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运笔的比拟和具体方法(上)

黑与白(lfg)

<h3> 转载自《书法密码》</h3> <h3> 运笔的比拟方法、运笔的通常方法<br> 一、运笔的比拟方法<br> 由于书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集中在运笔方面,所以教授笔法的人,常借用比喻阐释运笔的技法;而学书人在冥思苦索的意会中,有时也比假某种类似的物象,顿悟出运笔的微妙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类似诗、词的比兴那样,以比喻意况运笔的比拟方法。这也是与《易·比》的比卦理法相符的。诸如:若虫蚀木,如流水态,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火署画灰,如担夫争道,如屋漏痕,如诉壁路,如飞鸟出林,如惊蛇人草,如逆水行舟,如泥路曳车等。<br> 这些奇特的比拟运笔方法,无论是书祖、书圣设喻诲人提出来的,还是历代书贤比假物象人事而顿悟出来的,都是重要而高妙的运笔理法。但是,由于比拟运笔法抽象而微妙,所以也形成了不少片面和错误的论述,影响了后人的理解。例如:《续书谱》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诉,此皆后人之论。”《书学捷要》说:“屋漏痕者,屋上天光透漏处,仰视则方圆斜正,形象皎然,以喻点画明净,无连绵牵掣之状也。”董内直《书诀》说:“如屋漏痕,写字之点,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点圆正不见起止之迹。”<br> 《广艺舟双揖》说:“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起止而藏锋也。”《东洲草堂文集》说:“折钗股,屋漏痕,特形容之辞……非必谓如是乃贵也。”他们把运笔的这些比拟方法,说成是后人之论.形容之辞,或把画沙、印泥、屋漏等妙用,都说成只是起止藏锋,这显然是浅薄偏颇之见;而把屋漏痕说成是屋上天光漏洞,空屋漏孔中水滴,简直是望文生义的乱谈。其实,比拟运笔法,既是表现书法艺术意象的重要理法,也是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契机,这无论是从书论来说,还是从实践来看,都早已成为书法史实了。<br> 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虫蚀木,若利剑长戈……纵横有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王羲之在《书论》中,也比假人事物象,比拟运笔法说:“夫用笔似安营,似用槊,似用剑,若花开原野,若云雾去来,如虫食木,如流水态,如高峰坠石,如足行趋骤。”他也指出:“凡解如此,可谓是书。”若直笔急牵急裹,此暂视是书,久味无力。”这表明书法圣贤之所以能创作出那样神妙的书品,是他们言行一致,充分体现其运笔“意况生举,爽爽如神”的结果。对此,《书谱》也用生动的比喻,比况了前贤“同自然之妙有”的奇妙运笔技艺.<br> 时至中唐,张旭、颜真卿和怀素师生,发扬运笔的比拟方法,继承发展书法艺术的创作,尤为IJ切而动人.张旭跟舅父陆彦远学书,由于受到师祖褚遂良所传画沙、印泥的运笔启示,所以能从听乐声、观舞蹈、争道而会悟运笔理法,得以书艺精进,遂成为草圣。颜真卿曾在京城长安跟张旭学书,运笔有了基本功后,又专程去东都洛阳,恳求张旭教授笔法的“要妙”。张旭先对颜真卿说:“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诅可与言要妙也?”接着用《十二意》口试了颜真卿的书法造诣后,用画沙、印泥的比拟运笔法对颜真卿作了启示,并要颜真卿“书绅”铭记。颜真卿自述:“自此得工墨之术。”他从折钗股、屋漏痕会悟运笔理法,以篆人楷,创造了新书体。僧人怀素学书打下基础后,从湖南长沙跑到西京长安,跟邹彤、颜真卿学书,成了张旭隔传弟子。他因受画沙、印泥、屋漏比拟运笔的启示,也从观云峰、壁诉、鸟飞、蛇惊等物象,顿悟运笔理法,成为草书大家。他们师生都以善悟比拟运笔法的实践,继往开来,为书史谱写了灿烂的一页。<br> 书法师传“中绝”以后,凡是自称悟得笔法的书家,除米带是“集古字”外,其他人都说是观行舟、曳车、蛇斗,或闻涛声而书艺大进的。其实,米带自称的“刷字”,也无非是套用观刷墙而悟作飞白书的比况。由此可见,运笔的比拟方法,显然是客观存在的高级技法,是具有象征哲理的书法艺术发展的自然表现,当然也是书家发展书艺和表现其艺术风格的重要理法。<br> 不过,运笔的比拟方法是抽象的,需要通过书法家的依法创作才能奏效。因而,探讨比拟运笔法,应当从书法圣贤的书论中讨说法,从得法书家的创作实践中探消息,切实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操作方法。例如,蔡a和王羲之都采取种种运笔比喻启示后人,而他们假托神授笔法的要点,都是所谓“疾涩之法”。