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什么要交流新鲜感的词,就是要让学生习惯边阅读边记录。</h3> <h3>“你是用什么方法”是一种回顾,并不是让学生理解意思。“凌乱”理解的多种方法,有可能根据“乱”推测,还可能根据前面的“不规则”理解相对的意思。</h3> <h3>多元理解词语意思:“忐忑不安”是不是就是不安呢?“忐忑”是否还可以根据字形来理解呢?查字典应该是去验证,中间要有一系列支持我们的活动。</h3> <h3>根据信息,要么发表自己的观点,要么对别人的观点可以判断。我们希望形成这样的阅读品质,能够根据文本中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评价。</h3> <h3>称呼的变化,那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亲密。不是作为知识,而是以感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式。</h3> <h3>带着问题阅读。变换人称讲故事,有助于理解课文。挖掘个性化特点所能带来的语言实践活动。</h3> <h3>以前讲一课一得,现在讲一个单元一得。我们希望这套教科书形成脉络,好好读教师用书,了解课文与要素的关联,要通读起来把握。原来的课文,放入了新的单元,教学属性就凸显了出来。</h3> <h3>“更夫,追逐影子”,这些我们都觉得学生有可能感觉新鲜。并不是要去做过多的解读,但一定要去关注。引导主动积累,主动发现有意思的地方,然后就停下来想想,记记,这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h3> <h3>语素义叠加,就是指一个词两个字意思差不多。多种方法理解,是让学生一条路走不通,马上会去走另一条路,实现综合实践运用。</h3> <h3>为什么中年级理解段意作为重点,因为高年级要概括。</h3> <h3>问句不可以当段意,所以要自己去改造。对于自然段关键句的学习,怎样做出梯度,这套教科书有不断发展和进步的。</h3> <h3>阅读的时候不要为其中低水准加工的浪费时间,等读完后再整体来看。</h3> <h3>鉴赏要求有点高,所以打了一个引号,其实就是让学生有点感受。</h3> <h3>交流平台,是想呈现一个点。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交流,然后再去参考别人的经验,不是一上来就去读交流平台。交流的主体,我们希望是每一位学生。</h3> <h3>教学还是要去找到一条自然的交汇融合的路。将交流平台作为考试,是最不得当的。方法只是拿来用的,在纸面上是没有价值的。要考重点句,也要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考查,不是让他记住一个东西。三年级是思维提速的阶段。</h3> <h3>三年级多音字爆发式增长。29个,只要出现了,就不会再出现。不要超出教材的要求去教多音字,多音字出现都是以前出现过第二个音,如果是首次出现,要严格避免去教。教材里够你教的了。</h3> <h3>形声字的理据性不容乐观。</h3> <h3>偏旁就变成了一个记号。形旁表义度有限。</h3> <h3>小偷的偷和愉快的愉,会不会负迁移呢?</h3> <h3>芬、份,调类不一致。芭蕾的蕾,读三声。所以身旁表音存在局限性。用合规则的形声字。</h3> <h3>跟加工汉字的过程有关系的。没有人会读鸿鸟之志,因为鸟是形旁。</h3> <h3>规律是有一定范围的,不能泛化,利用查字典去验证。</h3> <h3>见面字不要求考试</h3> <h3>三年级写字重点关注易错字。同音替代问题要创造语境加强运用。习作特别要注意关注准确用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h3> <h3>发现是多角度的。互文的特点,不希望孩子去说那么多术语,但要感觉好玩的,还会去体会词语状态。结合构词规律,生发对于学习的兴趣。</h3> <h3>建立与生活的特别联系。ABB要到具体情景去体验,不是技巧和形式的积累,或去呈现画面感,还有可能色彩体验。没有区分度,没有意义的检测不提倡。</h3> <h3><font color="#010101">不讲语法现象,不作的地得的对比,想通过大量的交流体会。用感性认识指导实践。</font></h3> <h3>修改符号的学习全面提前了,三上三个,三下两个,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希望一开始修改就接触</h3> <h3>预测为什么放在第一个?是所有阅读策略中最有趣的,它能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h3> <h3>通过这个特殊单元的安排,实现积极主动阅读。</h3> <h3>这个单元的略读不是粗知大意,而是用方法。</h3> <h3>一个成熟的阅读展示:我读到这里,我是这样想的。以这样的方式将思维发展以呈现。</h3> <h3>提供的反复结构的文章容易入手,也比较有趣。提示预测要有依据。预测内容有大概率与原来不一样。</h3> <h3>你在阅读的全过程都要不停地预测,而不是说接下来,或在省略号里去预测。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回到课文修正预测。对内容的预测要给予原有经验。</h3> <h3>最后一篇《不会叫的狗》,我们希望让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成为常态。阅读真的好玩,可以学习新的东西,还可以去创作。</h3> <h3>你读到哪儿猜到怎样了吗?你读到哪儿想到什么了吗?</h3> <h3>50个孩子创造50个结尾。读故事就沉浸在读故事里,不要去读旁批。不要以为,只是去预测没有结尾的故事,首先看前面</h3> <h3>这个单元不谈理解内容,而是谈怎么观察。</h3> <h3>习作例文呈现旁批和方法。怎么处理例文和习作的关系,把弊降到最低。</h3> <h3>不要求学生自己做,跟着老师读,读着读着就懂了。交流形式不用术语,只要觉得有趣。通过熟悉的故事感知语言的奇妙。</h3> <h3>大体理解意思就可以了。</h3> <h3>除了专题习作单元,普通单元习作怎么考虑?</h3> <h3>三年级要平稳过度,在兴趣盎然的习作过程中指导写得越来越好。三年级清楚,不提具体,只要别人</h3> <h3>我有一个想法,跟人交流思想的说理,一年级都可以做。所以这不能说要求高。内容广度超出了传统思路的。</h3> <h3>以问题形式导引,是三年级常用形式。</h3> <h3>教学时能够按照这个步骤,能写就差不远了。</h3> <h3>在一种交际语境中,通过别人交流,反馈,来指导修改,学习怎么写得更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