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他(她)们是曾经的我们</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题记</b></h1> <h1> 约 1870年,一名中国学童和一名中国女孩。英国人约翰·汤姆逊 摄。</h1> <h1> 1872年,清末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共30名。清廷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于1881年8月分三批全部撤回。这其中有后来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h1> <h1> 20世纪初,教会学堂的女童。外国教会在上海王家堂圣母院开设的女塾,专收教内女生。<br> 裹小脚的女孩学文化,预示一个变革时代的到来。</h1> <h1> 1904年,成都教会办学校的教师与学生。</h1> <h1> 1918年,杭州,礼拜堂学校的男孩。他们手上都提着半月形提环的铜火囱,冬天用于取暖。美国人西德尼·D·甘博 摄。</h1> <h1> 1918年,杭州,私塾学童。西德尼·D·甘博 摄。</h1> <h1> 1918年,杭州,两个捡柴火的男孩。他们最多不超过五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西德尼·D·甘博 摄。</h1> <h1> 1919年,北京,一所幼儿园的孩子们。西德尼·D·甘博 摄。据甘博《北京的社会调查》统计,1919年北京市有五所幼儿园,均由新教教会举办。</h1> <h1> 1924年,北京,粥厂嬉笑的男孩。慈善机构冬天在一所小学校区设置粥厂,为无家可归的家人提供热粥。身穿破棉衣的男孩正在排队等待领取一碗热粥。西德尼·D·甘博 摄。</h1> <h1> 民国时期的儿童节是每年的4月4日,自1931年始。<br> 民国政府还规定从1935年4月4日起至1936年4月3日止为全国儿童年。1935年8月1日为“儿童”年开幕日。这是上海“儿童年”开幕典礼。</h1> <h1> 1934年,广西玉林容县的儿童。</h1> <h1> 1933-1934年间,兰州的儿童。<br></h1> <h1>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带着孩子们在草坪上做游戏。<br> 画面充满温馨,然而想到两年后南京成为地狱时,照片上的人物命运会如何,又令人一阵揪心……</h1> <h1> 1937年8月28日 ,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南站,一名幼童在废墟上啼哭。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目睹了这一悲剧并拍摄了这张令人心痛的照片。两星期后,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h1> <h1> 1938年,湖北汉口,参加抗日游行的少年。</h1> <h1> 1938年2月,按日军要求做出高呼“万岁”状的南京儿童。孩子们身不由己,尤其右边一个,愁眉苦脸,全非“欢呼”神态。而孩子们脚下高高堆积的废墟,更露出了侵略者的马脚。</h1> <h1> 1939年2月19日,中国的春节,南京街头出现了提着花灯的儿童。这是南京沦陷后的第二个春节,相比于1938年春节的血腥与恐怖,这个春节的气氛要平和得多了。但孩子们还不懂得,身后繁华街市上几乎所有店面都成了日本店号意味着什么。</h1> <h1> 1939年5月26日,延安,毛泽东与两位小八路。高个叫安定宝,15岁;小个叫刘长贵,14岁。石少华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40年,重庆,4个儿童。</h1> <h1> 1941年,成都龙泉驿国小,国文课。<br> 黑板上工整的板书内容,身着童子军服的小学生端坐于前,这一幕时至今日仍然令人感动。</h1> <h1> 1942年,江西,蒋经国治下的赣州,某检阅活动上的童子军。着白衣敬礼者为蒋经国。</h1><h1></h1><h1><br></h1><h1> 民国各中小学都有“童子军”组织,每年国统区的儿童节也多以“童子军”的活动为中心,组织庆祝仪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蒋经国与赣南保育院的孩子</h1> <h1> 民国时期,共产党对于儿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建立了儿童团组织,“四四”儿童节也组织庆祝活动。<br> 上图为1940年,河北唐县稻园纪念“四四”儿童节大会,儿童团歌咏比赛。 </h1> <h1> 1946年“四四”儿童节,张家口的歌咏比赛场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民国小学教师与学生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四十年代富裕人家子女合影</h1> <h1> 1948年3月,上海,逃难的一家人。姐弟3人好奇地看着拍照者。美国人杰克·伯恩斯 摄。<br> <br> 陶行知在《民主的儿童节》中写道:“幸运的儿童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过儿童节,不幸的儿童就连四月四日也与他们无关,他们在儿童节仍旧是搽皮鞋、拾狗屎”。</h1> <h1> 新中国成立后,“四四”儿童节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儿童成了“祖国的花朵”和“社会主义接班人”。 </h1> <h1> 1951年“六一”儿童节,北京儿童在北海公园举行盛大游园会,孩子们齐声高唱。</h1> <h1> 1951年国庆节,毛主席与少年儿童在天安门城楼。男孩是北京中心区北池子小学的李毅华,女孩是北京师大二附小的刘美云。</h1> <h1> 1952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阙文摄影作品《我们热爱和平》,反响很大。<br> 当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制成大幅招贴画,又上了颜色,用儿童体书写了“我们热爱和平”6个字作题目。招贴画第一版印刷了500万张,此后不断印刷。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几乎人手一张,成为他们浴血奋战的重要精神力量,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摄影作品之一。照片上男孩马越,不到6岁;女孩孟运,当年4岁。</h1> <h1> 1955年6月1日,北京的中外儿童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会,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儿童表演独唱。</h1> <h1> 1958年儿童节,北京,游园的女孩们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合影留念。</h1> <h1> 1959年,毛主席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毛主席身旁偎依着两个少先队员,男孩叫蒋含宇,女孩叫彭淑清。12年后,这对“金童玉女”喜结连理,成为伉俪。