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5月1~2日,我们一行八人在参加海军清风店扫雷舰战友聚会之后,分乘两辆车,从上海出发,驶向舟山长涂港,访问老部队一一海军扫雷舰某大队。</h3> <h3>车辆经过雄伟的钱塘江跨海大桥。大桥北起嘉兴海盐,南至宁波慈溪,全长近36公里。车程不足半小时。</h3> <h3>大桥中间有个观光平台和观光塔。</h3><h3>登临观光平台和观光塔,票价100元。光给钱还不行,节日(当天为“五一”)还得等候两小时。</h3><h3>哈哈,先走吧,回程再说。</h3> <h3>舟山跨海大桥,由岑港、响礁门、桃夭门、西堠门、金塘五座桥连接舟山本岛与宁波镇海。<br></h3><div>想当年,从上海到定海可不容易。从十六铺码头乘海轮,每天一班。也可以搭乘上海开温州的轮船,中途在宁波下船。到了宁波,乘船出甬江到定海。亦可在上海乘火车经杭州到宁波,再买船票到定海。总而言之,回家探亲或家属来部队是够折腾的。如今马不停蹄便到了舟山。</div><div><br></div><div>舟山服务区</div> 一会儿功夫便进了定海城,舟山的变化太大了。<div>打开手机导航来到了干榄镇,这个小镇面目全非,完全找不到过去的感觉。找了个海鲜館,品尝起地道的舟山海鲜来。<div><br></div><div>我们的概念当中,要到长涂需要在西码头乘船去高亭(岱山县城),换乘去长涂的班船。一打听,全变了。</div><div>原来的民用码头不见了。向西开很长一段路,到“三江码头”,这儿有船直达长涂。</div><div>哇,这“三江码头”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停车场。发长涂的船有两类,一类是滚装船,既装车辆,又载客人;还有一类是“快船”,只载客,吨位小,速度快一点,票价也高一些。</div><div><br></div><div>这是快船的照片</div></div> <h3>三江码头停车场一角</h3> <h3><font color="#010101">再熟悉不过的灯塔</font></h3> <h3>海上交通繁忙</h3><h3>海岛建设如火如荼</h3> <h3><font color="#010101">与大队政委通了电话:8个老兵回家啦。船靠码头,大队派人派车前来迎接。啊!亲人,亲情,回家的感觉真好。下榻部队招待所。</font></h3> <h3>久违了,长涂!</h3><h3>转瞬间,一别四十余年。</h3><h3>第一次到长涂是1966年6月底,大队部设在江南小山包的二层楼。我是身穿布衣的342舰临时舰员(舰艇官兵穿呢制服),不久便回大连海校。没想到,海校毕业分到了扫雷舰九大队,于是二到长涂。</h3><h3>1969年年底,大队移驻西码头。此后,只有参加水警区会议或者接受培训,才会来长涂。</h3><h3><br></h3><h3>长涂是一个天然良港。</h3> <h3>长涂港内漁轮,檣帆如林,桅顶红旗猎猎。</h3> <h3>当年的水警区司政后机关一大摊子都在“江北”一一小长涂。</h3><h3>小长涂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有一条东西向的既不宽也不长的小街,街两边有数得过来的小商店以及“长涂人民公社”机关。部队营房周边都是农田,一小块一小块的。我的印象当中,栽植最多的是北方叫“菜花”的花菜,都吃厌了。</h3><h3><br></h3><h3>此次到长涂,惊呆了。从客运码头到一号码头,汽车开了不短时间,估计没有十公里也有七八公里。商铺鳞次栉比,望不到边。21点以后点蜡烛早已成为历史啦。</h3> 遥望江南,原来的大队部两层楼房一片绿色,估计是爬满了爬山虎之类的籐本植物。<div>江北这边,原来的水警区司政大楼被闲置,“文物”只有大会堂还在发挥作用,只是木窗换成铝塑窗。</div><div>部队营房周边依然是农田,这一点变化不大。</div> <h3>军用码头上停靠着5艘扫雷舰和3艘遥控扫雷艇。<br></h3><h3>其中一艘“6610改”,即将退役。</h3><h3>经过批准,老兵登舰。我们看装备,下住舱,了解现代水兵战斗、生活的状况。