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br></h1><h1> </h1> <h1>此照片为新中国第一届文代会,毛主席.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等中央主要领导人与出席大会代表们的合影。第四排左一是管桦,左二是父亲刘大为。</h1><h1>照片提供:刘小向</h1><h1>解词:刘小向</h1> <h1>此照片为前辈潘景寅机组人员1957年九月驾驶苏制伊尔14型4202号专机在杭州笕桥机场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照片右二为潘景寅前辈。</h1><h1>照片提供:潘鹏</h1><h1>解词:刘红君</h1> <h1> 父亲潘景寅的专机人员在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中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h1><h1> 照片提供:潘鹏</h1><h1> 解词:潘鹏</h1> <h1> 父亲潘景寅的专机人员在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时与刘少奇主席的合影。</h1><h1> 照片提供:潘鹏</h1><h1> 解词:潘鹏</h1> <h1>父亲潘景寅机组人员在六十年代与朱德委员长回四川家乡时的合影。</h1><h1>照片提供:潘鹏</h1><h1> 解词:潘鹏</h1> <h1>此照片为志愿军总部在志愿军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一排中为郭沫若,一排右为志愿军政委王平上将,二排中为志愿军司令员杨勇上将,三排左五没穿军装的父亲刘大为。</h1><h1>照片提供:刘小向</h1><h1>解词:刘小向</h1> <h1> 父亲刘洪儒在机场与战友潘景寅专机人员的合影。</h1><h1> 照片提供:刘群</h1><h1> 解词:刘群</h1> <h1> 此照片为父亲潘景寅驾驶的专机接送阿尔巴尼亚总书记霍查,并与他亲切握手。</h1><h1> 照片提供:潘鹏</h1><h1> 解词:潘鹏</h1> <h1>此照片为父亲刘大为与黄河前辈抗战初期在冀东穿着缴获的日本军大衣。</h1><h1>照片提供:刘小向</h1><h1>解词:刘小向</h1><h1><br></h1> <h1> 如何理解前辈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现代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后,才知道他们有多么的伟大 !从我们的内心敬佩他们 !</h1><h1>照片提供:张岷</h1><h1>解词:刘群</h1> <h1> 谁说我们前辈们不浪漫 ,一边打仗 ,一边用西洋人的乐器娱乐 ,这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此照片是辽沈战役413团宣传队在行军途中。</h1><h1>照片提供: 刘群</h1><h1>配词 : 张洪军</h1> <h1>此照片为刘洪儒与周宇驰前辈当年的合影。一一一一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h1><h1>照片提供:刘群</h1><h1>解词:刘红君</h1> <h1>此照片为父亲张甲学和他的战友们。</h1><h1>照片提供:张岷</h1><h1>解词:张岷</h1><h3><br /></h3> <h1>此照片为父亲刘大为(中间) 与他的战友们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东的合影。</h1><h1>照片提供:刘小向</h1><h1>解词:刘小向</h1><h3><br /></h3><h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些振奋人心的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流传</h1><h1> </h1> <h1>此片为前辈刘开志和他的战友们在战争中的合影。