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民杂文选

帕米尔雪狼

<h3>  &nbsp;</h3><h3> 懂,是一种无声的陪伴</h3><h3><br></h3><div><br></div><div> 懂,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感动,懂得你的眼泪,给你最暖的安慰;深知你的憔悴,怪你为何不知疲惫。</div><div><br></div><div> 懂,是一种难言的柔情,入心入肺,入骨入髓;懂,即使不言不语,即使山高水远,彼此的心依然贴近,惺惺相惜没有远离。</div><div><br></div><div> 懂,是一种没有距离的陪伴。相隔万水千山,也泯灭不了深切的牵挂;纵使海角天涯,也阻碍不了敞开的心扉。</div><div><br></div><div> 真正的懂得,不是相邀,不是牵引,不是逼迫,而是实实在在自然而然的明白,这样的明白,无关风月,无关功利,甚至无关风雨也无关晴天。</div><div><br></div><div> 真正的懂得,不必言语,不必刻意,有时只是浅浅一个微笑。懂得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心灵默契。</div><div><br></div><div> 懂你,何需千言万语,因为彼此懂得,所以心怀感激;因为彼此珍惜,所以格外珍贵。懂是生命的一种交集,是灵魂的一种相依。</div><div><br></div><div> 世界之大,并非每个人都能相遇;茫茫人海,并非每颗心都能相通。有个人经过你的生命,也许可以和亲情相媲美;这份情在你眼里最为珍贵,能够和你的生命相依相随。</div> <h3>部分工作照片</h3> <h3><br></h3><h3> 活得有趣</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br></h3><div> 有一种人之常情,就是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人活着是要有趣的,没趣还活个什么劲?有人认为,所谓高情商,就是有趣。有趣甚至是比颜值更大的魅力。</div><div>什么样的人才是有趣的人呢?我在这里介绍一些古人提供的看法:</div><div> 有趣的人很洒脱。战国庄子,老婆死了,他敲着瓦盆唱歌;自己要死了,安排后事时让弟子不必埋他,说:天地为棺椁,日月为双璧,星辰为珠玑,万物做殉葬,“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生就自然而然地活,死就自然而然地归,用不着伤感,也用不着留恋。坦坦荡荡,无忧无虑。这样的大自在,自然也会让周围人觉得自在。</div><div> 有趣的人重情义。汉朝荀巨伯探望重病的朋友,正赶上胡人攻打城池。朋友让他赶紧离开,他说,我岂能贪生而毁道义?胡人杀进城,问荀巨伯:整座城都逃空了,你为什么不逃?他回答:朋友重病,我怎能扔下他不管!宁可用我的性命来换他。胡人说:如此仁义,让人惭愧。竟不取城池,敛兵而去。</div><div> 有趣的人真率。东晋太尉郗鉴让管家去丞相王导家挑女婿。管家回来报告:王府子弟个个好,只有东厢房一小子,袒胸露腹,不理不睬。郗鉴说:就他了。这“小子”就是王羲之。</div><div> 有趣的人豪爽。苏东坡参加科考,试题《刑赏忠厚之至论》,须用典。他信手胡诌:“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梅圣俞不知此典出处,去请教欧阳修。欧阳修也茫然。揭榜时,欧阳修看到苏东坡大名,想:“这样的才俊必有出处的。”答谢座主时欧阳修询问该典出处。苏东坡笑答:“需要出处么?”这样的无厘头反而让欧阳修看到才子的豪气。</div><div> 上述的古人一个个活出了洒脱之美、情义之美、真率之美、豪爽之美……让人好不艳羡。</div><div> 有一点要特别说明:有趣的人首先是知趣的人。唐代诗人崔颢写的《黄鹤楼》被推为唐人七律第一。李白读后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而去。</div><h3> !有趣绝不是强有趣,装有趣。有趣要求生命的最大广度和深度。真正活得有趣,就是把人生当作一次审美,注重生命体验,不求虚荣浮华,只求活出真我。</h3> <h3> </h3><h3>&nbsp;</h3><h3>  有些路,走下去才知道有多美 </h3><h3><br></h3><div>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div><div> 人生路,已走过大半,回望来路,会想象,如果重回年轻时候,是否会选择另一条路,经历不一样的生命旅程?</div><div> 当年轻的你面临选择时,总会听到各种声音,“这条路不适合你”“这是一条弯路”“我不希望你走我的老路”“这样挺好,多安稳呀”“现在的工作多好,别瞎折腾了”,然而少有人跟你说,听从你的内心,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走你自己的路,我永远支持你。</div><div> 走过年轻的人,喜欢以“过来人”自居,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帜,对正值青春的你提出建议与忠告。然而,他们却常常忘了,自己一路走来,亦是充斥着迷茫、跌撞,甚至委屈与不甘。曾经的他们,亦满满都是青春荷尔蒙躁动,又何曾听得进“老人言”,有的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迷茫与困惑,与青春如影随形,可我们总得向前,选择一条路。</div><div> 有些路,走的人多,似乎平坦,而有些路,罕无人迹,充满未知。你心中安分的部分跳出来说,选择大多数人的路,稳妥;心中跃跃欲试的部分抢着说,少有人走的路会有别样的风景。内心的挣扎,到选定结果的那刻,都会变成坚定。你担心的是,选择的结果,是迫于外力,迫于亲友压力,唯独缺失了自我的意志。你担心某天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原来是另一条路。</div><div> 当你选定一条路,另一条路的风景便与你无关。然而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走在自己的路上,眼里却都是别人路上的风景,满怀羡慕乃至嫉妒。直至一天,一位后来者怀抱五彩鲜花,经过你身旁,你惊讶问道,美丽的花儿从何来?他答道,在你身后的路上,随处都是。你方明白,这些年,我只顾着观望另一条路的一草一石,却忽略了自己路上的满地鲜花。</div><div> 也许,你正经历着辛酸,你慨叹自己的一路艰辛,感觉前路漫长黑暗,期待曙光降临。但你要去相信,明天太阳依旧会升起,苦难的日子终将过去,经历了生命的最低潮,迎接你的便只有高潮。伤心难过的日子,你可能暂时无力改变现状,可你能够选择悲观消极或是积极乐观,你可以选择苦大仇深或是笑容浅露。同一条路上,有人哭泣有人欢笑,你的选择呢?</div><div> 有些路你不走下去,永远不知道它有多美。摩西奶奶七十几岁开始绘画,是迫于关节炎,已拿不住针刺绣,放弃自己所擅长的,接触一门新的技艺,心有不安。最开始的几年,摩西奶奶甚至觉得自己的绘画事业将会沉没,然而她却依旧坚持绘画。她说,画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实。摩西奶奶后来成名虽不乏偶然,于她却是日复一日坚持的结果。她的绘画,首先是为了留住美好,安抚自己。如果没有绘画,于摩西奶奶,她依旧会相信前路是美好而宁静的,心怀光明,勇敢向前。</div><h3>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期待走不一样的人生路。如果年轻可以重来一次,希冀你不会因曾经的选择而后悔,不会将选择的错误归咎于他人,不会艳羡嫉妒别人路上的风景,只愿你坚定你的选择,承载风雨打磨,好的坏的一一历练,收获独属于你的生命体验。</h3> <h3> 疼痛</h3><div><br></div><div>  只要不是完全麻木的人,不是植物人,这种感觉,人人都经历过。只是,因情况各异,各人感受程度不同而已。</div><div>  从医学角度来讲,疼痛是一种生理感觉,被称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人的最初疼痛,往往都来自小时候。蹒跚学步之际,孩子并不可能迈步即顺利,总有摔跤的时候。一跌下去,当娇嫩的骨头与硬实的地面相碰撞后,疼痛会像闪电一样传遍全身,孩子就会流泪、哭喊。但这种感觉在孩子身上马上会消失,因为孩子马上又会沉浸在玩耍嬉闹中。还有一种疼痛,对所有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那就是打针。孩子第一次生病去医院,医生说要注射,孩子天真的双眼盯着医生手里那细长的针管,开始都不以为然,可当闪着冷光的针尖一下子戳进细嫩的小屁股时,那种疼痛直往心里钻,啼哭声如洪水决堤,一泄难止。第二天再去,针还没碰到屁股,孩子早已山呼海啸,任凭父母百般哄着,都不愿再受罪。但针还是要打,疼痛还要继续。</div><div>  没有一个人敢说,一辈子从没经历过疼痛,哪怕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忘了,不等于没有过。人生,就是在疼痛中熬过来的。</div><div>  已故作家三毛曾说: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三毛的疼痛,饱含忧伤。</div><div>  疼痛如寒风,在人生森林里窜来窜去;疼痛如暗流,在生命河道中时隐时现。人生被疼痛缠绕,又在疼痛中穿行。疼痛往往突然袭击,让人措手不及。比如肚疼,瞬间让人冷汗淋漓浑身湿透,痛得双手捂肚满地打滚。又比如牙疼,不能以牙体微小而小看了它巨大的能量。这是无法逃脱的疼痛。疼痛也可以是人生的主动选择。拳击手明知被人重击是一种痛,但还是要上。雨点般的拳头落在身上每一处,都是彻骨疼痛,但没有疼痛,没有击打带来的刺激,就没有奋身而起,没有雷霆反击。还有些疼痛,你必须面对,不能退缩。战场上,冲锋在硝烟弥漫的枪林弹雨中,死神会时刻降临,疼痛更是家常便饭。没有疼痛,便似乎缺少了通向胜利的筹码。</div><div>  一旦遭遇疼痛,无论是痛苦万分大声叫喊,还是咬牙强忍保持平静,都是人生的表情。种种外在,忍受或释放,依然掩饰和消除不了骨子里的痛感。</div><div>  关云长身中毒箭,伸出伤臂,看华佗刮骨疗毒,众人掩面不敢视,关云长与马良下棋喝酒,谈笑自如。并不是不知疼痛,疼痛是客观存在。然而在小说所描述的千古英雄面前,疼痛哪能影响超人意志力的表达。</div><div>  有人说,皮肉之苦,不是真正的疼痛。有些疼痛,远超皮肉之感。譬如,人生的生离死别,世间的冷暖悲欢,感情的失落离弃,每每经历一次,伴随的,是一次次撕心裂肺的疼痛。这种感受,不是蚊叮虫咬打针破口,更在心灵之创。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种莫大幸福,反过来那一面,与苦苦相恋经年的情人,变故分手,纵然你还爱着,他却已不可能和你在一起,疼痛中所受的折磨难以言喻。又如,骨肉分离,望断天涯路,内心深处因期盼、想念而不得见的疼痛,从唐诗宋词到今天的网络电影里,又何尝缺席过?又或如满腔抱负,一身本领,然怀才不遇,投保无门,还时遭冷眼,被人误解,有时还被小人暗算陷害,饱受屈辱而无处伸冤,纵使雄才天才,亦锥心剧痛、阵痛、隐痛,这人生里难以避免的疼痛,如深山里厚重的瘴雾,怎么也挥之不去。</div><div>  “生命若给我无数张面孔,我永远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能写出这样的话的人,最懂得真正的疼痛,不会停留在那张脸上,而是抽搐在心灵深处。</div> <h3> 安静是一种力量</h3><h3><br></h3><div><br></div><div> 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div><div>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div><div> 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这么说的另一个意思是,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div><div>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棵树默默向上生长,一叶草与另一叶草未曾攀比过风雨的惠泽。