我们的感觉是,装备改进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h3><h3>军舰士兵舱内装有立式空调,军官舱内是挂壁空调,与老百姓家用空调无异。依我看,军舰的这种设计不完善。应当是中央空调,为舱室送新风,冬送暖风夏送凉。与民用空调不同的是,还得符合防化、防核、防细菌的要求。看来军舰设计人员需要到舰上体验生活,尤其是盛夏。</h3><h3>也许现在的052、054、056早有中央空调,恕我多言。</h3><h3><br></h3><h3>印象最深的是,年轻的水兵意气风发。</h3> 遵守部队不准拍照的纪律要求,<div>没有拍照。</div><div>这两张照片均取自网络。</div> <p class="ql-block">与过去不同的是:不出海,陆地有水兵餐厅。</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一日三餐,多数人不是蹲在甲板上,便是蹲在码头上吃这“三菜一汤”,四季皆然。</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海灶”标准,每月伙食费相当于二级工工资,而陆上大灶标准每天不足五角钱,海灶好让人羡慕。</p> <h3>水兵们列队,唱歌,整齐步伐去餐厅吃晚饭。</h3> <h3>1985年大裁军当中,长涂水警区被裁撤。</h3><h3>扫雷舰某大队移驻长涂,接管水警区的防务与军产,成了长涂的最高军事单位。</h3><h3>扫雷舰某大队二进长涂。</h3> <h3>我们一行老兵到英雄广场瞻仰朱重滨</h3><h3>朱重滨是清风店舰水雷军士长,1972年5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赴越南扫除美军布设的水雷。他为打破美军对越南港口航道的封锁,立下了卓越的功劳。12月23日身负重伤,25日牺牲在越南土地上。东海舰队授给他“国际主义战士”称号,基山基地追记他一等功。越南政府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越南人民的功臣》等荣誉和奖励,表彰他为越南人民作出的贡献。</h3> 朱重滨是清风店舰的英雄,是中国海军的英雄。<div>朱重滨是扫雷舰某大队的光荣和骄傲。</div><div>2011年9月1日,朱重滨塑像在长涂的英雄广场落成。英雄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水兵!</div> <h3>向英雄朱重滨致敬,敬礼!</h3> <h3>我们参观了部队荣誉室</h3> <h3>历任大队长照片</h3><h3>(张关涛的照片,不日更换)</h3> <h3><font color="#010101">历任政委照片(罗义润将改为卢义润)</font></h3> <h3>小宋大学毕业之后参军,现在负责大队的宣传工作。</h3><h3>晚饭之后,小宋来到招待所。我们与小宋交流了扫雷舰某大队的历史信息,彼此谈得非常融洽。</h3> <h3>第二天早晨,我们在部队招待所门前树下,背对大长涂留个影。然而天公不作美,阴有小雨,背景看不清,白茫茫一片。</h3><h3>摄影:盛长根</h3> <h3>小雨淅淅沥沥,从5月1日傍晚下到5月2日早晨。</h3><h3>我们上了部队的“依维柯”与扫雷舰某大队,与朝思暮想的长涂依依惜别。</h3><h3>这里是“长涂客运中心”。</h3><h3><br></h3><h3>登上了长涂至定海“三江码头”的高速艇,向着西码头前进。</h3> <h3><font color="#010101">1969年底,扫雷舰某大队奉命移驻定海西码头。这里有两个码头。东边为一号码头,码头由若干根水泥桩支撑,不随潮涨潮落而上下浮动,被冠以固定码头称谓,俗称死码头。西边为二号码头,有两个趸船,由栈桥与岸相连,趸船水涨船高,被称为活动码头。码头可为舰艇供水、供电,一号码头还可以供油。大队部设在小山包上,两排平房,外加厨房餐厅。陆地上还有后勤一大摊。包括油库、弹药库、供水班,有信号台、通信班、驾驶班,有卫生所、修理所,有码头(管理)班、军人服务社(小百货店),还负责财务、军需管理。