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小的时候,我对家乡刘家馆子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穷”,在我稚嫩幼小心灵中,刘家馆子就是世界上最穷最落后地方。这里地处东辽河的下哨,地势低洼,十年九涝。解放前人烟稀少荒草大,是土匪出没的地方;解放后,成了全县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干部头痛难治理,百姓贫穷难生活。家家缺吃少烧没钱花,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穷得孩子们读不起书,别提人们生活有多艰难了。</h5> <h5>尽管如此,生长在这里的人们,并没有放弃这块土地。刘家馆子自1803年建屯以来,人们就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世世代代自强自立,为美好的明天奋斗不息。</h5><h5>本世纪初,我有幸参加了《刘家馆子镇镇志》编写工作,比较系统的了解了家乡的过去和现在,这才彻底颠覆了我观念,对家乡有了重新的认识。</h5><h5>只要轻轻拂去蒙在历史的浮尘,就会惊奇的发现,我们的家乡刘家馆子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那光彩夺目的历史,足以让你为她感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自豪。</h5> <h5>刘家馆子能有如此辉煌的过去,主要源自于先辈人对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有乌兰村人王晓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刻苦学习,考中全县的头名秀才。以后虽然在科举的道路上连遭失败,但是,王晓东并没有气馁,立志把自己的才华无私地献给家乡父老,在乌兰村创办了私塾学校。他一生共培养了803名优秀学生,大多数学生为国所用,为民所用,服务于社会。最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就是本土刘家馆子村人常荫廷,于1894年顺利通过“乡试“,考中甲午科举人,实现了老师为梦想,为家乡赢得了声誉。</h5> <h5>解放前夕,以岳家街人岳景岐为代表的多位本地有知识文化人,创办了多个私塾学校,重点招收当地贫苦农家子弟入学学习文化,为家乡的教化民风、净化民俗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成为家📖乡历史上一段佳话。</h5> <h5>我今天要讲的还不是我们家乡历史上的感人故事。我要讲的这则故事是现实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真实的事,那就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誉为“教育革命闯将”吴学珍办学的感人故事。</h5> <h5>解放后,我们刘家馆子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等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设的学校还是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农民子弟上学读书难仍然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新形势下,吴学珍为解决农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闯出了一条新路。</h5> <h5>吴学珍,梨树县刘家馆子镇的三家窝堡村人,1946年出生于双辽县曾福村。当时吴家生活异常艰难,无柴无米缺吃少穿,致使饿死了3岁的哥哥。一家人为了求得生存,爸爸妈妈用一块破羊皮包着刚出生的吴学珍,渡过辽河,来到辽河南岸姥姥居住的地方~刘家馆子三家窝堡屯讨生活。<br></h5> <h5>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吴学珍,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56年,她入学到西五家窝堡小学读书,学习中她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有充足把握考入初中继续读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赶上学校精减学生,年龄稍大的学生一律劝退,吴学珍同学就是被劝退的学生中的一位。(你没有听说过“精减”还有减学生的吧。笔者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h5> <h5>1962年,吴学珍被劝退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再也没有进过学校学习读书。所以,她没有太高的学历,也没有太高的文化。</h5><h5>但是,吴学珍胸中怀有一颗炽热的心。失学后的吴学珍并不是甘心寂寞的人,失学的打击也没有使她消沉下去。她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就发现,在刘家馆子东半部分的三个大的行政村:东、西五家,三家窝堡,有好几千口人,就这么一所设备不健全的西五家窝堡小学。入学条件还设下重重限制,大多数农民子弟仍然被关学校的大门外,上不了学,读不到书。她所居住的三家窝堡村,也是上千人口的大的行政村,竟然没有学校,我们为何自己不办一个小学呢?</h5><h5>她的大胆的想法,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拥护赞许,得到了村党支部的支持。1963年,吴学珍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一所不要国家任何经费的“耕读小学”。 </h5><h5>三家窝堡耕读小学办学之初,不要国家一分钱的经费,不向学生征缴一分钱的学费,完全是白手起家,靠的是自力更生。</h5> <h5>没有校舍,没有教室,就临时借用姥姥家一间存放杂物的空房。拆去老炕,打扫干净,窗户上蒙上塑料布,很好的教室就搞成了。没有桌椅板凳,就用土坯就地搭起土墩子,上面覆上秫秸木片板,再用黄泥抹平,做成简易的学生学习桌凳。黑板也是自制的,刮下家里的锅底黑灰,把木板抹黑就成了。</h5><h5>有了教室和桌椅,她又挨门挨户动员学生入学。她打破公办学校学生入学的清规戒律,咱村自家建立的学校,就没有那么多说道了。学生入学不受年龄的限制,也可以带弟弟妹妹入学。她把被附近公办学校以“超过年龄”、“理智不健全”、交不起学费被“劝退”的学生、以及在家带弟弟妹妹脱不开身的农民子弟招进学校读书学习。