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设拉子是伊朗的第六大城市,人口150万,距离德黑兰900多公里,海拔1490米的盆地农业区。可这里2500年前波斯人居鲁士以此为中心创建了波斯帝国,大流士将首都迁至距该城60公里处的波斯波利斯,繁荣的都市后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毁,现留有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和宫殿。<br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是伊朗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代表着伊朗曾经的辉煌,来伊朗一定来要波斯波利斯。<br />波斯波利斯又称塔赫特贾姆希德,是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第五座都城。希腊人称这座都城为"波斯波利斯",意思是"波斯之都",伊朗人则称之为"塔赫特贾姆希德",即"贾姆希德御座"。这座显赫一时的都城规模宏大,始建于公元前522年,即大流士一世开始其统治的时候,前后共花费了60年的时间,历经三个朝代才得以完成。大流士一世时代只完成了大流士一世宫殿、宝库、觐见大殿、三宫门等建筑,其余部分则是继大流士一世之后的两位君主统治期间逐渐修建完成的。</h1> <h1>有人说伊朗是"千面波斯",有"千种风情"和"千篇故事",阿契美尼德王朝古都波斯波利斯,就是一座古老的古城遗址和有着一段壮烈的故事,从遗址的断壁残垣依然见证着波斯曾经辉煌的历史。<br />进入遗址后两边都是阶梯,这些阶梯都是由巨大的石块雕琢而构成,每个台阶都不高。</h1> <h1>走完阶梯首先看到的是"万国门",2500年前,波斯帝国各地的贵族和外国使节前来拜谒波斯皇帝时,首先要在这个大厅内等候。</h1> <h1>一直到130多年以后,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攻占了这里,在疯狂的掠夺之后无情地将整个城市付之一炬。传说"他动用了1万头骡子和5000匹骆驼才将所有的财宝运走"。然后那些用黎巴嫩雪松制作的精美圆柱、柱头和横梁熊熊燃烧起来,屋顶坠落,烟灰和燃屑像雷阵雨一样纷纷落在地上。大火过后,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门框和雕塑品依然完好。波斯波利斯就这样毁于一场大火</h1> <h1>波斯波利斯已只剩下一副骨架,奇形怪状的一堆堆废墟,空荡荡的门框,以及石柱柱基,仿佛都在诉说着波斯辉煌的历史,似乎都满怀着永恒的期望,凝视着这一望无际的平原。</h1> <h1>几个经过遗址的伊朗人,寻找他们"迷失的波斯帝国"。</h1> <h1>波斯波利斯建成一座拥有众多伟大、巨大宫殿群的建筑城,整个古城巧妙地利用地形,依山造势,将自然之地理形貌和人类之艺术精华完美的融汇在一起。波斯波利斯古城遗址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波斯文明的珍贵资料和考古价值。</h1> <h1>曾经傲视寰宇的柱顶石雕动物们从高高的石柱上跌落下来,散落四方,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文明古国的沧桑。</h1> <h1>精美的石雕诉说着过去的岁月</h1> <h1>"波斯波利斯要比其他城市繁荣富足,但它遭受的厄运也超乎一般!"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在评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这一圣城被毁于公元前330年、即在大流士一世为其奠基200年之后这一史实时,曾作如是说。波斯波利斯的败落,象征着由居鲁士二世大帝及其后继者们所创建的这一起自尼罗河迄于印度河的庞大的波斯帝国的终结。</h1> <h1>觐见厅在城市中部偏东,是有名的"百柱厅"。</h1> <h1>这些石墙不是用灰浆砌成,而是用铁钉和铅钉锁成。中央大厅、百柱大厅、大流士一世寝宫、薛西斯寝宫、后宫、国库、营房等各个部分连成一个封闭的整体,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伟壮丽的整体封闭式石头宫殿。</h1> <h1>台地上渐渐布满了建筑群:柱廊、会议厅、接见厅、内苑和金库。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君主们有意要把波斯波利斯变成一座建筑城,以表现他们的伟大。</h1> <h1>据翻译介绍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现雨伞☔️的浮雕,说明波斯最早就开始使用雨伞了。