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17年9月12日</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波兰】</b></h1> <h1><b>🔵2017年9月12日,我们经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转机到达波兰首都华沙。<br /></b><b>波兰人民共和国位于中欧中北部,领土面积为31.26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90万人(1989年)。<br /></b><b>华沙轻雨濛濛为我们的欧洲之旅接风洗尘。</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沙】</b></h1> <h1><b>🔵华沙第一站,<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维兰诺夫宫</span>。<br /></b><b>维兰诺夫宫是波兰国王夏宫,坐落于首都华沙近郊的维拉努夫,是一组造型别致、雕塑精美的巴洛克式建筑群。1945年辟为国家博物馆分馆,藏有珍贵的历史文物。<br /></b><b>最初维兰诺夫宫为一庄园,1677~1696年间被国王约翰三世索别斯基购买,命意大利建筑师修建。18世纪归伊·卢博米尔斯卡公主所有。 1805年,她的女婿波托茨基在宫内创建了波兰第一个博物馆和图书馆,并在其周围扩建法国式公园。纳粹占领期间文物被盗,公园及园内建筑被毁。 1955~1965年重建,整个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主楼为双层建筑,后来增建了南、北两翼,南翼为肖像画廊,北翼有前厅、书房、卧室、钟房、图书馆和皇宫教堂等。宫内雕塑精美,其中有表现国王战斗和凯旋的浮雕,有国王索别斯基夫妇肖像。宫殿的周围有花园环绕,还有1806年的建造的中国式消夏厅和罗马桥。在南翼附近,各有一中国式和法国式小花园。<br /></b><b>夏宫还曾是外国元首访波时的下榻地,戴高乐、尼克松以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都在此住过。</b></h1> <h1><b>🔵从维兰诺夫宫出来,就来到了市中心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世界街</span>。这条路上有着不少重要的机构,如总统府,科学院,华沙大学等等,还有颇有历史渊源的圣十字教堂。</b></h1> <h1><b>🔻新世界街街景。</b></h1> <h1><b>🔻总统府。</b></h1><h1><br /></h1> <h1><b>🔻总统府这么重要的地方,也没什么大兵把守,大门口的两个兵正在轻松闲聊。</b></h1> <h1><b>🔻华沙大学。</b></h1> <h1><b>🔻科学院。</b></h1> <h1><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圣十字教堂</span>。<br /></b><b>教堂建筑外观正在修葺。<br /></b><b>圣十字大教堂矗立于波兰首都华沙市中心,它的命运与这座城市乃至整个波兰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深刻地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才会知道在大教堂里人们心中的默默的祈祷。<br /></b><b>始建于公元1679~1696年的圣十字大教堂在二战中未能幸免,但它的被毁却如同那些为保卫家园、保卫和平而牺牲的斗士们一样也是一番光荣的牺牲。<br /></b><b>1944年波兰军民以这座教堂为堡垒,举行英勇的反纳粹起义,战斗持续14天,勇士们将鲜血洒在十字架下,为自由和平花朵的开放把生命献在了祭坛上。这座著名的教堂也同时牺牲,成为战死者的灵堂。现在的圣十字大教堂是战争硝烟散去后1946年重建的巴罗克式建筑。</b></h1><h3><br /></h3> <h1><b>🔻华沙,是波兰音乐家、钢琴诗人萧邦的故乡,他厌恶俄国的高压,在华沙起义失败后离开华沙移居巴黎,最后以39岁的英年客死异乡。 但热爱祖国的他,遗愿是将他的心送回祖国埋葬,而他的妹妹完成了他的心愿,把他的心脏带回了波兰,并且辗转将他埋在这间教堂的一根柱子下。</b></h1> <h1><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华沙老城</span>。世界文化遗产。<br /></b><b>华沙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苦难和损失最惨重的城市。五十年代有一部波兰电影叫《不屈的城》,战争的残酷惨烈、法西斯的泯灭人性和抵抗运动的艰苦卓绝在影片中演绎的淋漓尽致。当年希特勒为了镇压1944年的华沙起义,大规模的轰炸几乎把华沙夷为平地。在起义失败后的1944年十月,华沙有85%的建筑完全被毁,整个城市到处是断垣残壁,生活在这片废墟上大约只剩不到一千人。<br /></b><b> 1945年华沙解放后政府马上着手开始华沙的重建工作,但在建一个什么样的华沙的方案上产生了分歧。