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亚(1)

張暁源

<h1><b><font color="#1564fa">“中亚"的地理范围概念,通常被理解为是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五个斯坦国,最多也就是加上半个阿富汗。但如果从历史,文化,宗教,民族乃至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的话,"中亚"还应包括葱岭以东的中国新疆。</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我的中亚之行的第一站,始步于中亚新疆最东端,河西走廊西端的城市——吐鲁番。</font></b></h1><h1><b><font color="#1564fa">"吐鲁番"这一称呼,始于元代。高昌回鹘国在归顺成吉思汗后,曾更名为"畏兀儿王国"。但在蒙古人的三十年内战期间,整个高昌受到反忽必烈的窝阔台海都,笃哇势力的侵占。直到海都之孙察八儿与忽必烈议和后,火州,即高昌的畏兀儿王国才分出了今天的吐鲁番和柳城(鲁克沁),以及高昌的三块地盘。而如今高昌早已成为废墟古城,其地位也早已被吐鲁番所取代</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天公不作美。从上海坐绿皮火车Z41班次,两夜一昼39小时奔至吐鲁番时,正逢一场沙尘暴翌日,整个吐鲁番盆地笼罩在灰黄浮尘之中。不过这倒也好,拍出的照片自然回归了100余年,毋需任何人工修饰,俨然就是一个清末民初版的"老照片"效果。</b><br /></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到达吐鲁番后,立马直奔高昌故城遗址。花了10元钱借了一辆自行车,</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占地近3000亩的</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古城遗址里转了一个多小时。期间除我之外,未遇见一个游客。</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过去一直认为高昌,即今日的吐鲁番的原著民是古代汉族人。但仔细查了资料后发现,西汉的屯田部队进入高昌之前,这一地区的原著民的姑师人属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血,大概是塞族或匈奴吧。西晋之后,这地区开始被称为高昌——很明显的汉名——才开始了汉人的统治时期,即众所周知的张氏,李氏,阚氏,马氏,麴氏以及后来唐朝设的西洲。而汉人在这地区的统治则结束于九世纪土蕃和回鹘的侵入。</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帕孜克里克千佛洞。</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这里原有的壁画佛像最早出现于公元六世纪麴氏高昌期间,在回鹘高昌国时代达到了顶峰。但16世纪穆斯林侵入该地后,佛像壁画遭受了大量破坏。所剩之物,在19世纪也被西方人掠夺而走。所以现在的帕孜克里克,基本上是有洞无佛的一个空壳。<br></b><b>尽管如此,吐鲁番因离中原近,汉儒佛道影响力强,所以是整个中亚当中最晚被伊斯兰化的地区。</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帕孜克里克边上的火焰山。不是那个西游记主题公园。</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吐鲁番住的背包客青年旅舍。四人房间,55元/晚,住了二晚。第一天的室友是二位国内的年轻人。第二天的室友是一位来自沙特的28岁的阿拉伯人,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晚上我在床上看iPad,他一个人对着基卜拉(麦加方向)在屋角里铺好地毯,默默地做礼拜。做完后,又开始和我侃侃而谈他在日本四国お遍路的经历。</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旅舍的院子</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第二天,虽浮尘略减,但仍是灰蒙蒙的雾霾状态,难见天日。<br /></b><b>苏公塔,吐鲁番的景点之一。里面实际上是一座清真寺。即便是宗教设施,插上国旗,挂上红灯笼,彰显爱国爱中华精神是必行的义务。在新疆这个你必须懂,否则免谈宗教。</b></span></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苏公塔内景,可以看到那座清真寺和高耸的伊斯兰建筑光塔(minaret)。所谓苏公塔即指这座塔,是这位雕像人物,额敏和卓的儿子,苏莱曼所建,由此得名。<br /></b><b>额敏,何许人也?我之前曾捋过一遍中亚历史,但未曾遇到过这么一个人物。不过从他占据的地盘和冠有"和卓"尊称这二点来看,应该是属于东察哈台汗国→吐鲁番汗国→叶尔羌汗国,这一系列的突厥贵族,同时又是一位彻底皈依伊斯兰苏菲纳格什班迪教团的宗教领袖。<br /></b><b>在今天的中国的土地上能获有一尊受人瞻仰的塑像,要归结于这位突厥贵族与中央(清政府)同心同德,反分裂(平息大小和卓叛乱),驱敌寇(灭准噶尔)的政治生涯。<br /></b><b>后来几天,我在库车,喀什分别看到的库车郡王和"香妃"二人,也是出于同理,受到了现代中国政府的尊重和认可。</b></span></h1><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额敏一族在清朝入疆后,得到清朝认可设立的郡王府。清朝则利用其统治吐鲁番。</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吐鲁番街头,关闭了的清真寺,门可罗雀。</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花帽望洋兴叹。</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清除清真泛化。饭店招牌上原有的&quot;清真&quot;二字,包括左右两侧的汉文和维文都被涂掉了。现在新疆的饭店已基本上看不到&quot;清真&quot;标志了。</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蒙古人种长相的维吾尔族。