</h1><h1>照片提供:刘宁</h1><h1>解词:刘红君</h1><h3><br /></h3> <h1>此照片为母亲刘哲在解放战争时期与大女儿艳秋在一起的照片。</h1><h1>照片提供:张艳秋</h1><h1>解词:刘红君</h1> <h1>此照片为母亲肖向云(中间) 1949年9月参军到138师宣传队和战友们的合影。</h1><h1>照片提供:刘小向</h1><h1>解词:刘小向</h1><h1>《为女民兵题照 》</h1><h1>毛泽东(1961年2月)</h1><h1>飒爽英姿五尺枪,</h1><h1>曙光初照演兵场。</h1><h1>中华儿女多奇志,</h1><h1>不爱红装爱武装。</h1> <h1>此照片为母亲刘哲在七十年代与旅大要塞区原四十六军老前辈的影照。</h1><h1>照片提供:杨建喜</h1><h1>解词:刘红君</h1> <h1>此照片为张恩泗前辈一行看望老首长贾本维前辈。</h1><h1>照片来源:《无悔的一生》</h1> <h1> 此照片为母亲刘哲与张甲学前辈七十年代在大连空军疗养院的合影留念。</h1><h1> 照片提供:刘红君</h1><h1> 解词:刘红君</h1> <h1> 此照片为杨正春与张恩泗前辈七十年代的合影。</h1><h1> 照片提供:杨建喜</h1><h1> 解词:张洪军</h1><h3><br></h3> <h1> 此照片为八十年代在广州张岷与前辈张恩泗的合影留念。</h1><h1> 照片提供:张岷</h1><h1> 解词:张岷</h1> <h1> 【赞张甲学前辈】</h1><h1> 文精诗雅扬清韵,</h1><h1> 节亮风高抵浊流。</h1><h1> 文笔笃诚歌盛世,</h1><h1> 潜心重语志民众。</h1><h1> 纵凭清气堂正正,</h1><h1> 慨以长歌两袖风。</h1><h1> 照片提供:张岷</h1><h1> 配词:刘红君</h1><h3><br></h3> <h1> 【万岁!伟大的母亲】</h1><h1> 母亲逝世三十五周年感言</h1><h1> 一刘红君</h1><h1> 十六七岁小女丫,冀东抗日木兰花。</h1><h1> 勃朗手枪腰间别,东战西佂把敌杀。</h1><h1> 血染疆场不退卻,忠肝义胆效中华。</h1><h1> 敢于牺牲多壮志,祖国江山满红霞。</h1><h1> 白校寒窗苦造诣,救死扶伤注芳华。</h1><h1> 酷暑寒冬写春秋,膋血浩气惯长虹。</h1><h1> 祖国解放炮声响,胜利凯旋佩功章。</h1><h1> 复国兴邦转南北,忧民尽责倾精华。</h1><h1> 一世碧血献医界,妙手回春美名佳。</h1><h1> 君忆母辈承大业,子孙后代永记她!</h1> <h1>此照片为父亲刘洪儒1969年在西藏工作时的照片。</h1><h1>照片提供:刘群</h1><h1>解词:刘群</h1><h1> 致敬一一战斗在西藏的老前辈</h1><h1> 一 刘红君</h1><h1> 你那刚毅的脸上,</h1><h1> 透視着雪域高原的阳光;</h1><h1> 你那坚实身影的背后,</h1><h1> 竖立着世界屋脊的象征;</h1><h1> 你甘做祖国的一块砖,</h1><h1> 东南西北仼党搬。</h1><h1> 你愿做祖国的一片瓦,</h1><h1> 万里长城永不垮。</h1><h1> 你是一盏不灭的灯,驱尽黑暗放光明。</h1><h1> 你是不朽的镙丝钉,一生一世永不松。</h1><h1> 在我的心灵深处一您是最可敬的人!</h1> <h1>此照片为父亲刘开志在驻守长沙时的照片</h1><h1>照片提供:刘宁</h1><h1>解词:刘宁</h1> <h1>此照片为父亲马长禄在哈尔滨一航校任飞行员时的留影。</h1><h1>照片提供:马列</h1><h1> [致敬!老一辈天骄]</h1><h1> 你来自蓝天白云,</h1><h1> 淀放着绚丽的色彩。</h1><h1> 你来自浩瀚大海,</h1><h1> 奔流着雄浑的气概。</h1><h1> 你把理想交给蓝天,</h1><h1> 战机翱翔释放情怀。</h1><h1> 你把青春交给大海,</h1><h1> 战舰奔驶凯歌而来。</h1><h1> 保驾护航的卫士,</h1><h1> 我们为你喝彩!</h1><h1> 刘红君</h1> <h1>摘自于《空军报》1965年6月3日</h1><h1>"我要问大家,什么最好看?我说红五星、红领章最好看;什么最可贵?一心一意干革命最可贵。革命战士一定要永远听毛主席的话,一颗红心向着党,永不褪色!