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旧事</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清明节,可谓清明。天空是无法形容的干净,河水是无法形容的清澈。梨花淡白柳深青,燕子归来寻旧垒。</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清明,鲜活、温婉、美丽。不仅有青草的芳香,有斑斓的色彩,还有热腾腾的娘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蒸花馍</p><p class="ql-block"> 日近清明,四邻八乡,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蒸花馍。家乡的清明花馍,有很多讲究和分类。</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是给祖先吃的,叫莲花花,就是将馍蒸成莲花模样。莲花花的制作非常简单,娘先把两小团面搓成长条,然后像蛇一样盘成圆形,之后用筷子夹成四个小扇面,将扇面的尾部用剪刀剪开,呈花瓣状,再用洗干净的梳子在花瓣上按出花纹,最后将两片重叠,顶部压一颗红枣,莲花馍就成了。莲花本圣洁,佛主坐莲台,出淤泥而不染。以莲花作供品,表达了乡民对故去亲人的绵长思念。</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是给乡贤介子推吃的,叫燕燕(读音亚亚)。介子推是介休人,灵石过去与介休几度分分合合,灵石马和乡的介林,就是介子推墓。为了纪念介子推,灵石和介休一带有清明捏燕燕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燕燕,就是用面捏出很多鹅卵石大小的小燕子,蒸熟,折来荆条枝或酸枣枝,将一个个小面燕插在枝杈上,再把缀满面燕的树枝,插到各家各户的门外。因为介子推是饿死的,所以人们给他准备了如此多的美味。一个个小面燕,白白胖胖的,憨态可掬,引得孩子们口水流了一地。清明一过,这些燕燕就成了孩子们口中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专给孩子们吃的蛇盘盘和麦秸垛。女孩子吃蛇盘盘,所谓蛇盘盘,就是在馒头上盘一条小蛇,用黑豆点睛。每年清明节,娘都给我们三姐妹各蒸一个蛇馍馍,因为蛇在人们心中,有繁衍之意,同时,蛇也是有灵性的动物,人们希望自家的女孩儿,不仅有蛇的聪慧灵气,而且将来能够多子多福。 麦秸垛是给男孩子吃的,馒头上搭十字,十字正中置一个小小馒头,像极了场里的麦秸垛,墩实厚重。因为男人是家庭的脊梁,人们希望男孩长大后,能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责任,有担当。弟弟每年有好几个麦秸垛,因为我家就他一个男孩子,爹娘不仅对他偏爱,而且对他寄以厚望。</p><p class="ql-block"> 插旗旗</p><p class="ql-block"> 清明上坟,记忆最深的是插旗旗。娘买来红、粉、蓝、绿、紫五色纸,五张一叠,剪成连续不断的纸絮,再将剪出的纸絮一条一条嵌在高粱杆上,家乡人把这样的纸絮叫旗旗。上坟的时候,在每个先人的坟头插一杆旗旗,远远看去,五彩斑斓的旗旗,在各家的坟茔上迎风招展,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别样的风景。而且家族越大,旗事越盛。</p><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年晋文公为介子推亲自封冢,命人将五色彩旗绕坟冢插满一圈,形似火苗,昭告人们永远铭记介子推,世代传承,也许,这就是故乡插旗旗习俗的源头吧?</p><p class="ql-block"> 前年回老家上坟,发现一些人已经开始用塑料花替代旗旗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我看来,无论再艳丽的塑料花,都替代不了旗旗的美丽和深情。所以,我和姐姐们依然坐在灯下,一丝不苟的,一刀一剪的,给祖先、爷爷奶奶、爹娘、叔叔婶子,剪出一条一条的旗旗,用这样干净美丽的旗旗,祭奠他们徘徊不去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挖荠菜</p><p class="ql-block"> 春天里最早开的花儿,该是麦田里的荠菜花了。我家的坟,在王禹塬上一块麦地正中,四周是青青的麦苗,麦陇上长满丛丛簇簇的荠菜,浓绿油亮的叶子,开满紫色的小花,花朵米粒般大小,味道清香,微微带一点麻。娘告诉我们,这是麦荠荠菜,是能吃的一种野菜。</p><p class="ql-block"> 上完坟后,娘总会和我们挖一些荠菜,鲜嫩的荠菜清香扑鼻,就连双手也沾满荠菜的麻香,即使清洗过后,香味依然久久不散呢!到家后,娘把荠菜收拾干净,用开水烫一下,迅速捞到冷水中浸一浸,切碎后用香油和盐凉拌,再撒一点蒜末,翠绿翠绿的,清香四溢。垂涎欲滴的我们,就着上坟剩下的莲花馍,荠菜特有的清冽芳香,让我们食欲大增,一堆花馍瞬间被一扫而空。口腔中荠菜的麻香,回味悠长,久久不肯散去。</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无论走到那里,味蕾中对儿时荠菜的记忆,从未磨灭。只要有机会,总要在清明时节,采一把荠菜,或凉拌,或包饺子,或煮粥,过一过荠菜的瘾。</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在我工作和生活的长治地区,荠菜多开白花,虽有荠菜的清香,却少了故乡荠菜的麻味,吃的总是不够尽兴。前年清明前后,偶然在平顺县龙门寺旁的油菜花地里,发现了一大片开紫花的荠菜,竟如久别重逢的故人一般,令人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 后来偶读《本草纲目》,看到了记载荠菜的文字,顿时备感亲切。“荠菜性平味甘,入肺经、肝经,利肝和中,明目益胃。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荠菜又叫清明草、护生草、香荠、菱角菜等,被视为药用食用上品。民谚云: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诗经《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和大诗人陆游都对荠菜钟爱有加,苏轼将荠菜誉为“天然之珍”。每当清明时节,便“时绕麦苗求野荠”。陆游采荠菜经常忘了回家,“春来荠美忽忘归”。</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市场上还有多少让人放心食用的蔬菜,倒是那野生野长的荠菜让人留恋不已。</p><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因为忙于琐事,误了采荠时节,四月中旬,心有不甘,和闺中密友到潞城乡间寻找荠菜,偶于一荒地中,看到一大片浓密的荠菜,而且还是最心仪的紫花荠菜,可惜已经老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捡摘了一些嫩叶,回家解馋去了。</p><p class="ql-block"> 若想食得鲜荠,只待来年清明。</p><p class="ql-block"> 簪柏枝</p><p class="ql-block"> 在我家坟茔的四周,以及通往坟茔的小路两旁,有许多高高低低的柏树,在春天的高原上,显得格外葱绿。在往回返的路上,娘总会顺手折一些柏树枝,放在篮子里,再折一些细小的,簪在我们的辫梢和她的衣襟盘扣上。</p><p class="ql-block"> 娘说“柏树枝能驱邪,”因为清明毕竟是鬼节,小孩子们魂魄低,戴上柏树枝,任何邪秽近不得身了。篮子里的柏树枝,娘拿回家,挂在门环上,我们每天出出进进,都能闻到清幽幽的柏树枝的香味。</p> <p class="ql-block">燕燕。</p> <p class="ql-block">蛇盘盘和莲花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