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课讲座之十一——诗词格律辨析之明清小说

王虎义(字了之,号金山主人)

<h3><br></h3><div>上一讲中我们知道了元曲与“元朝诗”和戏曲的关系,这一讲我们主要说说明清小说,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研究古典小说,而是体悟明清小说(特别是四大名著,下文借之)的韵味、诗味。在讲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我们把四大名著中的诗词、对联(包括对偶句)去掉,或者把一些类似对偶句、韵文等的描述换成白话文,四大名著还会被称为四大名著吗?反过来说,在白话文兴起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其它文学形式咱不说,但就小说来讲,其数量和文字量,恐怕远远超过古典小说,然而随便的一本能够超过四大名著吗?</div><div>在此暂不对上段的设想做出回答,让我们一起先品味一下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小说的韵味。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书名直截了当、简单明了,使人一看就知道该书的主题是什么。其目录基本都是对偶句(此处的对偶句是指平仄不严格的对句)。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全书一百二十回,共有九十副七字对句,三十副八字对句;《水浒》一百二十回,共有五十六副七字对句,共有五十七副八字对句,五副六子对句,两副九字对句;《西游记》主要为七字对句,也有四字对句;《红楼梦》主要用八字对句。这样用对句的形式作为章回标题,充分体现了方块字的对称美,同时点明主题,使人一目了然。特别是大多数对句标题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作者没有深厚的诗词、对联等基础,是不可能写出这样高度凝练的章回目录。例如:</div><div>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div><div>林冲水寨大并火&nbsp;&nbsp;&nbsp; 晁盖梁山小聚义</div><div>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div><div>西厢记妙词通戏语&nbsp;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div><div>上面四句分别选自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章回目录。我们分析一下《三国演义》第一回目录的对仗情况:宴与斩,桃园与黄巾,豪杰与英雄,三与首,结义与立功,这些词组按词性自然相对,体现了汉字的对仗美、韵律美,甚至符合律诗和对联的格律要求,其它名著的目录也一样,就是那些不怎么符合格律平仄要求的对句,其词性基本都是相对的,当然作者是在写目录,而不是在对对联或者写诗。</div><div>今天无论我们怎样改,也无法超越这样的目录,这大概是其成为经典的显著标准。记得老同事讲,早年本校有位老教师,他能够全文背诵《三国演义》,这样的结果让他成为全能老师,几乎什么文化课都可以上,而且效果非常好,是其他老师无法比拟的。今天我们想一想,一个老师能把课程讲得象《三国演义》那样精彩,上这样的课肯定是一种享受。这就是经典熏陶的结果,因为经典包含了语言叙述的方略与方法,更包含了作者非同一般的构思,在这儿突然想起几天前读过的莫言先生关于《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的论述,这篇论述作为《莫言系列小说》的序,其中有关语言是这样论述的:</div><div>长篇小说的语言之难,当然是指具有鲜明个性的、陌生化的语言。但这陌生化的语言,应该是一种基本驯化的语言,不是故意地用方言土语制造阅读困难。方言土语自然是我们语言的富矿,但如果只在小说的对话部分使用方言土语,并希望借此实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则是一个误区。把方言土语融入叙述语言,才是对语言的真正贡献。</div><div>莫言的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腔,也有高密腔,就是这种语言把我们带到那个时代、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四大名著也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叙述语言就是成书的那个年代的时代语、普通话,再结合作者对故事发生年代的猜想、琢磨,而用凝练出的文学语言进行写作。四大名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小说叙述的提纲上,夹缝里,融入了当时代的最高文化成就——诗词、对联、评书、戏曲等,就像在塑像上度了一层金,不仅熠熠生辉,而且光彩大增,余味无穷。反观今天的小说家,叙事方式采用西方的形式,语言锤炼不够,甚至为小说而小说,几乎成了写作机器。由于古文的废弃,从启蒙教育开始没有传统优秀文化的底子,所以现在文化人(当然包括小说家),几乎摒弃了前人所有的文化成就,这种削足适履的文化现象,不知是喜还是悲,今后的历史会告诉我们的。</div><div>话说回来,象我校那位老先生,要背诵七八十万字的《三国演义》,一定要有毅力,毅力的根本就是从内心深处喜欢,而且那么长,不可能死记硬背,靠的是按目录的索引,就像《三字经》一样,可以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大纲,当你把三个字一句的每件事知道、理解且做到后,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圣人,那起码也是大的学问家。</div><div>我们把话题再转回来,《三国演义》的目录自然是该书的微缩版,他以这样优美的语言作为标题,怎能不让人读后记忆犹新,甚至刻骨铭心呢?当然其他四大名著和章回体小说应该说都是这样。