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花鼓灯

小里

<h3>  我的家乡在淮河岸边,我国的南北分界线标志就伫立在龙子湖畔。</h3><h3> </h3><h3> 生活在南北交界,女人们既有北方的质朴、泼辣,又有南方的温柔妩媚。千百年来淮河水滋养着两岸人们,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审美意识,让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出别具一格兼容南北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安徽花鼓灯。它的基本风格,兼备了朴实、刚健、热烈、奔放、含蓄、细腻、委婉的特点,经久不衰,代代相传。</h3> <h3> “花鼓灯”的历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h3> <h3>  安徽花鼓灯在汉民族民间舞蹈中有代表性,是高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h3> <h3>  多年前就有好朋友让我参加老年大学舞蹈班的学习,我嘴上客气推托着:等我有时间去报名。其实一周就一两节课,是内心的抵触,用一把扇子和绢花跳舞,太乡土气啦。再想到是老年大学,感觉“老年”两字对我心里“咯噔”刺激。</h3><h3> </h3><h3> 我喜好安静,长期的伏案,感到“鼠标”手,“电脑”肩,“视频”腰……身体老化的零部件开始酸疼,看着好朋友跳舞健身,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真心羡慕。</h3><h3><br></h3><h3> 特别巧,老年大学迁址,增加了舞蹈班,好朋友又一次邀请我去学习民族民间舞。</h3><h3> 广大的老年大学里的舞蹈爱好者,一届一届坚韧不拔,持续学习,都不愿意毕业,要不是遇到“扩招”政策,哈哈我还报不上名呢。</h3> <h3> 当真学习花鼓灯舞蹈,还是要做些准备的。</h3><h3> 怎么说也是跨学科跨专业,按照高考分类,非“理”非“文”,咱属于“艺术”专业,也是有“才艺”的呢。</h3><h3> 第一步是置办“行头”,“投资”了运动衣,练功服,舞蹈鞋,扇子,手绢花……</h3><h3> 趁着家里没人,练功服穿上一试,镜子里出现了苗条的身影,摆了两个造型,找一找“自信心”。</h3><h3> </h3> <h3>  教室是一间练功房,整面墙的镜子,四周把杆。地面平整光滑。一位跳了48年花鼓灯秧歌的女教师,紧身黑色练功服,依然灵巧有致的身材,完全看不出实际年龄。</h3><h3> </h3><h3> 老师看到我:“好高的个子呀。”我不好意思地往四周看看,还真是显得我“傻大个”呢。为了不挡住学员视线,我知趣地站到后排。</h3><h3> </h3><h3> 儿时曾学习了一段时间芭蕾舞,老师喜欢我的大个和长腿。恰恰相反,学习花鼓灯秧歌,需要小巧灵活,可爱俏皮,大个子反到成了阻力。我一个“插班生”,硬胳膊硬腿的,硬生生地开始“扭腰”“甩胯”了。</h3> <h3>  第一堂课就把我练在那儿了。</h3><h3> 我跟不上调,赶不上趟。音乐跳跃,节奏欢快,别看有的学员我得喊一声“大姐”,年龄比我大些,可她们右手握扇,左手绢花,一招一式,一蹦一跳,站在后排的我,看她们跳的,真是那么回事呢。</h3> <h3>  按惯了鼠标,看惯了行行数字,单就是拿扇子的手法就让我为难,两指扇,三指扇,握扇,砍扇,端扇,翻扇,揉扇,贴扇,云扇……我是傻傻的分不清。</h3><h3> 步伐也是复杂多变,“登山步”,“拔泥步”,“挫步”,“铲步”,“平足步”,“双环步”……。身体的拧、傾、撇、斜……。还运用了古典舞和戏剧中的“云手”,“甩袖”,讲究手,腕,肘,肩的圆润,造型和亮相有神韵</h3><h3>……</h3><h3> 哈哈,理论只能武装头脑,关键是实地操练,行行出学问嘛。</h3> <h3>  万事开头难呀!上场一个转身就站不稳了。手腕一伸,扇子飘落地上,顾了手法,忘了步伐,踩准了鼓点,又甩不出绢花……</h3><h3><br></h3><h3> 我脑海里快速寻找着激励自己的语录,“只要起步总不迟”,“坚持就是胜利”,是谁说的也想不起来了,只有“迎头赶上”,眼前不断闪现出:淮河两岸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h3><h3> 你别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鼓舞人心的。