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嶂头欢迎你》

師说

<h3>嶂头人民欢迎您</h3> <h3>长治嶂头欢迎你</h3> <h3>来自网络――著名女作家丁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很背运,先被下放北大荒十二年,又被关进秦城监狱五年,出狱后再发配到长治市潞州区嶂头村四年。嶂头,就在长治的老顶山山下,位于长治市东北方向约1公里处。“丁玲故居”现在已成为老顶山国家级森林旅游区一大文化亮点。&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作为嶂头村的“土著”,不自觉的对先辈丁玲之其人、其事、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她命运的不幸和坎坷的遭遇只有同情和叹息;但同时也为她与嶂头村的不解之缘而为之欣慰。因为丁玲女士在饱受折磨的同时,得到了嶂头村全体村民热心帮助,让她感觉到了温暖而醇朴的乡情,这些在她以后的作品中也多有反映。</h3><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一位有责任心的人,都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理。丁玲女士便是这一类人的代表之一,听父辈们讲,她在离开嶂头村回到北京后,没有忘记嶂头村的父老乡亲,虽然这是他的第二故乡,但她仍然以自己真挚的心回报着嶂头村民。</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吹进了地理位置偏僻的嶂头村,农民们开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那时村里急需大件的农业机械,但是资金极度缺乏。丁玲女士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拿出自己大部分的稿费,为嶂头村购置了两台545型大型拖拉机,震惊了方圆几十里内的大小村社,羡慕的不得了。由此还搞出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笑话,那时的嶂头村实在不富裕,导致村里的俊小伙们迟迟娶不到媳妇,嶂头村是当地有名的“光棍村”,可就是在丁玲女士捐赠的这两台大拖拉机入驻以来,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周围的漂亮姑娘接二连三的嫁入嶂头村,问其理由,姑娘们道:“嶂头有拖拉机啊!”以至老人们常说丁玲女士给嶂头村带来了福气,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两台拖拉机给小伙子们迁了因缘,个个都和自己的心上人结为连理!</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嶂头村民的勤劳醇朴、乐于助人!</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丁玲女士一颗真挚的感恩之心!</div><div><br></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永远值得我们回味、留恋!</div><div><br></div><div>转引:蒋祖林——回忆母亲丁玲</div><div><br></div><div>太行山下</div><div><br></div><div>"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也受到一些冲击,因为我是大"右派"丁玲的儿子,还被怀疑是"苏修特务"和"假党员"。等这一切都过去之后,我写了封信给母亲,寄到她下放的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不久,信被退回,信封上写着收信人已不在此地。这使我们十分迷惘。我和灵源每一想起,每一谈及,都非常忧虑不安。亲爱的妈妈你在哪里呢</div><div><br></div><div>1973年,我因事从我工作的上海来到北京。听人说北京郊区有个秦城监狱,那里面关了好几百个高级干部。我心想,或许母亲也在那里。正好这时有人从那里释放出来,便托人去打听,却没有结果。</div><div><br></div><div>1975年6月,我们意外地收到母亲从山西省长治市嶂头村写来的一封信,这才知道母亲自1970年初确实被关在秦城监狱,5月份才被释放,安置在嶂头村"养起来"。我们一颗悬着的心这才落了下来。不管怎样,人还在。我们又恢复了通信。</div><div><br></div><div>从她的来信中,我们知道她在秦城监狱的5年里,通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集和列宁的大部分著作。她说:"这些书,可谓万世明灯,给了我无穷的力量。"</div><div><br></div><div>从信中我们还知道,她到嶂头村时真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无产阶级"了:"我们只穿一身随身穿的衣服从东北来北京时穿的一身衣服 和临走时北京发的一身外边的衣服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他们指当地老百姓 看见我们穿打补丁的布衣,都很奇怪。"于是我们赶紧给她寄去一些衣物,同时筹划着给她做冬衣。