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晚在无锡大剧院观看了一部话剧《北京人》。看这部戏,我是冲着她是曹禺大师的得意之作去的。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都是经典。诞生于1940年的《北京人》,一经问世就被圈内专家一致认为是“曹禺最好的一部作品”。大师本人也说过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h3><h3><br></h3> <h3> 昨晚上演的《北京人》是由著名戏剧家赖声川执导、央华时代文化公司出品、一批来自北京的话剧人献演的戏。这么近距离欣赏赖声川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大幕拉开,果然,整个舞台人、景、物在昏黄的灯光里呈现的那种灰暗色调,让我有了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压抑,随着剧情一点点展开,观众看到,一个几代为官的官宦之家,一群曾经饱读诗书的人上之人,团居在一座千疮百孔、行将坍塌的大厦里,死到临头还在玩弄心机、勾心斗角、互相折磨。这几乎贯穿了整个三个小时的舞台演出。</h3><div> 《北京人》的故事情节没有《雷雨》那样曲折,戏剧冲突也没有那样激烈,整出戏呈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悠悠的甚至优雅的情节发展,以剧中人曾文清为例,这是一个饱读诗书又百无一用,遛鸟玩虫、吟诗作画无一不精的大少爷,可他又出奇的懒散,懒于说话、懒于举步、懒于起床甚至懒于思想,他对任何费心费力的事都不感兴趣,鸦片是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这样一具被现实掏空了的躯壳,一家大小还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老老少少还都哄着他、供着他,指望他出去做事,指望他给行将坍塌的大厦以支撑,最后随着他外出碰壁,铩羽而归,他的生不如死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吞食生鸦片自尽了,那座不堪重负的大厦也轰然倒塌了。一部戏将那个垂死的时代刻画的那样深刻,也就是大师才具有那样的本领,联想到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几位同时代的大师不约而同的都描写过封建大家庭在时代大潮中衰亡的故事,这一点巧合耐人寻味。</div> <h3> 话剧《北京人》,仿佛引导人们透过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去认识景物背后隐藏的故事。这让我想到,中国大地上那一座座旧宅,还有荒坡衰草间的那些巍峨的贞节牌坊,经过时代的变迁,在现代人眼里有了一种烟尘朦胧的美感。然而,美感背后隐匿的故事、掩盖的罪恶又是多么的惊心动魄。</h3><div> 看一部好戏,会给人以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div><div> (写于2018年5月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