桴、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7世•云林洪派•共1人</b></h3><h3><b>01【槐公】</b>晔公幼子。字圣任(即“胜任” 同音),行睦34,开基小坪,即今黄通。宋绍定间,与兄时升率侄克济、侄孙持志剿贼有功,授进武校尉(详见忠义社传)。公后调监隆兴土坊镇酒税,改监吉州永和镇。生于南宋淳熙3年丙申年公元1176年12月21日,卒于南宋嘉熙2年戊戌年公元1238年7月2日(监镇任内),享年63岁,葬黄湖之侧,今名翁家山吊钟嵊(重侄孙朝散郎刚撰墓志铭)。</h3><h3> 公在小坪创立水圳,桥石是公所搭,下面勒有姓名。原创祠宇毁于兵,康熙2年(1663年)重建。</h3><h3> 妣朱氏,葬刘源前山。继妣刘氏,与公同茔。子二:翱子、显子。</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8世•云林荒派•共1人</b></h3><h3><b>01【显子公】</b>槐公幼子。讳显忠,字明卿,号适轩,行任28。生于南宋开禧4年戊辰年公元1208年,袭正统领社事,授承信郎,守社统领。葬桐坊。</h3><h3>妣袁氏。继妣宋氏,继妣李氏,俱葬刘源住宅左边小源内。子二:绍二、绍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9世•云林日派•共1人</b></h3><h3><b>01【绍二公】</b>显子公长子。讳英,字伯玉,号平居,以诗经中乡举,充守社统领。生于南宋绍定2年己丑年公元1229年10月7日,卒于元大德3年己亥年公元1299年10月29日,享年71岁,葬荷树源将军洞形。妣姜氏,葬刘源。副妣王氏,生于南宋淳祐9年己酉年公元1249年1月10日酉时,卒于元延祐7年庚申年公元1320年11月22日,享年72岁,葬刘源下高桥源。子一:贤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0世•云林月派•共1人</b></h3><h3><b>01【贤四公】</b>绍二公之子。讳观国,字德光,号琴泉。由宾贡任庐陵、星子、南城、宜黄四邑教谕,以理学名世。葬高桥源,与生妣王孺人同山,奉政大夫薛溪程钜夫撰墓志铭。妣周氏,葬龟墩凸上。子一:震2。女一:适周方。继妣曾氏,葬荷树源。学士揭溪斯撰墓志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1世•云林盈派•共1人</b></h3><h3><b>01【震二公】</b>贤四公之子。讳拱辰,字中可。生于元成宗元贞元年乙未年公元1295年,卒于元泰定元年甲子年公元1324年(年三十)。赠中顺大夫,葬刘源。妣吴氏,守志,翰林学士危素承旨旌表,志墓题曰:大元节妇邓夫人吴氏之墓。子五:熙(守一)、兼(守二)、勋(守三)、烈(守四)、炯(守八)。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2世•云林昃派•共1人</b></h3><h3><b>01【守八公】</b>震二公幼子。行守8,讳炯,字季文。妣梅氏, 继妣李氏,并葬白马源。生子一:贵5。</h3><h3> 公精廖杨之术,临川贼邓忠陷城,避乱,自小坪卜南城56都蓝田乡36峰之麓而居焉,是为榉州基祖,开创二十余载。明太祖诏选世胄从戎,遂应募闽省,后籍居拿口,再娶成家,迄今二族蕃盛,公实基之。今拿口霞溪邓家,自江西迁来,疑即莒州宗支。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3世•云林辰派•共1人</b></h3><h3><b>01【贵五公】</b>守八公之子。讳质,字元彬。妣许氏,葬莒州后龙山。子一:昭6。</h3><h3> 公自父籍居拿口,与母许孺人综理家政,巨细毕举。尚信义,崇礼教,好善乐施,人成德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4世•云林宿派•共1人</b></h3><h3><b>01【昭六公】</b>贵五公之子。字仲殷,葬洪家地螺蛳墩,又名凤形。妣王氏,葬坳上金星下。子一:逑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5世•云林列派•共1人</b></h3><h3><b>01【逑一公】</b>昭六公之子。讳纠成,字仕谦。妣李氏,合葬14都稠源灵龟带子形。子五:显4、显5、显6、显7、显8。是为恭、宽、信、敏、惠五房。 </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1图 总理夫人邓颖超</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章<br>《土陂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世•云林天派•共1人</b></h3><h3><b>01【清溪公】</b>伯温公之子,讳师安,行荣九。家河南, 登天祐二年(唐景宗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宦居饶之鄱阳。 五季未,由鄱阳来游抚之金溪上幕镇(今名秀谷镇), 乐白马峰秀,卜阳林庙右,而筑室焉。著有文集传世。享年九十有五, 殁葬啄头岭巽山巳向。孺人萧氏,32而殁,葬阳林庙后坐东向西。继妣喻氏,享年八十有三, 葬公墓右巽巳向。生子一:守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世•云林地派•共1人</b></h3><h3><b>01【守元公】</b>清溪公之子,讳天良,字善长,号仁山。官至校尉,享年八十有九,葬啄头岭。娶李氏,葬公墓右。生子六:智、仁、圣、义、忠、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3世•云林玄派•共6人</b></h3><h3><b>01【智公】</b>守元公长子。讳临,字惟简,号淡斋。洽书经,赐进士,敇授开府仪同三司,正一品。夫人孔氏,生子五:文雅、文泓、文渊、文源、文演。</h3><h3><b>02【仁公】</b>守元公之次子。讳沫,字惟质,号心斋。登元祐8年(北宋哲宗元祐8年癸酉年公元1093年)进士,官至尚书。娶董氏,生子二:文仲、文及。</h3><h3><b>03【圣公】</b>守元公之三子。讳清,字惟圣,号时庵。登绍圣3年(北宋哲宗绍圣3年丙子年公元1096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娶李氏,生子一:文立。</h3><h3><b>04【义公】</b>守元公之四子。讳贞,字惟善,号宜斋。中乡举,勅授本州教授。孺人宋氏,生子二:文郁、文盛。</h3><h3><b>05【忠公】</b>守元公五子。讳直,字惟旦,号明斋,中乡举。孺人饶氏,生子二:文炳、文焕。</h3><h3><b>06【和公】</b>守元公幼子。讳汉,字惟德,号敬斋。登熙宁元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年公元1068年)进士。娶宋氏、张氏、朱氏。生子四:文彬、文章、文洪、文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4世•云林黄派•共16人</b></h3><h3><b>01【文雅公】</b>智公之长子。娶王氏,生子四:圻、基、英、京。</h3><h3><b>02【文泓公】</b>智公之次子。行15,娶刘氏,生子一:彦。 </h3><h3><b>03【文渊公】</b>智公之三子。行17,娶陈氏,生子二:积、慤。 </h3><h3><b>04【文源公】</b>智公之四子。行27。葬甘山邓家坪, 娶聂氏。</h3><h3><b>05【文演公】</b>智公之幼子。娶洪氏。</h3><h3><b>06【文仲公】</b>仁公之长子。行12。葬刘陂资圣,娶孙氏,生子一:谦。</h3><h3><b>07【文及公】</b>仁公之幼子。行13。娶郑氏,生子一:充。</h3><h3><b>08【文立公】</b>圣公之子。娶洪氏,生子三:格、幼、桢。</h3><h3><b>09【文郁公】</b>义公之长子。娶李氏,生子四:公辅、公弼、养晦、淑文。</h3><h3><b>10【文盛公】</b>义公之幼子。</h3><h3><b>11【文炳公】</b>忠公之长子。娶吴氏,生子三:琬、俨、琛。</h3><h3><b>12【文焕公】</b>忠公之幼子。行14。娶吴氏,生子三:徹、微、崇。</h3><h3><b>13【文彬公】</b>和公之长子。娶何氏,生子三:天民、天申、天允。</h3><h3><b>14【文章公】</b>和公之次子。娶何氏,生子一:致君。</h3><h3><b>15【文洪公】</b>和公之三子。行22。讳大业, 字仁美, 号宏斋。登建中元年(北宋建中元年辛巳年公元1101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安人彭氏, 生子四:霡、雱、霖、需。</h3><h3><b>16【文沂公】</b>和公之幼子。行28。娶韩氏,生子一:希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5世•云林宇派•共31人</b></h3><h3><b>01【基公】</b>文雅公之长子。娶吴氏,生子一:倣。</h3><h3><b>02【英公】</b>文雅公之次子。娶赵氏,生子一:仪。</h3><h3><b>03【圻公】</b>文雅公之三子。娶周氏,生子二:勤、肇。</h3><h3><b>04【京公】</b>文雅公之幼子。娶陈氏,生子二:轸、常。</h3><h3><b>05【彦公】</b>文泓公之子。娶吴氏,生子四:鲂、鯕、鲤、盘。</h3><h3><b>06【积公】</b>文渊公长子。娶王氏,生子二:敦夫、有开。</h3><h3><b>07【慤公】</b>文渊公幼子。字克道,娶刘氏,生子三:姻、郊、邻。