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三 妙音袅袅大乐楼

岳峰

<h3>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三</h3><div> 妙音袅袅大乐楼</div><div> 作者 王彩蜜</div><div> 摄影 曹 军 岳 峰</div><div></div><div> 右玉县马营河村的古乐楼,是山西现存最为完整的唯一的明代戏台。清朝乾隆年间修缮过一次。这座乐楼是五神庙建筑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造型瑰丽优美,雕刻精巧奇绝。虽为五神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因其保存完整和建筑风格独特,倍受文物界重视和当地民众的喜爱,也是马营河村民的骄傲</div><div> 悠久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这个令人惊叹不已的人文景观,乐楼沐风栉雨,穿越了几百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令人欣慰!</div> <h3> 五神庙乐楼座南朝北,台座宽11.13米,长10.3米,占地面积114.64平方米。台座高1.2米。四周用石条砌筑。巧夺天工的乐楼建在基石上。整个乐楼分为表演区和化妆区,左右分为一个明间、两个稍间,稍间供文武场占用。 </h3><div> 全台共有明柱12根,内柱六根围廊斗拱布列四周。飞檐翘角,翘角以龙头样式砌成;造型美观,古色古香,装饰典雅,精雕细刻,和对面的五神庙成为相互媲美的古建艺术品。 </div><div> 雕刻斗拱硕大古朴、俊俏华丽,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四个飞檐挂有铜铃; 微风拂过,叮咚做响,给人凌空欲飞的感觉。额枋之上绘有彩绘,虽因年代久远而日渐模糊,但仍能看出其当初纹的绘相当丰富多彩。 </div><div> 梁枋上雕刻极为精致,线条流畅。边廊连接戏台,结构从戏台门厅边列檐柱起斜撑挑头出檐,顶为弯弓椽望板顶,檐出老椽,飞椽。戏台上屋为大木榫卯组合建筑,飞檐戗角,反翘式飞檐左右前后对称。梁架角斗拱,层层重叠,外形美观,结构牢固。</div> <h3>  戏台左右明枋雕刻有两个象头,中间雕有一个龙头,“龙”腾祥云,古人云:“太平有象”,寓意“吉祥如意”和“出将入相”之说。把象头雕刻在乐楼上,是吉祥、力量的象征。以大象作为吉祥物建在戏台上,寓意平安吉祥、招财进宝。大象善于吸水,水为财,则能达到汲水纳财之功。因其威武,因其祥和,因其智慧,因其有着吉祥的风水作用,而备受人们的喜爱。再者是右玉在古代是边塞,常常兵戈相见,官民渴望太平无事,吉祥如意,西口古道是晋商旅客必经之路,过往的商人都希望大像能祈福纳财。可见建造此庙者的良苦用心。 </h3><div> 屋顶弯转曲折,峻拔陡峭,四角翘起,玲珑精巧,既有大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的俏丽风格。可惜的是猫头、滴水、脊兽等早就残缺不全了。 </div><div> 村里人讲,戏楼里没有扩音器,声音效果却出奇地好,其秘诀是在戏台下埋了十二口大缸,起到了类似现代音箱的作用,引起回音与共鸣,令音乐声显得更加美妙,乐音绕梁三日,余音袅袅。</div> <h3>  檐部为抬梁式和穿逗式结合,檐部多饰以斗拱,梁砣、雀替、斜撑,额梁上多雕刻的所形成的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 </h3><div> 台基石条,规格一致,块块雕琢,都刻有花纹图案。前后檐柱浑圆光滑,上有条状牙镂,下垫鼓形柱础,柱础浮雕着精致的图案。阑额、雀替均经过精心雕镂,空花、苍龙、大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div><div> 马营河乐楼不仅建筑精美,而且也是文化展台,演绎着西口古道的前世今生。锣鼓喧天,丝竹盈耳,多少波澜壮阔、哀婉缠绵的故事在此粉墨登场,剧情曲折委婉,诉说着忠孝节义、世间百态。演员水袖轻舞,观众如痴似醉。 </div><div> 戏,首先是要唱给“神”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各个时令中,戏楼都会以各种名目演出一台台“大戏”。比如,正月十五,四月求雨,七月河神,各类庙会等。要给神仙看戏听戏,让神仙开心高兴。祈求神仙保佑众生,聚财得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马营河村民们的美好愿望啊。</div> <h3>平时,要绝对保证庙宇的尊贵、森严与庄重。而在唱戏时,则可以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这就是最特殊的“敬语”吧。 </h3><div> 戏,是唱给神的,但也是唱给人的。