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江南一一南浔古镇

海玭

<h3><b>  南浔,</b>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镇,被誉为"<b>江南六大古镇的封面</b>"。</h3><h3> 1937年,中国建筑学家童寯著书《江南园林志》曰:"<b>以一镇之地,且拥有五园,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b></h3><h3><br></h3> <h3>  有人说:<b style="">周庄</b>有<b style="">陈逸飞</b>画过的<b style="">方圆双桥</b>;<b style="">甪</b><b style="">直</b>有<b style="">叶圣陶</b>写过的<b style="">万盛米行</b>;<b style="">乌镇</b>有<b style="">茅盾</b>笔下的<b style="">林家铺子</b>。</h3><h3> <b style="">南浔</b>却默默守望着浓厚的文化积淀,等待着不多的但是真正懂她的游人们……</h3> <h3>  四月的一天,陪伴着母亲,我来到了南浔。</h3><h3> 从宝善街拐弯进入百间楼,外面的喧嚣瞬间被隔离了。一幅古朴、淡雅、怡然的诗意水墨画就这样铺展在眼前。</h3><h3> 恍惚间仿若窥见了自己前世的模样:<b>轻挽着发髻,长裙拖地,提着篮逶迤地走在石板小路上……</b></h3><h3><br></h3> <h3> 乌瓦粉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水中倒影,都是那么的清幽雅致,仿佛走进了那梦中期盼的年代……</h3> <h3>  <b>"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b>"</h3><h3>不知为何,我突然信奉起这句话来了。</h3> <h3>  据史料记载,明朝年间,礼部尚书隐退南浔,恰逢其孙大婚,为解决孙媳妇陪嫁的100位女眷丫头的住所难题,老尚书依河立屋百余间,后被称为"<b><u>百间楼</u></b>"。</h3><h3> 300多年了,百间楼静静地处在江南一隅,看时光轮转,待岁月变迁。</h3> <h3><b>"百间楼上倚婵娟,</b><b style="line-height: 1.8;">百间楼下水清涟;</b></h3><h3><b>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b>"</h3><h3></h3><h3> 百间楼是真的能触摸到光阴缓缓的地方。</h3> <h3>  <b>百间楼</b>固守着三百年前的模样。水乡古镇的曼妙风韵和独特风采,引得美女摄影师相机的镜头一直在闪。</h3> <h3>  预定的客栈离百间楼景区不足百米。房间清末民初的风格,满满的都是母亲童年里似曾相识的回忆。</h3> <h3>  客栈老板自诩佛系店主,却有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就着这张她手绘的南浔地图。我开始了按图索骥的南浔之旅。</h3> <h3>  南浔有著名的三大古桥(<b><u>洪济桥</u></b>、<b><u>通津桥</u></b>、<b><u>广惠桥)。</u></b></h3><h3><b> <u>洪济桥</u></b>建造年代不详,但明代己有此桥记载,1805年重建。1937年11月15日,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军进攻湖州,曾炸毁桥面,后来修复。</h3> <h3> 历史的痕迹都写在沧桑敦实的石板上。</h3><h3>岁月不语,唯石能言。</h3> <h3><b>  <u>通</u><u>津</u><u>桥</u></b>始建于宋代,1798年重建。为南浔三大古桥之首。</h3> <h3>  站在远处凝视通津桥,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苍凉而又空灵。</h3><h3> "<b>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b></h3> <h3> 如此美景,为母亲留影一张。