</h3><h3><b>08【谦公】</b>文仲公之子。字行先,娶陈氏,生子六:细2、细4、细5、细10、细12、细18。</h3><h3><b>09【充公】</b>文及公之子。字正甫,娶江氏,生子四:细11、细16、细32、细40。</h3><h3><b>10【格公】</b>文立公之长子。娶王氏,生子五:嘉、布、敏、诚、庆。</h3><h3><b>11【幼公】</b>文立公之次子。</h3><h3><b>12【桢公】</b>文立公之幼子。娶陈氏,生子三:伯祥、伯寿、伯通。</h3><h3><b>13【公辅公】</b>文郁公之长子。娶蔡氏,生子三:杰、敷、帮本。</h3><h3><b>14【公弼公】</b>文郁公之次子。娶王氏,生子二:<font color="#ed2308">邦宪(土陂祖)、邦定(崇仁高陂祖)。</font></h3><h3><b>15【养晦公】</b>文郁公之三子。 </h3><h3><b>16【淑文公】</b>文郁公之幼子。 </h3><h3><b>17【琬公】</b>文炳公之长子。娶谢氏,生子四:嘉言、嘉行、嘉谋、嘉谟。</h3><h3><b>18【俨公】</b>文炳公之次子。</h3><h3><b>19【琛公】</b>文炳公之幼子。娶陆氏,生子二:居中、居常。</h3><h3><b>20【徹公】</b>文焕公之长子。娶陆氏,生子一:四七。</h3><h3><b>21【微公】</b>文焕公之次子。娶谢氏,生子一:六六。</h3><h3><b>22【崇公】</b>文焕公之幼子。娶朱氏,生子一:五八。</h3><h3><b>23【天民公】</b>文彬公之长子。娶宋氏,生子一:友直。</h3><h3><b>24【天申公】</b>文彬公之次子。行14, 娶李氏,生子一:友邦。</h3><h3><b>25【天允公】</b>文彬公之幼子。行23, 娶冯氏,生子一:洪贤。</h3><h3><b>26【致君公】</b>文章公之子。迁居本邑34都延福乡厚村里, 行14, 娶朱氏,生子二:宣、通。</h3><h3><b>27【霡公】</b>文洪公之长子。行29, 字通甫。任开封府制史, 安人周氏, 生子三:纶、释、纬。</h3><h3><b>28【雱公】</b>文洪公之次子。行30, 字子泽。立义社, 灭贼有功, 官任总兵元帅, 勅封忠义,赏赐极隆。刘子真先生作有忠义传, 载金溪县志。葬流源大窠。娶黄氏,生子四:砥、砺、硕、碪。</h3><h3><b>29【霖公】</b>文洪公之三子。行34, 字民望。授将仕郎, 孺人张氏, 生子一:宝。</h3><h3><b>30【需公】</b>文洪公之幼子。行40, 字礼隆。立义社, 授承节郎, 任沔阳州附録载。葬流源西山。孺人张氏, 生子二:晦、华。</h3><h3><b>31【希道公】</b>文沂公之子。行34, 字元哲。娶曾氏,生子二:汝舟、汝翼。生女一:适青田陆, 讳贺。生象山先生六兄弟。</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2图 人民日报总编邓拓</font></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章<br></b><b>《陈畲邓氏宗谱》所载的云林邓氏世系录</b></h1><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世•云林天派•共1人</b></h3><h3><b>01【清溪公】</b>名师安,鄱阳清溪人。公殁葬云林庙右啄头岭犀牛饮水形鼻上穴, 坐乾亥向巽巳。娶萧氏, 继娶喻氏。子一:守元。</h3><h3>公丰神秀异,磊落超群,衣冠甚伟,卓然拔萃。其居乡也,内蕴道德,外施仁义,里闬咸尊为清溪先生。五代时,寻游金溪,至白马云林,观六六峰层峦叠翠,剑璧泉流,神龙隐跃,诸水朝宗,允哉大观,遂卜云林,下而居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2世•云林地派•共1人</b></h3><h3><b>01【守元公】</b>清溪公之子。殁葬云林右啄头岭始祖墓旁。娶李氏。子六:惟简、惟质、惟胜、惟善、惟旦、惟德。分为智、仁、信、义、中、和六房。</h3><h3>公生平抱道德、继父志,居仁由义,毫无俗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3世•云林玄派•共6人</b></h3><h3><b>01【惟简公】</b>守元公长子。行1,号智位。娶袁氏,子五:文雅、文沔、文渊、文溥、文演。</h3><h3><b>02【惟质公】</b>守元公次子。行2,号仁位。授(福建)欧宁县薄。娶章氏,子二:文仲、文及。</h3><h3><b>03【惟胜公】</b>守元公三子。行3,号信位。娶李氏,子一:文立。 </h3><h3><b>04【惟善公】</b>守元公四子。行4,号义位。领乡荐,勅授本州教授, 仕至濠州守(今安徽省凤阳县)。娶宋氏,子二:文郁、文贤。</h3><h3><b>05【惟旦公】</b>守元公五子。行5,号中位。学问操圣贤之奥,文光射斗牛之墟,领乡荐。娶饶氏。子二:文炳、文瓘。</h3><h3><b>06【惟德公】</b>守元公幼子。行6,号和位。举乡荐,授承议郎,新除秘书省作佐郎,兼史稜勘。娶宋氏、继娶张氏。子四:文彬、文美、文滋、文沂。</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4世•云林黄派•共16人</b></h3><h3><b>01【文雅公】</b>智公长子。行11,官拜朝奉郎守器少监,兼权金部。娶危氏,子四:圻、基、英、京。</h3><h3><b>02【文沔公】</b>智公次子。行15,娶戈氏,子一:才甫。 </h3><h3><b>03【文渊公】</b>智公三子。行17,娶梅氏,子二:积中、克道。 </h3><h3><b>04【文溥公】</b>智公四子。行27。</h3><h3><b>05【文演公】</b>智公幼子。行30。授朝知兴化军,兼管内劝农公事。娶吴氏,子三:37、41、42。</h3><h3><b>06【文仲公】</b>仁公长子。行12。娶黄氏,子一:行光。</h3><h3><b>07【文及公】</b>仁公幼子。行13。授进武校尉,民兵统领。娶谭氏,子一:正甫。</h3><h3><b>08【文立公】</b>信公之子。行18。奉圣旨宜差隆兴(南昌古称之一)土坊镇(现进贤之内),兼烟火公事。娶洪氏。子三:5公、伯善、唐卿。</h3><h3><b>09【文郁公】</b>义公长子。行16。字质夫。娶李氏,子四:世卿、彦弼、晦甫、叔度。</h3><h3><b>10【文贤公】</b>义公幼子。行25。失考。</h3><h3><b>11【文炳公】</b>中公长子。行23。授两浙制幹登闻鼓院辟淛(浙)西制参大夫府寺丞。娶毛氏,子三:琬、俨、琛。</h3><h3><b>12【文瓘公】</b>中公幼子。行24。娶王氏,子三:子通、均美、智崇。 </h3><h3><b>13【文彬公】</b>和公长子。行19。娶徐氏,子三:致中、协中、允中。</h3><h3><b>14【文美公】</b>和公次子。行22,名洪,字子美。殁葬瑞云观。娶易氏,子二:致和、霡。继娶彭氏,子二:雱、霖。副室刘氏,子一:需。兄弟五人俱居毛源。</h3><h3><b>15【文滋公】</b>和公三子。行26,名滋。娶戴氏,子二:思民、权。</h3><h3><b>16【文沂公】</b>和公幼子。行28,名沂。娶洪氏,子二:景贤、希道。</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5世•云林宇派•共37人</b></h3><h3><b>01【公】</b>文雅公长子。行1,娶华氏,子二:勤、肇。</h3><h3><b>02【基公】</b>文雅公次子。行3,娶黄氏,子一:子文。</h3><h3><b>03【英公】</b>文雅公三子。行4,娶孔氏,子一:七生。</h3><h3><b>04【京公】</b>文雅公幼子。行7,授修职郎兵部架阁。娶艾氏,子二:轸、常。</h3><h3><b>05【才甫公】</b>文泓公之子。行小15,名彦。娶施氏,子二:鲂、鲤。</h3><h3><b>06【积中公】</b>文渊公长子。行小18,娶余氏,子一:敦夫。</h3><h3><b>07【克道公】</b>文渊公幼子。行22,援通直郎知建昌南城管劝农公事,兼弓手寨兵军。娶修氏。子一:絪。</h3><h3><b>08【三七公】</b>文演公长子。失考。</h3><h3><b>09【四一公】</b>文演公次子。失考。</h3><h3><b>10【四二公】</b>文演公幼子。失考。</h3><h3><b>11【行光公】</b>文仲公之子。行2。自幼聪敏,学问过人,名望当时。授校书郎愽士。娶周氏,子二:庄言、直言。</h3><h3><b>12【正甫公】</b>文及公之子。行六。娶汪氏,子二:廷光、廷辉。</h3><h3><b>13【五公】</b>文立公长子。失考。</h3><h3><b>14【伯善公】</b>文立公次子。行11。娶窦氏,子一:叔德。</h3><h3><b>15【唐卿公】</b>文立公幼子。行19。授临安和剂局籍令。娶余氏,子二:叔祥、叔受。</h3><h3><b>16【世卿公】</b>文郁公长子。行9。娶孙氏,子一:杰。</h3><h3><b>17【彦弼公】</b>文郁公次子。行12。娶黄氏,子一:邦宪。</h3><h3><b>18【晦甫公】</b>文郁公三子。行17。娶窦氏,子二:扬廷、执中。</h3><h3><b>19【叔度公】</b>文郁公幼子。行28。授武经师。娶石氏,子一:邦杰。</h3><h3><b>20【琬公】</b>文炳公长子。行1。娶侯氏,子一:嘉言。</h3><h3><b>21【俨公】</b>文炳公次子。行13。娶戴氏,子二:21、50。</h3><h3><b>22【琛公】</b>文炳公幼子。行26。任本社正统领。娶丁氏,子一:居中。</h3><h3><b>23【子通公】</b>文瓘公长子。行21。娶陈氏,子一:47。</h3><h3><b>24【均美公】</b>文瓘公次子。行22。娶陈氏,子一:66。