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运笔的比拟和具体方法(下)

黑与白(lfg)

<h3> 转载自《书法密码》</h3> <h3> (5)提按<br> 提与按这一对运笔方法,重要而明确。提有虚提实提(笔锋不离纸和离纸),按有轻按重按,提按两者要紧密配合,不能有丝毫脱节。前人特别重视提笔,除与过分强调中锋运笔有关外,董其昌是为了防止“信笔”,周星莲是为了强调运笔须有“擒纵”。周星莲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堰者,无擒纵故也。”刘熙载对提按讲得很精到:‘,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关于提按运笔,大致即如上述,运笔能做到这样,也就很可贵了。运笔的提按虽然重要,但是毕竟不像疾涩和导顿运笔那样微妙,无须偏要说成“一提一按”,“边提边按”。也不可故为抖笔。至于前人强调提笔,也无非是像京剧要求小生能“端动扇子”那样,也就是能“提得笔起”,把字写得无死点死画罢了。<br> (6)迟速<br> 运笔的迟速,也称迟急,缓忙等,是运笔以速度表现书艺的势态、节奏和韵律变化的主要方法,也是书法家展现其艺术才能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因而,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迟与速的运笔技艺。王羲之指出:“初学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又说:“每书欲得十迟五急。”并指示:“点须急,横直皆须迟。”虞世南说:“迟速虚实,若轮扁祈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以手,口所不能言也。”《书谱》论述迟速运笔说:“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书法圣贤对迟速运笔的精妙论述,是他们技进乎道的肺腑之言,也是对后人的宝贵启迪。这也证明书法的技艺性特别强,只有苦练精研,才能过好运笔迟速这一关。因此,应当像古代书法圣贤那样,对运笔练习,由慢到快,由快复慢,练习得快慢自如,迟速有机结合,达到有法有化的地步,创作出势态妍妙、气韵生动的书法艺术精品。<br> (7)转折<br> 转与折这一对运笔方法也很重要,前人论述得较多,当然也不免有些杂乱和讹错。例如,《续书谱》说:“转折者,方圆之法。”《续书法论》说:“转折之转在字内,使转之转在字外。”这些论述都是似是而非的。其实,转折的转,也属于“使、转”之转的范围,只不过在与折并用时,仅起与折相对应的作用罢了。再就转折与方圆的关系来说,转折尽管具有能致方圆的作用,却不是“方圆之法”,更不是为致方圆而形成的一对运笔方法。转折成为运笔的通常方法,是由于转折不仅是笔画纵横转折书写的方法,而且是一切笔画转笔换向的方法,即所谓.“一波三折”,“一点三转”,“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拖硬掣而过”(《书法指南》)。同时,在折笔处还须有转笔对应,而转笔处也须有折笔配合,即所谓“将欲转之,故必折之”(《书筏》)。这都说明,只有这样理解和掌握转折的运笔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对运笔技法的作用,把笔画写得更加生动而美妙。<br> (8)藏露<br> 运笔的藏与露,主要是讲藏锋和露锋.由于藏露锋易见于起笔和收笔,所以人们常忽视行笔的藏露锋情况。关于藏锋和露锋的作用,《续书谱》指出:“有锋则以耀其精神,无锋则以含其气韵。”可见藏锋露锋都很重要。藏露锋运笔的方法大致是:藏锋起笔逆人折锋,行笔用裹锋、曳锋、收笔回锋实抢;露锋起笔顺下搭锋,行笔用铺锋、a锋,收笔出锋空抢(藏露起收不必一致),把笔画写得遒劲浑成,生动健美。但是,也应当知道,古人较为重视藏锋,与古代人崇尚含蓄有关,也与篆书用笔以及笔质较差有关。后人一味强调藏锋,己经形成了严重的偏向。因而,董其昌指出:“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窦蒙直截了当地说:“藏锋隐迹曰讹。”蒋骥凯切地分析说:“前人作书.因一字之中,点画重叠,或一篇之中,有两字相并,或字不同,而点画近似,间用藏锋,变换章法;今人有专以此自矜为能者,虽一望古茂,究无生趣。”