</h3> <h3><b>  <u>东</u><u>大街</u></b>原是南浔古镇的第一商业街。街道两侧的老建筑营造出的氛围里都是质朴的生活气息,来往的行人都带着古镇特有的悠闲……</h3> <h3><font color="#010101">  华灯初上,红彤彤的灯笼倒映在河面,映亮了古老的<b><u>百间楼</u></b>两岸。</font></h3> <h3>  好奇心促使我推开一户虚掩的大门。</h3> <h3><font color="#010101">  推门而入的那一瞬"咿呀"声,仿若是前世在今生的回响,轻易就把你拽入了昔时光阴……</font></h3> <h3>  原汁原味的枕水人家,不知是多少人梦中的江南水乡。</h3> <h3>  傍晚时份,走进了古镇的一家百年老店,与母亲共进晚餐。</h3><h3> 点了老人家喜欢吃的<b><u>白切猪肚</u></b>、<u><b>蛋炒银</b></u><b><u>鱼</u></b>、<b><u>滑黑鱼片</u></b>,还有当地的时鲜蔬菜包裹的<b><u>春</u></b><b><u>卷</u></b>。价格合理,食材新鲜。</h3> <h3> 去江南古镇游玩,留宿一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清晨和夜晚才能看见古镇最真实的一面。</h3><h3> 伴随着"<b><u>恒栖阁</u></b>"朦胧的灯光,一场民国大家闺秀的梦如约而至……</h3> <h3> 客栈楼下景池里的流水声,只有在深夜才听得真切。翻来覆去的心事,竟被场景迷离了足迹。那玉树般的身影,在久远的时光里若隐若现……</h3><h3> 一梦醒来,窗外天色己经微曦。</h3> <h3>  古镇的早晨,街道两侧的店铺大都还没有开始营业,行人稀少。</h3><h3> 喜欢这样宁静、古朴的氛围,仿佛呼吸到了百年前的生活气息。</h3> <h3>  行走在寂静的老街,母亲的步伐竟显得矫健起来。</h3> <h3> 在这千帆过尽独悠然的巷子里穿行,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时光错乱之感。</h3> <h3>  母亲坐在<b><u>通津桥</u></b>宽大的石板护栏上,遥望着远方。</h3><h3> 明清时期的通津桥畔为丝市中心,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闻名遐迩的<b><u>"辑里丝</u></b>"由此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h3><h3><b>"听道今年丝价好,</b></h3><h3><b>通津桥口贩船多</b>。"</h3><h3><b> <u>通</u><u>津</u><u>桥</u></b>见证了南浔丝业的兴衰。桥面宽厚的石板上雕琢着岁月久远的痕迹。只有沿河的老式建筑里,收藏着曾经的故事……</h3> <h3><b>"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b></h3><h3><b>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b></h3><h3><b>纸牌高场丝市廛,沿门挨户相接连。</b></h3><h3><b>喧哗鼎沸晨至午,并肩累迹不得前。</b>"</h3><h3> 遥想旧时光里,各地的商贩们,聚集在茶楼里,边喝茶边商议当年蚕丝的收购价格。</h3><h3> 近处,丝农们交割完蚕丝,手拿刚采购的生活用品,津津有味地观看着戏台上演释的故事……</h3> <h3>  <b>浔溪</b>穿过頔塘故道,拐弯向南就变成了南市河。沿河两岸是<b><u>南东街</u></b>和<b><u>南西街</u></b>。也是旧时南浔的富贵黄金地段。座落着大大小小的富坤之家的豪宅。</h3> <h3>  晨光熹微,没有旅游团的喧闹吵嚷,只有俗世的烟火气。</h3> <h3>  <b><u>南浔辑里湖丝馆</u></b>,历史上为南浔商会。</h3><h3>1926年发起建造,是一位中西合壁式建筑。路过的时间太早,还未开门。</h3> <h3> 石桥上,步履轻盈的是上学的孩子。</h3><h3>南浔古镇素有"<b><u>文化之邦</u></b>"和"<b><u>诗书之乡</u></b>"之称。明代就有"<b>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b>"之说。