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旧城老屋、街巷,献给在那个特殊年代出生,成长,生活的我们!——</p><p><br></p><p><br></p> <h1> </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天还在一起聊天的多年邻居,转眼就各奔了东西,不知何时能再见; 几天前还在里面吃饭睡觉的老屋、养花喂狗的小院,瞬间面目全非,全然不见了踪迹, 今生的相见只能在梦中。</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都说娘在,家就在。而对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远方游子和出嫁多年的儿女们,如果娘没了,但老屋在,精神上也会稍有依托。可如今,老屋没了,最后的一点念想也就没了,此地便永成梦中的故乡!</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r></h1><h1> 随着旧城改造的深入,高密老城日渐消失。许多百年小街,百年老屋,很快就会无影无踪,最终,连几块断砖,几片残瓦,也难以觅到。</h1><h1><br></h1><h1> 像去年东关的马家街、胡家街、刘家街、宫家巷等一样,老城北关那片广大的区域,今天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h1><h1><br></h1><h1> 多年的期盼,终于盼来这一天, 然而真要离开老屋小街时,还真的有许多不舍。 在拆迁现场,当在里面出生,生长,或结婚,生子的老屋,特别是一砖一瓦,都凝聚着自己心血建起的老屋就要倒了的时候; 当多年的家园突然间就要没了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嚎啕大哭或泪水涟涟的主人, 心情极为矛盾, 喜悦无尽!感伤绵绵 !</h1><h1><br></h1><h1> 此地既逝,便永世无存! </h1><h1><br></h1><h1> 小街、胡同的名字终将成为符号,走进历史。里面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终会随着这扬起的尘土慢慢飘远……</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从此只在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r></h1><h1><br></h1><h1> 老城北关主要是指西到顺河路,东到利群路即老高诸路;北到振兴街,南到镇府街即曾经的张家大街内的广大区域。包括狮子口、交通村、宋家院落、白衣阁小区等。现在正式的称呼是北关交通社区。狮子口是民间对北关这一区域的俗称、泛指。 </h1><h1><br></h1><h1> 今天的狮子口,其实是一条东西弯曲,细长而狭窄的小街。 街上有李、董、戴、乔、王等几大姓氏。据说历史上曾出过父子文武俩进士。现代名人中有高密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书记傅书堂,今天,在烈士陵园英灵堂内还陈列着他的照片跟事迹介绍。</h1><h1><br></h1><h1> 小街西头出口就是顺河路、小康河,出口边上有着昔日辉煌无比的邮电局、物资局、老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城关第二供销社、大街饭店等。</h1><p><br></p><p><br></p> <h1><br></h1><h1><br></h1><h1> 小街两侧排列着毛细血管般细长而极其狭窄的胡同,其中就有著名的轿杆胡同和后来也改称轿杆胡同的老鼠胡同。</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有过我幼儿时期短暂而朦胧的记忆,但年代相隔久远,加之父母都已离世,我将永远不会再知道那些记忆的确切位置。每次的寻找,注定都只是模糊的追忆与远望。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狭窄的胡同、小街,地势低洼,道路泥泞,排水极为困难,虽地处中心地带,生活却非常不便。居民盼望改造久矣!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去年,我在《别了,马家街!》一文中曾经有过描述: “住在低洼处的人们,每日要提心吊胆地看着他们的老屋,因为它们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特别是在雨季的夜晚,当暴雨来临的时候,当大水漫过屋基的时候,当水上了窗台就要穿堂而过的时候,他们是那么地无奈、恐惧与无助!” </font></h1><h1><font color="#010101"><br></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这里的情景与其极为相似,居民苦不堪言!