</div><div> 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div><div>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div><div> 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div><div> 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闹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div><div> 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div><div> 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div><div> 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div><div>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div><div> 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div><div> 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div><div> 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强调的就是,人在喧闹之中的一种定力。还有人说,大隐隐于朝堂,举的例子是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强调的是在朝堂之上,与人主、权臣之间的一种周旋的智慧。</div><div> 人在喧闹之中,容易浮躁,心在名利之间,容易迷乱。走出去,或幽居深山古寺,或陋处乡间草堂,客观上可以让一个人安静下来。阒寂,单调,荒僻,让一切简单化了,自然也就按捺住了欲望和念头。</div><div> 实在佩服能隐于朝堂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比聪明更重要的是藏愚守拙。毕竟,把装傻装到游刃有余,比仅仅拿出聪明要困难很多。没有智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只会弄巧成拙,招来杀身之祸。</div><div> 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div><div> 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div><div> 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div><div> 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div><div><br></div> <h3><br></h3><h3> 说“随和”</h3><h3><br></h3><div> 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和气而不固执己见。”</div><div> 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静、安详,而内心则安定——高标准说,似止水而波澜不惊,如磐石而岿然不动。至于不固执己见,其实还有两种言外之意:其一,非原则问题,没必要争短长;其二,己之见他人未必懂,无需多说。</div><div> 随和的本质是“和”。人应主动求和,可和与不和不完全由自己一方决定,对方不想和,不愿和,也就和不起来。要讲“和而不同”,坚持己方立场,同时尊重乃至理解对方意见;抱有和的愿望,同时准备迎接可能有的斗争。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确立了的思想原则。这一原则万古不朽。</div><div>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年以后的孔子其思想已经超越不妄测、不专必、不固执、不自我四态,七十岁时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到一种自由、圆融的境界。从个人角度说,这是最高的和之境界。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一切都自然而然,已无为和而随。</div><div> 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比洋人内敛、含蓄、随和。中国文化基因多是和,那么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基因中争的比重则要大得多。近现代以来,一边是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根深蒂固,一边是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盛行无碍,培育出来的人岂能一模一样?</div><div> 各走各的路,没错;但还是和为贵。</div><h3><br></h3> <h3><br></h3><h3> 生人勿近?</h3><h3><br></h3><div>  观察别人总是比观察自己容易。</div><div>  有一次我很谨慎地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告诉好友:“我希望你工作的时候可以轻松一点,我已经观察你很久了,你忙着工作的时候,脸上的线条都往下拉,好像写着‘生人勿近’这四个字,别人跟你一起工作,压力一定比你还大。其实,做一件事,表情轻松并不比表情苦闷来得没效率啊!”</div><div>  他的肚量很好,笑了笑说:“谢谢你的建议,我改改看。”他确实很努力地在遇到难题或庞大的工作量时,把表情放轻松了。他告诉我,当他表情轻松时,事情反而容易迎刃而解,因为,大家比较愿意帮忙,比较没有抵抗心,也会认为他有处理事情的能力。</div><div>  但有一天他也把“逆耳忠言”回敬给我:“你有没有发现,你压力太大的时候,表情也有点难看,写着‘生人勿近’?你压力大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抿嘴,嘴巴的线条是向下的抛物线。不然,你就会像金鱼一样地嘟起嘴来吐气。那时候,我都不敢跟你说话,因为会自找麻烦!”我也笑了。</div><div>  他的一番观察让我看清楚,原来我在压力大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反应!我自己一点也没发现……</div><div>  此后,当我发现自己的“压力症状”出现时,我会暂时脱离“压力现场”一下,不急着把事做完或把话说完。因为那时不管做什么,都不会做得太理想,说什么,都会有副作用,更不可能好好跟外界沟通。万一不能脱离“压力现场”,我会告诉自己,笑一个吧,不要太勉强、太强求……</div><div>  别在压力大时再压榨自己,是善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别在压力大时无意识地压榨别人,也是善待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div><h3><br></h3> <h3><br></h3><h3> 其言何以也善</h3><h3><br></h3><div>  中国有句老话叫“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话出自《论语》,曾子病重,卧床不起,孟敬子去看望他。于是曾子说:“鸟儿快要死的时候,它们的鸣叫声变得很悲哀;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的话也很善良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这句话当成至理名言,笔者以为,此话基本上是有道理的,只不过说得有点绝对化了。</div><div>  鸟儿临死前发出哀叫声,因为它们难受、怕死;再说,鸟类没有复杂的思想,不可和人类同日而语,这里且不去说它们了。人就不一样了,人是地球上最有思维能力、最能按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去行动的高等动物。人有善恶之分,但恶人不是天生的,而且善恶是会变化的。</div><div>  眼下人们纷纷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善孝礼仪、诚信道德,取其正面内容,力争做个善良而有同情心的人。被称为中国传统启蒙学三大读物(《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之一的《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谓每个人出生之初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是差不多的。由于人所处的后天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友处世的不同,习性才有了很大差别。</div><div>  我想,《三字经》中的这两句话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每个人都是带着爱心来到这个世界的,其实生命的成长靠的就是一种爱心(对自己的爱和对别人的爱),否则人类就无法维持在地球上的生存。然而在生命的进程中,每个人都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在错综复杂的氛围中,人于是会渐渐地偏离本性,产生别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外界影响下形成的思想方法、价值观、人生观会在很长时间内驾驭一个人的生活。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善之心和不善的行为。每一个“小我”便离“人之初,性本善”越来越远,但每个人偏离的距离是不一样的。</div><div>  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个人总有一天要和这个世界说声“bye bye”的。对严重的慢性病人或将要“走”的老年人来说,是要从来的路上回去了,要回归到“性本善”去了。很多人在回顾往事时会坦然地感慨,觉得在一生的经历中做错了不少事情(或错待了别人),所以会感到后悔,有意无意地暗暗忏悔着。这种心情常常会流露在言语中,使活着的人受到一种“其心也善”的感动。也许周围人的另一种心情也在起作用:“人都快走了,不要再计较以往的事情了。”这样也会想起临终者的许多好处。</div><div>  有一位名人在临终感言中写道:“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要珍惜这张车票。”说得多好啊!</div><h3><br></h3> <h3><br></h3><h3> 浮生过半</h3><div><br></div><div> 某日看到一句“半醉半醒半浮生”,忽然觉得内心五味杂陈。屈指算来,我的人生正临近六十,一个“半醉半醒”,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div><div> 半醉半醒,不管承不承认,中年的滋味的确如此。</div><div> 虽然“心灵鸡汤”中经常会出现一句“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然后列举诸如姜太公一类老有所为之人,但我一直觉得此类事件与我关系不大。于我而言,浮生过半,生活状态基本定型,安守平静或许是中年人的最佳选择。于是,岁月静好变成我的人生信条。</div><div> 人生不能卷土重来,想到浮生过半,心中难免有些惶惑与焦虑、恐慌与惭愧,以至羞于说出自己的岁数,拼命想充当年龄的“伪装者”。几年前,我写过一些关于50岁60岁的文章,那时充满期待,信誓旦旦地说“到了60岁便如何如何”。可当自己真的到了这个岁数,反而再也不愿提及。