蔡淡述父蔡a笔法时说:“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日涩。得疾涩之法,书妙尽矣。”既然书妙尽于疾涩之法,比拟运笔法自当也包括其中。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纵横牵掣等运笔法时,依据自己学习前贤运笔的体会,指出导顿运笔的重大作用。刘熙载已经指明“涩势与战掣同一机窍”。这表明导顿与疾涩运笔的基本理法是契合的。<br> 至于颜真卿记述张旭教授笔法,对画沙、印泥运笔的记述,显然与其运笔向篆书笔法回归,以及比假折钗、屋漏运笔有关。米莆自称“刷字”、“独有四面”,则是以中侧锋结合,疾涩互辅运笔,把笔画写得锋势全备,“八面生姿”。观泥路曳车悟得笔法的鲜于枢,以胆气驭笔,也就是凭着善于悬臂运腕的功力,放手疾涩运笔,把笔画写得古劲遒健、“奇姿横生”的。这可见遵循运笔的基本理法,凭借“消息多方,情性不一”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主客观统一、顺理合法的精心创作,把笔画写得千姿百态,遒劲健美,就可能体现出运笔的比拟理法。<br> 那么,运笔的比拟方法,会不会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书法理论的改进,丧失其意义和作用呢?这显然是不会的。比拟运笔法既然是书艺发展的重要理法,自然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外部条件的改善,相应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这也是因为书法是肇于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妙艺术,具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奇妙性,所以更需要书家比假类似的物象,心悟意会,物与人融,主客观统一,“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把笔画写得意法俱全,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以运笔构成的奇特意象,表现书法的艺术性和生命力。这显然是书法圣贤,既指出了运笔的基本理法,而又不能不对于难以言传的妙理奇技,不厌其烦地设喻启示的缘故。因此,学习研讨运笔法,应当利用现代的科学成就,以及容易见到碑帖简帛等便利条件,把象征与思辨哲理,比拟与考证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彻悟理法,妙运技术,把笔画写得符合运笔法的要求,进而创作出书法艺术精品。<br> 总而言之,书法是书而有法的艺术,以“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由于书法妙在运笔,所以熟习运笔的理法,既成了学书得法的关键,也成了书家表现书法艺术性及其艺术风格的主要规矩。“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翰逸神飞。”这也是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孔子总结一生的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禹锡告诫人说:“法以砒焉,化愚为智。”石涛精辟地指出:“有法必有化。”歌德也说:“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以自由。”书法是奇妙而抽象的艺术,表现其艺术性的运笔法极为严谨,“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肪,不可不慎!”“差之一豪(毫),失之千里”。因此,进行书法艺术创作,运笔只能法中求化,以期“书自成体”,为继承发展书艺作贡献,而不能法外作怪,走人歧途。<br> 二、运笔的通常方法是这样的<br> 一切艺术的艺术性,都是由其特有的技法表现出来的,所以先贤明确地指出:“艺者,绝技也。”书法的艺术性,主要是由运笔法表现的,所以无论是“不可言宣”的妙法,还是积非成是的谬误,都主要在运笔方面。因而,学习研讨运笔方法,就必须首先澄清是非,端正态度。<br>运笔的方法,就是《书谱》指出的“使、转”方法:“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纤之类是也。”也即“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秒;一点之内,殊妞挫于毫芒”等写法。