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值此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之际,回忆三次(04、09、13年)在柏林,都曾到访马克思的母校一洪堡大学。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大学之一。包括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与此同时,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至今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仍然是洪堡大学的校训。</h3><h3> 张新2008年开始,在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第三学院旁听进修,期间针对身体空间的议题 进行跨学科的研习和知识结构的积累,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文化学、媒体学、现象 学、艺术学、美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2010年正式在文化技术层面 做博士研究。</h3><h3> 2004年我与老张在菩提树大街闲逛,无意之中走进其间,不知是著名洪堡大学的主校区大楼,还上楼参观一番,也不见有人阻拦,最后在楼梯处的留言薄上看到,有用中文写下:人类历史的骄傲,知识进步的阶梯,猜着是学术之地吧。直到08年儿子开始在这里研修学习,我才较为关注并设法去了解它。 </h3><h3><br /></h3><h3> 整理编辑,上传定制美篇书之际,是5月15日,正是儿子的四十岁生日,这礼物意味深长,祝愿张新秉承洪堡大学的学风,在学术研究、教学讲课岁月中有所成就! (以下照片分别为04、09年夏季和13年冬季所拍)</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她的历史灿烂而辉煌,她是无数世界大师的精神家园,孕育了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黑格尔,爱因斯坦在这里书写了永垂青史的华章。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留下青春了脚步。她,就是柏林洪堡大学。</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成立于1810年,是德意志现代文明的摇篮。它座落在菩提树大街,前身是王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弟弟的宫殿)。直到今天,他的整体建筑还基本保留着当年王宫的面貌,只不过飘荡在校园里的不是皇家贵族奢华的酒气以及化妆品的气味,而是浓郁的学术气息。</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这里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验室、第一个研究所、第一个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指导制度、第一本专业科技刊物。国家给洪堡以物质上的支持,但不干预教育,不干涉学术。“为科学而生活”,是它的校风。</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主校区门口有两个座像,他们就是著名的洪堡兄弟。左侧是哥哥,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威廉·洪堡,他是洪堡大学的创始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809年威廉·冯·洪堡从外交官调任为文化及教育司司长,掌管普鲁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务,在他任期内,重新改革了普鲁士引以为傲的义务教育制度,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另外一个更大的贡献:创办了柏林洪堡大学 ,改革高等教育,成为近代大学的典范。</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右侧是弟弟,近代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气候学、地理学、植物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亚历山大·洪堡,他是洪堡大学第一任地理系主任。去世的时候普鲁士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哥哥是杰出的教育家,弟弟是杰出的科学家,正是这样的兄弟携手,铸就了德意志崛起的基石;而这样的基石,将使一个国家和民族受益无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洪堡兄弟头像的大学校徽及校训。</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进入正门,著名的物理学家亥姆霍兹的雕塑矗立在正中间,他曾荣任柏林大学的校长。</font></h3> <h3>2009年夏</h3> <h3>2013年冬</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在他的塑像下,是学生的二手书摊市场 (2004)</font></h3> <h3>2004年夏</h3> <h3><br /></h3><h3> 以下多是09年夏季拍的照片,那天张新去办下学期的注册及选修课,我则到处看随兴拍。</h3> <h3>2009年6月一个下午我跟着儿子一起到洪堡大学,在大门外偷拍他的背影。作为洪堡大学的学子,最初来到这所大学,会有一些激动,一些憧憬和一些骄傲,随着时间你会用自己的眼睛与心灵,发现更多的美丽与智慧。</h3> <h3>步入主楼正厅,面对阶梯的正墙镌刻着闪烁金光的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署名还是Karl 马克思,伟大哲学家,洪堡法哲学专业本科学生。显然这是东德时期的产物,两德合并后保持了原状。</h3> <h3>满室生辉:主楼二楼中厅的环形走廊,墙壁悬挂着很多的黑白照片,照片中的人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这29人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诺贝尔奖得主。这是很多国家举全国之力都不能企及的一个数字。这29个名字却属于同一所大学。</h3> <h3>在许多国家,这些精英的照片会被请入富丽的殿堂中,而在这里,这些时代的骄子却都朴素而平凡地占有一片小小的空间,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学子。也许这种甘于淡泊、不求名利的自信,正是大学的品味,获奖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所有的荣誉与广阔而严肃的科学天地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对科学文化的严肃态度,也正是这个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能够绽放出如此绚烂光华,并引导自己的民族在灾难中奋起的缘由之一。</h3> <h3>德意志民族对科学文化的狂热崇拜,是全民性的。社会普遍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使很多德意志青年为献身科研终身不嫁不娶。