</h3><h3><b>25【智崇公】</b>文瓘公幼子。行27。娶张氏,子一:58。</h3><h3><b>26【致中公】</b>文彬公长子。行小16。娶章氏,生子一:友直。</h3><h3><b>27【协中公】</b>文彬公次子。行24。娶邱氏,子一:邦直。</h3><h3><b>28【允中公】</b>文彬公幼子。行32。娶戴氏,子一:汝安。</h3><h3><b>29【致和公】</b>文洪公长子。行14。授武翼郎兵马司在城巡检。娶丁氏,子一:宣。</h3><h3><b>30【霡公】</b>文洪公次子。行29。以保障功补进武校尉。娶华氏,子一:纶。</h3><h3><b>31【雱公】</b>文洪公三子。行38。字三豸,补中州文学抚幹本社参谋,补正统领。娶周氏,子二:长子砥、幼子砺。</h3><h3><b>32【霖公】</b>文洪公四子。行40。授将仕郎。娶窦氏,子一:宝。</h3><h3><b>33【需公】</b>文洪公幼子。行42。授承信郎统建昌军指挥使。娶华氏,子二:晦、华。</h3><h3><b>34【思民公】</b>文滋公长子。行20。娶徐氏,子一:超。</h3><h3><b>35【权公】</b>文滋公幼子。行31。娶修氏,子一:71。</h3><h3><b>36【景贤公】</b>文沂公长子。行30。授从政郎目法参军。娶全氏,子三:汝翼、73、汝益。</h3><h3><b>37【希道公】</b>文沂公幼子。行33。娶周氏,子一:仲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6世•云林宙派•共45人</b></h3><h3><b>01【勤公】</b>圻公长子。行小1。娶鲁氏,子一:暄。</h3><h3><b>02【肇公】</b>圻公幼子。行细3。娶邹氏,子一:潜。</h3><h3><b>03【子文公】</b>基公之子。行31。授正义大夫抚州路总管,兼劝农事。娶赵氏,子一:议言。</h3><h3><b>04【七生公】</b>英公之子。失考。</h3><h3><b>05【轸公】</b>京公长子。行细9。娶夏氏,子一:德甫。</h3><h3><b>06【常公】</b>京公幼子。行14。娶邬氏,子一:汝器。</h3><h3><b>07【鲂公】</b>才甫公长子。行27娶赵氏,子二:国秀、国光。</h3><h3><b>08【鲤公】</b>才甫公幼子。行33。任抚州路临川书院志仁斋斋长。娶黄氏,子一:从嶐。</h3><h3><b>09【敦夫公】</b>积中公之子。行38,娶席氏,子一:逸。</h3><h3><b>10【絪 公】</b>克道公之子。行54,授承议主管诰院。娶方氏,子二:汶、渐。</h3><h3><b>11【庄言公】</b>行光公长子。行细2。娶唐氏。子二:资道、志道。</h3><h3><b>12【直言公】</b>行光公幼子。行细4。授朝散郎左正言。娶艾氏,子一:璆。</h3><h3><b>13【廷光公】</b>正甫公长子。行细8。娶陈氏,子一:冲。</h3><h3><b>14【廷辉公】</b>正甫公幼子。行11。娶王氏,子一:15。</h3><h3><b>15【叔德公】</b>伯善公之子。行17。娶姜氏,子一:迪。</h3><h3><b>16【叔祥公】</b>唐卿公长子。行28。娶杨氏,子一:良能。</h3><h3><b>17【叔受公】</b>唐卿公幼子。行46。敕授奉议郎大学博士。娶洪氏,子一:道满。</h3><h3><b>18【杰公】</b>世卿公之子。行20。娶彭氏,子一:球。</h3><h3><b>19【邦宪公】</b>彦弼公之子。行35。娶邹氏,子一:文昌。</h3><h3><b>20【扬廷公】</b>晦甫公长子。行51。娶修氏,子一:屿。</h3><h3><b>21【执中公】</b>晦甫公幼子。行77。娶鲁氏,子一:岲。</h3><h3><b>22【邦杰公】</b>叔度公之子。行57。</h3><h3><b>23【嘉言公】</b>琬公之子。行6。授朝散郎有功,赐绯衣鱼袋。娶余氏,子一:无考。</h3><h3><b>24【廿一公】</b>俨公长子。失考。</h3><h3><b>25【五十公】</b>俨公幼子。失考。</h3><h3><b>26【居中公】</b>琛公之子。行48。授集贤馆大学士光绿大夫。娶方氏,子三:士青、士明、士奇。</h3><h3><b>27【四七公】</b>子通公之子。娶修氏,子一:12。</h3><h3><b>28【六六公】</b>均美公之子。失考。</h3><h3><b>29【五八公】</b>智崇公之子。无考。</h3><h3><b>30【友直公】</b>致中公之子。行34。娶邱氏,子一:修。</h3><h3><b>31【邦直公】</b>协中公之子。行67。娶艾氏,子一:6。 </h3><h3><b>32【汝安公】</b>允中公之子。行83。娶方氏,子一:7。</h3><h3><b>33【宣公】</b>致公和之子。行26。娶戴氏,子一:以明。</h3><h3><b>34【纶公】</b>霡公之子。行72。娶全氏,子一:符。</h3><h3><b>35【砥公】</b>雱公长子。行80。娶饶氏,子二:如珪、如璋。</h3><h3><b>36【砺公】</b>雱公幼子。行86。娶侯氏,子一:钺。</h3><h3><b>37【宝公】</b>霖公之子。行91。娶舒氏,子一:时发。</h3><h3><b>38【晦公】</b>需公长子。行94。需公幼子。行97。公宋淳熙中主社事有功,补进武校尉、广西经略司。娶丁氏,子一:胜任。</h3><h3><b>40【超公】</b>思民公之子。失考。</h3><h3><b>41【七一公】</b>权公之子。失考。</h3><h3><b>42【汝翼公】</b>景贤公长子。 行69。娶方氏,子一:细9。</h3><h3><b>43【七三公】</b>景贤公次子。无嗣。</h3><h3><b>44【汝益公】</b>景贤公幼子。行79。娶杨氏,子一:3。</h3><h3><b>45【仲翔公】</b>希道公之子。行88。娶修氏,子一:椿年。</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3图 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7世•云林洪派•共40人</b></h3><h3><b>01【暄公】</b>勤公之子。行21。娶全氏,子一:摇。</h3><h3><b>02【潜公】</b>肇公之子。行24。娶邹氏,子一:良弼。</h3><h3><b>03【议言公】</b>子文公之子,基公之孙,文雅公曾孙。行13。 </h3><h3><b>04【德甫公】</b>轸公之子。行6。 </h3><h3><b>05【汝器公】</b>常公之子。行11。</h3><h3><b>06【国秀公】</b>鲂公长子。行1。娶林氏,子二:扶、拱。</h3><h3><b>07【国光公】</b>鲂公幼子。行3。娶曾氏,子一:四 。</h3><h3><b>08【从嶐公】</b>鲤公之子。行5。娶修氏,子一:13。</h3><h3><b>09【逸公】</b>敦夫公之子。失考。</h3><h3><b>10【汶公】</b>姻公长子。行3。公荐白鹿洞书院山长。娶饶氏,子二:谔、谊。</h3><h3><b>11【渐公】</b>姻公次子。行5。</h3><h3><b>12【资道公】</b>庄言公长子。行4。 </h3><h3><b>13【志道公】</b>庄言公幼子。行16。娶杨氏,子二,细15、细16。</h3><h3><b>14【璆公】</b>直言公之子。行1。娶鲁氏,子一:崇吉。</h3><h3><b>15【冲公】</b>廷光公之子。行3。娶王氏,子一:世勇。</h3><h3><b>16【十五公】</b>廷辉公之子。娶毛氏,子二:细50、细58。</h3><h3><b>17【迪公】</b>叔德公之子。失考。</h3><h3><b>18【良能公】</b>叔祥公之子。失考。</h3><h3><b>19【道满公】</b>叔受公之子。无考。</h3><h3><b>20【球公】</b>杰公之子。行41。娶邱氏,子一:细3。</h3><h3><b>21【文昌公】</b>邦宪公之子。行6。娶邬氏,子一:细7。</h3><h3><b>22【屿公】</b>扬廷公之子。行12。娶彭氏,子一:细59。</h3><h3><b>23【岲公】</b>执中公之子。行19。娶戴氏,子一:细45。</h3><h3><b>24【士青公】</b>居中公长子。行18。娶李氏,子二:细4、细11。</h3><h3><b>25【士明公】</b>居中公次子。行19。娶何氏,子一:细10。</h3><h3><b>26【士奇公】</b>居中公幼子。行25。娶章氏,子三:细1、细2、细6。</h3><h3><b>27【十二公】</b>四七公之子。无考。</h3><h3><b>28【修公】</b>友直公之子。行14。娶汪氏,子一:渊。</h3><h3><b>29【六公】</b>邦直公之子。分居广昌徐源。</h3><h3><b>30【七公】</b>汝安公之子。无考。</h3><h3><b>31【以明公】</b>宣公之子。行1。娶章氏,子二:玉、缲。</h3><h3><b>32【符公】</b>纶公之子。行8。宋进士第授衮州守。娶李氏,子一:陟。</h3><h3><b>33【如珪公】</b>砥公长子。行15。授将仕郎任潮州判。娶梅氏,子一:瑾。</h3><h3><b>34【如璋公】</b>砥公幼子。行19。娶谷氏,子一:暄。</h3><h3><b>35【钺公】</b>砺公之子。行26。授广西转运使。娶危氏,子二:祚德、梦弼。</h3><h3><b>36【时发公】</b>宝公之子。行28。娶汪氏,子一:仲章。</h3><h3><b>37【胜任公】</b>华公幼子。行24。娶候氏,子二:翔卿、明卿。</h3><h3><b>38【细九公】</b>汝翼公之子。失考。</h3><h3><b>39【三公】</b>汝益公之子。失考。</h3><h3><b>40【椿年公】</b>仲翔公之子。行小4。娶艾氏,子二:如渊、如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8世•云林荒派•共37人</b></h3><h3><b>01【摇公】</b>暄公之子。