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荫浓春去也,不负夏日好时光。2018年5月5日立夏日,受离石区交口街道办事处王志玶主任诚邀,解市长、徐局长带领千里难寻好姐妹一行来到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参观,聆听英雄事迹,重温党的故事,接受红色教育。 <h3><font color="#010101">离石区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是离石区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是山西省第一个军事会议专题纪念馆。同时,也很好地讲述了红色故事,打造了一张崭新的吕梁红色旅游名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交口街道办高家沟村,距离市区 4公里。在离石区委区政府的倾力打造之下,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开馆。</font></h3> <div>纪念馆旧址原为清代民居,坐西向东,东西长34米,南北宽33米,占地面积1122平方米,院内西有正窑五间,南北两侧各三间砖拱窑洞,东北角为大门,东面议事厅为会议旧址,此外还有练兵场、柴房、马槽、厨房等生活设施。<br></div> <h3>吃水不忘挖井人。<br></h3> <h3>纪念馆的恢复修缮和开馆揭牌,很好地保护了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历史遗存,继承了革命先辈的光荣革命传统,对于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吕梁红色文化,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继承先辈意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将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h3> <h3> 姐妹们通过大量信件、文书、图片、遗物等珍贵实物资料,了解到“”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是1946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委托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兼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政治委员习仲勋,传达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为对付国民党蒋介石准备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对策,部署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和太岳军区如何协同配合、联合作战,粉碎敌人进攻延安,而召开的“陕甘宁边区、晋绥军区和晋冀鲁豫的太岳地区高级干部会议。<br></h3> <h3>参加会议的领导还有贺龙、陈赓、李井泉、王震、罗贵波等。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企图,做好战备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了加强统一领导黄河东西两个解放区的联防部署和密切配合作战,开辟吕梁军区等问题。</h3> <h3>好姐妹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自会议旧址展厅起,依次参观了会议背景、决战吕梁、决战陕北、红色离石等相关主题展品。仔细观看纪念馆内展出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认真聆听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光荣历程,一幅幅弥足珍贵的资料图片,红军战士的艰苦朴素与拼搏韧劲感染着我们,深深触动着众姐妹的心灵。</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神情庄重,一边看一边听,不时地向解说员了解当时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细节和故事。</font></h3> <h3>"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是落实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的会议。</h3> <h3>纪念馆以"晋陕联防、保卫延安"为主题,分为"会议决策"、"决战吕梁"、"决胜陕北"、"红色离石"四部分,集中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及毛主席的领导下,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军民,前方浴血、后方支援,密切配合、保卫延安,一道实现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开辟了中国革命从困难走向希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壮美篇章</h3><h3><br></h3> <h3>大量的图片、实物让我们对“吕梁战役”、“孝汾战役”以及吕梁周边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生产、生活、作战的场面有了深刻了解与认识,对《吕梁英雄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h3> <h3>在纪念馆的各个角落,我们仿佛能看到贺龙、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开会的场景。墙上挂的马灯、院里一丈多深的水井,一幅幅弥足珍贵的资料图片……好像都在诉说着战争岁月的故事。</h3><h3><br></h3> <h3>战争年代,英雄的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1万,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h3> <h3>在纪念馆,我们看到了支前模范张秋玲,徐玉荣局长的舅舅刘长明的照片。英雄就在我们身边,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里。</h3> <div>解市长说:观看了这些图片、文字资料和实物,认真聆听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光荣历程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我们一定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用心维护改革发展大局。</div> <h3>西崖底小学校长冯荃英说:“来到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我们深深的为老一辈浓浓的革命情怀所感动,今后我还要经常组织师生来高家沟参观,接受红色教育,让红色之根深深的扎在师生的心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h3> <h3>在纪念馆窑洞前,好姐妹们摆着各种姿势拍照留念,生活在和平、繁荣、富强国家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溢满全身。</h3> <h3> 我们都在想,那些曾在高家沟村战斗过的革命先烈,倘若在地下得知“高家沟会议”革命遗址得以修缮,所有的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也一定会非常欣慰和畅然。