</div><div> 这种既矛盾又纠结的心理,就是半醉半醒状态。半醉半醒半浮生,我们总是如此不可思议:明明不甘心平淡无奇却标榜知足常乐,明明心中还有梦却高喊平淡是真……内心往往有两种力量在拉锯,后者渐渐占了上风——终于屈服于年龄,人生也开始尘埃落定。这并非消极,我反而觉得是翻过了人生的一个坡,看到了生命中的另一番风景。于是,我开始调整步伐,学着走下坡路,不急不缓、不骄不躁,让脚步越发从容。</div><div> 浮生过半,人生便如同禅与茶一般,历久弥香,是该品出别样的味道了。一日,朋友发给我几句话:“60岁,要扛得起风雨,更要看得透人生;要善待别人,更要善待自己;要活得生动精彩,更要活得优雅从容。”</div><h3> 浮生过半,更应该领会“半”字的内涵,花开半好,酒醉半佳,一半清醒一半醉,这便是从容不迫的人生之境。</h3> <h3><br></h3><h3>沦陷的人可以救,沦陷的人性救不了</h3><h3> 人都会拣软柿子捏。而且,一个人捏了,好多人就会跟着捏。在作恶上,是容易一哄而上的。道理很简单,一来软柿子容易捏,二来捏了代价低,一哄而上代价就会更低。最后,柿子越来越软,极容易从内里崩溃。</h3><h3> 事实上,这样的人性之恶,不仅恶人身上有,善良的人身上也会有。一个不寒而栗的世界,不是恶人在作恶,而是善良的人在跟着落井下石。前者不过是让生命个体崩溃,后者则是让世界崩塌。</h3><h3> 一个崩塌的世界,是摸不到良知的。在这样的世界里,英雄和救世主缺位,而小人和阴谋家遍地横行。</h3><h3> 善良的软肋就在这里,一旦在恶那里无法突围,很快就会顺遂或被招安。当然了,他不会成为恶的始作俑者,却极容易成为死心塌地的帮凶。</h3><h3> 一个善良的人身上有无数的美,但致命的软弱性,又会让他把矛头对准另一个善良的人。这也很好理解,在恶那里软蛋的人,往往容易在比他更善的人这里逞强。</h3><h3> 有几个恶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一群善人为虎作伥。因为,一只羔羊会死于狮子的追逐,也可以死于一群羊的践踏。</h3><h3> 消灭人性之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不被欺负,首先不能做一只软弱的羔羊。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对有些人,把话说难听点,把事做绝情点,没什么不好。因为于他们来说,善良就是退让,客气就是懦弱。你凌厉些强势些,对方才会感受到凛冽。也就是说,你有态度,他们才会有所收敛。</h3><h3> 真正的强大,未必五大三粗,未必势倾一方,而是韬光养晦,从来不在别人那里显露七寸。这样,别人拿不准你,也就只好与你隔着远远一段距离,敬畏着你。</h3><h3> 这么说的意思是,你不能在他人面前敞露得太多,尤其是在不怀好意的人那里敞露得太多,你的坦诚,往往成了自我的死穴。</h3><h3> 从人性上来说,人是容易得寸进尺的。今天让给他一个墙角,明天就敢要你的房子。古代的“六尺巷”传说,不过是一种辽阔遇上了另一种辽阔,一种豁达遇上了另一种豁达。如果遇到的不是投桃报李的人,从开始就不能给他得寸进尺的机会。因为,贪婪是被惯出来的,你惯了他,自己只好这样一步一步沦陷。</h3><h3> 要相信这个世界有慈悲而仁爱的人,他们会对你好。但仅靠别人的慈悲拯救不了你,你必须要自身强大,自强者才能自救。强大的途径有三:有力,有勇,有用。前二者如果强调的是体魄和精神的话,那么,有用,强调的是自己于这个社会的意义。</h3><h3> 说到底,有用就是有价值。这个世界,人们对有价值的一切还是深怀敬畏的。</h3><h3> 恶霸可以把一个人欺侮成弱者,但社会不能把一个人逼成弱者。也就是说,人性可以善恶交锋,社会不能逼良为娼。社会是为弱者彰显公平和伸张正义的地方,是弱者底气和尊严最后的港湾。如果社会不能帮到他们,他们就真的绝望了。</h3><h3> 当然了,一味靠救助的人是无法自救的。社会无论给予了自己多少,必须要学着自己强大起来。如果一个弱者被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刁民,看起来是社会的悲哀,其实是人性的悲哀。</h3><h3> 沦陷的人可以救,沦陷的人性是救不了的。</h3><h3> </h3> <h3><br></h3><h3> 正确解读“智"与“慧"</h3><h3><br></h3><h3>  有两个词语可看出端倪,“急中生智”和“静极生慧”,前者说得是一个人着急上火的时候迸发的灵感,后者是讲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状态下思考出来的东西,两者完全不一样。再从字面看,“智”是“知日”,它不带“心”、不动神,是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像一些不法之徒钻政策、法律及各种规则的空子,政策、法律、规则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只要是长眼睛的文化人都能看得见。因为任何法律、规则绝不可能完美无缺,一些人钻了其“漏洞”暂时得了好处,便被称之聪明人、智商高。所以,“毒鸡汤”卖弄的皆为此种所谓“智”。</h3><h3>   而“慧”则完全不同,它首先带“心”,带心的东西都能通“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与“神”是同义词,中国仍被习惯地称为“神州大地”。另外,“慧”字上面是两个“丰”,意味极大丰富、不可想象的内容。把各种事物都放在心上,慧就产生了。所以,“慧”并不是善于钻空子的“小聪明”,更不是“1+1=2”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大境界。通俗地说,有智慧的人并不是时时处处占尽便宜,甚至看起来有点傻。</h3><h3>  一个真正的奋斗者,绝不会钻法律、规则的空子和触碰道德底线,但其奋斗的历程,就是发现自己的过程,至少在一次次视野、思维、逻辑和情怀的挑战下,会渐渐清晰自己。尽管奋斗中有可能历经劫数,饱尝心酸,但正是漫长的磨砺和摸不清的未来的逆境,才能激发人的全部潜力(包含个人全部智慧)和内在张力,进而获得通透和光明。故而,我们需要的“慧”,而不是耍小聪明的“智”。</h3> <h3><br></h3><h3> 有趣-知止</h3><div><br></div><div><br></div><div>  生活的烟火味,离不开一个趣字。一部电影,有了趣味,才会票房大卖;一门功课,有了兴趣,才会钻研精深;一个行当,有了志趣,才会风生水起;一座城市,有了生趣,才会聚集人气。</div><div>  连小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童趣,看有趣的童话,画有趣的绘本,玩有趣的游戏,吃有趣的零食,交有趣的朋友,每一天都过得妙趣横生。怕就怕天天被那无趣乏味的作业和补习班追着、围着,童年至此变得失趣。</div><div>  长大成人后,一个人谈吐风趣,才会有话题,不至于干巴巴的没有人缘;和客户交往要懂得雅趣,才能寻找到同频共振的兴奋点;碰上尴尬的场面要学会打趣,给彼此一个台阶下;做错事情被老板训斥要赶紧识趣,乖乖缄口不语,静候风浪过去。</div><div>  很多时候,有钱不如有趣,有才不如有趣,有趣是一剂不期而遇的多巴胺,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放松,有趣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只不过,多巴胺再好也不能贪多,过头了只会使人癫狂。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倘若只把耍趣当乐趣,就会变成人情的阻碍和负担,最后乐极生悲。</div><div>  一个人的有趣,犹如往欹器里注水,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适中达观的知趣,方能趣意盎然。毋庸多言,情商高的人往往是奇趣的人,也是知趣的人,找趣都会有个分寸感,每每恰到好处,周正圆满,绝不会滥趣、恶趣,更不会强人所难,自讨没趣,与之交往可让人感到舒服和放心。</div><div>  然而,光有知趣仍稍嫌不够,更高一个层次的,莫过于止趣了。知趣是见好就收,不给人家添麻烦;止趣是到此为止,够了、满足了。知趣是精于人情世故,不管多与少,都可以接受;止趣是止于当下,明知还有挪腾的空间,也不再行动。知趣是被动的不为,在察言观色中克制、约束;止趣是主动的为,毫不犹豫地收缩、舍弃。知趣之难,难在恰如其分而打住;止趣之难,难在众望所归而不施。</div><div>  在甲骨文中,“止”字是一只鸟歇在树枝上,是羽飞乃止的“止”。知于趣,止于趣,知止则当止,心之所安即为止,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div><div><br></div> <h3><br></h3><h3> “抬杠”与“质疑” </h3><h3><br></h3><div> 唐人徐凝有名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皆叫好称奇,传诵一时。有人却抬杠说:此诗有失偏颇,应为“二分无赖是扬州、无锡、杭州、苏州之地”。人们常把这种没事找事、爱钻牛角尖、胡搅蛮缠的行为叫作“抬杠”,把爱抬杠的人称为“杠头”。</div><div> 如今,爱抬杠的人依然存在,且更时髦了,“杠头”改叫“杠精”了,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有多厉害。他们主要在网络上现身,抬杠成瘾,抬杠有术,以抬杠为乐。他们看什么都不顺眼,不管别人说什么,他懂不懂,都会把嘴一歪,先反驳了再说,为了反对而反对。而且常说歪理、拗理,鸡蛋里挑骨头,通过挑剔别人来表明自己正确,显示自己的高明。</div><div> “杠精”善于否定一切,喜用有色眼镜看待万事万物,不论干什么都说你是装的、假的。报载某英雄为国家搞科研隐姓埋名几十年,“杠精”说那是“编的”;网上说打工仔救了个落水孩子,“杠精”说他是“想出名想疯了” ;媒体赞扬58岁老警察冒雪出警,“杠精”说那是“作秀”……在他们眼里是“洪洞县里无好人”,化神奇为腐朽是其长项。</div><div> “杠精”别无长物,唯以抬杠较劲为乐事。“杠精”多闲极无聊,一天到晚泡在网上,以寻找抬杠的目标,一旦发现抬杠对象,就格外亢奋,一扑而上,务必抬他个昏天黑地而后快。他们觉得抬杠是一种绝好的宣泄情绪的方式,日复一日,乐此不疲,呈现一种癫狂病态。</div><div> 也有人把抬杠和质疑混为一谈,其实,喜欢质疑和酷爱抬杠是两回事,两者看似相近,实则相去甚远。质疑是据理力争,抬杠是胡搅蛮缠;质疑是有理有节,抬杠是一棍子打死;质疑用证据说话,抬杠靠嗓门取胜;质疑旨在探索真理,抬杠无非一逞口舌;质疑是理性之果,抬杠乃情绪之物;质疑是有益之事,抬杠是无聊之举;质疑是智者美德,抬杠是俗人陋习。马克思为了质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苦心孤诣,废寝忘食,历四十年之功写出《资本论》,终于得出“剥夺剥夺者”的结论。而“杠精”们则每每遇到问题便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既不考证,又不求实,怎么痛快怎么说,怎么解气怎么来。两相比较,岂不是云泥之别?</div><div> 如今是网络社会,只要上网就不免会遇到“杠精”,要想与其争论,也不必恋战,因为争不出名堂;若不愿浪费大脑细胞,那干脆就避而远之。有人向老师诉苦,他说四七二十八,某人偏抬杠说四七二十七,争了半天也没结果。老师说,和这种“杠头”较什么劲,他说二十七就让他说去,离他远点,免得浪费口舌,早晚吃亏的是他。如何对待“杠精”,由此笑话或可借鉴一二。</div><h3><br></h3> <h3><br></h3><h3> 难道不能对自己好一点</h3><h3><br></h3><div>  走过流失的时间,风尘吹皱岁月,雁阵叫彻秋霜,芳华不再当年。今后的岁月,难道不能对自己好一点?不管是春风还是夏雨,不管是顺流还是逆境,都能淡对天外云卷云舒,静看世间花开花落。</div><div>  那个寒风萧瑟的夜晚,我在边境县石头城宾馆孤灯下不停敲打键盘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开始并没有太在意,觉得熬熬就过去了,就一边敲键盘一边熬着。到了晚上12点上床躺下后,感觉越来越不舒服,腹部疼的大汗淋漓,心想半夜万一出个什么状况那就麻烦了。越想心里越没底,我赶紧起床披上衣服穿越寒夜,步行到宾馆附近的医院急诊科找医生。</div><div>  医生给我检查开药了。