</h1> <h1>每根石柱高19米,用整石雕成,石柱顶沿的雕饰图案精美豪华,而柱顶石雕更让人叹为奇迹雕像为成对的动物</h1> <h1>站在废墟前想想一场大火烧毁后只剩下石柱供后来人参观,思绪中留给我们思考的这一切究竟是火还是人?</h1> <h1>在伊朗随处都可以看到围坐在一起的伊朗人,每每看到他们我就会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网友写的,他曾在伊朗工作过,他说伊朗人告诉他;"在巴列维王朝时代,因为财富增幅导致贫富差距和很多社会问题,有的人就希望伊斯兰革命,觉得伊斯兰革命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事实证明伊斯兰不能拯救伊朗,现在不止人们不相信,就是政府本身,很多时候也是心知肚明。虽然这样,可是我们不希望再次通过革命来改变伊朗了,叙利亚和埃及还有利比亚革命的结果都不好,叙利亚到现在还在打仗,80万人无家可归,我更希望能由政府或者上层人士来主导,通过改革而不是革命来改变伊朗"。网友说这个人的话让他对伊朗人的印象有了颇大的改变。<br /></h1><h3><br /></h3> <h1>在伊朗还有一个随处可见的是,每一个城市都会有为纪念在两伊战争中去世的士兵的肖像</h1> <h1>在市里一面墙上有一个小女孩拥着死去的父亲照片睡觉💤,睡梦中是和平美好的生活,图片展现了伊朗人民渴望和谐稳定的世界</h1> <h1>灯王之墓,什叶派第七伊玛目卡迪姆(葬在巴格达),而他的两个儿子Ahmad和Mohammad葬在这里,他们于公元900年左右躲避阿巴斯王朝的追杀逃到这里,最终被杀害。起初这里只有墓穴,后来当地的一位阿亚图拉路过这里,发现有光从一处洞穴冒出来,经过发掘,发现这是Ahmad的墓穴,"灯王"由此得名。<br />从12世纪起,历代统治者不断扩建陵墓并使其变成一座清真寺,逐渐成为伊朗最重要的什叶派宗教圣地之一。</h1> <h1>在设拉子灯王墓门口部分团员们身着白色花Chador 合影</h1> <h1>灯王墓地之后又建了清真寺,从14世纪起,这里成为伊朗著名的朝圣圣地,也在原址建了这座壮观的清真寺以及神学院,吸引了全世界的信徒前往。</h1> <h1>灯王墓色彩斑斓的具有伊斯兰文化的大理石门墙</h1> <h1>一个身着Chador的伊朗妇女坐在灯王灵柩房的大门外,她一定在祈祷真主赐名她和她的家人平安,每当见到她们我心里都有一丝冲动,仿佛传统的伊斯兰妇女就是这样,可又觉得她们生活得很压抑。戴头巾的穆斯林女性是善的化身,她只会做与人为善的事,杜绝与人为恶的事,作恶在她们看来不仅不利于他人和社会,而且也不利于她们的宗教功修,会减少她们在真主那儿的品级。</h1> <h1>我们去的时候当地穆斯林正在清真寺做礼拜,这是我在伊朗少见的礼拜情景</h1> <h1>在灯王墓清真寺外面有两位伊朗妇女看到我照相她们也很友好,在伊朗一路走来所到之处伊朗人民非常热情,希望这种民风能长久保持下去</h1> <h1>天空如此清澈,宣礼塔顶一轮明月</h1> <h1>明月在清真寺上空格外夺目</h1> <h1>伊朗的粉红清真寺其实叫莫克清真寺,它被誉为最优雅最上镜的清真寺之一,皆因其做礼拜的大殿里彩色玻璃透过阳光照在波斯地毯上被中国人称为粉红色清真寺,大殿里的雕花圆柱和彩瓷也最为吸引大家眼球。</h1> <h1>莫克清真寺(粉红色清真寺)的用色都非常鲜艳,而最迷人的冬宫更是梦幻无比,表面施有美观艳丽釉色和图案的彩釉砖布满了清真寺的表面。外墙和外墙的彩釉砖是不能颜色的波斯图案,圣火图案布满了清真寺的各个角落。</h1> <h1>莫克清真寺(粉红色清真寺)内</h1> <h1>粉色清真寺大殿外的窗户,设计者正是通过这几扇窗户,将太阳的光芒透过彩色玻璃把大殿内照射得五彩缤纷</h1> <h1>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照进清真寺,照在波斯地毯上美轮美奂,光芒四射。</h1> <h1>粉红色清真寺一直是游客最喜爱拍摄地点,我们去时已经有许多人了,想拍一张无人的照片几乎是奢望了,我想也许正午人会散去。</h1> <h1>我们去时人很多总不能照一张满意的照片</h1> <h1>设拉子马哈尔卢粉色胡泊,经查询,方知这种奇特的颜色,是因为湖水里嗜盐微生物盐分浓度高的环境中旺盛繁殖,它们产生红色素以吸收并利用光能制造更多能量,从而造就了粉红湖泊的浪漫情调。另外,每天不同时段,随着阳光照射强度和角度的变化,湖水的颜色也会由粉红变为绛红,由绛红变为紫红,颜色越来越深。 盐湖的边缘可以清楚的看见白色的盐结晶似璞玉镶嵌,使这妩媚的湖水平添一分尊贵。来自网络<br /></h1><h3><br /></h3> <h1><br />粉色盐湖周围山于湖中倒影</h1> <h1>站在白色的盐湖边上望着变换无穷的红色湖水我举起了双手表达我此刻欢快的心情,不远万里我来到了伊朗美丽的粉色盐湖</h1> <h1>静静的站在粉色盐湖边上</h1> <h1>18世纪,设拉子曾是伊朗的首都,这座美丽城市留给后人的除了悠久的历史之外,还有辉煌的建筑和璀璨的艺术。