仅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2名。</h3> <h3>  <b><u>广惠宫</u></b>,是座始建于北宋治平年间的千年道家福地。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h3> <h3>  广惠桥始建年代已失考,1800年重建,1866年又重建。桥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原为丝业会馆之物。据说这对石狮是南浔丝商请著名青田石雕匠一家三代,用三年时间琢磨而成。</h3> <h3> 广惠桥与周围自然景观十分融合,河岸垂柳飘拂,水中桥影如环……</h3> <h3>  “<b>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b></h3><h3> 湖笔,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距今有二千多年历史。</h3><h3> 善琏村属于南浔的行政管理区。</h3> <h3> 一家老式理发店。看那粉笔书写的广告词,这家店有固定的顾客群体。</h3> <h3>  如果只看门牌,这条街上大都是经营和酒有关的店铺。</h3> <h3>  这里曾是热闹的<b><u>河埠</u></b>,而今河边浣洗的身影依旧淳朴、安逸,演绎着属于她的从容与淡定。</h3> <h3> 老字号的旧式商铺多用廊屋或廊棚衔接为一体。</h3> <h3>  历史的余韵在古老的瓦片上婆娑了一道道年轮,这些老屋依然深情地眷守在古镇的街面上,无言地诉说着过往的历史。</h3> <h3>  明万历年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南浔镇上的巨富豪绅,几乎都靠经营蚕丝业发迹。</h3><h3> 南浔人对当地大户按财富进行了等级划分:资产过1000万两白银,称象。资产过100万两白银,称牛,资产过20万两白银,称狗。南浔共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h3><h3> 有人这样描写说:上海滩的顶级人物只是不起眼的角色。在这里,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一条街面上可能会冒出二、三个。那一种华贵到骨子里的绚烂,唯有拿"惊艳"二字去唱和。</h3><h3><br></h3> <h3>  通往小莲庄的陆路。</h3> <h3> <b><u>小莲庄</u></b>就在鹧鸪溪边。这条河道跟运河相通,当年主人乘舟直接靠岸,进入小莲庄。现在也是古镇水上游船的终点站。</h3> <h3> 小莲庄是晚清<b>南浔"四象"之首</b>刘镛的私家花园、家庙及义庄所在。从始建到完工前后历时四十年(1885年一1924年)。"小莲庄"三个字是郑孝胥的手笔。</h3><h3> 据说:当年这座西式门楼是小莲庄的正门。</h3> <h3> 小莲庄中的碑廊,里面陈列着各个时期的名家书法石刻和题跋。</h3><h3> 下图为"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笔墨。</h3> <h3>  碑刻长廊旁的"<b><u>净香诗窟</u></b>",其建筑结构堪称中国一绝,被誉为"海内孤本"。中间以屏隔开,两边屋顶结构不同,一边是<b>倒扣的斗</b>,一边是<b>倒扣的升</b>。</h3><h3> 每每有文人来园内做客,园主把学识渊博的人请到斗厅饮酒作诗,而次之的只能在升厅喝茶了。</h3> <h3>  园林主体为十亩荷花池。欣赏满池的荷花大约要在盛夏。</h3><h3><b> 到小莲庄,进榭凭栏而靠,赏荷吟诗,当年不知是多少文人雅士的梦想和荣耀呀!</b></h3> <h3>  翻拍了一张"南浔时报"上刊登的小莲庄荷塘全景图。</h3> <h3>  <b><u>刘氏家庙</u></b>,是小莲庄的主建筑群。前后有三进,门前有牌坊,大概因为有皇帝所赐金匾悬挂,整体建筑气势雄浑。</h3> 历经128年的刘氏家庙门前,有一对半坐半立的石狮子,一头面目严峻,一头怀抱幼狮,面目慈祥,传说取"严父慈母"之意。<div><h3>  家庙正门廊檐下,是一块长约7.5米、宽0.4米、高0.25米的罕见长条石。