在所有的节日里,特别是农闲季节,戏楼总有固定的演出,漆黑无边的夜晚,舞台上那明艳的世界会给他们无尽的慰藉与欢乐…村里唱大戏——在过往的岁月里,对于普普通通的农户来说,那是何等热闹、何等排场的事情啊!在曲辞戏文的悠扬、和悦与简明中,在唱念做打的绚丽、缤纷与美妙中,在生旦净丑的喜怒哀乐与千变万化中,那些庄户人家,特别是孩子们,几乎是经受了最为直接的精神狂戏。 </div><div> 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唐三千,宋八百,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七八个人千军万马,八九十步走遍天下……炫人耳目的舞刀弄棒、字正腔圆的依依呀呀……多少悲欢离合,多少阴晴圆缺都被唱腔、扮相和舞蹈演绎开来,都被这小小的乐楼传播出去…… </div> <h3>  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个古戏楼,与现代生活形成了隔越世纪的差异,右玉人认为,这差异是砖木土坯与钢筋水泥之间的差异,村子里老人固守的传统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正在维系古堡的文化精神! </h3><div> 乐楼后壁正南向,是一面精致的大照壁,须弥式地座,通体上下全部是做工精细的砖雕,顶部砌成斗拱飞檐,形同木雕。中间是一幅二龙戏珠砖雕,形态逼真。文革时期,村民为了保护这份祖先的馈赠,用黄泥巴把这堵后墙糊上了,才得以留存下来。</div> <h3>  小小乐楼,走过风雨,历过战火,历经数百年漫长的岁月,得以完整留存下来,与村民多少代人对戏台的保护息息相关。据村民讲,日寇占领右玉时,无恶不作,曾想拆毁乐楼,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和日本鬼子进行了争斗,才让戏台没被毁于鬼子之手,为此村民韩六被日本鬼子打断了腿。 </h3><div> 文革时期,大建大拆之风盛行,又有人想拆掉戏台, 韩六老汉又站了出来,拿着一把闪着寒光的铁锹,站在戏台上:“不怕死的来拆吧,我为了这戏台已经断了一条腿了,今天连这条也不要了。”看到这阵势,破坏者只能打消了念头,古乐楼又一次被保护下来了。</div> <h3> 古戏台身上的华彩从未消失—在马营河村人心中,戏台是他们无法离开的精神圣地。</h3><div> 小小的戏楼,大大的世界。绕梁三日而不绝于耳,这座古老、生动而坚韧的戏楼就是马营河村矗立着的人文历史。遥想当年的西口古道,这座乐楼极其鲜活、极其自由地呈现着“唱大戏”的美好景象,喜气洋洋,存活着一个又一个的乡村,甚至还存活着人们的向往、憧憬、和美梦……当之无愧啊!</div><div> 马营河乐楼铿锵的锣鼓声,向四面八方村民, 发出邀请信号 ,人们踏着田间小道, 汇集于古戏台前,听几回锣鼓二胡声音,看几个花旦小丑面容,台上,笑一回,哭一回,台下,痴一会,呆一回。昔日的容貌,在风雨里,在阳光下,一点一点地更改,却难以抹去代代马营河村人脑海里留下的戏台往事。</div> <h3> 细细观看着这古老的戏台,触发了我们诸多的情思。这历经沧桑的古旧戏台,曾是历史的生命轨迹,这轨迹,记载着右玉戏剧的发展历程,演绎着右玉历史风尘中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 </h3><div> 明代遗留下来的古戏台在山村乡野并不多见,但像马营河古戏台之雕梁画栋和高大气派更是少有。</div><div> 走进马营河村,抚摸着古戏楼雕工匠作的精美建筑,仿佛也听到了古戏楼几百年间不停演绎的西口古道的故事。村子虽小,心境却深。戏楼是村子里的灵魂,当你走进它的深处,感悟到的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精神的崇尚,古戏楼演绎着的是古村里的历史和岁月的对话。</div> <h3> 岁月尘封,戏台静立村中,沉寂多时了,但岁月的风霜依然掳掠不走它的神韵。雄姿依旧巍峨,翘角勾月霸气依然。临风顾影几百年,雅致且古朴的风姿依旧勾魂摄魄。历史裹满尘埃,淡去了戏台最初的生命,但神武招展的架势和崔嵬构筑的瑰丽还是深深地震撼了我。 </h3><div> 马营河乐楼是我们的祖先馈赠的一笔得天独厚、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 是马营河村最丰富深远、最不可忽视的文化根脉和源流之一!为了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延续我们民族历史的血脉,我们要保护这些浸润了祖先、村民智慧、心血的古迹,我祈愿我们能够保留住这种文化的根脉。</div> <h3>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管委会</h3><div>右玉县马营河村委会</div><div>右玉县旅游摄影协会</div><div>右玉县橙宜传媒有限公司 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