</div><div><br></div><div>我们还知道,她一到嶂头村就打算把1957年中断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写下去。由于手稿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了,她只得重起炉灶。她写道:"我一定要把它写出来,一不为名誉地位,二不为自己翻身,也不是'一本书主义',不打算出版,如果能作为后人的参考资料也就行了,何况是可以给你们浏览的。"</div><div><br></div><div>从收到母亲的第一封信起,我们就想去探望她,但因工作一时走不开。</div><div><br></div><div>1977年1月,一个寒冬的日子,我从上海去长治探望母亲。</div><div><br></div><h3>嶂头村离长治市很近,位于太行山的半山坡上,是一个有七八百户人家的村子。村民们热心地把我引领到母亲住的院门口。</h3><div><br></div><div>当母亲看见我时,她怔住了,呆立了片刻,猛地喊道:"这是我儿子啊"一下扑到我身上,把我紧紧搂抱着,放声痛哭。她浑身颤抖,断断续续,一遍遍说着:"儿子我的儿子"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如泉水般涌出,也喊着:"妈妈妈妈"</div><div><br></div><div>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才慢慢平静下来。母亲老多了,前额上的头发都变白了,脸上多了许多皱纹,只是眼睛仍如过去一样,清澈、明亮。我凝视着她在风风雨雨的漫长岁月中,饱受摧残而过早苍老的脸,不禁黯然神伤。</div><div><br></div><div>母亲和我许多年没见面了,都有许多话要说。微弱的烛光下,温暖的炉火边,母亲半躺在帆布椅上,我坐在她身边,听她讲述她的一生。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夜晚。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感到母亲急欲把她一生的经历都告诉我。她这时还难以预料她自己就一定能够活着等到重见天日,也不知道今后还有多少这样的可以和我倾心长谈的机会。每天都谈到深夜一两点,有几晚竟谈到鸡叫头遍。</div><div><br></div><div>在我住在嶂头的七八天里,白天常有邻里乡亲来作客,母亲也陪我走访了几家。我感到母亲同村子里的人相处得很融洽,大家都称呼她"老丁"。听他们说,母亲刚下来时,他们还有些戒心。窃窃私语,说:"来了个大干部,是个老太婆,犯了大错误下来的。"但这些农民与仕途无缘,不存在以利益之心胜过是非之心的事。他们心里自有一杆秤,凭自己的观察,他们认为这个"老丁"是个好人,戒心也就逐渐被亲近和尊敬的心情代替了。</div><div><br></div><div>1976年,当地组织落实政策,派人把母亲在黑龙江农场的东西取回来了,存款也取了来,连本加息一共一万元多一些。母亲就把整一万元捐给公社,让他们买拖拉机,帮助他们改变贫困面貌。</div><div><br></div><div>其实,这是母亲的一贯作风。1952年,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她把所获奖金5万卢布,合33000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了全国妇女儿童委员会。当时三万多元可是一个大数字啊!</div><div><br></div><div>一天夜晚,我想到母亲这些年受了这么大的磨难,思索了一会儿,问她:"这些年里,你是否一度萌生过一丝轻生的念头"母亲摇摇头,肯定地说:"没有,从来没有。我有信仰,有信念,我相信党,相信历史总会为我作出公正的结论。当然,我希望自己能活着见到这一天,我为什么要自己去死呢我若死了,我的问题要说清楚就更不容易了。"稍停,她又轻声地补上一句:"我要是死了,你们怎么办"</div><div><br></div><div>这就是母亲,我的有着伟大母爱的母亲,有着坚强意志和倔强灵魂的母亲。</div><div><br></div><div>我终于要离她而去了,走的前一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早上,雪停了,但刮起了风。我害怕母亲受寒,就让她别送我去车站。可是母亲执意不肯,我知道她是想同我在一块多呆几个小时。</div><div><br></div><h3>从嶂头村到火车站有二十华里的路。我们坐着驴车,在路上走了三个多小时。人坐在车上脚不一会儿就冻僵了。我怕母亲冻坏了,就把她抱下车搀扶她走上一段,再把她抱上车……&nbsp;</h3> <h3>“丁玲”院</h3> <h3>粮食放大器在嶂头村!</h3><h3>吓坏美国人的中国粮食放大器。</h3><h3>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某一天,周恩来陪同美国特别安全助理基辛格博士在某地参观访问。行至一路口时,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惊得安保人员如临大敌。</h3><div><br></div><div>原来是一老头在爆米花。周恩来见基辛格不解便解释说:“这是我们国家刚研制出来的粮食放大器。”又转过身来对老头说:“老同志,请你再示范一下。”老头添煤加米,把黑乎乎的机器架在炉上轻轻转动,一会儿又听一声巨响,米花喷薄而出香气四溢。