<br />设拉子的清真寺就是最好的佐证。阿里·伊本·汉瑟陵墓既是一座伊朗古代圣人的陵墓,但同时也是一座清真寺,虽然它的占地面积不大,但却以璀璨夺目的装潢而闻名于世。</h1> <h1>阿里·伊本·汉瑟陵寝院子里刻着名字的大理石地板下,葬着许多伊斯兰烈士和当地名士。</h1> <h1>阿里清真寺里穆斯林</h1> <h1>阿里·伊本·汉瑟陵寝内部,从墙壁到屋顶全部镶嵌着小块的马赛克玻璃,这些玻璃从多角度反射着大厅上方水晶吊灯的灯光,使得整个陵寝内部反衬出它的光芒耀眼和富丽堂皇。</h1> <h1>一小块一小块玻璃不规则从多角度折射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的色彩</h1> <h1>在阿里·伊本·汉瑟陵寝内用绿幛子隔开的另一端,则是伊斯兰妇女祈祷的地方。但我们居然进入的是男穆斯林的这边。他们席地而坐心里默默祷告着,有的在那里沉思。</h1> <h1>大厅正中以黄金、珠宝打造的棺椁里,安葬着圣人阿里·伊本·汉瑟。有的穆斯林在灵柩前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过,愿真主赐名并提升他们</h1> <h1>一个穆斯林男子正好进来,他轻吻着安放阿里灵柩大殿的大门,这是亲吻真主安拉的一种表示</h1> <h1>天堂公园,花园前面有一方浅蓝色的大水池,池中有小喷泉,池子四角种有当地少见的棕榈树,周边各色鲜花争芳斗艳。建筑刚好挡住了西斜的太阳,投下一片清凉的阴影,人们在此留影纪念</h1> <h1>天堂般的公园鲜花盛开,这里是伊朗一个印象中沙漠国家有着如此美丽的公园,难怪人们称它为"天堂公园"</h1> <h1>坐在茂密却透亮的树荫下,可以尽情的享受花园的和谐和清新。</h1> <h1>我们一行在设拉子火车站准备坐火车,在月台上候车</h1> <h1>我们从设拉子坐火车到德黑兰,正在等候上火车,所有列车员是男性,车上服务员专业周到。这是我们的伊朗导游正在和列车员交谈</h1> <h1>列车外这是9次车从设拉子到德黑兰火车</h1> <h1>德黑兰火车站外</h1> <h1>德黑兰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m),是伊朗最大的考古和历史博物馆,外观建筑是典型的萨衫风格,深红色的外墙和拱形大门都很有特点,馆内收藏了包括各个时期出土的30多万件历史文物。是了解伊朗上千年的历史最好的选择。</h1> <h1>国家博物馆外一个伊朗姑娘正在和一群外国游客交谈</h1> <h1>博物馆分为两个展厅,虽然面积不大,但是展品却也算丰富,牛首柱头、汉谟拉比法典和最早的楔形文字石板馆内还有一具葬在盐矿里的盐人,都是相当吸引游客眼球的。</h1> <h1>伊朗国家博物馆内展品</h1> <h1>波斯波利斯古城的真实原件在伊朗国家博物馆里展出,骄傲的波斯人如此优雅高贵</h1> <h1>格列斯坦王宫又称玫瑰宫,宫殿建筑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彩釉瓷砖,以金黄和蓝色为主色调,不但色彩艳丽、图案优美,而且具有良好的光泽和质感。一个接一个的拱形造型,或大或小、或上或下,或是圆润的弧形、或是流畅的尖顶,使整个建筑充满了变化,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透视感。<br />我们去时宫外有一块幕布,据说是遮挡阳光的直接照射</h1> <h1>大理石宝座是庆典时国王接受众臣朝拜之用,抬着宝座的石人有天使也有恶魔。</h1> <h1>该宫建筑风格堪称伊朗建筑精华中的精华,内部的装饰亮点是采用镜面镶嵌而成,辉映四壁,犹如置身于水晶宫,令人眼花缭乱。</h1> <h1>在二楼宴会厅陈列着世界各国君主,包括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三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德国威廉皇帝、中国清朝皇帝、日本天皇等赠送给恺加王朝的珍贵礼物。</h1> <h1>格列斯坦王宫,2013年才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伊朗巴列维王朝建立于1925年,实行君主立宪制。1941年,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即位。1953年,国王因与首相发生冲突,一度被迫出走,后在美国支持下回国。