一种观点是建一个现代化的新华沙,而大部分的华沙市民则希望恢复华沙的古城风貌,传承波兰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当时,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为他们祖国的重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展示了在战前测绘的华沙老城区主要街道和重要建筑物的全部图纸,这些图纸战时藏在了郊外的山洞里。这个方案被通过后大大地激发了波兰人的爱国热情,他们以震惊世界的"华沙速度"用五年时间重建了华沙老城。这才使我们现在可以重游初建于十三世纪,包含了从哥特式到巴洛克式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富丽堂皇的华沙老城。华沙在重建过程中还对煤气管线等公共设施进行了更新完善,在大大改善内部设施和生活条件的同时恢复了老城的原来面貌。这样的重建工作使从来不承认重建是文化遗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0年把这座浴火重生的老城以"华沙历史中心"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价华沙历史中心时是这样描述的:1944年8月华沙起义期间,华沙历史中心85%以上的建筑遭到纳粹部队的摧毁。二战之后,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古城,他们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华沙的重生是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span></b></h1> <h1><b>🔻在华沙老城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人身鱼尾的青铜雕塑,这就是英雄城华沙的象征华沙美人鱼。在波兰,出海口在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传说有美人鱼。当时有一个名叫华尔的男青年和一个名叫沙娃的女青年结伴,顺流乘舟来到现在的波兰首都华沙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见证人和庇护者。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俩人的名字合称"华沙"作为该城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华沙的城徽。</b></h1> <h1><b>🔵到了波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居里夫人</span>不得不提。虽然没有去居里夫人博物馆参观,在此还是想略带一笔。<br /></b><b>玛丽·居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br /></b><b>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b></h1> <h1><b>🔵这个悲惨的地方也没有去,<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奥斯维辛集中营</span>。这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br /></b><b>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一位历史家说过的一句名言:"人类若不记得自己的历史,就注定使历史重演一次。"</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转载】</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波兰人民永远的痛——卡廷惨案</font></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1>卡廷惨案是波兰人民永远的痛。在1940年的4月到5月之间,两万五千七百名波兰的军官,知识分子,公务员,法官和警察,他们都是波兰共和国的精英和未来,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惨遭苏联人屠戮。苏联人为什么要屠戮如此众多的波兰精英,今天我就带领诸位读者了解一下卡廷惨案的缘由。</h1><h3><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我想带领大家了解一下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个非常坎坷的国家,在历史上它饱受德国和俄罗斯的欺压。在1772年至1795年间,沙皇俄国联合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三次瓜分波兰,最终导致波兰灭国。俄罗斯夺占了波兰东部的4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普鲁士夺占了波兰西部的14.11万平方公里土地,奥地利夺占了波兰南部的12.18万平方公里土地。