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非遗 敬•匠心—留住文明的记忆

依然品位

<h3>  泾县制伞业的历史悠久,向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清代泾县名士叶居仁专门为本县雨伞写过一首《清川竹枝词》,对家乡制作雨伞进行了生动地描绘:“糊边削骨墨油浓,纤手争穿五色绒。制得去葩千百柄,连樯装卖趁江风。” 叶居仁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时泾县修德乡太平都人。《清川竹枝词》详细记录了制伞的工艺程序:糊伞边、削伞骨、用漆厚厚地涂抹、再用五彩丝线绕伞边加固加牢。千百柄雨伞经过女人的纤手加工完成后,装箱上船趁风运出。清嘉庆《泾县志·卷五·物产》“货之属”有专门的“伞纸”、“雨伞”记载。</h3> <h3>皖南泾县后山村。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起源于宋朝末年,是伴随宣纸技艺中的剪纸出现而存世的。</h3><div>前期后山剪刀主要以方口沉重的宣纸剪为主;经过传承创新,口薄头尖的民用剪也逐渐发展起来,各类剪刀几十种。从点炉、裁铁到出坯、镶钢,再到轧钢、淬火、敲口整形,后山剪刀制作需要经过24道工序,成品剪刀硬可断铁软可剪棉,被广泛应用于宣纸剪纸、女红、制衣、农事等生产生活领域。</div> <h3>宣笔制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唐宋时即奉为贡品。宣笔的制作包括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刻字等六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h3> <h3>城镇发展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导致传统技艺的式微,也使所依附的业者、技艺、器具等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而它们之所以令人怀恋,是在使用功能之外,还附带着传统社会里一份珍贵的人情,是家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我将继续寻找那些传承,通过镜头留住那些过往,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