</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 <h1><br></h1><h1><br></h1><h1> 此地原是城北连接百脉湖的一片洼地,水质较苦,早期的部分居民要到小康河西岸的一甜水泉眼处挑水饮用,那地就是著名的甜水湾,在今天的原党校和盐业公司附近。</h1><p><br></p><h1> 特有的水质,极适宜菠菜的生长,早年所产菠菜根红叶厚,口感极佳,与南面碾头菜园种植的韭菜齐名。</h1><h1><br></h1><h1> 说远一点,现在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已经相当普及,而碾头菜园的玻璃窖子蔬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早已远近闻名。那个年代,年夜饭的餐桌上能有碾头玻璃园的韭黄炒肉丝,是难得的佳肴;清明节的早餐中能有狮子口懶水园的菠菜加油条,是大人、孩子期盼的美食。</h1><p><br></p><p><br></p> <h1> 狮子口的名称是因为此地曾经有过一对雌雄石狮。 但具体的来历,鲜有史料记载,无从可考,很少有人说得清。</h1><h1><br></h1><h1> 比较一致的传说,是明末清初此地一大户人家的祠堂,有一对把门石狮。石狮虽然不大,但非常般配,玲珑可爱,很有灵气,远近闻名。逢年过节,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都要前来祭拜一番,过往香客终年不断,络绎不绝。想岁月流逝,家族兴衰,石狮几度沉浮,最终双双被掩埋。后来仅有一只重见天日,而残存的这只,等当年轰轰烈烈的 “破四旧” 运动过后,也已是伤痕累累而面目全非。 </h1><h1><br></h1><h1> 近年,当地又给配上一只,立于大约原先的地方,是否般配就只有天知道。</h1><h1><br></h1><p> ………</p><h1> </h1><p><br></p> <h1> </h1><h1><br></h1><h1> 夕阳下,我曾经独自久久地在石狮前驻足,默默地猜想,这后来的狮定然不懂前狮的苦,但也任凭身边尘土飞扬,每日就这样清冷地陪伴和守望,送走无数个夜色又迎来无数个黎明。</h1><h3></h3> <h1><br></h1><h1> 走过风,走过雨,告别了昨日的伤与痛,前狮正要慢慢地把心向他靠拢,可如今戴上红花,又要去寻找新的家园。</h1><h1><br></h1><h1> 也许正如歌中所唱:“ 有缘分不用说长相守,就让这感觉与众不同,就让我们彼此互道祝福。” 今天, 我就也同样默默地为你送上一份祝福,说上一声:好狮一生平安!好狮相伴一生!新家定比老家好! </h1><p><br></p><p> </p><h1> 挥挥手,不用回头,去吧,我的 “狮” ! </h1><p><br></p><p> </p><h1> 再见,狮子口!</h1><h1> </h1><h1><br></h1><h1> 再见,我的 “狮 ” !</h1><h1> </h1><p><br></p><p><br></p> <h1><br></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见,交通马路!——老城记忆之四</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谨以此文纪念那些已经逝去或即将逝去的旧城老屋、街巷,献给在那个年代出生,成长,生活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北关交通社区内那条东北——西南走向、高低不平、泥泞不堪、破败凋零的土路,让你很难相信它会拥有一个气派的名字——交通马路,并居然一直叫到今天,附近的村落也因此而得名——交通村。</h1><h1><br></h1><h1> 斜斜的马路,西起镇府街电影院后,往东北直到利群路。早期到东段后,穿老环城路,往北去火车站,往东北去老一中、老汽车站后出城。高密机场建成后,曾一度是连接机场与车站的重要运输通道。沿途店铺林立,有着高密最早的戏院、电影院、马车店、澡堂、茶楼、酒肆等等。</h1><h1><br></h1><h1>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火车站改造,利群路、振兴街的开通,笔直宽阔的柏油大街逐渐取代了它的地位。马路渐渐冷清下来,只成了一个小街集市,但人来人往仍然十分热闹。