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世界•北非珍珠突尼斯

一兵

<h3>4月12日,离开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搭乘摩航AT570航班,于当地时间8点飞往另一个北非国家~突尼斯。从飞机上俯瞰突尼斯城,湛蓝的地中海,星星点点的城市綫条,清澈明快的景色,尽收眼底。</h3> <h3>突尼斯距离很遥远,它位于非洲大陆最北端,北部和东部面临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峡与意大利相望,地处地中海中部,有海岸线1300多公里。突尼斯历史很悠久,它的深邃历史与质朴人文让人更亲近。突尼斯多元很开放,虽然主流宗教为伊斯兰教,但是政教分离,是穆斯林世界最开放平和的国家之一。北非的突尼斯,欧洲的后花园,地中海风情编织的动人幻境,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诱惑。</h3> <h3>经过2个半小时飞行,飞机于10点30分抵达突尼斯的迦太基国际机场。下机后,我们很快通过海关走出机场,与导游接头后乘大巴直奔著名的历史遗迹~迦太基(QRT HDST,该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h3> <h3><b>迦太基 </b> 突尼斯导游介绍说: “人到突尼斯,必至迦太基”。可以说,这儿是突尼斯的标志,它位于突尼斯城东北17公里处,濒临地中海,是奴隶制国家迦太基的首都。资料介绍,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七世纪,腓尼基人、罗马人、汪达尔人、拜占庭人,先后占领过迦太基,并在这里建立国都或首府,最后回归于阿拉伯人手中。历史上,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三次“布匿战争”,最后都以踏平迦太基而结束。1979年,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迦太基的建筑要比隔海相望的古罗马城还早61年,是当年地中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商业中心。</h3> <h3>尽管历史沧桑与变迁,这座近3000年历史的名城仅剩残垣断柱,但从这历史遗迹的宏大霸气,便可以想像到当时是何等的繁华与昌盛。</h3> <h3>现在,迦太基古迹附近有一座新落成的现代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并在这个遗址上建立了国家考古公园。</h3> <h3><b>西迪·布·萨义德 </b> 号称“蓝白小镇”,位于突尼斯城东北20公里的地中海南岸,是突尼斯境内最美丽、最有人气的小镇。小镇沿山势蜿蜒而上,一条砖石铺就的主要街道,延伸至地中海的峭壁上,所有的房屋只突出两种颜色——外墙的白色与门窗的蓝色。</h3> <h3>房屋都很简朴,但对“门”却显得格外重视,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设计,在不同的地域体现了不同的特点。蓝白小镇的特点是,蓝色的门搭配金属钉的装饰,加上纯净的蓝天与湛蓝的海洋,搭配出了特有的地中海地域的特色。</h3> <h3>径直走到临近悬崖处,下面便是地中海里面的游艇小港口。蓝顶房子下面,是一家名叫 CafeSidi Chabaane的露天咖啡座,位置显眼,视野开阔。来小镇的遊客,许多都会来这儿坐坐,观赏海景并喝上一杯浓郁的阿拉伯咖啡,或是很有特色的薄荷茶。</h3> <h3>地中海的浪漫风情吸引了各地情侣纷至沓来,突尼斯青年还把这儿当作最佳求婚的地点,他们一双一对依偎于临海的咖啡馆里,一边喝着饮品,一边静静地等着夕阳的落海,或许这儿最浪漫的事莫过如此。</h3> <h3><font color="#010101">视野开阔,波光粼粼,树木翠绿,白色的圆屋顶显得十分醒目,“世界十大世外桃源”名副其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蓝白小镇完全不同于摩洛哥大山深处的舍夫沙万,它依偎于地中海的岸边,显得更为优雅与浪漫。一条鹅卵石小路通向山顶,站在山顶旖旎的港湾一览无余。</font></h3> <h3>沿街小店商铺一个连着一个,各类各色商品,以及街头卖花人,将街道点缀的丰富多彩。</h3> <h3>精致的各种工艺品,包括雕刻铜盘、磁器、布偶、皮件,以及纪念品摆放错落有致,而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h3> <h3>正在维修中的蓝白小镇上的宣礼塔。</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迷人的景色也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有突尼斯本土的,有来自其它阿拉伯国家的,也有来自欧洲的。与它国街头画摊没什么异样,这里的画也多取材于本地的现实风景与人文。</font></h3> <h3><b>凱鲁万 </b>位于突尼斯中部偏东地区,北距首都突尼斯城155公里,是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城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后来成为伊斯兰四大圣地之一。