行5。娶施氏,子二:大公、二公。</h3><h3><b>02【良弼公】</b>潜公之子。失考。</h3><h3><b>03【扶公】</b>国秀公长子。无考。</h3><h3><b>04【拱公】</b>国秀公幼子。行2。娶夏氏,子一:城居。</h3><h3><b>05【四公】</b>国光公之子。无传。</h3><h3><b>06【十三公】</b>从嶐公之子。无传。</h3><h3><b>07【谔公】</b>汶公长子。行44。娶邬氏,子二:广远、昭远。</h3><h3><b>08【谊公】</b>汶公幼子。行45。</h3><h3><b>09【细十五】</b>志道公长子。无考。</h3><h3><b>10【细十六】</b>志道公幼子。无考。</h3><h3><b>11【崇吉公】</b>璆公之子。行细6。分居岳州。</h3><h3><b>12【世勇公】</b>冲公之子。行51。 </h3><h3><b>13【细五十】</b>十五公长子。娶石氏,子一:如春。</h3><h3><b>14【细五八】</b>十五公幼子。无传。</h3><h3><b>15【细三公】</b>球公之子。分居新淦。</h3><h3><b>16【细七公】</b>文昌公之子。无考。</h3><h3><b>17【细五九】</b>屿公之子。分居乐安。</h3><h3><b>18【细四五】</b>岲 公之子。失考。</h3><h3><b>19【细四公】</b>士青公长子。娶严氏,子二:敬之、43。</h3><h3><b>20【细十一】</b>士青公幼子。娶姜氏,子一:34。</h3><h3><b>21【细十公】</b>士明公之子。失考。</h3><h3><b>22【细一公】</b>士奇公长子。</h3><h3><b>23【细二公】</b>士奇公次子。无传。</h3><h3><b>24【细六公】</b>士奇公幼子。娶万氏为妻,子一:仲2。 </h3><h3><b>25【渊公】</b>修公之子。行91。</h3><h3><b>26【玉公】</b>以明公长子。字德远,工诗赋,领乡荐,授迪功郎。任衡州衡山县事。娶舒氏,子二:南逸、南受。</h3><h3><b>27【缲 公】</b>以明公幼子。行2。字德庄,授迪功郎,任信州信阳县尉。娶孙氏,子二:南强、南金。</h3><h3><b>28【陟公】</b>符公之子。行89。授承信郎。娶邬氏,子一:筥。</h3><h3><b>29【瑾公】</b>如珪公之子。行2。娶喻氏,子一:可一。</h3><h3><b>30【瑄公】</b>如璋公之子。行37。娶章氏,子二:僎、俨。</h3><h3><b>31【祚德公】</b>钺公长子。行千3。娶朱氏,子二:兆2、兆3。</h3><h3><b>32【梦弼公】</b>钺公幼子。行千7。娶孔氏,子一:14。</h3><h3><b>33【仲章公】</b>时发公之子。行101。娶危氏,子一:平1。</h3><h3><b>34【翔卿公】</b>胜任公长子。行21。授隆兴都作院。娶严氏,子二:伯善、伯秀。</h3><h3><b>35【明卿公】</b>胜任公幼子。行28。授承信郎,守社统领。娶邱氏,子二:伯玉、伯庸。</h3><h3><b>36【如渊公】</b>椿年公长子。行91。娶桂氏,子一:昇。</h3><h3><b>37【如龄公】</b>椿年公幼子。娶黄氏,子二:日华、45。</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9世•云林日派•共29人</b></h3><h3><b>01【大公】</b>摇公长子。失考。</h3><h3><b>02【二公】</b>摇公幼子。分居建昌捄村。</h3><h3><b>03【城居公】</b>拱公之子。行7。宋朝进士,赠朝奉大夫。娶李氏,子一:富。</h3><h3><b>04【广远公】</b>谔公长子。行6。名哲。</h3><h3><b>05【昭远公】</b>谔公幼子。行66。名旷。授四川总管斡历,官至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市)知军。 </h3><h3><b>06【如春公】</b>细五十之子。行75。领乡荐。娶傅氏,子二:七、一。</h3><h3><b>07【敬之公】</b>细4公长子。行42。娶戴氏,子一:仲一。</h3><h3><b>08【四三公】</b>细4公幼子。娶喻氏,子一:千一。</h3><h3><b>09【三四公】</b>细11公之子。授河南府永宁县承任。娶洪氏,子二:千二、千七。</h3><h3><b>10【仲二公】</b>细6公之子。分居赣州。</h3><h3><b>11【南逸公】</b>玉公长子。行48。娶谷氏,子一:千三。</h3><h3><b>12【南受公】</b>玉公幼子。行103。授吉州太和县令。娶艾氏,子一:元龄。</h3><h3><b>13【南强公】</b>缲公长子。行102。娶夏氏,子一:万四。</h3><h3><b>14【南金公】</b>缲公幼子。行105。授承教郎。娶尤氏,子一:万三。</h3><h3><b>15【筥公】</b>陟公之子。行46。娶徐氏,子一:登明。</h3><h3><b>16【可一公】</b>瑾公之子。行2。娶华氏,子一:51﹙名象輗﹚。</h3><h3><b>17【僎公】</b>暄公长子。行6。娶徐氏,子一:60。</h3><h3><b>18【俨公】</b>暄公幼子。</h3><h3><b>19【兆二公】</b>祚德公长子。娶施氏,子一:正1。</h3><h3><b>20【兆三公】</b>祚德公幼子。娶丁氏,子一:正3。</h3><h3><b>21【十四公】</b>梦弼公之子,钺公之孙,砥公曾孙。失考。 </h3><h3><b>22【平一公】</b>仲章公之子。行45。授将仕郎。娶洪氏,子二:同叔、方叔。</h3><h3><b>23【伯善公】</b>翔卿长子。行绍3。</h3><h3><b>24【伯秀公】</b>翔卿幼子。行绍4。娶陈氏,子一:又新。</h3><h3><b>25【伯玉公】</b>明卿长子。娶孙氏,子二:观国、观贤。</h3><h3><b>26【伯庸公】</b>明卿幼子。绍6。中选以亡。</h3><h3><b>27【昇 公】</b>如渊公之子。行42。授兴化府知录。娶郑氏,子一:允宏。</h3><h3><b>28【日华公】</b>如龄公长子。行43。娶桂氏,子二:有成、百7。</h3><h3><b>29【四五公】</b>如龄公幼子。娶许氏,子一:彦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0世•云林月派•共25人</b></h3><h3><b>01【富公】</b>城居公之子。行42。任微州路平总管。娶徐氏,子一:益。</h3><h3><b>02【七公】</b>如春公长子。 </h3><h3><b>03【一公】</b>如春公幼子。失考。 </h3><h3><b>04【仲一公】</b>敬之公之子。失考。 </h3><h3><b>05【千一公】</b>43公之子。娶尤氏,子一:銮1。公丰神豪迈,气宇魁梧,植英武拔俗之标,膺潇洒出尘之志,好驰骋而游,观由金溪至泸邑许坊,遂居止焉。</h3><h3><b>06【千二公】</b>34公长子。仍归鄱阳湖田居焉。</h3><h3><b>07【千七公】</b>34公幼子。授饶州路总管。</h3><h3><b>08【千三公】</b>南逸公之子。授丽水县主簿。娶危氏,子二:进叔、焕叔。</h3><h3><b>09【元龄公】</b>南受公之子。娶章氏,子二:应麒、应嶐。</h3><h3><b>10【万四公】</b>南强公之子。为本社参谋。娶舒氏,子一:应瑞。</h3><h3><b>11【万三公】</b>南金公之子。 </h3><h3><b>12【登明公】</b>筥公之子。行万一。娶夏氏,子一:友谅。</h3><h3><b>13【五一公】</b>可一公之子。名象輗,授沔阳总管。娶郑氏,子二:泰公、复兴。 </h3><h3><b>14【六十公】</b>僎公之子。为中方州亚选。娶万氏,子一:福1。</h3><h3><b>15【正一公】</b>兆二公之子。娶毛氏,子二:福2、福7。</h3><h3><b>16【正三公】</b>兆三公之子。娶傅氏,子五:福3、福4、福6、福9、福12。</h3><h3><b>17【同叔公】</b>平一公长子。行庆7。娶宋氏,子二:荣1、荣2。</h3><h3><b>18【方叔公】</b>平一公幼子。行庆4。娶江氏,子五:福5、福8、福10、福11、福13(失考)。</h3><h3><b>19【又新公】</b>伯秀公之子。行贤2。娶曾氏,子二:震2、震3。</h3><h3><b>20【观国公】</b>伯庸公长子。行贤4,领乡荐,授庐陵、宜黄教谕。娶宋氏,子一:震一。 </h3><h3><b>21【观贤公】</b>伯庸公幼子。徙居临川双峰玲。娶王氏,子一:震五。</h3><h3><b>22【允宏公】</b>昇公之子。行5。授礼部尚书上卿都尉,赠嘉议大夫,追封临川候。</h3><h3><b>23【有成公】</b>日华公长子。行101,失考。</h3><h3><b>24【百七公】</b>日华公幼子。娶唐氏,子二:庚5、庚6 。</h3><h3><b>25【彦辉公】</b>四五公之子。行111。娶艾氏,子一:顺2。</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4图 开国少将邓忠仁</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1世•云林盈派•共32人</b></h3><h3><b>01【益公】</b>富公之子。行44。授临川酒务使。娶邹氏,子一:仲新。</h3><h3><b>02【銮一公】</b>千1公之子。葬宋家排。娶窦氏,子二:亿1、亿11。</h3><h3><b>03【进叔公】</b>千三公长子。行尚2。授蕲州黄梅县主簿。娶宋氏,子一:新3。</h3><h3><b>04【焕叔公】</b>千三公幼子。行尚4。娶王氏,子一:亿3。</h3><h3><b>05【应麒公】</b>元龄公长子。行瑞1。</h3><h3><b>06【应嶐公】</b>元龄公幼子。行瑞8。