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南投,埔里鎮~桃米生態村社區營造

颜峻瑜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0年埔里鎮~桃米生態村社區營造引入生態倫理及生態方法重新活化桃米里。使居民生活生態化生態產業經濟化。使桃米里成為兼具經濟、生態、文化、生活、觀光之本土生態村。</span></p><p class="ql-block"> 1999年9月21日,芮氏規模7點3的「921大地震」重創台灣中部,緊鄰震央附近的南投縣埔里鎮桃米里,369戶住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受創率高達62%,居民的生命、生活及自然生態均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創傷。隔月,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接受桃米社區的邀請,進入社區協助震後重建。</p><p class="ql-block">  在地震前後分別回到桃米的青壯年說,「地震之後如果沒有一個新產業的發展,讓年輕人可以在地就業、創業,否則,即使房子重建好了,我們還是得為了謀生,離開家鄉。」 </p> 青蛙 是我們的老闆<br>  面積18平方公里的桃米社區,人口1千2百多人,原是一處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經濟衰退、社會關係疏離、公共空間簡陋,缺乏生機和希望的老舊社區。<br> 「重建什麼?如何重建?」是一大課題。「新故鄉」一方面不斷地與居民開會、討論,凝聚共識,一方面從事社區資源調查。<br>  桃米,屬副熱帶溫潤氣候,年平均溫度介於攝氏19度到21度之間。地理環境位於海拔430至800公尺的丘陵上,中有6條大小溪流貫穿,切割出多樣的地形景觀,保有相當面積的自然及低度開發地區,具有多樣而豐富的森林、河川、溼地及農業生態系。<br>  震後半年,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彭國棟長期深入社區並帶領居民進行生態資源調查發現,因經濟衰退而低度開發的桃米里,竟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29種蛙類,這裡擁有23種;台灣156種蜻蛉類,這裡可找到65種;台灣418種蝴蝶,這裡就佔有151種。小小山村,竟有這麼豐富的指標性物種,它代表著生態環境好,是個保存生物多樣性良好的所在。<br> <div><br></div> 「新故鄉」在與居民、專家學者不斷地溝通、討論和評估中,經過社區資源差異化比較分析之後,找到自己的社區特色,進而形塑「桃米生態村」重建願景,在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下,循著教育學習→觀念改變→行動實踐的策略,逐漸醞釀、推動。<div>  桃米從一個傳統老舊的社區,正逐步轉型為兼顧生態保育、社區產業、教育學習與家鄉認同的永續家園,朝向生態、生產、生活、生命四生一體的社區而努力。從名不見經傳到成為台灣小學、國中和高中教科書的題材,桃米的重建,激勵著台灣廣大山、農村產業轉型的可行性。<br></div> <p class="ql-block">社区营造最重要的是通过激活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进而增进社区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区之间的社区感,以促进社区“人、文、地、产、景”的协调发展,实现社区治理、生活环境与地区产业的永续经营。</p> 主要任务是发掘社区内部资源,搭建社区服务平台,凝聚社区民众意识,推动形成政府、第三方组织、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伙伴关系。 社区营造计划始终秉持自下而上、社区自主及居民参与原则,政府鼓励社区居民自行拟定社区营造计划,支持社区团体申请社区营造项目经费补助,补助项目包括社区文化再造、社区环境改造、文化产业振兴和生活文化活动等诸多项目,并以落实“社区提案”为主要方式,鼓励各类社区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向政府申请经费补助,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启发社区居民关注社区公共事务,激发民众自发、自助及助人的精神,协助社区居民认同和开展社区营造工作,激活居民营造自己生活社区的自主能力和共同体意识。 <p class="ql-block">  以「新故鄉」參與桃米社區重建的歷程,茲將桃米生態村的轉變劃分為下列五個階段,每階段都有其具體作法:</p><p class="ql-block">一、生態村調查與摸索期〈1999.10-2000.9〉</p><p class="ql-block"> 地震後「新故鄉」即指派兩位兼具空間規劃與社區營造專長的全職工作人員,採取「蹲點」模式引導社區居民,認真思考、密切討論,並嘗試凝聚家園重建的理想願景。