这一摊当年叫勤务处,我曾经代理了一年左右的教导员。</font></h3> 这次再来,寻觅“神圣不可侵犯”的碑石终不见。<div>而XX公司封条倒随处可见,看来这“军事储备营区”被卖掉了。<div>通向老大队部的两扇铁门,铁絲穿了门鼻,进不去。老孙同志1982年离开后一直没来了,不看一眼不甘心,到西码头就是要看看过去工作过的地方,这里有着很多很多的记忆,有当年栽的树。</div><div>于是我找来作案工具:砖头和金属钩子。两个人扭断了铁絲,打开了铁门。</div><div>这一幕被孙夫人录下了,孙夫人旁白:两个政委撬铁门……。铁证如山!</div></div> <h3>老大队部是这个样子</h3> <h3>这一排(东边),里头是司务长室,军务、防化参谋室,作战值班室,小会议室,机要室,书记员室,政办室(三间)。</h3><div>政办室隔壁曾是王彪的办公室兼居室,他官至大队长、厦门水警区司令员。</div><div>王彪之后是尹吉强,尹后来调到东海舰队机关,又到驱护六支队军舰和机关任职,官居团职。</div><div>这间房风水蛮好,哈哈。</div> <h3>大队部前排(西边)房屋。大队长、业务长都住在这里,最南头一间是广播、放映室。</h3><div>新大队部建成之后,老大队部改成卫生所。朝西的门闭了,朝东开了门,与东边一排房合成了一个院子。</div><div>2016年来时就这个样,没大变化。下次如果再来,说不定就被拆除了。哎!</div> <h3>这里向左三间办公室是原大队政办室。</h3><h3>左右两间是老孙、老钱、本人以及其他干事的宿舍,都有门通向中间那一间一一办公室。</h3><h3>团(大队)政治机关简朴异常。</h3> <h3>原政办室2016年是这个样子。</h3><h3>最右(南)边的一间是我生活三年多的地方。</h3> <h3>政办室的南头是我们洗洗涮涮的地方。</h3><h3>老孙找到了他当年栽的树,那粗壮的便是。</h3> <h3>两年前是这个样子</h3> <h3>原大队部饭堂这个模样。</h3><h3>当年我的婚礼在这里举办,香烟、茶水、瓜子、糖,领导一番勉励祝福的讲话,新人讲话,诸位逼我唱首歌,唱了一首语录歌,礼成。</h3> <h3>这是两年前的照片</h3><h3>我的婚礼举办地,与今日相比,几乎还是老样子。</h3> <h3>老大队部、勤务处与“新大队部”本来没有直通路。1976年6月由我主张,打出“大干六月修好路”的横幅,勤务处各单位不值班的都参加施工。刘排长有打钎放炮的经验,就请他做专家。一番努力修成了可通行大卡车的路。42年过去了,这条不长的路路况良好。</h3><h3>我曾戏言,此路叫“仁华路”</h3> <h3>两年之前的李仁华路</h3> <h3>这株雪松为李郎去后栽,现己参天。</h3><h3>当年这里是露天电影放映场地。百姓也来看电影,只是要排在军人的后边或两边。</h3> 下图为“新大队部”。<div>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两次来过这里,三层楼的大队部成了海岸导弹某团机关,有战士站岗,说明来意后,到“老大队部”转了一圈,房屋“健康状况”与之前相比变化不大,只不过是闲置了。</div><div><br></div><div>当时两个码头都在,空空的。</div><div><br></div><div>2016年8月再来时,岸导团机关也走了,二号码头看不见了。多了个碑石,上书“军事储备营区,神圣不可侵犯”,营房更为破旧。我写了“当年军营今何在”以为记录。</div> <h3>“新大队部”,政治处孙主任的办公室,淒凄惨惨的样子。</h3> <h3>孙主任唏嘘不已</h3> <h3>这里是大队的家属宿舍区,大队长臧玉珍、副大队长张兆昆、副政委夏龙等大队领导住西边一幢,东边一幢住着舰艇和机关干部家属。</h3><h3>后来又在高处建了一排平房,为临时来队家属宿舍。</h3> <h3>2016年是这个样子</h3> <h3>这里是临时来队家属宿舍</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来到西码头,到原家属区看了一下,木制门窗缺失,建筑主体尚存。临时来队家属宿舍的东边,导弹团建了四层楼的宿舍。