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明天又要去亲戚家了,发现上次下沉时看书的读书笔记写了一些都未写完,写字这件事,也还是挺需要趁热打铁的。当时心潮澎湃的感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平静。时间啊,想起灰昨天诗里用的一个词,她说光阴是一剂长效缓释胶囊,缓慢释放伤痛。觉得真是贴切呀,何止是伤痛,所有的情绪,都在缓释,都在沉淀,拉长,有些从此慢慢不着痕迹,有些却深深浅浅的印在心里,从来不肯轻易离开。终归是自己不舍得放手的东西吧,不管拽的紧还是拽的松,就是不肯松手,怕松手的同时也抹去了自己曾存在的岁月证明。</h3><h3><br></h3><h3> 又忽的想起那天和儿子一起去看《后来的我们》,还好,没让我像想象中哭的那么多,多数时间是平静的。但是音乐很煽情,伴着画面,忍不住还是被打动,那些眼泪其实无关悲伤,就是单纯的感动。可是片尾的片花部分却比整部电影都让人伤感,是很多普通人举着纸张,上面写着自己遗憾错过的人,以前不肯承认的错,不肯说的话,不小心松开就再也拉不住的手。不知道这个片花的那些主角是演员还是真实的普通大众,我觉得是真实的,因为分明看见有人眼里的泪花。这世界的芸芸众生,有没有遗憾的人吗?“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写歌词的人都是深谙人事的诗人。儿子和我交流感受,他说“妈,这是不是就是遗憾?要是这样,太难过了,是不是都不会幸福了?”我说“恩,是遗憾,可是未必就不会幸福呀。即使像他们那样,以后有自己的家庭,有孩子,还是会有幸福呀”。他今年要16岁了,不知道他以后会经历怎样的感情,只希望,简单点,要幸福。</h3><h3><br></h3><div><br></div> <h3><br></h3><h3> 不想费精力了,就把上次没写完的续完吧,其实不喜欢这样完成任务的感觉,可是也不想半途放弃。就这样吧,有始有终。</h3><h3><br></h3><h3>3月28日:</h3><h3></h3><h3><br></h3><h3> 昨天结束了在哈萨克亲戚家5天的住访活动,坐了四个小时的车,有浑身酸胀的感觉。这次在来来回回的车程中,在村子寂静的夜晚,读了两本很好很好的书——沈从文的《边城》和李佩甫《城的灯》。</h3><h3><br></h3><h3></h3><h3> 看这两本书,我没少流眼泪。安静的夜晚读安静的文字,很容易沉浸在边城的山水中。心里想着凤凰古镇的样子,就看见了摆渡的小船,清澈见底的深潭。山中的细竹幽翠,闷热中带来清凉。《边城》里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的感情,细腻娇嗔的像流水一样,把人的心都浸渍的软绵绵的。那些淳朴的民风,坦荡荡亮堂堂的汉子们,都让人那样喜欢。后来老人为翠翠婚事瞻前顾后的试探,却因大佬的落难而引起顺顺父子的不满和冷淡,祖父在担忧和焦虑中,在暴雨倾盆的夜晚孤零零的辞世,留下心头肉般的翠翠。所有的情绪在沈从文的笔下如潮水一样一波一波拍打在心上,不急不缓,却力量渐重。当老马兵对翠翠承诺着“我要一个爷爷喜欢、你也喜欢的人来接受这只渡船。不能如我们的意,我老虽老,还能拿镰刀同他们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时,眼泪终于忍不住留下来,感叹这些淳朴的好人,并没有过命的交情,却肯这样对人好。这种实心实意的话,让人心里充满了安慰,弥补了翠翠与二老之间别别扭扭情感的遗憾,总让人还抱着希望。</h3> <h3><br></h3><h3> 也很感动两兄弟间那种对于喜欢的女人光明正大的竞争,那么坦荡。书里这样写着:边地俗话说:“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有钱船总儿子,爱上一个弄渡船的穷人家女儿,不能成为稀罕的新闻。最终两兄弟商量后决定月夜一起去溪边的山上唱情歌,谁得到翠翠的回应谁就得到爱情,凭命运决定自己的幸福。多好的兄弟,先不论这样做法对翠翠公不公平,这种坦荡却显得那么男人。</h3><h3><br></h3><h3> 特别是《萧萧》里,一个童养媳,对小丈夫照顾的很好,却经不起诱惑跟其他人怀了孩子,可是男人没担当又偷偷跑了。这样的情景下,我以为必定会遭唾沫唾弃,要沉猪笼了,可是那里的人呢?给二条路让娘家人选,“沉潭”还是“发卖”?(发卖就是再卖给别人家,弥补婆家的损失)结果书里有这样一段话:照习惯,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伯父不读“子曰”,不忍把萧萧当牺牲,萧萧当然应当嫁人作“二路亲”了。在等待有人买的过程中,婆家依然好吃好喝的让萧萧吃,萧萧依然尽心宠爱着她的小丈夫,一直没人来买,结果等萧萧生了个胖儿子,婆家居然也就接纳了她。等到小丈夫大一些了,两人就结婚了。 <br> </h3> <h3><br></h3><h3> 我读完真是感慨,他们太善良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会发生这样的事吗?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这样美好的人性,这种善和开明,真有点像世外桃源。一如文中描述的场景:“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大家饭后坐到院中心歇凉,挥摇蒲扇,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听南瓜棚上纺织娘咯咯咯拖长声音纺车,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翛翛吹到脸上,正是让人在各种方便中说笑话的时候。”也像世外桃源。</h3><h3><br></h3><h3> 人们喜欢《边城》,就是喜欢这不复存在的人文吧?没有那么多虚伪,鲜活淳朴,热腾腾的,充满着喜怒哀乐,有情有欲,自自然然。妓女也不低下,有钱人也讲品行。人们都能体谅生活,没有满口的仁义道德。这样的边城真的存在过吗?沈从文说有过的,但1934年他再回湘西时,已经什么都不同了。</h3><h3><br></h3> <h3>5月7日:</h3><h3>有感于留评时的讨论,补充一些感想:</h3><h3><br></h3><h3> 其实萧萧这个故事,还真是让人感慨。一个少女做童养媳,大媳妇,也是封建陋习之一,然而遇到一个好的婆家,悲剧就有了温暖的氛围;可是这样的感情当然与爱情无关,与小丈夫的感情更像姐弟之情,也就难免出现了萧萧的鬼迷心窍和出轨。这依然是悲剧。对方的没有担当和逃跑,把怀孕的萧萧毫不顾惜的独自扔下,更是悲剧。然而伯伯含着亲情的宽容选择,婆家的善良和宽容,又让这个悲剧再次变得温暖。及至萧萧一直没人买,生下大胖小子,惹得全家人都喜爱,并接纳了母子俩,而小丈夫慢慢长大,也与萧萧和孩子相处甚好,似乎已经皆大欢喜。可是当萧萧与小丈夫结婚,没几年给这个外姓儿子也娶来大媳妇,萧萧在炮竹声中仿佛看见当年的自己。文到尾声,又有谁会觉得这真的是个喜剧呢?一个旧社会女孩的轻贱价值,悲哀与无奈,在沈从文的故事里起起伏伏。在自身命运的发展过程中,萧萧几乎都是承受者,被动,认命。于是,也让我几乎觉得这已经是最好的安排,忘了它悲剧的根源。《萧萧》一文文笔极好,是我个人尤其喜欢的一篇。</h3><h3><br></h3> <h3>图片来自飞花逐月,非常喜欢他这次拍的小蓝花。谢谢。</h3><h3><br></h3><h3><br></h3><h3><br></h3>