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柏溪~寻访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

成渝

<h3>2018年5月5日下午(周六、立夏),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一行30多人,寻访了抗战时期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及位于柏溪的于学忠将军旧居。</h3><h3><br></h3><h3><b>注:重庆地铁6号线九曲河站,往茶园方向右侧出口前行,顺着九曲河边(不过九曲河),可前往~中央大学柏溪分校遗址。</b></h3><h3><b>前往于学忠将军旧居,则是过九曲河后右侧路口,由重庆九曲河污水处理厂大门左侧到达。</b></h3><h3><br></h3><h3>图为:在于学忠将军旧居旁……</h3> <h3></h3><h3><font color="#ed2308"><b>于学忠</b></font></h3><h3>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山东省蓬莱市人。<br></h3><h3><br></h3><h3>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h3><h3><br></h3><h3>建国后,曾任第1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体委主任等职。</h3><h3><br></h3><h3>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3届中央委员。</h3><h3><br></h3><h3>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h3> <h3>从房屋一端及房屋侧面等部分迹象看,当初的于学忠将军旧居绝非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h3> <h3>房屋旁边的年代感档墙、石柱……</h3> <h3>于学忠将军柏溪旧居,由此(重庆九曲河污水处理厂)左侧小道进入即可……</h3> <h3>远观:图片有红色横幅及整个灰白色建筑片区,即为~~在国立中央大学柏溪校区旧址上新建的~九曲河污水处理厂。图片左上侧旧楼为~于学忠将军柏溪旧居。</h3> <h3>从于学忠将军柏溪旧居出来,沿九曲河前往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遗址。</h3> <h3><b><font color="#ed2308">国立中央大学 柏溪分校</font></b></h3><h3>1937年7月7日, 芦沟桥事变爆发,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h3><h3><br></h3><h3>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连遭敌机轰炸,损失惨重,迫于形势不得不在1937年10至11月分批沿长江西迁。在重庆西郊沙坪坝松林坡建立校本部。(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辗转迁往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h3><h3><br></h3><h3>文、理、工、法、农、教育学院设在 重庆<b>沙坪坝松林坡。</b>医学院及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建在 <b>成都华西坝。</b>实验中学设在<b> 贵阳。</b>1938年又在<b>柏溪建立分校</b>。</h3><h3><br></h3><h3>历史上,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有多牛🐮?</h3><h3>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位居亚洲第一,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h3><h3><br></h3><h3>查看该校历任校长名录,在1943年~1944年这段时间里,校长(兼任)的名字赫然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即使1944年之后未再兼任校长,但蒋介石却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永久名誉校长。</h3> <h3>当年,在沙坪坝松林坡小山岗下中渡口,走到嘉陵江边,坐上校船(每天来往校本部和分校一次),沿江北上,可到柏溪分校。<br></h3><h3><br></h3><h3>柏溪在嘉陵江东岸,原是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中大在此征得约一百五十亩土地,创办了分校。</h3><h3><br></h3><h3>据说当时这一带并没有名字,时任中大校长罗家伦在此考察时,看到一条小溪(即九曲河),附近柏树森森,便为该地取名“柏溪”。</h3><h3><br></h3><h3>柏溪分校旧址,目前仅留下一栋临九曲河水边的建筑,据说为当年柏溪分校的传达室。</h3> <h3>眼前的这几级台阶,是当年进入柏溪分校的必经之路………</h3><h3><br></h3><h3>这一栋房子,说是当年的柏溪分校传达室,实则在抗战期间,中国银行柏溪分理处、当地邮局以及中大的石印室都挤在这栋小屋里,各占一间办公,由于学校师生来自全国各地,都通过书信和亲朋联系,因此每天下午,到这里来收发邮件的人都像赶集一样,到银行办理业务的也为数不少,而石印室则是学校印刷教材和试卷之用。<br></h3> <h3>沧桑、破败的旧址处,疑是国立中央大学同学会或校友们来渝寻访旧址时所留相关文字信息……</h3> <h3>据资料显示,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有房屋108栋,3个体育场面积8000平方米,可容纳近2000人在此上课,而修建这样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在周边村民的争相帮助下,只花了42天。<br></h3> <h3>从文保牌上的信息看,此建筑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及树立文保标牌,至今已10多年了。</h3><h3><br></h3><h3>但,目前所见状况却让人不忍直视…………<br></h3> <h3>可就在当年艰苦且并不安稳的环境中,中大柏溪校区里,走出了三位“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钱骥、黄纬禄,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固体物理学泰斗冯端,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另外,著名画家徐悲鸿,也曾在中大柏溪分校执教,在这里,他创作了代表作之一《七喜图》。</h3> <h3><font color="#010101">绕到柏溪分校旧址的前方,除了留下一张寻访者们的合影,还要从当年被柏溪校区学生们戏称为‘’警报山‘’的竹林秘道中穿过……</font></h3> <h3>据说,当年学校对面的小山头,被学生们戏称为“警报山”,因为每次防空警报一拉,师生就要拼命往山里跑。身在柏溪的师生们,同样随时面临日战机在上空的轰炸危险……</h3> <h3>如今,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的修缮问题,是重庆市文保自愿者今年所关注的第1号文保修缮工程。(见如下截屏图片)</h3> <h3>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柏溪分校之类的文保建筑,其保护现状不再令人唏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