其敬业精神之强、科学素质之高、科研队伍之稳定,为世界所罕见。在这个大学的讲台上出现了黑格尔、叔本华,出现了格林兄弟,出现了爱因斯坦、出现了费希尔、兰克……</h3> <h3>大楼的一层、二层,三大层 的走廊两侧挂满了约几十幅巨幅照片和铜牌,当中的人都是在各个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成就的本校教授,上面记录的这些名震天下影响欧洲近现代历史进程甚至影响人类近现代历史人物的介绍。</h3> <h3>柏林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朝气蓬勃的城市,而洪堡大学的箐箐校园中更是处处漾溢着浓郁的学术氛围。</h3> <h3>13年冬季</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个学校里有许多形式各异的雕塑,将学术思想和德国文化的幽默紧密地理论联系实际在一起。东门口有一座100年历史雕塑是校长施莱马赫。</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他正低着头走出洪堡大门,手里的书落在脚后面,那一摞书正对着主楼的大门。学生考试通过后一般都是将书丢在脑后,校长哲学家他老人家早都意识到了,他干脆将书本踩在脚下!</font></h3> <h3>年轻的海涅,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诗人以平常的词汇,普通的语句构造出思想深刻、生动优美的诗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图书馆:建筑师令人惊艳的把阅览空间作为一个公共的舞台,层层退台式的设计,宛如影剧院或者是音乐厅里面的座席。而图书馆两侧墙体和顶部都是网格模式的,网格大小相等,网格横向和竖向都是直线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而身处图书馆的莘莘学子,既是这出戏剧的“观看者”,同时也成为了“表演者”。既是“观看者”,又是“表演者”的莘莘学子,在阅览室学习的时候,不再睡觉,也不再打盹儿,并把这座图书馆亲切地称为“令人无法打盹的图书馆”。</font></h3> <h3>学校餐厅、咖啡厅</h3> <h3>适逢一楼艺术展</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学校商店卖的都是以洪堡兄弟头像为校徽的纪念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柏林洪堡大学也吸引了不少中国留学生,中央大学老校长罗家伦、美学家宗白华、书画家溥心畲、哲学家陈康、物理学家王淦昌、气象学家吕炯、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兽医学家盛彤笙、历史学家陈寅恪、傅斯年、韩儒林以及周恩来、马君武、顾孟余、朱家骅、谷正纲、关吉玉、章伯钧、张君劢、俞大维和包尔汉等人曾在此就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10年柏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当时的普鲁士发行了一枚3马克银币以资纪念。此币正面为头顶王冠、胸佩勋章的德国鹰,外环“德意志帝国”和面值“3马克”。(以下五张为资料图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背面中间为腓特烈·威廉三世(大学创建者)和威廉二世(时任德意志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头像,头像下方左右分列1810-1910,外周上环“腓特烈·威廉三世和威廉二世”,下方为“柏林大学”。币边铭文为“上帝与我们同在”。</font></h3> <h3>1960年适值柏林洪堡大学建校150周年,民主德国发行了一套五枚纪念邮票。其中三枚是为了纪念创建于1710年的夏里特医学院成立250周年,因为此时夏里特医院已经被洪堡大学所合并,邮票上的三位医学院教授分别是:190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精神病、神经学家;另外两枚则是纪念洪堡大学建校150周年,一枚图案为大学主楼前的洪堡兄弟塑像,另一枚为洪堡兄弟头像的大学校徽。</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85年,民主德国发行了一枚10马克银币纪念柏林洪堡大学建校175周年。币的正面中间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85”,上方为面值“10马克”和“A”(柏林造币厂标志),下方为国徽;</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背面图为大学主楼前的洪堡兄弟雕像,上方为纪念主题“1810-1985 柏林洪堡大学”,币面下方中央为雕刻师姓名缩写“R·R”。币边铭文“10MARK”。</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眼前这个广场现在叫倍倍尔广场,是根据腓特烈大帝 “要在他的柏林建立一个新的中心” 的设想,左是德国国家歌剧院,中间的圆顶建筑是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图右侧是洪堡大学法律系或法学院,它们就在马路对面。(网络图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学校大门面向倍倍尔广场,其实倍倍尔广场(Bebelplatz)的出名,不但在于眼前这座洪堡大学及广场右边的法律系大楼,更在于纳粹统治初期的“焚书”事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这是倍倍尔广场右侧的洪堡大学法律系大楼</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1933年5月10日,柏林洪堡大学的纳粹大学生联盟和他们的教授,在纳粹冲锋队和党卫队的呐喊助威下,从贝贝尔广场西翼的洪堡大学老图书馆(现在是柏林皇家图书馆和法学图书馆)中搜出2万多本图书,扔到广场上付之一炬。这些图书的作者主要是犹太人、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社会批评家,他们著作的观点忤逆了纳粹心意,后者遂起了灭绝之心。</font></h3> <h3>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1995年,政府在当年焚书的广场上建立起一座寓意深刻、无书的"图书馆纪念碑"。以警醒后人千万不要忘记这象征着专制、愚昧和自己民族耻辱的历史一幕。焚书纪念遗迹非常别出心裁:建在广场的地下,面积近50平方米,放置着水泥制成的书架,但书架上却空空荡荡。纪念碑由一块大玻璃覆盖在地面,昼夜有灯光照明,观众可透过玻璃俯身下望,面对这一片由浩劫造成的"空白",来对历史作深长之思。</h3> <h3>离遗迹不远是两块遗迹落成纪念铭牌,其中一块铭牌上是海因希·海涅在1820年写就的诗句,读起来很有一点警世预言的意味:"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书本被焚之处/最后被焚的即是人类自己。"</h3> <h3>相对于以往的"烧书"但有勇气修建"纪念碑"记述自己这种烧书罪过的民族,现在还只有日耳曼民族。这不愧是一个产生过歌德、席勒、贝多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这些文化思想巨人的民族所应有的气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