</h5><h5>吴学珍的办学理念,很快就被村民们所接受。纷纷把孩子交给吴老师。起初只有几名学生,转过年就招收了32名学生。学生多了,吴学珍就办起了复式班,在一个教室里的,分为一、二两个年级轮流上课。这些创举,在当时都是少见的。</h5><h5>学生多了,日常开资就大了。吴老师不忘初心,坚持不要国家一分钱的经费,坚决不缴学生一分钱的费用。为筹集办学经费,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吴学珍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她带领学生捡废铁、废塑料、废纸壳等废品,“破滥换钱”,第一次就卖了十二元钱,买来纸笔等学习用品,铅笔、橡皮、作业本……,分发给上学的孩子们用,孩子们欢呼雀跃,都愿意跟着吴老师学习。</h5><h5><br></h5> <h5>吴学珍把学校定名为“耕读小学”。重点就要体现在“耕”与“读”上。“耕”是劳动课,“读”为文化课。</h5><h5>劳动课上,她领着学生们开荒种地,种植甜菜,蓖麻等经济作物,还养猪。秋季农副业收入达两千多元,所得资金都用于学生身上,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又积累了办学的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h5> <h5>吴学珍带领她的学生在田间地头上劳动课,聆听有经验的老农民讲农业知识。</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h3><font color="#010101">文化课方面,她根据农村生活生产的需求,从眼前的事物学起, 引导学生,先把村里所熟悉的人的姓名,所见到的各种农具、牲畜、粮食品种等名称的词汇收集起来,按笔划、部首排列,由浅入深,编成教材,学生们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吴学珍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她深感自己知识少、学历低,文化能力不够,有些字不认识也不会写,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她经常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到外地请人指教虚心学习。宁可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要把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吴学珍是学生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最近的亲人:是姐姐,是妈妈,学生一天见不到她,就十分想念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吴学珍酷爱学习是出了名的,她深感自己文化不够用,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她拼了命的学习,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刻苦读书,虚心请教,坚持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照片中吴学珍正向群众管校代表李文、刘忠臣请教管理好学校的办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照片中的老人是全国劳动模范郭淑珍,吴学珍正与郭淑珍郭大娘在一起学习。</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把最美丽的鲜花献给为家乡</b></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人物</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font></h3> <h5>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中苏关系突然紧张起来,前苏联在中苏边境上陈兵百万。紧接着在黑龙江省珍宝岛爆发了武装冲突。全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苏修”胆敢来侵犯,定要它有来无回。吴学珍老师带领她的学生正在进行军事训练,准备与进犯敌人决一死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和吴学珍老师在一起合影留念</h5> <h5>我第一次接触三家窝堡耕读小学学生,是在公社召开全社万人大会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常召开全公社的万人大会。全公社17个生产大队,不分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聚到到公社机关所在地,集中在刘家馆子小学操场上。大家欢聚一堂,或坐或立,听报告搞庆祝跳忠字舞扭大秧歌。当然,吴学珍的学生也不例外,每次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都排着整齐队伍走进大会会场。令人称奇的是,三家窝堡耕读小学的学生,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就跟现在学校的学生统一穿校服一样,成为大会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吴学珍老师,带领她的学生,英姿飒爽的走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font></b></h3> <h5>在吴老师精心培育下,三家窝堡耕读小学茁壮成长,三年三大步,迅速发展起来,1964年组建耕读小学,什么都没有,土台土桌土凳,教室还是借用邻居老大娘的仓房。转过年的1965年,就有了重大突破,在群众的帮助下,自己建起一栋土平房做为教室,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有了自己的教室。到了1966年,又建起了第二栋教室,学校形成了规模。学生也由原来的32人,迅速增加了上百名。</h5><h5>1964年冬,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工作队进驻刘家馆子。