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图 文:骆驼刺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间过得真快,曾经的翩翩少年,一晃就步入暮年,翻开泛黄的相册,那一张张老照片呈现在眼前,尘封的记忆也随即被打开。一张照片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一次经历,一次经历一段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这一口号在当时被定为九字国策,那段时间,全国都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特殊时期,石油井下作业处将职工子弟组建成校外民兵连集中军训,1971年的6月27日拍下了这张合影照。这批石油子女分别于1971年12月、1972年2月、1974年12月招工进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石油工人。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最美的石油诗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3年4月底,在威远石油机修厂工作的霍龙回乡探亲。五一这天,我们聚在一起逛街、品茶、拍照。前排左至右:霍 龙 李德昌 郭才周,后排左至右:罗玉德、藏文亮(去世)、黄发祥。听说县城电影院要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我们抱着怀疑,带着渴望,爬飞车去了县城。到了电影院一看,是预告近期上映《卖花姑娘》,我们心灰意冷返回两道桥(地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老同学扬远文的父亲因工作需要,调往资中钻采工艺钻采所,而且在国庆节后,将举家搬迁资中,这意味着今后扬远文再回家乡几乎为零。国庆节那天,居住丙等宿舍的几位发小相约相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前排左到右:霍 龙 藏文亮(去世) 张如清 扬远文,后排从左至右:刘孝弟、罗玉德、郭才周。时光匆匆,转瞬已过44个春秋,自从那年分别至今,我们再没见面。多么怀念曾经风趣童真时的点点滴滴,多么怀念往昔朝气蓬勃时的日日夜夜,曾经的年少童真情谊,至今难忘怀,那些留在心中的情结,总是梦绕魂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5月,四川石油管理局在南充石油大修厂举行全局青工技术培训和技术比武,井下作业处从各基层车间选派了10几名青年职工参加。机电车间的徐宪鲁、张如清、王显凤(女)、罗玉德成为这次技术培训的幸运者,目的是参与交流,取长补短,学习提高。抽学习的间隙,罗玉德(左)、徐宪鲁(中)、张如清(右)在嘉陵江大桥边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8年是改革开放初始年,石油部决策,要在新疆寻找到三个大庆油田。8月初,开发西部,会战新疆的号角响彻巴蜀大地,四川石油管理局决定抽调几千名职工支援新疆油田建设,作为下属单位的井下作业处也将抽调部分职工进疆。那段时间,《新疆好》的旋律响彻圣灯山谷,各基层车间(队)班组,大小会的动员、表态,使得人人生畏,最终,全处共选定413名职工支援新疆油田建设。出发那天,送行人员汇聚十字老街,握手话别,拥抱祝福,人人双眸湿润,个个泪花相映。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聚,这一走,不知何日再回川,那难舍难分的情景至今难忘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支援新疆"留影,前排从左到右:王清明(去世) 罗玉德 曾治永,后排从左到右:刘永贵(去世) 李树清 陈吉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进疆的人员中,黎正华、罗玉德、张如清、张如才是我们的发小,当得知他们被点名去新疆,8月29日那天,大家相约相馆合影留念,我让摄影师在照片上写下"苍老重逢"。然而,有两位好伙伴却没能等到重逢的那一天,就英年早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从左到右:藏文亮(去世)张如才(去世) 张如清 黎正华 罗玉德,后排从左到右:张 洁 郭才周 王建新 曾治永、陈吉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就读同一所学校,同在石油井下作业处机电车间工作,即是同窗,更是良师益友。送友西出那天,那依依惜别的情景无以言表,除了祝福还是祝福。老同学,''西出阳关无故人",愿君多保重,待到金秋果丰时,我们再相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排:黄泽均(左) 曾大聪(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张如清(左) 罗玉德(中) 曾治永(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上世纪70年代,几千名会战人员要在短期内赶到新疆,难度比较大。一小部分会战人员也因此乘飞机到了新疆,而又因铁路运力有限,有一部分会战人员被迫滞留成都。滞留成都期间,罗玉德、魏全国、黎正华、魏善蓉等游览了成都草堂公园和人民公园,9月9日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图:1978年9月6日成都草堂公园留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火车和一天的解放牌敞篷汽车,9月13日到达克拉玛依市乌尔禾乡(镇)。小小的乌尔禾乡,突然汇集了几千名从四川进疆会战的石油人,当地政府压力很大,但在新彊石油管理局的协调下,当地政府对会战人员的组织和管理,以及衣食住行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十一月中下旬,这批石油人大部分被分配到喀什市叶城县境内的南疆石油指挥部,一小部分人员则被分配到北疆的准东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0年4月13日周末,几位好朋友相约,徒步到新疆叶城县逛巴扎,大家边走边玩,一路欢歌,陈朝生用海欧135相机,在路边给我们拍下了这张合影照,前排左至右:扬光明、扬才于、黄孝如、彭光久,后排罗玉德。几个月后,照片中的5人因工作需要,都去了新的工作单位。扬光明调回四川石油局,黄孝如和罗玉德被调到克拉玛依油田,扬才干和彭光久则转战泽普县石油基地,而为大家拍照的陈朝生也调回四川工作。照片珍贵,怀念那段岁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1年1月,我从新疆探亲回到成都,春节后,专程前往川西北矿区看望老朋友郭才周。图:与郭才周在江油市中坝郊外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月20日回到家乡,先去拜望了街坊邻居,然后又到曾经工作过的大食堂、毛家山农场和机电车间,拜访了曾经的同事益友,与发小和同窗校友相聚叙旧。图 : 与王建新在圣灯山茶树林中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匆匆过往的岁月中,1981年是最难忘的一年,人生的甜酸苦辣在这一年体现的淋漓尽致,现实太无奈,欲哭无泪。挫折和苦难是人生最室贵的财富,感谢挫折!感恩苦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于1983年7月13日建成,1984年的4月7日,我到陈列馆参观并在</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馆前留影。矿史陈列馆内所展出的历史照片,历史记录影片,各种图表、实物、样品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馆内还全面展示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史,记录了石油工人为开发和建设克拉玛依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克拉玛依矿史陈列馆已更名为克拉玛依矿史博物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里的故事,无论是模糊还是清晰,都是岁月里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都是积累,积累的越多,人越成熟,人生才丰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谢谢你欣赏!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