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江南 遇见你

新芳

<h3>壶镇</h3><div>壶镇老镇区初名壶溪,又名壶沉、溪头。明隆庆元年(1567)《壶溪吕氏宗谱》“旧叙”载: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克炎之子第八曰世章者,往临安待养。道经缙云壶溪,相其为利用懋迁(贸易、做生意)之地,遂徙家之缙云‘壶溪’”,故壶镇吕氏的宗谱至今仍名《壶溪吕族志》,古代《缙云县志》亦屡称其地为“壶溪”。可见,今日壶镇最初应是以“壶溪”为名的。那“壶溪”之名何来呢?原来是因为村边这条好溪,旧名恶溪,“湍险阻,七十里间,五十六滩”,唯独吕氏定居的村边,溪道水面开阔,水流平稳,恰似一个壶身,来水和出水则酷似壶柄和壶嘴。因此,吕氏以“壶溪”名其村,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吕氏名其定居地为“壶溪”的同时,又名“壶溪”为“壶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壶溪吕氏分支的北山吕氏纂修宗谱,丽水县儒学教谕应正禄为其写的序言中说:“旧传有无隐公者,背竹杖,提玉壶,徘徊溪上,忽焉缩杖归壶,入溪而沉,莫得去迹,故‘壶溪’别号‘壶沉’。”据壶溪吕氏二十六世孙吕元鹏考证,这个“无隐公”就是吕氏先祖姜太公吕望七世裔孙“历公无隐”,言其“择地沉壶,其岂暗示后裔于此繁衍生息乎?”编造这样的美丽传说,一是想说明本族定居地点,东峙苍山、西环好水,是仙人指点的钟灵毓秀之发祥福地:二是“胡陈”其名,视吕氏为客姓。而此时的吕氏已是“胡陈”地面的泱泱大姓,以“壶沉”谐古镇“胡陈”读音,实欲扩大吕氏所居村庄的影响,为吕氏正名,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康熙十一年(1672)《缙云县志》“乡庄”中也称“东乡壶沉庄”,可见 “壶沉”之名,当时的官方也是与“壶溪”并用的。吕氏定居壶溪后,人丁兴旺发达,其他姓氏先后也多有迁居,村庄规模从东往西不断扩大,直至溪道西移后的好溪东岸。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缙云知县汤成烈,因吕氏兄弟尊母训,连建三桥而写的《吕氏营建三桥记》中写道:“缙云有大溪发源大磐山,屈曲行经县境凡二百里,跨溪而大桥者三,崇高壮阔,皆‘胡陈’吕氏所创造也……”。从这里可见,壶溪已经与“胡陈”并用,成为“胡陈”古镇的代称了。古时好溪舟楫,自壶溪始;另外好溪上游各村百姓常将竹、木等扎成排筏,沿好溪顺流漂到壶溪买卖,故壶镇还有一个名称叫做“溪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缙云县志》载:二十五都二图“溪头、洋宅庄,六十里”;清光绪二年(1876)《缙云县志》也载:二十五都二图“溪头,六十里”。明成化十八年(148 2)《处州府志》载:“‘溪头’桥,在县东六十里。”康熙、乾隆《缙云县志》亦称其桥为“‘溪头’桥”(道光《缙云县志》及以后称该桥为“贤母桥”)。可见,明清时期,壶溪也叫“溪头”。时到今日,尚俗称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