<br></h3> <h3>告别了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我们又来到了“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参观学习。</h3> <h3>参加会议的领导还有贺龙、陈赓、李井泉、王震、罗贵波等。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企图,做好战备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了加强统一领导黄河东西两个解放区的联防部署和密切配合作战,开辟吕梁军区等问题。</h3> <h3>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与“高家沟高级军事会议纪念馆”紧邻,同位于离石区交口街道办高家沟村,同处在高家沟村西面的半山腰位置,前者位于北边,后者位于南边,两者相邻,相距约5米。这两个纪念馆,一个是以“会议”命名,一个是以“人名”命名,虽各有千秋,但都是红色革命的象征,红色记忆的传承。</h3> <h3>参加会议的领导还有贺龙、陈赓、李井泉、王震、罗贵波等。会议传达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延安的企图,做好战备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部署了加强统一领导黄河东西两个解放区的联防部署和密切配合作战,开辟吕梁军区等问题</h3> <h3>我们绕过照壁就进入了大院,南边是一排3孔砖窑洞,主要展出李府简介,西面靠南是一排小瓦房,往北紧挨着又是一排崭新的大瓦房,这就是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纪念馆建筑坐西向东,总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480平方米。</h3> <h3>纪念馆正北面是用砖砌筑的一个大排门式的墙壁,中间大两边小,正中间大墙壁上有一幅抗战勇士雕塑图,右边靠上部分是用白底红字书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注重发挥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的基地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坚定跟党走”的重要要求。左右两边墙壁上分别是林迈可先生发电报工作照和李效黎女士骑马生活照。</h3> <h3> 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共分五大主体部分</h3> <h3>第一部分:燕园异国情侣</h3><h3> 1937年,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英国学者林迈可就是其中的一位,并在燕京大学与离石才女李效黎结为异国佳偶。</h3> <h3><font color="#01010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夫妇二人辗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绥、延安,为我军培训了大批无线电优秀人才,组装了延安第一台可以和美国联系的无线电发报机,让延安的声音首播世界,可谓贡献卓越;夫妇二人回到英国之后,仍然为中英友好奔走呼吁,著书宣传,并多次访华,成为沟通中英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连接中英友好的使者,可谓不忘初心;林迈可于1994年2月13日在美国华盛顿辞世,享年85岁。李效黎于2010年4月25日在美国华盛顿去世,享年94岁。</font></h3> <h3>第二部分:援华抗战勇士</h3><h3> 抗战初期,燕京大学是敌占区唯一一所享有美国治外法权的教会大学,林迈可受校长司徒雷登立场观点的影响,对中国抗战深表同情。通过与共产党军队的深入接触,被其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却能坚持抗战的顽强精神所感动,遂决定放弃中立的观察员立场,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战。</h3> <h3>第三部分:红色电讯先驱</h3><h3>战时的通讯无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而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包括延安都普遍由于物资匮乏、条件落后,存在通讯设备落后、沟通不畅的困难。林迈可夫妇每到一处,都亲自组装、改造、修理、优化更新当地通讯设备,培训无线电专业人才,尤其是在延安亲自组装了当时功率最大的无线电收发报机,为抗日根据地的无线通讯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3> <h3>第四部分:沟通中外桥梁</h3><div> 抗战期间,全世界的新闻报道都已经是通过无线电用莫尔斯码传播,而延安没有能够发往世界的发射机,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无法直接传往外界。加之国民党对华新闻的封锁,使得国内外对共产党抗日情况知之甚少,林迈可夫妇来到延安后,通过改善通信设备开播国际新闻,沟通中外记者、观察团,让延安与世界相通。<br></div> <h3>值得一提的是,林迈可在延安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国民党对华北的新闻封锁。1944年5月底,林迈可巧妙地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设备,不到3个月就在延安建立了一台一千瓦的发报机,并自制了一个指向旧金山角度的V型方向性天线,架设起大功率无线电台,使得新华社可以直接向旧金山发报,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延安的声音。1944年8月8日,新华社英文广播部在延安成立并试播,林迈可被聘担任英文部顾问,负责英文改稿。林迈可帮助延安打破对华新闻封锁的第二种方式就是:林迈可用他自己的语言,对英国和美国的官员和媒体讲述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情况。</h3> <h3> 第五部分:中英友好使者</h3><div> 林迈可李效黎夫妇回英国之后,仍然不忘初心,为中英沟通奔走呼吁、著书宣传,并多次访华,成为连接中英的友好使者。<br></div><div> 1952年,林迈可继承父亲的爵位--伯克勋爵,成为英国上议院议员,在上议院无论讨论什么问题,他总是谈到中国。</div><div> 在此期间,李效黎写了一本书,中文版的名字是《再见,延安!》,再版更名为《延安情》。她说:“我用英文写这本书,是想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经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勇敢地开展抗日斗争”。</div><div> 林迈可写了一本书《抗战中的中共》或《八路军根据地见闻录》。</div><div> 这两本书共同构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民抗战纪实。