</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后来集市增多,超市兴起,多数店铺只好关门歇业,无疾而终。只有少数还在简陋的门面里苦苦支撑,惨淡经营,在艰难地守护着它昔日的荣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如今, 马路年久失修,沙土裸露,杂草丛生,夜晚沉寂,一片漆黑,鲜有路人经过。偶有夜游的猫不知从哪里窜出,奔向某个昏暗的门洞,会把你吓一跳。</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两边的房舍门窗破败低矮,陈旧简陋,有的窗台几乎与马路齐平,雨天一到,各家门前堆起的沙袋,宛如筑起的战壕工事,恍若到了先辈们的朝鲜战场。真不知一个又一个的雨季他们是怎样度过。</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今天,很多人已然不知在这繁华的城中还有这么条路,更不知它那响亮的名字——交通马路。</h1><h1><br></h1><h1> 今天,这条我走过无数次的马路,已经面目全非,两边的店铺也已荡然无存。</h1><h1><br></h1><h1> ……</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h1> 看着眼前的废墟,觉得那些零星的记忆是那么地远,又是那么地近。我调整思绪,努力将马路复原,于是,那些遥远的镜头又无比鲜活起来:</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 油腻的方桌上,放着一个小蝶,碟中摆放着几片红白相间的烧肉,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窗外刮着寒风,寒风卷起纷纷扬扬的纸,(长大后,知道那是刮落的大字报),然后,又钻入屋内,天气异常地冷。马路上高音喇叭里,声嘶力竭的声音不知在喊着什么。母亲站在一边,不时地给我喝水,擦着我的小嘴,等着我把仅有的几片红烧肉慢慢吃光,然后将我抱起,匆匆离去……</h1><p class="ql-block"><br></p><h1> 这是我能够记起来的第一次吃烧肉的场景,就是在这条马路上的某个饭铺里。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吃叫做桔子的东西和叫做香蕉的东西早已没有了印象,而那几片红烧肉却永远记在了心中,尽管那情景过于遥远而零零星星,朦朦胧胧,亦真亦幻……</h1><p class="ql-block"><br></p><h1> 以致于,多年后,每当我有意无意走过这马路的时候,那刺耳的声音、纷飞的纸屑、呼啸的寒风和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肉香就会如梦如幻般地浮现在眼前,每次都试图能找到那个饭铺,再看上一眼。我知道这毫无意义,也实在可笑,可又总是忍不住。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说不记得,也许她真地已经忘记。连老人都不记得了的事,我的寻找注定都是徒劳。如今马路已成废墟,这样的徒劳也绝无再有。</h1><p class="ql-block"><br></p> <h1> </h1><h1><br></h1><h1> </h1><h1> 马路往北的尽头就是火车站。忘不了冬夜清冷的候车室、寂寞的站台和出站口那冰冷的栅栏门;忘不了由远而近汽笛的那声震撼长鸣;忘不了冒着浓雾般蒸汽,呼哧——呼哧进站的高大车头、车头后面的绿皮车厢和车厢里“香烟、瓜子、八宝粥,啤酒、饮料、矿泉水”的叫卖声。</h1><h1><br></h1><h1> 是这马路把我的童年一次次带向远方。</h1><h1><br></h1><h1> 是这马路让我见到了外面的世界。</h1><h1><br></h1><h1>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七六年,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世,我们又是通过这路去一中(当时还叫五七红校)操场参加他老人家的追悼会,不记得是哪天了,只记得是中秋过后,天气已很是有些凉意,那天正下着小雨,绵绵的细雨寄托着我们无尽的哀思。走在这路上,我们悄然无声,不敢抬头,任凭冰凉的雨滴打下……</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h1><h1> 还有那个年代常有的 “万人大会 ”,学生常常要停课参加,会场也都是在一中操场,又是这条路将我们送到那里。</h1><h1><br></h1><h1> 人山人海,庄严肃穆的会后,一边带有侧兜的警用三轮摩托在前开道,解放牌大卡车紧随其后。五花大绑,高插 “亡命牌” 的死刑犯被押在首车。解放军战士同车直立两侧,钢枪闪闪,目光炯炯!