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第二天拍完蒸汽机火车我们就踏上了去大海道的旅途,出了三道岭向西走了约50公里就到了了墩,了墩也称瞭墩,瞭墩位于哈密三道岭西北部,古时回名:“阿尔特里克”。清乾隆年间在此设立驿站,并筑烽火台,改名“瞭墩”,也称“了墩”,是哈密绿洲往西进入戈壁荒野的“穷八站”之一。这里也是闻名全国的“百里风区”。了墩看起来很安静,但眼前的残垣断壁和百年风蚀的痕迹跟周围的荒芜统一起来的时候了墩似乎安静的特别凄凉,原本应该三层的烽火台现在只剩下两层,古营房现在是牛羊圈。尽管距离312 国道仅仅百余公尺,来来往往的过客却已懒得一顾。</h3> <h3> 我们从了墩向左下了高速公路,一路向南奔向大海道。从了墩到大海道大约三四十公里,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刺眼的光芒,除了黑灰色的戈壁石,没有一丝绿色,崎岖不平的路面和荡起的灰尘,在戈壁滩拉起了一条久久不散的土龙,车厢里弥漫着呛人的土腥味,望着一马平川的戈壁滩,都盼望着早一点到大海道。</h3> <h3>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它的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大海道”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西州图经》:"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大海道”。</h3><div> 大海道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也是汉唐西域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大海道”沿路富于刺激性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生动物,无疑是未来探险旅游的好去处。</div> <h3> 哈密雅丹地貌在新疆最具有特色和特点,规模大,造型奇特、风蚀肌理效果显著,其中大海道雅丹是哈密近期发现雅丹地貌中最具有特色的雅丹区域之一。</h3><div> “雅丹”这个词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1899年考察罗布泊时发现,并根据维吾尔语“雅尔当”音译为“雅丹”。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在定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 “雅丹”与“丹霞”地貌的区别在于“雅丹”是由河湖泥沙沉积,而“丹霞”是红色砂岩构成。乌尔禾魔鬼城和奇台魔鬼城的雅丹地貌多以圡丘沟壑呈现,而大海道的雅丹地貌则以陡峭、挺拔呈现,垂直的山体高达数十米,就像欧洲的城堡一样,险峻而高不可攀,由于其质地多以砂岩为主,在风蚀的作用下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模样,有飞禽走兽,有宫殿城堡,有石笋人物,还有飞来石等等,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造型,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可以说是探险者的天堂,是摄影家的天堂,是独具慧眼者的天堂。</div> <h3> 我们到达大海道已经快到吃饭的时间了,领队带我们去有泉水的地方扎营,在这个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居然有泉水?我们将信将疑。也许是地貌特征太相像了,领队居然迷路了,中巴车又折回头寻找路径,车上一个叫车轮的驴友下车亲自去寻找出路,在我看来不可能有路的地方他居然找到了出口,由于道路比较陡峭,我们都下车步行翻过了山梁。</h3><h3> 转过一个湾,爬上一个坡,远远看见了一片绿洲,简直不可思议,绿绿的芦苇已经长了有一人多高,开放的芦苇花在风中轻轻的摇摆,像一个个身材曼妙的少女婀娜多姿,散落在周边的红柳也翩翩起舞给少女们献上一朵朵怒放的红柳花。</h3><h3> 绿洲的形成是因为这里有一口自流井,碗口粗的水管喷射出清澈的泉水,浇灌着这片绿洲,也不知道是芦苇等着泉水还是泉水为了芦苇,在这千万年的荒漠里怎么会有芦苇?在没有这股泉水之前,它们在哪里?难道千万年前这里就是一片湖泊?难道芦苇会蛰伏了千万年,就等着这股泉水?</h3><h3> 我捧了一掬井水尝了一口,感觉还可以,既没有泉水的甘甜,也没有碱水的苦涩,驴友们在井边围坐一圈,开始了户外大餐,我支起炉灶给大家烧了一锅醪糟,一人一碗,人人有份。当我们户外大餐结束的时候又来了一帮人,其中一位女士说:这个水不能喝,是碱水,我上次喝了拉了一天。此话让我有点紧张,不会因为我的疏忽让大家都拉肚子吧,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起来了,顿时感觉自己肚子有点不对劲了。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