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

王威

<h3><br /></h3><h3> 家乡的黄昏是秀美的,恬静的。路边的沙枣花和绿油油的苜蓿在徐徐的晚风抚摸下安静的睡着了,而我却精神十足地走进它们的梦乡。家乡有我记忆的家园,记录了我的成长!悠悠情思被拉了很长很长.........</h3><h3> </h3><h3> </h3> <h3><br /></h3><h3><br /></h3><h3> 对家乡的记忆我忽然觉得不知道该从何叙说,此时能回想起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场景包括远处黛色的贺兰山、近旁的西干渠、一望无际绿悠悠的田野以及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浓郁的香味和一声晚归鸟儿的鸣唱,都会开启我记忆深处岁月留下的胶片,一幕幕的而且是那样的清晰,让我如醉如痴地在傍晚静谧的田埂上流连忘返。</h3><h3> </h3><h3> </h3> <h3><br /></h3><h3> 六十年代中期,家乡有一个高大上的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十三师二团",也就是现在的国营暖泉农场。我的父辈们便是农建十三师二团的农垦拓荒者。而我便是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的农垦二代了。在最早记忆中,父辈们当时有着忙不完的工作,白天战天斗地,夜晚开会学习,无法顾及我们这些孩子,但好像这正合了我们这些孩子们的心意,因为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了。那时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的,基本上都是哥哥或姐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耍。女孩子们扔沙包、跳皮筋、玩儿羊拐,男孩子玩儿打仗、滚铁环、玩弹珠。孩子们在绿树成荫的房前屋后尽情玩耍嬉闹,尤其是在傍晚时分。满连队差不多一样大的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呼叫声、哭喊声、笑声以及有不知谁家的妈妈喊着孩子的小名回家吃饭声,还有高音喇叭里传出的样板戏的声音……现在回想起就像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回荡在耳边,是那样的近就像昨天,是那样的亲就像刚分手。 </h3><h3> </h3> <h3>  独自走在五月初的夕阳西下的田埂上,田埂两边被阳光和蜜蜂亲吻了一天的花草植物此时也安静下来认真的整理着自己。幽幽的花香弥漫开来,乘着轻抚的微风飘向了远方……。几只飞舞的飘亮的蝴蝶还依依不舍的徜徉在花海中,也有晚归的燕儿在轻轻的呢喃。天边贺兰山那苍茫的身姿在夕阳的辉映下显得那样的挺拔伟岸………。哦!我的家乡!家乡的土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父老乡亲。</h3><h3> </h3><h3><br /></h3> <h3><br /></h3><h3> 提起家乡,不得不说家乡的沙枣树。家乡的沙枣树生命力极强,具有抗旱,防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的高贵品质。正如家乡的父辈们当初在这片贫瘠的盐碱滩上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挥写出了如今辉煌的篇章。</h3><h3> </h3><h3><br /></h3> <h3><br /></h3><h3> 儿时记忆中对沙枣树是情有独钟的,不仅是喜欢沙枣花的香味也更喜欢她甜甜涩涩的果实。那时的物质生活很匮乏,不像现在有各种零食,但这些阻挡不了孩子们对美好的追求。想吃了就在路旁的沙枣树上摘一捧沙枣当零食来吃,亦或在放学的路上几个人登高爬下地摘上一书包回家后放些糖精煮着来吃。记得每年的五月前后,沙枣花似乎在一夜之间就静悄悄地绽放了,米黄色的小花掩映在茂密的叶子中间从不张扬也不争芳斗艳而是悄悄的开又悄悄的走,只留下一地醉人的花香随风飘扬。</h3><h3><br /></h3><h3><br /></h3> <h3>  独自走在家乡的夕阳西下的田埂上,天色慢慢的暗淡下来,田野由原来的嫩绿色变成了灰绿色。远处的贺兰山也变得影影绰绰了,沙枣花依旧默默无闻的绽放着,撒播着沁香。心中的思绪随着轻拂的晚风越飘越远……。</h3><h3> </h3><h3><br /></h3> <h3><br /></h3><h3> 家乡有我的亲人,有我儿时的朋友,有我青涩的中学同学。……你们还好吧?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无数次的梦到你们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梦里还是在那一排红砖瓦房的教室里朗读,还是在那个操场上奔跑,还是校园周边的小树林和排水渠……。</h3><h3> </h3><h3><br /></h3> <h3><br /></h3><h3> 我忽然想起了席慕蓉一首叫《乡愁》的诗,是描写久离家乡的游子渴盼落叶归根的诗。</h3><h3>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h3><h3>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h3><h3>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h3><h3>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h3><h3> 离别后</h3><h3>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h3><h3> 永不老去。</h3><h3><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