</div><div><br></div><div>基辛格目瞪口呆,放进去半茶缸玉米,怎么整整出来一麻袋粮食?中国政府怪不得能解决八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其科技水平已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导弹原子弹卫星上天那就更不奇怪了,这个民族太神奇了!</div><div><br></div><div>基辛格试探性地问周恩来:“该机器出口否?”</div><div><br></div><div>周恩来笑曰:“尚未出口,若博士感兴趣但说无妨。”</div><div><br></div><div>基辛格小心翼翼地请求:“我国进口一批如何?”</div><div><br></div><div>“需要多少?”</div><div><br></div><div>“暂定2000台。”</div><div><br></div><div>周恩来考虑片刻说:“该机器我国尚未完全定型,目前只是小批量生产,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就给你们1000台吧。”</div><div><br></div><div>经过谈判以10万美金一台成交。</div><div><br></div><div>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美国总统尼克松召集一批资深专家在国家科研基地“硅谷”专门研究这批神器。他们认真分析,精确计算,精心操作,当压力表显示达到规定数值时,怎么打开呢?开关在哪里?众多科学家轮番上阵,你按一下,我戳一下,手指烫的都是血泡,愣是找不到开关,如此反复仍不得要领。</div><div><br></div><div>第二天,他们向尼克松基辛格汇报,说中国人太黑,隐瞒了关键技术。尼克松大怒,指示美国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組成联合特别小组赴中国上海,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窃取到这项技术。</div><div>不久,特工灰头土脸地从中国赶回来向尼克松报告:“总统先生,我们无能为力,请求处分。中国人实在是太狡猾了,每当他们摁电门的时候,总是用一条破旧的 大布袋罩住,当我们想进一步靠近观察时,操纵机器的那个老头总是大喊一声:靠后靠后,这里危险。然后趁我们不注意,不知他用脚踹了一下哪里,“砰”的一下就结束了。我们尝试用X线观察仪,也是无功而返,总有一群人围着那个老头打掩护,我们实在看不清。对中国来说粮食放大器太重要了,知识产权保护得天衣无缝。</div><div><br></div><div>尼克松满头大汗,目瞪口呆。……</div><div><br></div> <h3>嶂头锣鼓在东头!</h3> <h3>婚车 礼炮 锣鼓……</h3> <h3>嶂头东头欢迎您</h3> <h3>和奶奶在自家地里种的玉米和豆角,软枣树也在慢慢长大。</h3> <h3>门外🌸🌸</h3> <h3>随机拍了个 奶奶在门外 地前种的花照片!</h3><h3> 奶奶看了照片后说自己好胖!</h3> <h3>那年奶奶站在家门口准备摘自家地里的豆角, 我随机拍了一张…… </h3> <h3>老人门的家常便饭!</h3> <h3>奶奶给我做的!</h3> <h3>老奶奶用过的纽扣!</h3> <h3>初七十七二十七!莫想开车过正街!</h3> <h3>地瓜 茄的 北瓜 西红柿类 喇叭单曲循环……</h3> <h3>嫁接柿子树! 这也是个艺道噢。</h3> <h3>嶂头东头是我家!</h3> <h3>已到达嶂头小区!</h3> <h3>村南指示牌!</h3> <h3>大队门口!</h3> <h3>平安门</h3> <h3>嶂头平安门!</h3> <h3>新版 嶂头人民欢迎您 !</h3><h3>杨子仙迪空气能取暖方式已进入千家万户。</h3> <h3>欢迎您下次再来!</h3><div>南方家居没注意!</div> <h3>嶂头人民欢迎你!</h3><h3>正大饲料营业中……</h3> <h3>那年十五正下雪!</h3> <h3>大队门口 彩旗 灯笼 小雪 景色不错!</h3> <h3>门口夕阳红</h3> <h3>毛主席思想万岁!</h3> <h3>粒粒皆辛苦</h3> <h3>农民</h3> <h3>嶂头十字街 遍布是坐骑</h3> <h3>百事孝为先</h3> <h3>小时候的“乐园”</h3> <h3>大队院里看唱戏!</h3> <h3>大队院里看唱戏,</h3> <h3>儿时的回忆,铁轨!</h3> <h3>平安门正在建设中……</h3> <h3>建设好的平安门!</h3> <h3>这个角度看 貌似与关村是一体!</h3> <h3>那年小区正建设,</h3> <h3>发展才是硬道理!</h3> <h3>三分球</h3> <h3>修路前</h3><h3>下雨过后街满泥!</h3> <h3>修路后</h3><h3>下雨过后泥未见!</h3> <h3>在天空上面看嶂头! 那年可以看见转盘!</h3> <h3>在梨树地遥望猪头山!</h3> <h3>在神农架上望嶂头~</h3> <h3>站在嶂头看市里的摩登时代!六府塔、鹏宇大酒店……哈哈 有木有一目了然</h3> <h3>雨后的梨树地 !</h3> <h3>展翅</h3> <h3>长治高铁在嶂头!</h3> <h3>俯视嶂头</h3> <h3>我的母校嶂头小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