初期「新故鄉」的角色扮演,在於協助社區規劃重建方向、引進、整合其他專業團隊資源等工作。</p><p class="ql-block">二、生態旅遊準備期〈2000.10-2002.2〉</p><p class="ql-block"> 這期間確立社區定位及發展目標,透過資源引進、整合及教育學習的方式,培養社區居民技能及知識,經由社區居民的學習與參與,引發居民對當前社區轉型與自身生活的考量,進而採取行動來改變社區及己身的生活,並建構社區自主承載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桃米生態村的規劃屬於在現有的傳統社區加強生態化的程度,其所面對的挑戰也更艱巨。生態村的重建願景,是經由社區自我特色的發掘一步步形塑而成的,「新故鄉」一方面對內進行人才與組織的培力,對外架構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並進行資源的引介及整合。</p><p class="ql-block"> 在特有生物研究及保育中心的協助下,積極展開社區生態資源調查及推動生態教育,導入生態倫理,引進生態工法等;並於 2001年爭取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桃米里生態觀光示範推動計畫」的4年計畫,讓「新故鄉」與社區,能持續進行產業、社區生活環境、社區特色形象及生態環境的營造與重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新故鄉」在產業發展上融入「綠色經濟」的觀念,在桃米有計畫地針對生態解說、民宿、餐飲、生態工法營造和工藝等產業做通盤的規劃與長期培訓,並逐步累積出成果。桃米社區居民從個人社區參與的經驗中,發揮社區營造精神並積累社區知識,進而以知識創造了經濟。證明了成人透過學習,仍可以重新找回對知識的興趣與好奇,重構個人的知識系統,形塑新的價值觀及世界觀。</p><p class="ql-block"> 為提高社區內生態調查及解說人員之專業水準,經研訂調查及解說人員認證辦法,至2007年桃米社區通過解說認證的人員已達30位,當中16位已取得中級解說員證照解說員;解說員官裕富說,這對社區居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從前不認為青蛙是寶貝,但現在認識到青蛙是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裡的一員,於是對青蛙的價值有了完全不同的體認。青蛙成了社區的驕傲,甚至被尊為社區的「老闆」。 </p> 三、生態旅遊運轉期(2002.2-2003.12)<br> 2001年8月「新故鄉」開始透過營隊的辦理,啟動試營運,除了可增加居民收入外,還包括有承載量的測試與居民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的適應與信心,經過半年多的試營運,在2002年2月「新故鄉」協助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桃米社區遊客營運管理中心」,正式邁入自主營運的階段,成為整合訂房、餐飲、旅遊、解說、文化工藝產品銷售等服務的窗口。<br> 生態專家彭國棟指出,許多國家及機構提倡社區生態旅遊(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其所強調在當地生態旅遊之發展及經營上,社區擁有實質的主控權及參與,而且大部分的旅遊收益是由社區分享的旅遊事業。除了生態旅遊的一般屬性外,它特別強調社區在文化及永續環境上的集體認知、對自然價值體系之建立及自然保護責任、社區就業和經濟實質收入等福祉之分享。<br> 2003年,桃米獲得行政院評選為2002年生態旅遊年特殊案例優等獎的鼓勵。地震後桃米朝著「生態為體.產業為用.生活為重」的原則,利用現有社區人力資源作產業轉型,促進住民的工作權、收入與福祉,正如Ross and Wall所言,一個成功的生態旅遊裡,人─資源─旅遊三者間彼此互利。<br> 四、生態村形塑期〈2004.1-2005.12〉<br> 雖然桃米以生態村為發展願景,以生態旅遊引領社區的產業轉型雖看得到初步的成果,但要達到真正生態村之內涵,仍須不斷自我檢視與突破。2004年營建署在台灣推出一項先驅性的實驗計畫「社區風貌營造計畫——生態社區示範計畫」,桃米跟台灣其他18個社區一起入選為生態社區示範點,讓生態村的深化邁入另一階段。<br> 我們清楚地知道生態社區的發展,是人類為因應現代化發展的矛盾所要施行的反省與創新行動,是一種價值與行為之間的調整,是社區與社群邁向文明發展的一種生活實踐。<br>  此階段「新故鄉」為兼顧永續社區的發展願景,開始於桃米社區內創造新的社造議題,舉凡再生能源、綠建築、自然農法、水資源、綠色消費、藝術文化等議題的倡導與實踐,諸如:設立十份仔家庭污水處理池、社區菜圃、堆肥式生態廁所、長青繪畫班等。<br> 「新故鄉」也從強勢培力轉向柔性陪伴,一方面弭平社區組織內外的潛在衝突;另一方面,則提升社區永續發展的理念與動能,據以體現「新故鄉」在地長期培力的特質。<br> 五、生態村深化與見學網絡運轉期〈2006~〉<br> 2006年2月4日,行政院921 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結束, 921地震重建開始邁入後重建時期。