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故事多

鲁佳临

<h3>  泉州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瑰宝举世瞩目,随处可见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泉州还是古代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著名侨乡,还有诸多美称,让慕名而来的我们,走在街头巷尾眼睛总是不停的东张西望,总有种莫名的满满的新鲜感!</h3><h3> 听说泉州有个奎章小巷,被称为泉州最有钱的巷,有钱没所谓,我们不冲钱,冲着小巷,冲着故事,导航去寻奎章小巷。</h3> <h3>  找到了, 奎章巷就和我们住的通政巷紧靠着,中山中路381号边,钟楼靠西向的第一条巷,对面是泉州最大的基督教堂。</h3> <h3>钟楼</h3> <h3>基督教泉南教堂</h3> <h3>就是这里!</h3> <h3>  这个最有钱的富贵巷,不长,只有两三百米,窄得也就一米多宽,两人并排走别扭。你看看吧,脏兮兮,湿乎乎,乱糟糟。头上是高高低低的蛛网式的各种线,拍个什么照吧,也得有这些乱线的位置!</h3> <h3>  走在巷里,迷茫中突然惊奇起来,这里真的有闽南古大厝!古厝(cuò),又称大厝。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是一种模仿&quot;皇宫式&quot;的建筑风格建造的。该类建筑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间,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古厝群现在以泉州地区的南安、晋江的古厝最为出名。</h3><h3>12、14、16、18号,就是一片古厝建筑群,虽然破旧,虽然有了改动,但仍让你可以断定,这里有秘密,这里有故事!</h3> <h3>传说,清代,这条巷子住着四川总督苏廷玉家人族人,家族显赫,有钱有势,曾铸金砖来造房。据说,后人在翻盖房时,真的挖出过金砖!泉州很多人都把这条巷叫金砖巷。虽然打听不到是哪年,哪座房挖出了金砖,但,人们都称这里是金砖巷到是让人相信这第一个故事,就是有人在这里用金砖盖过房。有人在这里挖出过金砖!当然,我想不会是盖个金屋吧,哪个墙里,角里,砌几块金砖肯定会是有的。</h3><h3> 苏廷玉家人的古厝,后来多次易主,改为他姓,多为下南洋的华侨,是他们在这里不断演绎着一个个故事。</h3> <h3>  12号,14号清代古大厝牵出一个家族百年传奇。听巷里的人说住在奎章巷12号14号古厝里的黄和冬的孙子黄达颖曾讲述过有关他祖父的故事。</h3><h3> 黄达颖说,祖父黄和冬生于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前往菲律宾谋生,祖母赖定娟则经常在泉州和菲律宾之间往返。祖父做的是烟草生意,后来生意渐渐壮大以后,他把三个儿子都带到菲律宾,留下小儿子和两个女儿留守泉州,闽南人有个老传统,就是唐山(指家乡)至少要留下一脉血缘。</h3><h3> 从前车马慢,那些年里,祖母去一趟菲律宾得花一个多月。菲律宾常年炎热,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家里以前曾有一张祖父的骑马照,如今已无处寻觅。</h3><h3> 祖父是51岁过世的,死因不知道,过世后,他睡在一副铜棺材里,身后站着一列穿白衣制服的送葬队伍。这一场景被定格在黑白照片上,照片曾一度挂在奎章巷14号墙壁上,如今也不知去向。</h3> <h3>这就是当年的大厝,如今变成这样了!</h3> <h3>清代古大厝 走出一个"学霸"家庭。1930年,在黄和冬过世后,带去菲律宾的大儿子,也就是黄达颖的大伯父回乡买下奎章巷14号的古厝。"大伯父除了在菲律宾的生意做得很好,他还在泉州中山路开了家医药公司,就是老泉州人说的旧医药公司。"黄达颖说,祖母带着两个女儿、一个小儿子住进古厝,最初的古厝也不是如今这般模样。这是一栋清代闽南古大厝,面积大约有300平方米,大门右手边是花圃和假山,正面是两层小阁楼,花园里种有石榴树,厝内有自己的厕所、洗浴间。