他说,“先开三天的药,你明天有时间可到门诊再仔细检查看看。”我没有说什么,只叫医生给我多开两天药。我已定好第二天一大早要到边境那边去,不可能再到门诊做检查,只要口袋里有药,我心里多少有个底,无论如何要熬过这两三天,把要做的事完成了再说。</div><div>  这个事我不敢对任何人说,包括我的家人,生怕大家为我担心。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男人,最担负不起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担心。第二天,我在出境的路上,一个很好的朋友在微信里问我“在边境搞两杯没有”,我才悄悄告诉他这“两杯”搞不了了。然后,默默叨念着张爱玲的那句话:“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div><div>  这不是健康第一次给我敲响警钟。几个月前,我原计划一周干完的工作,结果硬挤在3天时间里完成。干完活那天,我从边境赶路搭车到喀什,再从喀什直奔自己生活的城市,赶着参加晚上的会议。结果,会议才开10多分钟我就撑不住了,请假提前离开会场。</div><div>  我这么唠叨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说自己身体有多金贵,只是想说在这个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在匆匆赶路的时候,千万别跑得太快,一定要记得等等自己的灵魂。</div><div>  那天下午,我正在叶城至喀什的路上穿梭,突然接到一个痛心的电话,老新疆外运的总经理,也是我的一位好朋友,没有任何征兆就不辞而别在那间我曾用过四年的办公室,永远不回来了。原因是,心梗。在场的人说,发作到死亡只有几分钟。在那个人生最后的一天早上,自己卸下尘世所有纠葛与烦恼绝尘而去,终年只有五十二岁。长路寒风,凛冽如刀,追念过往,空望白云。</div><div>  肩扛家庭事业,穿越人间烟火,我们的压力无时无处不在。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在电话里给他汇报完工作后,这个七尺男子汉竟然在电话那头嚎啕大哭十几分钟,哭声里倾诉工作上的各种压力与困惑,倾诉对家庭的各种内疚和亏欠,“他母亲住院十几天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把自己埋在没完没了的工作里,拼命应付各种材料,各种迎检,各种会议,根本没有办法到医院去看一眼。”</div><div>  在一次饭桌上,大家谈到工作压力时,一位朋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朋友专门为上司写各种材料,诸如讲话稿、总结、论文等等。有一次,这位仁兄给上司写了个讲话稿,那位级别不低的上司看了以后,觉得很不满意,竟然叫这位写材料的兄弟直直站在办公室里,大骂差不多两个小时,“像做错了事被罚站的学生一样”。</div><div>  这位也为上司写材料的朋友一直摇头感慨:上司叫你写东西,很多时候并没有告诉你写什么内容、怎么写,连个提纲都没有,只是口头交代要一个讲话稿之类的,然后让你自己揣摩他的想法、模拟他的职位和语气,绞尽脑汁去想去写。写出来了,上司如果不满意,结果当然是一场大骂。“我们每个人都有尊严,一个四十大几的人,被上司像罚站那样大骂一两个小时,心里该有多委屈啊?”</div><div>  我们往往这样陷入工作的各种压力困惑和委屈,甚至还有家庭烦恼、生活压力、名利纷争、感情纠葛,身不由己,无法自拔。我们可以淡看功名利禄,但我们无法推掉层层外加在自己肩上的担子;我们可以敬奉上司像父母,但我们无法要求上司视自己如亲生;我们可以为柴米油盐起早贪黑摸爬滚打,但我们无法阻挡每一场对家人突如其来的感冒发烧;我们可以向每一个朋友掏心掏肺,但我们无法教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不误会。</div><div>  我们既然无法主宰每一件事,那就要学会对自己好一点。奔跑累了,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担子重了,掂量着分装好了再挑起赶路;心里满了,找个知己亲人嬉笑怒骂尽情倾诉;身体病了,赶紧找个医生看看不要拖;面对人情世故,“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div><div>  这并非自私。这是对自己的负责,对家人的负责,也是对事业的负责。打天下,坐江山。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江山,只有坐拥这片江山,守好这片江山,我们才有资本畅谈家国情怀,忧乐天下;才有资本驾驭梦想的金戈铁马,驰骋事业万里沙场,开疆扩土;才有资本欢聚故交新友,穿越人情世故,纵论诗酒田园;才有资本好好照顾家人,孝敬父母,养育儿女,沉醉每一片欢声笑语,尽享天伦之乐。</div><h3><br></h3> <h3><br></h3><h3><br></h3><h3> 总是偏执,是人格障碍</h3><h3><br></h3><h3>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过分固执己见,一旦决定要做某件事,就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而且常常“浑身是刺”,给别人“怎么都说不通”的感觉。此类性格的人在经历某些生活事件后,如果自我心理调整不当或周围人不能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就有可能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h3><h3> 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在形容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时表示,他们有着过激的思维、过激的行为方式;他们的共性在于过度恪守自己的看法,看问题偏激,漠视现实和他人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又极度敏感,所以特别容易损害人际关系。</h3><h3> 据解放军医院一位专家介绍,根据《国际疾病诊断与分类》,如果患者具有以下3种或3种以上表现,基本可以确诊为偏执型人格障碍:</h3><h3> 1.对自己的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h3><h3> 2.对别人可能存在的错误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h3><h3> 3.多疑,容易将别人中性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和蔑视。</h3><h3> 4.出现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h3><h3> 5.容易出现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者是伴侣不忠。</h3><h3> 6.过分地自负和以自我为中心,总感觉受压抑、被迫害。</h3><h3> 7.习惯将周围或者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过分警惕,总是存在敌意。</h3><h3> 如果自己或家人出现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专业治疗。同时,患者也需要做好自我心理调整,可以从“敌意纠正法”开始,即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敌对心理”的旋涡中。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自我解除对他人的敌意,敞开胸怀,学会向周围人绽放微笑。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要学会宽容,相信公义的存在,学会耐心等待。最后,还要学会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少一些敏感,多一点思考,少一些猜疑,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敌意,多一点友好,积极主动地增加社会交往,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h3> <h3><br></h3><h3> 风事不能只想自己</h3><h3><br></h3><h3>  冰心老人的《春水》里有一首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初读不以为意,待有了现实生活为参照,我们才忽然发现诗中所包含的哲理。</h3><h3>  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觉得自己过得不幸福,并不是因为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不幸的事情发生,而是因为有些人的眼里只有自己。</h3><h3>  因为眼里只有自己,凡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人情冷暖也只以自己的臆想为标准,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自然会对别人有诸多不满。譬如“拿”与“给”二字,这些人只懂得拿,却不懂得给。拿便拿了,还贪得无厌。</h3><h3>  做儿女的眼里只有自己,便会觉得父母给自己的不够多,做父母的眼里只有自己,便会觉得儿女待自己不够好,至于比较的对象,都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别人家的”,然而大家都忘了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否有给予同等的回报。</h3><h3>  夫妻、朋友之间,莫不如此。</h3><h3>  一个人的眼里若是只有自己,就像一个电脑屏幕放满了文件,别人是不太容易挤得进去的。与这样的人相处得久了,每日除了不满就是埋怨,身边的人很难看得到希望。</h3><h3>  想是因为眼里只有自己,别人都成了其他,其他哪有自己来得重要?于是,不知不觉间,别人的付出就被一点一点地忽略和抹去了。</h3><h3>  这样的人,不只于自己是一种痛苦,于付出者而言,更是一种不幸。</h3><h3>  其实,生活虽不是事事尽如人意,却不见得有那么的不堪,关键看你怎么去看待它。为人处世,首当其冲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私心以为,我们的眼里不应只有自己,还应有别人。只有眼里装得下别人,才能发现别人的好,善待别人的好。</h3><h3>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于生活而言,美与不美,虽是客观的,但在人心里的成像,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或许,我们应该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理解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体谅和感动。</h3> <h3>&nbsp;</h3><h3> 说“尬”</h3><h3><br></h3><div> “尬”,无疑是一个时下热字。其实,不是这个字热,而是“尬×”的词组很热。“尬舞”、“尬聊”……“尬×”如同一个流行的音符,钻进人们心扉,为生活中似曾相识却又不好描述的场景赋予既贴切又接地气的概括。</div><div>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讲求内敛的国度,做人做事力求得体适宜。而今却大说特说其“尬”,甚至令其成为某种流行文化,仔细想来,还是人们的心态观念发生了变化。</div><div> 原先提到尴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化解尴尬、避免尴尬。客人到访,“话不投机半句多”,却要常常耐心甚至违心地迎合;公共场合,想要引吭高歌,怕遭他人哂笑,下不来台,于是循规蹈矩地收束回来。