吴学珍自力更生勤俭办学这一新兴事物,引起了工作队和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结合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吴学珍“一颗红心永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先进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主要宣读内容。</h5><h5>1965年,吴学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颗教育战线上的新星,在东辽河南岸冉冉升起。</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5>1964年,在群众的支持下,吴学珍老师建起一栋教室,1965年又建起了第二栋教室,学校初具规模。</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5 style="text-align: left;">在吴学珍老师办学最艰难的时期,得力于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协助吴老师把耕读小学办得风生水起。有突出贡献的同事有:高国今、赵玉、李洪涛、崔宁路等多名优秀教育工作者。那时候,吴老师经常外出开会不在家,老师们都会把学校管理得井然有序。</h5><h5 style="text-align: left;">高国今老师原是中心小学的教师,1968年调到三家窝堡耕读小学,协助吴学珍校长管理学校。高国今老师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经验,有关演讲材料多出自他的创作;另外还有位老师,名字叫宁国文的,是外地人,非常有水平。</h5> <h5>吴学珍与她的同事合影</h5><h5>前排左起:郭乡村、郭艳杰(大力虎)、董秀芬(毕家);中排左起:高国金、吴学珍、隋景芳;后排左起:王永学、许长福、全振喜。</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5>在革命的大潮中,三家窝堡小学在吴学珍的率先带领下,又迈上了新的台阶。事迹先进,成绩卓越,一时名声大振,很快就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学生数额达到330多名,教师17 名。办学条件得到的改善,完全可以“鸟枪换炮”了,但是作为共产党员的吴学珍,仍然不忘初心,仍然保持着当年勤俭办学的光荣传统。学校的教室教研室,还是土顶土墙土桌土凳土炕,作为校长的吴学珍,大事小事每每必以躬亲,并身兼数节课。吴学珍那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赢得同事和周围人的敬重。</h5><h5>1969年,吴学珍办学历程,风风雨雨经历了不寻常的7个春秋。耕读小学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吴学珍的影响力也是越来越强,产生的巨大的效应不断在社会上扩散。从辽河南岸迅速传遍全县,全县掀起向刘家馆子“二珍(郭淑珍、吴学珍)”的学习高潮。然后又从全县迅速扩散到全吉林省,乃至影响到全国。</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吴学珍同郭淑珍慰问军烈属</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1><font color="#ed2308"><b>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学珍光荣地参加了这次大会,并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b></font></h1> <h5>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年4月1日─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党员。</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67efb"><b>大会盛况</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在北京隆重开幕。毛泽东主席主持了会议,并且作了极其重要的讲话。下午五时整,毛主席和林彪同志登上了主席台。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代表们极其热烈地欢呼“毛主席万岁!”“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中国共产党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随同毛主席和林彪副主席登上主席台的有周恩来、陈伯达、康生、董必武、刘伯承、朱德、陈云、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同志。</h5><h5>毛主席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接着大会选出了主席团。大会一致选举毛泽东同志为主席团主席,林彪同志为主席团副主席,周恩来同志为主席团秘书长,并且决定了主席团秘书处成员。</h5><h3><font color="#ed2308">(刘家馆子公社三家窝堡耕读小学教师吴学珍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font></h3><h5>林彪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林彪在报告中根据毛主席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总结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基本经验,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了党的战斗任务。林彪的报告,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不时被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口号声所打断。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共一千五百一十二人。其中,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有大量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党员中的先进分子。来自工矿企业的产业工人党员代表,来自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党员代表,来自各条战线的女共产党员代表。