<br> 2005年,「新故鄉」開始思考NGO轉型發展社會企業的途徑,設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附設社區見學中心」,並在桃米租地籌建「新故鄉見學園區」,希望以園區的收入來支持「新故鄉」的社區營造及社會工作。<br> 這期間「新故鄉」一方面全心投入「紙教堂新故鄉見學園區」的再生興建與轉型的準備,2005至2008年,是「新故鄉」位處轉型的關鍵性時刻,也是資金調度最辛苦的階段,一方面對內要激發對未來願景的想像與心理的調適,對外則要化解社區內部組織的疑慮,並適切調和桃米生態村與新故鄉社區見學園區兩者間的合作與競爭課題,繼而朝向「責任合作網絡」(Network of responsibility)共同體發展。<br> 見學園區開園後,「新故鄉」與桃米的互動型態有合作、有互補,也存在著良性的競爭,見學園區的成立,強化了桃米地場經濟的群聚效益,而桃米豐碩的生態以及支撐見學推動的服務系統,是見學網絡的重要基礎,彼此互補。<br> 這時期,對外,國際交流的份量逐漸增加,尤其在中國大陸512汶川地震及日本311地震之後;2014年國際旅客逐漸增加到每月3千人上下。對內,新故鄉擴大對生態社區的操作範圍,2010年起開始和大埔里地區觀光發展協會等組織共同合作,啟動「生態城鎮」的願景討論,並找到「蝴蝶」為代表埔里的符碼,展開「再現埔里蝴蝶王國」的10年計畫。<br> 「新故鄉」是個中介組織,所屬的紙教堂見學園區是中介的空間,社區見學網絡的串聯是中介機制,如此的運作模式實在不易。以社區營造為本的發展模式,面對的是,新舊文化與全球化的衝擊,如何透過一種政策引領,賦予社區營造具備價值觀與行為轉化的時間與空間,以開啟人與社區社群的自我覺察與實踐的可能,它是文化的課題,更是民主深化的過程,也是社區產業有機會運轉的關鍵課題。<br>奠基在社區總體營造下的價值發展,才能確保合作、互助與分享的精神,也如此,社區產業才不至被壟斷與扭曲。這也是生態村從理念深化到行為之間的重要關建,生態村除了注重生態環境、生計與生活外,人的生命價值也在過程中實踐與提升,生態村才得以可持續發展。<br> <p class="ql-block">桃米一路走來,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p><p class="ql-block">一、 願景的認同與實踐:</p><p class="ql-block"> 「生態村」的概念與實踐雖然陳意甚高,但是參與重建的青壯輩,在生態老師彭國棟的帶領下,誘發出高度的學習興趣,彭老師以他的熱情、專業,帶領參與生態解說課程的居民,深入社區的角落調查,開啟居民對自己故鄉的的視野,「原來社區到處都是寶!」青蛙、蜻蜓這些寶貝讓居民對自己的故鄉有新的認同進而逐漸形塑對生態村願景的認同與實踐。</p><p class="ql-block">二、 新的社群力量興起:</p><p class="ql-block"> 在往生態村發展的過程,學習是個重要法門,「新故鄉」架構各種不同的學習課程與體系,讓這群脫離學校數十年的居民重回學習的場域,如何激發動力?如何持續?以解說培訓來說,解說員的認證制度是個重要設計,居民必須取得解說認證的資格,方能領團;其他諸如民宿的經營與管理、家鄉菜的料理、原生植物的栽培、生態池營造、樸素藝術的推動等,這些以學習為出發的新興社群,形成社區內部社會新的動力來源,他們彼此可以分享資源,可以分工互助合作,甚至有衝突時,也有能力協調解決。</p><p class="ql-block">三、 效益的加成與鞏固:</p><p class="ql-block">從學習啟蒙了觀念的轉變,在對自己與家鄉重新認識與認同之後,有識者也相對投入資本改善環境,興建具生態特色的民宿及餐飲,參與公共事務。這些自發性的行為加成與鞏固了發展效益。</p><p class="ql-block">四、 長期陪伴與跨域合作</p><p class="ql-block"> 遭遇百年大震,重建,尤其是社區重建絕不是一年兩年的事,非營利組織與社區如何在過程中互相的陪伴與培力?這是重要的功課。而個別非營利組織的專業與資源都不足面對龐大的重建需求,如何尋求不同專業間人力、物力甚至財力的支援,共構一個跨域合作的機制,如此,才有機會克服挑戰。</p><p class="ql-block">「新故鄉」透過社區資源調查和願景的形塑,並在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下,引入生態倫理、生態方法和生態教育,讓桃米社區逐步轉型為兼俱生態保育與生態旅遊的生態村發展模式。</p><p class="ql-block"> 現今「青蛙頭家」所帶動的桃米社區新興產業〈民宿、解說、餐飲、工藝、工班等〉,提供超過四分之一以上的就業人口,創造一年超過一億新台幣的產值,促進住民的工作權、收入與福祉,讓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相結合,見證生態、生產、生活三生一體的理想,可在地化實踐,過程中也提升了社區居民的生命價值與意義。</p> 2016年麗水市民宿業者蒞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