娶汪氏,子一:召1。</h3><h3><b>07【应瑞公】</b>万四公之子。行庆1。宋淳祐壬子(南宋理宗淳祐12年壬子年公元1252年)科举人。娶彭氏,子二:辛1、辛2。 </h3><h3><b>08【友谅公】</b>登明公之子。行正1。授本部临川县尉。娶尹氏,子一:奉2。</h3><h3><b>09【泰来公】</b>五一公长子。行尚1。分居厚村。 </h3><h3><b>10【复兴公】</b>五一公幼子。行尚3。分居昭田,另衍后传。 </h3><h3><b>11【福一公】</b>六十公之子。出赘赣州谢。</h3><h3><b>12【福二公】</b>正一公长子。娶李氏,子四:庆老、庆弟、耆老、芳老。</h3><h3><b>13【福七公】</b>正一公幼子。娶桂氏,子一:楷公。</h3><h3><b>14【福三公】</b>正三公长子。娶施氏,子四:模、恒、艮、益。</h3><h3><b>15【福四公】</b>正三公次子。任丽水县尉。娶鲁氏,子四:颐、同人、大有、隋。</h3><h3><b>16【福六公】</b>正三公三子。娶李氏,子五:观、昇、鼎、履、渐。</h3><h3><b>17【福九公】</b>正三公四子。娶喻氏,子四:临、咸、晋、复。</h3><h3><b>18【福十二】</b>正三公幼子。任江西省府。娶汪氏,子二:谦、涣。</h3><h3><b>19【荣一公】</b>同叔公长子。娶许氏,子二:辛1、辛6。 </h3><h3><b>20【荣二公】</b>同叔公幼子。娶侯氏,子一:辛8。</h3><h3><b>21【福五公】</b>方叔公长子。娶周氏,子三:均正、均义、均章。 </h3><h3><b>22【福八公】</b>方叔公次子。娶洪氏,子二:瑞9、均美。 </h3><h3><b>23【福十公】</b>方叔公三子。娶桂氏,子二:均信、均宏。 </h3><h3><b>24【福十一】</b>方叔公四子。娶修氏,子一:瑞33。</h3><h3><b>25【福十三】</b>方叔公幼子。无考。</h3><h3><b>26【震二公】</b>又新公长子。娶周氏,子一:辛7。</h3><h3><b>27【震三公】</b>又新公幼子。授本邑医学教谕。娶万氏,子三:辉、焕、炳。 </h3><h3><b>28【震一公】</b>观国公之子。娶邹氏,子五:熙、兼、勋、烈、炯。 </h3><h3><b>29【震五公】</b>观贤公之子。娶唐氏,子一:辛2。</h3><h3><b>30【庚五公】</b>百七公长子。失考。</h3><h3><b>31【庚六公】</b>百七公幼子。失考。</h3><h3><b>32【顺二公】</b>彦辉公之子。失考。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2世•云林昃派•共54人</b></h3><h3><b>01【仲新公】</b>益公之子。行105。娶张氏,子一:云嶐(无传)。</h3><h3><b>02【亿一公】</b>銮1公长子。娶徐氏,子一:再1。</h3><h3><b>03【亿十一】</b>銮1公幼子。无考。</h3><h3><b>04【新三公】</b>进叔公之子。娶喻氏,子一:仍5。</h3><h3><b>05【亿三公】</b>焕叔公之子。无考。</h3><h3><b>06【召一公】</b>应嶐公之子。娶夏氏,子一:信1。</h3><h3><b>07【辛一公】</b>应瑞公长子。止。 </h3><h3><b>08【辛二公】</b>应瑞公幼子。娶侯氏,子二:信2(失考)、信3。</h3><h3><b>09【奉二公】</b>友谅公之子。娶邓氏,子一:广11。</h3><h3><b>10【庆老公】</b>福二公长子。行瑞1。娶陈氏,子一:国伟。</h3><h3><b>11【庆弟公】</b>福二公次子。行瑞2。娶王氏,子一:厚3(止)。</h3><h3><b>12【耆老公】</b>福二公三子。行瑞6。娶邬氏,子二:厚2、厚9。</h3><h3><b>13【芳老公】</b>福二公幼子。行瑞14。娶李氏,子一:厚10。</h3><h3><b>14【楷公】</b>福七公之子。行瑞8,娶邱氏,子五:菊友、宽友、信友、梅友、季友。</h3><h3><b>15【模公】</b>福三公长子。行瑞3。娶闵氏,子二:篪、昶。</h3><h3><b>16【恒公】</b>福三公次子。行瑞4。娶曾氏,子一:昂父。</h3><h3><b>17【艮公】</b>福三公三子。行瑞7。娶夏氏,子三:汉23、汉30(止)、汉33(止)。</h3><h3><b>18【益公】</b>福三公幼子。行瑞13。娶李氏,子三:汉4、汉20(失考)、汉29。</h3><h3><b>19【颐公】</b>福四公长子。行瑞10,授江西税课司官。娶郑氏,子二:如山、如栗。</h3><h3><b>20【同人公】</b>福四公次子。行瑞17。娶宋氏,子二:英父、钦父。</h3><h3><b>21【大有公】</b>福四公三子。行瑞28。娶傅氏,子二:明父、霖父。</h3><h3><b>22【隋公】</b>福四公幼子。行瑞20。娶朱氏,子一:汝清。</h3><h3><b>23【观公】</b>福六公长子。行瑞11。娶尤氏,子二:恒父、恭父。</h3><h3><b>24【昇公】</b>福六公次子。行瑞12。娶郑氏,子二:汉翁、东父。</h3><h3><b>25【鼎公】</b>福六公三子。行瑞15。娶黄氏,子三:汝从、曦父、纳川。</h3><h3><b>26【履公】</b>福六公四子。行瑞18。娶桂,生子一:纶父。</h3><h3><b>27【渐公】</b>福六公幼子。行瑞25。娶江氏,子二:克父、巽父。</h3><h3><b>28【临公】</b>福九公长子。行瑞22。娶唐氏,子六:同父、汝舟、平父、自敏、皙、莱。</h3><h3><b>29【咸公】</b>福九公次子。行瑞21。娶喻氏,子一:彬父。</h3><h3><b>30【晋公】</b>福九公三子。行瑞28。娶江氏,子一:京。</h3><h3><b>31【复公】</b>福九公幼子。失考。 </h3><h3><b>32【谦公】</b>福十二公长子。行瑞23。娶席氏,子一:鲤。</h3><h3><b>33【涣公】</b>福十二公幼子。行瑞2。娶鲁氏,子一:汝真。</h3><h3><b>34【辛一公】</b>荣一公长子。娶戴氏,子一:奇1(无传)。</h3><h3><b>35【辛六公】</b>荣一公幼子。娶李氏,子一:奇3。 </h3><h3><b>36【辛八公】</b>荣二公之子。娶石氏,子一:奇4(失考)。</h3><h3><b>37【均正公】</b>福五公长子。行瑞5。娶席氏,子二:吉1、吉2(失考)。</h3><h3><b>38【均义公】</b>福五公次子。行瑞16。娶毛氏,子三:吉12、吉13(失考)、吉14(失考)。</h3><h3><b>39【均章公】</b>福五公幼子。行瑞29。娶邹氏,子一:吉4。</h3><h3><b>40【瑞九公】</b>福八公长子。无考。 </h3><h3><b>41【均美公】</b>福八公幼子。行瑞26。娶傅氏,子一:吉5。 </h3><h3><b>42【均信公】</b>福十公长子。行瑞19。</h3><h3><b>43【均宏公】</b>福十公幼子。行瑞,21。</h3><h3><b>44【瑞三三】</b>福11公之子。娶王氏,子一:吉6(分居麻山)。</h3><h3><b>45【辛七公】</b>震2公之子。分居江西省城。 </h3><h3><b>46【辉公】</b>震3公长子。行光1。娶夏氏,子一:琏。</h3><h3><b>47【焕公】</b>震3公次子。行光2。娶梅氏,子一:瓒。</h3><h3><b>48【炳公】</b>震3公幼子。行光3。娶喻氏,子一:琥。 </h3><h3><b>49【熙公】</b>震1公长子。行守1。立胞弟兼公幼子郁为嗣。</h3><h3><b>50【兼公】</b>震1公次子。行守2。娶张氏,子三:埻、立、郁(出继熙公为嗣)。</h3><h3><b>51【勋公】</b>震1公三子。行守3。娶汪氏,子一:谨。</h3><h3><b>52【烈公】</b>震1公四子。行守4。授南城县尉。娶宋氏,子一:雅。</h3><h3><b>53【炯公】</b>震1公幼子。行守8,娶梅氏为妻, 继娶李氏,子一:贵5(分居泸邑莒州)。</h3><h3><b>54【辛二公】</b>震5公之子。娶夏氏,子一: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3世•云林辰派•共73人</b></h3><h3><b>01【再一公】</b>亿1公之子。娶艾氏,子七:齐1(止)、齐2、齐3、齐4(止)、齐5(止)、齐6(止)、齐7(止)。</h3><h3><b>02【仍五公】</b>新三公之子。娶梅氏,子一:举1。 </h3><h3><b>03【信一公】</b>召一公之子。娶郑氏,子一:举3(止)。</h3><h3><b>04【信二公】</b>辛二公长子。失考。</h3><h3><b>05【信三公】</b>辛二公幼子。娶石氏,子一:举2(止)。</h3><h3><b>06【广十一】</b>奉二公之子。娶王氏,子一:远6(止)。</h3><h3><b>07【国伟公】</b>庆老公之子。行厚5。娶余氏,子三:尚敬、尚质、尚文。</h3><h3><b>08【厚三公】</b>庆弟公之子。(止) </h3><h3><b>09【厚二公】</b>耆老公长子。娶朱氏,子一:孟溥。</h3><h3><b>10【厚九公】</b>耆老公幼子。娶尤氏,子一:勉。</h3><h3><b>11【厚十公】</b>芳老公之子。娶姜氏,子一:仲傅。</h3><h3><b>12【菊友公】</b>楷公长子。行厚7。娶危氏,子一:元凯。</h3><h3><b>13【宽友公】</b>楷公次子。行厚8。娶舒氏,子一:子雍。</h3><h3><b>14【信友公】</b>楷公三子。行厚1。娶陈氏。</h3><h3><b>15【梅友公】</b>楷公四子。行厚11。</h3><h3><b>16【季友公】</b>楷公幼子。行厚12。</h3><h3><b>17【篪 公】</b>模公长子。行汉2。 </h3><h3><b>18【昶 公】</b>模公幼子。行汉6。