不过,现今人们一味露锋用笔,把字画写得粗野俗陋,或标新立异.甚至把书法史说成是“芒角史”,当然也是错误的。<br>  (9)驻抢<br>  运笔的驻与抢,也是以速度表现书法艺术性的通常运笔方法,几乎与疾涩运笔一样的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和误解。运笔的驻法,不是停止,也不是所谓“稍停”,而是以似停未停的缓慢运作,蕴蓄其势态气韵,而又欲快故慢.为抢疾、顿挫、转折等快慢行笔蓄力取势,即所谓“驻抢处宜着力”,“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至于抢法运笔,据《永字八法》和《翰林要诀》所述,不仅有空抢实抢的区别,而且“各有分数,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横画勒法要‘’空中远抢,以杀其力”。竖画努法要“首抢右筑锋,尾抢上”;“垂露首抢上,尾抢上”;“悬针首抢上,尾抢下”。其实.抢法还不只是用于起笔和收笔.在楷、行书的转折和飞渡处也须用抢法;而以“使转为形质”的草书更须驻抢运笔。总之,当运笔快到须用抢法的地步,就得以缓慢的驻法相辅而行来完成,绝对不只是“收笔回锋空抢”而已。<br>  (10)导顿<br>  导与顿这一对运笔方法,是由《书谱》明确指出来的。孙过庭根据自学张芝、钟路和二王书艺的体会,使用种种生动的比喻,比较了四贤的书法技艺后,称赞他们“同自然之妙有”的运笔,为“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这可见导与顿是一对特别重要的运笔方法。但是,由于人们长期未能认清这一对运笔法的真谛,以致在书家的作品里,板滞或飘浮的弊病举目可见。其实,运笔具有导与顿的理法,不但一直寓于隶、楷、行、草的书体之内,而且先贤也早已论及。蔡假托神授笔法说:“涩势,在于紧肤战行之法。”王羲之也以同样的方法说:“力圆则润,势疾则涩。”运笔势疾笔涩,紧战行,把笔画写得流畅而不飘浮,这与导顿兼施,紧战掣,把笔画写得流畅而安稳,理法并无二致。至于疾涩和导顿运笔不易做好,多半与理解偏差有关。由于把运笔的疾涩当成速迟,就违背了疾涩行笔的本意。刘熙载在《书概》中说:“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同一机窍”。因此,要把笔画写得不滞不浮,遒劲流美,自然天成,就得切实理解和掌握导顿运笔的理法。不但要履行导与顿的单行规则,而且要体现导与顿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这也就是像《书谱》称赞前贤那样,勤习巧练,精益求精,充分发挥导顿运笔的作用,做到手随意运,心手双畅,进人“技进乎道”的境界,以表现书法艺术“天人合一”的奇妙特征。<br>  (11)衄挫<br>  运笔的衄与挫,除使笔画凝重、遒劲外.也是各种书体运笔换向、转笔调锋的重要方法。由于应用广泛(衄是调锋的重要方法),所以也成了运笔的通常方法。衄挫二者的对应性虽然不太大,但是关系十分密切,不仅时常并用,而且还有相辅相成的因素,从而常称衄挫或挫衄。仅从《翰林密论》和《翰林要诀》来看,就已经相当清楚了。例如:“挫,因前笔衄出,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皆衄;法也。”仅以点、画的写法来说,有所谓“以中指挫锋”.“又衄下其笔”,“轻劲微勒,向右按衄”,“顿笔以摧挫为功”以及“侧衄”、“暗衄”、“潜衄、“衄挫”、“侧挫”、“潜挫”等方法。真可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一点之内,殊此挫于毫芒。”(“变起伏于锋秒”当然也要妞挫。)这也表明衄挫是运笔的重要方法,并不只是所谓“回锋收笔”、“回锋转向动作”而已。因此,自当把衄挫与顺逆、迟速、转折等方法,恰当地结合运用,以便把各种书体的点画写得法势全备,气韵生动,遒劲美妙。<br>  至于其他通用运笔法,如虚实、奇正、疾涩,以及推、拖、捻、拽等运笔方法,有的在上述运笔中已经基本概括,有的以后还要阐释,就不在此节中详述了。不过,在此需要附带说明的是,由于书法艺术具有“不可言宣”的微妙,已有的字词难以达意,加之一些字词古今诊释不同,以致书论中的字格词意,有些与字典中的诊释不同,有些恰恰相反,也有些是讹传误解。因而,应当参照《述书赋字格》正确理解。<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