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1979年10月22日,美国准许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1979年11月4日,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使馆,扣留数十名美国人质达444天。1980年,流亡国外的穆罕默德·礼萨在埃及开罗逝世,同年1980年,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此后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外交往来。<br />这里原来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在1979年伊朗革命后,现在这里是德黑兰市的一个博物馆了。</h1> <h1>外墙涂画上被丑化的美国自由女神像,但据说在伊朗任何地方的人都喜欢美国,被国内高压生活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基于政治和经济原因,伊朗人获得护照是极其苛刻的。这使我想到我们团里张老师开玩笑说要给我们的伊朗女导游介绍一个中国男孩,当我给她说时她很认真问我那个"男孩"多大?干什么工作的?我看她认真了只好说张老师回国帮你看有没有,她尴尬的哈哈一笑。回来看到有网友说遇到要把侄女嫁给他的和要求带他们出国时,我知道了我们伊朗女导游也是渴望了解和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被制裁了几十年的今天这个愿望在伊朗人民心中一定是很强烈的。</h1> <h1>外墙上写着"打倒美国",但与内心是不一致的。</h1> <h1>萨阿巴德王宫建筑群共有14座宫殿,有的宫殿由于伊斯兰革命取得了胜利后,国王离开了王宫,逃到了其它国家而没有完工。每一座宫殿都富丽堂皇、设备齐全,有游泳池、花园、体育场等,每一座宫殿的主人都是巴列维国王的皇亲贵族。自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后,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被列为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国王奢侈的生活。<br />在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里有许多伊朗和欧洲名画,大多是西方国家首脑赠送给伊朗人民的礼物,但巴列维国王却把这些礼物据为己有,据说每一个伊朗人在参观了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后,都会对巴列维国王掠夺伊朗人民的文化财富感到愤怒。因为,巴列维王朝及其皇亲贵族将许多伊朗名画和宝贵艺术倒卖给了欧洲人,这些名画和艺术本来是伊朗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凝集着伊朗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而这些国宝则成了西方国家一些私人或国家博物馆的宝物。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价值连城的波斯名贵地毯被巴列维王室转移到了西方国家。在萨德阿巴德王宫建筑群陈列的伊朗名画和地毯只是很少的一部分。<br />图片建筑被称为"白宫"我们那天去下雨没能照相,此图从网上下载</h1> <h1>门口这双大铜靴据介绍是这座宫殿的主人礼萨.巴列维国王的雕塑,但是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后,被愤怒的群众将其锯掉,因双腿无法搬动,就留下了这双腿,也算是对那个时代的见证。</h1> <h1>该宫殿为巴列维王朝国王的办公室和夏天居住的地方。殿内设有寝室、餐厅、礼宾厅。其中礼宾厅的装饰和摆设均为欧洲上个世纪的风格,沙发为路易十三至十六世时代的风格。</h1> <h1>自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后,该宫殿被列为博物馆,并于1981年开放,让人民参观,宫殿改为博物馆后,仍保持了国王时期的摆设和装饰,以便让人民亲眼目睹国王的奢侈生活。</h1> <h1>在这个厅里地上一付真老虎🐯皮标本</h1> <h1>在参观王宫时都遇到当地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也去参观学习,她们非常高兴要求和我们合影,看到她们如此热情友好仿佛看到了伊朗的希望,由衷的祝福她们幸福健康成长!</h1> <h1>萨德阿巴德宫殿连同外面的园林式花园被称为国家宫殿博物馆,萨德阿巴德宫也叫夏宫,花园里绿色成荫,在伊朗有如此美丽的一片树林令人惊叹❗️</h1> <h1>尼雅瓦朗宫位于德黑兰的富人区,是巴列维王朝最后10年的王室居住地。