</h3><h3><b>19【昂父公】</b>恒公之子。行汉1。娶梅氏,子一:厚敏。</h3><h3><b>20【汉二三】</b>艮公长子。娶全氏为妻,子二:齐9、齐10(俱失考)。</h3><h3><b>21【汉三十】</b>艮公次子。(止)。</h3><h3><b>22【汉三三】</b>艮公幼子。(止)。</h3><h3><b>23【汉四公】</b>益公长子。失考。</h3><h3><b>24【汉二十公】</b>益公次子。失考。</h3><h3><b>25【汉二九公】</b>益公幼子。娶陈氏,子三:孟矩、景韶、季子(俱失考)。</h3><h3><b>26【如山公】</b>颐公长子。行汉3。娶雷氏,子一:孟周。</h3><h3><b>27【如栗公】</b>颐公幼子。行汉4。娶汪氏,子一:石。</h3><h3><b>28【英父公】</b>同人公长子。行汉38。娶黄氏,子一:舞(失考)。</h3><h3><b>29【钦父公】</b>同人公幼子。行汉16。娶王氏,子一:智(失考)。</h3><h3><b>30【明父公】</b>大有公长子。行汉12。娶梅氏,子一:孟辙(失考)。</h3><h3><b>31【霖父公】</b>大有公幼子。行汉19。娶章氏,子二:孟翔、子由(俱无考)。</h3><h3><b>32【汝清公】</b>隋公之子。行汉37。娶喻氏,子四:定成、顺成、仕成、意成。 </h3><h3><b>33【恒父公】</b>观公长子。行汉25。娶何氏,子一:滴金。</h3><h3><b>34【恭父公】</b>观公幼子。行汉2。娶饶氏,子三:彦敬、彦礼、彦谦。</h3><h3><b>35【汉翁公】</b>昇公长子。出赘吴唐吴。 </h3><h3><b>36【东父公】</b>昇公幼子。行汉5。娶张氏,子二:彦修、彦立。</h3><h3><b>37【汝从公】</b>鼎公长子。行汉7。娶宋氏,子一:彦高。</h3><h3><b>38【曦父公】</b>鼎公次子。行汉8。娶彭氏,子二:彦光、彦规。</h3><h3><b>39【纳川公】</b>鼎公幼子。行汉24。娶饶氏。</h3><h3><b>40【纶父公】</b>履公之子。行汉18。娶华氏。子五:彦辉、彦良、彦秀、彦英、彦捄。</h3><h3><b>41【克父公】</b>渐公长子。行汉15。娶艾氏,子二:彦辅(失考)、彦模。</h3><h3><b>42【巽父公】</b>渐公幼子。行汉32。娶花氏,子一:梧。</h3><h3><b>43【同父公】</b>临公长子。行汉11。娶侯氏,子一:孟宏。</h3><h3><b>44【汝舟公】</b>临公次子。行汉13。</h3><h3><b>45【平父公】</b>临公三子。行汉14。领拔乡荐,儒学教谕。</h3><h3><b>46【自敏公】</b>临公四子。行汉21。</h3><h3><b>47【皙公】</b>临公五子。行汉26。分居福建。 </h3><h3><b>48【莱公】</b>临公幼子。行汉27。</h3><h3><b>49【彬父公】</b>咸公之子。行汉17。</h3><h3><b>50【京公】</b>晋公之子。行汉27。娶曾氏,子一:仲文。</h3><h3><b>51【鲤公】</b>谦公之子。行汉3。领拔贡荐九江府儒学训导。娶席氏,子一:如意(无考)。</h3><h3><b>52【汝真公】</b>涣公之子。行汉9。授医学教授。娶毛氏,子一:太兴。</h3><h3><b>53【奇一公】</b>辛一公之子。无传。</h3><h3><b>54【奇三公】</b>辛六公之子。娶林氏,子二:黑、住(俱失考)。 </h3><h3><b>55【奇四公】</b>辛八公之子。失考。</h3><h3><b>56【吉一公】</b>均正公长子。娶丁氏,子一:显一(无考)。</h3><h3><b>57【吉二公】</b>均正公幼子。失考。</h3><h3><b>58【吉十二】</b>均义公长子。娶汪氏,子一:元。</h3><h3><b>59【吉十三】</b>均义公次子,福五公之孙,方叔公曾孙。失考。</h3><h3><b>60【吉十四】</b>均义公幼子,福五公之孙,方叔公曾孙。失考。</h3><h3><b>61【吉四公】</b>均章公之子。娶施氏,子二:显2、显5。俱失考。 </h3><h3><b>62【吉五公】</b>均美公之子。娶邹氏,子四:青、沐、澄、湘。 </h3><h3><b>63【吉六公】</b>瑞33公之子。分居麻田。</h3><h3><b>64【琏公】</b>辉公之子。行适2。</h3><h3><b>65【瓒公】</b>焕公之子。行适3。娶毛氏,子三:恂、慥、恢。</h3><h3><b>66【琥公】</b>炳公之子。行适4。</h3><h3><b>67【埻公】</b>兼公长子。焕1。娶邹氏,子一:皆1(止)。</h3><h3><b>68【立公】</b>兼公次子。行焕4。娶全氏,生子三:肇、律、肄(止)。</h3><h3><b>69【郁公】</b>兼公幼子。行焕5。娶万氏,子四:関、開、阊、誾。 </h3><h3><b>70【谨公】</b>勳公之子。行焕2。娶雷氏,子五:丝、绳、绰、缴、绅。 </h3><h3><b>71【雅公】</b>烈公之子。行焕1。娶孔氏,生子二:荐、景(止)。</h3><h3><b>72【贵五公】</b>炯公之子。分居泸邑莒州。 </h3><h3><b>73【焕 公】</b>辛二公之子。娶曾氏,子三:保3、保6、保7。俱止。</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5图 一代歌后邓丽君</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4世•云林宿派•共84人</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1【齐一公】</b>再1公长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2【齐二公】</b>再1公次子。娶艾氏,子一:保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3【齐三公】</b>再1公三子。娶危氏,子三:从1、从2、从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4【齐四公】</b>再1公四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5【齐五公】</b>再1公五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6【齐六公】</b>再1公六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7【齐七公】</b>再1公幼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8【举一公】</b>仍五公之子。娶彭氏,子三:惟耕、惟熊、惟悌。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09【举三公】</b>信一公之子。无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0【举二公】</b>信三公之子。无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1【远六公】</b>广11公之子。无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2【尚敬公】</b>国伟公长子。行凯4。娶舒氏,子一:从6。</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3【尚质公】</b>国伟公次子。行凯5。娶夏氏,子一:王妹。</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4【尚文公】</b>国伟公幼子。行凯9。娶喻氏,子一:同孙。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5【孟傅公】</b>厚二公之子。行凯1。娶艾氏,子一:仕常。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6【勉公】</b>厚九公之子。分居乐安。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7【仲傅公】</b>厚十公之子。行凯2。娶赵氏,子三:从4(出继子雍公为后)、从7、从8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8【元凯公】</b>菊友公之子。行凯3。娶汪氏,子一:仕必。</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19【子雍公】</b>宽友公之子。行凯6。立仲博长子从4为承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0【厚敏公】</b>昂父公之子。娶邹氏,子一:勤1。</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1【齐九公】</b>汉二三公长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2【齐十公】</b>汉二三公幼子。失考。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3【孟矩公】</b>汉二九公长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4【景韶公】</b>汉二九公次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5【季子公】</b>汉二九公幼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6【孟周公】</b>如山公之子。