这些代表,都是根据党的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的决定,经过各级党组织进行了充分的民主协商,并且广泛地听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一致推选出来的。</h5><h5>【摘自“九大会议期间,国内媒体的报道”】</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5> 1969年4月,吴学珍光荣地出席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她代表着刘家馆子全公社人民,代表着梨树县人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政议政。大会上,吴学珍还被选为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font color="#ed2308"><b>大会期间,九大代表吴学珍多次见到毛主席,与毛主席多次握手,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b></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毛主席亲切接见吴学珍</b></font></h3> <h5>九大之后,《人民日报》发表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大纲》,之后,全国各地到梨树县刘家馆子公社三家窝堡小学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三家窝堡有幸被称为“教育革命”的圣地。吴学珍也登上她人生的最高峰。</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人民画报1969年09封面一心为贫下中农办学的吉林省梨树县刘家馆公社三家窝堡大队耕读小学教师吴学珍同志。</h5> <h5>国内媒体对吴学珍的先进事迹连篇累牍的报道,全国掀起了向吴学珍学习的高潮。全国各地来三家窝堡耕读小学参观学习的参观团络绎不绝。一时间,三家窝堡成了教育改革的中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全国各地来三家窝堡耕读小学参观学习的现场留言:</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先进教师吴学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模范事迹太动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立场坚定方向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教育革命献红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无限忠于毛主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贫下中农知心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学比样板找差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活学毛著为人民。 </div><h5> 留言作者:王亚洲(河南人,黑龙江省萝北县梧桐河农场知青。1970年1月从机耕队抽调当老师)。留言时间:1970年1月30日。</h5><h5><br></h5><h5>浙江省参观团参观后,赠送一幅楹联:</h5><h3>斗百里荒沙,傲千年霜雪,浪漫红花开满树;立一杆红旗,树万人榜样,革命良种撒全国。</h3> <h5>刘家馆子公社掀起了向“二珍”学习的群众运动。教育界的全体同仁都把学习吴学珍先进事迹材料作为必修课。每逢寒暑假期都要到三家窝堡小学所在地去学习。下面这些材料都是当时学习的资料文本。</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根植沃土才能有长成苍天大树,吴学珍成功了也不忘根本,她紧紧依靠的党和广大支持她的群众,把群众当成最亲最近的亲人,有个大事小情及时早请示晚汇报,不脱离群众。下面的图片中是吴学珍向群众汇报工作。听汇报的有:姜百志、宋义、宋亚英、刘忠臣、王士珍等,还有军代表小李。</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吴学珍品德高尚,一心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尊重,拥有一大批的追随者和众多“粉丝”。众多“珍粉”之一的乌兰村小学老师耿志忠,决心以吴学珍为榜样,争做一个好的人民教师。下图为耿志忠老师到吴老师家中,与吴老师合影留念,中间者为耿志忠老师的爱人。</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下面这张图片是吴学珍在九大会议期间,与“林副统帅”的夫人叶群交谈的照片。在“九大”期间,吴学珍常与叶群、江青在一个讨论组,纪录片中有很长的镜头记录了这件事的经过。因江青、叶群等高层领导的身份特殊,咱们县为了宣传吴学珍的先进事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把吴学珍与江青的合影(纪录片中有实录),制成大型宣传画牌,矗立在梨树城的街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两个人都出了问题,对吴学珍的人生影响极大。</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10年的动乱结束了。吴学珍因与叶群合影谈话的照片而被审查。</h5><h5>当时吴学珍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正值产假期。审查的人员让吴学珍交待与叶群交谈都说了些什么。“九大”纪录片中只有画面,没有录音。让别有用心的人有了种种猜疑的空间。有人揭发说,在九大会议期间,叶群勾结吴学珍,诱导吴学珍要“头上长角,身上长剌,造走资派的反,把梨树县的大大小小的领导,统统打翻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云云。</h5><h5>事后,有人私下问吴学珍:那次交谈,究竟都谈了些什么内容呢?吴学珍回答说:也没谈什么呀,叶群就问我,什么地方的人,做什么工作的,多大年纪了,再也没谈别的。</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5>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波澜壮阔的历史大潮汹涌澎湃,有些弄潮儿,顺时而生,飞黄腾达,一步登天。