1976年,黄家在古厝内添了两层石头房。黄达颖说,其实奎章巷12号、14号、16号、18号,都是从清代后就不断易主,14号可能是原宅主的书房、小姐阁楼和后花园。</h3><h3> 也许是书房风水庇荫书生,上世纪40年代,黄家出了第一个大学生,黄和冬的小儿子考上了厦门大学。黄和冬的孙辈们,也表现出读书的过人天赋,大外孙子曾是泉州高考状元,北大本硕连读,又拿着全额奖学金保送日本东京大学读博,还有一个孙子是高考全市第五名,另有两个考上厦大,几个表兄弟姐妹都拿过泉州市级贤銮奖学金。</h3> <h3>  奎章巷18号是一座三进古大厝,占地面积近两亩,至今仍基本保留原有规制。据住在古厝里的老人介绍,古厝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历经近两百年风雨洗礼,通往祖厅的条石上,精美的波浪纹依然清晰</h3><h3>与很多闽南古大厝相似,这座清代古大厝也有天井,而且是三个。不过,与其他天井不同的是,这座古厝的天井摆满了盆景榕,稍加细数,竟有上百盆!</h3> <h3>  今年84岁的周老先生,是这些盆景榕的主人,他和老伴苏阿婆以及亲戚守着这栋古厝。</h3><h3> 苏阿婆说,年轻时她从晋江青阳苏厝嫁到奎章巷,听说夫家的这栋古厝是一位清代举人所建,后来公公和叔公一起出资买下。1978年,她的丈夫周先生到香港开了家工厂,1984年她也跟过去,几十年来两人在香港和泉州之间来来回回。</h3> <h3>如果不是有人指引,如果不是"苏小姐楼"在坊间颇有名气,也许我们就要错过藏身深巷的这座清代小姐绣楼。</h3><h3>通往"苏小姐楼"的一条小径,诉说着这里的往日时光。</h3><h3>"苏小姐楼"在奎章巷7号,曾经是紧挨着的通政巷4号苏廷玉故居的小姐绣楼。苏廷玉是宋代宰相苏颂的第二十六世孙,清代嘉庆十九年成为进士,累官四川总督。苏廷玉卸任南归后,回到泉州安度晚年。作为当时泉州的显赫家族,苏家在这一带的产业非常多,前院大门在通政巷,后院跨至奎章巷。苏家小姐的绣楼后门,就在奎章巷。</h3><h3> 世易时移,苏廷玉故居宅地渐渐落入他姓,其中故居的书房、小姐绣楼、花山及附属旷地被菲律宾华侨陈光纯买下并改建成洋楼。庆幸的是,苏家小姐绣楼保留了下来,只不过当年单独的一座小姐绣楼,今已被隔成了两户。</h3><h3> 寻访的路上,通往"苏小姐楼"的一条小径,宽不足一米,地上的青石板和斑驳的墙砖,都诉说着时过境迁的沧桑。小姐楼为砖木结构,两层,通高三米,构造比一般的古厝更显精致,门窗设计颇为秀气,墙上有残留的对联:一曰"小亭潇洒乐琴棋诗酒襟怀",可惜另一边已被毁坏。</h3><h3> 流年匆匆,时光还是留下了印迹。置身"苏小姐楼"房中,从轩窗望去,苏家小姐在深闺中望穿秋水的模样仿佛近在眼前。</h3><h3><br /></h3><h3><br /></h3> <h3>这幢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高四层,内有假山花园,当时造价达2万美元,是奎章巷中最高的建筑,它就是奎章巷30号施宅。这幢房子主人的后代子孙,早年下南洋,开枝散叶,繁衍出庞大的家族。</h3><h3> 施宅位于奎章巷西段,恰好与螺珠巷在十字路口交汇。长长的巷子,并不宽,路口拐角处,随意敲开施宅大门,正在家中休息的施先生,热情接待了来访。</h3><h3>&quot;据我爸爸讲,老屋是我爷爷建的,当时家中子女众多,全靠爷爷当私塾老师支撑全家开销。&quot;今年49岁的施先生回忆说,他爸爸叫施文扁,在家中排行最小,另外还有五个姐姐,&quot;爷爷那一辈还有个妹妹叫施华英,也就是我的姑婆,听说1949年以前就到南洋菲律宾,做食品加工行业,家族发展得非常好!</h3><h3>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牵线搭桥,与菲律宾亲戚重新取得联系,当时施先生一家仍然住在巷子老屋内,&quot;看到我们居住条件不好,南洋的姑婆越洋寄钱鼎力资助,翻修老屋&quot;。</h3><h3> 2万美金啊!说起老屋翻修,施先生十分兴奋,上世纪90年代,万元户都不多,我们家拿着这笔侨汇美金,到石狮换成人民币,整整11万元啊!