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全景游(一) 古隆中、武当山

陈志豪

<h3>  在老同学王子凤的推荐下,我和夫人参加了由她同事组织的"湖北全景游"。2018年4月23日21:02分,我们一行13人乘坐上海南站开往武昌的Z27次列车,开始我们的11天湖北旅游活动。篇中图片由志豪、伯康等提供,诗文由我们驴友中的二位大诗人唐鸿元、潘工提供。</h3><h3> 唐鸿元的诗,结伴湖北游:<br /></h3><h3> 清明过后又几周,春景难留衣渐瘦。</h3><h3> 结伴春游何处去,疑是春色留鄂洲。</h3><h3><br /></h3> <h3>  第二天早上6:40分左右到达武昌,直接乘坐大巴前往目的地"古隆中"</h3><h3> 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隆中诸葛亮的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由于千古奇策《隆中对》的孕育和提出之地就在隆中,她对三国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使隆中成为了三国史上的重要之地,历朝历代都得到保护、维修和建设。其纪念性的景点和风景文物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从明代就已形成"隆中十景":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抱膝亭。</h3><h3>潘工的诗:</h3><h3> 暮辞春申夜雨中,朝迎荆楚雾濛濛。</h3><h3> 欲赴隆中瞻孔明,彪炳千秋万年松。</h3><h3>写于赴隆中途中。</h3><h3> </h3> <h3>进入山口,人人必经一座三门石坊,这就是著名的&quot;隆中牌坊&quot;,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正中雕刻着"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镌刻着杜甫的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间是诸葛亮《戒子书》一文中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h3> <h3>石坊背面写着&quot;三代下一人&quot;。这含义就是: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千年来唯一的人物,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h3><h3><br /></h3> <h3>&quot;躬耕垄亩&quot;,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一百多亩农田,是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与此地。</h3> <h3>&quot;小虹桥&quot;据记载: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这桥边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见老人衣着不凡,误以为是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闹了一场误会,小虹桥却因此着称于世。</h3> <h3>&quot;三顾堂&quot;,我们到的时候三顾堂门前正在表演刘备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的戏。现在的&quot;三顾堂&quot;是清朝康熙年间重建的。</h3> <h3>&quot;诸葛草庐&quot;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襄阳地方政府按照孔明当年居住的风格重建。</h3> <h3>&quot;六角井&quot;,是诸葛亮当年隐居隆中时生活用水井。</h3> <h3>&quot;武侯祠&quot;,建于唐朝,杜甫曾有诗&quot;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quot;。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h3> <h3>&quot;草庐亭&quot;,隆中十景之一。</h3> <h3>明代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和武喉祠曾遭到巨大的破坏。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羡慕隆中山水佳奇,好风水,选择隆中作为自己墓地。他上奏朝廷把隆中封为&quot;藩陵&quot;,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望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他毁掉了诸葛草庐,迁走了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建筑,特别是历代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后1200多年来隆中遭到的最大浩劫。</h3> <h3>&quot;隆中书院&quot;</h3> <h3>&quot;明碑亭&quot;: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宪大夫、督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重修,并立《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一通。为了对该碑碣加以保护,后人便建该亭一座。</h3> <h3>用二位诗人的诗文来结束我们的隆中之行。</h3><h3>唐鸿元的&quot;隆中凭吊诸葛武侯&quot;:</h3><h3> 诸葛躬耕古隆中, 空有对策废田陇。</h3><h3> 三顾频频拜軍师, 二朝奉主献臣忠。</h3><h3> 輔助兄弟拥蜀主, 乐不思蜀废皇宫。</h3><h3> 鞠躬尽瘁终事主, 千秋万代传唱颂。</h3><h3><br /></h3><h3>潘工的&quot;隆中瞻仰诸葛武候有感&quot;:</h3><h3> 三顾初定三国计, 二表尽显老臣心。</h3><h3> 历史兴替豈无凭? 功果成败谁能定。</h3><h3> 生前难卜吉兇簽, 死后方知有无神。</h3><h3> 可叹阿斗不思蜀, 历史英雄相辅成。</h3> <h3>  雨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我们冒雨登武当山。</h3><h3>"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又名太和山、謝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宋元时皇室大肆封号武当真武神,把真武神推崇为"社稷家神",将武当山作为"告天祝寿",的重要场所。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称为"皇室家庙"。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耗资白银数百万计,曰役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整个建筑群严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统一布局,并采用了皇家建筑规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意境,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h3><h3> 这里是徒步登武当山的入口。</h3> <h3>烟雨朦胧中的武当山索道</h3> <h3>潘工春雨中登金顶偶感:</h3><h3> 风狂雨稠攀金顶, 五彩雨伞手中擎。</h3><h3> 浩渺云海伴我行, 晃似蓬來一仙人。</h3> <h3>&quot;金殿&quot;,为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正脊两端铸双龙对峙,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棒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殿外风雨再大,殿内神坛香火旺盛,终年不息。殿外檐际的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书&quot;金殿&quot;二字。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仍然辉煌如初。</h3> <h3>金殿后面是"父母殿":清康𤋮四十二年(1703年),内供奉真武大帝父母,即靜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武当山道教玄帝信仰首重"道"与"德"其次尤得孝道,"父母殿"的建置即反映了武当道教的忠孝思想,忠、孝、仁、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h3> <h3>由于今天下大雨,从金殿看武当山,烟雨朦胧,山峰时隐时现,脚下白云翻滚,仿佛置于仙境,飘然成仙。</h3> <h3>唐鸿元作诗一首&quot;登武当山&quot;</h3><h3> 雨中盘山上仙峰, 武当山顶雾蒙蒙。</h3><h3> 多少宫观难显见, 九宫八观隐林中。</h3><h3> 黄金黄铜黄金殿, 绿树青山碧山空。</h3><h3> 道家名山游客来, 满山遍野白头翁。</h3> <h3>&quot;太子坡&quot;:又名复真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现基本保持当初的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h3> <h3>"五云楼":始建于明乐十年(1412年),清康𤋮年间(1661–1722年)重修。是武当山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h3> <h3>由于建筑所处的位置是一个斜坡,为求&quot;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quot;的旨意,各层内部布局因地制宜,各有变化。其中最著名的是从二楼起始的一根金柱,总高12.99米,12根梁枋交叉迭搁,抬梁式屋架,使其科学分力荷载,达到了建筑工艺与实用功能和谐统一,金柱又誉称为&quot;一柱十二梁&quot;。</h3> <h3>&quot;紫霄大殿&quot;: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1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h3> <h3>&quot;紫霄宫&quot;</h3> <h3>下了金殿游 "武当山逍遥谷" 看猴子</h3> <h3>&quot;张三丰塑像&quot;</h3> <h3>老当益壮</h3> <h3>剑河桥</h3> <h3>猕猴谷里看猴子</h3> <h3>武当山的猴子形态各异,会从游客手中抢玉米、黄瓜,吃的津津有味,太可爱了!</h3> <h3>龙泉湖瀑布</h3> <h3>用潘工的&quot;重登武当山金顶有感&quot;结束武当之行:</h3><h3> 春寒料峭登武当, 前山后山雨浪浪。</h3><h3> 往日山路陡峻险, 竹桥抬人上下忙。</h3><h3> 如今路宽盘山绕, 缆车登顶轻松上。</h3><h3> 金顶隐现雾迷茫, 宛入仙境人永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