也有的被袭来的巨浪卷入海底,从此一厥不振,无影无踪。</h5><h5>这两种情况都不属于吴学珍。她相信党。她坚信,不管政治形势怎么千变万化,我们党的本色永远不会变。她坚信自己的清白,上级组织也不可能因为一张照片,就把一个清清白白的人打入死牢。</h5><h5>她审时度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应该转型了。她告别了时代大潮把她推上本不属于她的政坛,回归到普通百姓中去,重新回归到基层,从头再来。</h5> <h5><i style=""><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这</font><font color="#010101" style="">是吴学珍老师日前写给笔者的一段珍贵的留言,感情真挚感人。半个世纪过去了,</font></i><i><font color="#010101" style="">回忆起过去的往事,犹在眼前。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永远激励着她奋勇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首吴学珍走过来的路,闪光的脚印证实了自己是一位永不褪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font></i></h5><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font color="#ed2308">49年前的今天(1969年4月1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党代表一起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人民 大会堂,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让我感到惊奇的是我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坐在主席台上和党的领袖一起主持大会的召开。会议期间我先后八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两次和毛主席握了手。回想自己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和厅局级领导,我深深地感受到,没有党的恩情和组织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但我心里装着毛主席,就有了战胜任何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虽然现在我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我不忘初心,牢记入党誓言,努力实践自己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我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和三个孙子一个孙女的身上。党的十八大以来盛世出明君,我的心中牢记党的嘱托,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沐浴党的阳光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br>吴学珍<br>2018年4月1日于上海</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吴学珍简历</b></font></h3><h5> 1963年创办三家窝堡耕读小学</h5><h5> 1964年修建三家窝堡耕读小学新校址</h5><h5>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5><h5> 1966年—1968年就任三家窝堡耕读小学校长。</h5><h5> 1968年就任刘家馆子子公社党委委员,公社革委会副主任。</h5><h5> 1968年吉林省革委会委员,省妇女联合会常委。</h5><h5> 1969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h5><h5> 1970年任中共梨树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h5><h5> 1973年—1974年就任中共四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文教办主任。</h5><h5> 1974年—1978年就任中共四平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h5><h5> 1979年—1985年就任辽源市五金公司副经理。</h5><h5> 1985年—1989年就任辽源粮油供应公司公司副经理。</h5><h5> 1989年—1994年下海经商,创办辽源物资贸易总公司,在北京开设宾馆。</h5><h5> 1995年—1996年深圳定海实业公司总经理,深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h5><h5> 1997年—1999年深圳万天达实业公司董事长 。</h5><h5> 2000年创办上海申恒实业合作公司,担任董事长。</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 下面我选择编辑了一组照片,</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分享给大家,希望你能够喜欢。