1979年爆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巴列维国王逃亡美国,最后客死他乡。现在巴列维国王的第三任妻子生活在法国巴黎,末代王子继续在美国</h1> <h1>伊朗巴列维王朝建立于1925年,实行君主立宪制。1941年,末代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即位。1953年,国王因与首相发生冲突,一度被迫出走,后在美国支持下回国。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1979年10月22日,美国准许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1979年11月4日,激进的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使馆,扣留数十名美国人质达444天。1980年,美国宣布与伊朗断交。此后两国几乎没有任何公开的外交往来。</h1> <h1>绿色植物给尼雅瓦朗宫尤其是伊朗带来了希望</h1> <h1>尼雅瓦朗宫花园</h1> <h1>宫里还保留原有风格</h1> <h1>虽然屋里家具有点成旧但任然能感受到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奢侈生活</h1> <h1>巴列维国王的第三任妻子和俩个孩子。<br />法拉赫·巴列维(Farah Pahlavi)婚前名法拉赫·狄巴(Farah Diba),伊朗末代王后。1938年10月14日生于伊朗德黑兰一贵族家庭,阿塞拜疆族。1959年回国后,于12月与巴列维结婚,成为国王的第3任妻子。当时巴列维刚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索拉娅·巴列维离婚,原因是索拉娅·巴列维没能为他生下一位王位继承人。1967年10月26日,法拉赫成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加冕王后。1972年9月18日访问中国时,还促进了中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br />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被伊斯兰革命推翻后,她随夫流亡国外,先后到过埃及、摩洛哥、巴哈马群岛、巴拿马和墨西哥等国。<br />1980年巴列维去世后,法拉赫带着5个子女移民美国,住在马里兰州的波托马可市,1985年当几个孩子学业有成后,她毅然离开美国到法国巴黎定居。2001年6月10日,她的小女儿莱拉·巴列维公主因患抑郁症和失眠症,在伦敦服用过量安眠药自杀。<br />2011年1月4日,次子阿里·礼萨·巴列维开枪自杀。在再次面临丧子之痛之时,法拉赫没有被悲伤击倒。虽然伊斯兰共和国在成立时就取消了王室所有的头衔,但在海外伊朗流亡者和伊斯兰共和国的反对者的眼中,法拉赫仍然是伊朗王后,是那个古老国家的象征,她时不时也会出现在欧洲各国王室的婚礼和庆典上,仍然坚持履行自己的职责。她心中深埋着一个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把丈夫的骨灰带回伊朗。<br />如今法拉赫住在法国巴黎,儿子礼萨.巴列维住在美国。</h1><h3><br /></h3> <h1>尼雅瓦朗宫里有一个伊朗妇女是管理员,在伊朗都是男性在外面工作,在该宫里有女性工作人员在伊朗比较少有</h1> <h1>伊朗自由纪念塔气派雄伟,风格新颖,这座纪念塔,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大理石建成。自由纪念塔于1971年10月落成,伊朗建筑师候赛因·阿马那特在设计该塔过程中,既注意吸收外国建塔的优点,同时注意充分体现伊朗建筑的民族风格。</h1><h1>当我们去时德黑兰还在下雨,堵车几十分钟后我们到达时太阳出来了。</h1> <h1>自由塔前有一个水池,水中倒影更加漂亮</h1> <h1>我们一行团员在自由塔下合影,没有想到我们会从这里结束我们的行程离开伊朗回国了,如今的伊朗已经有些不自由了,被制裁有几十年了去年美国将伊朗作为恐怖国家限制伊朗人进入,政治上的问题我们不加评论了,但10天的伊朗行,我们从德黑兰开始一路南下途径库姆、卡尚、伊斯法罕、亚兹德和设拉子,伊朗人民热情友好,不拒绝我们给她(他)们照相,还很喜欢和我们一起合影。