所谓“纵横牵掣之类”,“钩环盘纤之类”,当然包括真、行、草、隶、篆等字体及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过,由于运笔方法特别精妙而浩繁,加之长期人为的并错和混乱,尤其是把不同字体、书体的不同运笔方法混为一谈,致使学习书法的人动辄误解错用,成了学书难以得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教学研讨运笔方法时,必须把各种字体、书体通用的和某种字体或书体专用的运笔方法,严格分开教授学习、研究论述,以免误导曲解,错学滥用。现先把各种字体及书体通用的运笔方法概述如下(对某一字体、书体的专用运笔方法结合其字画特点具体阐释)。<br> 运笔的通常方法,即起收、顺逆、提按等写法,也就是表现书法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运笔方法。称为通常方法,既是为了表明其通用而正常的性质,也是为了区别于专用、比拟等运笔方法。<br> (1)起收<br> 运笔的起与收,即书写开始和终止的运作,自然是运笔的首要方法,所谓“一画之法,妙在起止”,应当特别重视。起笔也称发笔、落笔、下笔。起笔要意在笔前,“慎终于始”,要将笔提起,按照字体幅度大小,先凌空活动作势;下笔折搭藏露,逆顺翻转,都要稳准果断,干净利落。如有不惬意处,可回笔或在下笔补救,而不能易笔重改,更不能笔卧纸上,失去活意.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自僵,乃是千古不传语。”收笔的基本原则如米带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还须注意虚实迟速,缓去疾回,回锋实抢,出锋空抢。无论是存结下带,还是藏露出回,都要留得住笔,收得纵敛适度,虚实分明,气势恢弘,浑然天成。至于起收的具体方法,自当结合一定的字体、书体研讨学习,以免误解错用。<br> (2)阴阳<br>  由于书法起源于象征哲理,又正好与太极图的黑白两色相对应,所以书法圣贤都十分重视书法与阴阳的内在联系。蔡岂和王羲之都假托神授书法,揭示书法达道通理的理法,即阴阳相生相克、互补互藏的理法,并指明以“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的理法,“把笔抵锋”,进行书法写作,以体现其艺术特征。历代的书贤也都认为,书法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天人合一的艺术。因而,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理法,不仅成为书法的重要范畴,而且也成了笔法辩证运笔的主要因素。运笔的起收、顺逆、提按、迟速、藏露等方法,也都具有鲜明的辩证性质。这表明运笔的方法,不是机械的死法,而是辩证的活法,也恰如书法圣贤阐明和体现的那样:“达险夷之情,体权变之道。”“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远。”“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可见研讨学用运笔方法,应当深切领悟阴阳辩证理法的意义和作用,以便由写字上升至书法艺术的境界。如果仅从“阴为内,阳为外”,“左为阳,右为阴”等形式上去理解,既不可能认清阴阳理法的真谛,也不可能把运笔法用活。<br>  (3)方圆<br>  书法的方圆并用互补,既是书法的重要范畴,也是笔法运笔的重要方法。由于方圆运笔法特别重要而复杂,所以情况也特别杂乱。在论述中锋和侧锋运笔中,虽然也阐明了方圆运笔的重要情况,但是还有些情节需要说明或澄清。“用笔之法,方圆并用,圆不能少遒劲峭刻之致,方不能少灵活婉转之机”(《论书十则》)确是精辟而辩证的至理咸言,只有这样的运笔.才能符合笔法的要求。不过,还须知道,《广艺舟双揖》等书论作者,都把由中锋和侧锋运笔形成的圆方笔画说成是由提顿运笔写成,这显然不符合运笔的真实情况。至于转折运笔法虽然与方圆有关,但是因为各种字体的写法多不相同,自当结合一定的字体研讨学习,以免误解错用。<br>  (4)顺逆<br>  运笔的顺与逆是一对具有明显对立统一性质的运笔方法。由于书法是肇于自然,“察乎人性”的艺术,所以要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运笔次序要顺序,运行方向要顺向,就成为“笔顺”。但是,运动的规律是有顺必有逆,形成了顺逆对应的运笔法。运笔顺运的方法是:起笔顺下,搭锋着纸;行笔取纵势,摇曳耀进;收笔顺势出锋,把笔画写得婉畅而流美。而与顺运对应的逆运方法是:起笔逆人,折锋着纸;行笔取逆势,涩进战行;收笔妞挫回锋,所谓“逆则紧,紧则劲”,把笔画写得遒劲而健美。从而通过顺逆互补的运笔,以体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不过,这主要是对顺逆运笔方法的解释,而在运笔的过程中,不仅有顺起逆收,逆起顺收,逆起顺行,顺起逆行等情况,而且顺逆要错综交融,互补而成,这样才符合笔法的要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