在她店里吃面,可她的汉语说得令我捉急。</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这家饭店里拍到的。菜刀上枷锁,开始有点匪夷所思。但后来听说这是全新疆统一管理标准,菜刀不得出厨房。看来反恐形势仍不容乐观。</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吐鲁番地区特有的房屋建筑。据说这些空格式通风高墙,是为了阴晒葡萄干。</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坐由成都开往喀什的K9719班次,从吐鲁番至库车,约8个小时路程。硬座车厢,人满为患。观察了一下,乘客大约汉维各占一半。</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新疆第二站——库车。已穿越过天山,地处南疆了。但这里也是浮尘弥漫,也是一片灰色天空。</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库车,古代绿洲邦国龟兹国所在地,即西域三十六国中最大的一国,是一个历史内容丰富的地区。也是佛教从印度经现在的阿富汗坎大哈越过葱岭传到中国后的一个承转基地。<br /></b><b>克孜尔千佛洞,在库车市区西面约70公里处的郊外。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开凿,所以佛教文化的历史比敦煌莫高窟更悠久。</b></span></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看样子是复制的壁画。</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历史上的译经大师,据说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出生在龟兹,所以他是一个欧罗巴人种的雅利安人。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被后凉的吕光(氐族)从龟兹带到武威译经。甘肃武威现在有一座鸠摩罗什寺,2015年我去河西走廊旅游时,曾去拜访过。继后凉被后秦的姚兴(羌族)灭后,鸠摩罗什又被姚兴带到了长安继续译经,直至最后圆寂他乡。</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早期中国佛教的推手都非汉族人,但却都把佛经译成了汉文。这对之后佛教经过中原传到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形成了东北亚主要宗教起了决定性作用。</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贴一张三年前在武威拍的鸠摩罗什寺照片。</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苏巴什古城遗址。2014年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交易网——的一部分。玄奘出西域时曾到过此地。至于是否就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quot;昭怙悝寺&quot;,据说学者间还存有争论。</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库车街景</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库车大寺,清真寺。但现在已基本上无人参拜了。道理你懂的。</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二张照片分别是库车回部第一代亲王米尔札·额对伯克和第十二代(末代)亲王,他们都是原叶尔羌汗国的蒙古系突厥人贵族。</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8世纪中叶,清朝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王朝,历时70余年,终于在天山南北灭了西部蒙古人的准噶尔汗国,保全领土,命名新疆。"解放"了受准噶尔压迫的原叶尔羌汗国的蒙古系突厥人,并对原有的突厥贵族赋予世袭"伯克"官衔,借助这些地方势力,羁縻性统治新疆。但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各种反中央政府(清朝廷)势力(我把它称作"原始疆独"势力)逐渐抬头,诸如大小和卓叛乱以及其后代的张格儿回乱乃至引起浩罕国阿古伯的侵入等。在这一系列的原始反"疆独"的斗争中,米尔札·额对伯克一族始终站在中央清政府一边,反对分裂,拥护中央。</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正因如此,米尔札·额对伯克一族历代十二位亲王,在今天的库车博物馆都各享有一张肖像的待遇。</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库车~喀什。火车沿着不毛之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向西南方向行驶。</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新疆第三站——喀什。住喀什老城青年旅舍。全世界来喀什旅游的背包客几乎都会入住这家青年旅舍,知名度非常高。因为它地处喀什老街,周围的街景有一种在中国属独一无二的突厥化伊斯兰气氛。</b></h1><h1><b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 color: rgb(22, 126, 251);">喀什的天气也受沙尘暴的影响,尘霾笼罩,不见青天。</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旅舍内院。每天旁晚时分开始,来自各路的背包客就会聚集在这里,喝酒喝茶抽烟聊天,分享交换各自的旅途信息。也有不少来自内地的文青,在这里发呆,沉淀,寻找灵感。我就是在这里结识了一位美国小伙子和一位西班牙女背包客,三人结伴,一起翻越帕米尔高原,去了吉尔吉斯坦(详情后叙)。</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四人房,又回到了大学宿舍生活年代。</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喀什时,我把这三张老街照片发给朋友,说我在阿塞拜疆,他居然相信了。