行2。娶杨氏,子一:勤2。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7【石公】</b>如栗公之子。行鼎1。娶席氏,子五:盈1、盈2、盈3、盈4、盈5。</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8【舞公】</b>英父公之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29【智公】</b>钦父公之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0【孟辙公】</b>明父公之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1【孟翔公】</b>霖父公长子。无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2【子由公】</b>霖父公幼子。无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3【定成公】</b>汝清公长子。行惠1。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4【顺成公】</b>汝清公次子。行惠2。娶尤氏,子一:益孙。</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5【仕成公】</b>汝清公三子。行惠3。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6【意成公】</b>汝清公幼子。行惠4。</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7【滴金公】</b>恒父公之子。行辉17。娶汪氏,子三:绍平、善庆、繁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8【彦敬公】</b>恭父公长子。行辉10。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39【彦礼公】</b>恭父公次子。行辉12。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0【彦谦公】</b>恭父公幼子。行辉15。娶花氏,子一:余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1【彦修公】</b>东父公长子。行辉2。娶姜氏,子一:余福。</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2【彦立公】</b>东父公幼子。行辉7。</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3【彦高公】</b>汝从公之子。行辉4。娶戴氏,子一:余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4【彦光公】</b>曦父公长子。行辉6。娶汪氏,子一:余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5【彦规公】</b>曦父公幼子。行辉1。娶修氏,子一:余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6【彦辉公】</b>纶父公长子。行辉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7【彦良公】</b>纶父公次子。行辉5。娶傅氏,子一:余9。</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8【彦秀公】</b>纶父公三子。行辉8。</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49【彦英公】</b>纶父公四子。行辉11。</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0【彦捄公】</b>纶父公幼子。行辉14。娶万氏,子二:则忠、则顺。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1【彦辅公】</b>克父公长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2【彦模公】</b>克父公幼子。行辉9。</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3【梧公】</b>巽父公之子。行辉16。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4【孟宏公】</b>同父公之子。行宏1。娶侯氏,子二:敏2、敏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5【仲文公】</b>京公之子。行宏1。娶姜氏,子四:敏4、敏5、敏6、敏7。</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6【如意公】</b>鲤公之子。无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7【太兴公】</b>汝真公之子。行大1。娶舒氏,子三:益真、同真、犹孙。</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8【黑公】</b>奇三公长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59【住公】</b>奇三公幼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0【元公】</b>吉十二公之子。行显2。娶全氏,子二:豪、杰。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1【显二公】</b>吉四公长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2【显五公】</b>吉四公幼子。失考。</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3【青公】</b>吉五公长子。行瑧1。</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4【沐公】</b>吉五公次子。行瑧2。</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5【澄公】</b>吉五公三子。行瑧4。娶周氏,子一:关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6【湘公】</b>吉五公幼子。行瑧5。娶孔氏,子二:庆、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7【恂公】</b>瓒公长子。行奭1。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8【慥公】</b>瓒公次子。行奭2。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69【恢公】</b>瓒公幼子。行奭3。邑庠生。娶尤氏,子二:成、周。</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0【皆一公】</b>埻公之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1【肇公】</b>立公长子。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2【律公】</b>立公次子。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3【肄公】</b>立公幼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4【关公】</b>郁公长子。行键6。娶章氏,子二:骍、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5【开公】</b>郁公次子。行键10。娶章氏,子二:骐德、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6【阊公】</b>郁公三子。行键15。明成祖永乐六年戊子年(公元1408年)科乡试17名,己丑(次年)科会试37名,赐进士出身,授湖广永州二郡通判,钦陞楚王府左长使致仕乡居。娶邹氏,子五:骐祥、驯祥、騵祥、笃祐、骐禄。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7【誾公】</b>郁公幼子。行键16。娶施氏,子二:骊嶐、骊珠。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8【丝公】</b>谨公长子。行密2。娶郑氏,子一:敝。</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79【绳公】</b>谨公次子。行密3。娶邹氏,子三:敶、敩、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0【绰公】</b>谨公三子。行密5。娶李氏,子一:徴。</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1【缴公】</b>谨公四子。行密8。娶章氏,子四:轼、辙、政、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2【绅公】</b>谨公幼子。