</h3><h3><br></h3></div> <h3>  抱鼓形三狮戏球抱鼓石,属于重量级别的门当石。门槛也是罕见的高。</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门当户对"的观念,使得南浔巨富之间不由得互相联姻。刘镛的女儿嫁给另一"象"顾家,豪门联姻,是大家族的传统武器。</span><br></h3> <h3>  行走在家庙高大的外墙下,望着残留的地基痕迹,内心被小莲庄的前尘往事唤起了波澜。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刘镛却在此时营造这座私家园林,可想而知,那时刘镛的财富是何等庞大。</h3><h3> 刘镛的曾孙在为《百年儒商》作序时说:"<b>我曾祖父当年发家,虽然主要依靠他个人的才干,但也有时代的因素在内。"</b></h3><h3> 刘镛诚实守信,抓住商机努力经营,才会在众多的湖州丝商中脱疑而出。</h3> <h3>  义庄西侧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藏书楼东护河旁是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植百年古樟,幽深肃穆。</h3><h3><br></h3> <h3>  小莲庄的"内园",有山有水,有亭有轩,并以山为主体。</h3> <h3>  据说:刘镛当年买这块地的原因,是因为园内有一百年紫藤。紫藤紫藤谐音子子孙孙飞黄腾达。</h3> <h3>  小莲庄的<b><u>五曲桥</u></b>。古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刘镛为官二品,只能建五曲桥。</h3> <h3>  拍了一张池塘枯荷的照片,无意间发现一张网友拍摄的荷花满池照片,角度出奇一致。</h3> <h3>  站在荷花池边,引得<b><u>锦鲤</u></b>纷争游来。不会吧,虽然有"沉鱼"的传说,也不致于惊艳得争睹为快吧!</h3><h3> 母亲说:想多了吧,锦鲤以为我们会投食呢。</h3> <h3> "<b>水晶晶的天,水晶晶的地,水晶晶的河泊桥梁,水晶晶的琼楼玉宇,水晶晶的花鸟虫鱼……</b>"一切的一切,又都在水晶晶的碧波中荡漾。</h3> <h3>  <b><u>徐迟</u></b>老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在小说《江南小镇》里一段描写家乡南浔景色的文章,竟引得人们去细数文章里有几个"水晶晶"。有人说66个,有人说68个,最保守的说60多个。</h3> <h3>  <b><u>张石铭故居</u></b>,被称为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的私家古民宅。大概因为祖籍在安徽,这座建筑以微派建筑为主。<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 <b><u>张石铭</u></b>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房长孙。张石铭早年丧父,在与叔父张宝善(张静江父亲)分家后,买下明清史学家董说和"四象"之一顾福昌两人旧宅,在1899年一1906年建成了一处超规模的宅院。</h3><h3> 叔父分得祖居,系现张静江故居。(此时正在闭馆修缮)</h3> <h3> 第一进是轿厅,轿夫休息的地方。现在也是游人休息地。通过腰门与后面相通。正大厅腰门的门额上"竹苞松茂"为吴淦题写。</h3> <h3> 第二进院正面大厅,张石铭取名"懿德堂",以颂扬母亲一生的功德。堂匾是南通状元张謇所写。</h3> <h3> 房屋两侧均有仆人专用的甬道。</h3> <h3>  三进院落两侧的窗棂上镶嵌有石刻的彩色芭蕉叶,因此称为"芭蕉厅"。</h3><h3> "芭蕉厅″前的天井中,形似展翅雏鹰的假山石。名"鹰石",南浔三大奇石之一。</h3><h3><br></h3> <h3>  第四进院落是西式洋楼,建筑中的红砖、铁栏杆、百叶窗、玻璃全部都是从国外进口。洋楼里建有舞厅。百年前的旧中国女人们还裹着小脚,这里却己经翩翩起舞了。</h3><h3> 第一波旅游团队来到了,喧闹的声音,给寂静的古宅注入了一丝新鲜气息。</h3> <h3> 这些中西合壁的建筑,无一不彰显出这些巨富豪绅的儒雅和现代化的思想。</h3> <h3> 洋楼对面也是一座西式建筑,原为"韫辉斋",现为展示张氏家族的图文资料。