后面的车上是陪同的其他罪犯,罪犯的胸前挂着大牌子,牌子上写着罪犯的名字,醒目标识着罪名——现行反革命分子、杀人犯、投机倒把分子、盗窃犯等等。死刑犯黑黑的名字上打着红红的大叉号……</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车队就从这马路上呼啸而过,身后卷起一路尘土,飞扬的尘土里追赶着看热闹的人群。罪犯游街后,立即就地正法。地点,早先是经南关断魂桥、南河湾,最后到南校场,后来是到城北五里桥和城南卣坊后大路沟。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h1><h1> 马路还通向全县最大的粮所——车站粮管所。</h1><h1><br></h1><h1> 为了填补定量不足,许多家庭要到青年路粮食市场购买黑市的高价小麦,再到那里兑换成面粉。至今记得,粮所验麦子的大爷,长相酷似电影《渡江侦察记》中那个戴眼镜的瘦瘦国民党军官,神气地坐在一把高背木椅上,手持一根长长的细木勺,将木勺深深地插入你的麦子口袋,然后迅速提起,半眯的眼睛一瞟,拿两颗麦粒往嘴里一送,一嚼,立马就权威地宣判了你的麦子是否能换到面,换到的将是何等级的面。换到高等级的自然高兴,换到低等级甚至换不上的则一脸苦相,却并不见半句怨言,赶紧腾地让下一位。</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长长的队伍就这样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判决,其心情犹如今天驾考候考室里的大龄考生,紧张而不安。想必大爷早已升入可以永享晚年的天国,恐怕不会知道人间已无此神圣职业,而绝非后继无人。</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br></p><h1> </h1><h1> 做为交通要道的马路,周边自然也是单位机关林立,掌管着全县几乎所有生活日用品的县联社就在其中。在买盒火柴几乎都要找关系的年代,其地位可想而知,近在咫尺的马路居民想必沾光不少。</h1><h1><br></h1><h1> 还有,当时全县唯一的药材公司,也在它的边上。不像现在,卖药的到处是,如果哪条街上没有家药店,都不好意思说是条街,就好像前些年,哪条街上如果没有家银行,那街也抬不起头来一样。马路真是荣幸!在药品紧缺的年代,想必居民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特别是需要青霉素时,尽管今天一般不愿给用,但也已不再是那么难求。</h1><p><br></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h1><h1> 马路北侧的这座小楼,据说是日伪时期日军的慰安所,是日本侵占高密的见证。解放后,先做印刷厂、轴承厂,后是甜菜研究所。如今它早已废弃,千疮百孔,艰难地在诉说着历史。</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br></p><h1> 老水产公司,在单位发福利的时候,逢年过节会拿着票据去那儿领点年货。即是夏天,工人师傅也身穿厚厚棉衣,从冒着白色冷气的库房里进进出出,至今记忆犹新。</h1><p><br></p><p><br></p> <h1> </h1><h1> 附近早年还有个国营酱菜店,除了油盐酱醋、各种咸菜外,还卖咸鲅鱼、豆瓣酱、红色豆腐乳等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就菜。里面的虾酱,买回家打上鸡蛋稍加葱花,蒸到鼓起来的时候,能让你多吃上一个馒头、窝窝头或者大黄玉米面饼子。</h1><p><br></p><p><br></p> <h1><br></h1><h1> 这栋二层小楼,在马路边上,一直是鹤立鸡群。里面独特的设计,证明着主人的不俗。改革开放初期,政策宽松起来,男女主人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率先富了起来。就在生日鼎盛,日进斗金之时,夫妻双方却决定留下一人守家。于是,更加细腻的男主人毅然离开生意场,在家专心做饭读书,陪伴孩子成长。</h1><p><br></p><h1> 良好的陪伴,孩子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学习成绩遥遥领先,曾以全市优异的成绩进入一中首届实验班,后又被保送进入中国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h1><p><br></p><p><br></p> <h1><br></h1><p><br></p><h1> 八十年代初,社会开始发生变化,长期单一的 “黑灰绿” 着装,出现一丝亮色。