<br />我们去伊朗团长魏老师是我走过许多国家最好的一个领队,一路上我没有见他好好玩过,总是为大家采集最好拍摄的景点然后给每一个团员照相,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安排好大家一定告诉团员他在几号房间有事找他,非常贴心的好团长,而且他不顾自己也是60几岁的高龄中年人晚上还要带团员出去照夜景,所到之处还会为即将去伊朗的团员们挑选最好的地方和景点,为这样的团长点赞👍</h1> <h1>我希望伊朗人民从自由塔下的自由门重新走向世界</h1> <h1>自由塔可见附近的雪山🏔️厄尔布尔士山</h1> <h1>难以满足的伊朗"美食",一路上我们吃的都是伊朗饮食,烤鸡爸爸(jooje kebab)国菜豆子炖肉(ghorme sabzi)烤鱼爸爸(mahi kebab)核桃仁酱炖鸡肉(fesenjoon)羊肉泡馍波斯语名字(Dizi )或者( ab gousht),伊朗国菜( ghorme sabzi )豆子蔬菜炖肉,炖鸡腿肉 ( khoresht morgh )<br />当然,有个别的食物还是可以吃的,比如烤羊肉等,听说这种羊肉的价格并不便宜,以当地的收入水平很少有人能经常吃到,但每次份量之大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完成每餐"美食",不是它不好吃是我的"中国胃"不能天天吃肉。<br /></h1><h3><br /></h3> <h1>我们在德黑兰一家餐馆吃饭后厨师👩🍳要求合影</h1> <h1>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拥有最多的国际航班起降,绝大部分航空公司到伊朗的第一目的地都是这里。<br />伊玛目是伊斯兰什叶派领袖的含义。</h1> <h1>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内有供穆斯林礼拜房</h1> <h1>有关伊朗,看到有人如此评论"一般的宗教国家都是上层开放奢侈腐败,底层愚昧保守狂热,宗教只是控制工具。而伊朗是个很独特的国家,它的上层是个宗教势力,依靠推翻巴列维的开放社会而掌权,所以更加保守,而底层人民并不是很狂热,更倾向于世俗化生活,所以有种错觉感"。</h1><h1>伊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旅行目的地,在大部分的国内外传统媒体,全世界(包含中国)的人民眼中,它都是一个危险,封闭,与世界格格不入的"邪恶"国度。他是美国的头号敌人之一,但伊朗自身的能量非常强大,反美和伊斯兰革命暴发40年来,美国都没有能像对付伊拉克和利比亚那样一举颠覆它。</h1><h1>伊朗是我所走过的国家里,网络最不自由的国家,我们每天只能给国内家人报个平安。伊朗还是唯一一个要求所有女性必须戴头巾的国家,有些伊玛目墓地还要求女性必须穿Chador 长袍。伊朗也是唯一一个清真寺没有穆斯林做礼拜的地方,我们的翻译兼地接是一个嫁给伊朗男人的非穆斯林中国女士,她一路上说伊朗清真寺没有人在那里做礼拜,她开始说我有些反感觉得她在"丑化伊朗穆斯林",但是后来我相信了,而且还间接的证实她之前给我们讲的伊朗穆斯林不仅喝酒还吃猪肉(曾在中国)这也不是假的。有网友也说到:"之前在中国接待的伊朗人就更无所顾忌了,直接告诉我们酒随便喝,除了驴肉什么肉都吃",网友评论说:"伊朗是一个不伦不类,表里不如一的"假宗教"国家"。联想到我在第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伊朗改变了我的三观和伊朗是一个世俗化的穆斯林国家"</h1><h1>如今的伊朗正受到西方和美国的全面制裁,经济系统被封闭,宾馆在网上预订不了,信用卡也刷不了,不是中国是他们的朋友而是伊朗如今没有了朋友,成了世界的孤儿。</h1><h1>伊朗之行,使我对这个国家有一种复杂的感情,开始缘于伊斯兰我对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好感和亲近感,回来后对于一个用伊斯兰宗教统治的国家,清真寺没有人做礼拜,也听不到宣礼塔召唤,头戴的头巾🧕和身着的Chador 仿佛压抑住她们的内心,我赞成宗教自由,也相信一个能自愿选择信仰的国家才真正有希望,同时我也希望伊朗能走好未来的路,也衷心的祝福伊朗人民能真正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h1><h1>最后告诉大家伊朗如今旅游是安全的,没有西方媒体报道的"恐怖"。我在文中的一点点观点仅仅只代表自己,不对的地方请谅解!</h1><h1><br></h1><h1>今天因为伊核协议美国单方面退出,中东危机不是中东人造成的,世界和平需要大家共同建立。换上一副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外墙上的一副标语"打倒美国"来成结束语!(2018年4月24日旅游10天)</h1><p class="ql-block">备注;2018年4月24日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