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苏北某农村</h3> <h3> 芦叶枯了,芦秆黄了。整个芦苇荡一片金黄。那层层的枯黄的芦苇叶子,在经历了风吹雨雪、霜打冰冻,早已在地面上铺成厚厚的一层,脚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凛冽的西北风也早已把芦穗吹烘成一片银白,如同一朵朵白云在芦苇荡上空起伏飘荡。</h3><div> </div><div> 刘建国望着这片千亩芦苇荡,心潮起伏,这里有宽三十米、长一百五十米面积的芦苇是属于他们家的。每年腊月里,都是他和父亲来割芦苇。这一块地的芦苇,可是他们家过日子离不开的好东西呀。前年盖瓦房用的芦笆(俗称柴子),都是这儿的芦苇;家里囤粮食的芦褶,睡觉铺的芦席,包括全家人冬天穿的鞋子——毛窝子;连全家平时用的油盐酱醋、白糖、洋碱、洋火等等都要靠这片芦苇卖钱来换,建国不觉陷入了沉思。</div><div> </div> <h3> “儿子,在想什么呢?”父亲一边吸着旱烟,一边盯着他看。</h3><h3><br></h3><div> “儿子?”建国的心不禁一颤。这一切不都是因为“儿子”吗?可是儿子在哪里呢?“儿子”是全家人的一块心病呀。</div><div> </div><div> 结婚五年,老婆已经连续生了三个丫头,大丫已经五岁;二丫刚生下来,当天夜里便送藏到嫁到外乡镇的二妹家;三丫也是去年这个时候出世的,一生下来,便被母亲用包被裹着送人了,他都不曾看过一眼。如今秀英又有了,已经快足月了。</div><div> </div><div> “我已经找算命的算过了,这一胎准是儿子。”母亲说着,脸上的幸福感便流露出来,“我看她这一次总喜欢吃酸的,屁股又发得那么大,一定是男孩!”</div><div> </div><div> 前年,为了屋基地,母亲被大妈一家羞得无地自容,本来那块基宅地是爷爷奶奶留给他们家的,可是大妈的一句话让母亲再也没话可说:“看看你们家一个孙子没有,没孙子,没锅烟囱呀!”大伯家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又生了四个孙子,大妈是底气十足。</div><div> </div><div> 母亲说:不孝有三,无后是大。这个“后”应是儿子,丫头都上不了家谱,当然不算“后”了。这个历史的使命就落到了刘建国的肩膀上,一定要生个儿子!一定要生个儿子!</div><div> </div><div> 因为儿子,你没有选择。</div><div> </div> <h3> 现在计划生育抓得很紧,到处是宣传标语:“计划生育,利国利民。”“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好”“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h3><div> </div><div> 一样个屁,董村长家大公子头胎生了个女儿,二胎添了个大儿子,立刻疏通各方面关系,如今也没罚什么款,可却多了个大儿子。</div><div> </div><div> 当地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头胎要是生的是男孩,必须去结扎;要是生的是女孩,那么等到生了二胎,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去结扎。建国家里现在可是两个娃了。虽然二丫一出世就藏在二妹家了,然而二妹家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现在又多出来一个,那里的村干部早已经找上门来,二妹只会如实报告。</div><div> </div><div> 这件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自家的大舅怎会不知道呢。大舅是乡里计划办副主任,已经来过他家几次,大舅说得很清楚:“二胎不引产,倾家荡产。”“二胎不结扎,房倒屋塌。”村里干部也来过几次,让秀英赶快去引产。每次都被母亲搪塞过去:“我们家头胎是女孩,现在已经足月了,怎不让我们家生呢?一生下来就去结扎。”</div> <h3> 母亲天天烧香拜佛,求菩萨显灵。终于,生产的日期来临了,没敢去医院。请了一个接生婆到家里。</h3><div> </div><div> 门口挂着厚厚的用芦苇做成的帘子,屋里烤着火炉。从嘴里、鼻孔里喷出来的团团热气便凝成了一层层霜花儿,冻结在帽沿四周,但室里因为有了火炉,便暖和多了。</div><div> </div><div> 建国和父亲是被大丫喊回去的,他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抱着大丫。大丫刮了一下他的鼻子,便咯咯的笑了起来。他也笑了,这个小棉袄,这个小酒坛子,这个前世的小情人着实很可爱。他把她的帽檐往下拉了一下,然后紧紧地抱着她,一同回去。</div><div> </div> 这是胜利前最艰难一刻,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全家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幸福时刻即将到来。“儿子,我终于可以有儿子了!”<div><br><div> “快了?”</div><div> “快了!”</div><div> “生了?”</div><div> “生了。”</div><div> “男孩,女孩?”</div><div> “男孩?女孩。”</div></div> <h3> 母亲赶紧打了一盆开水,从锅屋里端过来,脚步是轻快的,心情是愉悦的,走到门口,正准备掀门帘。“又是个丫头。”接生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说道。</h3><div> </div><div> “什么?又是丫头?!”母亲头脑里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眼前什么也看不见了,手里的开水盆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在地上;建国正呆呆的立在房门口。还是二妹冷静,一头冲出来,抱起母亲。除了接生婆,没有人关注孕妇的死活。</div><div> </div><div> 第二天,乡村两级干部都来了。“你们家韩秀英生了二胎了,应该去结扎。”</div><div> </div><div> “你们的鼻子很灵敏呀?我们家昨天刚生,今天还躺在床上起不来,怎么能说结扎就结扎呢?”老父亲咆哮道。</div><div> </div><div> “那么最多十天时间,否则就让刘建国去结扎。这是结扎通知书。”</div><div><br></div><div> 这可怎么办,扎了还怎么生儿子,建国要是扎了,那不是成废人了?全家人又陷入一片恐慌之中。</div><div> </div><div><br></div> <h3> 一个星期过去了,秀英也能下床了。五年连续生了四个孩子,把这个原本年轻、漂亮、体健的女人身体全部垮掉了。</h3><div> </div><div>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关键时刻,还是母亲把握住方向:“为了儿子,你们也跟王二国、张三龙学一学——远走高飞,天高皇帝远,出去生一个大儿子再回来,一定给我生个大孙子回来哦。”</div><div> </div><div> 因为儿子,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如此。先把结婚时的家具都藏到大伯家里,他家三个儿子,每家放几件,也看不出来,这件事趁现在夜深人静,立刻动手。家里粮食,趁明天逢节,都卖掉,只留点口粮给老父老母。只用了一天功夫,就把这些处理妥当。</div><div> </div><div> 第二天夜里两点多钟,大伯的二儿子建峰开着手扶拖拉机,把他们三口子送到渡船口。过了河,便是邻县了,再乘长途车走。</div><div> </div><div><br></div> <h3> 天气阴沉着,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北风呜呜地吼叫,肆虐地在河岸边奔跑,它仿佛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棉袄,稀疏的断了茎的芦苇在风中无力地摇摆着。</h3><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