不仅是一座古城与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座伊斯兰圣城,充满神奇的梦幻之城。</h3> <h3><b>奥克巴清真寺</b>(亦称大清真寺) 是一个四方的一座围城,中心是露天广场。建筑的一侧是高塔,上面有诵经用的喇叭,另一侧则是祈祷大厅。我们到时正值中午,几乎没有多少人,除了偶尔进出的三两个游人外,几乎我们独享了整座享誉世界的大清真寺。</h3> <h3>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布局精妙,环绕大院四周的连拱柱廊、一排排石柱和巍峨的尖塔,营造出庄严、肃穆与圣洁的氛围。置身于此,倍感造化之神秘,宇宙之无穷。</h3> <h3>清真寺含有许多古罗马印记,说它含有古罗马印记,是因为清真寺的部分材料,来自古罗马人的石头。那些粗大的罗马石柱,顶部样式花纹几乎没有重复的。据介绍,清真寺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是拆了古罗马斗兽场建筑然后再移过来使用,所以这些罗马石柱风格各异。</h3> <h3>祈祷大厅内不能进入,但可以从外侧参观,也可以随意拍照,整体风格大气、庄严而又不失朴素。</h3> <h3><b>西迪撒哈卜陵墓 </b> 这里是一位圣人Sidi Sahbe的陵墓,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密友,7世纪从圣地麦加返回突尼斯,不仅带回来大量的经文,还有非常珍贵的先知的三根胡须。后来,当地人在这位圣人去世后修建了这座陵墓,也称“胡须陵”。</h3> <h3>西迪撒哈卜是谁?</h3><div>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的理发师!</div><div>同时葬在这里的还有理发师的随从(一个印度人)</div><div>这里面就是西迪撒哈卜陵墓</div><div>只有穆斯林才能走进墓室内瞻仰</div><div>墓室面对圣地麦加方向。</div> <h3>进入陵墓,要先走一个过堂,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穆斯林瓷砖和雕刻。</h3> <h3><b>阿格拉比特蓄水池 </b>蓄水池建于9世纪,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记载了阿拉伯人进入北非时最早的生活。凯鲁万属内陆,水资源贫乏,因此在古代建有很多蓄水设施,将泉水引入蓄水池,经过过滤沉淀等过程,为居民提供饮用水。在现代,蓄水池早已失去了它的作用,只是作为凯鲁万的一个著名的观光景点供游人参观。</h3> <h3>在观赏平台上有一位阿拉伯人,见到遊人便笑盈盈的以示欢迎,我用镜头留下了他嘻笑的一瞬间。</h3> <h3><b>埃尔·杰姆斗兽场</b> 从圣城凯鲁万驱车不足一个小时就能抵达埃尔·杰姆。途中,在狭窄的道路上拐过几个弯后,远远便可以看见古罗马斗兽场那庞大的场景,那震撼的程度不亚于意大利罗马斗兽场。椭圆形的斗兽场长约150米、宽124米,周长457米,是用一块块长1米、宽70厘米、高50厘米的巨大石头垒筑起来的,而这些石头,据说全是靠奴隶从200公里以外的加贝斯开采和搬运过来的。</h3> <h3>兴建于公元3世纪初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帝国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辉煌建筑。斗兽场有高大的拱廊围墙,廊间精美绝伦的石雕、顶天立地的廊柱、横空出世的拱门,是罗马帝国在非洲存在的标志和象征。</h3> <h3>拾级而上,一直爬到观众席的最高一层,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斗兽场。有人说罗马斗兽场是“死亡与欢娱之城”,里面曾上演过世界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戏剧。</h3> <h3>斗转星移,世事变迁,1700多年过去了,尽管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被拆掉不少石头、石柱去修筑奥克巴清真寺,尽管后来被土耳其人的大炮轰过一个个窟窿、满目疮痍,但这座巨大的斗兽场依然恢弘留存。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穿过一条黝黑的通道下到斗兽场的地下,它位于斗兽场的中央,通道上方隔一层铁窗透来少许光线,两侧排列着一间间地窖~一座真正的地牢,昔日准备用来搏斗的猛兽和角斗士,据说就是关在这里的。</h3> <h3>走出斗兽场,几名学生背着书包,在路边一字排开,并不时向我们打出欢迎与胜利的手势,瞬间将他们定格于我的相机镜头里。</h3> <b>哈马马特 </b> 是突尼斯东北部的一座古城和著名的旅游区, 有着宽阔的白色沙滩和许多掩蔽于柠檬树林中的现代化酒店。分新城与老城,新城是突尼斯最富有盛名的海滨疗养地。 <h3>哈马马特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海湾既无礁石也无巨浪,海滩沙子细腻、柔软。海边绿树成荫,既无酷暑,也无严冬,是旅游休假的首选之地。