在这繁华的马路上,穿喇叭裤、高跟鞋,大波浪长发披肩的时髦女郎,与穿港衫,戴蛤蟆镜,手提双喇叭、双卡收录机的青年招摇过市。收录机里放着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边走边跟着王洁实,谢丽斯哼唱 : “ 阳光——阳光,沙滩——沙滩,白浪,仙人掌 …… ” 路人争相侧目,其情其景,宛如古人见到了秦罗敷——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h1><h1><br></h1><h1><br></h1><h1> ………</h1><p><br></p> <h1> 我曾经沿着这条早已衰败了的马路无数次地走过,那天当我穿越振兴街,过老外环路时,冥冥之中,有种感觉让我止步。我突然明白,是我想起了那个高高的大牌子,和牌子对面的那家旅馆。</h1><h1><br></h1><h1> 是的,没错,是那个大牌子,那个年代极为常见的牌子,它就高高矗立在这个位置 —— 马路与外环路交叉的西南角。至今清楚地记得,高大的牌子背面是 “为人民服务 ” 五个鎏金大字,正面则是伟人的巨幅画像,两侧分别写着: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同样地鎏金颜色。</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 </h1><h1> 牌子对面正对着的是高密国营第三旅馆,又称 “东方红” 旅馆,一个当时很普遍的名字。今天见惯了星级酒店的年轻人,大概不会知道那个年代这样的旅馆里面是个什么样子,尽管它有着一个比 “希尔顿” 还更为响亮并亲切的的名字。</h1><p><br></p><p><br></p><h1> 有些年龄了的老板告诉我,他来此地已是多年,不知道,也没听谁说起过对面有个什么牌子,来的时候那儿就是些楼房。原来的第三旅馆也早没有了,现在的门面是自己经营的,因为在原先的位置,就用了原来的名字,只是没用 “东方红” 。</h1><p><br></p><p><br></p> <h3><br></h3><h1> </h1><h1> 镇府街,马路头上的那几间平房,里面有几位腿脚不便,但心灵手巧的师傅,在收音机、手表还是家庭大件的年代,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今我已是多年不去,不知那几位师傅是否还在,还好!</h1><h3><br></h3><h3><br></h3><h3></h3> <h3><br></h3><h1> </h1><h1> 落寞的马路,行人稀少,生意萧条,靠近电影院的一端多出几家算卦相面的微小门面,在给如老电影院一般落寞的马路,增添着丁点人气,也使很多人误认为这里就是高密著名的神仙巷,实是谬也!</h1><h3><br></h3><h3><br></h3><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翻腾的四海、震荡的五洲 ”,早已远去。</h1><h1><br></h1><h1> 往事如烟,往事又不如烟。老街、小巷中那些残存的历史碎片,其实还并未飘远。</h1><h1><br></h1><h1> 回眸过去,不仅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也是为了正视那些早已逝去的岁月,珍惜当下的生活,怀念曾经的芳华,记住和亲人在一起的日子……</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城市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生活要改善,这些老屋、老街也不是什么文物古迹,伟人故居,推到重建是顺应潮流,为民造福,必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过去,“有人选择记忆,有人选择忘却。”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愿在有生之年到老城尚存的每个角落中去慢慢游走,去寻觅其中的一点只鳞片爪、几块残砖断瓦,来让我这些笨拙的文字、不专业的照片将它们永远保存,让高密的年轻后代,不至于完全不知那些高楼大厦的背后,宽阔街道的前身;让他乡游子的心中多存留一点高密故乡的记忆!让历史不至于把它们全部湮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愿故乡永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愿历史永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再见,交通马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