</div> <h3>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两次盛赞林迈可: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招待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记者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世界所有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h3><div><br></div> <h3>2015年10月20日,在英国议会讲话中,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功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h3> 抗战女杰:李效黎传奇故事</h3><h3> 李效黎原名李月英,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离石县一户殷实的有影响力的家族。父亲李文祺于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哥哥李效民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冀朝鼎的好友,曾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从美国回国后,担任山西大学教授,其后,任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副经理。</h3><div> 李月英很小时学习骑马飞奔,心满意足,人们对此深感惊异。后来,她跟随着家人去了省城太原,在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1934年秋季,“为反对国家考试”学生们举行罢课,震动全国,李月英被推选为女子师范学校的代表,勇敢地参加学生运动,积极上街游行,发表演说,公开揭露当权者的阴谋。李月英站在学生运动前列,力求唤醒当政者认清形势。有一天,冀贡泉,冀朝鼎的父亲当时任省教育局长通知她:“你的名字已列入黑名单,他们说你是‘共产党’即将逮捕你,我倒相信你是无罪的,但你必须立刻离开太原!”李月英立即购火车票前往北平。从此,为有助于她逃逸,改名为李效黎,以策安全。</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div> <div> 1937年,李效黎被接纳在燕京大学就读。很快地一个英国小伙子进入她的内心深处。一个英国大学经济学导师叫迈可。他憎恨日本法西斯,热爱并同情中国人民,成为一些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好朋友,参加了秘密活动,反对日本侵略者。他接受了知名女作家冰心女士的建议:中文译名“林迈可。林迈可自从来到山西黄土高原,一直深爱着美丽动人,智慧超群,正直热情,极具奉献精神的李效黎。 1941年6月25日,李效黎与林迈可喜结良缘。</div> <h3>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李效黎和她的丈夫林迈可驾驶着借用校长的汽车快速离去,日本侵略者随即包围其住处。</h3><div> 1942年除夕,林迈可和李效黎及保护他们的游击队员,抵达肖克将军在坪西抗日根据地,并进入八路军晋察冀总部,他们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热烈欢迎。聂司令员认真地说:“你的知识和专长对我们非常有用,我希望你能有足够长的时间帮助我们重建收-发两用机,并培训人员如何使用。”林迈可答道:“我非常乐意在这里,做一些有助于抗日的工作。但我必须会同我的妻子商讨决定”。一听这话,李效黎说:“当然,我将愉快地为你在此帮助根据地军民,为我的祖国贡献一切力量”。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安排下,李效黎在电讯学校教英语,林迈可穿上军服,成了“八路军外籍战士”。</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010101">1944年4月,林迈可和李效黎渡过黄河,5月末到达延安。林迈可被任命为第八路军总部通讯顾问,同时也是新华通讯社对外广播部顾问。中央委员会决定,除了开办英语学校以外,还开办了初级俄语班和法语班,邀请李效黎为教师。她尽其所能进行教学工作。她月工资为数十升小米,但她不计较赚多少,连同她所有知识服从革命需要,深感满意。同年6月间,一批21人的中外记者访问延安,7月间美国陆军驻华总部派遣美国军事观察组抵达延安。李效黎参加了所有这些重要活动。她还负责教6位美国军官学习汉语,举办见识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和延安的近期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有关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事实。 李效黎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产运动中,学会了纺纱,熟练掌握了技术,她也开垦了一小块地种植马铃薯、甜玉米、豆类、烟叶等,农作物长势良好。 1945年 11月7日,在日本投降后,林迈可和李效黎携同孩子们乘美军观察组的一架飞机离开延安,去英国与林的双亲及其他家庭成员重聚。离开前,毛泽东主席伉俪举行告别宴会,由李效黎作最后一次翻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1961年,林迈可与李效黎定居美国并成了美国公民。曾想一起重访中国,但遗憾的是林迈可因病于1994年2月13日辞世。在他去世6周后,李效黎回到中国定居,中国政府给她在北京提供了一套公寓,以感谢她当年对抗战的支持。 </font></h3> <h3> 从纪念馆参观出来,我们一直在讨论着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国际友人和善于独立思考的学者,林迈可既是中共抗战的观察者,又是亲历者、见证者,他的视角是非常独特和客观的,通过林迈可的视角,展现当年敌后根据地抗日斗争的历史现实。李效黎作为离石籍抗战女杰和富有传奇人生的经历,既是吕梁离石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通过参观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那段峥嵘的岁月,那个不凡的年代,非凡的人物。林迈可先生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李效黎女士殷殷的爱国情怀完美融合,是本纪念馆最突出的亮点。</h3><h3><br></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交口街道办王志玶交口主任深情地说,在我工作了地方修缮两个纪念馆和通过多次参观学习,让我更深刻领会到习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襟。做为基层干部,一定要放眼人类解放、人民幸福。大力弘扬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立足本职,敬业奉献,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红色体现时代风貌,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勤劳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们每位中华儿女心中的中国梦。<br></h3> <h3><font color="#010101">在交口镇街道办,高建军书记给我们介绍了交口的建设发展规划、精准扶贫、争创先进党组织的工作情况,姐妹们都为他们团结协作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清晰的发展思路,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给予高度评价。交口籍袁家庄小学校长候爱峰说:我经常回家看望家人,家乡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有这样年轻有为的书记、主任,是交口人民之福。作为交口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