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这是海南省三亚市的城市名片。但在三亚并非全是美丽浪漫的故事,也有社会最底层群众的辛酸苦辣……</h3> <h3>在上下班的途中,我常常被一双双渴望“干工”的眼神所吸引。他们默默的坐在路边,眼睛专注的盯着远方,有盼望、有祈求,还有深深的无奈……这双眼睛显然是灼着了我心中的柔软,于是从去年11月起,我开始拎着相机走近他们。</h3><div><br></div><div>他们来自东三省、河南、安徽、四川等地农村(尤以河南驻马店新蔡、正阳为最)。在中国,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农民工”。而我将他们视为我最亲的“老乡”。</div><div><br></div><div>在和他们聊天后,知道了他们背井离乡来三亚讨生活的大致原因:一是老家耕地面积少,仅靠有限的耕地养不活一家人。二是除了农业没有其它产业,而农产品价格偏低,常常忙乎一年还难以收回成本。三是村官腐败,风气恶劣。当本村农民民不聊生时,村官不仅在村里盖别墅,而且还在城里买房子。</div><div>“现在,上面的政策是挺好的,但是中间往下就烂掉了!”他们说。</div><div><br></div><div>三亚市城中村“月川社区居委会”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地,因为这里房租便宜而且方便找工作。眼下,月川社区一带已成棚改区正忙于拆迁!</div> <h3>他们每天五点多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就出门了。或夫妻,或好友,三五成群结伴出行。当然,也有“独行侠”。</h3> <h3>某天,我遇着一个妇女端着坐着孩子的婴儿车行走在废墟上,问她是否需要帮忙?她笑了笑说谢谢,还说“我已经习惯了”。从之后的简单交流中得知,他们一家五口人都来到了三亚,老公、儿子和儿媳妇早早就出去了,她将孙子侍弄好以后才带着孙子出门找零活。</h3> <h3>这条道去年11月份还可以通摩托车、电动车的。后来填了土,形成了陡坡,车子就走不了了。</h3> <h3>低廉的电动车成了打工一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找工作或者去干工都离不开它。当这条路不能通行以后,他们不得不走另外两条小巷子或月川主街,然后汇集在迎宾大道东侧一带。</h3> <h3>在找停车位的帅哥</h3> <h3>据说这里人数最多的时候有几千人!我没有遇见这样的盛况。每次去也就看到五、六百号人。</h3> <h3>很显然,大家都不愿错失任何一个“干工”的机会……晚起床者,只好在街道边吃饭等待机会!</h3> <h3>从形象上看他是名符其实的帅哥,可他是不会说话的哑巴。除了不会说话,小伙子还是显得很阳光,也很机灵。和他一起的同乡们对他也很友好,有工干时尽量带上他。</h3> <h3>东北兄弟边唠嗑边等待“老板”出现。</h3> <h3>在我所拍摄的照片中,他(她)们对“干工”的渴望,对“雇主”的期盼,对“未知”的无助与无奈,还有在冥冥中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无不写在Ta们的脸上,深深地刻在Ta们的眸子里,也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h3> <h3>在和他们的聊天中,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每个月平均能干多少天工?”“每天的工钱有多少?”“你们干嘛不找个相对稳定的工干呢?”“每天的开支有多少?”……多数人回答说“每月能干十天八天就不错”,少数人回答“一个月只能干四、五天”。每天的工钱?不一定吧,男人在200--400块之间,女人干保洁也就两三百块钱。每天开支?三餐饭和房租,得有80多块钱!</h3><h3><br></h3><h3>“谁不想干相对稳定的活儿呢?我们了干过市政工程,拖欠我们几万块钱的工资现在还没有拿到呢!”……只要说到这个话题,我身边很快就会围过来好些个农民工兄弟,诉说着他们的委屈与愤懑!</h3> <h3>驻马店贺姓帅哥在帮工友修理装具。</h3> <h3>某天,我正听几位兄弟诉说工难找的时候,这位帅哥立即开怼:我基本上天天都有工干!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你们丑、你们老!不管男人女人,谁不喜欢年轻漂亮的?……</h3><h3><br></h3><h3>几位年长者也不恼!</h3> <h3>见时间不早了,有人开始着急,掏出手机主动出击……</h3> <h3>“望眼欲穿”</h3> <h3>有“老板”过来,是他们最开心的事</h3> <h3>机会来了!</h3> <h3>终于有了着落!</h3> <h3>“老哥,您今年有60岁了吧?”我向一年长者微笑着打招呼。</h3><h3>老哥抬头扫了我一眼“60?回不去喽,我都70多了!”</h3><h3>“都70多了,还出来干这活儿?”</h3><h3>“那不干咋着?”</h3><h3>“您有儿子吗?儿子不养您?”</h3><h3>“老哥”叹了口气,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h3><h3>“儿子也有儿子啊!”