</h3> <h3> 不过几分钟的光景,随着导游手中旗帜的挥舞,这里又恢复了寂静。</h3><h3> 这座红砖瓦砌的西式建筑,默默地隐匿在传统的高耸的马头墙下。不知是否心生怨念:辉煌只不过几年,寂寞伴随终生。曾经的拥有繁化早已化作粒粒尘埃,成了传说中永恒的记忆。</h3><h3><br></h3> <h3>  张宅回廊曲折,楼层错落,庭院深深,是名符其实的"豪宅"。张宅内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玻璃雕堪称"四绝"。充分显示了当时张氏家族的富有与奢华。</h3> <h3>  据史料记载:张宅旧宅占地5135平方米,五落四进,含中西式房间244间。</h3><h3> 在这么大的宅子里,巨无霸五眼灶的厨房也显得小了。</h3> <h3> 张氏旧宅建成后,只有母亲桂太夫人在此居住,直到1922年去世,此后这里基本空关。1925年8月,张石铭在上海遭匪徒绑票,后送去巨款获救,但肩上留下枪伤。1927年底,这幢豪宅的主人郁闷患病去世,享年56岁。</h3> 推开半开的大门,我走出了被称为:风格之奇特、结构之恢宏、工艺之精湛、建筑之精华的"江南第一民宅",不知为何,心中却呼出了一口憋闷许久的气。缓和了一下心境,把自己从历史的记忆中走出来……<h3>  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和平的世界,没有和谐的社会,一切的一切均会变得宛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吧了。</h3> <h3> 回首仰望张氏旧宅那高高的院墙,人去屋空,好在故事还在……</h3> <h3> 只有这浔溪的水流淌了700多年,依旧未变。</h3> <h3>  <b><u>刘氏梯号</u></b>就是刘镛第三个儿子刘梯青居住的私家宅院。</h3> <h3> 大门后有片很大的空地,原建有房子的一进、二进,在抗战时期被日本鬼子炸毁了。</h3> <h3>  刘氏梯号也是南浔巨宅中破坏最严重的一座。</h3> <h3> 整座宅子的核心,是那幢红房子。</h3> <h3>  350多年前这里是庄家的宅院,发生了清初第一个因文字而造成的惨案“<b><u>庄氏史案</u></b>"后,被夷为平地。直至清末民初,留洋归来的刘梯青在这地基上建起了这完全西式的建筑,南浔人俗称<b><u>红房子</u></b>。</h3> <h3> 房间里摆放的<b><u>欧式家具</u></b>,门窗上镶嵌的彩色玻璃,壁炉、油画、彩色地砖、风扇、留声机。刘悌青还在宅院里留下一大块空地作为<b><u>网球场</u></b>。据刘氏后人回忆,当时还喂养了几头奶牛,挤奶供主人饮用。</h3> <h3> <b><u>刘氏梯号</u></b>的建筑风格与艺术是南浔丝商做大做强之后与外国通商后的结果,属于典型的中西方文明的结合的艺术品。</h3> <h3>  回廊木柱、红墙百叶窗与青石小径,透露着设计者将中西方建筑文化相互融合的理念。</h3> <h3> 见过世面的富二代,在不被外人所见的后花园,追求不一样的奢华,过着今天看来"惊世骇俗"的生活。</h3> <p>  穿越时空隧道,召唤曾经的优雅岁月。</p><p> 母亲近距离地观看美女换装,兴趣盎然。</p> <h3>  庭院楼阁,不知流转着多少故事。</h3> <h3>  终于从侧门而出,却仿佛穿越流年。</h3> <h3>  "<b>追问一丝琴声悠场,探寻一缕陈木幽香。″</b></h3><h3> 徜徉在诗意的南浔,总会觉得有一扇窗是为我而开,有一道风景是我而留。</h3> <h3>  这些老旧的屋檐庭院,总会给我一种莫名的眷恋与喜欢。</h3> <h3>  几番无意,几处徜徉,不经意的一个转角,便己阅尽百年时光……</h3> <p>  江南水乡独有的清幽与宁静,中西合壁的宏屋巨宅瑰玮奇绝,古镇别具一格的岁月底蕴与文化熏陶,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流连忘返。</p> <h3> 张静江故居正在闭馆修缮,为了给下一次南浔之行留下充足的理由,这次嘉业堂藏书楼我特地没有去参观。</h3> <h3>  一直在找寻一份悠然与恬淡,除了去诗文中寻觅,南浔却保持着许多痕迹。</h3><h3> 期待重返的那一天,因为这里是我梦中的江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