行密11。邑庠生。</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3【荐公】</b>雅公长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4【景公】</b>雅公幼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5【保三公】</b>焕公长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6【保六公】</b>焕公次子。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87【保七公】</b>焕公幼子。止。</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b04fbb">第86图 当代邓鸣贺邓鸣露两兄妹</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5世•云林列派•共70人</b></h3><h3><b>01【保乡公】</b>齐2公之子。无考。</h3><h3><b>02【从一公】</b>齐3公长子。字勿怠。娶彭氏,子四:陈纲、陈常、陈策、陈纪。</h3><h3><b>03【从二公】</b>齐3公次子。字勿二。娶王氏,子一:贵。无传。</h3><h3><b>04【从三公】</b>齐3公幼子。字勿三。娶雷氏,子四:陈典、陈谟、陈诰、陈范。</h3><h3><b>05【惟耕公】</b>举一公长子。</h3><h3><b>06【惟熊公】</b>举一公次子。</h3><h3><b>07【惟悌公】</b>举一公幼子。止。</h3><h3><b>08【从六公】</b>尚敬公之子。失考。</h3><h3><b>09【王妹公】</b>尚质公之子。失考。</h3><h3><b>10【同孙公】</b>尚文公之子。失考。</h3><h3><b>11【仕常公】</b>孟傅公之子。失考。</h3><h3><b>12【从四公】</b>仲傅公长子。出断子雍公为后。</h3><h3><b>13【从七公】</b>仲傅公次子。字勿遗。娶邹氏,子二:明、朗。</h3><h3><b>14【从八公】</b>仲傅公幼子。无传。</h3><h3><b>15【仕必公】</b>元凯公之子。无考。</h3><h3><b>16【勤一公】</b>厚敏公之子。娶华氏,子三:眉寿、康宁、好德。</h3><h3><b>17【勤二公】</b>孟周公之子。分居仙岩。 </h3><h3><b>18【盈一公】</b>石公长子。失考。</h3><h3><b>19【盈二公】</b>石公次子。失考。</h3><h3><b>20【盈三公】</b>石公三子。失考。</h3><h3><b>21【盈四公】</b>石公四子。失考。</h3><h3><b>22【盈五公】</b>石公幼子。失考。</h3><h3><b>23【益孙公】</b>顺成公之子。失考。</h3><h3><b>24【绍平公】</b>滴金公长子。行旭9。娶洪氏,子一:雍6。</h3><h3><b>25【善庆公】</b>滴金公次子。行旭12。娶雷氏,子三:雍7、雍8、雍9。</h3><h3><b>26【繁庆公】</b>滴金公幼子。行旭14。娶修氏,子二:雍1、雍2。</h3><h3><b>27【余庆公】</b>彦谦公之子。娶徐氏,子一:雍3。</h3><h3><b>28【余福公】</b>彦修公之子。行旭1。娶元氏,子一:雍4。 </h3><h3><b>29【余蓄公】</b>彦高公之子。无考。</h3><h3><b>30【余三公】</b>彦光公之子。无考。</h3><h3><b>31【余积公】</b>彦规公之子。无考。</h3><h3><b>32【余九公】</b>彦良公之子。无考。</h3><h3><b>33【则忠公】</b>彦捄公长子。止。</h3><h3><b>34【则顺公】</b>彦捄公幼子。止。</h3><h3><b>35【敏二公】</b>孟宏公长子。字思安。娶李氏,子一:伏1。</h3><h3><b>36【敏三公】</b>孟宏公幼子。字思忠。娶陈氏,子一:伏2。</h3><h3><b>37【敏四公】</b>仲文公长子。字思明。娶洪氏,子一:伏7。</h3><h3><b>38【敏五公】</b>仲文公次子。字思孝。娶尹氏,子二:伏4、伏5。</h3><h3><b>39【敏六公】</b>仲文公三子。字思恭。娶王氏,子一:伏3。</h3><h3><b>40【敏七公】</b>仲文公幼子。字思忠。娶周氏,子一:伏6。</h3><h3><b>41【益真公】</b>太兴公长子。失考。</h3><h3><b>42【同真公】</b>太兴公次子。失考。</h3><h3><b>43【犹孙公】</b>太兴公幼子。失考。</h3><h3><b>44【豪公】</b>元公长子。 </h3><h3><b>45【杰公】</b>元公幼子。失考。 </h3><h3><b>46【关生公】</b>澄公之子。止。 </h3><h3><b>47【庆公】</b>湘公长子。止。</h3><h3><b>48【善公】</b>湘公幼子。止。</h3><h3><b>49【成公】</b>恢公长子。无传。 </h3><h3><b>50【周公】</b>恢公幼子。无传。</h3><h3><b>51【骍公】</b>关公长子。失考。</h3><h3><b>52【牛公】</b>关公幼子。失考。</h3><h3><b>53【骐德公】</b>开公长子。失考。</h3><h3><b>54【瑧公】</b>开公幼子。失考。</h3><h3><b>55【骐祥公】</b>阊公长子。失考。</h3><h3><b>56【驯祥公】</b>阊公次子。失考。</h3><h3><b>57【騵祥公】</b>阊公三子。失考。</h3><h3><b>58【笃祐公】</b>阊公四子。失考。</h3><h3><b>59【骐禄公】</b>阊公幼子。失考。</h3><h3><b>60【骊嶐公】</b>誾公长子。失考。</h3><h3><b>61【骊珠公】</b>誾公幼子。失考。 </h3><h3><b>62【敝公】</b>丝公之子。无考。</h3><h3><b>63【敶公】</b>绳公长子。无考。</h3><h3><b>64【敩公】</b>绳公次子。无考。</h3><h3><b>65【徴公】</b>绳公幼子。无考。</h3><h3><b>66【徴公】</b>绰公之子。无考。</h3><h3><b>67【轼公】</b>缴公长子。无传。</h3><h3><b>68【辙公】</b>缴公次子。无传。</h3><h3><b>69【政公】</b>缴公三子。无传。</h3><h3><b>70【敷公】</b>缴公幼子。无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6世•云林张派•共29人</b></h3><h3><b>01【陈纲公】</b>从1公长子。名富。</h3><h3><b>02【陈常公】</b>从1公次子。名旺。</h3><h3><b>03【陈策公】</b>从1公三子。名荣。葬孙家排,娶方氏,子三:作肃、作谋、作哲。</h3><h3><b>04【陈纪公】</b>从1公幼子。名华。</h3><h3><b>05【贵公】</b>从2公之子。无传。</h3><h3><b>06【陈典公】</b>从3公长子。行同1,葬孙家排。</h3><h3><b>07【陈谟公】</b>从3公次子。行同2,葬孙家排。</h3><h3><b>08【陈诰公】</b>从3公三子。行同3,葬孙家排。</h3><h3><b>09【陈范公】</b>从3公幼子。行同4,葬源头。娶李氏,子二:永行、永和。生女一:适刘。</h3><h3><b>10【明公】</b>从七公长子。失考。</h3><h3><b>11【朗公】</b>从七公幼子。失考。</h3><h3><b>12【眉寿公】</b>勤一公长子。无考。</h3><h3><b>13【康宁公】</b>勤一公幼子。无考。</h3><h3><b>14【好德公】</b>勤一公幼子。无考。</h3><h3><b>15【雍六公】</b>绍平公之子。失考。</h3><h3><b>16【雍七公】</b>善庆公长子。失考。 </h3><h3><b>17【雍八公】</b>善庆公次子。失考。</h3><h3><b>18【雍九公】</b>善庆公幼子。失考。</h3><h3><b>19【雍一公】</b>繁庆公长子。无考。</h3><h3><b>20【雍二公】</b>繁庆公幼子。无考。</h3><h3><b>21【雍三公】</b>余庆公之子。无传。</h3><h3><b>22【雍四公】</b>余福公之子。无传。</h3><h3><b>23【伏一公】</b>敏二公之子。娶花氏,子一:淳1(无传)。</h3><h3><b>24【伏二公】</b>敏三公之子。失考。</h3><h3><b>25【伏七公】</b>敏四公之子。娶闵氏,子二:淳2、淳4。俱无考。</h3><h3><b>26【伏四公】</b>敏五公长子。娶修氏,子二:淳5、淳6。俱无考。</h3><h3><b>27【伏五公】</b>敏五公幼子。娶饶氏,子一:淳3(失考)。</h3><h3><b>28【伏三公】</b>敏六公之子。失考。 </h3><h3><b>29【伏六公】</b>敏七公之子。失考。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溪公17世•云林寒派•共5人</b></h3><h3><b>01【作肃公】</b>陈策公长子,从1公之孙,齐3公曾孙。</h3><h3><b>02【作谋公】</b>陈策公次子,从1公之孙,齐3公曾孙。</h3><h3><b>03【作哲公】</b>陈策公幼子,从1公之孙,齐3公曾孙。</h3><h3><b>04【永行公】</b>陈范公长子,从3公之孙,齐3公曾孙。</h3><h3><b>05【永和公】</b>陈范公幼子,从3公之孙,齐3公曾孙。分居泸邑陈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