</h1><h1> 贾本维</h1><h3><br></h3> <h3><br></h3><h3> </h3><h1>[编辑部] 石岩前辈是石湘林大哥的父亲,时任(1949年)46军138师413团政治处主任,前辈亲自记录了46军老138师在1949年进军湖南的日日夜夜。</h1><h1><br></h1><h1> 《缅怀石岩》</h1><h1> 前辈故世存傲骨,</h1><h1> 不吟悲曲唱壮歌,</h1><h1> 军魂丹心忠效国,</h1><h1> 万古流芳永传载。</h1><h1> 刘红君</h1><h3><br></h3><h3><br></h3><h3><br></h3> <h1>2004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刘大为文集》,同时解放军报等媒体均报道了文集出版的新闻。</h1> <h3> </h3><h1> </h1><h1> 作者吕景泉1930 年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贫苦家庭,童年要饭上不起学。1944 年1月,14 岁参加八路军。因他年岁小干不了别的,每天给伤员洗带血、带浓的纱布和绷带,并给伤员端屎端尿,喂水、喂饭、喂药。当他每天看到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而流血牺牲的同志,看到一副副担架抬回来那些负伤的战友,非常悲痛,激起他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仇恨,并含泪哀思牺牲的战友。他立志要苦学文化,学写字,把革命先烈的事迹写本书给后人看,使一代代的后人,不忘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全国人民得解放的幸福生活。为了实现他为革命先烈写书的心愿,他一面行军作战,一面用点滴的间隙时间学字。当时没有纸和笔,他使用树叶当纸,用树根当笔,在树叶上划字,无数个树叶成为他练习写字的"小纸片"。他就是这样在行军在行军作战的间隙时间学写字。</h1><h1>他从1953 年正式写长篇小说《三副担架》,书稿大约40 多万字,写了多遍,改了多遍,历时46 年,书稿写了一麻袋多。因种种原因,这本书一直难产,但他从不因此而灰心。书不出版,他就坚持一遍遍的修改,书越改越好。1964 年,他曾背着40 多万字的书稿进京,向中国青年出版社求教出版,编辑认为书稿不错,准备出版。后来经历文革的风雨岁月未能出版,一放10 年。他又把书稿背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阅稿也感到不错,准备出版,结果由于人员的变动,稿子又放了几年,出版社在清理文件才找到这部书稿。此后的几年时间,又赶上出书要集体署名的时代,不准以作者名字出书。市场经济年代,又赶上出书难。作者从23 岁就正式写这本书,一直写到2000 年他70 岁,这本书才闻世。</h1><h1> 高玉宝</h1><h1> </h1> <h1><b>藏头诗[老413团后代之歌]</b></h1><h1><b> 刘红君</b></h1><h1><b>春雨唤华地,雷声呼民醒。</b></h1><h1><b>湘赣鼓角鸣,林茂舞刀枪。</b></h1><h1><b>远道而任重,征途颇艰险。</b></h1><h1><b>高原星火潦,红军突围剿。</b></h1><h1><b>张弓行万里,岷山尽开颜。</b></h1><h1><b>马蹄朔风疾,列郡讴歌惜。</b></h1><h1><b>泓山河欲碎,旂胜斩倭鬼。</b></h1><h1><b>蒋家王朝灭,利剑斩顽敌。</b></h1><h1><b>春光泛京都,艳阳东方晓。</b></h1><h1><b>边境硝烟起,卫国援朝去,</b></h1><h1><b>志气雄纠纠,兴兵讨美帝。,</b></h1><h1><b>淑英巾帼女,芝兰玉树风。</b></h1><h1><b>屡战洒热血,卓越功勋章。</b></h1><h1><b>向前不退却,阳曦照城墙。</b></h1><h1><b>红色中国立,君撼新山江。</b></h1><h1><b>建业立丰碑,英魂永奠祭。</b></h1><h1><b>留存青垂史,群芳美名扬。</b></h1><h1><b>洪钟警言誓,军后辈相传。</b></h1><h1><b>䃲旋摯千里,鹏程翱海疆。</b></h1> <h1>编辑 刘红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