时间久了,真实的自我也被更深地掩藏了,袒露真性情、表达真情绪的想法,常常被害怕尴尬的“顾虑”压抑着。</div><div> 但一味掩藏和压抑总会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因避免尴尬而生出的虚浮的客套、违心的表态、紧绷的自己,也令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另一种尴尬和不适。于是,率性从心、表现真我的诉求被集中放大。与其用伪装化解尴尬,不如直面尴尬,用轻松的心态去调节尴尬,甚至调侃尴尬。</div><div> 所以,知道自己和对方话不投机无甚可叹,索性以“尬聊”自况,小小的自嘲换得他人一笑,也落得身心自在。来到人群云集的广场,看他人翩翩起舞自己也“蠢蠢欲动”,径直加入,跳得不好又何妨?起码自己感觉身心愉悦。</div><h3> 这样“放飞自我”、展示本我的真实和“无畏”,恰是“尬”风潮的精髓。用“尬”的姿态触摸生活的质地,用自嘲和幽默的心态去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自己能够更接地气地活着。</h3> <h3>  &nbsp;</h3><h3> 求名心初必作伪</h3><h3><br></h3><div> 对于求取名利,往往存在两种观点取向。一种属于“消极”型,专注事业、严于律己,不求名反而得名。从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创造丰硕科研成果的黄大年,到舍小家顾大家、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他们淡泊名利、勤勉奉献,高尚品质为世人所敬仰。另一种可谓“积极”型,苦心孤诣、锱铢必较,为求名而陷入名缰利锁。比如有些干部,习惯表演作秀、善于自我贴金,实际工作没干出什么成效,宣扬业绩却总能“拉长、吹大、垫高”。</div><div> “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名”并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学识、品格、修养等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声名。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接连三次向军委领导提交“降衔申请”,谦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微不足道”。他对待名利的“让”与“推”,足以说明美名只会和嘉言懿行相伴,“善修而名自随之”。</div><div>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最终,“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的民谣至今还在云南保山流传。时间不语,却能铭刻实绩与作为。将爱民之情存乎心、为民之责践于行,一个人自会赢得好名声。</div><div> 哲人有言,名声是条河,能浮起轻飘、空虚的东西,而重实的东西会沉下去。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专注实干、踏实奋斗,这是岁月留给我们的箴言。</div><h3><br></h3> &nbsp;<div><h3> 面相与品相 &nbsp;</h3><div><div><div><h3>  &nbsp;</h3><div>  人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羞,不好意思,失态掩饰,抬手遮挡的也都是脸。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 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我称其为品相。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即常说的“不要脸”。 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帅男靓女,西装革履,珠光宝气,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良知、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只享权力。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决定会否一票否决他的脸以确保终其一生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div></div></div></div><h3><br></h3></div> <h3><br></h3><h3> 胆魄读书</h3><h3> </h3><div> 眼读书,出想象;耳读书,出宫商;鼻读书,出书香;嘴读书,出演讲;心读书,出学堂;手读书,出著作郎;胆读书,出思想。</div><div> 何谓胆读书?明朝黄虞龙谓,胆读书有两条,一者是胸中无物,一者是眼底无人;无物之境,全是物焉,“无物,故河山大地,以致虫鱼花鸟,都足供笔端。”泰山不可写乎?泰山可登可写;金銮殿不可写乎?金銮殿不可进而可写。此者,黄公谓为无物。“无人,故先秦两汉,百家诸子,只是我寻常交往。”孔子是圣人,见到孔子得净手焚香,口讷讷不敢言么?胸中无物,眼底无人,便入自由王国,“酒籍肉账,悉成佳篇;怒骂嬉笑,无非至论。”大王居圣庙,请他出来,咱俩谈谈;大人居神坛,拉他下来,对坐聊聊。</div><div> 谁有这个胆呢?“昔之坡仙,今之卓老,庶几近之。”坡仙者东坡焉,黄州赤壁非三国赤壁,东坡敢写,故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笔描之而成《赤壁赋》。卓老者李卓吾焉,“天生龙湖,以待卓吾;天生卓吾,乃在龙湖;龙湖卓吾;其乐何如?四时读书,不知其余;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div><div> 卓老四时读书,不知其余。卓老如何读书?眼读书,眼中高高隆起黄金屋,款款走来颜如玉,秋水春光,冬白夏绿,读书之人睁眼处闭眼时,秦时明月,汉时飞燕,都奔眼底,想象因此可以出奇。卓老“天幸生我目,虽古稀犹能视细书”,卓老眼睛好,视力还是一点五,夜半倚床,尚可“读子宜伴月,以寄神远”。手读书,一卷清风一叠格子,唰唰唰唰,水笔鲸吸蓝墨水的上游,如龙播雨,如坝泄洪,倾倒方格之中,新制雄文,新出文雄,宿儒硕学,手读书,便是如此;卓老手读书是这样的,“天幸生我手,虽古稀犹能书细字。”卓老著作等身,一书更叠一书高,手读书故也。</div><div> 心读书,出学堂,用心读书啊,那读大学没问题;鼻读书,出书香,唯有书香能致远;腹读书,出气场,腹有诗书气自华;嘴读书,出演讲,口若悬河,语惊四座,可站立广场,铿锵震四方;耳读书,平平仄仄,吚吚唔唔,宫商角徵羽,享受之时,不啻聆听一场音乐会;眼鼻口耳,心肝肠腹,都可读书,而真读书妙处,却是胆读书。肚子读书,读多了,书呆子嘛,两脚书橱嘛,“夫读书论世,古多有之,或见皮毛,或见体肤,或见血脉,或见筋骨”,见了筋骨,入了读书高境么?“纵自谓能洞五脏,其实尚未刺骨也。”如何能真刺骨,唯有胆读书:“幸天生我大胆,凡昔人之所忻艳以为贤者,余多以为假,多以为迂腐不才而不切于用;其所鄙者、弃者、唾且骂者,余皆的以为可托国托家而托身也。其是非大戾昔人如此,非大胆而何?”</div><div> 胆读书,便是胸中无物,便是眼底无人;胸中无物,神物俗物,都是物;眼底无人,圣人凡人,都是人,读书便无禁区,读书便无权威。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道,雪夜读个书,还要门上栓,仆放哨,能读甚书?子曰诗云,子曰这话不能改,诗云这字不能动,圣人道过的,都是铜浇铁铸的,都得视若神明,那是读书?替人背书好不。“君诗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则终身不脱依傍两字”(顾炎武),学我者活,似我者死,每次申论都是代圣人立言,你读书取何姿势?青藤门下走狗不读书还好,不读书还能双脚站起来,做人;读书多了,双膝跪地,做的是爬虫,“断不能登峰造极”(顾炎武)。</div><div>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如此读书,读书无一字无来历,是什么在读?是膝盖在读,脚丫在读,非胆在读书。“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黑夜”,卓老不信,“莫非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王夫之也不信,六经责我开生面,儒学要发展,孔教要进步,就不能亦步亦趋,拜服其脚下,不越雷池一步;历史无法终结,在圣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继续思考,才能开六经之生面。</div><div> 郑板桥天赋了得,刻章曰“青藤门下走狗”,那是郑公青少年,先要有所依傍,虚心学习;及至皮毛学到手,郑板桥渐入壮老年,由他人皮毛渐欲转自家骨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就自个儿“牛马走”了,他不想被一根“青藤”牵着鼻子走,其书其画独成“板桥体”。只是胡适门下走狗,不自个儿牛走马奔,多是驴磨麦子驴打转;自个牛马不走,也不准他人牛马走。阁下不信,你到胡适派聚堆群里去,你说一句胡适之非试一试,看你会不会被人骂死去;说其是,则引为知己,道其非,则乱棍打出。这是什么读书?膝盖读书吧,但绝不是胆魄读书。</div><div> 膝盖读书,出爬虫;胆魄读书,出思想。胆魄读书人,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李卓吾胆子大,敢于“大戾昔人”,故而卓然独立,成了吾国之思想大家;王夫之六经开生面,也先是大读昔人,后再大戾昔人,方为一代学术伟人。不用赘举,考迹古今中外大人物,其集大成者,皆胆读书之士,无有例外。</div><div><br></div><h3><br></h3> <h3>  &nbsp;</h3><h3> 因雪想高士</h3><h3><br></h3><div>  雪之晶莹高古,在历代文人笔下多有涉猎。清代张潮《幽梦影》中写过一句话,“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div><div>  高士,指志趣清雅、品行出俗的隐逸之人。</div><div>  下雪天,天地俱白,许多人窝在屋里围炉取暖,喝酒聊天,有人却抬头见雪亢奋。宋代《北梦琐言》记载,唐代郑綮,颇有诗名,作诗的灵感要靠风雪来激发。雪花纷纷扬扬,他一人悠然骑驴出长安,雪花沾在衣上,头发、胡须和眉毛上,然后欣然命笔。有人问他:相国近有新诗乎?他说:“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div><div>  雪是寂寞的,高士是寂寞的。雪是高士,高士是雪。</div><div>  许多事情,触景生情。看到了眼前的物象,想到了这个物象背后的人。</div><div>  在乌鲁木齐飘雪的街上,看白雪人影。落雪的四周,草木萧条,路上凝结了浅浅一层薄冰,好在路两旁系着红围巾的姑娘们,象是从冰层罅隙涌现的团团火球,连同那暖暖的哈气冉冉浮动。让这座雪城充满生机。</div><div>  冰雪天,看腊梅不觉嫌冷?正像大雪天张岱划一条船到湖心亭看雪,有人冷得缩手缩脚,宅在家里,张岱偏要出去,别以为他犯傻,张岱却很快乐。</div><div>  水里其实要比岸上暖和得多,水面是一个临界点,水上似有凛凛寒意,水下清流暖身,只是岸上的人不知,鱼知。</div><div>  因雪想高士。遥想汉代当年,洛阳城里那场大雪,天灾人祸。父母官外出视察灾情,见家中断粮的百姓,除雪开路,外出乞食。来到文士袁安家门口,一片寂静,但见屋舍被雪封堵,无路可通,以为被冻死,急命除雪入户,却见袁安僵卧于床,问道:“为什么不出来求食?”袁安回答:“天下大雪,人人皆饿,我怎么可以再去打扰别人?”出俗高士,宁肯饿得奄奄一息,不与人争。</div><div>  大雪天,遇见高士,那个身影迷迷蒙蒙,雪天中的一个小黑点,隐约可见。</div><div>  晋人王恭,鹅毛大雪中,身披鹤氅,涉雪而行,时人孟旭见之,赞叹道:“此真神仙中人也。”