</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1>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9年,巴黎和会上,在英法等国的主持下,签订《凡尔赛和约》,灭亡123年的波兰终于再度复国。但是它的领土仅限于昔日德意志人统治的不到30万平方公里部分,与一百五十年前相比差距甚远,波兰人当然不能接受。他们又与东方的苏联打起苏波战争,战争过程一波三折,最终波兰获得小胜,和苏联签订了《里加条约》,它获得了今天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等大片土地。波兰的领土面积扩张到38.8万平方公里,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波兰重新屹立于东欧。对于这段历史,不管是德国还是苏联,都耿耿于怀。波兰虽然复国,但是却把东西面两个强大的邻居都给得罪了,这就为它二十年后的再度亡国埋下了伏笔。</h1><h3><br></h3><h1>1933年,战争狂人希特勒上台,野心勃勃的他要扩大德意志民族的生存空间,他撕毁了《凡尔赛和约》,他第一个就把目光投向波兰。希特勒是战争狂人,但是他并不愚蠢,恰恰相反他很聪明,他清楚对波兰的崛起不仅德国耿耿于怀,苏联也同样如此。所以他要效仿200年前,联合苏联,共同瓜分波兰。和德国一样,统治苏联的也是一个意志坚决的独裁者。他的名字叫约瑟夫斯大林。若论不讲原则,手段残忍和两面三刀,斯大林绝不输希特勒。两个惺惺相惜的独裁者就这样走在了一起,在1939年夏天,进行了一场秘密而卑劣的交易,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共同瓜分波兰。英法的实力固然强大,但是奈何不了希特勒和斯大林两面夹击波兰,不幸的波兰在1939年的冬天,在德国与俄罗斯的欺压之下再度灭国。德国与苏联大体以皮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再度瓜分了波兰。波兰西线的25万军队与大量国家精英不幸做了苏联人的俘虏。</h1> <h1>当时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是一个非常恐怖的国家。三年大肃反运动,100多万的苏联官员和知识分子惨遭枪决,300多万人被关进集中营。斯大林为此还发明创造一个词“预防杀人”。“预防杀人”的逻辑是:政权是强力的、猛烈的和无所畏惧的,为了预防我们国家不被颠覆,不被破坏,因而政权对于试图消灭它的人可以格杀勿论;预防杀人就是可以不需要公开的法庭审判和辩护,就是可以随便杀害任何看似对苏联和斯大林不满的人,并不需要有真实的罪状。</h1><h3><br></h3><h1>1<span style="font-size: 20px;">939年恐怖的大肃反运动血迹未干,斯大林依旧磨刀霍霍四处寻找需要除掉的反对派羔羊,很不幸这25万波兰俘虏成为了斯大林的目标。波兰历史上饱受苏联人欺负,所以波兰对苏联充满的仇视情绪。几百年来,两国交恶的时间要远远长于两国友好的时间。波兰有句非常有名的谚语:“波兰人离上帝太远,离俄罗斯太近。”特别是波兰的上层精英对苏联和斯大林的敌视情绪格外浓烈。</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1>斯大林的特务头子,苏联大肃反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刽子手贝利亚注意了这一点。他给斯大林写了一份关于波兰俘虏军官的秘密报告,报告中详细说明了波军被俘军官及其他人员的人数、军阶、职业和政治态度,报告说他们充满了对苏维埃制度的仇视,是苏维埃政权的万恶敌人,因此建议按特别程序审理,并处以极刑——枪毙。斯大林在贝利亚的报告上第一个签名,并写下同意。据此,苏共政治局当天通过决定授权内务人民委员会(就是苏联的特务机关)对报告中所列的25700人执行枪决。卡廷惨案这场人间悲剧因此不幸发生。</h1><h3><br></h3><h1>在斯大林眼中,卡廷惨案不是犯罪,而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残酷的国内战争和大清洗运动是一个性质,是光明正大的阶级斗争行为。人类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明明在犯罪,却从未认识到自己在犯罪,还一遍又一遍的犯着同样可怕的罪行。阶级斗争这四个字让全世界多少国家,多少无辜的人民不幸枉死。</h1> <h1>卡廷惨案并不完全发生在卡廷,卡廷森林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处决地点,是关押在科泽利斯克战俘营里的四千多名官兵被驱赶到这里惨遭处决。为了制造假象,苏联人还特意使用德国制造的手枪来处决这些波兰战俘。事后,苏联人为了销毁迹象,特意挖了个大坑,将这些波兰战俘埋葬于此,并在上面种上大量的松树。</h1><h3><br></h3><h1>而关押在斯塔罗别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战俘营里的两万多名俘虏则被转移到监狱里,枪决是在四壁蒙着羊毛毡的牢房里进行的,而且是在夜间进行,以免被人听到枪声。尸体则被埋在苏联特务机关内务人民委员会下属州局的别墅区里。仅仅就是这样,两万五千七百名波兰精英,就被苏联屠夫从肉体上消灭了。</h1> <h1>1941年因为德国突然撕毁了《互不侵犯条约》,战火烧到苏联。为了抗御德国,苏联打算与波兰人握手言和,释放了在战俘营里关押的战俘。