</h1> <h1> 1960年,周恩来总理和首都儿童欢度“六一”儿童节。</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雷锋与少年儿童在一起</h1> <h1> 1963年,南京淮海幼儿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拼音</h1> <h1> 1967年,南京市红小兵合唱队高唱毛主席语录歌。晓庄 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60年代台湾儿童合影</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图为上图的Logo)</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1956年12月,河北高阳县邢果庄村小学学生在空地上跳绳。</h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跳绳</h1> <h3> 1957年冬,沈阳市第一育才小学的学生在滚铁环。</h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滚铁环</h1> <h3> 1959年12月,兰州一只船小学的孩子们在进行跳皮筋比赛。</h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跳皮筋</h1> <h3> 1962年5月,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幼儿园的孩子在做翻花绳游戏。</h3><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翻花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捏泥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斗鸡</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打水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听广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打乒乓球</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弹玻璃珠</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看小人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看露天电影</h1> <h1> 1970年“五一”劳动节,北京,孩子们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表演节目。翁乃强摄。</h1> <h1> 1973年,欢迎外宾的小学生队伍走过天安门广场。法国人布鲁诺.巴贝摄。</h1> <h1> <b>以下是一组带有时代印记的儿童照片</b></h1> <h1> </h1><h1> 1964年7月,北京师范学院幼儿园大班第二届毕业合影。</h1> <h1> 1969年6月28日,邮电十二届毕业儿童留影。</h1> <h1> 1978年6月,天津市南开区天海路小学五年一班毕业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1979年,河北,儿童的笑脸。</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1980年代初,苏州古运河石桥上,三个小朋友露出天真的笑容。</h1> <h1> 1980年代初,在学校就餐的孩子们。</h1><h1><h1><br></h1> 以上两张照片为日本人秋山亮二摄。</h1> <h1> 1985年,北京,操场上跑操的小学生。阎雷摄。</h1> <h1> 1986年8月20日,天津红桥区居民小区,邓小平亲吻在这里游玩的孩子。</h1> <h1> 1988年,上海,轮滑少年。阎雷摄。</h1> <h1>1990年代初,河南某乡村的孩子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乡村少年</h1> <h1> 苏明娟与自己的经典照片。1991年5月,一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让中国人记住了那双大眼晴。<br> <br> 苏明娟,1983年出于安徽金寨县桃岭张湾村;毕业安徽大学;2017年12月15日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h1> <h1> 1999年,9岁的澳门女孩容韵琳,成为歌曲《七子之歌》的领唱。</h1> <h1> 1995年,江泽民接见第三次全国少年先锋队代表大会的代表。</h1> <h1> 2008年5月13日,四川汶川,三岁的小郎峥被解放军官兵从地震废墟中救出后,躺在用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个少先队的礼。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及时用相机记录了这一感人瞬间。</h1> <h1> 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来自四川地震灾区汶川县映秀小学的9岁学生林浩,与姚明一起入场。林浩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上电脑课的小学生 </h1> <h1> 2010年5月31日,北京,中国科技馆新馆,胡锦涛同出席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全体小代表和部分中外少年儿童一起参加“体验科学、快乐成长”活动。</h1> <h1> 2012年5月31日,北京东城区少年宫,胡锦涛亲切看望在这里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与失聪少年郑洪涛一起拓印“自强不息”4个大字。</h1> <h1> 2013年5月29日,北京市少年宫,习近平参加“快乐童年 放飞希望”主题队日活动,与孩子们在一起。</h1> <h1> 2015年6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亲切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全体代表。<br></h1> <h1> 2017年6月30日,香港,习近平看望“少年警讯”成员。“少年警讯”成立于1974年,是香港警方下属组织,是对香港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h1> <h1> 2017年6月1日,天安门广场,北京西城三里河小学10名学生举行入队仪式。</h1> <h1><b> </b></h1><h1><b> </b>封面照片:祖国的花朵 《人民画报》1955年6月号封面</h1><h1><b> </b></h1><h1><b><br></b></h1><h1><b>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br> ---谨以此作为本篇结束语</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