</div><div>  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雪夜,空气清冽。王子猷居山阴,从酣睡中醒来。他轻轻地打开了窗户,四处望去,天地一片洁白银亮。他披衣下床,慢步徘徊,大声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多日不见。当时,戴在曹娥江上游的剡溪,王子猷连夜乘小舟前往。经过一夜,到了戴的府上,他没有登门,而是转身返回。有人不解,问他为什么这样?王子猷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div><div>  张岱《夜航船》有二则小品:“欲仙去”与“嚼梅咽雪”,说的都是高士雪天的故事。“越人王冕,当天大雪,赤脚登炉峰,四顾大呼曰:"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嚼梅咽雪则说,从前有个铁脚道人,爱赤着脚走在雪中,高兴时则大声朗诵《南华经·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塞香沁入心骨。”见到雪,赤脚而奔,可见兴奋至极。</div><div>  这个年代,何人是高士?有着一份内心深处的坚持与坚守,冷漠名利,安静优雅。</div><div>  有年冬天,和几个朋友在南山徒步,遇雪,看着雪花安静地落在老黄的杨树叶、岩石上,一径曲折而上,头顶有木屋翼然,恍若遇见一高士,在远处呵呵而笑。</div><h3><br></h3> <h3><br></h3><h3> 人生设计有五计</h3><h3><br></h3><div> 南宋高宗端明殿大学士洪迈在其所著《容斋随笔》中,谈到“人生五计”。洪迈转述他的朋辈中书舍人朱新仲的话,认为人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人们对每一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设计,所谓“人生五计”——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div><div> 生计:“十岁为儿童,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这个阶段似乎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也并不完全排除自我设计的主动权。少年立志、少有大志的人是很多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五岁就发愤向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div><div> 身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二十至三十的青年时代,正像梁启超所说的“乳虎”“朝阳”,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拔山扛鼎的魄力。一个人的终身事业往往就是在此时打下根基的。</div><div> 家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应当承认,这些话是相当世俗的;但是朱新仲只是就常人而言,圣贤豪杰又另当别论。而如果我们面对现实,就不能不同意这里说的其实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不过一般人都不肯明说更不敢形诸文字而已。更值得注意的是,朱新仲并没有说中年人可以不择手段去攫取财富和高位。因此,那些贪婪不法之徒、狗苟蝇营之辈是不能用这些话为自己辩护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绝大多数常人以正当手段“择利而行”的过程中,也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div><div> 老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当一个人渐渐步入老境之时,应当淡泊追名逐利之念,抛却患得患失之心,懂得收敛,珍惜清名,不作贪求,善保余年。这些提醒都是非常明智和宝贵的。反观现实中有些将老未老的干部就不懂“老计”,临近退休却顿起贪念,乘有权在手之际大捞一把,以致败坏了一生清白,甚至成为狱中之囚。</div><div> 死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鉴于今人的平均寿命比古人长了许多,“死计”可以推迟。“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这句话是很精彩的:要死得没有丝毫惭愧和悔恨,给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div><div><br></div><h3><br></h3> <h3><br></h3><h3> 活到自带温暖</h3><h3><br></h3><div>  生活中有一种人,前一刻追着攀附你,后一刻便等着笑话你,前一刻巴不得将你捧上神坛,后一刻恨不得把你踩在脚下——变得就这么快,变脸比变天还要快,前一刻还惠风吹,后一刻就雪漫天。</div><div>  最坏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你春风得意的时候,身边有他;你落魄倒霉的时候,身边还有他。你得意的时候对方有多逢迎,倒霉的时候就会有多刻毒。这样的人,看似冷热两副不同的面孔,演绎的,却是同一种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坏的人性可以迸发出热烈,也可以激荡出冷酷。人的表演天赋,很好地照应了人性的变幻莫测。</div><div>  只有落魄之后看懂了人心,才能真正明白得势时晃在你眼前的一张张嘴脸。不是所有的微笑都会那么真诚,不是所有的贴心都来自本心,不是所有的感恩戴德都死心塌地,不是所有的前呼后拥都表示忠诚。伏笔是在人生最流光溢彩的时刻埋下的,然后,在灰头土脸的时候,突然闪现,让你体味所有的寒凉。</div><div>  曾经多少光鲜,成了没落时一道道难以回首的伤痕。</div><div>  不要嗔怨自己有眼无珠,人在盛时,有眼有珠的没几个。一来对方伪装得深,你不好看出来;二来你高高在上,也懒得去看出什么来。及至衰时,你见所有人冷眼冷颜,一来是他人真的变了脸,二来是你自己也冷了心。</div><div>  也不要怪这个世界那么多白眼狼。树倒,终归要有猢狲散的。从人性自私的本质上来看,谁和谁差不了多少。也就是说,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我们也曾当过白眼狼。只是那一刻,自我并无觉察,或者,习惯性地认为,结局本该这样。</div><div>  人要活到自带温暖,才会永葆温暖。飞黄腾达时能清醒理性,冷眼正对热面人,落魄时能心平气和,坦然正视劈头盖脸的伤害,便是一个自带温暖的人。因为,你知道,这就是人,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生。</div><h3>  活到自带温暖,也就差不多活到了无痛无痒无恨无怨的境界。一个人无论何时看世界,心都是平的,眼都是冷的,宠辱不惊,人世冷暖转眼过。这样的人,人生就再难有失败了。</h3> <h3> &nbsp;</h3><h3> 香自初夏来 蔷薇花盛开</h3><h3><br></h3><div>  五月花事浓,六月芳香重。如果你牵挂一个地方,那里一定有你牵挂的人或难忘的事。此时,我正落脚在南方的一座小城,香樟叶嫩老交替,落红无数,疑似秋至。</div><div>  与这满地枯叶相呼应的,是绽放在青枝绿叶间的蔷薇。它们像是代言孟夏的美女,淡粉、浅紫、朱砂、绛红,一朵一款规格,一款一抹色调;花瓣单瓣或复瓣,腾起层层羞赧的云霞,将它们多情的身姿装扮得风情万种。分明只一枚红,竟在自然光影的淘洗下舞成几多流转、几许美艳。若遇上一场雨,蔷薇便出落得更加新鲜,如明眸皓齿一派天然的少女,浅抹脂粉轻拭唇彩,淡妆更显天生丽质。那精彩纷呈,叫人想起人生的无限可能。</div><div>  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写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一架蔷薇,铺展烂漫,轻然掀开一年的好光景。蔷薇立于风中,像一段浅浅的,忧伤的青春,站在时光丛林的背阴处,似静女其姝,俟于城隅:哪怕孤独,哪怕凄苦,也要肆意绽放,绝不沉沦。</div><div>  蔷薇开在眼底的时候,绿意浓阴草木长,藤蔓绕屋树扶疏。一片片静默的红,漾起团团涟漪,带着怡然自得的情趣。此刻,从花香蔓延的蔷薇丛走过,那些花瓣单薄或雍容地在眼前招摇,不遮不掩,毫不吝啬地将它的美艳向你袒露。这么讨好的季节,到处都是适宜的温度,可人的芳香,让你不得不屈服于这凡俗的热闹。</div><div>  红绿相扶,彼此衬托,不由想起“怡红快绿”四字,觉出另一种情味。那怡红院里纷纷扰扰、欢笑悲戚的痴男怨女,不只是爱过一场就散了吗?像这四下铺展的蔷薇,虽有着玫瑰一般的风姿,然终归把自己落入寻常。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谁,肯舍下拼却一生或可高傲的气节,对着你举案齐眉,悄然侍奉在旁。于是,便被你或浓或淡地记住了、惦念了。能爱的时候明媚地爱过,相互倾吐、互相搀扶,不就是一场红尘?管什么贵贱。当容颜老去那一刻,零落成土护花为泥,就是最美。</div><div>  以花寓人,一种花能开出百样红的,除去蔷薇,无花可比。《红楼梦》第59回里,因湘云向宝钗要一味“蔷薇硝”,串联出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情各异的人物,写尽了人世间的曲折变幻。书中再提它,是龄官在蔷薇架下画“蔷” ,而史湘云则正在此地发现字,宝玉的金麒麟。在宝玉眼里,丢了印倒是平常,若丢了这个,就是该死。红学者解构“蔷薇架”三字笔画,依次竟为顺治当年之日月时辰,并代表顺治卒时及玄烨登位的日子。以花作寓,蔷薇可谓浓墨重彩,为作品添了韵致。</div><div>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当年,诗仙李白向往东山,又觉有负于此。时过境迁,风吹散白云、吹落繁花,我们能留住的,何曾比一季芬芳更多。一架蔷薇,满院明月,带不走情怀,带走的是梦。</div><h3><br></h3> <h3><br></h3><h3> 想干事 会干事 干成事 不出事 好共事</h3><h3><br></h3><div>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div><div> 有了这种状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推进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了,才会有希望;不想,则一事无成。</div><div> 想是愿望所致,想是职责使然,想是事业心责任感的表现。</div><div> 对领导者来说,获得权力的同时还获得干事的责任和义务。想不想干事,可以看出一个领导人员的思想境界,不干事的“官”就是“懒官”。“懒官”决不是境界高尚的“官”。</div><div> 心态决定状态,有些人对干事总是缺乏激情,根本原因在于不在状态。有的得过且过不想干事,有的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有的怕承担风险规避干事,有的对事情挑肥拣瘦,因利择之。</div><div> 因此,想干事,就须有好的状态,有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div><div><br></div><div> 会干事,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div><div> 想不想干事是态度问题,能不能干事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识问题。</div><div> 干事,是一个过程。干事前,须搞好调研,抓好谋划,明确干事的目标、措施和要求。干事中,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组织协调,明确工作重点,把握重要环节,须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新对策、新办法。