但是波兰人发现,他们的战俘少了25000多人,波兰的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质问斯大林这些人哪去了。斯大林闪烁其词,解释不清,甚至用这些人跑到中国去了这么可笑的理由来搪塞西科尔斯基。波兰人当然不信,当时就有所怀疑这些人可能让苏联人残害了。</h1><h3><br></h3><h1>卡廷森林之所以闻名,是因为1943年纳粹德国在这里发现了苏联人犯下的罪行,并把它公之于众。对于德国人的指责,苏联人当然不承认,还狡辩一切都是德国人干的,嫁祸给苏联人。苏联人毕竟特意使用德国的手枪杀害了这些战俘。但是德国的证据又很充足,尸检报告显示这些人的死亡时间超过三年,三年前德国和苏联还是盟友呢,卡廷还完全控制在苏联人的手中。双方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鉴于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也犯下了诸多滔天罪行,全世界也没有看明白这件罪行到底是德国人干的还是苏联人干的。等1943年底,苏联人重新占领卡廷后,他们伪造了一份假的尸检报告,声称这些人是在1941年9月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他们的谎言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就是卡廷森林上种的小松树树龄已经三年。</h1><h3><br></h3><h1>波兰的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不相信苏联人的言辞,他也觉得苏联人犯罪的可能性更高。1943年7月4日,西科尔斯基决定亲赴卡廷了解真相,但是他的飞机竟然让丑陋的斯大林做了手脚,刚一起飞就失事了,西科尔斯基不幸遇难。随着西科尔斯基的遇难,斯大林建立起来亲苏联的傀儡波兰政府,波兰人对卡廷惨案的调查就不了了之。</h1><h3><br></h3><h1>1945年德国战败,在纽伦堡特别法庭对德国战犯的审判时,苏联人再度提到卡廷惨案,又想把这件罪行嫁祸给德国人。但是德国战犯戈林与里宾特洛甫坚决不承认这件罪行是德国人做的,反而一口咬定是苏联屠杀了波军俘虏,最终纽伦堡法庭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归罪于德国,未对卡廷事件作出判决,卡廷惨案仍然是一件悬案。</h1> <h1><b>🔻卡廷惨案纪念碑</b></h1> <h1>在冷战时期,西方社会的舆论集体转变了方向,一致把矛头指向苏联,悬而未决的卡廷惨案成为西方国家反苏的一把利器,卡廷惨案竟然成为了冷战的重要标志。不过西方国家只是猜测,他们也无法拿出足够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件事就是苏联人做的。所以苏联仍一口咬定德国是凶手,西方国家对它的指控是无耻的栽赃。</h1><h3><br></h3><h1>而致于卡廷惨案的受害国波兰,因为和苏联同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对于苏联老大哥自然不敢有丝毫的怀疑,“卡廷”一词甚至成为波兰社会的一种禁忌,民众一旦提起就会被视为叛国者。</h1><h3><br></h3><h1>卡廷惨案的真相直到1991年12月23日,苏联解体的前夕才彻底公之于众。当时戈尔巴乔夫要向叶利钦移交苏联档案,其中包括一批绝密档案。而上面的第一份档案就是卡廷惨案,上面写着四个字永不开启。</h1><h3><br></h3><h1>决心变革的俄罗斯决定与过去决裂,它终于骨气勇气向世界承认卡廷惨案是俄国人犯下的罪恶,并将它归咎为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派特使前往华沙,把卡廷档案的副本送给波兰。时任波兰总统的瓦文萨接过密档副本的时候,语音嘶哑,面对这些五十年前的冰冷档案,他依然感到全身颤抖。</h1><h3><br></h3><h1>2007年,波兰决定将每年的4月13日定为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2010年4月7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和波兰总理图斯克共同前往卡廷公墓,联合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会现场,普京右膝跪地,代表俄罗斯人民对卡廷惨案的遇难者道歉,做出真心反省。</h1> <h1>然而,正当俄波两国关系有所缓和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就在联合纪念活动过去刚刚三天,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卡钦斯基亲自率领大批政府要员赴俄出席“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谁料代表团乘坐的总统专机在卡廷惨案附近的地方坠毁,包括卡钦斯基在内的波兰96名政府要员无一人生还。</h1><h3><br></h3><h1>又是卡廷,又是这片冰冷的土地,再次成为波兰人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偶然和必然,总是在不经意间令人唏嘘不已。</h1>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