之后,施宅开始翻建,&quot;一共建了四层,一楼除了会客之外,还特地修造园林式假山。据施先生说,当时这些假山石头全部是从云南运来的,单材料就花了2万元呢!翻修后的施宅,焕然一新,不论是从房屋高度,还是建筑风格来说,在当时的奎章巷里都首屈一指,引人注目。</h3> <h3>施先生说&quot;赖松华,我二姑的儿子,泉州市跆拳道协会会长,他可谓是泉州武术界名人。&quot;施先生透露,他们家能与菲律宾亲戚重新联系上,与这位武术家表哥离不开关系。&quot;我们第一次到菲律宾时间是在1989年。&quot;聊起那次跨国武术交流时,赖松华仍记忆犹新,&quot;当时泉州派出的武术代表团,共有团员20名,均是武术界名家,带着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代表性拳种,与菲律宾武术界展开友好交流。&quot;据他说,当时负责招待他们的是菲律宾光汉国术馆,十天的交流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quot;以武会友,以拳问道,收获巨大!&quot;</h3><h3>赖松华通过此次到访菲律宾的机会,见到了在南洋的姑婆,让施家断了几十年的海外关系得以延续。</h3> <h3>  走在奎章巷,你会发现巷子中段16号的古厝大门外,挂有一块&quot;我在西街修古厝&quot;的牌匾,上面的联系人是&quot;老杜&quot;。</h3> <h3>  门开着,起初,我们只是看见里面有豪华的装饰,想拍个照,随之,便有了对古厝一睹为快的灵动。</h3> <h3>  迈进古厝,眼前来来回回闪过好几个人,我说明想看看古厝,想见见杜先生,他们都热情起来,让我们随便看,随便拍,顿时怯怯的感觉没了。我们在古厝里转着欣赏,拍照。</h3> <h3>  他就是53岁的主人老杜!一名资深古建筑师。数十年的勤奋和积累沉淀,使他拥有让古厝重焕光彩的智慧和巧手。寒来暑往,他穿梭在大泉州,为多个古建筑&quot;把脉&quot;,为古厝修修补补&quot;做手术&quot;,通过&quot;以古修古&quot;给古厝新生命。</h3><h3> 我们谈东西南北,聊爱好事业,投机投缘。好似老朋友。他问我们,北方,哈尔滨老建筑保护得可好?我们一脸的惆怅,还用说吗,重灾区……老杜也是满脸的失望,大巫见小巫!</h3> <h3><br /></h3><h3><br /></h3><h3> 老杜最初来到奎章巷16号时,是为了租几间屋子给工人住。当他走进这座清末古大厝时,连连感叹惋惜:"它已经有近200年历史,但可以看出这座三进三开间的古厝结构宏大、工艺精湛,如果就这么放弃不管理,就太可惜了!"在与房东商议过后做了个决定:修缮古厝,通过"以修减租"的方式,一来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厝,二来可以适当减少房租。</h3> <h3><br /></h3><h3>耗时近两年 他让古厝展新颜,2016年,老杜和工人们着手修复工作。由于老宅地处深巷,他们只能在夜里运输材料;他们找来了老杉木,恢复大门原有模样;为了增添古韵,他们在设计中加入"花格"元素,保留了古厝原有的狗洞、猫洞,使古厝更有生活气息……"断断续续,到处找老材料,有空了就做一点。"老杜说,为了让古厝做回"最初的自己",他们根据房东提供的老照片,尽量按照原貌修复,同时一旦听闻有人拆古厝,他们就奔过去寻购旧瓦片等老材料。</h3><h3>光阴荏苒,一晃将近两年过去了,这座总面积五六百平方米的古厝,已修复完成300平方米,"古厝的修复和养护成本都比较高,单单在防白蚁方面就要每年检查和用药水预防。"老杜坦言,古厝的修复比洋房还难,这也是为什么古厝很少有改造成民宿的,因为投资大、效益来得慢。</h3> <h3>  老杜拿出古厝旧时的照片给我们看,原来的样子,惨不忍睹。</h3> <h3>  他还领我们看,还没修好的地方。</h3> <h3>  这是他们的工作室。</h3> <h3>  时间晚了,我们约好,下次请来我们住的古厝,通政巷4号,四川总督刘廷玉的官邸喝茶,再看看这个修缮一新的古厝。</h3> <h3>杜先生送我们到大厝门口,期待下次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