干事后,须有评价反馈,听一听百姓的反映,看一看办事的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div><div> 能不能干事,不仅取决于水平能力,还与胆识密切关联。胆识决定气魄。有些事办不成或办不好,问题就在于当断不断,贻误最佳时机。</div><div> 能力、水平、胆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的。因此,领导者要做善于学习的有心人。</div><div><br></div><div>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div><div> 干成事,是想干事与能干事的综合反映。想干事、能成事须把干成事作为追求目标,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不行;能干事而干不成、没效果也不行。</div><div> 我们所说的干成事,是符合科学发展的事,是百姓满意的事。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则与干成事背道而驰;还有些事,初衷不可说不好,但效果未必理想,动机与效果背离;如有的工程竣工了,却是“豆腐渣”工程;有些事看似轰轰烈烈,但徒有虚表,形式大于内容。</div><div> 因此,要着眼于干成事,智谋在干成事、劲使在干成事,用效果检验干成事。</div><div><br></div><div>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div><div> 不出事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不出事是领导者的底线、必须坚守。</div><div> 分析一些领导者出事的原因,不论是因失职渎职而出事,还是因腐败而出事,都是道德修养缺失,都是对制度底线的触犯。道德修养有利于夯实底线,对制度敬畏的人有利于固守底线。底线以党纪政纪、法律法规固定下来,是可以避免、防范和坚守的。</div><div> 做到不出事,一方面要加强修养,提升素质;另一方面须增强制度意识,自觉地在制度约束下行事,把不出事作为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在不出事中实实在在地想事、干事、干成事。</div><div><br></div><div> “好共事”是一种品质,一种修行。</div><div> 如果一个人,同事不愿和他共事,这就糟了。很难说不团结的单位能够做好工作。</div><div> 与他人好共事,能够搞好团结,这是对领导人员的基本要求。领导集体成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要为别人的成功与进步感到高兴,要提倡有话当面说。要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领导集体。</div><div><br></div><div> 与人共事要真诚,不能太“精明”,也不能太算计,心胸要宽广一点。与人为善,与人为伴,与人为友,才能形成“好共事”的环境。</div><div><br></div><h3><br></h3> <h3>  </h3><div> 夏至杂谈</div><div><br></div><div><br></div><div>  家是什么</div><div>  年少的时候,以为一座房子或一个庭院,就代表一个家。</div><div>  后来才意识到,如果在那儿,你感觉不到身心愉悦,也唤不起你的留恋,那就不是家,是家的外壳,是你存在世间的一种空间符号,或是生存的落脚点。</div><div>  真正的家,是白居易那种海角与天涯的心安,是你一生为之无悔的爱恋与牵挂。</div><div>  家可以是花园别墅,也可以是竹篱茅舍,甚至是流浪的途中,只要自在就好。爱因斯坦热衷物理,把实验室当成家;凡·高把大自然当成家;我的好友把出租屋视为家,虽然不足20平方米。他说男人不一定非得结婚,但要有属于自己的家,下班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看书写作,干自己喜欢干的事。</div><div>  家无论富有,还是贫穷,有两样东西不可或缺,一个是书籍,一个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家里即使再穷,只要有书,就不显得空荡;只要有绿植,哪怕是一盆不起眼的吊兰,屋里就显明亮。</div><div>  家是灵魂的归宿。它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只有家才有的属性。在那里,得以隐藏人生最为隐秘,最富活力的东西。那里收藏着我们个人的历史,以及其他什么怪癖的物证,装满自由与幻想。</div><div><br></div><div>  爱是什么</div><div>  歌德在莱比锡上大学的时候,爱上当地一位姑娘,爱得认真、冲动。姑娘不理解,他十分痛苦。一天,他向一位学生诉说心中的苦恼,学生很是同情,建议他去美丽的德累斯顿散散心,那里不仅有许多画廊可以参观,还有学生的一个亲戚,一位可爱的老鞋匠,可以陪他聊天。</div><div>  歌德按照他给的引荐信上的地址,找到了老鞋匠。那是一间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房子,临街而居。当时,老鞋匠正坐在门口的一个小凳子上,修补一双旧鞋子,脖子上系着一块围裙。围裙下摆搭在膝盖上,上面沾满了皮子的碎屑。</div><div>  来找他的人真多,大多数是青年学生。他修鞋时,他们就坐在他身边,跟他吐槽各种烦恼。吐槽完了,他随便说几句,便让当事人忍不住笑出声。歌德发现他是那么豁达,再多的不如意,都能一笑了之,心想:这样的人,该会有多么幸福的人生?不禁悄悄问他,您年轻的时候有过难忘的爱情吗?</div><div>  老鞋匠想了一会儿,对歌德说,年轻的时候,有一个漂亮姑娘,经常从他鞋摊前经过。每次经过时,他的心就怦怦跳,觉得全身充满阳光。这样过了大约两年,她出嫁了。他伤心了好些日子。后来把这件事埋在心底,学着忘记。现在,她儿子也是个大学生,常来店里玩。</div><div>  歌德问,最后她知道吗?老鞋匠笑了,说不知道,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的人幸福。</div><div><br></div><div>  享受是什么</div><div>  在孙犁的《书衣文录》里,我读到这样的句子:“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六日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可见人生的享受很多,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而且高雅的享受不一定意味着高消费,重要的是随心,高兴。</div><div>  聊天是享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如此诗意的氛围中,朋友相聚,发语无端,起落无迹,说到妙处会心大笑,该有多惬意。施耐庵创作《水浒传》,专门开一家客店,白天坐馆教书,晚上与客人闲聊,搜集民间故事,虽是山野闲谈,却也兴趣盎然。</div><div>  午睡是享受。特别是南方的夏天,在蝉鸣声中把竹帘垂下,在一帘幽梦中恬逸睡去。午睡,还是宋人杨万里说得好:“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div><div>  听音乐、踏青、看电影,或像诗人济慈那样,守着一株花,看花苞徐徐展瓣,都是享受,只要身心舒畅,和形式无关。</div><h3><br></h3> <h3> 六十岁以后看聪明</h3><h3><br></h3><div>  </div><div>  朋友过60岁生日,几杯酒下肚,他的感言也多了起来。“我现在体会到,一个人聪不聪明往往到下半辈子才看得出来。”“这话怎讲?”我笑着搭腔。朋友说:“因为人聪明的最终目的是下半辈子有一个好结果。下半辈子的好结果表现在什么地方?依我看,表现在身体、事业、感情、孩子上,只有在这4个方面有好结果,那才叫聪明。”</div><div>  朋友细说他的见解。“年轻时,大家的身体都不错,都经得起折腾,但一个人如果只为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能,总是做那些糟蹋身体的事,到了下半辈子,十有八九,他的身体会出毛病,有些毛病就算不置他于死地,也能叫他痛苦不堪,把挣来的钱都花在住院吃药上。年轻时,大家都有梦想,都有追求,但谁能在60岁之后还有梦想和追求,那才真是值得钦佩。那些下半辈子过得百无聊赖、了无生趣的人,如果再没有好的身体,怎么能有好的结果呢?</div><div>  至于感情嘛,你如果跟妻子弄得没感情了,你跟别人感情再好也都没用。人的下半辈子是在家里度过的,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你在家里待着会很难受。孩子就更重要了,如果没把孩子培养好,让他成了不学好的家伙,那你的下半辈子很可能就是永无宁日。”</div><div>  我笑着说:“按照你说的这4个标准,我认识的不少聪明人,都不能算作聪明人。”朋友点点头,笑着说:“对,很多人的聪明当时也许能让人拍案叫绝,但从长远来看,他的聪明却是顾此失彼、前后矛盾的,这种人自以为比谁聪明,但是一旦他的人生进入到下半辈子,他的日子不是越过越失败就是越来越失意。这种聪明人,他的聪明当然是不及格的了。”他又苦笑说:“包括我。”他曾跟妻子离婚又复婚,两个人已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了,复婚也是为了孩子,但孩子还是受了影响,不然孩子不能没读完书就进入社会,现在只能算是混得有口饭吃。</div><div>  60岁看聪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聪明。</div> <h3><br></h3><h3> 老的领悟</h3><h3><br></h3><div><br></div><div>   老友多年不见,重逢时常会欣慰地说:“你跟几年前差不多嘛,没有老啊!”于是兴奋地谈着,渐渐地彼此就会问:“你的牙齿拔了几颗?”“你的头发是真的还是染的?”“你的老花眼镜是多少度啦?”彼此比来比去,然后拊掌大笑说:“老喽,到底老喽!”</div><div>  老,原是极自然的事,但求能顺应自然,健健康康地老,快快乐乐地老,就是福了。</div><div>  年轻时我最爱纳兰成德感伤的词,他有名句云:“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他是感慨岁月不居,人生苦短。那时我也学着感伤的词:“不记秋归早晚,但觉愁添两鬓,此恨几人同?”中央党校老师就告诫我说:“不要无病呻吟,年事长大有何可悲?只要保持愉快、进取的心情,就可永葆青春。”如今真的也入老境,明知去日苦多,反觉有限来日,弥足珍贵,也益知加倍自励。</div><div>  最近接奉七十岁好友教授来书说:“愈是忙碌,反觉精神愈佳,习画兴趣亦愈高,心情亦愈益愉快,相信自己还可以做很多事。”捧读之余,至为欣慰。此教授是我最敬佩的前辈,他四十余年来教授人才,对教育的贡献是尽人皆知的。他的谦冲和蔼、诲人不倦,和着他白发皤然的风范,给予每一位接触过他的人以无限温暖。我每于心情低落之时,就取出他充满关怀存问的信来重读,顿觉豁然开朗,人也年轻起来了。足见友情是多么重要,真的是“陈酒最好喝,旧衣服最好穿,老朋友最好说”。</div><div>  白居易有诗云:“镜中莫叹鬓毛斑,鬓到斑时也自难。多少风流年少客,被风吹上北邙山。”劝世人勿悲老迈,能入老境便是福。西哲阿米尔说:“懂得怎么老下去,是智慧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伟大生活艺术中最难的一事。”这最难的一事,是需要潜心体认,而于其中获得无穷乐趣的。有一位老友给我寄来一诗云:“不信青春唤不回,古稀犹是少年时。诗书卷卷从头读,报国有心永不迟。”是老当益壮的无限远景。</div><h3>  有四句流行的打油诗云:“七十不稀奇,八十多来兮。六十小弟弟,五十睡在摇篮里。”比起另一首:“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是间已是不多时,还有一半睡着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一喜一悲,全在个人的领悟了。