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周剑</b></h3><h3>江西省新余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h3><div>江西省陶瓷教育委员会副会长</div><div>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div><div>新余市美协副主席</div><div>新余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div><div>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div><div> </div><div> 1994年毕业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工艺美术系装潢设计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央美院“当代艺术与批评”高研班结业,曾获江西省第二、三届平面设计双年展金奖,中国文联举办的国庆六十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入选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书画展等,在艺术核心期刊《艺术评论》、《美术报》、《艺术品鉴》等专业杂志上撰写了大量书画及艺术设计评论。</div> <h3><b>心象水墨的探索者</b> </h3><div> 艺术创作中对内心生活和绘画形式的融合,其中敏感和智慧的成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点、线条、笔触、块面、色彩是人类视觉艺术的最基本组成元素,它们各自的视觉表现力需要不断发现和挖掘。艺术语言的不同产生了各自的艺术形态,视觉空间如要产生新的吸引人的地方,核心是音乐性和节奏性,命脉是图像中的“气”,“气”是活的生命,“气”在中国画中的作用,是借助点画线条的书写与塑造,把生命的节律注入到形迹之中去。</div> <h3> 当图像独立于自然,与再现和模仿无关时,它将获得新的价值和自由,那么技巧和人工的制作都隐退其后,包括绘画思想和观念是否独特都不重要,关键看他是否是“天合之作”,也就是中国上古时期就崇尚和追求混沌神元,这种传统因科学和理性的进化而退化,绘画的目的其一就是重拾和恢复这样一种文脉。让绘画拥有自己的命运,并听从它自己的命运。</h3> <h3> 周剑出生成长于赣西,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过黄庭坚、八大山人、傅抱石等艺术大家。赣西自古受楚文化炙染,又是禅宗发源地,这对于画者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这些残存的人文遗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个人的独特灵性的觉醒,体悟参化裨益不浅。</h3> <h3> 绘画处于思想和物质的边缘,是独一无二的,能发展成影响心灵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绘画作为身体在纸上留下的痕迹,每一幅画都会在想象中起着作用,并且需要感觉器官的深度敏锐的参与,内与外、表现与想象之间的变化交替其中。艺术家要放弃有目的的行为,以使直觉的创造性能力得到施展。当第一笔落到纸上,接下去的笔触与它发生的相遇,不是公式和套路,书法所追求的线质、力度、节奏,这些自然流露的痕迹,“无意于佳”的气质,一定是自然的生化,是一种修养和性情的反映。从一开始,从一而终。画中的意象符号随着好奇不断的解构打散,新的感受在一种开放状态下,处处是陌生和新鲜,驱使自己直至感觉希望的境地。这样一种超然于理智的认知路线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h3> <h3> 艺术家的认知应穿越具象、抽象、意象,文人与乡野、传统与当代的丛林,直抵心象世界。这其中包含着国家和历史、种族和繁衍、文化和民俗等记忆与沉淀,情感和理智对图像的影响,通过唤醒远古生命密码对人的意识作用,在道的感召下,特别应关注艺术创作主体生存的环境和历史。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视觉图像艺术的多元和丰富性,使得绘画意义不断地要适应新的境遇,造化生生不息,明了和洞悉之后,用当代的绘画语言才能表达当下“人”的境遇,这是传统语言无法叙述和承载的,当然对于千百年来仕者开拓的“意境”大道,那是迥然不一的另一条途径,走的人少,布满荆棘,叉路横生,但因为无限真实的风光不断,澄怀才能观道。周剑体验并领略内心与外界的万象,墨绘波澜,色涂诸物,得意忘形,一一呈现于纸,直抵心核,以实现他心象世界的自由表达。</h3> <h3><b>【作品欣赏】:</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