顺着音乐跟着老师练习,握扇的手心直冒汗,反复几遍,慢慢的好像找着点感觉了。</h3> <h3>  我们这学期主要学习第七套全民健身秧歌,舞蹈编者,在总结前六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编,突出了秧歌的地域风格。<br> <br>  最主要的是融入安徽花鼓灯舞蹈,我们又称为:花鼓灯秧歌。乐曲采用家喻户晓的黄梅戏元素,中段巧妙植入花鼓灯打击乐,更加适合秧歌动作的完美呈现。</h3> <h3>  全曲热情祥和,抒情美好,具有清秀雅致、徽风皖韵般的旋律特质。</h3><h3> 动作设计是巧妙采用安徽花鼓灯的动作元素,根据音乐的需要进行了演化,既不是素材的堆砌,亦非不同舞种语汇与操的拼盘,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秧歌风格于特色。女子的兰花鼓韵,意在传承中融会贯通,尝试性的创新,让参与者体会快乐与满足。</h3> <h3>  秧歌动作的基本体态以扭、倾、拧贯穿整个作品,花鼓灯的动作形象化,比如“凤凰三点头”、“单展翅”、“风摆柳”、“兰花迎春”等,观赏性,娱乐性,时尚性的兼容,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同步,风格既有南方的灵巧秀丽,又有北方的刚劲古朴。</h3> <h3> </h3><h3> 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舞蹈动作超常度高,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舞蹈语言丰富。</h3><h3> </h3><h3> 花鼓灯这一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于2006年5月20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花鼓灯将女角比喻为兰花,动作也是以兰花命名,“风摆柳”“俏兰花”“兰花迎春”“兰花风韵”“花好月圆”。</h3> <h3>  兰花,叶态绰约多姿,叶色终年常青,花朵高洁幽香,素有“王者香”和“天下第一香”之美誉。</h3> <h3>  以“兰花”喻人,花鼓灯表现的姿态优美,轻巧活泼,娇俏动人,将柔美传情的情感内涵与激情奔放的热情表达结合,东方女性的美,在花鼓灯的表演中展现的淋漓尽致。</h3> <h3>  在全民健身热潮的今天,花鼓灯融入健身秧歌,让传统艺术与健身操舞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特色的健身舞蹈。</h3> <h3>  健身方式多种多样,要寻找适合自己的。</h3><h3> 说真的,原来我心里觉得,小时候学习的芭蕾舞,手臂前伸向上,脚尖触地旋转,钢琴音乐伴奏……多么高雅、气质,雪白的天鹅裙,引颈高昂,连续旋转……这才是艺术。</h3> <h3> 当我走近花鼓灯舞蹈,走近黄梅戏曲调,真正的用心学习,体会其舞蹈语言的内涵,感觉手握扇子,配合绢花,一傾一扭,一颦一笑的过程是美妙的,让土生土长的生活在一种艺术形式中体现,这样的艺术是有生命力的。</h3> <h3>  民间舞蹈民间艺术,在民间的土壤中,群众参与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h3> <h3>  花鼓灯起源并流行于淮河两岸,是我国优秀民族民间艺术,曾受到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誉,称其“东方芭蕾”,也有“淮畔幽兰”美誉。</h3> <h3> 都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爱上家乡才能爱上家乡的一草一木。<br>  身为家乡人,生活在家乡的土地上,学习家乡的民间艺术,最能体会其文化内涵,我们的城市常常被称为“珍珠之城”“歌舞之乡”,淮水情,兰花香,这片土壤中蕴育的花鼓灯艺术,有淮河水的滋养浇灌,将作为一种艺术的胚胎,一种美的基因而流传久远</h3> <h3>  淮畔幽兰,扬扬其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