</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生旅途遇雪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坦然面对不慌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高歌一曲红梅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脚踏冰雪向前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撸起袖子加油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张蓝图绘到底</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时代列车不停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雄鹰展翅任翱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道酬勤有志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功夫不负有心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爬坡登山路艰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身边自有牵手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携手并肩相扶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滩头险阻变坦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吴学珍一生经历了诸多苦难与挫折。十几岁时她独自勤俭办学,经受着讥讽和嘲笑,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排挤和打压。文革结束时,挨过批判和审查,改革开放后下海经商,创办实体,诸多困难铺天盖地而来,吴学珍是如何走出了困境,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取得如此成功的呢?这些业绩的取得,都源自于她的爱人杨方先生鼎力相助,在吴学珍的辉煌的“军功章”上,有她自己的一半,也有她的爱人杨方先生的一半。</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吴学珍的爱人杨方先生,是文化大革命时随着父母来到吴家坨子村插队落户的,杨方的父亲是四平地区水利局的干部,文革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五七道路,来吴家坨子的。其实,杨方先生幼年时就在刘家馆住过,少年时代就在刘家馆子小学读过书。那时是1956年,杨方的父亲在梨树县第八区出任副区长。杨方的小学一二年级都是在刘家馆子中心小学读的书。从这点看,杨方也是咱故乡人了,起码算是半个故乡人。</h5><h5>杨方同学很优秀,眉清目秀阳光帅气。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典型的“高、富、帅”,在贫穷落后的刘家馆子,杨方也算得上“官二代”,咱农村孩子和人家没法比。杨方同学也非常有办事能力,说话有份量 ,处事有办法。</h5><h5>杨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解放军这座大学里,练就了一身真功夫,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h5><h3><br></h3> <h5>在多次出席县学习毛著积极分子和先进人物代表大会上,吴学珍结识了杨方,情投意合结识伉俪,能人和强人的组合,产生了强大的”核动力“。夫妻同心,黄土成金。吴学珍有杨方的支持与协助,犹鱼得水,迎风斗浪,顶逆流,闯险滩,风雨兼程携手并肩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不平凡的峥嵘岁月。事业顺风顺水,鱼跃龙门,登上珠穆朗玛峰。从人生低谷走向事业的辉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h5> <h5>夫妻二人一路前行,走过坎坷,踏过冰雪,跨越沟壑,在波澜壮阔的大海边观海听涛,品味人生。</h5> <h5>1999年,吴学珍在深圳创办万天达实业公司,任万天达实业公司董事长 ,上图是吴学珍在办公室办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图是在上海的彤德莱火锅店分店,杨方先生与火锅店的董事们合影。</h5> <h5>彤德莱火锅店分店,严格遵守餐饮业的规章制度,以服务于民为宗旨,受到上海市民的认可和好评,在上海餐饮行业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上图为吴学珍接受上海东方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后留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left;">左一为吴学珍,右二为爱人杨方。</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公司的董事们欢聚一堂,共谋公司 发展大业。上图为公司举办的年会。</h5>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的吴学珍,已是进入了耄耋之年的70多岁的老人,应该退休享受晚年生活了,但她的生性就是一位闲不住的人,现在每天都要出去做义工,发挥自己的余热,尽最大的可能为社会做点事。</font></h3> <h5>70多岁的吴学珍,还经常出差为公司办事。她乘飞机、坐高铁,远去北京、重庆、广州、深圳,为公司联系业务。保持与兄弟公司合作伙伴的亲密感情。</h5> <h5>充实的社会活动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让吴学珍永葆着革命青春,充满着阳光和自信。</h5> <h5>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家庭幸福快乐,美满和谐。吴学珍拥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两个儿子非常优秀,三个孙子和一个孙女,非常乖巧可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图是吴学珍一家人春节时拍照的《全家福》照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大儿子在澳大利亚。上图是大儿子一家人的照片。</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儿子在大连。上图为二儿子一家人的照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图是吴学珍诞辰时大儿子与母亲的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图是吴学珍与二儿子合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孙女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萌萌的招人喜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为这幸福家庭点赞</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为人材倍出的家乡点赞。