</h3> <h3>某个周日晨,我在巷子里转了一圈,准备回家吃早餐时,看见一位头戴红色头盔,着黑色衣裤,穿皮鞋,还骑着一辆很拉风的电动车的长者时,心里直犯嘀咕:这么时尚的老头儿也出来干零活?能干么?</h3><h3><br></h3><h3>没想到几天之后我又在某个巷子里遇见了他。他主动搭讪了我。在聊天中,我知道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又生了一儿一女。话语中透露出的是满满的幸福!最后他告诉我他每个月有2000多块钱的退休金。我问他从哪个部门退休?他说是某个农场。我说“你现在是拿双份工资啊,很牛啊!”他乐了。</h3><h3>我用搁在胸前的相机盲拍了这张照片。</h3> <h3>下午三点多,还没有等来“老板”。兄弟们还是不愿放弃最后可能的机会……</h3> <h3>他们中的多数学历低、无特长,只能出卖苦力挣钱,但也有一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h3> <h3>他们不怕辛苦,不怕流汗,只怕没有活儿干!</h3> <h3>对恐高者来说,想想站在楼层的最顶端都会害怕。可他们还在那里干活儿。</h3> <h3>其实,他们是三亚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h3> <h3>这位皮肤晒得黝黑的女士是安徽宿县人。她说在娘家时每人有一亩地,嫁去婆家了“一家四口才一亩地”“那怎么活?”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个泼辣能干的女人。“我和我老公来三亚收荒十多年了,家里也盖起了房子”。我给她伸出了大拇指!</h3> <h3>如果将水电工、泥工、木工、小工等视为作战部队,那么这些从事餐饮服务的群体就是当然的后勤部队了。她们是“农民工”群体的组成部分,同样来自全国各地。</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位专卖馒头的小姑娘也来自安徽。当我问她年纪轻轻为何不去大城市而来三亚打工时,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三亚好玩儿呗!”</font></h3> <h3>下午六点多钟,乡亲们陆陆续续收工“回家”。</h3> <h3>一头汗,一身灰,驮着老婆把“家”回。</h3> <h3>晚七点左右,几个小巷子立即被收工回家的“农民工”部队填满!</h3> <h3>回到住所。两位年轻人一左一右站在伸手能握的阳台打着电话,我准备拍下这个画面的时候,右侧的小伙子躲开了。</h3> <h3>我跟左侧的小伙子说“我想看看你的租住房,行吗?”,小伙子爽快地答应了,他来自河南驻马店,姓赵,1982年出生,木工。“房租每月400块,还是很便宜的”他说。“这里很快就要拆掉了,真不知道去哪里找这么便宜又方便的房子……”说到这里,小赵显得有些沮丧。</h3><h3><br></h3><h3>我问他“你媳妇儿没跟你一起来吗?”他说“没有。媳妇儿在家管孩子,大孩子十五多岁上初中了,没人管不行”。</h3><h3><br></h3><h3>我认真看了看他放在小桌子上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记着他3月10号回到三亚后,每天干工情况和收入明细。我由此断定他是个负责任、有担当的好丈夫、好父亲!</h3> <h3>巷子里的小餐馆开启了“忙碌”模式。有家的回家炒菜去了,绝大多数单身狗将小餐馆当成是自己的食堂。</h3> <h3>这四个帅哥都很开明、很活跃,见到我手中的照相机也很淡然。</h3><h3>“我们是总部的!”坐在里面的帅哥在自嘲中不乏骄傲抢着回答我的问题“这个餐馆老板也是我们总部的!”</h3><h3>他说话的语气将包括老板和老板娘在内的几人都逗乐了。</h3><h3>看看桌子上只有一份菜,而他们各自准备了两个馒头。这就是他们的晚餐。他们应该是很节俭的了!</h3> <h3>也可以来两瓶啤酒,来二两“海马贡”酒,也可以来个“五魁首,六六顺!”</h3> <h3>这位老兄得有60多岁了吧?我见他独坐一隅,用一大碗面就着二两酒,还不时地朝门口张望,他是在寻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么?从他“坍塌”着的躯干里,我看到了他的艰辛与疲惫。从他茫然且空洞的眼神里,我又读出了他的孤独与寂寞……我似乎是位多情善感的人,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眼睛就忍不住发热发潮……</h3> <h3>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h3><h3>虽然只有20个字,却字字千钧!</h3><h3><br></h3><h3>观一斑而知全豹。面对20字的目标要求,想想全国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再想想他们背后的故事,我只想说“任重道远”!</h3><h3><br></h3><h3><br></h3><h3>图/文 原鸣圆(高克华)</h3><h3>微信号:G54663404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