</h3> <h3>哈马马特有一个麦地那老城,早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它与突尼斯城的麦地那老城相比显得渺小了许多。这儿最值得一遊的,便是老城里的古堡,呈正方形,边长40米,墙高15米,墙顶宽约3米,只有一道门可以进入。紧挨着古堡是12世纪哈马马特的一位酋长的陵墓。古堡和陵墓已成为哈马马特的象征,站在古堡顶上,近处的老城和远处的新城尽收眼底。</h3> <h3>哈马马特原是一个古老的渔港,现在在海边依旧可以看到许多小渔船停泊在岸边。</h3> <h3>老城内窄小的胡同弯弯曲曲,有的地段窄得只能由两人擦肩而过,两边民居的大门却很有特色。</h3> <h3>老城的阿拉伯市场很热闹,出售着当地生产的服装、手工艺品、各种尺寸的地毯,大多都是在露天上摆摊,来此的游客川流不息。</h3> <h3>老城门前卖鲜花的这位阿拉伯人,竟对着我们叫卖起来。当得知我们来自中国,还一个劲地用英语说我热爱中国。据导游介绍,目前到突尼斯旅游的中国人不多,即便是在突尼斯长期居住的也不足三百人,会用汉语做导游的更是寥寥无几。但是,所到之处人们都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说着蹩脚的“你好”,感觉突尼斯人还是真诚友善的,一路如沐春风。</h3> <h3><b>突尼斯城</b> 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先到市中心的胜利广场转了转。广场面积很大,也很壮观,国家政府首脑机关、国防部大楼就座落于广场一侧,可惜想拉近距离拍照,却被执勤士兵所阻止。广场的另一侧,是一所突尼斯大学,在我们去往麦地那老城的路上,正好碰见许多在校学生,他们很给面子,摆出各种姿势随意叫我们拍照。</h3> <h3><font color="#010101">坐落于博物馆一侧的突尼斯议会大厦,现场看建筑不大也不壮观,如果不是导游告诉我们,谁也不会相信这就是突尼斯国家的最高议会机关。</font></h3> <h3><b>巴尔杜国家博物馆</b> 坐落于突尼斯城西北郊巴尔杜广场附近。资料显示,博物馆于1882年由部分王宫改建而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开罗的收藏镶嵌画最丰富的博物馆。镶嵌画首创于伊拉克两河流域,以烧土、粘土块、卵石、贝壳为材料,人们称它是“洗不掉的壁画”、“踩不烂的地毯”。这种永久性的图画由腓尼基人带到北非,装饰于迦太基的宫殿、神庙、浴池的墙壁和地面上。后来,迦太基的历代统治者,突尼斯的阿拉伯人,继承发展了这种工艺,将材料扩展到色石、碧玉、天青石、红玉、玛璃、珊瑚和有色玻璃,色彩越来越艳丽。迦太基的建筑物不复存在,但地面的一些镶嵌画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h3> <h3>博物馆大门戒备森严,警卫人员对来此参观者检查很严,里外三层不放过你所携带的任何一件物品。这,主要是因为2015年3月博物馆内发生了死亡20多人的恐袭事件。现今,已将遇袭国家的旗帜与人员名单竖立和镶嵌在了博物馆大厅的正面,以示纪念。突尼斯导游很有意思地告诉我们,亏得我们国家没有石油,否则也将成为第二个利比亚,他说的也许有一定的道理。</h3> <h3>携带单反相机进入博物馆,还要交1第纳尔的照相费。博物馆最出名的就是它收藏的突尼斯各地出土的各个时期的马赛克壁画,大气精美,人物栩栩如生,每幅都有它的历史故事。</h3> <h3><b>突尼斯麦地那老城 </b> 北非最为著名的老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这儿充满了浓厚的阿拉伯风土气息,建筑有拱形顶盖,石块铺就的地面,店铺一家挨一家,每条小巷集中一个行业,生产出售特定的商品,有的还保持着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小巷的地上和墙上,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手工作坊的敲打声和小商贩的叫卖声,随处可听,好是热闹。</h3> <h3>漫步在麦地那老城,不时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水烟馆。来这儿的人,大部分是久居于此的阿拉伯男人们。看,吸上一口长长的水烟袋,烟雾立马缭绕四周,大有腾云驾雾之感。他们用闲适的姿态,享受与讲述着阿拉伯男人们绵长生活的故事。</h3> <h3><b>布尔吉巴大街 </b> 被称为突尼斯的“香榭丽舍大道”。东西结合风格的建筑,是布尔吉巴大街靓丽的风景,街道两端一头连着美丽的突尼斯泻湖,一头连着阿拉伯麦地那老城,两边有林立的商店,最多的还是咖啡馆,也是突尼斯人消磨时光经常去的地方。</h3> <h3>这是在我们居住的酒店,拍摄的突尼斯城街景一角,前景是布尔吉巴大街。</h3> <h3>来突尼斯之前,我们在摩洛哥所到之处当地百姓拒绝拍照,他们害怕照相会吸走人的魂魄,不论大人还是儿童,见到镜头不是低头、手遮就是躲避,甚至对你说N0;在突尼斯则不同,街头行人大多喜欢被拍,当你的镜头对准他时,立马会给你摆出不同的“pose”与微笑。</h3> <h3>几天的突尼斯遊程结束了,明天(4月15日)将乘机飞往意大利,取道威尼斯去往巴尔干(前南联盟)的第一站:斯洛文尼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