</h3> <h3><font color="#010101">2016年8月再来时,家属宿舍不仅门窗全无,简直是满目疮痍,惨不忍睹。</font></h3> <h3>这一次来,没想到原来是家属宿舍被夷为平地。</h3><h3>真的是:几许沧桑在心头,独自泪空流。</h3> <h3>几乎看不出家属楼的痕迹</h3> <h3>家属楼房成平地,此地空余临时房。剩下的临时来队家属宿舍,不知哪一天也要被拆掉。</h3><h3>此时此刻,我在心里低吟崔颢的诗,因为心境相通。</h3><h3>昔人己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h3><h3>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h3><h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h3><h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h3> <h3><font color="#010101">导弹团建的宿舍楼尚存</font></h3> <h3>这里是原来的一号码头。</h3><h3>现在停满了民船。</h3> <h3>原来的二号码头不见了,这个趸船是不是从二号码头移过来,没人能回答。</h3> <h3>一号码头的对面是下圆山,据说这个小岛曾养着若干腹蛇。现在被开发成这个样子。</h3><h3>此次来时气象条件不好,拍不清楚。</h3><h3>这是两年之前的照片。</h3> <h3>原来的信号台,只看到桅杆的顶部。</h3><h3>老百姓讲,塌了。</h3> <h3>这是当年的修理所。</h3><h3>2016年这个样。</h3> <h3><font color="#010101">2018年部分房顶己瘫塌</font></h3> <h3>当年的油库(油罐在山洞里)看不见了,看到的是民用加油站。</h3> <h3>水兵们打的山洞,封了。</h3> <h3>曾经的窑洞式仓库,每艘舰分一两孔,存放杂物,</h3><h3>现在荒草萋萋,倒也是满目绿色。Ye!</h3> <h3>西码头想看的都看了,还要到定海觅旧踪。</h3><h3>原来的舟山基地司政机关在什么地方?</h3><h3>在这里!现在这里是某水警区机关,不但进不去,连拍照也不行。</h3><h3>“到此一游”没有照片怎么证明?2016年悄悄的地拍了两张。</h3> <h3>寻找当年的海军六号码头。</h3><h3>六号码头上去便是定海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h3><h3>六号码头交给地方后,一座航运公司大楼拔地而起。不知什么时候这大楼被推倒了。</h3><h3>现在是一个广场,一只大铁锚立在广场之中。</h3> <h3>九号码头原来是扫雷舰的停泊处,码头上有若干水龙头,有晒衣场,码头是开放式的,百姓可以走近,值更人员站在舰艇入口或者码头上。</h3><h3>那时的军队与人民群众靠得很近。</h3><h3>现在的九号码头圈了起来,连站在移动大门外向码头方向看看也不成:“不准围观”。</h3><h3>没办法,不能近观,只能遥看了。</h3><h3><br></h3><h3>这张是前年在原六号码头处对着九号码头拍的。</h3> <h3>这是近照,拍摄地点与前年的相同。</h3><h3>看样子是电子侦察船。</h3> <h3>这是当年海军定海港区的信号站</h3> <h3>一下子找到当年的感觉</h3> <h3>长涂、西码头都去过了。</h3><h3>打道回沪。</h3><h3>钱塘江跨海大桥,壮哉!</h3> <h3>直升飞机停机坪</h3> <h3>站在“海天一色”观光平台,欣赏跨海大桥的雄姿。</h3> <h3><font color="#010101">老孙在观光平台上留个影</font></h3> <h3>上海就在前方,我们在金山下车,与战友加兄弟的苏先生叙旧。</h3><h3><br></h3><h3>这次长涂、西码头两天之旅非常值得。</h3><h3>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