</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i>吴学珍:</i></font></div><font color="#010101"><div style="text-align: left;"><i>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时的感言:</i></div></font></h5><h3> <font color="#ed2308"><b> 又是一年五四青年节,虽然我们老了,但心态年青,虽然青春走了,但我们还在,我们怀念青春,也不排斥现在,每一种年龄,都是一种领悟,每一次改变,都是一种幸福!五四青年节,欢迎你来,不说拜拜!你依然是我们这群人的节日,因为青春在心中,永不散场!心态正年轻,绝不惆怅!其实青春并不是人生的一段时间,而是人们心灵的一种状态。希望你能永远保持心灵上的青春和身体上的活力,希望你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今天是青年节祝您节日快乐敬礼,致我们曾经的青春!</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ed2308"><b>吴学珍</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b>2018年五月四日</b></font></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 <h5>挥挥手,告别了过去。苦也罢,痛也罢,穷也罢,富也罢。挫折与坎坷,都被踩在脚下,荣誉和财富是过眼云烟,轻轻放下,快乐地活在当下。</h5><h5>吴学珍挥手告别,登上时代的列车,奔向新的目标,踏上新的里程,迎接更大的挑战,夺取更大的业绩。</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h5> <h5><h5><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font color="#010101">吴学珍留言,把文中的不当之处和有差错的地加以更正:</font></h5><b><font color="#ed2308">王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把至今以来比较丰满和真实的“吴学珍故事”送给我。五十多年以后再回顾那段历史,我和您一样为自己是刘家馆子的一员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我的文化较低,对用语言和文字来回顾自己,您是真正的老师。今天我师门学艺就简单对您的力作发表几点读后感吧:1、故事通篇表述流利,引证事件真实可信,可以说基本上还原了当年的吴学珍。2、故事文图并茂,亲切感人,有些照片我都是第一次见到,谢谢你让我又回到那个青春闪烁的年代,感谢您带给我的家国情怀。3、该故事体现了即尊重历史又与时俱进,内容上也做到了规避当时政治性语言和阶级斗争的词语,消除“政治挂帅”的影响,还事件的真实,文中引用与叶群的那段很精彩,看得出您的政治定力,又展现了历史的真实。4、文中有几处需要改动的地方:(1)参加九大“身背一支步枪,还侉着几个手榴弹,英姿飒爽来到北京”与事实有误应删去。吴学珍有枪,真实情况是吴以民兵指导员的身份被沈阳军区记一等功,奖励一支59式手枪。(2)吴学珍八次见到毛主席,两次与毛主席握手情况是对的,但只是留有一张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你文中发出的另一张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是把原来的那张底板反过来加印的,应该删掉。(3)有一张有关于耿志忠的照片说明有误:不是吴学珍在耿志忠家,而是耿在吴学珍家,应该加以更正。(4)文中提及的吴学珍的后任(代理人)人员排列顺序应该是高国金,赵玉、李洪涛、崔宁路。赵玉在当时争论较大,引发的事情较多,建议不用重笔介绍,四个人合并评价就可以了。(5)我是62年小学毕业,不是61年。(6)吴学珍办学没有教室,就借姥姥家的一间房当教室。(7)梨树街头的广告牌应该是江青没有改动过,审查我与叶群的关系来源于中央新闻纪录片中有我和叶群交谈的画面,批我与江青的关系源于梨树街头的广告牌。事实上九大期间主席团开了多次会议会议,我与江青、叶群都在一起开过会。“一定要为贫下中农办好学校”的话就出自江青之口。请您进一步考证,如属实望您据此修改原来的表述(8)杨方的父亲只是地区水利局的科级干部,不是文中提及的地区高级干部,杨方父亲1956年曾经出任过梨树县八区副区长和区长,应修改。(9)该文修改时如有增加新内容,如反映家庭人员以及政治活动的照片,请先与我联系,以便及时与相关家人协调。(10)我与杨方在县里组织的巡回报告中相识,后经其妹妹杨玉英牵线联系建立了恋爱关系。(11)有一首诗建议修改时能否加进去。浙江省参观团参观后,赠送一幅楹联:斗百里荒沙,傲千年霜雪,浪漫红花开满树;立一杆红旗,树万人榜样,革命良种撒全国。再次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吴学珍敬笔(2018.5.17)</font></b></h5> <h3><b>网友留言:</b></h3><h3>余五月十六日,拜读王联春《吴学珍故事》后,浮想联翩,遥望家乡三家窝堡,賦诗一首,请雅正!</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赠吴学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耕读小学学珍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民子弟有书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勤工俭学土桌凳,</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半耕半读人才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教育改革旗一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九大”台上主席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金子发光遮不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商海弄潮更灿烂!</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2018,5,16,李鸿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