</div><div><br></div> <h3>说到这里不妨讲讲最近购买的《莫言系列小说》,对其相当精妙的语言叙述非常佩服,对其超乎寻常的构思也大开眼界,当然由于见解不同,其小说内涵在某些方面本人暂时还不能苟同,不能苟同的主要点是其意境,把人写得跟动物一般,把动物写得跟人一般,感觉到他与动物,特别是六畜有通灵一般的感受,也许这一点恰是其最精妙的地方,恰是西方人青睐,诺贝尔们喜欢之所在。但其小说在目录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生死疲劳》的目录,真的还有点古典章回体的味道,比如:“柔情缱绻成佳偶,智勇双全斗恶狼”和“受宠爱光荣驮县长,遇不测悲惨折前蹄”等,还有一定传统对联的功底。然而其语言的雅趣韵味与四大名著还是有一定差别,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感谢他,是他实现了一个中国当代小说被世界认可的梦。当然他的书能否成为名传千古的名著,数百年后自然就知道了。</h3><div>再简单看看四大名著章节中的诗词对联等,其中中我通读的只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由于自己从小爱好诗词对联,所以对其中的这些句子格外注意。下面我们选几句分析一下:</div><div>正是: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div><div>直教:芦花深处屯兵士,荷叶阴中治战船。</div><div>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div><div>正是: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div><div>上面四句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中的句子。可以说这样的句子:文采精妙、总结得体、过渡自然、寓意深刻,有画龙点睛之妙,有趣味横生之巧,经常见诸于名著章回的首尾,把小说之大俗释怀于大雅之中,使其雅俗浑然一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适合各个层次的阅读,这大概是四大名著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div><div>到这里我们想一想,这样的句子如果翻译成现代白话,我们知道肯定就没有味道了。如果翻译成外语,是否有这样的韵味,咱不知道,起码看不到词性词义的对称,恐怕也体悟不到这些语言对小说寓意的加深和提高。同时外国人通过阅读翻译后的四大名著,是否能够理解古汉语的精妙,咱也不知道。据说在七八十年之前,老一辈文人翻译了大量外国名著,读起来也脍炙人口,有人说,把这些名著翻译回去,比原著还精彩,这一点我相信,因为几十年前的老一辈文人,他们虽然用白话,但古汉语的基础还在,没有完全丢掉。最近我们进了四百多本书,专业性都比较强,就书名来说,经常让人不知所云,许多采用西方纷繁复杂的描述性语言,题目就有几十个字。比方说:《学会选择 懂得放弃 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 决定人生成败的四项基本原则》这样的题目,读起来有些吃力,《强大的心》、《安顿心灵》等书,你不看内容无法知道其所叙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我们语文的表述能力在退化,特别是文字的推敲和凝练方面,在这方面表现最广泛的是新一代八股式论文,在此不展开论述。</div><div>本来还有一大堆的感想,突然来电话说,打印机借到了,赶快过去搬,好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都从事计算机工作,拆卸、搬运、安装一台打印机当然是轻车熟路,然而每年都多次要求婆婆告奶奶的去借,似乎有点憋屈,没想到这一憋,把许多感想给憋到九霄云外去了。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打印标签时,竟然没有墨,在这无奈之时,老同事说,把墨盒取出来,摇一摇就可以了,这个方法真灵,完成了任务,不免长舒一口气,突然灵感又来了,回过头来把上几段改改,竟然多出了几百字。</div><div>哎!人生就是这样:有人在辉煌中感受生命的伟大,有人在困苦中感悟生命的真谛,有人在无奈中聆听生命的声音,有人在无聊中消耗生命的能量。我们大多数人在自己几十年生命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上面所述的几种情况,或许还有其他感受。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应该知天命了,应该把昔日不实际的理想砸碎,碾成粉末,变成生命最后冲刺的能量;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应该懂珍惜了,应该把今日不踏实的心境磨平,如切如磋,琢成生命最后行走的大道;自己已经五十岁了,应该会放下了,应该把明日不应有的恩怨抛弃,化成清风,作为生命最后展翅的动力!</div><div>所以今后给他人不许愿,给自己不设限。随便的许愿就是说谎,想想自己这一生许了许多愿,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兑现,那就是说谎;今后不去想当老师的事了,半路出家为师,又半途而辍,实乃天命,如今讲话结结巴巴,面容憔悴,鼻涕疙瘩,何颜以为师;今后尽量不看小说,包括莫言的,实在说是在消耗生命;今后自己的博客仅仅作为自己抒发感情之地,去用心耕耘自己的诗词各三百篇,古韵文章三十篇,不再随便转载他人文章。</div><div>从上一讲完成到现在将近半年,对于这一讲的姗姗来迟,虽然可以找出千种理由、万种原因来说明,这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没有人逼我,是自己为自己写,自己为自己讲,如果那一位有缘者能从中受点启发,那是对我付出的安慰,对此也不敢奢望。假如没有一个人看,我只有把这些尘封自己的生命里,记录在灵魂的深处,去体会、去品味、去修改、去完善。</div><div>这十二讲就算作自己送给自己五十岁生日的一点礼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