</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百年老茶馆,喀什老街的标志。</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反正很可爱。</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街咖啡馆。民族韵味独特诱人,连续两天在里面休息喝咖啡。</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徒步行走2~3小时后,喝一杯espresso 浓咖,抽1~2支烟,以此小憩加油,接力提神。这已经成为我旅游出行中的一个程序菜单。</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旅舍对面是一座小学。据说现在新疆的小学里规定一律只允许说汉语,禁止使用维语。违犯规定三次者将被开除。而且,汉语不能叫&quot;汉语&quot;,必须叫&quot;国语&quot;。</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坐公交车,去郊外浩罕乡。</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喀什市东北部的浩罕乡地区。虽没作深究,但从地名"浩罕"两字上看,大致可推定:这地方19世纪30年代是当时的浩罕汗国(现已不存。老巢在费尔干纳盆地,现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数日后,我在那住了三天)享有治外法权的地方。道光年间,清王朝已开始式微,据说接受浩罕汗国这一要求,是清朝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爱党爱国清真寺</b></h1>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香妃墓,地点在喀什浩罕乡。现已成为喀什的旅游景点之一。官方的称呼是"香妃墓"。但这个所谓"香妃墓"的称呼实际上有点尴尬。在此为它梳理一下。<br /></b><b>一,它真正的名称应该是:阿帕克和卓麻札。是一位伊斯兰教白山派大师伊达耶图拉以及其家眷的宗庙墓地。<br /></b><b>二,伊达耶图拉是一个依靠与清政府对立的准噶尔势力,在喀什建立起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的历史人物。伊达耶图拉的后裔,两个孙子即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霍集占,玄孙张格儿都是19世纪中叶回乱疆独领袖。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观点来看,伊达耶图拉氏族并非历史正面人物。<br /></b><b>三,香妃葬于此地,仅仅是一个传说。实际上,伊达耶图拉的血脉祖宗来自岭西撒马尔罕一带,而"香妃(乾隆之妃)"的祖宗则来自于岭东的莎车和田一带。两者互不搭界,应该没有葬在一起的可能。香妃墓也许最多也不过是一个衣冠冢。香妃墓景点的壁雕文字里也说明了:香妃死后葬在清东陵(河北遵化)。</b></span></h1><h1><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2, 126, 251);"><b>四,香妃之所以能在今天被认定为历史正面人物,除了她东嫁乾隆,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象征外,她的家族也一直是站在支持清中央政府一边,反对疆独分裂势力。这些都具有现代意义。</b></span></font></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 /></span>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伯在南疆建立了哲德沙汗国,分裂大清领土后,左宗棠领兵入疆平定镇反。在左宗棠的围剿下,阿古伯突然病死。据说死后也葬在这个"香妃墓"里。不知这里面的哪个棺墓属于他的?</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阿古伯。几天后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看浩罕汗宫时也没发现他的照片,只能在网上下载了这一张。有关阿古伯,只需百度,网上都有。</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香妃故事壁雕</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应旅舍室友郑州小伙子之邀,晚上一起逛了一下喀什夜市。</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国旗飘飘迎风展,艾提尕尔清真寺。这是新疆最大规模的清真寺,就在喀什老城边上。</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喀什的原著民是说印欧语系的波斯吐火罗语的雅利安人,历史上也信过拜火教和佛教,笃信伊斯兰教是在9~10世纪被葛逻禄喀喇汗国所征服,以及大量的原蒙古高原的回鹘游牧民移居过来以后才开始。在这以后,喀什的宗教信仰变化,人种民族变化,以及语言的变化(转变成突厥语)几乎同时开始发生。而伊斯兰教最盛行期则是在明末清初,叶尔羌汗国(又称喀什汗国)时期。叶尔羌汗国承东察哈台汗国蒙兀斯坦脉系,信奉伊斯兰教苏菲纳克什班迪教派,从岭东塔什干,撒马尔罕等地招纳了大批的和卓(神职人员)进入喀什,参与操纵政治。</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所以,从那个时期至现代,喀什一直是宗教势力猖獗地区。</b></h1><h3><br /></h3><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离开喀什去乌恰出境的路上。路上接受公安警察检查(在新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时,被告知:乌恰不许拍照!吓得我一路只留下这张模模糊糊的照片。遵纪守法,安全第一,出门旅游的铁规则!</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新疆行踪</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