</h3> <h3> 秋光赋</h3><h3><br></h3><div><br></div><div>  秋了,终于秋了。从漫长而难捱的酷暑中走出,我才真正感受到“天凉好个秋”的“好”来。</div><div>  好就好在通体舒坦,不再热汗涔涔,神清气爽,不再昏昏沉沉;好就好在可以衣冠楚楚、清清爽爽地在户外行走,收起了遮阳伞、墨镜和折扇;好就好在再无理由慵懒和懈怠,可以干很多借天干物燥之故拖下来的事情;好就好在可以直视天空和远方,不再眯缝着眼睛畏光,这光是秋光了呢,此时,它正从窗外轻轻地照射在我的脸上,薄薄铺满我的书桌。</div><div>  秋天的光是柔和的。没有春日的绚烂,没有夏日的狂热,也没有冬日的苍白。它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我凌乱了一个夏季的头发和心绪,像一张安全舒适的剃须刀片,在我的脸上四处游走,刮去刺猬般的胡须,也刮去思想上丛生的杂芜,让我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轻松了许多。当然,它更像一只温柔手,抚摸着被荼毒炙烤许久的疲惫不堪的身子,给干燥的皮肤补水……</div><div>  秋天的光是平静的。像一个以静制动的智者,以和蔼的目光示意我不要怨怼,虽然我的胸中的确有块垒淤积。我开始学吐纳之功,吐出戾气和晦气,纳入朝气和清气,打开心结敞开襟怀,于是通畅于是和畅于是顺畅。</div><div>  前几天还纹丝不动且绿得刺目的树叶,已在轻盈地舞蹈了,抖掉尘埃抖掉附着于身的热光。我分明感觉到它们是秋风的制造者,而不是秋风在摇动它们。有几片叶子飘然而下,是散发的一张张请柬。</div><div>  我应邀走入秋光之中,走进一叶知秋的成语,走进秋高气爽的意境。</div><div>  城里的大街、花园人多起来了,熙来攘往,人声鼎沸。郊外的农田露出了褐色的底色,庄稼已经收割,晒场上农夫在翻晒稻谷,也晒晒辛劳换来的好收成和好心情。稻谷在秋光下挥发湿气,金黄的光在告诉人们什么叫秋收。</div><div>  触景生情,我不由自主地低声吟诵起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说到春光,又想起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那个叫杜少卿的人。朝廷叫他去做官,他推辞不去。妻子责问何故。他说,你好呆!有南京这样的好地方,留我在家,春天里可以陪你出去看花吃酒,岂不快活?这一桥段,被后人演绎成一个“宁负荣华不负春光”的佳话来。</div><div>  是的,不负春光,但秋光也是不能负的。</div><div>  一年分四季,人的一生也分四季。我已经走进第三季——入秋了。在这个时节,不管你怎样留恋过往或拒绝回忆,秋光依然会如期君临,秋色依然会覆盖本色,秋霜依然会爬上鬓角,秋风依然会唱起有些悲凉的歌……</div><div>  第三季是在不知不觉中来的,夏天和冬天分别蚕食了他的头尾,秋光给人的光照其实是很短暂的,让你没时间观望和游疑,甚至让你没时间发出一声感叹。</div><div>  眼下的秋光毕竟是大好的,大好秋光下正好前行。</div><div><br></div> <h3><br></h3><h3> 只结半张网</h3><h3><br></h3><div><br></div><div> 贵州的记忆中,酸汤鱼让人难忘。我有过品尝的经历,在记忆中多了几分思考。每年6至8月的贵州镇远县,山涧大溪中的江团鱼最为丰腴肥美,游客不吃酸汤鱼乃是一件憾事。</div><div> 苗家人用清米汤自然发酵成白汤,加入糟辣椒、野生番茄做成红汤,将剖杀洗净的江团鱼切段入汤,倒入当地出产的“广菜”茎叶合煮。整个烹调过程原汁原味不施油脂,酸汤因鱼而不再寡淡,鱼因酸汤而去除腥味,菜茎饱吸汤汁而滋味十足。每吃一口,味道都是那么富有层次感。</div><div> 吃过酸汤鱼,趁天色还早,我和伙伴们上山观看苗家人捕鱼。千百年来,当地村民布网的方式很奇特,只在半幅溪面张网以待,另半幅溪面任其自流。</div><div> 就这样半张半掩,岂不是把鱼都放跑了?见四下无人,我一时心血来潮,与伙伴合力把渔网全部张开,截住了整个溪面。</div><div> 翌日清晨起床,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渔获。哪知渔网被从上游漂流而下的枯树冲垮,压在水底的网里空空荡荡。</div><div> 一旁收拾残局的苗家人猜到是我们干的,不无惋惜地说:“你们以为拦住小溪,就能把水里的鱼一网打尽吗?几条大鱼只要一起发力,借着水势冲垮渔网很容易。就算渔网挡得住鱼虾,能挡得住上游冲下来的木头吗?渔网张得越严密,失去的只会越多。所以,苗家人捕鱼只结半张网,鱼再多也跟我们没关系。”</div><div> 生活也是一张网,许多人自作聪明,把网张得很大很密,见好爱好,每一样都不肯放过。不曾想,到头来只会七零八落,难得有人会成为人生赢家。</div><div> 可见,人们追求极致,本身就是一种疏漏。</div><div><br></div> <h3><br></h3><h3> 说说人缘</h3><h3><br></h3><h3>  做人不黑心、不爱占人便宜、不常常去麻烦人家,那么人缘便好了。</h3><h3>  人缘好并不需要好的口才,也不需要乖巧,亦不需要满脸笑容,那些都是表面的讨好功夫而已,日子久了便不灵。有些同事和朋友,话既不多,又不会见风使舵,笑容亦没有大赠送,人缘却硬是好。无他,日久见人心,大家都领会到他们的诚恳:良心好,肯助人而不爱麻烦人,虽然并不口齿伶俐,一样为友人所倾心喜爱。</h3><h3>  有些人,良心是好了,但却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开口闭口说的都是他个人的问题,他不开心便要全人类都天愁地惨,食不下咽;他开心时便要全人类都聆听他开心的前因后果,不管你刚死了条心爱的狗,正在伤心,他也要你陪他开心。这种人,是肯帮助朋友的,不过单是应酬他的喜怒哀乐,也十分费时间,所以这种人的人缘不算顶好,也不出奇。</h3><h3>  亦有些人,本来没什么,偏就是贪心,爱占小便宜,老是有免费饭便自跟着去吃,不用邀请;看上了人家的小玩意便暗示想要,其实他要了也未必有用,朋友给了他亦未必有损失,只不过人家心里不舒服,不高兴“奉旨”有饭必要带他去吃、他看上的东西必定要给他而已,正如有位朋友说:“一切都像奉了旨似的便没意思了。”朋友车马轻裘与共,本是件温馨的事,但那要对方自动表示非与你分享不可才行。你若暗示要却大大失了共享的味道了,贪便宜的人自然人缘不佳。</h3><h3>  短线来说,乖巧的人人缘好,不过长线来说,没东西胜得过良心好、诚恳、不自私、不贪便宜和不以自我为中心。摩登社会的人是机灵的,表面上公关公关,其实每个人都心里有数,都知道谁会是长线的真朋友。有些人表面冷漠,常被人误会是骄傲,其实他们是择友太认真了一点,对友谊也太理想化了一点,除非不相交,相交必相知,有点执着,又有点害羞而已,心倒是一样热的。</h3> <h3><br></h3><h3>思念的疼痛飘逸在回家过年的路上(散文诗三章)</h3><div> </div><div> </div><div> &nbsp;</div><div> 回家过年</div><div><br></div><div> </div><div> 说好了,过年我要回去看你们,去感受浓郁年的氛围,聆听新年的钟声,在故乡的上空袅袅回荡。</div><div> 说好了,过年我要回去看你们,去感受真实年的温馨,聆听亲人的唠叨,在我一路的疲惫中陪伴我入梦。</div><div> 而今,掌心的机票已被思念湿透,无星无月的夜晚变得漫长,所有曾经的思绪,覆盖了颤动的身躯,冥冥之中仿佛已经走出寂寞等待的语言。</div><div> 此刻,我用季节浅红色的虔诚,祈祷远飞的飞机快点再快点,告诉自己,巍峨远去的相约,坐上硬座也要回家,因为只有父母在的家,才是真正的家。</div><div> 心灵的雨丝撩开发髻中模糊的往事,淅淅沥沥淋湿一段情殇。你蹒跚的背影,一次次穿行在攒动的人群,你的挥手犹如一面旗子,始终摇曳在别离的候机楼。</div><div> 在守望你的记忆里,徐徐的涛声回荡在若即若离的港口,在这不深的水域,始终打捞不起湿裸裸的呢语。</div><div> 情情切切的思念,被黄昏的风,飘逸成柳叶般柔嫩的咏叹,我沿着谷口的幽径,走进远方的斑斓。</div><div> 我知道,亲情、乡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永不泯灭的灯,照耀着我走向遥远。可属于我的这盏灯,却在擦肩而过的不经意间,让我迷朦中暗自哭泣。</div><div> 这回家的路哟,没有人能够告诉我,还要走多久,能够在家乡陪伴亲人,过年的日子还有多少次,告诉自己,珍惜每一次的不易。</div><div> 祝福故乡美丽繁荣,祝福亲人们健康长寿,祝福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因为你们,我的心中才有牵挂。因为你们,我才要回家过年。</div><div> </div><div> &nbsp;</div><div> 沿着家的走向</div><div><br></div><div> </div><div> 当季节与季节之间没有了距离,你便在这季节的原野,接受春风中送来的欢歌;一种绿色的音符,飘逸成故乡水域的涟漪,一束鲜艳的花朵,盛开成风景中的蔚蓝。</div><div> 是一种感恩的意境,还是一种生命的回归。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是谁用朴实的乡音,走上季节的舞台,坦然的裸露。</div><div> 有一种无声的思念叫着根,像歌像诗,延伸了我眺望的视线,漫过我的肌体、我的灵魂,长成我漫漫旅途提拔的树。</div><div> 有一种疼痛的牵挂叫着爱,像风像雨,洗涤了我路过的城市,漫过我的渴望、我的飞翔,成为我今生今世不变的追求。</div><div> 面对清澈的水、嫩嫩的草,你的青春色彩,轻轻地溢过命运的旋律,在黑夜,你是一束燃烧的火。</div><div> 面对婉约的歌、浓浓的情,你的朴实容颜,轻轻地掠过神话的篇章,在旅途,你是一张鼓风的帆。</div><div> 无数次在你粼粼波光之间徘徊,身披的海潮,却被编制成无尽的想象。让我沿着家族姓氏的走向,无法拒绝这曾经荒芜且盛情的土地。</div><div> 无数次从你肩头掠过,显存的记忆注满深情的黑发,亲了无法再亲的小名,却被写进了世代的家谱,让我无法淡泊了回归的旅程。</div><div> 其实,在你转身离去的时候,那曾经的风景,那曾经的诺言,那曾经的牵手,那曾经的……就已成为我最美妙的回忆。</div><div> 是你青春四射的活力,让我流淌的血液不再枯竭;是你的温情抚慰,让我伤口和我的梦不再被生活击碎;是你的躬耕身影,让我的情怀变得不再忧伤和颓废。</div><div><br></div><div> </div><div> 思 念</div><div><br></div><div> </div><div> 就这样,沿着岁月平平仄仄的情韵,从远方归来,在水域的边缘,轻轻地掠起被风吹过的日渐苍白的头发,一阵袭人的寒风直抵我命运的港湾。</div><div> 被季节折断的羽翼,在每一个醒着的日子隐隐作痛,是怎样的一种落叶归根,衰败了完整的誓言,让泣血黄昏成为岸边唯一的风景。</div><div> 是你最初的冲动,感化了月光悄然的枯萎?还是我长长的期待,融化了你缄默中的深沉?只是,在那片柳林再次着色的时候,耀眼的生命,早已将时光的流逝一次次感动。</div><div> 母亲的呼唤,在青鸟的飞翔中,嫩绿了所有的视线,无法触及的灵魂,在枝叶的拔节中蔓延,读不懂的情节,始终是那思想的碎片。</div><div> 捧读村庄的山山水水,让一生初衷不改的语言,成为今夜最温暖的火焰,用远去的歌谣,唤回满天的星光和私语。</div><div> 走在时间的背后,是谁让风雨的轮回,充盈人生的大喜大悲,使整个村庄盛开的花朵,长出火辣辣的情。</div><div> 站在岁月的边沿,常常想起那沾满青苔的岩石,想起昔日的小桥流水,我澎湃的血液就会周身闪烁,是那份蓄谋已久的牵挂,将我引向沼泽的深处。</div><div> 如今,碧绿的河水还在记忆中流淌,却无法抹去旅途的疲惫,草尖上跳跃的音符,就已被雨季一次次打湿,抖落不掉的依旧是那沾满缘分的相思。</div><div> 于是,我临风而立,为你吹奏悠扬的短笛,吹响千年的神话,吹响万年的传说。</div><div> 于是,我择水而居,为你唱响熟悉的歌谣,让清贫超越意境,让思绪与梦交融。</div> <h3><br></h3><h3><font color="#010101">文 字 袁建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摄 影 袁建民</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