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城三里河,原是玉渊潭到辽代南京城护城河的一条引水渠,因长三里而得名。</h3><div>大家习惯把东起西二环路,西至三里河路,北临阜成门外大街,南靠复兴门外大街之间的地区,统称为“三里河”。</div><div>新中国成立之初,沿长安街一线建起了外贸部、煤炭部、纺织部等部委;有四部一会之称的第一、第二机械部、重工业部、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则聚集在复兴门外三里河一带……</div><div>与此同时,这些单位的职工宿舍区也随着办公区建起。居住区内除住宅建筑外,还有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div> <h3><font color="#010101">我家自58年从沈阳搬来京就住在三里河三区,紧邻一机部、二机部和计委大楼后面,周边还有一区二区宿舍群,红塔礼堂、二七剧场、三里河门珍部、中古友谊小学(前身是三里河二小)、三里河三小、三里河商場、幼儿园等,路西边是玉渊潭、钓鱼台国宾馆……总之,围绕着办公大楼的各项生活配套设施齐备。</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三里河是我儿时挥之不去的记忆。自58年随父来京就住在三里河三区部委宿舍。那时每到周末测绘局礼堂都组织舞会,一机部机关大院也有放映露天电影,每到周末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会到那里去玩和看电影,跑来跑去可高兴了。我上小学在三里河二区"中古友谊小学",其前身是三里河二小,从二年级一直到毕业,当年的老师和同学由于年代久远,几次搬家都没有联系了,可回忆起一些和同学们及班主任老师在一起的时光仍旧历历在目。红塔礼堂离学校不远,那里是我们举行全校活动的地方,尤其是全校新加入少先隊的同学,举行宣誓大会必定是在那里举行,那时的少先隊只有品学兼优的同学才可以加入,所以大会非常的庄严肃穆,那时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可能也是当今孩子们所无法理解的,自从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去学校看看了。玉渊潭,钓鱼台和我们住的小区就隔一条马路,那时还没有修膳,处于原始状态。每年夏天都有不知深浅的人在对面的河里游泳,由于河底淤泥水草很多纠缠在一起,不知有多少人牺牲在里面了。后来这条河经过清理改造修建了现在的玉渊潭公园,那时的公园很简单,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形成了如今繁花盛开、郁郁葱葱供人们游园赏玩的好去处。往北就是钓鱼台国宾馆,那时每次来了外宾都要经过三里河这条马路,从天安门经长安街一直往西工会大楼、木樨地、三里河再往北拐直到国宾馆,马路两边都聚满了欢迎的人群,有各单位抽调出来的,也有许多自愿加入的群众,迎宾的車隊一到钓鱼台宾馆门口就会停下,那时車里会下来很多人,尤其是大家所敬爱的周总理,他会向欢迎的人群微笑着频频招手,让人感到那么的亲切而平易近人。我那时还上小学,有几次能有机会赶上,跑去国宾馆对面,钻进迎宾队伍真的就见到了周总理呢,那激动的心情无法比拟……旧时的回忆总是那么温馨。还有那甘家口、百万庄、北京展览馆、莫斯科餐厅、动物园、天文馆;那月坛公园、阜城门、白塔寺,什刹海、北海公园;那军博、汽车局、电报大楼、西单、天安门……都是以三里河为起点,我经常光顾和经过的地方,还有那13路、大1路公共汽車,2路无轨电車……等等,现在想起来太熟悉太熟悉了。</font></h3> <h3>最出名的就是北京每年秋天,在这钓鱼台东门,三里河路的“银杏大道”,千棵种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银杏林,到了北京的秋天,可是能引来半个京城的人。</h3> <h3>光阴似箭,时光如梭,随着滴答滴答的钟声流逝,不知不觉竟到了怀旧的年纪。记得去年金秋的一天,我和弟弟们相约去三里河曾经的故地怀旧。我们坐公交车在钓鱼台下车,前面正是银杏大道,金灿灿的银杏林漂亮极了,聚集了许多前来观赏拍照的人们。面对眼前的一片金黄和涌动的人群,我们也拿起手机咔咔咔拍下了银杏树多姿多彩的特写镜头。边走边拍,穿过银杏大道,远远望见熟悉的办公大楼,一陣欣喜涌上心头。过马路,渐渐走近,却不见了儿时记忆中的故居,一排排规矩整齐的宿舍不见了,眼前是一栋栋小区的大楼、酒店和公司,还有几栋待拆的旧楼静静的立在原处,到也显得十分安祥。儿时住过的小区和宿舍不见了,心里不免有些黯伤。好在几座办公大楼仍矗立在原地,尽显往日的威严,心里还稍许有些安慰。三里河三区,我儿时的故居——没了,但却永远无法忘记,那里是我生活过的地方,记录着我儿时的快乐时光!</h3> <h3>始建于1953年的“四部一会”建筑群是当年原一机部、二机部、重工业部、地质部(四部)和国家计委(一会)联合盖建的办公大楼,由建筑大师张开济先生设计。</h3><div>现今,四部一会建筑群已被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保护名录》中。上过英国出版《建筑史》的“四部一会”,其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每次路过看到这些青灰色苏式建筑,都会有种自豪感。</div><div><br></div><div>曾经的三里河承载了一辈人的记忆,住在三里河这一片的人大多为干部及子弟。当年,住在这里的孩子是多么的幸福,西有八一湖可以游泳;东有红塔礼堂、二七剧场可以看演出;学校还总喜欢组织大家去三里河工人俱乐部看电影……</div><div><br></div><div>如今的三里河与五十年前大不相同,外来人口涌进,曾经的邻居变成了不认识的房客,一批一批的换着,邻里之间也少了交流。</div><div>但是这里依然卧虎藏龙,他们低调的推动着三里河的发展。</div><div>也有怀旧的北京人不肯离开,回味着幼时、少年时代的美好记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